基隆很美。
男主莫子仪饰演的角色很细腻,表达的很好,整部电影节奏整体来说很慢,看到尺度大的地方比较震惊,但是仔细想想,加这段进去完全不是败笔,反而起到了一个很好的点睛作用。
很惊讶于小演员的演技,看完以后查了查资料,发现悠宇的演员年纪轻轻却已经是老戏骨了。
莫子仪刚开始觉得,样貌平平,越往下看,就像阿嫲后来说的那样,你真的很英俊喔,演的好好。
林建一就是完美的男妈妈。
《亲爱的房客》《亲爱的房客》是由郑有杰自编自导的剧情电影,虽然台湾电影关注比较少,但是里面有些演员还是比较熟悉的面孔,主演莫子仪里面的演技还是非常到位,细微的神情表演很容易把观众拉电影之中,《亲爱的房客》这部电影让我想起了前几年我觉得拍的很棒的同性电影《谁先爱上他》,两部电影都是从同性的视角去探讨更深层的议题。
(神秘房客)《亲爱的房客》由神秘房客林建一展开的故事,首先从电影中阿嬷对待林建一和林建一对待阿嬷两者的态度能感受出他们直接有很微妙的关系,电影前半段交代了建一和她儿子的情侣关系,作为阿嬷的母亲不知道如何去看待这位“儿媳妇”还是“女婿”?
最后在亲情之中释怀了,林建一得到阿嬷的认可和儿子王悠宇的“爸爸二号”的称呼这可能就是全片最温暖的一段了。
《亲爱的房客》我个人觉得很好的一点就是从这种同性的点出发衍生出更多的我们常人能在生活之中体会到社会话题、家庭话题、生命话题,电影中阿嬷对于死亡的面对真的直击观众内心,阿嬷被病魔的折磨让她想更快的迎接死亡,周秀玉对于电影中几段与病魔的挣扎表演的非常到位,并且死亡前看见自己儿子的幻觉让我们观众有一种说不出口的难受之感。
也许她一切觉得都是无奈的,儿子的死,儿媳妇还是女婿的关系,面对眼瞎和截肢的恐惧,这一切发生到最后都是无奈的妥协。
电影中林建一与儿子王悠宇这一对重组的父子关系也非常的打动观众,林建一带着儿子来到山上,这个地点和举动可以说明林建一想要与爱人和儿子做下最后的道别,林建一对儿子说出那一段关于“以后会发生很多讨厌的事情”的这一段话也成为全片一大泪点之一。
电影中房产也衍生出了社会对于同性恋群体的偏见,警察的咄咄逼人和爱人弟弟的态度,可能这就是弟弟的偏见,林建一如果是女性可能一切都没有这么复杂也不会拥有这么多的误会,虽然现在都是2021年了,但是社会对于少数群体的偏见还在地球上的莫些角落一直发生着。
《亲爱的房客》整体观影下来非常的平静,平静的开始平静的结尾,整体电影还是蛮有日本电影的风格,上面讲述的亲情、生命、偏见任何的一个话题都可以成为一部独立电影的根基。
讲完喜欢的地方现在我来说说个人觉得不妥的地方,其实整部电影导演可以把林建一的爱人王立维这个角色给完全隐藏住,因为这样才会让观众不断的猜想这个人到底是一位什么样的角色,或者可以用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方式去从不同人的口中塑造出这个角色,其实《孤味》对于那位父亲的塑造手法就比这部电影中高级不少,这部电影结尾强行把王立维这个角色代入进故事画面之中,有点拉垮整体电影气质的感觉,并且导演非常不聪明的又把王立维的内心戏给人隐藏了起来,所以我观众看见他明知道身体不适还要继续登山的作死行为就想说句“神经病吧!
”,这就是导演处理的很不好的一点,你要么就别让这个角色出现在画面之中,要么出现就让角色更加丰富立体,但导演偏偏让角色不痛不痒的出现,可以说非常的画蛇添足。
《亲爱的房客》和前几天观看的《无声》有同一种观后感,也就是电影高级感不足但是整体质量还是挺不错的,值得一看。
【有剧透内容】只说自己动容的点1.如果我是女生,你还会问同样的问题吗?
爱人离去,替他照顾母亲;以及完成他的遗愿:照顾他的小孩。
为什么这么难以理解?
因为只是一个房客,一个同性房客。
2.你愿意叫他爸爸吗?
不愿意(因为我有自己的爸爸)我可以叫他把拔二号(虽然但是我想让他做我的爸爸)我的作业本上家长签字都是你的名字哦3.谢谢你有把我当一家人总归是人之将死其言也善生死关头有些事情如果害看不开,我跟觉得还蛮可悲的。
阿嬷罹患糖尿病,每日哀嚎,迷信偏方,时日无多。
但是她可以临终托孤,办好转让房产,收养手续等,是一个尽职尽责的人。
她总是说:为什么我的人生这么苦?
她说第一遍我以为是在说自己的身体,她说第二遍我才知道,她在气。
气为什么自己的儿子喜欢的是男人,她的人生才会这么苦。
或者她并不怨儿子,她只气眼前这个男人,仿佛没有他,自己的儿子就是不同的结局似的。
4.你收养小孩,你还约炮啊性欲竟是这么的肮脏龌龊,不屑提及。
仿佛每个人都只是响应国家号召,为了培育祖国下一代才进行生殖繁衍行为。
看似为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实则欲先取之必先予之。
长大后也必然要为这个社会畸形的要求付出代价。
“养父为了你一辈子不结婚不约炮不打飞机,你怎么可以不洁身自好呢?
”5.我不会跟你去的为了躲债,把烂摊子留给自己亲哥哥,自己跑去大陆。
浪子回头金不换之所以可贵,是因为基本不会发生。
自己母亲都看的透透的,这样的小儿子不值得托付。
宁肯把亲孙子的抚养权交给一个外姓旁人。
可是这样都逃不开血缘两个字,最终还是轻描带写地改判回了叔叔。
而他也终究还是卖掉老房子,这所升值了的老房子。
6.男主的发型一开始和小宇爸爸在一起的时候,他是为了爱情,所以头发还是自己叛逆和自我的紫色中长发。
后来照顾小宇和阿嬷,头发是中规中矩的文艺男中年,黑色中长发。
再后来就是一切尘埃落定,小宇被改判给叔叔抚养,他留了黑色短发。
社会对于一个人的定位竟是如此清晰和精准,没有多余的一秒可以来浪费。
【最后的最后】生活充满坎坷病痛,能够平凡无灾地走完这一生,真的是件很难的事。
奇怪的是有很多人都看不透这一点。
阿嬷中年丧夫晚年丧子,自己又病魔缠身,按理说人生的大灾大难都经历过了。
却还是哭着喊道:“我好痛,我好痛。
”我也好想哭,哭这一切一切。
为什么人生这么苦?
为什么爱一个人这么难?
(含大量剧透)几个月的翘首以盼,今天终于看完了这部电影,说实话鉴赏能力有限,只能说十分失望。
和《谁先爱上他》在我看来差远了。
看到最后有些逻辑问题,我都自始至终都在怀疑我和编剧是不是活在不同的世界,以至于普世的感情和亲情观念大相径庭。
首先孩子的父亲生气找死的原因就很牵强,死的原因也莫名其妙,动机我更是想不通,究竟是想出去透透气不小心死了,还是故意找死,但是电影中有他扔掉背包的镜头,又大概率是后者,那他不管孩子了吗,就因为知道了男主是告诉他老婆他是gay的人吗?
但是婚都离了,而且又和男主甜腻一段时间了,况且没有带有对自己骗婚的愧疚吗 至于这么大反应到找死?
我为什么对他死这么执着,因为说白了如果不是因为她死,后面这些连环事情也就不会发生,没看电影之前我以为是和谁先爱上他一样是绝症,没想到这歌电影让他死的这么草率。
另外我不懂的是对于奶奶的死,也是剧情有点牵强了,本来我以为回处理成奶奶知道多吃不可以,但是故意加大计量 想结束痛苦,但是电影里她就是误服了,平时的药物吃两三粒没有问题,但是偏偏男主拿回来的这个药物药效大,说白了说奶奶被误杀不过分。
破坏人家家庭在先,后面买药不小心让奶奶误服在后,说实话者男主身份也太差了吧,虽然都有理由可以替他辩解,虽然你也可以说写实,但是这对于观众真的会同情并且喜欢这个角色吗。
我的标题是拧巴,啥意思,意思就是我看了电影之后就是这个情绪,整部电影我感觉他东扯一句西扯一句,想把一些事情交代明白,但是情感友不够深入,男主对于奶奶和孩子的责任感究竟从哪里来呢?
说是爱,但是没怎么讲孩子和孩子父亲死之前以及男主的渊源,倒是在最后重点描绘了一下男主对于孩子父亲的愧疚以及死之前的承诺,这真的很影响我看前面大部分对于男主爱孩子的印象啊。
不是完美的结局没关系,最后没有大团圆也OK,想描绘残酷现实也行,但是能不能把情感和故事交代好,电影中对于孩子对男主的感情,奶奶对男主的情绪,都过于隐晦,交叉在一起,又时不时倒叙,真的让我很混乱。
电影看完让我觉得看了个寂寞,我不希望金马奖掺杂“政治正确”,当然以上也都可能是我一厢情愿的叭叭。
但是我对它的理解也只能到这了。
如果喜欢看这种类型电影的朋友,还是推《谁先爱上他》。
8/10这部电影跟刻在真的区别很大,莫子仪演技真的好好,影片中有很多个泪点。
倒叙手法真的很加分,三个主要角色都有很多的笔墨带观众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
先说健一,在影片前段健一的形象是完美的,面对警察的拷问的反应,和呈现出来他压抑隐忍的性格,真的认为他很完美。
特别是那句反问检察官的话,如果我是女生,你们还会问我为什么要去照顾伴侣的妈妈和儿子吗?
这是影片对于同志在面对司法及社会中无意识偏见的一种关注。
导演也在影片后半段道出健一的性格为什么会变得如此压抑,年轻时因为占有欲,导致立维的婚姻破碎,悠宇没有了妈妈的陪伴。
又因为道出实情,间接导致了立维的死亡。
这导致健一认为他有责任去照顾立维的妈妈和儿子。
后来健一就逐渐活成了立维的样子,沉默,隐忍和压抑。
当然健一也不是没有想过要释放,包括在影片中段的约炮,炮友就好比他手上仅能握住的浮萍,想靠又靠不住。
当然,这段也引起了关于健一忠贞的争议,也侧面刻画出健一并不像电影前期表现得如此完美,总之,我觉得导演对于健一的人物形象刻画是能让观众跟随着影片的脉络去理解的。
当然,没有莫子仪的演技,也没有那么独一无二的健一。
这部影片另外一个让我惊讶的点就是悠宇内心的变化,导演将他内心活动刻画的很好。
由于影片采用了倒叙的手法,悠宇的内心像是一座连绵不断的山脉。
今天从一开始我可以从悠宇内心的认可,到中段的疏篱,再到中后段与立维健一一家三口幸福的时光,最后在检察官面前承认是自己喂阿嬷吃的药。
悠宇整个形象刻画的很丰满,也极有自己的主见。
悠宇似乎不是我们眼中那种传统的小孩,他有自己的思想也不是什么都不懂。
特别是质疑健一是不是为了收养他从而得到阿嬷的房子那一段,让我觉得悠宇甚至有超脱一般大人的思考量。
另外一段,让我有相似感觉的是在跟健一对话中那句没有我你是不是会比较轻松,好像从那时起他似乎就认定不要给健一添麻烦。
最后是阿嬷,也就是立维的母亲,很多人觉得阿嬷是在提出健一可以收养悠宇的那个片段释怀了,我反倒觉得,是在法庭上迟疑的那一刻释怀了。
当然导演借悠宇的口去解释说那一片刻的迟疑是因为吃太多药的缘故,但我觉得恰巧是这种刻意的解释,反倒印证了阿嬷在那一刻真正的放下了, 阿嬷放下了立维在跟健一登山途中的突然离去,压死了立纲想拿到房子的最后一根稻草, 把悠宇交给健一之后她也可以放心的离去了。
收养过后,导演带出了本片的第二个立意-安乐死。
阿嬷不想看到自己的人生抱着残缺的身体和终日洗肾度日,她拜托健一带她离开医院,疼痛时拜托健一去买止疼片,但由于买药要医师的处方,她也不想回到医院。
健一只能去拜托炮友,但炮友买到的是芬太尼(也就是鸦片)。
导演最后用阿嬷的笑容来烘托死亡,这点我很喜欢,一下把安乐死的议题衬托的很高。
这三个人物的刻画,我个人是非常喜欢的,无论是悠宇、健一还是阿嬷,我都觉得导演在仅用的1个多小时把所有人物刻画的如此生动。
再来说说我不喜欢的点,第一点就是极具争议的立维的死亡,立维和健一都是经验丰富的山友,按道理来说知道什么是高山症,在立维明知道有高山症症状的情况下,为何不选择返程,而且健一的态度也与他人物形象不符,年轻的健一是热情的,是自私的爱着立维,他不可能拿立维的生命开玩笑;第二点就是这部电影依旧有俗套的剧情,例如立纲看到房产证写着悠宇的名字后,就想争回悠宇的抚养权,从而要到房子,这个桥段和异性恋电影中小叔子与遗孀争遗产有什么区别。
综合以上,虽然演员的演技很棒,人物刻画的很鲜明,但在我这里也只有8分,但相比同届那部拿BP的《消失的情人节》已经好太多了。
一个陌生的房客心甘情愿地照顾一个老太,和她的孙子小宇。
虽然没有血缘关系,但是要比亲人还要尽心尽力。
所以,当被问到为何如此时,这个房客反问:如果他是一个女生,那么照顾恋人的家庭就是天经地义的事,而一个男人照顾另一男人的家庭就显得十分奇怪了。
同性之爱的尴尬和被误解就这样推到了眼前。
影片用了许多沉默而优美的镜头讲述了房客林健一对恋人王立维的家庭无微不至的照顾。
爱是美好的,无论是在什么名义下。
老太突然去世,在其死因不明的情况下,林健一受到了检方的搜查,怀疑他的动机跟争夺老太的遗产有关。
而报案的是老太的另一个儿子,警方也认为定然如此。
他们根本没想到林健一的唯一动机就是爱,是纯粹而温柔的践行对逝去爱人的诺言。
而对于小宇,房客林健一是个怎样的人,能不能代替他的父亲给与他家庭之爱,这也是一个悬念。
一方面是林健一无微不至的照顾老人小孩,一方面是他也需要同性之爱的释放和治疗。
他带着小宇去高山看云海,陪着小宇的父亲一起冲顶巅峰。
他扮演了一个半父半友的角色,一个爱的伴侣的角色,他的使命就是付出和坚持,去治愈人心,去点燃希望。
此片没有过多讨论同性之爱是对是错,而是探讨了在艰辛的生存中,在冷漠而艰困的世界中,如何坚守着爱,坚守着人与人之间的本真和温柔。
影片用一个娓娓道来的故事向观众说明了生活的真谛,那就是用心对待每一个汲取你和给与你温柔的人。
因为点滴的温情会慢慢汇聚爱的河流和大海,会带走我们的悲伤,也会化解生活的残酷。
电影基本上都是在回顾林健一和小宇还有老太的幸福生活。
还原这个亲爱的房客来到这个烦恼多多困难多多的家庭后慢慢有了起色的点点滴滴。
不堪忍受病痛折磨的老太多服了止痛药(麻醉药)造成了类似于安乐死的结果,其罪不在林健一。
而林健一也确实有罪,他为了独占恋人,从而破坏了一个家庭,尽管在爱的名义下,但一个符合社会伦理的家庭的分崩离析的确会对老人和孩子造成伤害。
最终,小宇的回忆洗脱了林健一的杀人嫌疑,但他也失去了小宇。
在远方的小宇的钢琴曲和歌声中,在需要重新面对新的人生的时候,他会不会依然选择用爱和温柔,坚强地面对这个充满不幸和艰困的世界呢?
此片获第15届亚洲电影大奖最佳男主角提名。
这部《亲爱的房客》是近年来我看过最严肃和最有社会意义的同性电影,完全打破了以往种种自我陶醉或者自怨自艾的模式。
故事讲述住在顶楼的房客男主角,他不只照顾年迈患病的房东阿嬷,还收养了她的孙子。
这一切看似超出普通房客的行为动机,在阿嬷去世后受到质疑,很多人怀疑他是为了顺理成章地骗取遗产。
他百口莫辩,因为这些举动背后隐藏着一段不被承认的感情……这看起来是一个司空见惯的家庭伦理故事,导演却采用悬疑类型的格局铺排,倒叙的开篇,之后再用不同人物的视角插叙补充,引起观众不住的猜想:男主角为何入狱受审,他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同时还在平实的情节里不动声色地埋下两个重要的谜团:阿嬷的去世和孩子父亲的去世,这两个秘密成为故事里让观众深入理解男主角的切入点。
在人物塑造上,影片打破以往对同性恋者的刻板印象,将男主角塑造成一个逆来顺受却无怨无悔的角色。
他作为这个家庭里毫无血缘关系的“房客”,却对每一个家庭成员有着难以割舍的感情。
从婆“媳”关系到“父”子关系,再到他对伴侣矢志不渝的爱,这个角色身上充满着细腻而真实的表现。
尤其是在这个对同性恋群体依然带有歧视和偏见的社会环境里,这种无私付出的爱让人感触良多。
关于同性恋群体在当下遭遇的困境,通过男主角对警察说的一句话得以清晰展现:“如果今天我是女的,我的丈夫死了,你们还会问同样的问题吗?
”这无疑表明即使同性婚姻法通过,大众对这个群体的歧视仍难以消除;随后,男主角的身份揭露后被撤换钢琴授课的工作,小叔子带侄子去医院接受身体检查等等均有尖锐的讽刺意味。
要消除大众的固化印象并不是一朝一夕、一条法律通过就能实现的。
与类似题材的《谁先爱上他的》相比,这部影片回避过多戏剧化的情节和夸张的喜剧色彩,将重点集中在现实问题的剖析和人物的情感之上,完全没有用爱和宽容来掩盖复杂的人性和社会问题。
男主角的形象有点完美得让人难以置信,却在最后闪回段落里惊现报复伴侣妻子的一幕,暴露出其人性中嫉妒残忍的一面,令这个人物显得更加真实可信。
莫子仪的这个最佳男主角奖可谓实至名归,几乎全程压抑的表演方式与角色的地位与命运相一致,每一幕流泪的场景都饱含着强烈的感染力。
以情动人的作品往往最纯粹,但影片没有就此耽于男主角和伴侣的同性爱之上,而是随着情节自然触及领养儿童、赡养老人、遗产继承、孩子抚养权等各种现实议题,这绝对是一部引人深思的作品。
基隆很美。
男主莫子仪饰演的角色很细腻,表达的很好,整部电影节奏整体来说很慢,看到尺度大的地方比较震惊,但是仔细想想,加这段进去完全不是败笔,反而起到了一个很好的点睛作用。
很惊讶于小演员的演技,看完以后查了查资料,发现悠宇的演员年纪轻轻却已经是老戏骨了。
莫子仪刚开始觉得,样貌平平,越往下看,就像阿嫲后来说的那样,你真的很英俊喔,演的好好。
林建一就是完美的男妈妈。
开头一片青山茫茫,有那么点断背山的意思。
故事长长的讲了100多分钟,情节脉络却简单,只是倒叙的方式,让人一直想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比如奶奶是什么突然去世的,爸爸又是怎么去世的。
两条人命,一个是起因,一个是结果。
奶奶的去世,是故事的关键点,有老人对男主的释怀,有男主的秘密逐渐曝光,有小孩的慢慢接受,还有最终的结局。
可是啊,我还是在想,这段同性间的爱情,是不是有点狗血过了。
小孩爸爸结婚生子,却又与男主藕断丝连,妥妥一个渣男,与男主在一起后,因为一条手链引起的离婚缘由曝光,活活把自己在大雾里作死了,真的,对这段感情没有一点点好感。
想得更多的,反而是,男主在与奶奶和小孩一起生活的这五年里所承受的东西。
男主自认对男友去世有责任,所以任劳任怨的当儿子当爸爸,尽管最终获得了原谅和接纳,可是,这个情节还是太太理想化了,现实生活中,怕是百万无一。
再说一下糖尿病,真的很可怕。
还要说一下YP神器,这如果被警察一个个查出来,真的是想自杀一百遍,所以,洁身自好真的是百利无一害啊。
最后,男主很像井柏然啊!
我记得《刻在我心底的名字》里男主有个很像杨洋。
看来,对岸的审美与大陆非常一致啊,这也是统一的前奏了。
之前已经看过挺多类似的故事了,都是身为同志的伴侣去世后,另外一半与他的家人的战争,怎么好好相处,怎么互相接纳,怎么把战争化为亲情。
比如之前大热的谁先爱上他,还有郑佩佩演的轻轻摇晃,还有日本的一部短剧弟之夫,但这还是第一次,这么复杂,又是岳母,又是小叔子,又是继子,而且还展现了,怎么对待对方的父母,怎么对待对方留下的孩子,很棒!
妻子和丈夫男友的战争大热的谁先爱上他,以轻松诙谐的方式,展现了伴侣去世后,男友怎么和妻子以及孩子相处。
妻子对于自己的爱的怀疑,孩子对于父亲的爱的好奇,还有自己母亲对于自己的接纳,自己对于已经逝去的爱情的不舍,最后化成为了完成他的心愿的一场演出。
这场妻子与男友的战争,最终和解,不过都是出于爱。
母亲和儿子男友的战争前几年郑佩佩出演的轻轻摇晃,主演是男神小本,男友去世后,怎么与并不接受男友是同的母亲怎么相处?
是继续假装朋友,还是坦白?
那无处不在的爱的痕迹,该怎么隐藏怎么收敛?
还有怀念最爱的他时的表情和悲伤,怎么藏?
怎么瞒?
这场母亲与儿子男友的战争,最终依然和解,还是因为都深爱着同一个人!
哥嫂与弟弟男友的战争之前的一部日本短剧弟之夫,一共三集,每集四十多分钟,也差不多是一部电影的体量,讲述弟弟去世后,弟弟的异国男友,回到并不接纳弟弟是同的哥哥一家,在一天天的日常中,与哥哥嫂子和侄子愉快相处,虽然最爱的那个人走了,可是就算是同,两个人相爱,也是两个家庭的结合啊!
这场哥嫂与弟弟男友的战争,最终和谐收场,两家人甚至成了亲人。
无论是谁先爱上他的毒舌幽默,还是轻轻摇晃的淡淡忧伤,或者是弟之夫的轻松日常,都掩盖不了一个悲伤的事实,那就是,他们共同深爱的那个人走了。
深爱的一个人提前离开了,剩下的一个人该怎么办?
他该与先走那个人的亲人怎么相处?
也许你会为深爱的那个人一辈子守身如玉,守着对他的爱过完此生。
或许你会开启下一段人生,躺在另一个深爱的人的怀里。
但是你与深爱的他的亲人怎么相处?
是随着深爱之人的离开,就此和他们彻底远离,还是替他守着他的家人,为他承担本该他承担的责任?
或者是只做一个熟悉的陌生人,偶尔问候,并不过度深入彼此的生活?
爱人离去后,与爱人的家人如何相处,就算是在异性恋里,也很敏感,比如大热的大江大河里,萍萍去世后,东宝和岳父岳母,仿佛怎么处都不合适。
依然当他们的女婿吧,但是人家的女儿都走了,好像也不合适。
一直守着萍萍的回忆孤独终老,仿佛对他有些残忍。
怎么办?
仿佛是一个永远都无法圆满的命题。
谁先爱上他的过于偶像剧,轻轻摇号过于浪漫,弟之夫又过于理想悬浮,都没有给出一个很现实的答案。
但是亲爱的房客给出了,它给了我们一个答案,让我们看到了一种很现实很真实的可能,同性伴侣去世后,原来可以这样,和他最爱的父母和解,让他们接纳自己,接纳他们的爱情,收养他最爱的孩子,替他好好照顾他,虽然影片中最终健一因为各种原因,并没能好好照顾小宇。
影片除了给出如此现实如此赤裸裸的一种可能之外,在平平淡淡中,还始终有悬念勾着我们。
前面一段,为什么健一会坐牢,由此开启回忆,到底为什么?
我们带着问题进入,却发现更多问题,健一和阿姨是什么关系?
和小宇是什么关系?
小宇的爸爸是怎么去世的?
渐渐地,我们明白了,哦,原来是阿姨去世了,而且怀疑是健一杀的。
由此产生了更大的疑惑,明明健一对阿姨那么好,为什么?
他真的是贪图阿姨家的房产和钱财?
他真的是为了抢房子才收养小宇的吗?
他明明对小宇也那么好……慢慢地,我们发现,原来药是健一从炮友那里买的,是小宇不小心给阿姨吃了药,健一是不想人小宇责怪自己。
一个个现实问题跑过来,血淋淋地摆到我们面前。
伴侣去世后,该不该照顾他的家庭?
该不该替他守寡?
欲望来的时候可以去约炮发泄吗?
伴侣的母亲如果求自己让她安乐死自己该怎么办?
多么残忍,又多么现实,这是我们每个人都可能会面对的啊!
比如哥哥离开后,唐鹤德该怎么过?
他可以再恋爱吗?
可以约吗?
他也是正常人啊,也要活下去啊,如果他再恋爱了再约炮了,就是对哥哥的背叛吗?
难道在天国的哥哥,不希望他最爱的人幸福地活着吗?
健一把对爱人的思念,谱成一首歌,就像谁先爱上他里阿杰完成宋正远的那场演出一样,只是这首歌,是和他最爱的孩子一起完成的。
虽然爱人已经离开了,可是爱人的家人,也已经成为了自己的家人。
同性片去同性化,关注人类共通的情感,才是真正的自信!
真正属于全人类的影片,而不只是同性群体内的狂欢!
我是同,但我一直都不希望别人把我当成同看待,我就是普通人,我的能力我的性格我的人品,希望去同性化,除了我爱的人是男人外,我的一切七情六欲,和所有人类都是相同的!
就好像这部片子一样,不管你是同还是异性恋,爱人去世后,一样要面临与对方家庭的相处。
同志哥哥去世后,小叔子和哥夫这场战争,只不过是因为不理解不相信,以为陌生人就是图谋不轨。
可是你真的用心了解了吗?
自己天天在外面闯祸,让家里人擦屁股,人家却在家替你照看家庭,你有什么怀疑的?
久病床前无孝子,再好的亲儿子都不一定有健一做得这么好,我相信,再不讲理的人都会动容。
当然了,影片确实叙事有些弱,剪辑有点点乱,孩子不知道的情况下喂奶奶吃药健一顶包啥的也过于狗血,可是真的已经很棒了,比之前很期待的两部都要好太多了。
刻在你心底的名字过于刻意。
还有那什么你的灵魂是爱做的,太过做作。
而亲爱的访客,不管是悬念的设置,还是现实社会意义,都要完整的多。
剧作问题明显,一堆苦难砸到头上却只是逆来顺受、奉献一切,男主角几乎就是80年代台湾苦情剧(《妈妈再爱我一次》)式女主角的同志变体;正序部分全是议题式表达,而情感却只在闪回中才有迹可循,两个部分由羸弱的悬疑故事串到一起,力不从心。觉得莫子仪长得有点像阿牛……
不能说是同性恋片就给高分,这电影拍的也太闷了,华人导演大都是这个毛病,我一边就不能生动一些,悬疑些,真拍的话,半小时就能结束
選角選得很對,莫子儀在大銀幕上很沉著溫柔,表演自然自如,是本片最大的看點。電影氛圍也是淡淡的,時空之間的轉換很流暢。劇情雖然有點套路但導演很克制,所以非常討喜。主角得到婆婆的認可,和孩子被迫分開那幾場戲感人又不狗血,掌握的非常好。
不管异性恋同性恋,没有责任感的人没资格生养孩子。不论男女,真的受不了这种为另一半当牛做马式的主动受害者了。在同情男主的时候,也想一想那个空有孩子妈妈称号的同妻。
人物形象很空,都没有前因的,所有的动机都是为了推进这段剧情。
2.5,就如導演自己說的,寫劇本的時候正值多元成家議題浮上檯面,劇作上顯得理念先行,角色的反應、台詞都像是為籠罩其上的議題服務,男主角的無私奉獻幾乎變成聖母,小男孩過於早熟的對白,白潤音顯然無法駕馭,甚至拿下影帝的莫子儀,表演上也有尷尬的時刻,這是編導的問題,2020.11.19@華山
跟《谁先爱上他的》相似,以能够连结起所有人物的那个男人的去世为起点,让叙事从尽量隐去他的渣铺开,进而生发出有关同志的大众舆论、形婚现象、赡养老人、抚养孩子、交友方式等诸多议题的表达,最终落脚回活着的人用爱相互扶持着走下去。其实,这是个蛮讨巧又蛮危险的故事设定,好在整体看得还算舒服。特别值得夸奖的是表演,莫子仪和陈淑芳的好已有奖项肯定,我最爱的是白润音扮演的「厌世」王悠宇,剧本里给他安排了许多“超龄”的台词,可他用镜子里那个极尴尬的笑一下让人物鲜活起来。😇🧚🏻♀️
法兰的配乐着实给这部电影增色不少,这个奖给的实至名归。
还是那句话,华语电影的未来在台湾。
因為淑芳阿姨哭得唏哩嘩啦。小莫內斂卻堅定的愛意也很觸動人心,愛就是做最好的自己,然後,做可以讓對方幸福的事。
如果我今天是一個女生,我的先生過世了,我繼續照顧他們家,你還會問我一樣的問題嗎?
“如果我是女人,他的妻子,你就不会这么问我了吧”又是一部抑郁的男同电影只是因为同性,所以爱一个人就要被无限揣测,极度猜疑,同性恋真的有错吗?生活已经这么苦了,我们什么时候可以随心所欲的爱一个人,喜欢同性真的有错吗?弯弯抓着这点拍的同影多少不会太差,毕竟,只有弯弯让我们在这种情况下用电影做梦了。
“我会很快乐吗?在梦里,一起回家”
强制正确
作为一个男生来说,真是让人无语。接受不了
我不是gay没法理解电影中的这种感情,多少有点浪费时间了。2分给同期声和美景
小朋友台詞功力很強,和爸爸二號被迫分開的那一幕拍得很煽情,故事很真實很有生活氣息,唯一生硬的情節就是爸爸一號高山症去世。
一个“好同性恋”的感人故事,切入面有点窄。
除了莫子仪的表演,全片几乎一无是处。
看完之后我只想跟导演说一句,这是在干什么?前半段大撒狗血,跟前男友的妻子自曝出柜,和炮友买违禁药物给岳母,悠宇的迷之身高橱柜顶部拿药,吧啦吧啦这一切我都忍了。【数月之后】就开始疯狂掉皮,半身邪气觊觎财产的小叔突然开始照顾悠宇,情比金坚的“父子”突然说散就散,感觉和前面的剧情压根不是一个导演拍的,有事吗?请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