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演技:两大女主飙戏,看的酣畅淋漓。
安妮海瑟薇眼神的转换,鼻孔的抽气,笑容的演绎,真真假假,太具有欺骗性;再说剧情:剧情不新鲜,从兔子出现就有感觉了,但到底谁焦虑谁病态,引发了对于善恶的思考,善恶交织,似是而非的话、表情、语气,设计了谁的愧疚和善良,恶念引发了人心最大的黑暗面;拍摄和妆造:服装、发型、饰品、家居都具有年代感,珍珠项链贯穿整部戏;导演不愧是摄影师出身,视角和镜头的转换都很有审美。
#安妮海瑟薇劳模姐撕起来了##电影母亲的直觉#
很久没有坐在影院里,不能快进,不能倍速,不能暂停,不能三心二意,又因为是一个人看电影,所以90分钟心无旁骛全心全意沉进去,当然如果真的不行还可以打个盹,我看007、碟中谍就经常在追车中睡去,又在肉搏中醒来。
选片的时候没有太多期待,看完倒是没有失望,很平铺直叙的剧情,甚至没有刻意营造紧张和惊悚效果,以及似是而非的悬疑,不给观众制造麻烦,观众可以安心做一个旁观者,而不用代入某个角色替她着急。
这样的不套路倒叫我心生好感。
其实不同的人看电影可以有不同的角度,比如在某些片段,我脑中反复出现的是PTSD的幸存者愧疚,就是当亲人逝去活着的人会对自己的幸存生出“为什么死的不是我”的愧疚,而身边有人遭遇不幸,会因自己平安幸福无法面对对方。
但看完电影走出来时,旁边一对男女的对话让我在意。
男:太压抑了,90分钟好长,太压抑了。
女:倒不是压抑,就是拍的有问题,拍的不对。
这让既没有很压抑,也没觉出问题的我起了好奇,可惜不好跟上听个究竟。
当然这是一个没有大团圆结局,所谓坏人得偿所愿,好人抗争却功亏一篑死光光的故事。
但人生本来就是五五之数,好人打败坏人,正义战胜邪恶,对赢了错,好吧,我承认这是通常影视书籍给的结局,哪怕悲剧也多是两败俱伤,玉石俱焚,很少有让代表恶的一方轻松如愿的。
中年中产家庭美满和睦幸福的支柱是什么?
当然不是爱与信任,甚至不是性与财富,而是孩子和体面。
当席琳因为一场意外失去了唯一的孩子,同时她成了社区里那个“不幸的人”,人们不能面对她,同一个社区交好的孕妇回避她,儿子生前好友的奶奶告诉她不该出现在别人幸福的时刻,她不再是受欢迎体面的幸福太太。
多少人比起真实的幸福,更渴求别人眼中的幸福,除了害怕不幸,更害怕别人同情的嫌弃。
她是一早就打算报复,还是哪个时间点才开始决定掠夺,影片没有明显的点出,但是当她测试,与其说是找答案,不如说就是要一个借口,人们都是先有了答案才去搜集证据加以证明。
爱丽丝已经很敏锐了,但她的失败也是必然的,有心算无心,她直觉再准都没有100%的把握,好人会为自己“不够善良”怀疑他人而自责,何况她还有一个情商直觉处在男人正常值的丈夫,根本不会为她提供支持。
说到这个丈夫也很有意思,纯纯道具人。
其实按照国产剧套路,席琳鸠占鹊巢应该从这个男人下手,让爱丽丝众叛亲离,她则从一个家的女主人变成另一个家的。
当然这样90分钟可不行,妥妥30集起板,还有爱丽丝杀回来的剧情。
但强悍的美国女人显然懒得如此,或者她看透了家庭的本质,她只要重新得到孩子和体面,其他一切多余的统统清除,与其花时间精力手段去赌,不如用武力和知识赢一个必然的胜局。
最后,感叹一句,美国上世纪60年代的服装好看是真好看。
特别是影片里的丧服和寝衣。
但这好看是一丝不苟的精致拘束,实在是喜欢法式松弛感的自己想到穿在自己身上都觉得难受。
所以说女性服饰审美是一个时代社会意识最直观的体现了。
1.Granny Jane到底是怎么被Celine无声无息杀死的,本来影片中间这里是一个小高潮,但是很遗憾它没有更好地铺垫下去2.Alice不断发疯其实可以作为一个典型的“阁楼上的疯女人”形象来继续深化的,结果到后面泄气了3.最最最最重要的,Celine到底是怎么起了“鸠占鹊巢”抢儿子的动机的,这个反转真的很生硬
高中时一个父母都在医院工作的好哥们儿曾经不止一次告诫我将来找老婆一定不能找医生或护士,不然翻脸后你死都不知道是怎么死的, 这部电影的惊悚元素并没有什么过人之处,它最成功的地方是没有走以往惊悚片好人死里逃生的老套路,影片的结尾居然是让坏人计谋得逞了,而且最神奇的是我对坏人居然还恨不起来,甚至还有种共情的感觉,不知道是安妮·海瑟薇太美了还是编剧的功力牛B。
最近看到不少人生鸡汤都提到相同的一条就是“少管闲事”,看完本片我越发认同这个观点,少刷存在感,少管别人家的闲事,无论同事,朋友还是邻居,让自己置身事外才是处世之道。
本文为原创文章,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影视左右”,未经授权,谢绝任何形式的转载与搬运!
《母亲的直觉》:安妮·海瑟薇、劳模姐联袂的平庸之作如果说一部不好笑的喜剧片是失败的,那么,一部毫无悬念感的悬疑片也是不成功的。
安妮·海瑟薇和劳模姐杰西卡·查斯坦主演的《母亲的直觉》就属于后者。
影片故事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爱丽丝(杰西卡·查斯坦 饰)和席琳(安妮·海瑟薇 饰)是关系很好的邻居。
表面看她们都幸福美满,都有一个可爱的儿子和事业有成的丈夫。
但随着席琳儿子的坠亡,两个女人以及两个家庭之间的关系开始矛盾频发,并引发了非常疯癫的结局。
即,一个女主杀害了身边所有的人并抢走了另一个女主的儿子。
整部影片看下来,并不觉得电影探讨的是母性本能,更像是呈现了疯癫母亲的恐怖。
作为一部悬疑影片,反转有,心理撕扯、扭曲、幻象的氛围塑造有,但是关键情节设定没有让人拍案叫绝的精彩之处。
就个人观感来讲,这是属于看过一遍不会想再看的类型。
具体原因如下:演员方面,安妮·海瑟薇和劳模姐的演技还行,但谈不上惊艳。
安妮·海瑟薇的演技在影片中是有一些精彩之处的。
虽然她近几年主演的好几部影视作品都在演精致美人类的角色,整个人的状态在影片第一幕也非常拘谨、放不开,有点让人出戏。
不过,从第二幕开始,她好像慢慢进入了角色状态,成为了角色本身,甚至几处场景的表现比较亮眼。
劳模姐的演技一向很稳,但是这部电影的角色好像限制了劳模姐的演技发挥,以至于劳模姐呈现在荧幕中的角色形象就成了动辄疑神疑鬼、抱怨的神经质。
在影片中,她演绎的角色是一个因为带娃而放弃工作的全职妈妈,但内心非常渴望回到职场,加上曾经的心理阴影,让她在生活中变得有些易怒。
影片的第一幕几乎都是在故弄玄虚,无论情节设定,还是两位女主以及她们所在的两个家庭之间的关系、互动都充满虚情假意。
比如,从影片开场就设定了鬼鬼祟祟的氛围,加上两个女主间的互动小动作、小眼神太多,两人之间的关系像极了塑料闺蜜情。
这就让两人后面的反目成仇成了观众意料之中的走向。
此外,影片在画面的情感基调、镜头调度等方面似乎都在暗示两个女主之间,她们和她们的丈夫之间也都有些虚情假意,让第一幕的故事变得很虚假。
似乎在刻意扯着脖子喊,快看啊,快看啊,接下来要发生大事了,两个女主会撕起来啊。
这种刻意的冲突表现大大消除了影片在角色关系、故事主题等方面的悬念感。
虽然影片的第二幕填补了第一幕埋下的疑惑,但是并没有强烈的关键事件可以引发故事的结局。
从而让影片的结局显得非常草率且有悖常理,以至于整个影片的故事看起来非常不合理、不可信。
相比于第一幕,影片的第二幕显然更好一些。
随着对两位女主角性格和成长故事的层层展现,让第一幕两位女主之间、她们与各自丈夫之间的冲突戏有了一些合理性,也能成功地把观众的注意力引入到对劳模姐角色的质疑上,为后续故事情节的反转做好了故事和情绪铺垫。
不过,如果你喜欢安妮·海瑟薇或者劳模姐,还是可以去电影院看看,毕竟不同人对同一部电影的观感可能是完全不同的。
如果你对主演或题材都不是特别感兴趣的话,个人建议就不必去影院观看了。
5月24日上映的电影《母亲的直觉》改编自法国\比利时电影《亡命母侵》。
改编的版本与原版没有太大的差别,几乎就是把法语变成了英语。
影片质量尚佳,但几乎为零的宣传让电影沦落到排片极少、甚至不排片的窘境。
也不得不感叹,这是一个酒香也怕巷子深的时代,观众总是在被迫地选择。
影片最大的看点来自于安妮海瑟薇和劳模姐两大影后的对戏。
时光荏苒,诸如寡姐、安妮海瑟薇这样以美貌著称的演员也先后到了演母亲的年龄。
(寡姐在2019年上映的《婚姻故事》中饰演母亲)《母亲的直觉》就像一部20世纪60年代由女性主导的权谋宫斗片,aka【女人何苦为难女人】、【母亲的孩子争夺战】……当岁月剥夺了两位影后的年轻,真正能够打动观众的,除去风韵犹存的气质外,则是她们细水长流的表演。
演员的表演顺从着电影匍匐前进的模式。
安妮海瑟薇的角色,一言一行都隐而未露,在一切草蛇灰线昭然若揭后才陡然爆发,病态的心理脱出伪装的躯壳,明晃晃地亮出毒蛇的獠牙。
劳模姐饰演的角色,则是多线并行,母亲的直觉让她显露出愤怒失控的保护欲,枕边人的不信任让她陷入泥沼般的无力感,儿子难以忍受她的争斗并展现出的若即若离的疏远,让她暴露出柔软的弱点。
《母亲的直觉》的表现形式不免让人联想到《禁闭岛》、《美丽心灵》和《困在时间里的父亲》等电影。
导演们都竭尽全力地想要让观众陷入迷惑——一座由片面的故事展现所构筑的迷宫,通过不同角色的质疑否认、主要角色的片面感受、镜头语言的误导,力求让观众迷失其中。
不同的是,其他诸多影片中展现的亦真亦假的幻想,是为了让观众深刻代入主角的病症,而《母亲的直觉》顾名思义,则是想通过真真假假的片影,让观众代入母亲的身份,获得那份为了自己孩子不顾一切、过分敏感的直觉。
这份直觉,串起了电影的惊悚,显露出的是另一位母亲扭曲的复仇。
安妮海瑟薇饰演的Celine,就是在无声无息间打响了长战线的复仇拉锯战。
事实上这是一种无理的、扭曲的复仇,妄图惩罚邻居来为自己的孩子陪葬。
她第一个复仇对象是Alice的婆婆,通过换走治疗心脏病的药物杀人于无形。
起歹心的原因是在于,Alice的岳母认为Celine在她孙子的生日宴上前来,无异于给Theo徒增伤悲。
她的这些话,落到Celine的心里,可就没这么简单了。
【我以为我们是一家人。
】Celine保持微笑地说出这句话的时候,内心或许已经设想好了岳母的死法。
无独有偶,Celine对于Theo显然也有想要迫害的意图,将其玩偶放入Max的棺材里;不断鼓动暗示Theo去跳楼;故意让Theo拿到含有花生成分的饼干(Theo严重过敏)……
不过显然,随着剧情不断发展Celine的计划显然出现了转变:
她不再想要Theo为Max的死陪葬,她想要来一招鸠占鹊巢,直接取其父母而代之。
然而她第二个复仇对象,既不是Theo的父亲,也不是他母亲,她选择了她的丈夫。
电影对于父权的挑战,落位在两位母亲的角色挣扎上。
展现的毕竟是20世纪60年代的故事,母亲对于女性来说往往是一个身份约束。
关于是否去工作,关于要不要第二个孩子,关于家庭地位……
电影也只是浅尝辄止地探讨一二,并无更进一步。
加入这些探讨也只是给Celine创造一个合理的作案动机。
丈夫对于Celine无声的责怪,父权社会对于母亲身份的压迫,逐渐成为了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于是,丈夫成为了Celine的工具,丈夫的死成为了Celine弱者的伪装,成为了靠近Theo一家的跳板。
这也几乎是她最后的机会,毕竟Theo一家即将搬家,为了完成她扭曲的夙愿,她只能孤注一掷。
或许,要是Alice没有那么好心地告诉Celine,或许Celine也不会狗急跳墙来这一出。
Celine最后的复仇对象即是Theo的父母。
最悲怆的一个镜头是Celine靠在Alice和Theo的身边。
Alice在绝望中也要顽强地护住孩子,但在药物的作用下,她已无法再动弹丝毫,她失去意识前最后的凝望,是一种绝望,一种倔强,一种悔恨,一种乞求,乞求Celine能放过Theo。
电影最后晃动的镜头语言里,是Celine和Theo在沙滩上追逐嬉戏。
只是我们无法知晓,Celine在日后无数个长夜,会不会想起自己那个从阳台跌落的孩子,能不能熬过自责和愧疚。
而Theo会不会在一天天的成长中,发现什么蛛丝马迹。
这对半路母子,会分道扬镳,还是会互相成全,我们永远都无法知晓答案。
扫一扫 加关注 你的观影小助手,欢迎来树洞堆星星
席琳达米安夫妇和儿子麦克斯与爱丽丝西蒙夫妇和儿子西奥是关系很好的邻居。
两个孩子关系很好,席琳生下麦克斯后无法再生育,西奥吃花生严重过敏。
一天麦克斯请假爬高,爱丽丝发现让他下来未果,上楼告诉席琳为时已晚,麦克斯跌落摔死。
爱丽丝因没第一时间拦下孩子内疚,感觉席琳也对她有憎恨。
葬礼上席琳把西奥的玩具放进棺材里,爱丽丝很不满。
不久后席琳突然和爱丽丝一家和解,邀请到家里做客。
此后席琳常让西奥去她家玩,一次西奥在阳台上,让爱丽丝非常愤怒斥责席琳,爱丽丝感觉席琳不怀好意要报复。
西奥生日邀请席琳,西奥奶奶说席琳不该来,爱丽丝坦白试探席琳未发现问题缓解,奶奶摔倒心梗离世,爱丽丝怀疑背着丈夫做尸检,未发现奶奶服药。
西蒙觉得爱丽丝变得神经质让她治疗。
两家人聚会西奥误食花生住院,爱丽丝认为席琳故意的起冲突,并告知西蒙席琳给珍奶奶换了药,达米安在药品公司上班,她捡到了珍奶奶的药箱,但后来丢失不见了就是席琳干的,西蒙却说药箱在他这里是他在花园捡到的,并认为爱丽丝精神有问题让她治疗。
爱丽丝和西蒙提出搬家。
席琳出去,爱丽丝潜入席琳家里,席琳突然回来,爱丽丝摊牌问珍奶奶药的事被赶出去。
西奥被两个女人的矛盾搞的烦躁要跳楼,席琳劝说救下西奥,两人又和好。
西蒙同意搬家,爱丽丝告诉席琳她在接受治疗,他们要搬家。
达米安发现席琳很喜欢西奥,忘却了他们的儿子麦克斯,决定以后不允许西奥再来。
晚上席琳用麻醉剂麻晕达米安,对其割脉,造成其自杀的假象。
爱丽丝夫妇同情席琳,让她住进家里。
晚上,爱丽丝又去了席琳家,发现她家里的麻醉剂和药片,原来她一切的怀疑都是真的。
此时席琳已经麻倒了西蒙和西奥,爱丽丝回家想告诉丈夫被爱丽丝埋伏也被迷倒。
席琳清理现场,打开煤气,爱丽丝夫妇死亡。
法院判席琳为西奥的继母,西奥同意。
豆瓣现在真的看不得了,即使是电影section,真的,这地方越来越恶心和bias了。
这么精彩绝伦的一部片子,质感,节奏,演技,服化道,氛围营造,都这么牛逼几乎无可挑剔的片子,在这狗屎地方只能六分出头。
即使审美是主观的,这片子也绝对该8分以上。
我先看下其他人的短评再说。
今晚绝了,阴差阳错随机连看了两部精彩绝伦的片子,但是两部味道风格截然不同的。
相同的点是,都全程无尿点,扣人心弦牵人魂魄。
我点开这部之前其实犹豫了,因为看到db六点多的分觉得大概率是部烂片,但因为对女神的爱想着索性当个乐子随便看看吧。
结果却大大,大大出乎了我的意料之外的巨无敌好看。
真的好久没有看到过质感这么好这么到位的片子了,太绝了太绝了真的。
而且后劲好大,这片子一时半会缓不过来还。
先不说了先看看短评啥的到底咋回事。。。。。。
以及,我以后,绝不会先入为主的被db的打分所引导了。
我发誓,我绝不会,我发誓。
尽量不要先入为主地过多参考db的评分。
六分的也可能是绝顶的好片,9分的也可能是一坨屎。
这里面的原因复杂着呢,背后的资本会影响,相关利益群体会操作,以及最主要的,使用这个app的部分群体就带有很强烈的bias。
多的不说了。
“当你被困于他人的梦中,你就完蛋了。
”这是法国哲学家吉尔.德勒兹的一句话,也是电影《母亲的直觉》里爱丽丝一家的悲惨遭遇。
简单地概括整部电影的情节:原本亲密和睦的一对邻里,在席琳一家的孩子意外坠亡后关系发生了巨变。
在这一创伤的驱动下,席琳开始谋划夺走邻居的孩子,最终她杀死所有的邻人得偿所愿………如何来解读一部“坏人最终获胜”的电影是“危险”的,因为一不小心“读解”就有可能成了“辩护”。
所以不妨让我们先将电影的主题悬置,从一些内容的表象开始。
当解读一部电影遇到阻滞时,从它的外部—电影海报—开始入手绝对是个不错的选择。
电影的两位妆容复古的金发女郎Alice和黑发女郎Celine在窗口凝视的画面是构成海报的核心要素。
整部电影也是经由这一组二元关系为轴线构建起了多组二元体的故事,如两个家庭,两栋房子,两部汽车,两个父亲,两个孩子。
当这些关键词一经出现的时候显然指向了一位和电影故事所讲述的同时代的电影大师——希区柯克。
换句话说,破解《母亲的直觉》这部悬疑电影秘密的方法,一早就已经被眷写进了影片之前。
然而希区柯克的二元结构并非简单地理解成韦斯安德森式的对称。
而是恰恰相反,他所有的二元性都基于一个“第三方为中介”。
在这种镜像关系中,第三方元素作为污点同时被排除和引用,二元性围绕着一个客体在运转。
比如《美人计》《电话谋杀案》中的钥匙;《疑影》《后窗》中的戒指;《火车上的陌生人》中的打火机。
它们都是独一无二的,没有镜像,没有二重身。
正是它们在对立元素之间流转,扰乱了主体间自我和谐的中性关系,使得故事得以展开。
那么是什么东西充当了《母亲的直觉》故事展开的“第三方中介”?
自然是流转在两个母亲之间的那个孩子“Theo”。
甚至电影海报里还给出了一个标准的回答:“a”-“小客体”。
我们仔细观察两位女主的名字“Alice”和“Celine”,就会发现她们之间刚好相差了这个字母“a”,作为精神分析学上对于“小客体”的专有名词:它是“欲望”与“驱力”的成因。
那么什么又是“小客体”?
如果做一个通俗且又不那么恰当的比喻:在你身上但又不属于你的'东西'。
(还记得《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的结尾吗?
真人回到人间的时候从那个世界带回的那块“小积木”)对于一个母亲来说,还有什么能比她们的孩子更是“在她身上又不属于她的东西”。
也没有什么能比母亲对孩子的情感更适合来解释“爱”这种一体两面神秘而又复杂的情感。
只是电影在希区柯克的基础上更进一步,让原本属于二元关系的“Theo”和“Max”其中的一方死去,才使“Theo”成为了那个独一无二,没有镜像,没有二重身流转在两个母亲之间的“小客体”。
现在让我们也更进一步,海报里除了有显著的二元结构之外,依然有着其它希区柯克的元素——父亲的缺席。
回顾整部电影的片段,一个家庭中顶起半边天的父亲总是游离在我们的视野之外,在孩子需要帮助的时候他们缺席了。
或者可以这样说,我们期待着父亲的地方总会发现母亲。
这也是希区柯克电影的核心要素之一。
并且这个母亲通常是打着父性隐喻的招牌,化身成的母性超我的形象。
她们独断专行,天生邪恶,阻碍着主人公之间正常的性关系。
到这里我们可以(暂时让希区柯克去休息)进入电影,对Alice—(Theo)—(Max)——Celine二人之间的对抗做一次简单的分析。
显然Alice在电影里就是一名打着父性隐喻的母亲,她与儿子的关系可以概括成一句话“你不可以这样做。
”她确实发挥着父亲的一部分职能,一个符号权威形象的父亲,她丝毫不知道享乐。
(但是她缺少父亲的宽慰和反叛)在这里我们不难发现驱力的影子。
驱力就是不断重复自身和自我复制的东西。
而Alice正是在对Theo的管束中重复着自身。
在某种意义上,她已经是象征秩序的化身。
她是严格意义上的“非人的母亲”。
或者我们进行这样一种比喻,她是“母亲”的一面还活着,而“人”的向度已经死去的——“死活人”。
现在我们来看她的反面——“活死人”Celine。
之所以要进行这样一种比喻,是因为弗洛伊德有一个著名的梦——“父亲不知道他死了。
”在Celine的版本里就是她不知道(不接受)她母亲的身份已经死了的人,即“非母亲的人”。
在电影里安妮.海瑟薇对这一形象有非常精彩的把握。
精彩之处就在于她没有在Max死后让Ceilne摇身一变成为一个面目扭曲,邪恶狰狞的蛇蝎美人,而是精准地把握了她不知道这一要点。
即她在儿子死前与死后内在的表现上并无不同,她的享乐完全来自于外部——阻碍她和Theo关系的人逐一死去。
(用句通俗的话说“小偷不是贼眉鼠眼的那个,而是他一出现就有人丢东西的那个”。
)这个“非母亲的人”的鬼魅形象像影子一样伴随着Celine,她必须找到维持其母亲身份的“替代品”才能维持主体的一致性,而显然“Theo”就是她欲望着的替代品。
就像《帕尔西法》中的那个寓言:“只有刺伤你的矛才能治愈你的伤”。
在这里我们要区分“欲望”(Celine)与“驱力”(Alice)的不同。
欲望始终乃是对某个遗失客体的欲望,是移情造成的;而驱力总在移情之外,它以自身向“小客体”不停地重复运动。
最后我们来看流转在驱力与欲望之间的Theo。
如前所说它是生产驱力和欲望的“神秘客体”。
他是Alice的驱力客体也是Celine的欲望对象。
值得我们关注的是他最后的选择,他为何总是游走在两个母亲之间,为何最后会接受那个结局。
我们请回希区柯克。
前文中我们提到在他的电影中母亲总是一个邪恶的超我形象,如《群鸟》《惊魂记》里的“大鸟”。
这种对母亲的印象来自于他的童年。
父亲的自我理想严重不足,导致律令向极为野蛮的母性超我退化,直接影响了性的快感/性关系的建立。
或者可以说母亲的关怀和孩子的需要是如此南辕北辙,以至于在孩子的幻想中,母亲似乎是一只贪婪的大鸟,在Alice和Theo之间我们不难看到这种影子。
Alice在婚前家人车祸身亡,婚后丈夫在父位缺席,而她只能别无选择的回到家庭,这些都是导致她对孩子神经紧张、谨小慎微、专横霸道的因素。
由此产生的对孩子“你不能这样做”的禁止也才Theo看见了“Alice”的对立面“Celine”——享乐。
只要我们再次将“Alice”和“Celine”这两个别有深意的名字再次解读,Theo运动的轨迹就可以一览无遗。
“Alice”在希腊语中是“真理”的意思,而“Celine”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奢侈品牌,它本身就是欲望的象征。
(详见我去年对于Cline2023季走秀的解读)由此可见Theo正是在“禁止”与“欲望”的辩证关系中游走在“真理”与“享乐”之间。
而二者之间又以一种隐秘的暴力(Celine的罪行)为中介。
现在我们终于可以逐渐走近电影的主题。
游走在“真理”与“享乐”之间的人并非只有Theo一人,而是身为普罗大众的每一个人。
甚至就连《母亲的直觉》这部电影本身也游走在其间。
在这里我们可以用“真理”与“享乐”对应“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之间的关系。
现代主义的作品,为了颠覆它所面对的整体性,努力在“突显”的细节中发觉其隐藏的真理,并证明其“正统”真理的错误。
现在我们回忆电影里的一段情节——在西蒙临死前和爱丽丝的谈话中混合着电视机里的一条广告,把这两种声音连接起来电影的主题(的一部分)就浮出水面。
(红色代表夫妻间的对话)“她把自己关在那个房间一整天…在美式社区模式下,人们不会感到孤独…你不可能预料到这样的事情,我们很快就要搬家了…白天繁忙的工作后,你会体会到…她现在没办法回家,毕竟发生了这么多不该发生的事情…在这里父母们会感到舒适,在新社区中你会慢慢变老…”显然Alice和丈夫正在用她们的亲身经历回击着“正统真理”的谎言。
而随后她们的死去也象征着她们是“正统真理”为了确立其自身而不得不“压抑”的东西。
这就是一部现代主义电影的基本特征,它的物质结构在某种程度上来看是讲述了另外一个故事,那个故事通过其侧向联系和共鸣,瓦解了“正统”的故事。
而电影后现代主义的一面,来自于Theo的视角,来自于对一种“物”的痴迷。
这个“物”是前所未有地完美之物,是一个妄想的幻影。
试想还有什么能比安妮海瑟薇更适合来充当这个虚幻的实体。
虽然她早已是一个“非母亲的活死人”,一个任何地方都难以辨认的实体,但它却最终成为了控制我们生命的终极之物。
片尾Theo和Celine之间的暧昧结局就属于这样的后现代主义事实:即我知道她不是我妈妈,但是她好像有一种不可抗拒的吸引力,她的靠近把我暴露给了一种致命的危险,但她同时又是我力量的源泉。
可以说Theo的这种“症状”就是我们当下普通人的“症状”,如果我们用马克思的观点来对这个“抽象的完美之物”找一个解释,它的对应之物就是资本。
而这也印证了Celine没有孩子,因为资本主义本身就是无性繁殖。
后现代主义就这样完成了一种相对于现代主义的视角转变,它将曾经被“正统真理”压抑的“Alice-真理”转化成了遗忘,一种对创伤遗忘。
最后我们再引入一张海报来审视一下这部《母亲的直觉》。
它翻拍自海报中的《亡命母侵》。
但是为什么要翻拍这部电影?
为什么又将电影的故事背景改写成在上个世纪的60~70年代?
其实在提及这一历史时期的时候答案就已经一目了然。
那是一个冷战的年代;一个对抗的年代。
电影里比邻而建的两座房屋不正是当时世界的缩影;一个看起来神经紧张、专横霸道和一个美丽动人、蛇蝎心肠母亲不就是这两个世界代理人的形象缩影吗。
那个专断的母亲虽然种种不是,但是她清楚地知道她的邻居要做什么,但是最终还是没能逃过她的魔抓,而她的孩子如今也长大成人,早已遗忘了那段历史,也完全不清楚在历史断裂处曾经发生过怎样的罪恶创伤……
一位母亲的直觉是她在怀恨自己没有全力防止和救助失足的孩子,并且在报复;一位母亲的直觉是她究竟有没有全力阻止和救助失足的孩子,她理应付出代价。
哪个直觉和怀疑在先,哪个在后,算不算蛋生鸡和鸡生蛋问题呢?
感觉这算是“精神世界的念头影响和改变现实世界”的一个残酷案例。
个人精神世界的念头,会影响他的言行,内疚和怀疑会激发自己去试探和寻找事实证据来支持那份怀疑;而那些内疚、怀疑和试探的言行,会让其他人也开始思考他是不是真的有责任,不然他为何那样想那样做;恶性的怀疑和试探怪圈形成后,估计只有外部力量介入,打破信息壁垒,逐渐进行坦诚沟通恢复信任了吧。
其实也有一种可能,爱丽丝(杰西卡查斯坦饰演)善意的尖叫,才导致席琳(安妮海瑟薇饰演)的孩子从二楼阳台掉下来失去了生命?惨剧发生后,其实两个人已经不可能再当闺蜜了。爱丽丝一家应该尽快搬走的。两位女主的丈夫毫无作用,简直就是透明人。准确地说,这是一部恐怖片。
颇得希区柯克几成精髓最厉害的地方在于二位女主的情绪细微变化都捕捉和表现的清晰明白,对存在矛盾也那么亲密的亲密关系刻画有隐晦描写,以及中产阶级家庭内部隐藏矛盾也细致周到。种种难以言说的感受之下,来回的纠结猜疑让观众都预料不到真正的心思。相比这些,最后20分钟揭开的现实真相反而略显苍白最大的缺点是两个家庭,或者说两位美艳妇人间的友情并没有表现的深厚。开头我都以为是一对基一对姬了(好像剧情这样也不错哈哈哈)真的要赞一下劳模姐与海瑟薇的演技,杰西卡且不说,海瑟薇经历了短暂的困局后,终于是成功从“小女人”、“小精英”这种形象中走出来了相比之下,对小演员的调教比较不成功话说最近的院线电影,剧作上都在走复古路线啊
“我知道你的感受,心里好像有一巨大的空洞,我们只能彼此拥有。”
气氛不错,看到结尾故事有点奇葩了,虽然我不认为会是happy ending,但是这么堂而皇之的连杀多人,有点奇了个大怪。
合格的惊悚片。安妮·海瑟薇又一次叫人眼前一亮。
想不到院线竟然会引进这样一部作品。还是应该走惊悚,至少是心理惊悚的路线。当然你有了两位奥斯卡影后的确可以什么都不做、就静静看他们飙演技就好,但前半程我还以为是走心的伦理大戏,到最后的反转看得还蛮崩溃的...海瑟薇似乎应该多一点《艾琳》里的邪魅到这里更好。
我以为是个心理片、伦理片,结果是个惊悚片,有点可惜了两位优秀女演员。失孤疯女人杀邻居全家的剧情早已不合时宜了,这个时代需要的是解读失孤女人为什么会疯,以及girls help girls。
俩男的真是废物
有点大费周章的感觉 但也不错啦
魔鬼。 (sorry我有邪恶胜利一星法则。)
两个影后一起就拍了个这???
潜意识对人具体行为的影响,表达得很到位了。比较有意思的是片中男性,包括男性儿童的麻木迟钝是怎么回事?
好无聊
人能够想象的恶意,先出现在心里,才能在乱象里一眼识别。杀夫的动机其实需要再多一笔,指责也好,轻蔑也好,不接受她的新计划也好,需要更多的力量才能按下她的手。
虽然有两大女神演员,但是剧情拍得莫名其妙。
既要毒死他又要领养他
地下室眼神太恐怖了
非常震撼,观看体验是一直在提心吊胆,对西奥的担心简直是贯穿影片始终,母亲的直觉确实非常准,面对自己的幼崽爆发出一种超自然的敏锐,可惜爱丽丝想错了方向。celine失去的了自己唯一的孩子,在崩溃中她把所有的情感都寄托到了theo身上,也许一开始她只是不想独自一人,可是丈夫的反感以及alice的防备让她最终决定痛下杀手,alice可能以为孩子已死,没有挣扎就接受了死亡,没想到celine可怕的预谋。心疼全篇唯一的小可怜theo😭两位女主角的演技真的很好,细微的表情,细节的动作,就能直接把我带入那种氛围中,两位真的美得不可方物,安妮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角色,感觉非常贴,比那个姐弟恋的片好看太多了。人类真的如此脆弱,面对死亡和分离简直像瓷娃娃一样易碎,人看着还很好的活着,但是精神早已经被摧毁了。
两个女性演技都在线,人性会在失控的现实里变的可怕,尤其是母亲这个角色如果失去了孩子那么他想什么都会不择手段别的不在考量范围里面
三星半,两个女人间的暗流涌动多半是“家庭主妇”这个赋闲在家的身份带来的,但凡爱丽丝继续从事报社工作,就不会目睹悲剧发生,不会神经兮兮地对阳台和高楼产生应激反应,但凡男性在家庭生活中不是缺位的,达米安就没有资格对席琳的疏忽冷眼相加...结局很惊悚,两个女人固然不会再重修旧好、心心相印,但是一方将另一方置于死地,通过认养对方的儿子来填补丧子的空虚和沉痛,亦或是完成被中伤被误解的复仇,都是心理被戕害被蹂躏到无以复加的表现。母亲的直觉是竭力护孩子的周全,而这种直觉和本能有时候会剥离掉文明和体面,袒露出猜疑、占有欲、妒忌和疯狂等阴暗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