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自己的亲生孩子的态度也太随便了吧,一会儿要一会儿不要,很不坚决看来也没有多爱他,毕竟是庶出的嘛还是那个时代日本对血缘就是这种态度?
第一次知道這部電影,是在太平洋某處正上方三萬英呎的高空中.從美國搭飛機回台灣的途中,隨手翻閱的國泰機上雜誌裡,<三町目の夕日>的劇情介紹被塞在機上娛樂系統簡介那頁最不起眼的一角.因為實在受不了<達文西密碼>裡曾是可愛逗趣的女孩艾蜜莉在好萊塢跑龍套搖身一變成為睿智幹練的警花蘇菲,所以在機上娛樂系統頻道無意間發現了三町目的某個片段.正好是潦倒作家和正被富商爸爸接走的小孩道別的畫面,看起來像是接近結尾的情節.於是我耐心等到這部電影演完,重新下一輪的播映.結果,害我在飛機降落前,一個人躲在靠窗的座位上偷偷地哭.而且,在電影就快結束之前,機長無情地把機上娛樂系統關閉,因為窗外已經可以看到早晨繁忙的維多利亞港了.於是我帶著這部電影一半的情緒,半年後進了學校旁邊的二輪戲院繼續把未完結的感動延續下去.<三町目>帶來的不只是旭日般暖暖的日本戰後復甦史,也喚醒了日本在後泡沫經濟時代頹喪的一群曾經擁有過的集體記憶,既苦澀卻又甘美.還記得兩年多以前在日本時遇到的"昭和熱",每天都能看到的"昭和時代的攝影展",書店裡暢銷排行榜上的"昭和大百科"、"昭和大事記",那是平成時代的日本人在低潮時的一點慰藉,也是對昭和時代的甜美記憶的一種遙想與重溫.這部電影,便是在這樣的潮流與背景下誕生的.戰後的日本剛剛結束漫長黑夜的絕望,取而代之的是展望未來的樂觀態度,這是那個時候每個日本人的縮影寫照.還是一家名不見經傳的修車店"鈴木汽車"、尚未成名的日本文豪"茶"川,這些近乎幽默的虛擬借代和某些真實背景的交錯,尚未完工、卻將要成為世界第一高塔的東京鐵塔,提醒著今日日本社會的甜美果實曾經有過的篳路藍縷.集體記憶,可能同時是一個社會亟欲遺忘的傷痕瘡疤,但也可能是一個社會不能遺忘的珍貴遺產.<三町目>在兩個主軸上鋪陳著昭和時代的日本精神.第一個主軸是昭和時代的社會氛圍.昭和時代的世界,正是現代主義當道、全球體系秩序重建的的年代.昭和時代的日本,將戰敗的矛盾與悲情拋在腦後,全心全意地向未來邁步前進,但社會中的蛛絲馬跡不斷牽動著日本人不願提起的記憶與傷痛.導演刻意安排的某些鏡頭裡,透露著某些對於現代性的反省與詰問,以及種種藏在日本人潛意識中、又刻意想要忘記的過去.甫問世而尚未普及的黑白電視機,引起社區鄰居們的振奮以及圍觀,這樣的時代情節在台灣也似曾相識.舊式儲藏櫃被電冰箱取代以後,孤零零地被棄置在街邊的垃圾堆裡;在東京空襲中喪失親人的醫生伯伯想要帶回家和家人分享的烤肉便當以及其對戰爭的反思;小孩們對二十一世紀的天真想像(二十一世紀的現在看來的確十分天真);都市化過程中來到城市追尋美夢的鄉下女孩怪里怪氣的方言腔調;美國人遠渡重洋帶來的可口可樂、搖滾樂,當然還有軍隊和航空母艦...而電影背景裡從日式平房上方冒出的東京鐵塔,每一次出現都比上次長高了一些.東京鐵塔,是鑲嵌在這部電影裡貫穿前後的一個隱喻、一種期待.天哪,這部電影居然試圖用短短兩個小時的篇幅處理了那麼多大時代的文化符號和特徵,遠遠超過了我對<三町目>原有的期待.第二個主軸是大社會下個人層面的價值衝突.最俗套、卻也是那個時代最常發生的課題:"愛與金錢",無數的故事在這樣的大時代裡各自悲歡離合. 透過了六子與她住在鄉下的家人、小芥與最後突然殺出的富商爸爸、茶川與居酒屋的老闆娘,三個關係表達出三種截然不同的樣貌與角力結果."沒有父母不會不想看到自己的子女過著更好的生活",有錢的社長如是,六子在鄉下的家人亦同.而最難言說又缺乏理性的愛情,讓潦倒作家花光了積蓄又借了錢,只能買到用來放鑽戒的空盒子,然後煽情又賺人熱淚地,作家把那只看不見的鑽戒,套在她的手指上,以及那個必定美好的將來.然而事實是,在一個大時代匱乏的物質條件下,偉大的愛情找到了生存的縫隙,卻找不到幸福的出路.電影最後,鈴木一家人將六子送上回鄉的列車後,在落日餘暉中追著鐵軌和夕陽在河堤上奔馳著.站在河堤上,東京鐵塔再次出現,只不過這次東京鐵塔完工了,連同整座城市在落日下描出欣欣向榮的剪影,跟著電影一起完成一個時代的註記.只是,五十年後的觀眾們看著同樣的日落,那燦爛的餘暉美麗依舊,但夕日過後的日本似乎才將要經歷另一個等待旭日的漫長冬夜.
《永远的三丁目的夕阳》,电影海报封面上有这么一句话:会いたい人がいる。
待っている人がいる。
你想见那个人,而那个人在等你。
热衷于写作的小说家,梦想获得芥川奖一夜成名,迎娶他心爱的女子。
这名同样喜欢小说家的舞女,挣扎与要跟富人走,还是等小说家来迎接她。
1950年代,日本刚从战败的阴霾中走出,巨大的东京塔是当时世界上最高的建筑,而铃木车行所在的巷弄,看着东京塔近在咫尺。
就像电影里淳之助的父亲说的:这个世界,接下来会发生巨大改变。
那时的日本,即将迎来经济的高速增长期。
在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社会里,很多珍贵的东西,都不值一提了。
而这部电影歌颂的,却是处于这样的时代下,最单纯的梦想、最单纯的情感。
而我们今天看到这部电影为什么会感动?
因为我们也处在物欲膨胀的社会中,这样的社会排斥单纯的梦想、单纯的情感,所以它们显得可贵,所以我们感动。
虽歌颂单纯质朴的东西,但是不高度追求理想化。
剧中的人物同样碰到很多现实困境。
被假装成芥川奖评审会的人骗钱,相信用钱“疏通”就可以获奖,而茶川最终没有获奖;小女孩的父亲生意破产,不得不把小女孩送到亲戚家寄养;铃木车行的妈妈站在夕阳下遇到初恋,感慨当年因为战乱而分别,最后没能在一起……所以,这样的单纯质朴的东西,在今天也是存在的吧,在物欲极度膨胀的社会,也一定是存在的,永远的三丁目的夕阳,也许蕴含着这样的意思,告诉我们类似的故事、类似的情感会一直存在于任何时代。
今天下午看了部很优秀的电影——《永远的三丁目的夕阳2》,一部人情味很浓厚的影片,看着看着便让我想起了香港的《72家租客》,还有台湾的眷村,三者都有很多共同之处。
影片的时间背景是在二战后经济复苏后的日本,做为街坊邻居的修车行铃木先生一家,落魄作家茶川家,小卖店的老太太,以及爱动物的医生这么一大伙人粗茶淡饭但是不失精彩的人生。
我很喜欢影片的基本情调,特定的日本六十年代时间,每一大家子过得都不是很富裕但是也还算殷实的日常生活,那个年代人们的品质有种很自然的团结和朴实,比如剧中的茶川入选芥川奖,在小酒吧和街坊朋友聊天喝酒的铃木见到伪装成评委的诈骗犯,带着他到茶川家,一出手就是一大手笔,希望能保茶川得奖,跟着大家伙也大方的大掏腰包,仿佛茶川得奖他们脸上也沾满了光。
当最后得知茶川还是没有得奖时真是让大家都很失望,而茶川一直抚养的淳之介的监护人这时也赶了过来,他来履行誓约,如果茶川要是没有能力抚养孩子那么他就要把孩子带走,并且出言伤害了茶川的自尊,可孩子怎么也不肯跟他走,街坊邻居这时也出来帮忙,要他看看茶川写的小说再考虑是否说出贬低这部作品的话,监护人被书中的言辞和街坊邻里之间的真情感动,感受到了还有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于是作罢,转身离去。
而此时和茶川相互爱慕的广美乘坐在离开东京的火车上翻开了这本新面世的小说,读到里面关于她的许多虚构片段,感动到流泪,于是毅然折返。
当茶川看到广美她突然出现在他的面前时,正值得奖落选,心灰沉痛之际问她,即使我一直都拿不到奖,一直都穷的叮当响,一直都很没用,你还会选择跟着我吗?
广美毫无犹疑的给以茶川一个肯定的点头,给淳之介承诺以后一直都要三个人生活,于他们的落魄之际,添上了一份暖意。
刚寄居住进铃木家的美加,不习惯和自己家里比条件比较没有那么好的新环境,时时挑剔,日子慢慢一天一天过去久了以后,娇气的她开始接受了自己是这个家里的一份子的事实,全家人一块泡澡堂,帮婶婶做家务,和家中的男孩一平从开始的敌对关系变成了朋友,直到有一天美加的爸爸打来电话说来接她,一时间她好像有万分的不愿意,在这个家住了这么长时间和家里的人都已经培养起了深厚的感情,这样说走就走,怎么可能舍得呢,只是不想走也还是的走。
在临走时婶婶把拿来护手的面霜送给了美加,像是做为对自幼失去母亲的美加的一份轻轻呵护,而这个时候美加也亲切地叫了她一声妈妈,像做为多日以来对他们这个家的一份感激之情与依依不舍。
当美加和爸爸走远以后又折回来对最后上前送他礼物的一平说,长大后,我一定要做你的新娘子。
弄得一平顿时羞红了脸怪不好意思。
末尾的时候铃木一家人登上了东京塔,实现了一平吵了很久一直想实现的愿望,登上塔顶,夕阳照射下的风景,让人看到了生活的美好,这样的时刻,想必一定让人永远难忘。
当然,我是不信的。
我不相信一个虽然是一时失足最后悔改的厨师梦小骗子会收获六子的爱情。
我不相信一个穷困潦倒软弱无力单纯乃至愚蠢的作家会收获美女的爱情。
虽然我也不相信这么一个充满风尘意愿加行为但还能被纯情感动的其实不是那么美的美女会收获纯情小男生虽然也不是那么小的爱情。
我不相信一个那么懂事的小孩甘愿在作家屋檐下受苦并理解且相信两个不可能的人之间确确实实发生的爱情。
我也不相信走在桥上就会遇到自己初恋的爱情。
我也不相信经过短短的一段时间一个原来冷漠无礼的富家女就会对一个小屁孩承诺下接近二十年后的爱情。
然而这一切的一切都发生在电影中,甚至就有着类似的事情发生在生活里。
我说着不相信,但我其实都信他们是可能存在的。
但我知道善有善报从来都不是一个真理。
只是一个巧合,概率大的巧合。
我相信着,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因为这句话没有告诉我结局。
我可以一心向善,我期待美好的结果。
但我知道,生活所遇可能没有电影中的结局。
生活中的结局更不可能如这部电影般美好。
生活可能比电影简单,也可能比电影复杂。
我无法相信我终究会等到美好的事情。
除非死亡是美好的事情。
当然,可能确实是。
相较第一部,这部续集把更多的戏份放在了茶川的写作生涯及与长美的爱情故事,延续了温馨与感动,偶尔的搞怪也可以逗乐不少,配乐依旧是杀手锏,平淡的故事里流淌着美好的音符……三丁目的夕阳依旧温暖,人情常驻。
与前途时隔两年的续作仍由原班人马演绎,影片整体的基调、风格以及故事情节都得到了较好的延续。
只是看得出,由于是在前作获得空前好评之后编撰的剧本,故事主线被剥离得仅剩失意作家与舞女一条,内容便远没有前作饱满充实,虽说新增了流浪狗、寄宿表姐及厨师小子等角色,但能够令观众感动的亮点仍然是减少许多。
不过,整部作品给人的感觉仍然十分温情。
怎么会不行呢?!
但是真的可以吗?
这就是我的写照。
暖暖的夕阳斜照,为世间镀上金色的色彩。
假如没有心爱的人陪你一起看,这又算得了什么呢。
我们可以分析式的说这代表了人性的光芒云云,但我是被茶川的邻居们纷纷或慷慨或略有不舍的借钱,真心希望茶川得奖的场景深深打动了,这种感动无以复加,我就是在经济高速发展中出身贫寒的人,我深知那种朴素的贫穷人之间的关怀,纯粹的让我落泪。
可是,会有广美和我一起看斜阳么世事喧嚣,人生寂寞怎么会不行呢 但是真的可以吗
一部关于生活的电影,最大的美德也许就是平淡。
以上个世纪50年代末期的东京为背景,《永远的三丁目的夕阳》描绘了生活在三丁目的人们,修车厂的铃木一家人、潦倒的小说家茶川、茶川的养子龙之介、以及寄住在铃木家的亲戚小孩美加,平静却也偶有波澜的生活。
不仅带领观众重温了昭和时期的生活百态,也具体而微地重现了彼时日本的社会氛围。
「夕阳」的意象是温暖的、怀旧的,带有点「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惆怅。
在片中,这种惆怅却自然而然地成为对于明日的向往,不仅市井小民的生活充满活力,整个国家都洋溢着蓬勃发展的气息。
一平在日本桥上对美加说到将要兴建的高速公路,「一定是透明的管子里面,有很多飞天车飞来飞去的。
」美加回答:「好像21世纪喔。
」三言两语即勾勒了一个可期待的未来图景,而观众站在一个21世纪的后见之明的角度,与角色隔着时间之河相互遥望,既带有一点伤感的怀念,又不禁因当时的人们曾有过如此简单的盼望而勾起嘴角。
战争的伤害永远无法真正过去,但战后的人们仍可积极追求未来的生活,正如同牛岛对铃木所说:「活下来的人就该去追求幸福,这样才对得起死去的伙伴。
」导演对细节的捕捉相当细腻,洗衣、打扫、做饭,种种生活琐事支撑起流动的日常,叙事缓慢却充满诗意。
而那种悠缓的生活情趣,也或许是今日生活所匮乏的。
比如在夏日午后对着电风扇「啊啊啊」假装外星人,比如存很久的钱买一盒24色的色铅笔给喜欢的女孩。
正是这些看似不经意的细节,使得三丁目的各个角色血肉丰满,也使得观众轻易就能投射自己的情感。
当然,整部电影也许仍然显得过于温馨了一些,像被抹去棱角的童话,只留下至纯至善的品质。
然而,童话也好电影也罢,所有故事本来就是为了愿意聆听的人而诉说的。
比如你可以选择相信,在现实中无法在一起的恋人,只有在小说里可能终成眷属,或者你也可以选择相信,在现实里无法在一起的恋人,在现实里还是可以鼓起勇气牵起彼此的手,得到整个邻里街坊的祝福,一起看着三丁目最美的日落。
最后男主人公和小孩们一起玩石头,然后把招牌挂上去了,放弃写作的梦想了?
安于命运了?
实际了?
真是看不懂这种墨迹片,一个简单的镜头非要左拍右拍上拍下拍,是不是日本的胶卷便宜啊?
莫名其妙,你就是咯吱窝,我也不笑!
“好美的夕阳!
”“今天的夕阳看起来特别美丽。
”“我知道为什么喔!
那是因为……我们三个一起看的关系。
”“也对。
”“也许是吧。
也许真的是这样!
”这是刚看完的日本片《再续幸福的三丁目》里最后一段对话,是潦倒作家茶川一家艰难团聚后的对话。
是呀,事物的美丽丑陋、高大渺小、善良凶恶不正是取决于我们内心的美丽丑陋、高大渺小、善良凶恶吗。
60年代的日本,经过战后十多年的经济调整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人们的生活因国家的巨变而波动着,故事就发生在这一时期一条叫三丁目的普通街巷里,这里的人们朴实善良,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创造着未来的美好,同时坚信生活中还有比金钱更为重要的东西!
电影的美工,超现实表现做的非常成功,完全把我带到那个极致陌生的时空,和包装海报联手让我觉得是一部几十年前的老电影,片头的一段怪兽摧毁东京的CG动画一度让我疑惑,再拿过包装仔细找拍摄时间才恍然——2006年!
电影在剧情上反倒没有超现实主义的意思,结尾很温情感人,众望所归,回首那样纯真的年代谁都会淡忘现实的残酷,记忆里更多留存的是浪漫回味。
看完后,我开始回忆起自己的幼年,上世纪的80年代初,那个属于我的纯真年代。
我们的国家开始了变革,生活日新月异起来,那时的我并没有对这些有所感知,记忆深处最清晰的是住在坯房的外婆家。
坯房是我们景德镇很独特的一种民居结构,它其实是建国初期一些工厂的生产车间,狭长型,两边是制作陶瓷毛坯各工序的工作间,中间的院子是通道兼晾晒场,很原始但集结了先人对陶瓷生产所需场地的规划经验。
随着60年代技术改造的不断推进,坯房式的生产已显成就,加之急剧增长的工人需要解决住宿,坯房逐步由工作间演变为职工住房,有点像北京四合院的味道。
通常一个坯房可以挤下上十户,每家都是进门厨房到客厅到卧室的长条,由于坯房的层高很有优势,大家都会隔上一层来。
说它独特除了这样的演变身世外,更因为建筑它的材料——窑砖,窑砖来自烧造瓷器的窑,体积比常见的红砖小很多,但强度却是红砖的好几倍,那自然是高温历练的结果。
窑砖上经常有烧窑时洒落上面的釉滴层,阳光下墙面都会折射陶瓷的质感。
每个坯房都像是个大家庭,通道宛如一大客厅,哪家要是有婚丧嫁娶的,每家的大圆桌面就集了合啦,你家再借几把椅子,他家出两口大锅,大家就在院子里一块张罗开了。
那时侯的物质完全没有现在的殷实,家里需要的很多东西都要请专门的师傅上家来做,这种时候我们小孩最喜欢,因为师傅们来都是管吃管住的,热闹!
一年会有很多次,快入夏的时候会有桶匠上门做新的洗澡桶亦或是修补旧的;夏天快过完时,为了到天凉有蓬松保暖的被子用,也为冬衣存些材料,弹棉花的就被请来了;冬天请裁缝做新衣是最好玩的,每个人都心怀期望,裁缝待的时间也很长。
偶尔也还会有些木匠的活。
幼年的我,经常是左手拿着小扫帚右手拖着小板凳每家每户收垃圾,自然倍受青睐。
小孩子好吃应该是与生俱来的吧,特别是在那样的年代,每每看到谁家小伙伴有零食就干巴巴盯着别人,也不会去要去抢,只是死盯着看,这是最让外婆恼羞的一件事,至今还会常常说起,结果就是小嘴被外婆的筅帚(一种刷锅的工具,竹子被劈成很细的条扎制而成)一顿狂扎,真是“疯狂”的外婆。
其实在那个年代谁家又会有什么像样的零食呢。
对于吃的,最难以相忘的其实是酱油炒饭,现在怎么也做不出那个味道,即使有鸡蛋香肠的加入,也许是没有那柴火灶,也许是没有那猪油,也许是没有大缸打出来的酱油,也许是没有蒸出来的早米(早稻)饭……又也许和这些都无关,只是那种心情已随那纯真的年代远去!
好几年前,还带索老师去看过外婆家曾经的坯房,老邻居们大都和外婆一样搬了出来,里面全是生面孔,以往热闹的大院子也被大家日益膨胀的生活所需挤得只剩一条道。
它也还算幸运,更多的坯房在政府引以为豪的旧城改造运动中消失了。
幼时的片段不断在脑海播放,全是简单快乐的片段!
感谢《再续幸福的三丁目》!
最后,发现了“再续”的意义,自己看的原来是个续集,一个精彩的续集必定有部不错的前情,希望能淘到《幸福的三丁目》!
片尾曲!!Bump Of Chicken - 花の名
不知道有两部,看完后略失望,不知道第一部会不会更好些。
#晶晶儿就爱看电影#没看过演员表的电影总能给你惊喜!堀北真希好漂亮么么哒!没看过1,看2毫无压力!格调怀旧治愈。很多感人镜头但没有哭点T T “想在你虚幻的笑容里注满真正的幸福。”
其实日本拍片偏要非幼齿即重口嘛。
一般,煽情,童话。
跟第一部比差太多,所有新设置的矛盾冲突都没有利用好,这种通篇温情的故事说实话讲好不简单,觉得当初拍一部就够了,编导明显江郎才尽所以各种桥段都很别扭,好在情怀还在,复古风值得称赞。
乌托邦
很可惜的是,续集没有任何新的元素,治愈效果也不佳,反而让看的我,在最后生出一丝悲凉。前作中那种积极向上,奋斗不止的精神感召力已经荡然无存……可惜可惜……
堀北真希一口东北方言讲的真好啊,你就适合演单纯的乡下女子,演什么白夜行的恶女啊。药师丸博子就适合演贤良淑德的好妈妈,演什么全开女孩里的刻薄律师呀。每个人都在这部电影里找到了好角色。
生活就在人们的努力中一点一点中变的更美好吧
用一条东京小街的战后变迁来叙述日本社会的迅速发展,50年前的寻常巷陌与风土人情,老一辈人记忆中的昭和时光。
不小心先从2开始看。很煽情,也很日剧感。看起来是生活化的故事,但人物都是理想式的真善美,读的是人物之间的联结,仔细深究其实却并无太多刻画描写。(PS:修车行家小孩的毛衣,与小津早安里那家想要电视的小孩的毛衣是同款。)
日本倾文艺界之精英的年度巨片,却讲述微不足道的平民生活,想想我们御准参加奥斯卡竞赛的那些大片,境界差多少?广美在抬起手那一霎蓄满眼睛的泪水也划了下来,人生能得到这样一枚廉价却又昂贵的戒指套住自己一辈子,还能再求些什么能
这部煽情彻底泛滥,太韩国了。
维系着文学家和淳之介的那份情感是怎样的一份感情呢。没有戒指的戒指真的很美吧。
堀北真希在三丁目里的形象最符合我对她的想象。
人们或重逢或离开,理想或实现或破灭,唯一不变的只有三丁目的夕阳。
泪点很多,过于刻意,不如1。
看完只想说影棚够大的
桥段太多了。。。细节还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