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的电影名字叫做《人山人海》,就?
一句话评价这部电影就是:“《山河故人》版《盲井》”,看着节奏还可以,但总觉得差点意思,不如《天注定》,而且是差很多的那种感觉,故事的脉络开展的很好,但总觉得演绎的故事没那么好。
电影里面,男主讲说:“人人都有命,老二死了,那是他的命;为他报仇,那是我的命。
”男主的弟弟是骑摩托车拉客的人,这天拉了一个客人,结果这个人看上了他的摩托车,拿着大刀捅在了男主弟弟的身体上,五六刀之后,男主的弟弟就失去了生命,不再呼吸了;这个人顺理成章地骑走了弟弟的摩托车,弟弟不仅仅失去了生命,也失去了摩托车。
其实原来人的生命如此地脆弱,一辆摩托车卖了也就五六百块钱吧,结果就因为这五六百块钱,弟弟失去了生命。
人山人海,我找到了你,为弟弟报仇” 人山人海,最后男主找到了杀害自己弟弟的人。
人山人海,最后男主找到了那个逃跑的人。
男主一开始就预料到自己的命运,他一开始就说:“为他报仇,那是我的命。
”结果最后的时候,男主真的耗费很多的时间找到了凶手,人山人海,只有拥有恒心,就能够得到自己想要的一切,比如男主找到了凶手,却没有办法把对方绳之以法,真的可怜可叹。
幸好真实的生活之中,兄弟几个找到了凶手,为自己的弟弟报了仇。
Part 01.漫漫寻xiong路---也是揭开自己生命疼痛伤疤的道路 男主在寻找凶手的过程之中,也在寻找自己的生命。
男主遇到了自己曾经一起工作的人,去到他的地方住的地方之后,又被算计了一把;对方假装自己在卖fen,被警察给抓走了,自己不敢再去送货,让男主去送货,路上让自己的朋友假扮警察---又抢走了男主几百块钱,男主取出了卡上剩余的钱给了这个警察之后,回到住的地方,发现家里没有一个人了,男主才发现自己被骗了。
果然距离远,不知道底细的人,不能够信任对方。
尤其是这种在工作上认识的人,距离远,不知道家在哪里,我们还以为和对方是好朋友,结果不是,大家只是逢场作戏,他的朋友假装好意,结果骗了他的钱。
原来距离远的人,不能够完完全全信任。
Part 02.漫漫寻xiong路---原来我也曾经有过孩子. 之后男主找到了曾经在一起的那个女人,这个有孩子的女人也曾经给男主生了一个孩子;男主的人生还真的是可可怜怜的,即使有了孩子,还是没办法养在自己的身边;即使有了孩子,也没有办法和自己的孩子在一起。
人生总是充满了各种各样的遗憾,人生总是充满了各种各样的不如意。
其实男主的生活也不如意,男主也并没有拥有什么,结果还失去了更多更多。
大抵人生都是不如意的吧,Part 03.漫漫寻xiong路---黑矿井是真的黑!!!
最后的时候,男主到了矿井那里,到了之后男主才发现自己其实已经跑不掉了,黑矿井之所以黑,就是因为在这种坑害人的地方,所以这个地方才是一个黑矿井。
之前男主遇到危险的时候,不敢吞刀片,现在男主遇到危险的时候,吞下了打火机,并且在矿井里面拉出来,点燃了矿井,让矿井发生了爆炸, 最终救下了所有人。
但是不幸的是:那个凶手跑掉了。
但我相信,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人活着,活的就是一种信仰,人活着,活的就是一种执念,人活着,活的就是一种坚守;男主坚守着自己的信念,坚守着自己应该做的事情,这样才能完成这一生。
电影是根据一个五兄弟千里追凶的真实的事件改编的,当年貌似还上了《南方周末》,在远离权力中心、“杀人偿命”观念存在的的民间,发生这样的事是极有可能的。
当这件事情成为一件新闻登上报纸的版面,以至于激发了导演的灵感,催生出这样一部触摸另外一种现实的电影,是否有人会想到这确实是被遮蔽了的太久的一种现实?
我在网上也浏览了一些评论,有些人说现实中类似的案件完全可以做成一个法制节目来宣传,并且上映版本也算得上进行了一次普法宣传。
也正因为如此,在电影的后半部分,力道愈来愈小,一个神一般的存在让处在边缘,从未受到关注的现实瞬间理想化,一切得到拯救。
这种说教式的出现是为了过审,上映,不必过多的苛责。
但是导演想要关注的另外迥异与《新闻联播》的现实赤裸裸的展现在我们眼前,而这也是来自农村的我们能够触摸到的一种现实,砭人肌骨。
确实,这种现实被遮蔽的太久了。
我常常想起贾樟柯的一句话,“摄影机面对物质却审视精神”。
《人山人海》的摄影机就是这样,面对的是物质,审视的确实活生生的自己。
电影中杂乱的棚屋区,那些挣扎着生存的人们,那些木然呆滞的眼神,还有那些底层的冷漠与欺骗;黑煤窑的残酷与绝望,尤其是黑煤窑的管理人员私自杀人的那一段,冷静的镜头,冷静的人群,冷静的侩子手,让人感到是发自内心的悲凉。
不过,这确实是另外一种现实,活生生的现实。
而且我也相信,导演所要告诉你的,并不是单单一个追凶的故事,因为在主人公追凶的过程中并没有展现传奇性的情节,没有刺激肾上腺分泌的血腥与暴力,始终保持克制的镜头下展现的完全是一种被边缘化的现实,无论还有多少绚丽多姿的现实,仍旧还是有这样一种属于这个时代的被忽略且刻意不被提起的现实,而在这个现实的幕布后面,还遮盖着数不清的面孔。
因此,我对任何掀开这块幕布的人都充满了敬意,起码我们应该知道我们所面临的状况并且去改变。
这也让我想起了贾樟柯的电影。
当然,网上有些评论是老调重弹,输出贫穷云云。
窃以为,电影对一个时代的表达,除了歌颂和赞美,同样也缺少了不了对苦难的关注,这是整个人类都面临的困境。
《上帝之城》下的里约满是底层的贫穷和帮派的争斗枪战,并且上帝之城这个名字都充满了讽刺意味,然而没有人会认为这是输出贫穷云云,并不妨碍它成为一部杰作。
那些说输出贫穷的人大多是安享了尊荣且极端自私的人,有着一颗极端敏感而又脆弱的心,受不得任何刺激。
私下揣想,如若没有得威尼斯的最佳导演奖,或恐这部《人山人海》连上映的机会都没有吧,即便上映,也不会引起那么多人的关注吧?
毕竟很少有人愿意掏钱去看一部阴暗的文艺电影,大多数人还是图个热闹与开心。
《人山人海》能够过审上映已是惊喜,希望有更多的人去欣赏一下这份惊喜,尽管上映版本已经兑了水。
老铁虽然卑微但有骨气,每次受到侵犯都要对峙几秒,是在思考要不要出手还是单纯想唬一下对方。
不论对黑老大,监工都是如此。
到最后还是认怂了。
老铁也很懦弱,出外打工搞大女人肚子就跑了,回到家睡觉摆烂;工友与人合谋坑他的钱,气不过也是拿酒瓶子去砸人,事后吓得躲到女友家里不出来见人。
两件事都有所作为但是又不敢承担后果,有些骨气但没胆气,典型的小人物做派。
他不如萧强生猛,心狠手辣连自己都豁得出去。
因为老铁还有些人性。
他把萧强的妈妈绑架到家里,好吃好喝相待;去住店,拿钱给素不相识的老板娘让她留下儿子。
这样的人遇到恶人唯独靠智慧取胜,可他没有。
所以把自己给搭进去了。
电影两个场景很扎心,导演有意为之。
一幕是重庆的棚户区穷人,他们被困在贫穷的生活里面,像动物一样栖息在城市灰暗的角落,文明和小康与他们无关。
另一幕是矿井里暗无天日的矿工,他们面目漆黑,只有眼睛的转动才看出是活物,是贫穷把他们推进现实牢笼,成为现代社会里的囚徒。
推荐看官们找找海外版的,中国内地版因为审核问题做了过多修改,并不是特别好看,旁白过多,剪辑混乱,还有某些自以为懂电影的小盆友们,不要再把这部电影归类为文艺片了好吗?
点评之前先看下海报可好?
中国大陆,剧情,悬疑,犯罪,ok?。。。。。。。。。。。。。。。。。。。。。。。。。。。。。。。。。。。。
人有病,天知否?
著名演员陈建斌可以说是家喻户晓,获得多项影视荣誉,其《三国》和《中国式关系》更是取得不俗的口碑。
今天我们就要说下他的一部影片——《人山人海》。
《人山人海》其主题和氛围与《三峡好人》、《落叶归根》、《盲山》等现实主义题材,反映当代中国社会中存在的矛盾等作品不无类似之处,取材于生活中确实发生过的事件。
剧情主线影片的剧情主线很简单,陈建斌饰演的返乡农民工老铁死了弟弟,而吴秀波饰演的抢劫杀人的凶手在逃。
公安部门的搜查进程缓慢,老铁决定亲自上路捉拿凶手,最后与凶手在黑矿窑里狭路相逢。
主线之外,发生了老铁赔款、老铁遭遇凶手的寡母、被工友诈骗、追凶无果于乡村法师处算命、重逢陶虹饰演的“前女友”和自己的私生子等支线情节。
真实、共情整部片子有一种仿纪录片的感觉,所以有些观众感觉剧情发展缓慢,其实阐述剧情发展的画外音全被导演摒弃,对剧情的判断只能根据角色的视角来观察。
因此实力派演员陈建斌的演技得到了充分发挥,他在影片里很少对话,全凭老铁的眼神面容表现剧情,通过老铁的双眼,让我们看到了解到了贫穷的边远农村,城镇的贫民窟棚户区城中村,边缘的人群,另类的生活。
他们物质上不能算是赤贫,人们家里还有饭吃,有的人家还有电视机、摩托车。
但精神上的赤贫显而易见。
再塑民魂人有病,天知否?
影片贴近现实生活,它提出了问题,但没有提供解决问题的答案。
在当时,它使我们认识到: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还有多么遥远的距离。
但从今天来看,我们已经实现了全面小康。
回首过去,像《人山人海》、《三峡好人》、《落叶归根》、《盲山》这类的影片,他们记录了我们曾经不好的一面,但也反映出在提高民众素质,再塑民魂上,我们上下一心共同实现了全民小康的艰难任务。
电影是时代的记录,让我们知道过去的艰辛,也让我们要有动力创造更好的明天。
2011年9月的第六十八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把最佳导演给了《人山人海》的导演蔡尚君,成为当年中国电影在威尼斯收获的一个惊喜。
颁奖现场,手捧奖杯的蔡尚君特意感谢了男主角陈建斌对角色的出色演绎,并说:“感谢生活赐予的智慧与勇气”。
电影讲述的故事有现实中的原型,在2007年的《南方周末》上有报道。
摩的司机代天云在拉客时被刚刚与家人发生矛盾的陆凤仁用杀猪刀捅死并劫走摩托车。
警察一直破案不力,最后代天云的五个哥哥把凶手抓到并交给贵州六盘水警方。
这是一个天然的好故事,然而从我们所看到的影片来看,蔡尚君的改动是颠覆性的,编剧和导演一起改变了影片的气质。
《人山人海》的片名多少有些误导,无论是灰突突的重庆,人迹罕至的内蒙草原,还是一黑到底的山西黑煤窑,所到之处既不见人山,也没有人海,所谓的人山人海只是老铁内心的人山人海,导演在刻意的避免人多的环境。
影片中老铁有一句独白,人山人海,我就大海捞针,这句话直接道出了影片的主旨,也是推动情节发展的动力。
并且剧中的一处设计是,导演多次强调老铁吃花生的动作,暗示老铁追凶的坚定信心和最终的目标一定能够达成。
然而故事的发展开始变得出乎意料,犯罪的凶手几乎不见。
也许在影片开头他杀人抢摩托的那一刻能发现一丝端倪,镜头架在远处冷静地旁观,这个细节能给之后故事中凶手的不在场以暗示么?
这个揣测太勉强,然而凶手在大多数需要他的时候的确是缺失的。
我们又看到故事似乎可以往公路片的道路上发展,它也确实显示了公路片的某些样貌,老铁遭到朋友的诈骗,凭空冒出来的情人和似乎已有所察觉的儿子,这时老铁一直都在路上,去内蒙草原,最后被困在山西的黑煤窑中,至此,影片的气质已经完全改变,更彻底地接近了导演的真实意图。
老铁在黑煤窑中停留的时间占据了很大的叙事比重,这个时间是导演的心理时间,老铁自述,我知道一进去(黑煤窑)就无法出来了。
但是问题总要有个解决,既然无法出来那就只能毁灭,最后老铁炸掉了黑煤窑——罪恶的渊薮,并完成了拯救,既是困境的解决方案也暗中顺应某种期许,警察再次出现的时候,老铁完成了他的“使命”,故事也走到了尽头。
这一连串的情节设计是可以更丰富的,但是导演放弃了让影片更具有观赏性的努力,沉浸在冷酷的气氛中一味地在做减法,凶手的缺失或者更彻底地说是人物的缺失大大地凸显了导演的存在。
这种存在是时时刻刻的,这也是导致影片无法支撑它所要承载之重的最大根源。
实际上,追凶成了一个空壳,被迫要承载和故事本身太多不相关的东西,如果处理的得当会给这个追凶的故事增加更丰富的内涵,但是创作者没有做到,偏离了老老实实去讲一个故事的愿望,又没能实现更加出色的表现,最后呈现的是一个支离破碎的故事和导演明晃晃的欲望。
被削弱的故事让观者有机会游离于叙述本身静静地观察导演是如何填补一个完整的故事被打碎的时候所产生的巨大空白。
老铁在那些黑暗的贫民窟中出没,他接触那些毫无生气的似乎被上帝抛弃的人们,无论是人物所散发出来的呼吸,还是影片黑暗冰冷的基调都渐渐地压得人几乎无法呼吸,这些人和老铁一样似乎都背负着生命的大山,导演故意模糊了人物之间的标识和彼此的联系,一个一个沉默不语的小黑影只具有人的外形而像是丧失了灵魂的道具,这种刻意的处理一边在把人物推向绝境的过程中也在把观众推到观影的困境中去。
对于老铁这个人,导演蔡尚君非常感谢陈建斌对人物的出色诠释,但是说实话,陈建斌演的这个人物不是老铁,或者说他只是陈建斌式的老铁,就像是乔家大院里的乔致庸,或者是无人驾驶中的王遥,但归根到底他们都是陈建斌的个人标签式的人物。
陈建斌式的表演在赋予人物以性格的同时也就给了人物某种框定,受限制在所难免,这可以是一个演员的成功之处,但这不是表演的更高境界。
事实上,影片中导演留给演员表演的空间非常有限,不夸张地说,本片是诠释演员只是导演手中的一个元素的标准案例。
众多的看不到性格的模糊人,他们在演某个人但其实更像是一个人,在影片中更多的是充当造型的元素。
老铁是影片唯一的主角,而且很明显这个人物具有丰富的内心世界,但在导演蔡尚君的调度下,在陈建斌的表演体系之中,他们成功地把老铁的内心世界留在了老铁的心里,就是不舍得增加一点手段丰富人物的表演,适当地外化一下,让观众更轻松地感受人物内心的情感波动。
剧中当陈建斌一次又一次地展示他标志性的表演——坐着低头不语,哭丧着脸,或是抽烟或是不停地吃花生或者慢吞吞地往外蹦台词时,我真想跟他说,哥们,别再这样了,站起来做点什么。
让人物少说话或者干脆不说话会面临观众看不明白剧情的问题,于是导演给老铁加上内心独白以辅助叙事,我们看到很多时候支撑叙事的不是人物的对白而是人物的内心独白。
但不管怎么样,陈建斌式的表演从说第一句话开始就注定了他无法表演出非职业演员的真实感。
在面对现实的真心和内心的真实这个问题时,每个导演都要衡量一番,究竟是那种真实更接近真实的本质,《人山人海》介乎于两者之间,或者可以这样说它既不符合现实的真实也没有做到让你感受到内心真实的程度。
我认为这是影片的失败之处。
原因恐怕在于这部影片中想要容纳的东西太多而显得更加费力气来,当我们看到追凶,看到《小武》和《盲井》的影子时,我们同时也看到了它太多力所不及的地方。
影片在试图营造一个真实的底层叙事空间,处处都显示着上个世纪世界电影的革新浪潮时期的痕迹,讲述社会底层人物的故事,实景拍摄,大量的外景,模拟非职业演员的表演效果,追求真实的自然照明,摄影上不过分花哨,大量应用长镜头等。
实事求是地说,影片只是具备这些手段,缺少的是应用这些手段的办法。
如果说蔡尚君已经拒绝讲述一个流畅的故事,那么他也会拒绝用流畅的镜头语言来拍这个故事。
影片镜头节奏的缓慢占用了大量的时间,在有限的时长里必然占用叙事上的空间,这样就破坏掉了叙事的连贯性。
片中大量的应用固定机位长镜头,机器长时间地架在那里,或者像个旁观者那样远看或者缓慢地移动,但是在调度上又缺少丰富的手段来填满镜头时长的内容,这样造就了大量的难看的长镜头,冗长拖沓,让人疲惫。
贯穿影片始终的灰色调,深沉压抑,暗暗地契合影片所散发出来的气质,在山西的黑煤窑里,黑色取代灰色主导了画面影像,人物的脸除了基本的照明需要外,整个身体都笼罩在黑暗中,人群中几乎无法辨识具体的某个人,这些人的生命也像是随时都可能消失在这黑暗中。
矿工们在矿井中私刑处置了那个想要和凶手萧强一起炸掉矿井的人,一个生命的消失是如的简单,那么对于其他的人呢?
生命如同草芥一般一文不值,看得人不寒而栗,至此始终环绕影片的黑暗气息达到顶点。
接下来导演出于某种考虑设计的故事走向也很意外,老铁把矿井炸掉并且警察出现,警察出现是为了和老铁说该抓的抓了该救的救了。
悲凉的气氛开始消解。
这似乎是在实现类型片的某种观影期许,但是显然本片没有成为类型片的可能,导演的这些做法都让人费解,别忘了对于一部想往大师之作发展的如此具有浓重的现实色彩的影片来说,这是在削弱影片的力量。
导演在追求底层叙事真实性的把握上越走越远以至于已经偏离了底层叙事的道路,所以我们能看到处处人工斧凿的痕迹,以至于影片显得想法多过内容,编排多过自然,真诚有余底气不足。
在影片的控制上,导演故意在营造黑暗,压抑,冰冷,甚至死亡的气氛,大量的固定机位长镜头的运用,人物没有表情的表演和缓慢的肢体动作,大量灰暗色调的应用,试图还原出底层人物命运的真实感。
借此表达一个创作者对现实的理解和关注,传递出一种深沉悲悯的情怀,但是很不幸我们看到它是不成功的,这一切努力的愿望最终都消解在影片本身中。
像《人山人海》这般处处显露着大师遗留的痕迹,我们只能看成是蔡尚君导演向大师靠拢的愿望,但无论从影片所呈现的样貌还是它潜在的思想来看,它离大师的道路还有很远很远的一段路程。
《人山人海》真是一个符合它名字的电影。
这么说的意思是,对于这个电影来说,人是山,人是海,人是景色。
可是,在这有如景色的山海之中却又根本看不见真正的“人”。
一个人杀了人,死者的哥哥跑遍大半个中国追杀复仇。
对蔡尚君导演来说,这样的新闻提供给了他一个机会,一个浏览中国的机会。
真正的问题在于,要浏览中国,在网易、新浪上浏览社会新闻也是可以的,谁说浏览中国非要有一个勉强具有线性关系的情节来限制和引领呢?
浏览嘛,随便看看,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反而更随意、更具有发现感。
让一个只有目标但性格单薄、观众难以和他感同身受的复仇者骑摩托带着大家一起看又能有什么好处呢?
中国,当然是人山人海的。
但是,面对着人山人海的中国,我们要做的是就仅仅是浏览?
只是展现一下人山人海的景象?
看看贵州山区村落的贫困,看看摩的,看看重庆打工者狭促的居住环境,看看山西黑煤窑的准奴隶社会样态……又如何呢?
确实,没有看见之前,有些观众也不是都知道。
也确实,中国是一个挺了不起的国家,是一个只让外国人看到最简单的表象就已经能够震撼他们的国家。
可是,电影毕竟不是只拍给威尼斯水城的观众看的。
而且说起来,我们国家到了夏天,水城似乎比意大利还要多一些吧?
但说到中国观众,他们看到这些,还足以震动他们吗?
应该不见得比打开随便哪个门户网站所能看见的更多。
表面的东西,毕竟只是表面的。
不能深入到使表象成型的原因里,电影就难以让身在这个时空之中正在经历的相同事件的观众有足够的认同感。
我虽然没有见过重庆打工者的居住环境,但自己也曾在北京帮朋友租过3平米大的房子。
对于中国个观众而言,没见过猪跑是可能的,但猪肉终归是天天在吃。
一个如此浮于表面的电影,对于中国电影而言,未见得就能具有何种重要的意义。
事实上,在看这个电影之时,同去的朋友就说,已经懒得看这种关于中国下层生活惨状的电影了。
结果,果然,蔡尚君先生不负众望,惨的了无新意,惨的走马观花。
不过就是一辆摩托,走遍中国龌龊地罢了,而且看见就好,点到位置。
说穿了,蔡先生所做的,就是把很表面的文字新闻按照其文字逻辑和时间顺序进行更表面的影像化搬演。
不去问为什么是这个样子,不去讨论在这个样子下,每一个个人的生活到底如何,人们到底是如何看待他们的生活的?
他们对于如此的环境和世界到底有着怎么样的感受和想法?
被展示的中国就已经是一个好的题材了?
就已经是有力量的电影了?
在这个电影的结尾,复仇者终于在山西煤窑里发现了杀人者。
为什么是在山西的煤窑里呢?
可能因为这里是一个准奴隶社会。
不问姓名、来历,来了就干活和吃饭,累死了、病死了就直接埋了。
这个情节的新闻背景,应该来自于多年前著名的山西洪洞县黑砖窑事件。
看完这个电影后不久,我从南京坐火车回山西临汾老家。
从南京到太原,看到的就是周边世界逐步变得灰蒙蒙的过程。
待从太原回临汾,路过霍州、灵石的时候,场景的震撼性已经远大于洪洞县曾经的奴隶社会所能带给我的冲击了。
漫天的灰色的土雾,弥漫在整个城镇、村落,人们在其间从容不迫的、自如的行走穿梭,而由南至北穿过山西的从大同到运城的绿皮火车就这样开着窗天天在这灰雾中行过。
是呀,即使如此,人都能活下去,可是,每一个人都是怎么活着的呢?
这些年来,中国同题材的电影,纪录片总是要好过故事片的。
因为故事片无论改编了多么极端凄惨的新闻,都不免要像《人山人海》一样浮于表面,而一旦浮于表面,就远远不如对于普通的日常生活进行记录了。
因为其实在当下中国这样的环境里,根本就没有普通生活可言了吧?
那何必还要人山人海呢?
一个人就够了。
可惜的是,连一个人都看不见。
还原生活。
当下影视剧普遍追求快节奏和有戏,本着既然是平淡生活就无需搬上屏幕的核心思想,这样的剧确实好看,可是生活本身往往看相不佳,不是旗袍而是破布上爬满虱子。
陈建斌多处的长镜头,睡觉,劈柴,吃饭,絮叨流水帐般的生活不厌其烦。
张力正在于麻木生活掩藏之下激流奔涌的内心。
结局的快感。
创作者需警醒的是,当你伴随你的作品飞升起来的时候,也要预备摔下来。
再如何升华也该有一个尺度,这样观众能够和你齐飞而不是自嗨。
陈建斌发觉自己深陷黑煤窑,杀害弟弟的凶犯已被工友乱铲打死,他有一万个念头想和这座煤窑同归于尽,特别在他乘坐降梯徐徐下到矿里,那念头随时点爆周围的黑暗。
但仅止于念头。
他的结局或许不出那个凶犯,更吊诡的,死于一场完全意外的意外。
若遵循原有结尾——人迹消亡的爆炸,幸存者唯有那个陈建斌安排不在现场的少年。
应该嘎然而止,给废墟一个短促的镜头做个交代,就够了。
而非漫天飞舞的黑烟和少年惊惧又懵懂的脸,力量反而给抽掉了。
最后由于老铁相信政府,我公安略显神威,抓住了罪犯,挽救了老铁,没有使他走向犯罪的深渊,使他本本分分地敲石头过上了幸福的生活……生活是这样吗?
我真的不信。
期待真正的《人山人海》,就是那个拿到银狮的《人山人海》。
在《人山人海》这部影片中,导演蔡尚君放弃了传统的英雄主义叙事,而选择了一种更为写实的手法来展现这一故事。
本可以将此事拍成一出浩大的復仇剧,然而影片中所折射出的,却是更为深沉的社会真实。
陈建斌所饰演的老铁,因兄之仇,背井离乡,来到黑暗、凶险的黑煤矿中寻找杀兄仇人萧强。
在这一过程中,影片未曾过多渲染仇恨与暴力,而是更多地描绘了老铁的内心世界以及他在底层社会的求生之路。
尤其是那一幕,矿工们在升降机中缓缓下井,似乎也象征着他们每天都在往生与死的边缘一步步走去。
这样的场景,不仅映照出生活的艰辛与无情,更让观者对那些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们的处境感到一种切肤之痛。
片中,老铁的坚韧与不屈,与那些生活中小人物的挣扎与无奈形成了鲜明对比,使得这部影片不只是一个简单的报仇故事,更是一部深刻探讨人性与社会现实的作品。
从老铁的故事中,观者可见到底层人民的生存环境,他们的困境与反抗,妥协与背叛,以及在逼仄生活中依然保持的人性光辉。
拍这种题材本身就值得肯定。
想说的可以说出很多,不想说一句话就是“《三峡好人》版《盲井》”
看的国内删减版 有缺陷
低身。好片。
去美化的真实电影。绝对禁片。
考虑个体到心理承受能力差异,五星不力荐,想起《地狱变》里良秀最后的一句话:人生,比地狱更像地狱!这部电影可以改名为《一个中国底层老百姓地狱中的日常》。不粉饰太平也不渲染苦难,如果你觉得渲染苦难了,可以以毒攻毒看看纪录片《地球之盐》,如果压根不想知道人间有地狱,推荐去看《小时代》。
我总觉得这种片子能够公映了已经算是一种进步了,何必再去纠结于结尾改没改呢?
镜头真实又精致,后半部分叙事有些跳。
对于龙标版,最多是这个分数了
看之前只知道恶评很多,完全不知道什么故事,所以看了意外觉得挺好。陈建斌演得不俗。抓人只是个很小的引线,通篇其实是一个通过“在路上”的方式展现某些当代社会风貌的故事。固定机位拍出了一种无奈感和沉重感。故事交代也不俗套,貌似有些混乱,其实用回到当代的节点将原来的叙述告一段落。结尾莫名
看的导演剪辑版 结尾的叙事好糟 即使导演现场解释也很没说服力
这才是真正的中国。很想看看参展版。
看不出来谁主演,不过正好正是普通的大众真实的中国
警察成了点缀,追凶要靠自己,硬伤的点题,做作成分有点多
拖沓
和谐版没法给高分,整个片子低沉压抑,好似萧条般的中国。
是第一次看电影觉得恶心。不合理无动机,尤其人人要做好公民,相信政府相信党’的结尾莫名其妙,坏人终将得到惩治的结局想到《夺命金》。
导演很做作!电影不好看,没有什么观赏性,想写实但某些镜头又很刻意,的确是奔着艺术的道路而去的,但我只看到一个沉默又苦逼的男人一会到了这儿一会到了那儿,一会儿抓凶手一会儿做点好人好事儿,虽然剧情很简单,但却好像导演自己在碎碎念,你完全无法进入到那个剧情的世界!
派头十足,虎头蛇尾。原来我看的是公映版的,cao,多可惜啊。
故事还行,可这片为啥能得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导演奖啊啊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