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知道应该在什么地方计算那剩下的没有打上的一颗星。
因为整个电影有一个很统一的叙事风格,在这样类型的片子里也是不容易见到的。
像是讲述这么伤感里带着温暖的片子,是用了浑然浪漫风格的一套影像系统,快节奏的叙事夹杂着些许慢镜头的定格。
显得那么格格不入于那个故事,但是又感觉到协调了。
还有几次煽情用的音乐啊,我甚至会有意识的提示自己这个地方是要洒狗血了,结果还是被忽悠到了那些入理的不得不信服的台词里面。
还有这几个演员,虽然长得都不是那么特别顺眼,但是演技绝对是到位了,撑的起来这个看起来很轻松但实际上特别宏大的主题。
就是说真实和虚幻,把人写在骗局里面,败给什么才是值得的,特别难以总结的东西。
抄几段台词下来:trying to get sth real by tellin' yourself stories is a trapthere is no such thing as an unwritten life, only a badly written one.The perfect con is one where everyone involved gets the just thing they wanted.里面有那样的细节比如抽纸牌的、画画的那些隐喻,其实什么是写好了的,什么是别人安排给我们的,什么是强加的,什么是自发的,什么样子算是满意了,怎么理顺他们之间好像矛盾其实特别和谐的关系。
就像天天说人生就是一个茶几,上面摆满了杯具。
或者什么生命像一袭华美的袍,上面爬满了虱子。
好多比喻啊,说的都是一个悲观的事情。
我不知道在这个点上我们所谓的绝对辩证是不是应该适用,找到一个中立的模糊地段,永远不能定义不能下绝对判断的,才像是影片里想要表达出来的。
尤其是喜欢最后的段落里满地盛开的快乐小黄花,搭配着大鼻子先生从困惑到释然于兄弟的离开,甚至有非主流风格的超级暖色调,特别巨大的视觉到头脑的冲击。
罗嗦了好多,片子那个终极的致命问题其实就像是我写的这个东西,为什么那么多人说差劲为什么没有票房还是根本就没法上映,为什么分数低了,就在于这个故事只注意了每个片段的叙事节奏,没有观察到整个大的架构变得特别零碎,简直就不成为一个整体,在讲故事的这个问题上犯了跟中国众多大导演一样的毛病……所以支离破碎,即使看懂了也不敢说看懂了,拔高拔得起来,但是实在没法例证。
可惜了好故事好演员好配乐好影像,有了完整的叙事风格,却缺少了一个完整的叙事。
《兄弟骗术》编剧设计的第一个骗术精彩之极,其后诸多都是漫画和扯淡!
因此,我们就说第一个骗术!
从外围开始不断接近本镇有钱家庭子女的核心,然后忽悠他们相信一个神鬼故事!
最后购买财宝洞藏资讯,花费30美元,每个孩子均摊2美元!
大家一拥而上,虽然最后没有得到梦幻宝藏,但也满足了一番探险感受!
正当弟兄俩数着30美元的时候,那些不好忽悠的家长上门讨要,于是退款挨揍。
那伟大的首次骗局到这里就宣告谢幕了吗?
不!
正戏才开始!
请注意,骗子哥哥在费力拖了二箱子水倒在洞口,形成了泥潭。
因此,所有入洞者都滑倒,并在洁白的儿童服上沾上大片污渍。
而这些有钱人家,最后不约而同都将衣服送到镇上唯一那家干洗店浆洗。
于是,兄弟俩拿到一笔红利提成!
当诈骗所得来自于合法利润,至少貌似合法的,这才是骗术之高深所在!
华尔街,皆如此!
由于相当喜欢Mark Ruffalo,因此找来该片来看。
其中几人的风格老实说除了MARK其余三个还真有点天生就疯疯癫癫的特质,让你笑笑过后还有一丝涩涩的感觉。
Mark Ruffalo的演技不用说了,就喜欢这种看似不是很用力,漫不经心的表演,其实已把人物刻画的有血有肉。
一个好演员必定是对待任何一个角色都是相当认真,老天才会在未来不知道某个时刻(我坚信必定会有)给我们Mark一个能让全世界都为你骄傲的角色。
兄弟之情么?
为毛不是欢喜的结局呢?
感觉没什么特殊意义的片子,结局还不如安排四个人快活的生活在一起。
偏偏弄得要死要活这是夏天的时候曾经看过一个开头的片子历经半年物是人非继续看完这片子然后将那时的人和事统统埋葬
第一,pen到底是怎么搞定的警察局长?
第二,bangbang到底死没死?。。。。。。。。。。。。。。。
最近很颓废,除了偶尔地辛普森一下,很久都没有完整地去看过一部电影,我想大概是怕自己没有准备好要去接触 —— 会触动到自己内心的某些东西……混混僵僵地过完了这个漫长的国庆假期,终于在最后一晚良心发现,交给了布鲁姆兄弟俩。
“很沉重”!
搞不清楚到底是在说两个骗子,还是一群骗子;重要的是,骗与被骗的人,似乎都无法真正去导演这场戏,这场戏中的人,无论是在乎开局、过程亦或是结局,都显得那样苍白无力。
正如Stephen所说,没有不被编撰的人生,只有被编撰坏的人生,如果人生是戏的话,不能去导演它,那就让它来好好地导演自己吧。
骗局人生,周而复始,循环往复,无法停止,最后骗过了至亲,成全了弟弟的人生,完美谢幕。
似乎看过这样的故事,可是再看还是会流下眼泪,特别是看到衣服上的鲜血变成了暗红,那看向光明的瞳孔逐渐失去光彩,袖子里的红桃Q滴下最后一滴血。
戏剧性的表达手法活泼机灵,人物塑造美丽滑稽又深刻。
演员们精致传神地演绎为稍显单薄的剧情增色不少。
没有台词的bangbang用古怪嬉皮的行为宣告着存在感,好似复古色调里的一抹艳丽无常。
独一无二、机智无比的纯澈富婆penelope绝对是个意外,将一切引导向不可预知又走向情理。
她是最识本心的那个,不忘初心地做着那些她喜欢的事,相信她相信的人,从未动摇,她最强大。
正如片尾呈现的,她就是那道光。
忧郁寡欢的bloom用懦弱贯彻全片,他就是那个需要所有人关怀惦念的孩子,明明心有不愿又将骗子做得得心应手,连心口如一都做不到,宛如生活中的很多人说着我要做个好人,我想改变人生,却从未将手中的铅笔狠狠刺下去一般。
Stephen则是那个虚实不定却温柔体贴的哥哥,好似一切骗局都是因他而起,可他才是最悲情的角色啊。
有些路一旦走上就只能坚持不懈地走下去,抽身的代价可能很大,大到要用生命去终结。
将行骗坚持到最后一刻的也只有他而已。
用生命成全,以鲜血谢幕。
对骗子来说,再好不过。
Ps 音乐和画面都很赞。
经典的老式风情片子片子不是靠紧张的扣人心弦的环节设计来吸引人,这里设计好的一环环是他们为了达到目标而分解的步骤,是他们从小时候第一次骗人成功所得到的经验,然而这一环环有时又让人觉得匪夷所思和笑料百出。。。
人物设计丰满富有张力,聪明掌握全局的哥哥,演技一流有着迷人眼神多愁善感的弟弟,不怎么说话只专心做事的邦邦,以及有着怪异脾性又单纯的年轻女人,他们中间又会有什么样精彩的故事呢?
也不知道是因为我脑残,还是怎么着。
直到我看到斯蒂芬说不让布鲁姆去圣彼得堡,我才发现,这一切都只是个骗局。
好像所有的人,都说这片没有新意,剧情老套,看个开头就能猜到结尾。
就我脑残。
这片从开始,我就觉得很可乐。
从骑自行车,到那个喝酒的老头。
厄,我必须承认,我看到女主角的那豹纹,我还是跪下了。
我从来都觉得豹纹是个很不能接受的事。
一个哥哥为了弟弟的寂寞谢幕,这剧情是很老套。
就这样吧,我喜欢这片,随你们怎么说。
真真假假,直到最后一刻才彻底明了。
出人意料的结局拯救了这部形散神又散的影片。
影片的风格色调是怀旧的(那些服装和汽车让我至今没搞清本片的年代背景),所以我猜也许导演本来就没想拍一部《十一罗汉》或"Hustle"那样刺激快节奏的高智商电影。
也许本片想讲述的是梦想和爱。
PS:关于本片年代背景的疑惑:他们的服装、大部分汽车、火车、邮轮看上去真的是好怀旧。
但是手机、炸弹、针孔摄像,还有片头女主很酷的黄色汽车,还有主角迅速的往返于世界各地(肯定是坐飞机啦),又都说明应该就是现在21世纪的故事。
难道服装什么的就是为了向20世纪初的经典黑白片致敬?
PS又PS:很喜欢结尾时的夕阳色调,很唯美的画面,但这个纯属我个人偏好。
镜头很好 节奏很好 很好很好
傻编剧
什么东西都有,什么东西都太浅。几个桥段挺幽默,其它无爱。
故弄玄虚
喜欢邦邦。不只是骗局。为什么我看哭了!?没有不设计的人生,只有设计很差的人生。
玩心很重的片子,形式与想象力,布罗迪这张脸太忧伤文艺青年了
这部电影就像一棵大树,有一百个枝丫,导演喜欢在各个枝丫跳来跳去,所以我下楼十五分钟拿个东西上来还可以无缝衔接
结局的那一幕,值得用前面一小时的无聊时光去等待。
rachel 你好多才多艺啊
虽然不太喜欢结局,但是很久没看见2个钟头一气呵成的片子了
邦邦很酷啊;这个故事有点小悲伤;没有不设计的人生,只有设计很差的人生。;一个完美的骗局就是所有人都得到自己想要的。
应该是这两周看得最好的片,弟弟忧郁消瘦的脸真是对角色。
不知所云。。。。。。
凌乱拼凑
浩克绝对是Mark Ruffalo演的最正常的人物了。。。坑孩子跳水坑那段真是好好笑,哈哈哈哈。。以及其他所有演员都好。。。好神奇。。。
unexpected
不喜欢这个结尾 但是爱这部电影
saved by the moe AB
马撸撸,AB加上Weisz~你说你好好的喜剧干嘛最后不来个大好结局!!【女神在里面犯二犯得好可爱~
live the best written 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