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伟演的万正纲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我是知识分子,不看重钱。
他骄傲于或者说热衷标榜自己的出淤泥而不染,这是文艺爱好者最容易陷入的一种刻奇。
这个犯罪电影,讲的是一个文艺中年的毁灭。
万正纲不但是文艺中年,而且是脑内剧场一触即发的文艺中年的顶配。
动不动就能从文字创作上升到帝王将相酷吏诗人附体的高潮。
他哀求着保留着最后一期电视节目,理由是有话要说否则会憋死,这种执着压倒了一般知识分子非同小可的尊严。
他当然是才高八斗还在恰当的遇到了知音兼伯乐兼财神,物质来得太容易,太充裕,也太抽象。
于是可以在活在云端,假装不跟泥泞发生关系,哪怕泥浆已经没到了大腿根。
警察和罪犯一度都迷惑于他的动机,但拥有上帝视角的我们可以看到并确信,他对女儿的赎罪欲是真的,对历史的狂热痴迷是真的,对庞大名利的留恋是真的,对红杏出墙的憎恶是真的,对干净体面的洁癖也是真的。
但这些真,没法兼容在一个真的人身上。
当他试图同时维持这些人设,就被它们的矛盾点中了死穴。
就像一个声色犬马的名人试图维持纯情形象,就像大字不识的暴发户要装作饱读诗书。
前半段电影里万正纲是充满喜感的,喜感来自于他笨拙地处理突如其来的父女关系,无厘头地抚平妻子的愤怒,似乎是范伟喜剧形象的延续。
但到后来我们会发现,那种喜感其实来自于多种人设冲撞后的凸起爆裂。
从赵红雨答应认爹的那一刻,万正纲已经毫无悬念走上了末路。
曾经事事老练得体的他,突然失去了平衡内心的能力。
他处心积虑地展开复仇,策划出螳螂在后的计谋,与此同时却对联名卡会有短信提示这样的常识置若罔闻。
那一部分没有没有作喜剧处理,但贯穿在这个角色身上的喜感被放大到轰轰烈烈。
这个电影里有很多犯罪分子,投行老板,公司老总,盗墓分子,他们伏法后至少都坦荡地招供。
他们很清楚自己求的是财,富贵险中求,本来就是赌命游戏,愿赌服输,所以心平气和。
就像警察也很单纯,案子破了就K歌庆祝。
他们都有光滑的定位,没有自我拉扯。
而自以为无欲则刚的万正纲,对精神的沟壑束手无策。
多年的穷经皓首,包办一切的太太,让他早就迷失了真实世界的结构(邵宽城可以看做是万正纲年轻时的倒影)。
所以万正纲后知后觉,一败涂地。
贪婪确实没有从物质上腐蚀他,却在精神战场把他杀得片甲不留。
电影的最后,万正纲近乎狰狞地嘶吼着真相不存在。
自欺欺人自诩清白了那么久,他终于不得不双手沾血,终于不得不声誉扫地,终于不得不面对无法否定的自己而陷入分裂。
如果他再无耻一点就不至于这样了,或者哪怕是再贪财一点呢。
值得去看【长安道】一部被低估的人性解剖力作。
一部影片的深度,一部作品的回味,弥漫余香的反思,耐人寻味的思索。
悬疑只是故事阐述的框架,人性才是影片的核心灵魂。
随着光影的切换,镜头的推进,视角的窥探,润物细无声的解剖着人性的纵深,人心的博弈,欲望的追逐,满足下的空虚,错失后的遗憾。
艺术的魅力,是激起灵魂的震撼和反思,去窥探未曾正视的内心世界,镜像银屏的启示借鉴,豁然开朗的解剖阐释,恰到好处的释放宣泄,意犹未尽的触动观感。
人性是隐晦的,不是直白的;是含蓄的,不是刺激的;是掩饰的,不是浮夸的;是深埋的,不是裸露的。
极为欣赏【李骏导演】对于人性阐述解剖的深度和视角,不直白刺激·浮夸裸露的迎合商业运作,不献媚讨好市井的苍白肤浅。
低期待低回馈的电影,看这个片子的初衷就是想看看范伟的表演,说实话范大爷还是你大爷,看着范伟演技确实有实力,其他演员都被盖过了。
剧情方面就漏洞很多了,首先女警察怎么一看到那个镯子就肯定一定是赃物呢?
死盯着自己父亲坑,他除了没有尽到抚养义务也不至于恨成这样吧?
然后后来又莫名的开始为父亲打抱不平,那为何不见面时候给点好脸色呢?
总之女主这想法我是完全理解不了的。
其次就是故弄玄虚很久的谜题,结果是因为男主碰巧看到那双鞋然后破案?
靠。。。
剧本不行,漏洞百出,强行加戏。
1.警察出动一群人去墓地,林涛还在路上,也就是盗墓的两个boss还没到齐还没接上头,警察就动手了?
为什么不等boss到齐再动手?
派五六十个人包围,却只派赵红雨(焦俊艳饰)一个人抓林涛,什么脑回路?
2.五六十个人包围盗墓团伙,竟然趁乱被领头的跑了,不用派几个人盯住他一上去就擒贼先擒王吗?
就算为了推动剧情,至少也编一个不得不马上围攻的理由好吗?
3.跑了以后不是迅速离开现场跑路,也不是躲在旁边庄稼地里等人走了再跑路,也不是打给林涛让他别来现场了(林涛被抓细节就全暴露给警方了),而是看到邵宽城(宋洋饰)的车就去袭警?
4.上面这一切就是为了给邵宽城和赵红雨加戏,但是,俩人最后搞定了俩boss之后,也不先打个电话给警察队长汇报情况,反而坐着尬聊那么久凸显友情?
5.赵红雨拿枪对着林白玉(陈数饰)那场戏,林白玉是什么人?
是洞察人性、事业有成的知性女人。
而赵红雨在她眼里只是个混混太妹,她不知道她是训练有素的警察,竟然就敢激赵红雨“你开枪啊!
”还激了好几次,一个20上下的混混有多冲动多脑热她不知道吗?
一不小心就真开枪了好吗?
她竟敢拿命赌?
一点都不符合林白玉的精明人设。
6.赵红雨和邵宽城一起抓商场里那个倒卖文物的人的时候,邵宽城在抓的路上接了个电话停下了人跟丢了,是不是有毒?
你在跟踪别人,接电话用脚接吗为什么要停下接?
当然,编剧设计跟丢了这个剧情就是为了让赵红雨追到地下室去帮忙,但赵红雨是个卧底啊卧底?!
而且是就是去万正纲(范伟饰)那里的卧底,这是同一波涉案人群,她竟敢明确告诉他他是警察?!
从没见过这么高调的卧底好吗?!
7.赵红雨死了以后,邵宽城在酒吧借酒消愁,这都能偶遇穿那双鞋的人,巧合设的太硬了吧?
而且遇到那双鞋二话不说上去直接问尺码最后被打,这是一个警察该干的吗?
那双鞋就算是限量版也不是唯一的一双,在嫌疑没确定清楚之前,应该先跟踪,再改天以警察的身份带回警局审问才对吧?
8.邵宽城发现万正纲是杀人凶手之后,去电视台找万正纲,当着那么多人的面说他涉嫌谋杀要带他回警局,周围的人竟然敢拦着他挡着他?
人家是正常办案,带了警察证的,有没有嫌疑去了警局问了就知道,阻挡他那是妨碍公务好吗?
再说演技。
范伟陈数演的很好,宋洋无功无过,特别说一下焦俊艳演的赵红雨。
她演技最大的问题是把服装当做人物性格的转折,当她穿上警服她就乖巧可人,穿上太妹服就是太妹。
但是她有几场戏是穿着太妹服和邵宽城在一起的,她的内心应该是个警察而不应该是个太妹啊!
警察才是她的本性,太妹只是装的,有两个警察在一起为什么她会觉得自己是太妹呢?!
太出戏了!
结尾破案的彩蛋,用一系列【偶然】来谱写的点睛之笔,最是耐人寻味。
一颗承载亲情回忆的果糖🍬,一双偶然出现的球鞋👟,在偶然的撞见🀄️觅得的真相。
【世界上没有真相】是【万正纲】从历史得来的信奉,【世界上仍有真相】才是天理昭彰。
1⃣️【赵红雨·视角👀】在生命最后的记忆画面里,直视了最伤痛的父爱答案。
中枪倒在血泊中的赵红雨,忍着身体和心灵的巨痛,再次见证了口口声声表达着爱自己的父亲,却心口不一的进行着虚伪的表演。
童年的破碎记忆是为了成全父亲对灵魂知己的贪恋,眼下的生命流逝是为了保全父亲对名声地位的贪求,自私虚伪最是人性,贪恋贪求·贪欲不足。
2⃣️【万正纲·视角👀】人性的复杂,人心的博弈,善恶一念间,人鬼皆一身。
面对妻子出轨的背叛,面对女儿卧底的欺瞒,面对名誉扫地的恐惧,懦弱不甘·挣扎犹豫的取舍,无所作为的施救,又尽力而为的给予果糖🍬,能给予的都是力所能及,伤及自身的都是情非得已。
本有机会侥幸逃脱真相的万正纲,最终输给了承载亲情回忆的果糖🍬。
人性最后的博弈,赵红雨赌赢了正义,赌输了性命。
3⃣️【世界上没有真相👀·视角】真相🆚真实历史上没有真相,世界上少有真相,但人间仍有真相。
真相不在于真实,而在于内心的心安。
欲望的代价,迷失的初心。
人总是挥霍自己所拥有,换取自己所渴求。
鱼与熊掌不可兼得,遵从本份的取舍,不忘初心的坚持,问心无愧的心安。
4⃣️【人性没有真相👀·视角】人性🆚时效人心的底色,人性的复杂,时效的局限,难辨的是非。
【人性没有真相】,不要考验人性,不要相信人性,情绪的产物,即时当下的解说。
🪐一个声称爱女儿的老父亲会为了保全自己,犹豫错失最后的生死施救。
🪐一个曾经舍命挡枪的爱人会为了逃避家庭的窒息捆绑,毅然决然的选择离开。
(假设命题·非影片内容)🪐【爱(亲情/爱情)·的真相】爱时是真,不爱时也是真,定格在时间下⌚️即时呈现的真情实感。
爱与付出是一种当下的选择,时效下的真相,动态的人性,外力的作用,只能引导走向趋势,不能定格定位永远。
5⃣️【人性的灰色地带👀·视角】人性🆚黑白【赵红雨】也许是有机会自救的,用自己的生命来对赌一个不确定又时效性的父爱的答案,太过于感性和任性。
人之善恶,本在一念之间,引导父亲做出正确的选择,再慢慢修复彼此心灵的伤痕,也许是更成熟的选择。
人性的偏执与狭隘,想要的爱总是太过于纯粹,脆弱到禁不起一点点的犹疑和背叛。
人心不是正反两面的纸牌游戏,人性的颜色不是非黑即白,灰色的人性地带,理解包容,不偏执不激烈,平和包容的对待。
作为一部有回味的影片,悬疑只是框架,人性呈现思考。
偏爱文字✍️带来的触动共鸣和豁然开朗,偏爱影像🎬带来的视觉震撼和镜像反思。
隐晦的阐述,生动的影像,激发感知去拨开迷雾下的人性人心,看不透时光迁移下的莫测变化,此时此刻…却又无比清晰。。
偏爱有深度的影片,有品质的演员,有反思的内容,有成长的思考。
千篇一律的生活叫机械重复,徒有其表的皮囊叫空洞乏味,尘世逆旅最美妙的遇见是邂逅不可能,不曾认知的自己,不曾认知的世界,人性人心的对赌,思维感知的极限。
每年11月,常常都是进口片众多、年底重磅华语片尚未到来的一段档期。
所以在进影厅看《长安道》之前,并没有想到这会是一部蛮不错的华语电影。
从类型角度而言,这部悬疑犯罪电影传递出了不同于大多数常见同类项的气质。
很大程度上,这拜电影的剧作所赐,元素丰富,糅合得也较为成熟。
人物情感与影片主题互相缠绕,达成了层层深入的效果。
影片采取了多线碎片化的叙事策略,而且在开头就揭示了女主角赵红雨(焦俊艳饰)死亡的最终结局。
一桩“事先声明”的惨案发生,观众必然会意识到开头来自赵红雨父亲万正纲(范伟饰)的口述并不靠谱,不同版本的真相有待揭晓。
视角在之后便开始轮转——原来,赵红雨的出现是为了破获一起大型的盗墓失窃案。
她负责调查父亲的现任妻子林白玉(陈数饰),在搭档邵宽城(宋洋饰)的掩护之下,到其身边卧底。
但就在案件得以水落石出之时,这批国家宝藏竟在警察的严密监控下不翼而飞。
事件陷入谜团,并在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如果说大多数悬疑犯罪片都会强调案件本身的包装,会将重点放在案件的前因后果和层峦叠嶂的叙事结构上。
那么《长安道》则是一部蛮特别的“异数”,它的前因后果在开头就摆在了我们面前,主打的内容更适合被看作是“从情感出发的悬疑”。
某种意义上,这是反类型的创作——在扣人心弦的案件之中,编导放弃了将重心放在警方破案的“抽丝剥茧”上,而是把人物面临的多重困境摆到我们面前。
相比于导演李骏的上一部作品《惊天大逆转》,《长安道》有了些许进步。
《惊天大逆转》很像一部标准化的“韩国犯罪片”,有着工整的同时也挺好猜的剧本,概念亦并不复杂。
但《长安道》则显然不是靠“逆转”就能简单说得清楚的。
在人物关系(尤其是这对父女关系)的设计上,《长安道》采用了一种相对极端的设定。
赵红雨愤恨父亲在十多年前抛下自己和母亲,对他的情感是复杂的。
再次重逢,万正纲希望用自己的方式去尽力补偿女儿,赵红雨则因身份的特殊而陷入挣扎,要在法理与人情中作出抉择。
可以发现,《长安道》中既包含了当下社会颇受热议的“原生家庭”问题,诸如父女代际之间亲情的隔阂;又塑造了万正纲这么一个鲜活的“油腻中年知识分子”形象。
前者的话题性无需多言,在影视作品中颇为常见,相比之下,后者更值得被说道。
万正纲是一个极富戏剧冲突的核心角色,代表的其实是我们上一辈的知识分子。
他们在这几十年中,人生不断地离析、重组,并且与子女产生了非常强烈的理念冲突。
这构成了影片推进的前提,其中所显露出的,既是万正纲的自我审视与中年危机的“双重围困”,也是新一代年轻人所要面对的问题源起。
作为一位看似“一心学术”,实则只在乎自己的面子、形象的历史学教授,万正纲的人物形象颇具典型性。
在影片中,他的为人与处世方式不断地转变,而当我们深究起这种转变的原因,却又现实无比。
对外,他是受人尊敬的著名学者,但外人看不见的内在真相,却全是千疮百孔。
一方面,他自己的节目《唐史讲坛》收视不佳,即将被砍,与电视台的合约马上到期,事业上可谓“万马齐喑”;另一方面,他在家庭中也要忍受来自女儿的敌对、来自妻子的明枪暗箭,家庭地位岌岌可危,甚至连尊严都在丢失的边缘。
于是乎,他才会滑向犯罪的深渊。
但最令人震惊的,还是他在面对深受重伤、快要死去的女儿时,产生“救与不救”的两难选择。
那一刻他的“失神”与逼问女儿到底会不会报警,击中了我。
不难看出,万正纲的可怜与可恨之下,是过时的知识分子在这个时代的尴尬。
当下时代的转向就从此中也得以诠释——知识在后现代状况下变成了一种商品,它的衡量价值彻底地发生了改变。
有人能适时合宜地将自己进行“包装推销”,获得灰色收入,但他们也很容易会陷入歧途甚至不堪的境遇之中。
对万正纲而言,名誉、面子是重中之重,令他不惜犯下大错,也要维护到底。
这种复杂的人物形象,很难想象如今除了范伟老师外,还有谁更适合出演。
上一次在影院中看范伟饰演男主角,还是梅峰导演的《不成问题的问题》,他凭此夺得金马影帝。
那部电影中的丁务源,同样是一个好面子、精明而又虚伪的中年知识分子,展露的是中国式人情世故中的弊端。
《长安道》何不是如此?
范伟让万正纲这个具有多面性的角色拥有了说服力,是又一次不错的表演范例。
当然,影片中的其他演员也表现出色。
焦俊艳饰演的赵红雨、陈数饰演的林白玉、宋洋饰演的邵宽城,都是“一体两面”的角色。
影片中的这三个主角,虽然没有万正纲那么多变,但也都拥有着各自复杂的面向。
从中可以看出,《长安道》所看重的是人性的“灰色地带”。
从始至终贯穿全片的,是人物之间流转的情感状态,每个人之间的关系都保持着张力,以此直通影片在主题上的呈现。
看完影片第一幕时,我还一度揣度,影片最终也许会有新的生机,让赵红雨的命运得以反转。
但《长安道》并没有这么做,而是走向了一个颇为暗黑的血色结局。
导演李骏借用悬疑犯罪电影的外包装,不仅讲述了一个充满着情感纠葛的故事,而且从中透出复杂的主题探讨。
不得不说,放在11月,这的确算是一部值得看的电影。
加男警察和女朋友这条感情线的目的其实我们也看出来了没啥用,说白了男警察女朋友消失,剧情依然合理,但是还是要加,我觉得是为了不入俗套,导演心里是认为男警察女主爱上了就跟偶像剧一样,是俗套的,包括电影叙事技巧,用非线性叙事,但是还是那句话,没啥用,而且这用的顺不顺,大家心里有数也,最重要的是,没有电影感啊,跟看电视剧一样。
我真的认为这个电影做的不如拍一个电视剧,如果是电视剧应该也是个制作精良的电视剧,因为你这么拍他确实没电影感。
电影更重视环境与人物的关系,都说电影是空间的艺术,电视剧是时间的艺术。
最主要是,这是导演的问题,不是题材和剧本本身的问题。
说了这么多,但是还是想说这电影还是值得一看的,我算是重度电影爱好者,看的时候明显能感觉到和其他中国电影的不同,说不上是好的不同还是不好的,但至少算是一次革新。
导演是有野心的,不接受大众的俗套,更想让自己的作品看起来与众不同又高级一些,这无可厚非,就是差了经验,不过整体结构不错。
回到电影,想说搞艺术的人是不是都是一个样,像范伟这个角色,我也喜欢艺术,不敢说多懂,但是喜欢,我试想了下如果是我,我也不会就女儿,说不上为什么,可能在我心里认为我是自私的,可以自私到一切能大程度影响到我以后的,我都会想办法对付。
《对不起,我是警察》 第三次看到这句话了哈哈,落水狗到无间道再到这部。
范伟演技真的好,就短短几分钟的戏,切换了三种情绪,阿莫多瓦的《痛苦与荣耀》说,只会哭的演员不是好演员,懂得克制眼泪的才是好演员,我表示赞同。
冲着范伟演技,加一颗星。
题记:“你们凭什么这样对待一个做学问的人,而且是你们的父辈!
”——在面对揭穿了自己的犯罪事实的警察面前,万教授这样吼道。
1.自视范伟所饰演的万教授可称为是戏眼。
他自诩知识分子,然而在万的心中脸面尊严大于道德法律,男权和父权重于学术知识。
这部戏所设置的矛盾冲突,在于剖开男权和父权,然后给观众看清万教授这场悲剧的肌理,这把刀正是封建男性最怕的——妻不贤子不孝。
不忠的妻子是对封建社会中男人的最大羞辱。
出轨就像一根针,轻轻一戳就能把所有以男为尊、仰视男性的幻象泡泡戳破。
讽刺的是,万教授掐住妻子的脖子对其咒骂,却忘了是自己也出轨过,甚至差点毁了女儿的一生。
但万教授理直气壮地解释为——无关风月。
同样是违背婚姻中的契约,甚至万教授还伤害了无辜的孩子,为什么他比妻子更高贵呢?
因为万这种人的自视,永远是带着圣光的特效,加上厚厚的滤镜,用显微镜寻找自己的优点,仰视自身的高尚。
不得不承认的是,士一直是自视高人一等的。
士在几千年的中国历史中是各种传统美德的载体,微妙的是,这话反过来说也可。
在掌握了几千年的话语权后,士好像天生就是高风亮节的,铮铮铁骨的。
甚至发展为,如果一个人“留取丹心照汗青”,就认为他奉行了士的道,而不是道本身。
因为是围绕在真理旁边最近的一群人,有些士大夫们看待自己仿佛也像看待真理一样。
把真理弄得云山雾罩,并时常攀扯上道德法律加以混淆,是许多士大夫中的败类所为。
那么士是一群怎样的人呢?
——用一句废话来形容,就是人罢了。
他们并没有比普通人强。
电影甚至一针见血地指出:他们中的有些人甚至不如普通人。
掐住出轨妻子的脖子的时候,著名唐史教授喊的是“在唐朝我可以宰了你们”,冷漠看着女儿死去的时候,这位慈父说的是:“我最喜欢吃糖的俊俊”。
追求精神自由的人,恰恰是画地为牢的傻子。
《长安道》可谓刀刀见肉。
2.罪责在《长安道》的预告片中,有这样一句话:“父责难逃,父罪难赎。
”这部电影的亮点之一在于处处体现着狰狞的矛盾和巨大的讽刺感。
万教授为补偿女儿不惜违法犯罪,最后女儿仍死于他的懦弱和冷漠。
逃脱的父责用父罪来偿还,就如同先把女儿的童年打碎,然后把她按在一地玻璃渣中。
亡羊毁牢,令人心悸。
电影在此处有一个巧喻。
红雨是万教授的亲生女儿,倾注一生心血的唐史研究也如同万的孩子一样。
但是对这两个血脉和精神上的孩子,他却能说弃就弃。
其中不能说没有真情实意,究其根底,对女儿抛弃补偿又杀害,是在处境与道德满足感之间精细衡量结果,对学术的痴迷和背叛也不过是出于对尊严的痴迷和膜拜。
不管是学术研究还是父权、男权、史学家的地位、士大夫的自尊,不过是自私冷漠的遮羞布而已。
不管是面对妻子、女儿还是警察,万振纲最爱强调的是“我”这个概念,只不过这种唯我独尊的虚妄,在女儿面前被放到了最大。
其实学术、妻子和女儿三个设定,是电影设置的三面镜子,用来对比他自视的过高与他视中的可憎。
逐步反射出万教授自我观念的无限大,。
亲手害死红雨,他还在说:“谢谢你管我叫爸爸”;红雨质问他当年的背叛,他动情地描述起一个利欲熏心的女人对自己的虚情假意。
在其后面对警察的过程中,他仍然是一身正气、不惧风雨的高傲文人模样。
其实当家人用生命把他赖以为生的皮剥下后,这个人物形象自然而然地走到警察所代表的法律面前。
然而已经被电影解剖到筋肉的他,仍然是一副不惧风雨的高傲文人模样。
万教授的天真很可怕。
他对道德法律视而不见,自诩被发跣足的仙人,高唱“吾欲揽六龙,回车挂扶桑”,可以“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
可终究是责难逃,罪难赎。
3.漫思这部电影用解剖针把知识分子的浪漫剖开了,把公平客观的目光投入一个藏在封建角落里的知识分子的灵魂中,于是他失明而疯。
原来浪漫并不可笑,而有时候在扭曲和压抑的心理下,浪漫变成了冷漠和恶毒的蒙眼布,让人待在安逸的黑暗里,直到迎头撞上南墙。
万教授珍视自己的面子,就像珍爱眼睛一样。
看顾尊严和荣耀时他化身列文虎克,在面对自己施加给别人的苦难时,又仿佛长着看到他错误的眼睛就是原罪。
于是一眼洞若观火,一眼蒙上白翳,首鼠两端,最后只剩下一张一戳就破的皮。
原著小说名为《长安盗》,意为以一座古墓为点,写千年两端的故事。
可是连接千年哪需一座唐墓?
万教授这样的人便延续了千年。
其实人生处处是此与彼、表与里、自我和他人、灵魂和躯体的选择,无关职业和风月。
悲剧也不是时代的,而是人潮涌动中的一抹暗色。
作为科研工作者,勉强能够得上知识分子的笔者看完电影心情沉重,惟愿知识分子的浪漫是化作推翻旧说的勇气,自视的眼神是对人性深刻的反思,才不枉寒窗几十年的求索。
这也是笔者对自己的鞭策。
故事性虽然完整,但是逻辑不合理。
演员除了范伟还过得去,其他的都演的十分尴尬。
女主抽烟一镜几乎是假的不要不要。
男警,傻不拉几的,太尴尬。
整部电影,感觉对警察的描述,十分不熟悉。
剧终处,女主被枪杀,竟然在明知对方有枪,毫无防备就冲进去,简直是找死。
正常的,都会借用掩体喊警告!!
男主作为警察,随意伤人?
竟然还有6.3分,可见人性虚伪!
电视上的万教授神采奕奕,面对万千观众,讲述着中国历史上最繁荣昌盛的时期——唐朝开元盛世。
时虽已过,境却未迁,这段话也像极了他一生的写照。
他就是他国度的王,在他的王国恣意驰骋,而女人,是他的引子和镜子,引出他的欲望和贪婪,照出他的野心与不堪。
这是他最好的时候,也是他最坏的时候。
一方面,他名利双收、著作等身、收藏丰厚,是西京人人敬仰的文化明星;另一方面,年轻貌美的新任妻子在暗地里操纵他,失散多年的亲生女儿怨恨他,而他深陷于利益与恩仇的漩涡里,抽离不得。
完全就是看演员,尤其范伟,也就是范伟才能把这么蹩脚的脚本演得有那么点内容。
营销号推荐的电影真的是不怎么靠谱啊 很难看啊 完全进不去剧情
故事其实挺有意思的,讲的不好,剪的也乱七八糟的
陈数,风姿卓越,贵夫人演的不错
焦俊艳太飒了!最后的反转其实不太出人意料毕竟万正纲一看就是个好人,宋洋和之前看过的暴烈无声角色感觉完全不一样,很厉害👍范伟和陈数也很好。整体比预期好。
真相其实太明显了,从一开始也没有掩饰的意思,但最后半小时竟然一直在揭示这个所谓真相,实在是有点崩坏。
这要是盛唐时,我就是三妻四妾又何妨?杀了你们这对奸夫淫妇都没关系!我最喜欢看俊俊吃糖了,俊俊吃糖最乖了。这世间,哪有什么真相。
知识人父辈论,没有真相论。
“这个世界有真相吗?”“所谓的真相,那就是,你认为的真相。。。这个世界,没有真相!”--故事的发展层见叠出,范伟飙演技出神入化、溢于言表,洒脱阳光的焦俊艳表演也很不错;影片最后的反转将人性中最阴暗的一面展露得酣畅淋漓。
陈数太特么美了~!!!没得想象中的好看,但整个故事还是蛮有意思的~没想到老万最后那么坚定的牺牲了女儿~啧啧啧~
怎么说呢,感觉应该很精彩,但是没拍出来的感觉。
你相信什么,什么就是真相。PS:土味台词从范伟嘴里出来,立马好笑。
导演给影视专业的同学们拍了一道113分钟的改错题,典型错误集大成……而余皑磊花了3分钟的时间教了别的所有演员什么叫松弛且信服的表演~
为国产片中罕见的知识分子批判、复杂父女情和女性形象点赞。据说三小时的导演剪辑版更完整一些。
叙事混乱,逻辑不清。乱七八糟,半天没讲到点子上。
红雨中枪之后的几分钟戏是最有难度的,可以表现出人性的复杂,万教授该更出彩些。最后万教授身着号服对墙呓语,有点落了俗套。该片整体效果不错,我周围的人看得都很专注。
陈数范伟主演的盗墓电影。还不错。女儿是焦俊艳演的。为了钱,父亲杀了女儿的故事。
我看到你们拿着投资,拿着一切可以得到的制作资源,拿着好演员,拍出这个玩意儿,我就气死了
三星半,非线性叙事悬疑感做的还是不错的,焦俊艳表现惊艳,反而感觉陈数有几场戏没放开,台词痕迹很重。范老师一如既往压全场,但毕竟是被强按了一个大boss的角色——查了下真实案件,盗墓者就只是西影厂那个自学成才的美工……
还行吧,海岩的犯罪+伦理故事还能看,好像最多诟病是太电视剧感了,我觉得还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