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这是传统的东方价值观,也是佛家的教导众生的话。
西方人信奉的是什么?
资本主义的利益交换。
刚刚看了一部由乔治·克鲁尼导演,科恩兄弟编剧的电影,主旨竟然跟我们的佛教因果理论不谋而合,也表达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观念。
甚至于,这部电影的导演特别极端,那些坏人(有人性缺点的人)全部死光光,只有纯真无邪的小孩快乐地生活下去了。
(电影《迷镇凶案》海报)这部电影集合了当今美国影坛(也是世界影坛)的几个金字招牌:乔治·克鲁尼导演,科恩兄弟编剧,马特·达蒙主演,朱丽安·摩尔一人分饰两角演女主,这样的组合肯定不满足于仅仅表达“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东方价值观,影片还有更多深层次的内涵。
因此,这部电影也被很多影评人和影迷评为“最被低估的电影”。
下面,就来看看这部最被低估的电影。
故事发生在一个叫迷镇(英文名:suburbicon)的地方,这个地方风景优美,气候宜人,镇民礼貌阳光,走在镇子里就像行走在明信片里。
(《迷镇凶案》剧照:迷镇风光)但是,美不过三秒,在这一派风和日丽、祥和美满的背后,暗藏玄机。
邮递员在送信的过程中,当得知新搬来的那家女主人是个黑人时,脸色立马变了。
有点不知所措,也有点难以置信。
(《迷镇凶案》剧照:邮递员脸色,由笑容转变为诧异)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在故事发生的20世纪50年代,正是美国种族主义猖獗的年代。
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叶起,美国黑人连续发动了大规模的反对种族歧视运动。
一方面,他们反对奴隶制度、争取人身解放;另一方面,他们反对种族歧视和迫害、争取自由平等权利。
在迷镇这样的小乡镇,种族主义更是猖獗。
电影开场两分钟,短短的一个细节的刻画,已经为我们形象地描绘了故事的发生地:迷镇,一个表面看来阳光明媚、人人都幸福美满、礼貌安宁的小镇,其实深藏着歧视和不平等。
种族歧视是这个镇的常态,在这种常态下,更严重的事情发生了:加德纳(马特·达蒙饰演)家里半夜闯进来两个劫匪,一家人包括小孩在内,都被从床上叫了起来。
(《迷镇凶案》剧照:劫匪半夜闯入,一家人被叫起来)劫匪不仅要拿东西,还要绑住一家人,用药物把他们迷晕。
不仅抢劫,还对有残疾下半身不能动的女主人指指点点,而且,他们指指点点的过程中,差点道破了女主遭遇车祸的原因(这个设定有点像东野圭吾的小说《假面山庄》,下文详解)。
(《迷镇凶案》剧照:劫匪的意思是这个丈夫就是车祸的制造者)劫匪不仅绑住了这一家人,而且用蘸着药物的毛巾迷晕了他们,连小孩尼基都不放过,在这个过程中,劫匪特意给残疾的女主人用了更多的药水(原因也在下文揭晓)。
(《迷镇凶案》剧照:劫匪用药物弄晕一家人)最终,可怜的女主人因为吸入过多药物,去世了。
(《迷镇凶案》剧照:出车祸后残疾的女主人)
(《迷镇凶案》剧照:女主人不幸去世,留下了儿子尼基和丈夫)案发后,警察开始寻找凶手。
找到犯罪嫌疑人后,让一家人去指认凶手。
但在指认凶手的过程中,发生了咄咄怪事:小孩子明明认出了凶手,但来指认的大人,小孩的爸爸和小姨,都说凶手没在这里边。
(《迷镇凶案》剧照:入室抢劫并杀人的两个凶手)
(《迷镇凶案》剧照:看到凶手后小孩子紧张而惊恐的神情)
(《迷镇凶案》剧照:两个大人却坚称凶手不在其中)咄咄怪事,指认入室抢劫杀人犯,为什么大人集体失忆,只有孩子认出了他们?
故事进一步推进,直到,小孩在家里撞见了父亲跟小姨偷情,反应快的观众就猜出了迷镇的谜底。
小孩子半夜被小姨奇怪的“求救声”吵醒,拿着匕首去查看,然后就看到了父亲跟小姨很不堪的一幕。
(《迷镇凶案》剧照:小孩子拿着匕首查看情况)
(《迷镇凶案》剧照:小孩子的父亲和小姨正在不堪的一幕)迷镇的故事继续,白人们在这家黑人的房子周围围起了一圈木板,以隔离他们。
而那两个劫匪趾高气扬地去孩子爸爸加德纳的公司追债,并把加德纳打得一脸伤。
(《迷镇凶案》剧照:趾高气扬的劫匪)
(《迷镇凶案》剧照:孩子父亲被打得一脸伤,但并没有报警)此时,孩子尼基的舅舅登场了,他是一个很有正义感,很爱尼基的人,也很有童真的人,比如:给尼基几美元零花钱,他会把尼基倒过来,把零花钱倒出来,还要尼基承认,最爱尼基的人是他。
撞见父亲跟小姨的偷情后,尼基好像明白了些什么,他向舅舅打电话求救,但求救的过程被小姨和爸爸给打断了。
(《迷镇凶案》剧照:尼基的舅舅正在接尼基的电话,电话被切断)因为这件事情,尼基受到了惩罚,他的父亲开始抛弃他,准备把他送到军校。
(《迷镇凶案》剧照:尼基将要被父亲送往军校)这个心狠手辣的父亲不仅要送走自己的儿子,还跟小姨子畅想起了美好未来:拿到妻子死亡后的保险赔偿金,就和小姨子去一个叫阿鲁巴的小国,那里没有引渡条例,有全世界的美食,风光更好……
(《迷镇凶案》剧照:加德纳和小姨子畅想美好未来)至此,一起谋杀妻子骗保险,并准备和小姨子私奔的凶案揭开了神秘面纱。
而且,死去的妻子一开始会出车祸残疾,很有可能也是这个男的预谋的。
所谓的最毒妇人心?
为了小姨子,这个男人杀妻弃子比女人狠多了。
而小镇的种族歧视事件继续发生,黑人家庭主妇去超市买东西,都被拒绝了。
(《迷镇凶案》剧照:一卷纸巾要收黑人女人20美金,大概相当于现代600多元人民币)在种族歧视事件进入高潮的夜晚,小镇里的白人居民聚集在黑人家庭附近闹事,不仅用石头砸毁黑人居民家的玻璃,还烧了他们的汽车。
而小镇的所有警察都被调集到这里维持秩序,但依然阻挡不了暴躁而失去理智的白人男性们。
(《迷镇凶案》剧照:种族歧视严重的白人们在聚众闹事)这注定是一个不平静的夜晚,白人男性和警察们剧集在小镇的黑人家庭门前,而三路人马汇集到了加德纳家。
一方是保险公司的理赔调查员。
理赔调查员从小姨子口中套出了事件真相,他发现:这就是一桩谋杀妻子骗保并与小姨子合谋私奔的案件,这个丈夫做得太明显了。
而那两个帮加德纳谋杀掉妻子的歹徒,也合谋着要来加德纳家里收账,因为保险理赔一直没兑付,加德纳一直没有兑现许诺他们的赃款,他们要给加德纳点颜色瞧瞧。
(《迷镇凶案》剧照:凶狠的劫匪要出动了)
(《迷镇凶案》剧照:贪婪狡黠的保险理赔调查员,他想拿走所有的理赔金,不然加德纳就进监狱了)此时,故事到达了高潮。
一方面,小镇里边在闹种族事件:白人们在黑人家庭门前打砸烧;另一方面,狡黠贪婪的保险理赔员要来敲诈加德纳一笔;同时,两个劫匪要来加德纳家里收账并给这家人点颜色瞧瞧;同时,尼基的舅舅匆匆赶来尼基家救尼基……结果怎么样了?
我就先不剧透了,大家可以直接去看电影,或者把本文的开头多读几遍。
这部电影有科恩兄弟的风格,但也有乔治·克鲁尼的导演特点。
在这部电影中,科恩兄弟一以贯之的世界观被表达出来:绝大多数人都是有原罪的,贪婪、纵欲、阴险、狡诈……美国中产阶级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他们所做的事情令人深深绝望。
与此同时,这部电影也有乔治·克鲁尼的导演风格:暗藏,所有的角色最真实的一面都深藏在心底,作案前都像没事儿人一样。
突然一下子就爆发出来,杀了个人或者被人杀了。
电影的结尾加入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佛教教旨,整部电影充满了宿命感。
如果这部电影是科恩兄弟来做导演,我相信肯定没有这么强的宿命意味,结尾很可能跟《冰血暴》,甚至很可能跟《老无所依》一样。
可惜的是:这部电影上映后评价并不高。
电影的豆瓣评分只有6.1分,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作为一部悬疑片,电影的悬疑早早就被观众猜到了,尤其是观影数量多一点的影迷,看到开头就差不多能猜出来这是怎么一回事。
但是,我依然给这部电影5星评价,为什么?
就凭这种激烈、凶狠,绝望的科恩兄弟风+乔治克鲁尼这种小河静静流淌突然掀起波澜的故事推荐法。
去看这部电影吧,我相信你会喜欢的。
爱奇艺上就可以看这部电影。
↓↓↓↓
迷镇凶案,科恩兄弟的剧本,乔治克鲁尼导演,马特达蒙和朱丽安摩尔,未看前已经被吸引。
复古风格,旧时代背景,画面是生活化的,白人案中案和黑人受到白人歧视的两条线的平行故事。
剧中的小男孩很眼熟,和父亲结尾又哭又抽搐的对峙场面,演技不输成人。
案中案的两个男女主人公其实是同一种人,爱恋时候有美好憧憬,利益冲突时候又是会把相关人等消灭,而不管相关人是自己或者是对方的谁,实质是残忍冷血的。
两个人阴差阳错的被杀,也是终得其所。
黑人受到白人歧视的那个故事,似乎有更多历史和政治隐喻。
黑人夫妇儿子,面对周遭邻居的冷言冷语,商店老板的故意刁难,众人围堵家门口蓄意踩踏示威,心里平静得表情没有起伏变化,举止平和得把残局收拾干净,继续过自己本来的生活。
白人案中案的核心,是内心引发的物欲情欲的诉求,而导致周遭的一连串人物的恶性利益行径,带来的多人死亡,独留下洞悉真相的小男孩。
黑人故事的核心,是内心的喜乐安宁,在面对恶言相向或者恶意冲突之下,依旧没有改变自己的本质。
前者无事生非,后者独善其身。
---我的微信公众号,“光影拾光”
嗯。。。
马特达蒙(以下简称马达)是小镇一位踏实勤奋的公司高管,一家人有着美满幸福的生活,可惜马达的妻子因为丈夫的一次事故驾驶落下了终生残疾,妻子的妹妹与一家人幸福共处。
一天,隔壁搬来了一位黑人邻居,使得这个白人小镇里的白人大为不满,上个世纪50年代,南方的白人歧视黑人,一家人在小镇遭到各种刁难,包括全镇人的示威抗议,而黑人男孩和马达的儿子成为了好朋友。
马达暗地里借高利贷,和妻子的关系已经没了温度,相反和她的妹妹偷偷摸摸的gao,此前还在保险公司捞了一大笔钱,一天晚上,两个放高利贷的反派来到家中故意ji死了马达的老妞,其实马达早就和两个人串通好了,可惜这给小尼基(马达的儿)留下了很深的心里阴影,马达和妹妹去公安局认凶手的时候尼基进去看见了那两个人,但马达却打死不认,这时候就明显看的出来这个马达已经不简单了,后面一段更激情,马达和妹妹在地下室里玩SM,不幸被小尼基撞见了,(woc,这么小的孩子看到这样好吗?
虽然是演员,)小尼基的叔叔米奇是一个胖胖的大叔,把米奇当亲儿子一样对待,让尼基在危险的时候叫他,他会一直保护尼基,结尾也是这样的。
尼基准备又在保险公司里狠捞一笔,而此时两个放高利贷的反派又威胁着马达要钱,马达打算将这笔钱和妹妹一起去一个什么荷兰的保护国那里开始新的生活,这天下午保险公司的人来挑刺了,此人开门见山的开始钓鱼执法,钓出了一堆把柄,这天晚上两个放高利贷的人又觉得不妥,老大怂恿老二又去杀妹妹和尼基,而这个时候马达头大的回到家中,开始和保险公司的人周旋,保险公司的人要勒索马达说要把他杀妻的事告诉警察,而隔壁那家黑人的门前聚集了很多的人在示威,要求他们一家滚出小镇,警察来了也只是摆设而已。
妹妹看到事情瞒不下去了,在给保险公司人上的咖啡里放了碱液,然后那人就疯了,到处乱跑,马达看控制不住了,操起一根球杆跑出家一棍敲死了保险公司挑刺员,现在死了第二个。
马达开车出去处理尸体,老大一路尾随他,同时老二来到马达家中准备暗杀,妹妹看到一切似乎都完了,磨了一瓶药(自杀用的吧)撒在切片面包的酱里,撒在牛奶里,最恶心的来了,她上楼叫尼基吃了东西再睡觉,不能饿着肚子睡觉,而这一切的一切都被尼基看在眼里,他正在给米奇叔叔通话,让他来救尼基不过打到一半电话线被切了,门被尼基反锁,妹妹下楼,老二从黑暗中出来一把又挤死了妹妹,好,第三个死了。
马达将尸体放在车厢里就骑着车回家,结果撞见了老大,老大一脸嚣张的威胁马达给钱,一瞬间,被消防车给撞飞了(隔壁黑人的汽车因为群众的抗议被点燃了),然后老大被撞飞后痛苦的呻吟了几声,汽车爆炸了,额,第四个人死了。
老二上楼逮尼基,门被撞开了,尼基躲在床底下,就在差点被逮出来的时候米奇叔叔及时赶到,不一会功夫就被米奇叔叔两枪崩了 ,米奇叔叔让尼基出来,带他藏到衣柜里,这里最感人的地方来了,他把枪交给尼基,最后一遍问了尼基谁把他当亲儿子一样对待 ,尼基颤颤巍巍的说了米奇叔叔,米奇叔叔会心的笑了一下,关上衣柜,找了把椅子坐了下来,打了一通电话就静静地走了,他的背上插着一把刀,血染湿了整个背。
第六个人死了。
马达精神恍惚的回到家里,找到了尼基,他也觉得一切都完了,但是他还是对尼基说他们去那个岛,还恐吓尼基让尼基给父亲做证据,证明马达和尼基都是这场事故的受害者,最恶心的一面,最自私的一面出现在主角身上,其实主角才是反派吧。
他杀害了他的妻子,借着高利贷,合伙着其他人干坏事,还和妹妹乱gao;他一面给尼基说话,一面拿起面包开始吃,边吃边喝牛奶,吃完了还认真的考虑着以后的事情。
第二天清晨记者来到小镇采访,最讽刺的是被访的人还在挖苦着那家黑人,导演想表达的就是这种黑人不平等的一面吧,尼基关掉电视出门和黑人小孩一起玩棒球,马达瘫倒在桌上,两眼翻白。
至此,第七个人死了,全都死完,电影结束。
感觉电影好像讽刺了很多东西,看似和平的小镇有许多的不平等,看似完整的一家有许多的破处,看似善良的人性展现出许多丑陋的一面,但是电影本身的评价其实也不高,马特达蒙电影里一直都穿着西装略显矮小,一脸的木讷,永远都撇着嘴,不过尼基的小演员却是演技一流,小演员在奇迹男孩里的演技也是很酷,小小年纪颜值也可以,我觉得长大后也会有一番建树。
三星一般。
3星,原本以为是悬疑犯罪片,结果20分钟之后就没有悬疑了,整个就是一部喜剧讽刺片。
所谓的好白人干着禽兽不如的事,大家认为的坏黑人什么都没干就受到围攻,黑人无奈的说了一句真是“禽兽不如”是对这些白人最生动的描写。
黑白颠倒,是非不分。
还有就是美国人竟然也会想着拿到钱,赶紧就跑路,移民国外去享受生活。
笑死我了,哈哈哈哈。
贪婪,是人之大忌,保险调查员就是死在这一点上。
五十年代,美国黑人的大环境不是太好啊。
这个爹,变态的有点过了哈,把保险调查员的尸体处理回来之后,看到家里发生的一切,开始威胁诱导儿子,估计,7月4日晚,杭州的许先生在杀了妻子来女士之后,也有过这么一段对小女儿的威胁和诱导吧……
胖舅舅很可爱,让人泪目……个人觉得,除了剧情略有夸张以外,布景拍摄导演的都很棒啊,评价有点过低了哈。
题目就不要剧透了吧(看 忌日快乐 之前被评论剧透了我快要气死了)。
居然是个骗保的故事。
前几天才看完 奇迹男孩,又看到了这个小演员,超级可爱😊看到第60分钟的时候真的是看不下去了,但是觉得应该给它一个机会吧,也许后面还有反转呢,也许两条故事线有很微妙的关联呢,但是,并没有吧。
标签上有 黑色幽默 的标签,我也不大清楚黑色幽默是什么形式,但是,我觉得有些地方的配乐让我感觉很“滑稽”,一种很老很老的电影里才有的类型的配乐的那种感觉,而让我感觉很滑稽,也不知道是为什么。
大概前50我都在猜这是个什么故事,原本全是白人的社区搬进了一个黑人家庭,觉得可能是个集体迫害的故事;之后出现了两个长的一样的人,呃……一开始以为白头发的可能是NIKI的奶奶,结果是妈妈,那么另一个女人是谁,难道是NIKI的姐姐?
结果是阿姨,好吧,两姐妹为什么看起来像母女呢。
后来发现他们住在一起,嗯???
为什么一个阿姨要长住自己家?
NIKI的妈妈让NIKI去和黑人小孩玩,一路上的人都在看他们两个,然后当天晚上就有歹徒来NIKI家里了,我就在想是不是因为白天和黑人孩子玩了所以被社区的人排斥了,所以要给他们一点颜色看看,或者就只是两个纯变态想要玩弄被人的性命(就好像 趣味游戏 )。
而且还有个镜头是有很多人在一栋房子外面,我一开始以为就是NIKI家,就觉得是社区的人要教训他们因为NIKI和黑人孩子在一起玩,后来发现是黑人一家的房子。
之后就是NIKI的妈妈死了,阿姨居然还去染了一个和NIKI妈妈差不多发色的头发(我觉得差不多),这是要取代NIKI的妈妈呀,这时候我觉得,NIKI母亲姐妹倆长的一样不会是克隆人吧,结果发现我还是想多了。
NIKI的舅舅在NIKI妈妈的葬礼上问NIKI谁把他当做儿子一样对待,NIKI说是自己的爸爸,然后舅舅又问了一遍,NIKI说还有舅舅,然后舅舅就把NIKI扛上了肩还是什么的,当时我就觉得,这个舅舅不会是恋童癖吧/捂嘴,后来发现,舅舅是真的爱NIKI,话说感觉舅舅是单身汉呀(题外话)。
NIKI爸爸最后威胁NIKI,他前面放着面包和牛奶的时候觉得的,肯定活不了了,连自己儿子都可以不要,这个人真的不是神经病吗?
难道不是一家子神经病吗?
感觉阿姨和爸爸都神神叨叨的。
爸爸一边骑脚踏车,身上还有血迹,然后和他雇佣的杀手(还是NIKI爸爸的债主?
)说自己只是骑车出去散散心,我快要笑死了(这段是黑色幽默吗?
)之前看到有人说克鲁尼说这部电影想要谈论种族歧视,我看到的是种族歧视到来了很严重的后果而且种族歧视者很疯狂,疯狂到为了迫害有色人种,社区里可以明目张胆在大街上杀人,然后一家人发生迷门惨案也全然没有察觉,迫害结束后还把说着什么在黑人一家搬进来之前没有出过什么事,把NIKI妈妈的死也归咎进来,我真的是一脸问号。
(种族歧视/偏见太可怕)而且NIKI爸爸威胁NIKI的时候还说了句不要和黑人小孩一起玩……我无法评价了。
突然感觉NIKI妈妈是社区里最没有偏见的人了吧,鼓励NIKI和别人去玩,但是最早死的就是她了……不过也有一个善良的儿子。
最后两个小孩一起玩棒球然后想起了温馨?
的音乐,其实也不是很懂为什么。
是暴风雨后的平静?
孩子之间没有歧视/偏见?
嗯……
两个朱利安摩尔出来也是惊呆我了。
整个剧情平平稳稳中规中矩,又是骗保险赔偿同时换妻子一箭双雕的把戏,结果漏洞越来越大,一点点想要去弥补结果漏洞越来越大。
很有意思的是,剧中同步地把阴谋的情节走向以一个黑人家庭遭受的境遇来表达,情绪一点点积累到爆发最后归于平静。
这部片子很独特的一部分是以一个单纯的小男孩的视角慢慢铺开故事,而当涉案的人一个个阴差阳错的死去,小男孩奇迹的幸存,最后黑人小孩与白人小孩沐浴朝霞的游戏镜头舒展了整场电影紧张悬疑的气氛,内心特别温暖。
对比电影中的黑人白人,谁是真正的禽兽,一目了然。
马特·达蒙(男主)+朱丽安·摩尔(女主)乔治·克鲁尼(导演)+科恩兄弟(编剧)如此奢华的影片阵容,能否迸发出令人欣喜的演出效果,让笔者十分期待。
美国电影《Suburbicon》(迷镇凶案)作品类型:悬念主要演员:Julianne Moore(分饰Rose与Margaret)、Matt Damon(饰演Gardner)故事概述:由一桩离奇的入室劫案所牵出的人性丑陋面上映时间:2017年10月27日在美国上映
又是一部差强人意的作品。
散乱的叙事架构、无序的影片节奏,让观众完全提不起劲来。
众大牌的鼎力加盟最终也成了一场笑话。
呵呵...不闲扯了,接下来,个人结合影片内容,简单解析一番。
I,豪华阵容难掩叙事低迷“演而优则导”的George Clooney奥斯卡最佳女主角获得者Julianne Moore《谍影重重》系列中绝对主角Bourne的扮演者Matt Damon独具特色、不落俗套的奥斯卡得奖编剧Coen兄弟
这个阵容足够惊艳,也足够实力派,但是!
“好的阵容”不等于“好的作品”,两者没有必然联系。
换句话说,豪华阵容既可能转化出”叫好叫座“的影片,也极有可能产生出“低俗无趣”的平庸之作。
这部影片就是典型的后者,剧本好、演员好,可惜导演讲故事的能力太弱,结果可想而知。
II,编剧神勇难掩导演羸弱Coen兄弟的编剧才华不容置疑!
简单的故事、阴暗的基调、夸张的嘲讽、荒诞的布局,这些浓重的Coen元素,让众多影迷津津乐道。
简单故事:以一桩奇怪的入室劫案为由头,引出一系列黑暗事件(如:男主设计杀妻骗保,小姨子与男主的不伦恋,穷凶极恶的高利贷,利益熏心的理赔员...)
阴暗基调:内心扭曲、变态的Gardner;与Gardner同流合污,害死大姐的Margaret;处心积虑、贪心不足的Cooper...这些人的心灵极度晦涩、阴暗
夸张嘲讽:影片最后的时刻,一群无知的暴民围着黑人住所一阵骚乱。
这个突兀的桥段强烈隐射了“白人至上”(带有种族歧视)的思维模式,更含沙射影的嘲讽了一把所谓的“美国至上“的极端理论
荒诞布局:一群心理不健康的人;一群唯利是图的人;一群满嘴胡话的人;一群迷乱心智的人。
在这么一个小镇中,每个看似健康的人都有着极为不健康的另一面
虽然Coen兄弟的风格独树一帜,让人迷恋,但很可惜,导演Clooney驾驭剧本的能力尚欠火候,结果功亏一篑。
①影片节奏凌乱②作品架构散乱③支线(黑人家族)编排草率III,华丽试听难掩剧情失调复古迷人的背景+引人入胜的配乐=>绝赞的试听享受本作的画面与音效可圈可点,可是即便如此,影片仍然无法掩盖剧情上的乏善可陈。
①悬念明显不足当Gardner没有指认杀妻罪犯的那刻起,影片的悬念彻底瓦解,有脑子的观众瞬间猜测到了Gardner就是(杀妻)幕后黑手
②叙事平庸呆板鲜明的人物特征不但没能有效服务到剧情,相反,还降低了故事的可看性。
一目了然的人物布局(谁是好人,谁是坏人),让故事的走势变得一清二楚,毫不夸张的说,观众看了前25分钟的影像,基本上就能猜到后续的情节及结果,这样的片子,还有什么理由不快进呢?
③“种族话题”加入,多此一举影片的主线是Gardner之妻被杀一案,支线是小镇新晋搬入的黑人一家。
导演没能找到两者之间的平衡点,始终让支线游离于主线之外,使得整个故事显得非常变扭、不协调,衔接性、连贯度相当差
剧情上的缺失感,阻碍了观众的看片热情,也磨灭了画面与配乐的杰出贡献,功败垂成。
写在最后,《迷镇凶案》是一部让笔者略感失望的片子,好的编剧、好的演员,却没能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可惜了。
导演★☆☆☆☆(失败之作)演员★★★☆☆(主角们演的全情投入,只是Matt Damon实在演不了坏人)剧情★☆☆☆☆(节奏、架构有问题,导致剧情有些脱线)视效★★★★☆(复古风尚)音效★★★★☆(影片的亮点全被背景与配乐给承包了)推荐度★★☆☆☆(看在老帅哥Clooney的份上,加一星,汗颜。
不推荐观看)更多影评+推荐首发于微信公众号“ floyd与helen的旅途集锦”,谢谢
既想说好一个曲折离奇的荒诞家庭凶杀故事,又想表现美国的种族歧视,结果就是两头不到岸。
主线凶杀案没有抓细节描写,悬念设置也十分马虎,拍摄手法很成熟但是剧情内容配不上画面的精致;副线种族歧视的故事与主线毫无关系,两条线索强行合并,感觉就是两个单元小故事通过合并剪辑扭曲在一起。
作为一部悬疑荒诞剧,本片有足够的荒诞,但没有对应的悬念,剧情创新不足,对于现代观众而言,几乎可以从片头推断出结局,并且当观众忍着压抑的情绪看完影片后,结局毫无悬念地让人失望,没有高潮作为情绪的宣泄口,让人在映后感觉相当不爽。
《迷镇凶案》的预告片,可以说绝顶聪明,把电影中为数不多的精彩场面都择取进去,让进影院之前的我觉得:“诶!
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小镇,色彩饱满,演员演技到位,悬疑的情节,加上黑色幽默,看上去不错耶!
”还有金球奖影帝马特·达蒙,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编剧拿到手软的科恩兄弟,无可挑剔的配置,可是……没错,弥爷就是带着打八分的心情走进影院,该片1月12日(本周五)上映,提前看了点映场。
正如前言所说,电影开始不久后便朝着催眠的方向前进——正如标题“凶案”二字,前半段电影把一起凶案作为悬念,但让人不解的是,电影还没过半就把底牌亮了出来,导致整个中段像一大锅温水,观众泡在温水里,昏昏欲睡。
到了结尾,导演妄想用一场暴力来激起观众的兴趣,无差别的给你扎上一针肾上腺素,但并不成功,反而显得怪异、突兀、不知其所指,难看!
简单说一下剧情:豆瓣上是这样介绍的“讲述了上世纪50年代美国平静小镇上发生的一起凶杀案,由此引发了一系列事件”。
其实根本没有一系列事件,整个故事是讲的就是一个丈夫雇凶把妻子杀害,和妻子的妹妹一起骗保的故事。
整个电影有两条线,一条是“杀妻骗保线”,另一条是“黑人邻居线”,先讲第一条线。
1947年,一个叫做“迷镇”的小镇,有着六万多居民,设施俱全,人口来自世界各地(都是白人),有一条“专门打造完美生活”的宣传语,可以说是一个20世纪的乌托邦。
加德纳是小镇的一个居民,家中有一个出了车祸坐在轮椅上的妻子,和一个小儿子尼基,妻子有一个妹妹叫玛格丽特。
一天夜里,一胖一瘦两个男人跑进加德纳家中,把一家四口绑在餐桌上用乙醚把四位弄晕,凶手故意让妻子吸入过量的乙醚,导致送医后不治身亡。
电影开始围绕这起凶案展开调查,我猜导演的原意是采用第三人称视角去发现这起凶杀案的真相,这个第三人称的视点就是小儿子尼基。
尼基发现妈妈死后小姨就住到家里来了,还和爸爸在地下室里做羞羞的事情,并且在和爸爸一同去警察局指证嫌疑人的过程中,发现爸爸和小姨并没有把凶手指出,而是放过了他们。
小尼基感到不解,为什么会这样呢?
(不傻的观众在这里都能看出是加德纳雇凶杀了妻子)。
但是故事从中段开始进入“温水”,凶手、警方、保险公司陆续登场,没错,按照你能猜到的剧情发展着——胖瘦凶手得不到利益,来找男主麻烦/保险公司发现蹊跷,来找男主麻烦/警方发现男主贷款踪迹,来找男主麻烦。
总之大家都来找男主麻烦,马特·达蒙则灵动的动用了他的面部表情、肢体、握力器来表现自己很麻烦,唔……编剧也就给了马特·达蒙这点发挥空间了。
真的没什么笑点,科恩兄弟的剧本并没有让整体风格稳定下来,观影时不断跳戏,进入不了“笑”的状态。
“杀妻骗保线”进行到最后,则是一场血肉横飞的乱战。
保险公司业务员发现了男主杀妻子骗保的真相,大半夜跑来谈判,想要分一份羹,吃了尼的小姨下碱水的食物烧伤食道,然后被男主杀害,两位凶手、小姨包括男主自己,都在当晚阴差阳错的死掉,死的既不合情也不合理,也没有达到希区柯克那种设悬解悬的效果,最后就尼基活了下来,然后咔一声,电影结束,让人摸不着头脑。
豪华的编剧、豪华的演员,音乐到位、镜头色彩没什么瑕疵,却出不了一个好看的作品,真是怪。
这部电影唯一能解读一下的,也就剩“黑人邻居线”了。
聊这条线之前,我想给我的短评取个标题:“不是所有电影加入了对种族歧视的探讨就能把逼格拉高的”回到最开始,迷镇是一个只有“白人”的乌托邦小镇,而骗保杀妻案就是在这个小镇上发生的,该案件的男主角加德纳的邻居,是一对黑人夫妇,以及一个黑人小男孩。
从进入迷镇的第一天起,这个家庭就被排挤,商店老板升高价格拒绝卖食物给他们,并且镇长组织集会对那家人进行谩骂、攻击,后来上升到暴力事件,为什么电影结尾加德纳一家发生了那么大的流血事件却没有什么人关注呢?
因为小镇上的人都在他们邻居家门口打砸抢,烧掉黑人爸爸的车,砸碎玻璃,打骂他们一家。
这是一种很低级的表达方式,故作玄虚的开设两条线,而两者之间的关联生硬、刻意、形同虚设,整部电影讲的是一个男人希望获得利益,雇了凶手来帮助自己解决掉身边的亲人,最后自己反倒被害,失去一切。
当中映射的是,黑人和白人的社会矛盾激化,白人表面上是在帮助黑人夺权而发起南北战争,但实际上黑人解放运动过了50年,歧视现象依旧存在,至今依旧,甚至当中的黑人家庭说了这样一句话“我们搬到这里来只是因为这里是个全部白人的社区。
”这句话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黑人自己对自己的歧视。
听起来有点怪,但仔细揣摩,在当时解放运动后的一个时期,黑人从奴隶变成自由人,大多数受不到好的教育,导致没有好的工作,于是贫困、犯罪等现象层出不穷,说到底,种族问题或许还是阶级问题,电影当中的黑人家庭正因为这里全是白人所以搬来此地,目的是要离开所谓的“底层社会”。
前段时间有一条新闻:在广州有黑人跳进游泳池,池里的男女老少纷纷离开。
假如跳下来的是科比,情况也许就不同了。
民族问题说到底还是阶级问题。
马特达蒙像一颗土豆但是,并非加入了对种族歧视的探讨就能把电影逼格拉高,而且电影也没有探讨,就是“把歧视本身拍出来了”而已。
其实小镇类型的电影拍好了特别有味道,比如《狗镇》,观众看完后不自觉的变成了狗镇的一个居民,被那种“气氛”掌握。
比较成功的小镇电影还有《心迷宫》、《杀人回忆》,甚至黄渤演的《杀生》也不错,这些电影都有一个特点,就是一种集体无意识会弥漫在一个空间内,这个镇子里人们的根性是丑恶的,而这根性的丑恶都连在一起,所以才让观众产生一种恐惧感、无力感,《大护法》、《让子弹飞》当中的花生居民和鹅城百姓都展现出这种集体无意识,《迷镇凶案》开头想要营造一个外表光鲜亮丽,内部丑恶不堪的小乌托邦,但实在是太难看啦!
黑人剧情线完全意味不明,也许,这是一个Aruba旅游宣传片,毕竟这是一个荷兰王国的自治国,还拥有世界各地的食物。
Tyalor Swift+阅后即焚+我们不一样
很科恩的故事,很老派的拍摄手法,我喜欢这个结尾
也许是这次克鲁尼用了科恩兄弟剧本的缘故,这次拍出来的效果比他前几部作品在情节和节奏上都好得多。最后的一场杀戮戏份在光影营造和前后衔接上都算是下了工夫。马特·达蒙结尾念白挺有感觉,虽然演了个变态,可是看着这张脸还是没法恨起来。倒是黑人家庭那条副线除了吸引火力好像对主线推进没什么作用
科恩兄弟花五分钟用脚写出一个故事,乔治克鲁尼拿来拍砸了科恩的招牌。
科恩兄弟这本子有失水准啊,两条线根本没有融合,太割裂了,而且主线这个悬疑因素差不多十分钟就破功了。倒是克鲁尼从小男孩视角拍的几个镜头不错。
这明明就是科恩兄弟的风格,克鲁尼导这样的片子一点也不讨巧,图啥呢?
180208第一部克鲁尼的片子还是科恩的剧本呢看看卡司。奥斯卡演的很生动。剧本空,导演又更加拖沓没能把每一个角色异化到不需要细节来支撑所以每个人物都没有立起来。时代背景融合的不够好,宗教身份处理得太低调了。感觉是有个原创拿来让科恩帮忙改的。弃了好几次才看完。
最后那个镜头,让我想到了麦田守望者,以及一本短篇小说「一切破碎一切成灰」。这是一部关于少年的电影,凶杀案只是铺垫。生活都这么辛苦了,可我们依然要活着,要长大,要成为一个有地位有尊卑有阶级有种族有欲望的成年人。我宁可永远都是个孩子。电影最后一幕让我哭了。
乔治克鲁尼大概是个温柔浪漫的人…虽然电影不咋精彩…
故事一看就是科恩兄弟写的,但不是他们导总感觉差点什么,种族线相对来说融入不是那么好,倒是头一次看马特达蒙演这种腹黑变态,不管怎么说豆瓣评分有点太低了
1.5星
仿古做旧的片子,毫无悬念,也没见幽默。黑人邻居那条线其实设置得莫名其妙,结尾还有一段硬凹出来的政治正确,两个孩子隔着栅栏扔棒球已经近乎说教了。一群大牌认真合作出来一部浪费时间的电影。
乔治克鲁尼到底有多怀念曾经的那个时代啊……
1、科恩兄弟的黑色幽默,还是那档子事,滚雪球般的命运无常,见怪不怪;2、黑人这条线太生硬了,没多大意义。
一個完美社區發生了謀殺案,但是因為嫌疑人和犯人兇手都死光光,結果人們卻怪罪到剛剛搬進社區的黑人家庭,電影把兩個沒有相關的故事扯在了一起,但是太過琢磨家庭謀殺的黑暗面,導致牽扯的黑人家庭太過突兀,整體諷刺美國的種歧視的觀念,但可惜後勁不足結尾乏力,有點畫虎不成反類犬
为什么不能一直都是两个摩尔阿姨
虽然到不了科恩的高度,还是高于预期,克鲁尼复古脑残粉,演员集体棒,配乐气氛很希区柯克了
喜剧+悬疑,很另类的组合,故事讲的差强人意,想搞成“带泪的微笑”结果四不像。不过,特技太牛掰了,难以想象小镇大部分都是CG做的
友谊是留给下一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