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好莱坞往事

Once Upon a Time... in Hollywood,从前,有个荷里活(港),从前,有个好莱坞...(台),好莱坞杀人事件,荷里活往事,Once Upon a Time in Hollywood,Once Upon a Time in… Hollywood

主演: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布拉德·皮特,玛格特·罗比,埃米尔·赫斯基,玛格丽特·库里,蒂莫西·奥利芬特,茱莉亚·巴特斯,奥斯汀·巴特勒,达科塔·范宁,布鲁斯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英国,中国大陆语言:英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年份:2019

《好莱坞往事》剧照

好莱坞往事 剧照 NO.1好莱坞往事 剧照 NO.2好莱坞往事 剧照 NO.3好莱坞往事 剧照 NO.4好莱坞往事 剧照 NO.5好莱坞往事 剧照 NO.6好莱坞往事 剧照 NO.13好莱坞往事 剧照 NO.14好莱坞往事 剧照 NO.15好莱坞往事 剧照 NO.16好莱坞往事 剧照 NO.17好莱坞往事 剧照 NO.18好莱坞往事 剧照 NO.19好莱坞往事 剧照 NO.20

《好莱坞往事》剧情介绍

好莱坞往事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故事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末。世界风起云涌,飞速变革,作为娱乐风向标的好莱坞自然体现最为强烈。曾经的西部片当红小生里克·道尔顿(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 Leonardo DiCaprio饰)片约寥寥,他与长期合作的替身搭档克里夫·布斯(布拉德·皮特 Brad Pitt 饰)苦恼万分,出路甚微。克里夫个性十足,原本凭借里克的举荐在演艺圈也有发展机会,却因当初暴打李小龙(麦克·莫 Mike Moh 饰)而星途暗淡。为了寻求一线机遇,里克搬到了一个明星云集的别墅区居住,而且他的隔壁刚好住着大导演罗曼·波兰斯基及其美丽的夫人沙朗·塔特(玛格特·罗比 Margot Robbie 饰)。 觥筹交错,光怪陆离,在诱惑和危险并存的时代,谁也不知明天将展现怎样的一面。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LoveLive!虹咲学园学园偶像同好会掌心难逃围捕鬼噤声阿凡提之奇缘历险点燃我,温暖你奇皇后赵小姐的日记凡尔赛传奇困兽之斗不良人之幽冥蛊王水果篮子prelude公主日记2境界战机迪斯科男孩小女上房揭瓦屠门镇之破茧之子花琉璃轶闻情色漫画老师奥罗拉老板决战黎明兰森峡谷住户公约第一条为了霍洛维茨文森特与世界的尽头落凡尘旅人第二季汉尼拔冤家成双对第二季

《好莱坞往事》长篇影评

 1 ) 疑案:cliff到底有没有谋杀妻子

《好莱坞往事》里面有个小恶趣味:就是cliff booth到底有没有谋杀老婆。

导演根本没给出答案。

甚至没当回事。

有一段回忆,游艇,潜水,比基尼,更多是影射老版007的情节;两人之间的争吵,则是和007电影里面的郎情妾意构成反差萌。

很多人认为cliff没有谋杀老婆。

cliff是什么样的人,尽责的小伙伴,老板的影迷,贴心到知道老板要看自己主演的电视剧就提前买好啤酒。

这里可以看到cliff的一个特点:看起来有点傻大粗实际上很谨慎。

嬉皮女pussycat主动提出提供ooxx服务,cliff问的是你有没有满18岁。

这段恶趣味是影射导致波兰斯基远遁海外几十年的幼女强奸案。

cliff拍到片场的目的是看望老盆友,但他看到农场嬉皮们的头头,他没有制造敌意,而是讲了一句打掉警察下巴的玩笑,意思是我和你们一样不喜欢警察,让泰斯放松警惕,从而走开,被调虎离山。

这个人其实很有城府。

和老板吃散伙饭大醉一场回来,还记得出去遛狗。

自律。

身处迷幻药影响下,他继续给自己的狗准备狗食。

狗不满的呼噜了一下,他还对狗讲了一句:“在这种情况下,我已经尽力了,别催我”。

自制力很强。

之后对峙三人组。

cliff又一次展示他那种看起来傻实际精明的风格。

看起来白痴一样站着,但实际上一切都在他掌握中。

电光石火之间摆平一切。

杀泰斯的时候,完全是毫不留情的要你命3000。

之后cliff展示出他的黑暗面。

他被刺中以后,他用手指轻轻敲了敲刀柄,似乎在消化事实,但我觉得不是,他是在琢磨要不要动手血债血偿。

然后就是他狂暴地杀人。

很显然一开始他并不觉得值得动手打两个女的,倒在地上的那个妹子,Cliff吹个口哨让狗对付掉了。

可是被刺了以后,那个残忍程度,完全不像平时那个温文尔雅的Cliff。

这段和杀泰斯还有点小区别,泰斯那段就是职业化完成任务,所有打击点都是让泰斯失去反击能力。

这段完完全全是毫无必要的暴力,泄愤。

之前在农场暴揍农场小弟,手段也是相当毒辣。

一群妹子鼓起勇气上前,Cliff就说了一句,所有人都停步了:“你们再上前一步,老子把这家伙的牙全部打掉”。

还有个细节,就是Cliff在救护车上,小李隔着玻璃赞了一句:“你真是好兄弟”。

Cliff的反应很有意思,他把手微微举起似乎敬了个礼,说:“我尽力”。

有点侠义之气,有点像士兵向长官汇报,有点滑稽也有点认真,似乎也表明:他是认真地扮演贴心暖男做这份全职工作。

另外,Cliff在警察录口供的时候,完全就像在叙述别人的事情一样。

对自己怎么杀了两个嬉皮的细节几乎没有提。

他的口供都是对他有利的,可以帮他脱罪的(毕竟杀了两个人)。

大家有没有联想到了他杀妻脱罪的往事,是不是觉得他其实对怎么录口供很有经验哈。

所以Cliff是否是故意杀妻这个问题,只能说完全是有可能的。

前面Cliff在片场大战李小龙的时候,有个女的对Cliff深恶痛绝;这个情节发生在影片开头,当时的观感是觉得偏见,因为Cliff看起来真的不像是坏人。

看完结尾,再想这一段,是不是觉得,也许是因为这个女的对Cliff太了解了,才一眼看穿他是故意杀妻。

最后说一句,六十年代做替身演员可不是一份容易的工作,那年月没有特技。

电影里面的驾车飞跃桥梁,或者车子跌入河面,都是真刀真枪。

替身演员=玩命。

最后说一下,Cliff是什么人,二战老兵,退伍军人,按照设定:“"Cliff is a World War II hero and one of the deadliest guys alive”,属于杀人不眨眼。

更新:官方出了同名小说,增加了不少细节,其中之一就是确认了Cliff是故意杀妻的。

有兴趣的可以看YT视频:Book vs. Film: Once Upon a Time in Hollywood小说里面有一句:“射中妻子的那一瞬间,Cliff马上后悔了”。

意思是他是故意杀妻的,但是马上后悔了。

很多细节,比如Cliff的确打不过李小龙,但Cliff的特点能挨打,而且他是个杀手很多阴招,对决的时候,他拼命克制自己用阴招来干掉李小龙的冲动。

 2 ) IMDb

在IMDB看到的一个短评我觉得太到位了,以下为原文:Tedious, sleeping inducing, arrogant This is a pure self-indulgence that unquestioning fans and cinema intellectual snobs will undoubtedly herald as masterpiece. The reality is that Tarantino in his inimitable cinematic style has delivered a snoozer. An uninspiring storyline that never gets going trying to make an esoteric point that nobody cares about. Tedious to the extreme. Some nice cinematography though, and great 60 decors and music.Otherwise zero merits.

 3 ) 昆汀「抄」了,昆汀又「抄」了

1969年,尼克松就任美国总统,他承诺会尽快结束越南战争。

1969年,伍德斯托克音乐节开幕,《滚石杂志》称它是摇滚乐史上的重要转折点。

1969年,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发射升空,四天后,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走出登月舱说,“这是我的一小步,却是人类的一大步。

”1969年,曼森家族闯入著名导演罗曼·波兰斯基位于洛杉矶的豪宅,将其怀有八个半月身孕的妻子莎朗·蒂(也译莎朗·塔特)残忍剖腹杀害,并吊在起居室内,成为波兰斯基终生梦魇。

这一年,昆汀六岁,他的继父常年开着一辆大众卡尔曼吉亚载着他和他的母亲兜夜风,穿梭于洛杉矶街道上各式各样的霓虹招牌。

车载广播里一直放着歌,公共汽车站贴着本地电视台重播节目的广告和电影海报,剧院正在放映[春色满瀛台],电视节目有趣又古怪,路边挂着健怡可乐和皇冠可乐的广告牌。

夜风多醉人,以至于多年后的昆汀总想把这座让六岁的自己瞪大眼睛的洛杉矶重建出来。

于是[好莱坞往事]来了。

那是一个风云变幻的大时代,有永动的派对,不散的名利场和人情交往,有凶杀,有鲜血,更有酣畅淋漓之下的一层温柔底色;那是一个正在走下坡路的黄金好莱坞,有盛大的明星访谈,喧闹的电视剧宣传片,一位转型失败的过气明星和他的特技替身,有泪水,有失意,更有用无数迷影梗拼凑出来的好莱坞旧梦。

01哥伦比亚旧厂标

为了让[好莱坞往事]的韵味更接近六十年代,昆汀在片头采用了哥伦比亚公司于1961年至1976年间使用的第一个彩色版logo(上图),模特是Annette Bening。

而我们更为熟悉的版本,则是由插画师Michael J. Deas于1993年设计的logo(下图),模特是路易斯安那州的图形艺术家Jenny Joseph。

02《赏金律法》与《通缉令:不论死活》

片中,李奥纳多·迪卡普里奥(以下简称“小李”)饰演一位过气的电视明星,影片开场便是他的电视剧《赏金律法》的预告,剧名字幕很大,差点挡住了小李的脑袋——这种设计与1958年史蒂夫·麦奎因主演的《通缉令:不论死活》系列十分相像。

且小李的宣传片中有一句话:“不管你是死是活”,更是在暗指此剧。

03演员与替身

布拉德·皮特(以下简称“皮特”)饰演小李的特技替身,用片中旁白的话说,他是小李“比兄弟更亲,排名只在老婆后面的伙伴”。

这并不夸张,在六七十年代的好莱坞顶常见,伯特·雷诺兹、史蒂夫·麦奎因、科特·拉塞尔和哈里森·福特,他们都是一生只用一个特技替身,且维持着深厚的友谊。

昆汀也在采访中说道,小李与皮特的关系,“就像史蒂夫·麦奎因和巴德·艾尔金斯”——这也是[好莱坞往事]的核心。

此外,小李与皮特的双男主设定,也是昆汀在向1969年的西部片致敬。

因为这一年,电影[逍遥骑士]、[午夜牛郎]和[日落黄沙]相继出世,它们有一个共同点:二人组,好兄弟。

04麦克拉斯基的十四拳

阿尔·帕西诺饰演的意大利经纪人说,他很喜欢小李拍的《麦克拉斯基的十四拳》(上图)——这当然是昆汀的杜撰,不过也有原型可考,据昆汀所说,这是一部“可怜版的[十二金刚]”(下图)05眼罩与普林斯肯

在《麦克拉斯基的十四拳》中,小李戴着眼罩深入敌军内部,站在红色的幕布后窃听动静(左图)——这一造型参考的是1981年的经典影片[纽约大逃亡]中的普林斯肯中校(右图),且该片当中也有被红色光线包裹的一幕。

06火烧纳粹与无耻混蛋

小李操着喷火器火烧纳粹(上图)的镜头,是昆汀对自己[无耻混蛋]中“火烧剧院”一幕(下图)的致敬。

07 Hullabaloo和《绿门》

意大利经纪人对小李说,“档案室有几个爱搞笑的家伙,送来一份小礼物,有你的表演。

”接着画面就转向了小李和三个姑娘手舞足蹈的一幕(上图),后面的橙色logo写着“Hullabaloo”——这是六十年代中期的一档音乐综艺(下图)。

另外,在该片段中,小李演唱的歌曲是《绿门》,他当时还唱了一首《不要阻拦我》,但不如《绿门》好听。

08青蜂侠与蝙蝠侠

小李称自己出演过《青蜂侠》,经纪人随后又提到了《蝙蝠侠》,可巧的是,两部剧在六十年代有过一出联动剧集。

09 凯迪拉克coupe deville

小李的座驾是一辆1966年产的凯迪拉克coupe deville(上图),与电影[落水狗]当中金先生的座驾(中图)是同一辆。

1966年也是凯迪拉克销售最好的年份,一共销售超过192000辆车,同期增长超过60%。

(下图)10 大众卡尔曼吉亚

皮特的座驾是一辆大众卡尔曼吉亚,这也是昆汀的继父当年所开的车。

片中皮特结束了一天的工作,与小李告别,开着车兜夜风的画面,据昆汀所言,“差不多就是当初继父载着我在洛杉矶晃悠时,我看到的画面。

”11 花花公子庄园

片中所出现的举办派对的庄园(上图),是《花花公子》杂志的创办人休·海夫纳生前居住了四十年的豪华庄园(下图),位于洛杉矶荷尔贝山,面积超过两万平方英尺,包含一栋主宅和一栋四居室的客房,共29个房间,是终极派对的殿堂,在好莱坞历史上举足轻重。

海夫纳在世时,昆汀曾去过多次,“他甚至知道洗手液放在哪儿。

”皮特说。

12史蒂夫·麦奎因与李小龙

派对上,戴米恩·路易斯(左图)饰演的是美国影史王牌硬汉、好莱坞超级明星史蒂夫·麦奎因(右图)。

此人在[好莱坞往事]中存在感颇高,昆汀有许多迷影梗,无论是引用、借鉴、致敬、指涉还是批判,大部分都与史蒂夫·麦奎因有关,比如本文第2条。

片中对小李这一角色的设定,也是参考的麦奎因。

此人现实中曾师从李小龙(下图),学习截拳道。

13 瑞克·他妈的·道尔顿

小李宿醉后来到片场,十分沮丧和迷茫。

身后的皮特喊了他一声:“Hey,you are Rick Fuckin Dalton. Don’t forget it!

”直译过来就是:“嘿,你是瑞克·他妈的·道尔顿,不要忘了!

”(上图)这句台词是皮特的即兴发挥,源自九十年代初他的一次经历,当时他在拍戏,情绪低落,自怨自艾,有个人对他说,“别抱怨了,振作起来,你可是布拉德·他妈的·皮特。

”这句话也成了[好莱坞往事]中最重要的台词,后来小李也重复了这句(下图)。

14 那家伙他妈的干掉他老婆

小李想在片场为皮特找份活儿干,但领班不同意,原因是皮特杀了自己老婆,对片场气氛影响不好。

小李说,“拜托,你不会也相信那种过时的八卦吧?

”接着画面就转向了一艘漂在海上的潜艇,皮特的老婆骂骂咧咧,而坐在她对面的皮特,手里举起了枪(下图)——这一情节设定同样有原型可考,应当是1981年,美国演技派明星罗伯特·瓦格纳涉嫌谋害自己的妻子娜妲丽华,但因证据不足,警方只能以“意外溺水”草草结案。

15 金刚不坏

库尔特·拉塞尔饰演的片场领班,与佐伊·贝尔饰演的珍娜是夫妻(上图)。

好玩的是,两人在电影[金刚不坏]中也有出演,且最终后者将前者打倒在地(下图)。

顺便说一句,在[金刚不坏]中,库尔特·拉塞尔扮演的是特技演员,与[好莱坞往事]中的皮特职业相同,也怪不得两人会在房车外围绕特技演员这一话题闲聊了。

另外,这位拉塞尔其实就是[纽约大逃亡]中的“独眼龙”普林斯肯中校,详情可见本文第5条。

16 马耳他之鹰

玛格特·罗比扮演的是导演罗曼·波兰斯基的亡妻莎朗·蒂,片中,她去书店买书,一进门却先注意到了前台的一尊黑色雕像,并对着摸索了好一会儿(左图)。

这尊小雕像就是马耳他之鹰,在1941年的同名电影中,亨弗莱·鲍嘉也曾摸索过这个东西(右图)。

17 苔丝

莎朗·蒂到书店买的是汤姆斯·哈代的长篇小说《德伯家的苔丝》,也译作“黛丝姑娘”(上图),这是现实中的莎朗·蒂生前最喜欢的一本书。

1979年,为纪念亡妻,罗曼·波兰斯基拍摄了电影[苔丝](下图)。

18 大逃亡

在片场,小李谈及自己曾去试镜过一部电影(上图),这部电影就是1963年的[大逃亡](下图),只不过昆汀通过CGI技术,把史蒂夫·麦奎因的脸替换成了小李的脸。

19 勇破迷魂阵

莎朗·蒂指着一部电影海报对影院的售票员说,她参演了这部电影,售票员随即拿起相机,让莎朗·蒂站到海报旁边拍了张照。

这张海报上的电影是1969年上映的[勇破迷魂阵],属于戏仿007的一部喜剧。

20 莎朗·蒂与李小龙

电影[勇破迷魂阵]的动作指导是李小龙(下图),这也是为什么[好莱坞往事]中会出现李小龙与莎朗·蒂切磋武艺(上图)的原因。

后来莎朗·蒂去世,李小龙出席了葬礼并进行了哀悼。

21 我有演这部电影

莎朗·蒂与影院售票员之间的这场对话,来自昆汀的亲身经历。

那是1993年,电影[真实罗曼史]上映,是昆汀的剧本处女作,他想,“我写了这部电影,或许他们会让我免费进场。

”但影院经理反问,“我怎么知道是你写了这部电影?

”昆汀只好给对方看自己的驾驶证,上面有他的名字。

顺便说一句,皮特也出演了[真实罗曼史],在第三幕中出尽了风头,还有一句很经典的台词:别他妈小看我,伙计。

22 黄金三镖客

片中,昆汀不止一次模仿了六十年代经典西部片的构图,比如小李拍摄的片场有一幕(上图),与赛尔乔·莱昂内的[黄金三镖客]如出一辙(下图)。

几年前,昆汀在采访中被问及最喜欢的电影,他回答的也是[黄金三镖客]。

23 蓝瑟

小李接拍的西部题材电视剧《蓝瑟》(上图),是一部真实存在的电视剧,由CBS于1968年到1970年之间播出(下图)。

小李在戏中所说的台词,也是这部剧中真实存在的台词,包括因为忘词而重拍的片段,也在当时重拍过。

24 Pussycat

擅长“吹喇叭”的未成年嬉皮女孩,名叫“Pussycat”(上图),这其实是一家成人电影院的名字(下图),昆汀年轻的时候曾在此店打工。

25 史潘片场

嬉皮女孩们所居住的史潘片场(也就是曼森家族的据点)是真实存在的(上图),1956年的西部电影[蒙面奇侠]曾在此取景(下图)。

26 电视机

达科塔·范宁饰演的角色,除了跟皮特搭了几句话之外,从头到尾都在看电视(上图),还说“不要毁了我和乔治的电视时光”——这其实是在致敬[低俗小说]中“金表”一章的开头,少年布奇守在电视机前看动画的场面(下图)。

电视机是昆汀的全部青春,他在电视上看了数不清的剧集和B级片,塑造了他后来的杂食口味和美学风格。

也因为此,在[好莱坞往事]中,昆汀关注的是电视演员,而不是电影演员。

27 飞车过桥

小李去意大利拍间谍动作片,当中有一场非常危险的飞车过桥戏,由小李的替身皮特代为完成。

昆汀还特意打上了标签,说里面坐的是皮特饰演的克里夫(上图)。

这一幕致敬了1967年的意大利动作片[Bersaglio mobile](下图),不,不是致敬,应该说“原封不动地照搬”。

28 The F.B.I.

小李客串的剧集《The F.B.I.》(上图)在现实中是一部家喻户晓的犯罪侦查剧,在1965年到1974年间很是火爆,每逢播出,万人空巷(下图)。

小李客串的这一集也真实存在,昆汀从情节、构图、色彩等方面都还原了原版内容。

29 意大利通心粉西部片

影片开场,经纪人劝小李去意大利拍西部片,说可以做主角,当英雄。

皮特觉得这没什么不好,但小李却哭着说,“我得拍他妈的意大利电影,那他妈的就是不好!

”后来,小李还是去了,但他始终“不喜欢意大利人拍电影的方式”,嫌弃里面掺着杂七杂八的方言。

这里所说的就是俗称的“意大利通心粉西部片”,拍摄地点多是与美国西部相似,但成本却低得多的地方,“味道”与美国西部片不一样,被人用意大利食品通心粉戏谑。

很多好莱坞明星如查尔斯·布朗森、伯特·雷诺兹、约翰·卡萨维茨、克林特·伊斯特伍德,都曾在事业不景气的阶段跑去意大利拍片。

尤其是伊斯特伍德,他和片中的小李一样看不到自己的前途,就去跟赛尔乔·莱翁内拍成本低廉的意粉片,没想到歪打正着,闯出一片天地,连带着这三部影片也名垂影史——它们就是著名的“镖客三部曲”:[荒野大镖客]、[黄昏双镖客]、[黄金三镖客](右图)。

小李去意大利拍片的情节(左图),参考了伊斯特伍德的经历。

30 海报梗

小李去意大利拍摄的几部电影中,《Uccidimi Subito Ringo, Disse il Gringo》暗指1965年的意粉片[瑞格之枪](上图);《Nebraska Jim》从片名上看,致敬的应该是1966年史蒂夫·麦奎因的西部片[万里歼仇](中图);《Operazione Dyn-o-Mite!》中鸭舌帽的造型则有点像1973年的电影[骗中骗]里的罗伯特·雷德福(下图)。

31 墙壁与危险关系

小李与新婚老婆在机场奔走(上图),背景是电影[危险关系]里出现过的墙面(下图)。

32 成人电影院

莎朗·蒂和几个朋友去餐厅吃饭,进门前注意到不远处有一家成人影院在举办首映礼(上图),这家影院叫爱洛丝剧院,也就是如今的新贝弗利影院(下图)——老板是昆汀本人。

33 好莱坞往事

终了,影片打上了一行字幕,是这部电影的片名:Once Upon a Time... in Hollywood(上图),翻译过来就是“好莱坞往事”——这显然是昆汀对赛尔乔·莱昂内的“往事三部曲”[西部往事]、[革命往事]和[美国往事](下图)的致敬。

当然,片名也可以直译成:“很久很久以前…在好莱坞”,像一则童话故事的开场白。

是啊,[好莱坞往事]可不就是一场童话故事?

悲剧没有发生,人没有死,血浆之下有一层温柔底色,过气的演员似乎也要苦尽甘来。

多像《约伯记》里的那一段话:你必忘记你的苦楚,就是想起,也如流过的水一般。

你在世的日子要比正午更明,虽有黑暗,仍像早晨。

-文/六姨太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破词儿(pocier)】参考资料:[1] 迷人的好莱坞往事,发条张,2019.11.23[2] 《好莱坞往事》是怎样的电影?

我们先从这几张“假海报”说起,乌鸦火堂,2019.05.31[3] 科普:《好莱坞往事》致敬的电视电影,现实事件和有趣的小细节,vaultboyzhao,2019.08.26[4] 《好莱坞往事》的秘密,必须要听昆汀皮特和小李子亲口说,虹膜,2019.05.24[5] 昆汀拍的不是好莱坞往事,而是他的童年往事,深焦DeepFocus,2019.05.23[6] 《好莱坞往事》对昆汀的重大意义,只有布拉德·皮特知道,虹膜,2019.07.10[7] Once Upon a Time in Hollywood References guide,The Quentin Tarantino Archives,2019.10.23[8] “舔狗”昆汀写给好莱坞的一封情书,看电影杂志,2019.11.23[9] 《好莱坞往事》的更多秘密,要从昆汀的厨房说起,虹膜,2019.07.28

本文图片均来自网络

 4 ) 受不了闭眼吹的人

ok 这里的想法 不针对个人。

周六跟朋友去看的。

看完后跟朋友说 只看懂了布拉德皮特的部分 和结尾的部分。

跟朋友开玩笑说只看懂了百分之二十…特意来豆瓣看看有几个人是真的看懂的。

okay 我这里的看懂 不是说 哦这个剧情我知道是这样发展了 小李子是星途变差的演员 布拉德皮特是他的替身演员加后来变成啥都管的管家 中间穿插了嬉皮士/邪教的故事 中间小李子的发展起起落落最后又回到洛杉矶 和布拉德皮特一起干掉了那几个邪教。

而是说 哦 这个情节这样设置 是为了反映什么 是因为什么。

我不否认有那种资深电影迷 美国历史通的存在。

但我看好评的 多的是就是源自于写给对导演 对演员的崇拜感和对自身文艺范的认同感。

说得好听是闭眼吹 说的不好听就是装bi…我就想问问高分好评的各位 60年代 你爸妈生了吗?

作为中国人的你 对美国20世纪50,60年代的经济背景,文化背景,甚至是美国人民看电影的喜好知道多少?

你怎么去感同身受电影中的大时代大背景?

你看过的西部片有几部呢?

你对那个年代的好莱坞又有什么概念?

嬉皮士是因为什么?

怎么他们就号称崇尚自由实则好吃懒做祸国殃民了?

你 啥都不知道 给个锤子的5分好评?

写个锤子的 阿 今年的xxxx奖非本部电影莫属了?

就说点我看到的吧 洛杉矶看的电影 够有共通之处了吧?

不说个人的文化程度差异 电影院坐的人起码都是电影里说的地名都听过甚至去过的人吧?

真正看得津津有味的是坐我们前排的一对七老八十的爷爷奶奶夫妻。

至于其他的 大家最开心的也就是跟我们一样看最后那几十分钟乐呵乐呵了一会儿 其他片段 没啥反应。

再说个吧。

看完电影跟我美国朋友打趣 说自己只看懂百分之二十。

然后跟他说。

你跟我讲讲嬉皮士 他们为啥就那样了?

朋友:……(沉默沉默)I don’t know. 我再问,那你跟我说说那个年代大家都喜欢什么?

朋友:……i have no clue.看到了么 bro 别跟我说这是导演的风格。

也别跟我说 你感受到了其中的精神。

借鉴王晶说香港电影在内地的说法 没有相同的文化背景 就是很难有共鸣。

就我自己的而言 要是没有最后那一段 给2星还怕他骄傲。

不接受反驳

 5 ) 昆汀如何书写他的情书

二刷,好感飙升,太感动了。

首先,很喜欢波米的解读,对我产生了启发,但二刷的时候发现这种解读还是有明显漏洞:旁白在帕西诺和小李刚会面的时候已经出现了一次,以及,第三幕的日期出现方式也并没有不同(只是因为跨度大所以在前面加了黑底白字的“六个月后”,具体日期还是以黄色小字出现了),但很庆幸和感谢有那期长节目驱动我二刷。

这篇写得很简单,更多的相关细节就不加入论证和深化了,只是尝试提供另一个观看角度。

这个角度是基于我二刷的感受形成的——私以为第一幕还是常规的,虚构人物与真实人物看起来处在同一时空,有关现实和电影的分界也并未形成,所以是被默认为现实的。

现实时空→电影时空的递进是由第二幕开启的,且并没有那么数学题,而是以体验性极高的方式:

第二幕之始:进入影院Sharon Tate开始看电影,但由于平行剪辑的进行,放映机的光不止投放出了Sharon出演的电影,也投放出了Rick正在拍摄的电影,于是观众开始看Sharon出演和Rick出演的电影。

值得注意的是,Rick这一部分的影像介质却与本片自身完全一致(这很重要,因为这并不“合理”)。

借着Rick拍片的情节契机,昆汀用承认摄影机在场的方式开始陆续模糊Rick、Cliff所在的时空与电影的界限。

这一部分(图一)与其他Rick出演影视作品在影像介质上的对比第二幕的两条线很有趣,Cliff虽然没有在Rick的片场,但他去到了一个废弃的片场(两人曾经也在那拍过西部剧集),而他的体验也是电影感和日常感交织的。

Rick线和Cliff线都在相似的环境与元素中对Rick、Cliff所在时空边界的模糊在Sharon看电影期间完成了。

随着Sharon走出影院,作为真实人物的她与虚构人物Rick、Cliff所在的时空之间,已经形成区隔(银幕内外)。

第二幕尾声:走出影院第三幕,Rick和Cliff回归好莱坞,他们所在时空的边界模糊性开始随之传导到Sharon所在的时空(下飞机后的一整组分镜复制了开篇波兰斯基与Sharon的登场)。

并且,随着旁白和分屏等设计开始大量介入、好莱坞街边的霓虹灯一盏盏被点亮,这个时空开始变得越来越“电影”。

大量体现“电影自觉”的元素被加入

用大篇幅表现的“好莱坞亮灯”:造梦于是,反杀在“电影”的庇护下完成,历史的轨迹再次被可爱的电影人所修改,最终,一个全新的平行时空被昆汀用片名盖上了电影的印章。

同样是“献给电影的情书”,昆汀书写《好莱坞往事》的时候比《雨果》《艺术家》《爱乐之城》乃至他自己的《无耻混蛋》都更在意这封情书的格式——它不能仅仅是关于电影,还必须以他心中最“电影”的方式写就。

 6 ) 反好莱坞往事

在我刚开始迷上看电影那会儿,我和很多同龄影迷一样,喜欢“昆汀”和“诺兰”这两个名字,并把他们俩奉为不被所谓主流认可的圭臬。

比较感慨的是,这些年过去了,似乎伴随着我个人观影口味的变化(当然二位大导于我而言的启蒙之作回音依旧),这两名导演也都踏上了自我突破的道路。

后者步了马利克《细细的红线》的后尘,在战场上用缓慢的节奏追忆起了痛苦;而前者则走上了对培养甚至塑造自己的这块土壤,也即好莱坞的大胆反叛。

一、“非线性”的死与生如果要在昆汀和诺兰两位导演早期的成名作中寻找某种显著的相似性,“非线性叙事”必定当仁不让。

在尚且缺乏观影量和电影理论知识储备的年纪,这是一个足够简单且华丽的概念,它意味着对主流的颠覆,意味着对被分类的拒绝,也意味着二元对立中的理性逻辑思维以其最形象可见的姿态对电影这一艺术形态的入侵。

所有以上的一切,都足够使其成为最吸引年轻影迷的元素。

昆汀的成名作《低俗小说》将这一概念的特点贯彻实践得相当到位。

过气硬骨头拳星与黑帮的恩怨纠葛、鸳鸯大盗与邦妮的处境、《圣经》与嬉皮文化……一切元素以一盒黄金和一块金表作为搭扣联结在一起,在血浆、恶趣味与黑色幽默中铸成了这部世纪末的经典之作。

恰如其名的“环形叙事”在故事的结尾画上了一道轻描淡写的笔锋,一个包罗了众多个性鲜明人物的红圈就此诞生。

低俗小说 (1994)8.91994 / 美国 / 剧情 喜剧 犯罪 / 昆汀·塔伦蒂诺 / 约翰·特拉沃尔塔 乌玛·瑟曼处女作《落水狗》同样打破了时空的界限,把一桩里里外外都极为荒诞的抢劫案结局事先呈现,再絮絮叨叨地把整个事件的谋划和失败缘由和盘托出,给一个原本充满了讽刺和戏谑的血腥故事增添了不少宿命论的荒凉意味。

落水狗 (1992)8.41992 / 美国 / 惊悚 犯罪 / 昆汀·塔伦蒂诺 / 哈威·凯特尔 蒂姆·罗斯然而一直到二十多年后的今年,昆汀才彻底剪碎了这根被故事的时空和逻辑桎梏的“线”,导演了一出肆意因而也极度混乱的“好莱坞往事”。

事实上,在昆汀的前作中,无论章回体和倒叙如何大放异彩,所谓的“非线性叙事”始终有着一根共性意义上的“线”——“故事”。

年轻气盛的痞导在通过一个个银幕奇观宣示展览其邪典趣味的同时,永远在扮演一个故事讲述者的角色。

《好莱坞往事》则不同,它摒弃了一切形式上对非线性叙事的强调:黑屏幕大字体的章节名不再存在,时间线上显著的大篇幅倒叙、插叙也被弃置。

取而代之的是不断跳变的叙事空间,七十年代好莱坞灯红酒绿的奇观扎堆地出现,以及以“电影”(戏中戏)的模样不断浮现的“往事”。

“往事”其一

“往事”其二

“往事”其三这样的叙事思维似乎能回答不少观众观影过程中内心的疑问,无论是李小龙作为“功夫巨星”这一符号化形象的两次短暂现身,还是莎朗·斯通在电影前半段多次看似与“主题”毫不相关的出现,其都不服务于推进或深化Rick与Cliff两个表面主角的剧情和恩怨,而是独立地成为这段“往事”中的一盏霓虹——并不关切到故事与背景的核心部分,但少了他们,又不免太过单调乏味。

二、恶趣味与邪典气质值得一提的是,不论怎样变换叙事思路和电影主题,有两样东西在昆汀的电影里是从不缺席的——血浆和美足。

撇开社会对它们俩的刻板印象不谈,这两样元素已然成为昆汀电影中“恶趣味”的代名词,“名导怪癖”的概念也极具宣传价值。

而这种恶趣味的背后,是同样对于主流审美的反叛。

在一些对于研究邪典电影的书籍中,“主流”被描述为群体力量、下层中产阶级的从众心态和假正经、学术精英主义和政治阴谋的混合物。

[1]出于这种贬义的蔑视,从出道伊始就叛逆味十足的昆汀,其之后的作品中无论想象力如何爆棚,围绕的内核永远是塑造一种对权威、对中心的背离气质。

也正因此,包括《好莱坞往事》在内的很多作品中,不少桥段都以一种惊世骇俗般的荒诞特性被复现,本片中最受争议的李小龙与Cliff对戏便是如此。

在不少观众,尤其是李香凝和国内观众眼中,本片中设计的李小龙极度偏离“史实”,他高傲,功夫实力又不够与其名声相匹,在对Cliff强劲替身演员的形象塑造过程中彻底地沦为了经验包,这不光玷污了其赤身武人的时代精神,还侮辱了他刚直不屈的“华人骄傲”形象。

有趣的是,作为在录像厅内长大发家的影迷导演,在《好莱坞往事》开拍之前,昆汀就不止一次地在公开场合表达过其对李小龙以及香港电影(当然那是李小龙之后二十年的事了)的喜爱,以及这两者如何对自己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在后来与李香凝的对峙中,这位固执乃至有点偏执的影迷也不断强调自己内心中的李小龙“本来就是如此”,一个有着自负、傲慢等诸多性格缺陷,但因其强大的意志和武术天赋在历史上留下不朽剪影的“人”。

电影中的李小龙就在他这样的“崇拜”中被以一种戏谑的方式呈现。

实际上熟悉昆汀的观众都能理解,他笔下的人物从来不屑于被定义或是被标签化,而总是在一次次的错误和闪光点中被发掘出“可爱”之处。

这也是邪典气质的内核之一所在——不在乎主流价值取向下对正与反的简单定义,而是通过讽刺、夸诞的手段,创造出一个个独立而又复杂的立体。

同样地,作为不少邪典电影饱受争议元素之一的暴力,也一直以来被观众甚至昆汀本人视作他电影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

在他的电影中,四溅喷射到夸张的血浆宣告了其B级片忠实爱好者的身份,而在日后与好莱坞的合作中,他不止一次地需要在舆论和市场的压力下为此辩护,即便在他看来,这一点毫无必要。

在电影的最后,“嬉皮四人组”实施杀戮计划之前,有一处细节佐证了昆汀的立场。

嬉皮女孩提议以好莱坞复杂的电影暴力意象来粉饰武装同伙们的杀人动机,“去杀教我们杀人的人”。

结合在之前访谈中昆汀的言论,这恰恰是他对过度敏感言论最为辛辣的讽刺。

在今年另外一部我非常喜欢的电影《在无爱之森呐喊》中,同样以“血腥暴力少女心”这种邪典气质十足的概念闻名的园子温导演,也通过直白的手段在复杂的对立冲突中站好了位,显然,他和性格直率激进的昆汀属于同一类生物。

在无爱之森呐喊 (2019)6.92019 / 日本 / 惊悚 犯罪 / 园子温 / 椎名桔平 满岛真之介三、魔改历史——理想与控诉在电影的最后,所有观众都屏息凝神地等待着夜幕下那桩惊天悲剧的上演,却又都心知肚明银幕后的昆汀不会让这一切在他的电影里复现。

于是我们看到了极为闹剧且大块人心的一场戏,前半部中铺垫了多次的Cliff的功夫终于大显神通,三个曼森的信徒(历史中是十恶不赦的杀人魔!

)被好莱坞的替身演员和其妻子,当然还有他的狗一顿痛扁,从黑夜中走错房间开始到其中一人在Rick的泳池里被烧成灰烬,他们都没能见到历史的主角一眼。

这当然已经不是昆汀首次魔改历史,在前作《无耻混蛋》中,他就巧妙地把纳粹头子们聚到了电影院里,让一把火和几个犹太敢死队提前结束了战争。

在这两次历史的“篡改”中,昆汀都像极了一个对童话中的悲剧充满了不满的孩子,他耿直地、几乎不带任何逻辑思索地把自己关于历史一切“美好”的想象塞到了故事里,借此对纳粹、邪教等林林总总世界的污垢发出控诉。

比较可惜的是这次或许他将太多的精力放在了电影前半部分浮华喧嚣的描绘,最后的这段动作戏过于重复且直白,再难找到无耻混蛋中酒馆对戏中那种细腻的剑拔弩张感。

无耻混蛋 (2009)8.72009 / 德国 美国 / 剧情 犯罪 / 昆汀·塔伦蒂诺 / 布拉德·皮特 梅拉尼·罗兰需要强调的是,即便是邪典电影,也绝不是为了抽象的文化诉求而随机收集在一起的一堆情节和镜头。

如果风格和形式就是内容,那么丰富的历史知识和批评技巧便是必备的前提。

[2]从这个层面上看,昆汀似乎走得并不深刻,或者说从构思电影起,他就没有将“深刻”二字放入创作脚本。

他仅仅是了解到了历史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在此基础上便开始了恣意的改造,疯狂的姿态甚至谈不上批判,而更像是谩骂。

这种极端的理想主义很适合昆汀的身份——一个拍着类型片却在反类型的美国本土导演,在从业二十多年来,他一直孜孜不倦地探索这种“反抗”的道路,并终于在今年的这部影片中舍弃了不少电影的观赏性来实践这一理念,也算是本片在创作思路上最为大胆的亮点所在。

注:[1][2]均引自《定义邪典电影》

定义邪典电影6.8[英] 马克·扬克维奇 / 2019 / 上海译文出版社

 7 ) 关于两个主要主要问题的个人看法(包括对李小龙的看法)

我的影评从开始的第三篇,到现在要下滑2分钟才能看到,好吧你们赢了👏👏👏感谢一票小号让我见识到了零成本喷人的威力爱怎么说怎么说吧 没精力也没义务去看评论区了== == == == == == == == == == ==二刷归来更新李小龙的部分:因为讨厌和别人打无意义的嘴炮,今天干脆去二刷。

二刷归来我发现了一个新的角度。

那就是皮特的角色和李小龙对打这场戏,实际是皮特饰演角色的一个记忆闪回,也就是说这是从皮特角色的视角展开的回忆,那么他有高于李小龙的表现也就不难理解了。

而在塔特这个角色的回忆中,包括另一幕导演的闪回,李小龙指导他人时都是微笑有礼貌的,这也就很值得玩味了。

所以我想说,QT真的是一个“混蛋”,他从来不去避讳什么,怎么解读全靠自己,至于他本身应该在大家打嘴炮的时候正默默偷笑吧。

7/30更新: 说了几句个人对李小龙的理解,炸出一堆用小号的爱国龙迷,我文章里说的一句不理,居然还有骂我是白皮狗的,也罢,你们开心就好,但我这人吧小心眼儿,嘴脏的拉黑删评论,不谢原答案:上午刚刚看过电影,趁着热乎劲过来想就两个问题谈谈自己的想法。

本文无剧透请放心食用1. 影片的背景会影响观影效果如同我短评里说的,这部影片我绝对不会推荐给周围的朋友,即便其中有QT的影迷。

这是一部QT对于上世纪60-70年代好莱坞的致敬或者说对那个年代的极大还原。

作为一个影痴(对比小说里的武痴,个人感觉痴这个字太适合他了),导演自己出生并成长于那个年代,63年生人,71年搬往好莱坞,而震惊全美的莎朗塔特案发生在69年,QT自小便浸淫在电影世界中,如果说谁有资格来呈现那个年代的好莱坞,非QT莫属。

在明白这个大前提后,再让我们仔细想想,作为中国观众,对于60/70年代的好莱坞又有多少了解呢?

现在国内观影或者说豆瓣的中坚用户应该还是80-00年中间这批人,而我相信大部分国人开始接触好莱坞是在90年代,97年的泰坦尼克,98年的黑客帝国,99年的拯救大兵瑞恩应该是很多人好莱坞的启蒙电影,然而90年代的好莱坞,和30年前的好莱坞,是有着巨大的不同的。

这个年代对于国内观众来说,太过陌生,片中无时无刻流露出的导演的“私货”以及细节,我相信大部分观众都难以理解,甚至年纪轻一点的美国人都很难理解。

但对于那个年代的魅力,QT毫无保留的还原了出来。

所以对于这部影片,作为“年轻”一代的我们,显然功课做的还不够足。

说到底,我们缺少对那个年代的情怀。

而如果作为QT影迷的你,期待看到落水狗,低俗小说那样的故事结构与嘴炮,期待像杀死比尔,无耻混蛋,姜戈那样的番茄四处爆表,只能说这部影片确实会让你失望。

不过要知道,一个有想法的导演,是否需要一直重复自己?

我觉得QT知道观众喜欢看什么,他也绝对拍的出来让大家都拍手的片子,但对于一个表示一生只拍10部电影的导演,我觉得现在的他,绝对只想拍自己喜欢的电影。

而这部好莱坞往事,应该就是他用着自己喜欢的演员(不只是小李子和皮特,对于熟悉他电影的观众,对剧中一票龙套绝对不陌生,都是经常在他影片里露脸的,当然除了瓦尔兹大叔和SL杰克逊)来拍的自己喜欢的电影。

平心而论打分本来就是很主观的事情,但因为先天因素错失影片的细节,我觉得对QT和本片稍微有点不公罢了。

至于第二点关于李小龙的问题:很多国人观众觉得影片对李小龙有侮辱的感觉。

这个就看你是从哪个角度看了。

如果你把李小龙当神,那肯定接受不了影片的塑造。

如果你把他当成一个人,我倒觉得这是所有表现李小龙的电影里,最接地气的一个形象。

他不再是神秘的功夫大师,他就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人,喝多也吐,挨打也疼。

我个人觉得李小龙被过分神话了。

我不否认他的实战能力和武术技巧,更不用说他对后人在MMA领域的地位,他为美国人重新定义了功夫二字。

影片不止一次体现了李小龙对好莱坞演员的武打动作的指导,而现实中也确实有很多明星成为他的徒弟学习格斗。

对于好莱坞,个人认为李小龙最大的贡献在于帮助这些美国演员在影片中更细腻的展现格斗技巧,而不是简单粗暴的互抡电炮。

而李小龙之所以没有像其他人如MJ一样被白人社会所诋毁和歧视,个人认为,最主要是因为他代表的是功夫这个来源于古老东方的技艺,一个东方人代表东方的技艺,不会让白人社会感到受冒犯,相反神话李小龙,则可以让曾经在他身边共事过的人可以更好的对后人吹牛B,毕竟,与虎同行,焉有善兽就是这个道理。

话说回来,QT在影片中是在污蔑李小龙的形象吗?

不提导演自身是李的影迷,更是老的功夫港片的狂热爱好者。

抛去这些因素,我认为他只是让李小龙从神变回了人。

而且他让片中的李小龙动手了,如果只是一个嘴炮角色,真动手就怂了,这才是对李小龙的侮辱。

毕竟从影像中看得出,现实的李小龙面对外界一直是以极度自信,在某些人眼里甚至是自大的形象来展示的,当然这是他个人的形象包装和年代的局限性,毕竟作为弱势群族的亚裔,他要时刻表现的极度强悍才能得到周围白人的尊重。

说到底,不管我们怎么评价他,李小龙依旧是在好莱坞成就最高,影响力最大的亚裔演员,排第二的成龙和他比真的就差太多了。

至于上升到辱华的,我只能说我真的看不出哪辱华,是不是导演在姜戈片中把“内个”挂嘴边就真的歧视黑人了?

我还是觉得有时候我们国人的自尊心太薄了,自信是由内而外的,而不是别人施舍的,动不动就贴辱华标签,生活不会很累吗?

没想到写了这么多,看完都是朋友全部手机打字,欢迎讨论。

谢谢

 8 ) “嬉皮士”在《好莱坞往事》里所起的作用

星期五言:在看本篇文章前,本人强烈建议大家看“星期五文艺”过往写过的三篇文章——先看《“昆汀”电影到底极致在哪?

》,以便对“昆汀电影”的规律与风格有个了解;再看《为什么电影可以肆无忌惮地谈性、暴力与玩笑》,如果你无法带着中立、客观的态度看《好莱坞往事》,那这种个人风格化极强的电影很可能引起你的不适;最后看《“玛丽莲·曼森”名字的由来》这篇文章,以便对历史上“曼森家族”以及“曼森家族灭门事件”有个背景了解(这件事算得上这部电影的一个灵感来源,但决不是此片要讲的核心)。

当然,阅读前看这部电影也是必要的(本文牵涉剧透)!

(注:电影链接搁在文章最后,没看过此片的朋友可点击。

)最后带着这样几个问题进入我们本篇文章:1、这部电影是在讲一件事儿吗?

2、电影里丑化的那些人导演意欲何为?

3、“嬉皮士”在这部电影中是杀人事件的罪魁祸首吗?

4、电影的结局到底是“大团圆”还是反大团圆的“荒诞“闹剧?

一、电影里的三条人物故事线电影的三个主要人物分别是:▼电视明星道尔顿(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饰)、

▼道尔顿的替身搭档克里夫(布拉·德皮

▼明星导演波兰斯基的妻子沙朗·塔特(玛格特·罗比饰)

我们在此不论主次关系,单从电影结构的角度讲,这三个人产生的故事线在局部形成了并列关系。

换句话说:电影大部分是在演这三个人的生活经历,而他们的经历又多半是分开来演的,甚至互不相搭!

这对于看惯商业类型片的观众会不适应,但这就是“昆汀风格”。

这里说点题外话:既然故事要展现三个人物各自的生活经历,那就势必要融入很多的主观视角,这点尤其体现在替身搭档克里夫身上。

于是便有了那段“克里夫和李小龙对打”的戏。

注意:这段戏是通过克里夫主观视角回忆出来的镜头!

换句话说,他是角色个人情绪的表达。

(更何况,两个人对打并没有胜负,势头并没有绝对导向一方,玩笑也并没那么夸张!

观影大众很容易犯一种荒谬的逻辑错误:那就是电影里演的即是导演想的。

就好比一个电影里的角色说出一句“犹太猪”的台词来,看者就想当然地认为导演在歧视犹太人一样。

于是,昆汀电影就这么在中国躺着中枪了!

不说现实荒诞的题外话了,回到电影上来。

三条故事线对于导演来说一定不是孤立的,它们自然有其被设置排序的目的,这个我们待会儿再讨论,先看连接三条人物故事线的节点(或者说三个人物间的关系)二、三个人物间的关系注意:以下三组人物关系所表达出的信息更多展示的是人物的性格。

然而从电影主题角度(“好莱坞往事”)来看,这显然不是一部人物传记片(注意:电影三人中除沙朗·塔特是历史真实人物,其他两个应该都是虚构的人物)。

既然电影不是人物传记,那就说明导演选取的这三个人物具有“好莱坞”的代表性!

带着这个观点我们来看——1、道尔顿与克里夫这俩人标签很明显:一个是老板一个是员工,一个是明星一个是屌丝,一个能文一个能武……

而通过两个人相处的融洽性,我们得知两个人都还不错,至少没从明星老板身上看到他对底层人的鄙视。

但要注意,这仅限于两个有着雇佣关系的人之间。

换成别人,这个明星道尔顿态度就不一定了。

2、道尔顿与沙朗·塔特我们从电影开篇道尔顿与“波兰斯基明星夫妇”擦肩而过的偶遇便可得知,道尔顿这个人具有很强的名利欲望,从其他戏份也能看出他有很强的虚荣心,很脆弱(表现为酗酒、情绪波动大、爱哭)……

这当然能代表在好莱坞发展的一批人。

一句话:道尔顿追求的就是波兰斯基夫妇的生活与社会地位。

3、沙朗·塔特与克里夫这两个人在电影中没有对手戏,他们彼此的社会地位、性格也不允许他们能见面。

然而两人在电影中作为角色却有很强的对称性与共性:两个人都依附于好莱坞明星...(当然两人还有另外的共性,待会儿会提到)

这里特别提一下克里夫的那条狗,导演用相当的戏份时长以及蒙太奇手法表现了两者,为的就是把那条狗跟克里夫捆绑到一起,形成隐喻。

当我们缕清这些人物关系以及人物个人生活经历后,电影已经过去近两个小时了。

换句话说,导演用了一大半的时长做人设布局,来铺垫之后要发生的事件。

而既然提到了之后要发生的事件,那就势必要牵涉出连接这三个人物的另一个人(准确的说是另一个人群)——“嬉皮士”。

三、三个主要人物对“嬉皮士”的态度“嬉皮士”几乎是从头到尾贯穿电影的(尽管他们看起来更像是过客,甚至是群众演员)!

我们与其说这个群体是作为那个时代好莱坞的一个地标出现的,倒不如说导演在借嬉皮士进一步展现“三个主要人物”的特点,来看——1、道尔顿对嬉皮士:重度歧视

2、克里夫对嬉皮士:较友好(但有防备心)

3、沙朗·塔特对嬉皮士:友好

电影中表现三人对嬉皮士态度的戏份如此之多,显然导演是有意为之,而不是随来之笔——他意在产生出一种结构上的对比性与艺术上的对称性。

(这点也足以证明昆汀电影虽然显得松散,但其每一个戏份绝对是他本人经过深思熟虑构思、设计出来的)四、两个背景人物:波兰斯基和查理·曼森这两个人在电影中的戏份很少,但他们是链接电影现实与虚构的桥梁。

他们同时也是电影中为数不多的以现实真实人物命名的角色。

关于两个大人物在现实中的名气在此不用多说了,一个绯闻大导演,一个杀人魔头,随便哪个网站搜一下就有很多介绍。

我们在此重点说说两个人在电影中所起的结构作用及其象征性意义——波兰斯基对于剧中道尔顿自然是楷模了,这里指的当然不是波兰斯基那些成名的电影,而是他在好莱坞收获的“名和利”!

如此,说波兰斯基在电影中是好莱坞名利的象征绝不为过,这在电影中的体现比比皆是。

查理·曼森自然是另一个极端,他代表的是给那些反社会人群洗脑的人,而这种人仇富也好,反科技反商业也罢,他们最终付诸的行为之一便是杀人,甚至杀人成了标新立异的形式,成了跟随者表忠心的标志。

纵观电影中的这两个不显眼的人,一个是好莱坞励志者的楷模,一个是给反社会嬉皮士洗脑的教主。

两者具有极强的对称性,这种对称性设置不论好坏,它能体现出导演创作时的社会性思考与思想境界。

如此,你能说昆汀做电影是不理性的吗?

当然,有没有理性与有没有个性完全没冲突!

回过头来,当我们找到两个人物(波兰斯基和查理·曼森)在电影中形成的对称框架后,再来看剧中那些“嬉皮士”——五、“嬉皮士”在电影里所起的作用你会发现,想要反社会、反商业、反好莱坞的嬉皮士和想要成名的混迹于好莱坞片场的道尔顿也是对称的,只不过他们各自的精神领袖不同罢了!

我们从电影直观上感受到的是:昆汀真的把那些“嬉皮士”给黑惨了,但不要忽视了,他其实也在讽刺另一波混迹好莱坞的人。

举例为证:小李子扮演的道尔顿在每次哭泣的时候,你(作为观众)感受到的是心酸还是滑稽……

我想大部分人会是后者(没人说这是部励志情感片的),这也足以证明人物的讽刺效果!

如此,再看电影尾部的那场屠杀(本人现在也说不清到底是嬉皮士屠杀好莱坞居民,还是好莱坞居民屠杀嬉皮士),你会发现那些嬉皮士跟“杀人结局”的成因根源没半点关系,甚至电影前半部分的那些嬉皮士还挺可爱的!

真正的凶手该是背后的“查理·曼森”。

▼ 说到此我们可以对“嬉皮士在电影里所起的作用”做一个总结了:首先,嬉皮士作为媒介辅助表现了三个主要人物的个性特征;其次,嬉皮士在电影结构上呼应了那批闯荡好莱坞的立志者,形成了对称对立;再次,嬉皮士辅助电影完成了末端暴力美学的高潮戏;最后,嬉皮士增强了电影“黑色幽默”感(这也是昆汀电影的特色之一)。

六、电影中的“昆汀风格”我认为《好莱坞往事》是一部彻头彻尾的“昆汀电影”,即便此片没有了那些标志性的“章节标题”,但无碍昆汀风格的体现——首先,从整部戏的结构剧情来看,昆汀始终没有走好莱坞商业片的套路,甚至你能看出他在有意反好莱坞套路性编剧模式,于是我们看到了那些看似松散,前后不搭让人走戏的闪回剪切镜头;

其次,从台词对话角度,昆汀一如既往地将痞性、荒诞性、与主题不搭性发挥到了极致,即便像“曼森家族杀人事件”这种历史大事,他也能让角色在行凶前来点题外电视剧胡侃,让杀人变成随机的荒诞行为;

▼ 最后我们来谈谈《好莱坞往事》的结局:电影看似道尔顿一家躲过了曼森家族的屠杀,甚至道尔顿还因此跟邻居“波兰斯基一家”牵上了线,心想所成。

两家人就此聚到一起,有说有笑,皆大欢喜,电影结束……

这有点像好莱坞大片的“大团圆”结局,但又好像哪里不太对劲儿了。

再仔细一想,本人不觉笑出来,试想:一个追求名利的好莱坞过气明星,在好莱坞住了数年都没跟邻居(大明星波兰斯基家)搭上关系,最终却在一群自己最讨厌的“嬉皮士”歪打正着的帮助下,终于进了波兰斯基家的大门……这是多么的“昆汀”式的讽刺呀。

在他电影中,几乎没有可被塑造的形象,除了被黑就是被黑吃黑,几乎没人有好下场——从励志的到反抗的,从能文的到能武的包括他自己都崇拜的功夫片明星,无一幸免于于此!

这就是昆汀电影了!

关注【星期五文艺】,解读经典电影

 9 ) 好莱坞之子——昆汀《好莱坞往事》创作谈

昆汀·塔伦蒂诺曾号称今生只拍十部电影,《好莱坞往事》是第九部。

耸人听闻的曼森血案,《低俗小说》多线结构再现,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和布拉德·皮特首度同台,这部新片从一开机就成为全球影迷的年度期待。

今年五月,作为第一批报道《好莱坞往事》的国际媒体,我在西好莱坞The London Hotel跟昆汀聊了半个小时。

聊完颇有些意外,这次的昆汀很不一样。

有人说是新婚后的他变柔和了,也有人说可能是因为这部电影是他最私人的少年回忆,是一封写给好莱坞60年代尾声的情书。

采访中,我的第一感觉是昆汀导演更诚恳,庖丁解牛般细细拆解《好莱坞往事》历时六年从无到有的过程,也更有情,谈及69年前后新旧好莱坞交替如数家珍。

不变的自然是他风格独特而充沛的创造力,元气淋漓。

就跟随昆汀一起回到50年前的夏天吧,从前,有个好莱坞……Q=《环球银幕》洛杉矶特邀记者潘萌A= 导演昆汀·塔伦蒂诺Q:昆汀导演你好,刚刚看了片花很激动,可以先聊聊这部电影的起源吗?

最初的灵感从何而来?

A:你好,我也有点激动,因为这还是我第一次能真正谈论这部电影呢!

你刚看到的片花其实是我才叫剪辑师剪出来给剧组成员看的,让大家知道这八个月都在忙活些啥,哈哈。

早在五六年前,我就有了关于这部电影的初步构思,然后它一直在不断变形,直到最终的模样。

最开始,我先把它写成了小说。

我先顺着感觉写了两章,然后第二年又写了几章。

接下来就一直在不断修改前面的章节。

然后我突然想到一场戏,是Rick和Marvin之间的戏,我就一直在写这一场戏写了差不多两年。

Rick和他的经纪人之间的这场戏非常有意思,在我不断重写这场戏的过程中,我开始越来越了解Rick的电影作品,也更了解当时行业的一切。

然后呢,在其他项目的间隙里,我总会时不时拾起它,问自己,关于这几个家伙我还需要了解些什么呢?

偶尔我又会想出关于Marvin的一个细节,或者Rick的事业又怎么了,就这样又过了三年,我开始觉得我已经差不多有人物了。

我就想,我现在有Sharon这个角色,我还有Rick和Cliff,我知道他们是谁了,但我想要拿他们做什么呢?

什么样的故事是属于他们几个人之间的?

Q:所以接下来就进入到开发故事的阶段了?

A:没错。

大概有一年半左右的时间,我尝试了很多种不同的故事,把新的事件和地点往里扔。

这么干了有很长一段时间之后,我又跟自己对话,嘿,我其实不需要把这几个人物框到一个特别情节剧架构的电影里,我对他们已经非常熟悉,我觉得可以试试截取生命中的一两天那种形式。

就是Sharon, Rick和Cliff三个人短短的两三天交汇时光。

他们正好是好莱坞的三个阶层。

Q:可以具体说说这三个角色所代表的好莱坞三个阶层吗?

A:首先是Sharon和Roman(罗曼波兰斯基导演),真实的好莱坞高端阶层。

不可能有比他们更风生水起的了,尤其是在《罗斯玛丽的婴儿》之后。

然后是Rick,虽然他一直在埋怨自己的境遇,但说实话他其实混得还行啦,至少一直有工作,也赚了不少钱,可以买个房什么的。

再来就是Cliff,每天都在好莱坞干活,但他不住在好莱坞。

他住帕诺拉玛,比较贫民窟了。

他代表的就是那些一辈子在这娱乐行业干活,但完全没有可拿出来炫耀的东西。

但他也无所谓,挺酷的接受了。

他有点像马戏团里专门给大象洗澡灌肠的人。

Q:哈哈哈,太准确了。

我也属于Cliff!

A:而且最有意思的是,这才是好莱坞。

在好莱坞,巨大的成功和巨大的失败可以比邻而居。

Q:说得好,这句话既可字面直译又有象征意义。

A:没错。

所以现在我们有了代表好莱坞三个阶层的三位主角,然后可以通过他们的视角一起经历这三天。

Q:为什么一定是1969年?

除了曼森惨案之外,有没有其他什么原因让你选择这个时间点?

A: Mark Harris有一本书《Pictures at a Revolution》是讲1967年提名奥斯卡最佳影片的那五部电影的。

你知道那一年是属于《毕业生》和《邦妮和克莱德》。

但最有意思的地方在于,当奥斯卡颁奖典礼结束的时候,新好莱坞并没有意识到它已经赢了,他们并不知道自己将引领好莱坞接下来的十年,而旧好莱坞也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输了。

到了1968年,很明显旧好莱坞已经在消亡了,而新好莱坞正在取而代之。

等到了1969年,新好莱坞已然成为了好莱坞的代名词。

任何三年前大热的东西,此刻看起来都无可救药的过时。

那个时间节点就是如此微妙,等到了1970年中的时候,任何1969年中的片子也显得无可救药的过时了。

Roman和Sharon简直就是新好莱坞的金童玉女,但《罗斯玛丽的婴儿》如果是1963年出来根本就不会成,这就是天时。

Q: 电影中莱昂纳多演的Rick是属于50年代晚期60年代早期的男明星,对吗?

A:对,他是George Maharis和Ty Hardin那一卦的。

1969年,除了Rick没人再拿小细齿梳大背头了,那会儿流行的是中性凌乱风。

正当红的是Peter Fondas,Michael Douglas和Arlo Guthries这些嬉皮士星二代。

他一直以来被教导的那种阳刚硬汉气质受到了巨大的正面冲击。

Q:电影是关于60年代尾到70年代的好莱坞,请问你如何看待当下的好莱坞呢?

A:我觉得好莱坞永远是在变化中的。

现在虽然好像所有人都在说后现代主义,或者又要对行业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差不多每十年就会来一轮,但对我来说嘛……我反正没什么意见。

你看大片厂能支持我和这么天才的演员们一起拍了一个非常难拍的电影,我至少有想做什么就去做的自由。

现如今人们已经不搭景了,什么都是CGI而不研究美术,但我们改变了洛杉矶的街景,所有人都看到了。

其他人可能CGI这CGI那的,要我说,Fxxk that shxt!Q:可是你是行业里的一个例外呀。

A:嗯……对啦(笑),反正我确实是例外嘛。

我很幸运。

今年暑期档很奇怪,别人告诉我的时候我都不敢相信,你知道吗,我们是唯一的一部原创电影。

任何暑期档的大片厂电影要么是续作要么是改编,只有我们是完完全全的原创。

一整个夏天,只有一部原创电影。

Q:这么说起来好悲伤啊。

A:一方面是挺悲伤的,另一方面,我们是不是屌爆了哇哈哈哈。

Q:可以介绍一下选角过程吗?

这次的卡司阵容太耀眼了,比如说谁是第一个定下来的?

A:坦白说第一个确定的演员是Margot。

当然我有一直跟Leo和Brad沟通,但Margot是第一个签的演员。

我觉得她是近五年来出现的最激动人心的女演员。

而且要扮演真人Sharon Tate,她简直是最完美的选择!

我都觉得很幸运,当我要拍一部跟Sharon Tate相关的电影,正好就有这么合适的演员出现在行业里。

在我找她聊之前,我给几个好朋友看过剧本,他们都直接说“所以你要找Margot Robbie演Sharon Tate吗?

”而且她真的人很好,答应出演其实是很大的一份信任,因为这个项目的各个环节落听也花了很长一段时间。

当时正好是《我,花样女王》之后,你可以想象海啸一样多少剧本会涌到她面前,但她拒绝了所有人,我心里很感动。

Q:因为这是一部在好莱坞拍的关于好莱坞本身的电影,这三位主角在诠释角色的时候,作为导演,你希望他们把自己真实的好莱坞经历也糅入进去吗?

A:我觉得想想很有趣的点是,这几位演员都已经在好莱坞有一阵子,他们都眼见过起高楼,也看到过楼塌了。

比如Margot,她来到美国先是拍了个电视剧,她在那个剧里挺不错的,但是剧被砍了。

那怎么办?

难道打道回府吗?

无非是重新再来呗。

当你在好莱坞生活,你就永远在变动之中奔跑。

对了,我还对Leo干了件事哈哈,我有一天突然问他,如果你没有从《成长的烦恼》中顺利毕业怎么办?

如果你在《成长的烦恼》之后没有接到《男孩的生活》这部电影呢?

嗯?

那你怎么办?

他有点被我问懵了,然后陷入了非常认真的沉思。

Q:关于这部电影,你和罗曼波兰斯基沟通过吗?

A:没有具体针对剧本交流过,但是我有找一位共同的好友,请他先读剧本,然后通过他告诉Roman,让他知道我们在做些什么。

Q:你的电影配乐一直都很精彩,这一次会有什么特别之处吗?

A:这次最特别的地方在于,我当时就身处洛杉矶呀。

1969年的时候,我大概7、8岁的样子。

我完全记得那时候的洛杉矶,有一个非常大的广播电台93KHJ,到处都在放。

所以这次我们也用了很多首当时KHJ里的歌和广告,广播在这部片里一直持续着,有点像《美国风情画》。

我觉得音乐和广告就相当于时代的叙述者,带你领会那个时代的洛杉矶。

Q:你之前提到过你只会拍十部电影。

这一部就是倒数第二部了,完成十部之后的计划会是什么?

写书吗?

A:嗯……写书肯定可以呀,哎我跟你说真话吧,写书大概只会是我私人时间里做的事,下一个十年,除了写写书之外,我想要往戏剧的方向走。

我想写舞台剧,然后再自己导演。

Q:如果能回到你最开始做电影的那个时候,你会给那时的自己什么样的忠告?

A:啊,如果我能回到我第一次拍电影的三年前,差不多89年的时候,我想我会跟自己说挺住啊!

相信我以后会变好的!

因为89年那会真挺糟糕的,而且我也不知道到了91年一切都会剧烈变化。

所以我会告诉自己给我挺住,你不是个傻瓜,这是可以行得通的!

Q:最后一个问题,1969年的时候你是个什么样的小孩?

A:我是一个……哈哈我记得我第一次去好莱坞就是1969年。

当时我爸妈带我去中国大剧院看《虎豹小霸王》。

后记:7月才看到《好莱坞往事》的全片,胶片午夜场的首映,再一次,昆汀任性地改变了历史。

看完后一路开回家,经过许多熟悉的场景,夜风中尚未凉透的暑气,仿佛从电影里1969年的盛夏吹过来。

半个世纪过去,好莱坞好像改变了很多,又好像从来没有变过。

本来想写点影评,但回头翻看两个月前的这篇采访,发现什么都不用多说了。

昆汀就是昆汀电影的最佳解读者,他就是好莱坞之子。

 10 ) 私人向迷影梗小记

看的晚,明面儿上的迷影梗都被透露的差不多了,所以说些个人向感受吧1、搭便车嬉皮士女孩的设定,也是我感触最深的,就只要一有搭便车镜头我就瞬间跳戏《春花秋月未了情》,尤其最开始的Pussycat,太像Breezy了(甚至以为会发展出感情戏(上车后就震撼我了hhhhhhh

2、小李去意大利拍片这段好像摩尔叔啊,60年代初摩尔在美国一直不温不火,经济人说要不你去意大利试试呢?

你看东木去一趟意大利不就火了吗?

结果拍了两部还是凉(回到英国接了the saint是火了,但跟意大利拍的两部没关系)而且拍摄《掠夺萨宾妇女》期间摩尔叔认识了Luisa,俩人一见钟情【有多种请呢?

摩尔不会说意大利语Luisa不会说英语,但俩人就是觉得自己遇到了对的人】【所以看到“还带了个意大利妻子”的时候我笑疯了】3、前两天一直在研究古早你坞邻里关系,于是小李子大谈“好莱坞购房经”的时候我又笑疯了【他的房子也非常非常60s好莱坞】

4、光说cos李小龙,居然没人说还有cos麦奎因【“所以我没机会了”我又笑疯了】

5、Dean Martin实红(假装艾特某位DM粉丝友邻)

6、小李前一晚喝多了导致忘词,我:Norman Maine跟化妆间是不是也这德行【特级大雾】7、小李子赴意拍的“007仿作”片段里,飞车戏很明显是《金枪人》和《雷霆杀机》的融合版,但这两部影片分别在74年和85年上映。

所以若是按着昆汀平行宇宙时间线,007系列是在抄袭哈哈哈哈哈哈哈

8、开头老帕提到的几个剧集里,除了大家熟知的“大叔局”系列,还有一部Mannix(人人版译做《万能神探》,豆瓣译名《洋场私探》,当年众多爆红谍战电视剧之一)

洋场私探 (1967)暂无评分1967 / 美国 / 剧情 动作 犯罪 / 威廉·林克 / 迈克·康纳斯 Gail Fisher其主演Mike Connors和马奇一起做过威士忌广告【看完才反应过来的,笑岔气】

没有想到大叔局还能被cue【真的,我们在当年可火了!

越码字越觉得 《好莱坞往事》的门槛不是你了不了解曼森谋杀案,而是你看过多少60-70s的电影以及你对那个年代出道的演员了解多少…… 这些真的不是临时抱佛脚就抱得到的= =就算是那些看上去很表面的致敬梗,比如说“小李子重演片段”因为昆汀涉及的还不是那个时期的高分经典,而是大火电视剧集+以明星为卖点但情节糟糕的商业片,前者资源甚少,有全套DVD就很不错了(前面提到的man from UNCLE,已经算是同年代里最火的剧了,到现在还是只有DVD版)后者现在看来真的贼烂所以一般也没人看(不信去看看The Wrecking Crew的豆瓣短评)这个真的硬补补不来的= =时代背景啥的就更不用说了= =而且我再一次怀疑国内宣发方向偏了,把本片和曼森谋杀案绑的太紧= =你要是光冲着“谋杀”二字来那可真没啥看头但确实……历史原因导致国内观众和69年的好莱坞也没多少共鸣,我也不过是凑巧追了个60s拍电视剧在国内出名、70s转战大银幕成国际巨星的演员才爆看一通那个时期的冷门烂片hhhhhh

《好莱坞往事》短评

当向往六十年代好莱坞时会想到什么?喧闹快节奏的宣传片、盛大的明星访谈,这便是影片的开头。当然还有生机勃勃的美国精神,永动的趴体、镁光灯、车载广播声、旋转的留声机、名利场和人情交往……在昆汀眼中,光怪陆离的好莱坞如西部那般广袤、包容,表面上人性苍凉,内里有复杂的情感交织,每个人都可以追逐电影梦想。昆汀用迷影梗,用怀有电影梦的明星和他替身司机的故事,拼凑出和西部片质感和西部精神相通的好莱坞旧梦,讲这样一个“拍西部片”的故事。他像是借着缅怀过去,对好莱坞的现状表达不满,像是带着不收敛的情绪喊,“这些才是好莱坞啊,你们这些恶魔究竟想搞什么?” 如果影片极致,背后的导演就会愈发理智;如果导演情绪化,那影片大多也没那么极致了。3.8

7分钟前
  • 南悠一
  • 推荐

这部电影所影射的真实好莱坞往事可比电影拍的有趣多了。电影本身无聊到我都忍不住快进了。

9分钟前
  • 朱熠
  • 较差

一部有些奇怪的电影 可能源于缺少60年代迷影文化 节奏有些碎 结局非常让人失望 全片只认出了虎虎虎的海报,the outer limits的开场白,和mcqueen的大逃亡,一星给满屏的美腿和全程开挂的皮特

13分钟前
  • 落水狗
  • 还行

虽然昆粉很多,虽然有很多致敬及怀旧情节,但是不得不说故事真的太松散了。

18分钟前
  • fifi
  • 较差

这是一部非典型昆汀作品,不像他之前作品像坐过山车一样,而是在门口蹭了两小时,最后半小时一顿猛插,喷得满屋都是。同时,这部片里关于那个时代的电影、影人料埋的很多,很考验观影量。以上两点,我猜是分数没飚起来的重要原因。这次昆汀没走自己擅长的路子,依然展现了他的天才,看我嘴型:牛(四声)逼(二声)。

20分钟前
  • 陈哈
  • 力荐

一星半不入。过程中昆汀一直在致敬、戏仿、拼贴,所以你不能说他错了、他在歹戏拖棚,但容许我剧透一下的是,故事有两条线,其中波兰斯基线神马也没有发生,另一条小李加老皮线有一个“很高潮”的梗。这个梗理论上需要两场戏,一场铺梗,一场亮梗,但因为铺得巧妙、亮在最高潮,所以单这两场戏就撑起了这部据说加长版有171分钟的电影,毫无疑问这就是昆汀的甜菜所在

21分钟前
  • 东遇西
  • 很差

就挺一般的。为什么不能好好讲故事呢。插了太多东西。只有最后半小时值得称道吧。

23分钟前
  • K
  • 还行

光怪陆离下的苍凉质感,这就是我对电影的热爱。

25分钟前
  • faroe.
  • 推荐

一如既往有让人非常不舒服的种族和性别问题。昆汀跟波兰斯基关系很好吧,这意淫都让人有点感动了。但是他跟李小龙到底什么仇什么怨,那满满的恶意都要溢出来了…

27分钟前
  • 小油飞
  • 还行

昆汀对好莱坞做了迪士尼对安徒生童话做的事。

31分钟前
  • 烤芬
  • 还行

电影本身不怎么出色就不谈了,单单就片中丑化李小龙这一点,就能反映出美国人那种无法阻止中国强大的抓狂、歇斯底里,却又不能把中国怎么样的心态暴露无遗。这种特朗普式的好莱坞电影,着实是把米国人自己当成小丑一般,供世界嘲笑

35分钟前
  • 丁酉戊戌
  • 很差

车戏多到我以为在看retro baby driver 然后背景提到了Frank Sinatra我哭 why is Lena Dunham in this anyway?? but damn Brad Pitt is so much better than I remembered how he was

36分钟前
  • F
  • 推荐

想要唤起集体记忆,又想做极度个人化的解读,卡在二者之间有点不尴不尬。对曼森案所谓“温柔”的篡改,更像是拿这个著名事件来弥补影片整体的沉闷冗长,但又不敢触及太多。

37分钟前
  • 苏莫
  • 还行

好墨迹,真墨迹,喜欢的两个演员Kurt Russell和被扮演的Steve McQueen都只有一场戏,皮特五十多了,都可以喊一声老皮了,但身材管理真不错,头发也没少,Dakota Fanning长大之后这么老气横秋

40分钟前
  • 玫瑰水母
  • 还行

好难看啊……我真的🈚了……也就bradpitt修天线漏出来的腹肌有看点………

43分钟前
  • 金米亚
  • 还行

莱昂纳多跟背景那车造成一种视觉错误“WC”中

44分钟前
  • 天上的约定
  • 很差

愿意跟喜欢它的人做朋友。

47分钟前
  • Jeannels
  • 推荐

东亚病夫的招牌我们又要背回来了

49分钟前
  • JianShenggggg
  • 很差

爱死前两个小时

54分钟前
  • 本来老六
  • 推荐

总体观感还可以,各种类型片杂糅得够意思,情怀也到了,就是败笔太明显。拿波兰斯基家惨案做噱头实在虚伪又过分,DiCaprio演技真的烂,剧中角色、剧中剧角色和他以往的角色演法完全没区分度,一点层次都没有,更糟糕的是他根本没有旧日好莱坞的气质,在这部片子里每个镜头都散发着违和感;在这点上,皮特和罗比就好多了,一点都不出戏。五十多的皮特的状态保持的真好啊,身手(如果没用替身)也真好,实在羡慕。

57分钟前
  • Pearciac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