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剧名,真是大气,符合美国一贯给自己脸上贴金的做派,类似NBA的世界冠军。
开篇是1969年6月26日,熟悉的登月直播、总统演讲、全球轰动画面,只是,这一次变成了苏联宇航员的“个人一小步”。
由此,宣告此剧的科幻类型。
苏联的首先登月成功,逼着美国加紧部署太空竞赛,特别是大力发展载人航天技术。
不同于其它太空题材,该剧将宇航员这类精英人物,按照普通人去展示,有情有爱,有困惑有烦恼,有家庭纠纷,有如生活肥皂剧。
刚好在这个年代,平权运动、越战、同性恋争议、总统选举也是风起云涌,在剧中也是故事推进的重要社会背景。
每集都有当年的流行音乐,总统的录音回放也显得如此和谐,让人忍俊不禁。
唯一与现实不同的是,月球上发现了水,后续进程就与真实世界大相径庭了。
第一季剧终,美苏刚刚开始考虑在月球上建立太空基地。
18天的夜里看完了这部美剧,前面有点莫名其妙,后期开始吸引人,太空真是美丽。
月球静静地在窗外闪耀,难以想象如果我能飞入太空,来到月球,那是怎样的人生体验与成就,这辈子都值了,能吹一辈子。
为了全人类 For all mankind ,sailing toward the dark ocean! But hell no, we don’t want Marxist--Leninist way of future!但总感觉像儿戏一样,自己简易做一个支架就能下陨石坑,动不动关电台,囚禁苏联宇航员,真是太随性了,不愧是美国人,不愧是cowboys。
所以东亚这种压抑的文化圈里永远拍不出这种松弛感,当然也不会有如此的创造力。
这可不是Marxist--Leninist way of life 能赋予人类的,毕竟我们连火箭用哪根手指发射都要进行反复练习。
作为体制内,我可以肯定如果她的表达如果稍有轻怠,明天她就能下课。
所以为了全人类,文明的国度请加油!
本剧其中一个不足之处在于,力图塑造开阔体验的同时又想塑造一种封闭体验,然而又无法让两种体验完美融合在一起,因而造成观感上的割裂。
事实上两者采用了不同的叙事语法,而这两种语法是存在矛盾的 - 我们可以把前者看作第三人称的叙事语法,它允许观众在许多角色之间周转,像观察展品一样审视每一个角色,同时又能观察到角色之间的相互作用,换言之是机制的运作,它是以事件为中心的叙事语法,我们称之为「间离语法」;后者显然是第一人称的叙事语法,它要求观众深入角色的内心,探求角色一举一动背后的动机,在此基础上与角色发生移情,观众在角色身上看到了自己,在相同的经验中找到了现实生活的答案,它是以人物为中心的叙事语法,我们称之为「沉浸语法」。
间离语法的代表作,比如《权力的游戏》《火线》《大西洋帝国》等一系列HBO自家的历史/架空题材剧集;沉浸语法的代表作,伯格曼的大多数电影都使用了沉浸语法。
火线 第一季 (2002)9.42002 / 美国 / 剧情 惊悚 犯罪 / 克拉克·约翰森 彼得·梅达克 克莱门·维果 艾德·比安奇 乔·施佩尔 格洛里亚·马齐奥 米尔科·曼彻夫斯基 布拉德·安德森 史蒂夫·希尔 蒂莫西·范·帕腾 / 多米尼克·韦斯特 约翰·道曼
野草莓 (1957)8.81957 / 瑞典 / 剧情 爱情 家庭 / 英格玛·伯格曼 / 维克多·斯约斯特洛姆 毕比·安德松我们能看到HBO一贯的语法特色,那就是通过均匀展现每个社会阶层/集团的代表人物,来窥见整个社会的运作模式,揭示一定的社会规律,以及生活智慧。
伯格曼的电影就无意追求这种宏大的格局,他的视线总是聚焦在有限的几个人物上,探求小群体的运作,然而这不意味着他所传达的思想意志就弱于HBO,事实上伯格曼电影中关于个体存在的思考是很多宏大叙事的电影无法企及的。
为了清楚比较两种语法的异同,我们列举同一题材下的两部影片,《登月第一人》与《阿波罗11号》,刚好他们与本剧也非常契合。
登月第一人 (2018)7.72018 / 美国 日本 / 剧情 传记 历史 / 达米恩·查泽雷 / 瑞恩·高斯林 克莱尔·芙伊
阿波罗11号 (2019)8.82019 / 美国 / 纪录片 历史 / 托德·道格拉斯·米勒 / 尼尔·阿姆斯特朗 迈克尔·柯林斯《登月第一人》运用大量浅焦、特写镜头来展现主角的精神状态,通过大量的室内对话/场景来展现主角的所思所想,他对航天、太空以及家庭的看法,他如何面对失去,如何面对潜在的风险。
整部影片着力塑造[尼尔 阿姆斯特朗]一人,登月第一人,其他人都是尼尔的映射,都是代表观众向尼尔发出疑问的“提词机器”。
最终我们在尼尔身上看到了自己,我们看到作为登月第一人的阿姆斯特朗,也有一个与我们无比相像的本我,一个普通人,却有着普通人难以企及的超我 - 或者说品质。
《登月第一人》的巧妙之处在于,她放弃了同题材影片中常见的宏大叙事,放弃了冷战背景的展现,放弃了对NASA管理层的展现,放弃了登月这一举动对世界的影响,而聚焦于登月对主角本人的影响 - 站在月球上的尼尔得到了宽慰,他治愈了自己。
最后我们会发现,这是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故事,而主角本人就是我们每个人的缩影,影片想要传达的,是一个人该如何面对过往和失去,如何平复伤痛 - 这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母题。
在有限的场景中,我们得到了无限的视野。
而在《阿波罗11号》中,我们无法看到上文所说的盖亚式的人文关怀,我们更多看到的,是宙斯式的奥林匹亚精神,冰冷,直接,粗暴,向每一个胆敢直视他的人展现自己的骄傲 - 这并不是否认《阿波罗11号》在艺术上取得的成就,事实上造成这种截然不同的观感的原因就在于,本片忠实地呈现了登月的每一个环节,作为一部纪录片他甚至不需要还原,观众看到的都是百分百的真实,由此带来的冲击力是其他类型的影片所无法给予的。
另一方面,我们无法在《阿波罗11号》中看到立体的人物,而且影片无意对此做过多展现。
影片对准的是“登月”这一事件,而非登月的人物。
我们无需对人物的家庭、背景、性格做过多了解,这些细节无益于对整个事件的构建。
我们更多看到的是人物在事件中的即刻反应,而不是他们对事件的所思所想 - 事实上他们对“登月”的唯一看法来自于返航途中的一小段对话。
对比《登月第一人》,《阿波罗11号》的叙事语法明显是以事件为中心的,由此造成了第三人称叙事特有的疏离感,抑或冷眼旁观的质感 - 更多时候我们感觉自己在目睹一项人造奇观,而非真的参与其中,我们是观察者,而非参与者 - 这与《登月第一人》的观感完全是相反的,后者用各种方式让我们产生参与其中的幻觉,以此消磨银幕的存在,让我们与角色产生共情。
真实的历史走向中,苏联在载人航空上遥遥领先,但在登月时功亏一篑,最终美国人率先登上月球,太空争霸结束,完全转向毫无意义的军备竞赛,人类太空探索几乎止步半个多世纪。
而本片假设的就是苏联赢得了太空竞赛,美国人开始发起第二轮,然后是第三轮,第四轮。
这几乎是全世界所有科幻粉丝,太空迷都会幻想过的事情,假如太空竞赛没有停止,人类现在飞到了哪里?
苏联不过是作为一个背景板提供一个动机而已,全篇就是"领先“”领先“”领先“。
某些走到哪都非要大谈特谈意识形态,屁股一坐就领导全世界无产阶级反抗帝国主义的我只能说简直蛇精病。
冷战,越战,二战,种权,女权,同性恋,也的的确确为了全人类😂一个都不能落人在moon,家在崩,还响应了社会主义主旋律。
女性作为从创世纪起就存在的一个物种,跟种权比更有其特殊性。
怎么就低人一等了呢?
女性觉得自己不行▶️男性觉得女性不行▶️女性觉得我还行▶️男性觉得女性也行?
其实历史,人物乃至技术设定有都有问题。
比如N1火箭对于俄国来说并不是最好的登月火箭方案,最好的无疑是UR700。
科罗廖夫一直以巨毒燃料不适合载人航天为由跟搞发动机的格鲁什科和另外一个火箭设计局的头切洛梅作对。
其实不过是为了资源争夺和大清洗时的个人恩怨(相互告发)而已。
另外N1的发动机NK33按技术方案来说无疑是当时技术水平最高的。
而30发并联并不是永远搞不好的死路,只是当时没有时间和经费做更多结构测试加贫弱的电子技术导致控制成为硬伤。
所以更合理的假设是科更早失宠或者挂掉,格和切上位,把UR700实现。
第10集的海龙出现是个亮点。
这里说一下,海龙一二级都是挤压循环,也就是没泵直接靠燃料箱加压供给燃料——供压等于室压。
所以虽然海龙的室压很低,但是也要很厚的壳子才能承受。
而且要做足够大才能达到足够的干质比,所以海龙是高强度钢打造,直接在船厂造,按潜艇的规格搞。
而且因为壳子坚固,耐高温且结构简单,所以,借助减速气囊一级甚至二级都能回收——掉海面上拖回去就行。
所以海龙很好的体现了“简单就是美”的哲学——最好的流程就是没流程,最好的部件就是没部件——马斯克如是说。
看完了一整季后,以这部剧的整体质量来讲,我认为评分应该可以更高些 -- 虽然我认为它值得7.7左右的评分,但是电视剧由于观众代入感强的原因,通常有着更高的分数。
这部剧里,在节奏上,人物塑造上都还勉强算比较成功,情节上虽然还有提升空间,但是也达到了一个标准的水平。
虽然不能说是一个多么精彩的电视剧,但也算是中规中矩了。
不过,我十分理解这部剧的评分不高的原因 -- 立意不好。
作为初次涉足网络影视的苹果来说,这次是做足了功课来的,首发的这几部剧都有十分明确的受众,类型也都十分鲜明。
如果这些剧有什么共性,就是它们都无可救药的主旋律。
除了这部剧很明显以外,早间新闻,作为一部新闻剧,第一集竟全程没一个人物说出“观众(audience/viewer)”这个词,全部都用“美国(America)”来代替。
难以下咽,让我第一集就弃了。
这部剧的缺点也于此 -- 人物太酸了。
看见了苏联人先登了月就仿佛世界末日一般,NASA宇航员在酒馆里的所作所为难以让人联想到他们是美国的精英,而更像是乡村红脖。
而第九集Ed令苏联宇航员缺氧,又把他绑起来更是十分令人费解,这完全不像是宇航员所为。
美苏都知道太空探险的艰难,在太空里都是能帮一把就帮一把,作为为科学献身的人,都会把科学放在政治前,难以想象这是宇航员能做出的事。
这部剧另外一个大缺点就是科技不可信。
就说最后一集的太空营救,在舱外施展营救,哪怕是21世纪都十分艰难,而剧里彷佛很轻松。
还有,月球上有水是2009年才确定了的,而且只有极微量,哪怕是部架空历史的剧也不应该架空物理学。
而月球的深坑,直到现在也没有能力派机器人下去,更别提频繁的人为采集了。
此外,我虽然不是专家,但我十分怀疑它们可以频繁的在月球进行视频电话。
还有其它种种的科技型问题,我就不一一枚举了。
还有人批评这部剧的重心一大部分放到了人物背景与家庭上,我倒是很喜欢,这也是迎合了许许多多年代剧的粉丝,并且这个年代的宇航员家庭很有代表性,是一种美式精神的体现,也是那个时代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据说已经预定到了第三季,如果我有期待的话, 我很好奇这部剧里一个不同于历史的政治环境。
历史上,泰德肯尼迪在芝加哥遇刺,尼克松连任,这剧里肯尼迪当选总统,不知道会开创一种什么样的历史。
若按历史来说,这样的政治环境应该更加进步开明,更有利于片中诸如黑人、女性和同性恋者等少数群体的平等。
另外,苏联在剧中很明显是比真实历史里科技更加发达,不知道编剧们会如何处理苏联的地位与形象。
同时,会不会有欧洲、中国的太空探险者的加入。
此外,我很担心这部剧的进展过快,从开始的1969年已经到1975年了,不知道将来会是一种什么样的走向。
总而言之,苹果的这次尝试有些缺乏大胆的精神,虽然不是烂剧,但和一部性格鲜明的神剧,还是有点远。
我只能说这是一部到处透露着美利坚至上的洗脑剧,到处都在宣扬美帝的自以为是的优越性:从Baldwin一家18k纯的美式伟光正开始-极具领袖魅力的Ed于公忘私、为国舍家,温柔贤惠的白人主妇Kate坚定不移的充当后盾,回头还热了巴心地领养个越战老兵的弃女来聊表当年参与越战的愧疚…既塑造成对苏联恨之入骨的Patriot,又立和平主义的牌坊?
再到Tracy选宇航员时“经典”的要助人不要成绩的逆袭桥段、Molly的冒辐射救人,还刻意隐瞒暴露史不接受救治,以及Margo不求回报地帮助堕落拉美女孩、顶着军方压力帮助苏联改进o型圈缺陷…典型的美式英雄主义。
再然后看到NASA里面还以为美帝那里实现世界大同了,拉丁裔、亚裔、黑人女性、LGBT各领风骚,各个脸上阳光明媚…要素一口气拉满了。
而一出现苏联,就是冷酷、高压控制,两个政权高下立判了。
最后,你美帝算老几啊,还大言不惭地打着“为了全人类”的旗号,你能代表全人类吗?
多的不说了,这个剧里想表现的要素实在太多了,各个都夹刀带私,中老年一口气服下有点冲,小年轻们看了容易上头,有时候文化侵略就是这么潜移默化。
一篇没来得及展开的随笔:事先看了《阿波罗13号》,提前让我进入了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太空竞赛气氛中,熟悉了一些登月常识,个人觉得对提升这部剧的观感有很大作用真的囊括了太多的深度政府有太多暗箱操作,对民众的透明度、任务执行人员的知情权和任务顺利完成的矛盾、月球的领地问题、官官相护的必然、如何在黑暗的制度中坚持自身的清白,如何利用,(像《风骚律师》里的麦克)、儿童教育问题、新闻媒体的失真、民众看到的英雄只是高层想让民众知道的,真正的英雄就算牺牲也不为人知、科学家为科学探索而对工人的死亡熟视无睹、苏联和美国两大对立集团究竟谁的制度更优越、少数族裔是否真的被平等对待,性取向自由、女权、值不值得为了科学探究而牺牲这么多……正片结尾:“确实很危险。
很多人牺牲了。
说实话,将来肯定还会有更多人牺牲。
当我们加入之前,都知道会有危险,我们知道会失去生命,会令爱人伤心,但我们依然加入了,这就是进去的代价,探索宇宙,飞向未知,必然伴随着牺牲,挑战极限,是否会有牺牲呢,肯定的,但任何旅程都将伴随牺牲,高风险,高回收,人类就是如此,记住,我们选择探索月球,不是因为此事很容易,正因为不简单,才值得做”除了深度,我在这部剧中真的体验了太多感情,战友情、爱情、亲情……真的被感动太多次。
女航天员主动骨折,gordo心领神会含泪的一声谢谢,真的太治愈暖的时候是真的暖,剧中的小笑点真的太对我胃口,亦或者任务完成或感情发展,真的能让我在屏幕前咧嘴微笑刀的时候是真的刀,这部剧自己剧透自己,好多明示的镜头,能猜到有不好的事情发生,我开始暗暗担心。
但它又没马上发生,于是乎放松了警惕,然后,就无情地发生了,比如主角儿子的死和亚裔宇航员的死演员真实饰演各种顶级颓废、绝望,顶级cast!
这里的角色都太坚强紧张高潮持续时间真的很长,也让最后一集的成功格外的兴奋…然后这激动就被老宇航员的死讯直接浇灭,导演、编剧你太会操纵感情……p.s.看这部剧才知道月球有水,虽然不是液态的p.s.时间跨度是真的大,两年、十年跳的,有点不适应 by Interstellar-Avatar
属于怀旧科幻,前一两年还挺流行。
美国大萧条前的黄金时代、罗斯福当政时期、冷战前中期,这几个时间节点的美国挺迷人的。
看第一集我以为是高堡奇人或者是升天号的路数,估计自己不会太喜欢,结果看到一半发现这个剧想表达的内核和小山宙哉的宇宙兄弟一样,都是致敬空间探索先驱无畏,和鼓励后来者勇往直前,算是一部合格的登月50周年献礼影片编剧野心不小,感觉这部片子可以拍至少三到四季。
我是上豆瓣看影评才发现片子还有太空堡垒卡拉狄加的血统。
里面政治正确元素不少,没办法,灯塔国国情如此。
但如果你和我一样喜欢“务实”的太空题材,或是近未来题材的剧,这一部不要错过。
最后,有没有60-70年代中国航天的架空小说呀?
比如曙光计划没有下马,中国把国旗和毛选带上月球;或者苏联老大哥走得早,中国接手了冷战接力棒,开始和美国太空竞赛之类的,有的话给推荐下。
由真实故事改编,节奏舒适,内容真实
让我想想措辞看怎么说,首先电影想要表达的主题真的非常不错,改编自真实事件。用男主出生即在罗马的儿子和为了能偷渡差点丢掉半条命的男孩在做双线对比,导致真的很难不反感那种对环境一无所知只知道沉溺于青春疼痛朋友再随便起哄就跟着doing drug。从头到尾都在强调家庭,正派角色的家庭,反派角色的家庭…真的一度让人想起Narcos。“推陈出新”的毒品名,毒贩正在争抢来自下一代的顾客,男主和其团队的工作实际都是在努力保护着下一代,但毒贩是杀不完的,毒品也无法真正消灭掉,只不过总有人必须去坚持地做这一份工作。
3.5。面对芬太尼,警察和贩毒黑帮的交集呈现出新世代老问题。警察和贩毒集团在各自的道路上生活,交汇点就是新一代年轻人已经用新一代毒品了。用类似写实的手法表现主题。问题在于线条有点乱,人物过多,风格沉闷了一点
节奏过于沉闷实在不是我的菜半个小时弃毫无耐心看下去
一般
美国人是不是拍不出别的
3.5 @iff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