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思诚监制或执导的东南亚犯罪电影宇宙,已经体系化标准化流水线化,它就像是石家庄正宗安徽牛肉板面,口口声声东南亚,满满国产味儿,多种元素杂糅的产物,是否原产正宗不重要了。
这类电影就像预制菜,不见得多惊艳,但上限和下限都相对明确,踩雷风险也不算高。
陈思诚就是拿这类产品找观众的最大公约数,不用讨好影迷,也不指望拿奖,更不求名垂影史。
就是搞钱,成本可控,高ROI,运气好的话,压中社会情绪,还能爆款出圈,比如《消失的她》。
说真的,这部叫《消失的她2》可能更合适。
“误杀”系列拍到第三部,本身跟误杀也没什么关系了,就是借个成熟IP,延用一套类型叙事,雷打不动的主演肖央。
熟悉而成功的元素处处有迹可循,悬疑、反转、凶杀、黑警、社会话题、宗教视角,就像各种常规调味料,信手拈来。
《误杀3》的故事,已经谈不上烧脑,悬疑还有,但类似反转套路今年已经被另一部东南亚犯罪片《重生》拍过一次。
不过马浴柯剧本更粗放,漏洞大到遮不住,《误杀3》没那么大叙事野心,反而做得更讲究。
剧本做得还算扎实,节奏也更好。
但本片也还是维持陈氏悬疑电影的亲和低姿态,别说烧脑,甚至都舍不得观众费一点脑筋。
但凡有一个观众说没看懂,那都是导演编剧失职。
剧情就各种直拍明讲、倒叙闪回,前因后果来龙去脉心路历程交待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重要角色人均一大段闪回戏,半分留白都不给你。
最后免不了啰啰嗦嗦舍不得收尾,每个角色都有结局,这大概也是顺应了短视频时代观众的需要,别给我弯弯绕绕,有话直说。
可还要装聪明装高级,怎么办?
制造悬疑,制造谜题,制造强烈的情绪冲突,再用好用足东南亚背景,大尺度暴力戏送上,这都是既有的成功经验,一再验证,可以一直使用。
肖央的表演很好,演得也投入,但也陷入路径依赖之中,但这个角色还是写出了厚度和深度。
坏人作受害者视角再反转的戏,其实就是把《消失的她》套路再来一遍,刻意用“误杀”,可能多少也有回避的意思,否则真让人看出是套公式的产品,难免要多几个批评。
流水线化从创作角度并非好事,但确实显著提高了生产效率,低频观影人群才是市场消费主力,他们不那么在乎电影的手法、套路和风格,只要逻辑基本自洽,表演基本到位,再加上更大剂量的视听刺激,便可以满足一般需求。
陈思诚在这类电影的品控上,是花了力气下了功夫的,请的都是适合的好演员,故事也多能依靠已经成功的改编剧本或成熟套路,它们构成了电影不算低的下限,也足够吸引观众们买票,这已经是非常成熟的商业模式。
但仅是商业成功,并不能让陈思诚满足,金钱带来的满足效应是会边际递减的。
所以他只挂了监制头衔,然后导筒交给新人,也大差不差。
又花很多精力去拍其它类型电影,但不成功,最后还要回来靠着东南亚赚钱。
会赚钱可能也有负面效果,就是创作能力的裹足不前甚至倒退,我们在《解密》里看到了一颗想当“诺兰”的心,是既要又要,想站着把钱挣了的愿景。
但这愿景显然不是从《误杀3》这类电影里实现,它不差,只是单纯不够好而已。
那作为一个成功商人,你还有梦想吗,这个问题无需回答,需要作品说话。
故事是靠情绪主导的,逻辑是可以让步于情绪的,情节是必须要反转的,人物背后一定要有自己的故事,所以是一定要有闪回的。
陈思诚式电影或者说近几年以陈思诚监制,以他为导演的电影,主题设定在东南亚犯罪的电影,并且必须要打上悬疑标签的一类电影。
这一类电影有着共通的创作逻辑,从《消失的她》赌博和东南亚旅游到《孤注一掷》诈骗再到《默杀》的校园霸凌,再到这一部《误杀3》的拐卖儿童和萝莉岛事件编剧创作时在抓取到网络热门话题后,将基于这个话题塑造故事。
随后,随着现在观众更倾向于悬疑片类型的商业片,因此情节必须要有反转,像故事里一开始出现的反派绝对不是纯粹的反派,他们与主角或主角的亲近的人必须有一层深层次的关系,这个关系可以追溯到多年前也可以是在发生前面剧情前很久前的另一件事情亦或是我们所讲的草蛇灰线。
《消失的她》是两个姐妹是亲姐妹关系,因为男主的好赌债台高筑后迫害妻子决定调查;《默杀》是王传君的女儿和小姑娘是好朋友,而自己的女儿受到校园霸凌而死,后面校园霸凌对象转为小姑娘;《默杀3》则是肖央和凶手团队在多年前因为自己贩卖人口拐卖小孩造成的“619海难”相关。
(当然《孤注一掷》因为本身剧情设置和人物设定只能是主角团都是被迫的,而真正的背后黑手又因为讲不出来或不能讲,所以只能隐隐暗示)此外,为了反转,故事里主角一定要有故事,甚至可能自己本身也不是好的,凶手肯定不是坏的,甚至是带有一种侠气的形象,所以我们能看到《默杀》、《消失的她》、《误杀3》最后是好父亲,好姐妹,好家长的形象。
但在情绪主导下的故事,推进故事发展或多或少要么成了运气要么是编剧助力。
到最后,我们看到了交代这些主要人物只能靠闪回,对主要人物的内心刻画是浅层的甚至基本没有,到最后剧情都是随便交代下以至于仔细想想是没办法圆回来的。
因此最后给一个公式:陈思诚式电影=最近情绪主导严重的热门话题+主角和坏人必须有反转的性格+前置剧情的草蛇灰线和强行闪回的铺垫+闪回式描写人物=一坨除了点燃公众情绪外没有任何贡献的商业电影,哦不对,作为商业片,大多数这类电影还是拿下很高的票房,说明商业上是成功的,也进一步加强这个公式的正确。
这次被坑了,陈思诚已经把东南亚悬疑系列搞成了骗钱系列,之前误杀2至少还有个改编剧本兜底,这次全新原创剧本就露馅了,水平太一般了,最多5分看个猎奇。
主要是感觉陈思诚这次误杀3和之前马浴柯的《重生》竟然撞题材了,包括里面的配角都是那几个人,高捷、张榕容这些,也是虚构一个东南亚国家,而且最后反转、叙事结构都一样。
甚至于我觉得可能本来就是一个点子,然后各自拿去包装了一部电影,结果都算是烂片。
说起来,重生还好点,至少还有点模仿老牌香港电影枪战戏,误杀3简直就是啥都没有。
这部电影最莫名其妙的事肖央这个角色,看得出来设定是表面看上去傻憨憨、实质自私自利、心狠手辣,但是又表现的零零散散,始终没有把人物给刻画清楚。
前面有点傻兮兮、后面突然战斗力爆棚,最后又狠下杀手,最后又幡然醒悟,全程主打一个莫名其妙。
看得出来可能陈思诚想编一个心理阴暗的极度聪明人,但看下来肖央这个角色简直弱爆了。
所以尽管肖央很努力表演,挡不住这部电影逻辑都讲不好。
其他角色就更莫名其妙了,佟丽娅和段奕宏的角色最奇葩,完全没有存在感,甚至我觉得佟丽娅这个角色就是陈思诚强行加戏,本身完全就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并不影响。
段奕宏这个角色最大的问题是口音和台词,都是东南亚系列了,口音这点不能仔细琢磨一下吗,一口标准普通话可太出戏了。
反而是一众台湾演员其实还挺入戏的,真的是反衬国内演员不怎么长进。
剧情没什么好说的,主要一个画了个饼、给了些噱头,可以参考陈思诚《消失的她》的所谓东南亚猎奇噱头,实际上没什么大的用处,就是把最近美国的什么萝莉岛、爱泼斯坦这些当背景了,然而一点都没意义,就一个警察署长就全背锅了。
总之,没必要去电影院看,陈思诚迟早要把自己好不容易反转的口碑给砸了,现在对唐探1900高度谨慎了。
看误杀3的初衷是误杀1很好看,从电影院走出来就比较后悔,熟悉的多重剧情反转,东南亚神佛,隐喻等一系列符号,如果说误杀1的精彩在于反转的未知性,以及不可预料性,那误杀3就是大家对这个系列太熟悉了,如果你看过沉默的真相,那么整个故事结构以及多重剧情反转没有新意,且在预料之中,糊弄玄虚的气氛烘托,俗套的剧情,误杀系列应该有新的更新,而不是换汤不换药。
疑问:1,一个从小就因为生存开始拐卖孩子的人,是怎么敢和高层警长发生正面对抗的。
从来都是利己的人能转性?
2,段演一个刚开始谄媚的人太别扭,他的形象到像是一个神探。
后来虽然反转,但是真的很怪3,男主的朋友,到处扔炸弹,这个人如果看悬疑剧的话真的太熟悉了,这人角色形象太正面,太深入人心了,真的不像从小从狼窝里长起来的,他比正派都正派。
4,刘亚瑟那个角色也是没有正面镜头,还在开店的时候还是挺好看的,一到在房间里打电话说话看的好难受,很尬5,佟丽娅演的太淡定了,感觉有点假,从她开始捉迷藏我就知道她也有份。
6,剧情真的太俗套了,配乐故弄玄虚。
我看了刚看完,大为震撼,现在电影是不是都冲着洗钱去的,观影过程中一度很困,整部电影就像个ai写出来的毕业论文一样,这边一榔头那边一棒槌,还是说发行方想用这个ip圈一波钱跑路了?
以下是我看到的不理解的。
1.误杀系列我都看过了,第一部可以,第二部就一般,到现在这一部,和“误杀”有啥关系,不如叫人贩子一,讲述一群人贩子互相伤害的故事。
2.前面介绍男主的背景时,提到男主曾经救过某个富豪的孩子,所以才有了他的公司啥的,这句前面提了,后面也没有回应,意义在哪里3.配乐真的要命了,一下一下的,又不是惊悚片,整这玩意干嘛4.炸死的和闷死的还是很不一样的吧5.男主好兄弟存在的意义就是,需要一个会制造使用炸弹的人,这个角色的功能,给谁都可以。
“误杀”系列的前两部票房都非常好,不能不说陈思诚作为监制还是眼光很准的。
这个系列与唐探系列截然不同:如果说唐探系列是一杯入口甜甜的奶茶,那么误杀系列就如同一杯苦咖啡,它更黑色、更压抑,由此也显得更有力量,后劲儿更足。
前两部《误杀》,都是以父亲(肖央)的视角,讲述了父母为了保护家庭(特别是孩子),在官方与黑道沆瀣一气,合法途径被堵死的情况下,游走在情理与法理边缘,愤然一击对抗有权势者的故事。
《误杀3》看下来,却有点不一样了。
影片开始,依然是快速抛出悬念:肖央这次饰演的是个单身富商,在浴佛节上女儿被绑架,由此这位父亲躲开警方,与家庭教师一起跟随绑匪提供的线索,发誓要找回女儿。
但很快你就能感到不对劲:绑架案背后似乎另有隐情,“绑匪”绝不仅仅是为了钱财那么简单。
随着故事发展,一个黑暗无比的“产业”:拐卖儿童被呈现在观众眼前。
悲惨的过去好像一只恶狼不停地追踪撕咬着失去孩子的父母们。
到底谁是“被害人”谁是“加害者”?
对自己孩子爱如掌上明珠的父母,对别人的孩子会不会就变成了恶魔?
至此,《误杀3》让我看出了点有意思之处:观众像前两部一样把自己带入肖央饰演的父亲,却发现主角慢慢展现了他黑暗的一面,越来越让你无法共情,越来越令你厌恶、恐惧、憎恨。
这种对角色的刻画,可以说是比前两部进步的地方,也相当大胆。
肖央对角色的把握好极了,再次证明了他已经是国内中年男演员的天花板级水准。
特别是到了情绪强度极大的戏份,他那种表演张力、爆发力、控制力,都让人觉得精彩之极,微表情极为到位,让观众能相信每一次角色的蜕变和转折。
当然,段奕宏和高捷两位也非常出彩,一白一黑,本色当行。
影片节奏紧凑,始终抓着观众往前推进,后面反转不断,但情节转折基本都比较可信(除了一处警员突然黑化的戏有点突兀)。
但最能刺激到我的,既不是同态复仇,也不是悬疑推理,而是肖央饰演的这个角色:当年,他本来是弱者,一个受害者,境遇令人同情。
但就像鲁迅所说的:“勇者愤怒,抽刃向更强者;弱者愤怒,却抽刃向更弱者。
”即使在最糟糕的状况下,也不能以别人的生命为代价,让自己苟活下去。
套用网上的一句话,这个角色最开始质疑恶魔,后来理解恶魔,最终成为了恶魔。
这一切,不能仅仅用环境遭遇来解释。
就像当年很多香港黑帮片里写到的,其实人永远有选择,把一切作为推脱给命运,只能是一种托辞。
看完《误杀3》,脑子里全是鲁迅《狂人日记》那句著名的结尾“救救孩子!
”然而,那些纯真可爱的孩子已经都消失了,有的肉身死去,有的灵魂不在。
我在想,除了保护我们的孩子不被坏人拐走,也许我们每个人都要当心我们的灵魂,不会慢慢被腐蚀被吞噬。
做个人吧!
《误杀3》里最残忍的杀戮,不是主角间的追杀或复仇,而是把活人扔进地狱的人口贩卖。
这是电影里“杀”的核心,也是对无数家庭的“谋杀”。
电影结尾的那行字幕,“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不完全统计,全球每年大约有120万名儿童遭到拐卖。
平均每小时约有137名儿童被拐卖。
”每1小时,137名儿童。
还是不完全统计的冰山一角。
现实只会比这更残酷。
所以这篇文章想来说说的,是那些真实发生着的人口贩卖现状。
电影里拍出了很多,而那些不能拍出的,影片也在各处细节里,让我们看到了这种生态链背后的盘根错节。
一、世界第三大犯罪产业影片里肖央饰演的郑炳睿女儿被绑架,索要一亿赎金,最终牵连出儿童贩卖团伙,指向的,是一项极度暗黑、庞大的黑色产业——人口贩卖。
根据统计数据,人口贩卖,是继贩毒和贩卖武器之后的世界第三大犯罪产业。
根据联合国的《2024全球人口贩运报告》,在2020-2023年间,全球共有202478名人口贩运受害者,其中有38%是儿童。
而这些人,大多数都会被迫处于一种“现代奴隶制”的压迫中,被迫做劳工、参与犯罪、出卖身体,甚至陷入性剥削的困境。
这也是个跨国犯罪组织增长最快的产业。
2022年可侦测到的人口贩运受害者总数,甚至还比2019年增加了25%,其中,被贩运的儿童总数增加了31%。
这里面的很多人,都会被卖去当劳工。
根据国际劳工组织(ILO)的数据,仅仅是2014年度,人口贩运中强迫劳动的这个部分,就能产生150亿美元的利润。
而这,还只是强迫劳动者一个领域。
更触目惊心的数据是,上面的表格显示,所有的受害者里,有38%是儿童。
这是什么概念,也就是说,每三个贩运受害者里,就有一个是孩子。
他们,就是影片里的那些孩子。
他们中的许多人,可能只是从妈妈的视线里离开一秒,有的可能就像“余华英案”中的孩子们一样,只是跟着新搬来的邻居阿姨去上街逛逛,就被带离自己的父母身边。
才刚开始认识世界的他们,就不得不面对这个世界最残酷、最暗黑、最罪恶的一面。
二、收养?
还是Child laundering?
影片中的犯罪团伙曾经提到过贩卖这些孩子的理由——“欧洲最近的收养需求量很大,单价都涨到了五万美元以上,我们得想办法多进货”,这不禁让我们也产生了一点侥幸心理,也许这些孩子里幸运的那些,去了听起来更美好的欧洲,或许生活也没那么糟。
像电影里提到这种,通过收养程序来贩运孩子的犯罪方式,在英文里有个专门的名字,叫“Child laundering”,有一套专门的流程。
这套犯罪方式流程严密,涉及的机构细密复杂,甚至包括政府、孤儿院、中介机构、亲生家庭和收养家庭。
就像电影里拍的那样,女警调查的儿童贩卖团伙,也层层勾结到了她想都不敢想的人身上。
孩子们会被拐卖来,关在所谓的“孤儿院”,也就是电影里拍到的那种“福利院”,犯罪团伙管这个中转站叫“藏匿所”。
有的时候养父母甚至还会去这种所谓的孤儿院考察,最后,这些孩子会被“洗成”身世凄惨的孤儿,再通过正当的收养程序,去到另一个国家。
在这种国际收养的庇护下发生的儿童贩运,柬埔寨是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在这里,有时候只花20美元,你就能得到一个孩子。
而参与者每次海外收养据估可赚取2000-20000美元。
2004年,一名西雅图的跨国收养协调员加林多因为贩运数百名柬埔寨儿童而被判刑。
她通过伪造孩子的姓名、出生日期、出生地和家族史,促成了800多次收养,并从中赚取了920万美元。
她甚至假意通过让收养人向柬埔寨孤儿院捐款的形式来达成收养,但事实上,绝大部分钱都被她挥霍掉了。
但很多孩子就算去到西方的孤儿院也会迟迟找不到养父母。
人权组织的相关人士在许多涉及“Child laundering”的孤儿院调查都会发现,许多孩子就连基本的洗漱、衣着、基础疾病防护条件都达不到,甚至有婴儿睡在生锈的婴儿床上。
就像我们在片中看到的,在郑炳睿回忆里的那个“福利院”一样,谁是孤儿,不过是这些人说了算。
而所谓的“福利”,也不过是那些犯罪者,每个月来挑选孩子,虚假的希望罢了。
三、孩子也分369等,听话的收养,不听话的行乞片中拍到了一段很揪心的回忆。
郑炳睿小时候,曾看到福利院里一个试图反抗的小孩的悲惨命运。
他被人拽着拖行,按在桌上折磨,下一个镜头,他就在街边乞讨,再也站不起来了。
在这里,听话的、好看的,所谓“优质的”孩子可能能迎来收养。
有伤疤、不听话的、所谓“瑕疵的”孩子,就只能小时候当童工,长大了当黑劳工。
更甚一步的,就是加入犯罪团伙。
2016年的普利策奖得主,是揭露了东南亚“血汗海鲜”对“渔奴”压迫的美联社记者,最终2000多名渔奴得到解救。
这些渔奴被以1000美元的价格卖来这里,每天工作20-22个小时,打捞、处理、清洗海鲜,不仅吃不饱、被迫喝脏水,还要睡在笼子一样的狭小空间里。
许多人在渔船上因为长期的重体力工作致残甚至丧命,还有的人,甚至因为动作太慢,就会被船长处死,抛尸沉海。
渔奴的居住状态“如果美国人、欧洲人吃到这些鱼,他们应该记住我们”,一位从本吉纳逃脱的30岁劳工说。
他说在这里死去的劳工的尸首,甚至能堆成一座小岛,“海底肯定尸骨如山”。
有的劳工勉强能得到一座雨林里的坟墓,但墓碑上的姓名,甚至都还是他们被骗来时,伪造文件时候的假名字。
和东南亚诈骗园的产业类似,这些劳工也会被反复卖来卖去,难以逃脱。
缅甸劳工敏特(Myint Naing),在来到这里的时候才刚刚成年,等到被解救离开这里的时候,已经40岁了,而22年攒下来的钱,只有1.5万印度尼西亚币,还不到1美元。
一个“渔奴”工厂被取缔,还会有无数血汗工厂因为暴利存在着。
据国际劳工组织报告,泰国龙仔厝府约有1万名13到15岁的劳工孩子在此工作,一间名为“Gig Peeling”的工厂里,禁锢了近100名缅甸劳工,其中有不少,都是甚至要站在椅子上才能够到操作台的童工。
而他们中的大所述,都是人口贩运的受害者。
四、冰山之下的受害者电影里讲到了贩运孩子、躲避警察、密林众多导致通风不好的“二氧化碳路”,其实在现实中也有类似的情况发生。
2019 年 10 月 23 日,英国埃塞克斯郡的一辆冷藏卡车的拖车中发现了 39 具尸体——31 名男性和 8 名女性——其中有10名是未成年人。
最终涉事者以人口贩运和过失杀人获刑。
最后尸检结果显示,他们都是因为高温和缺氧死亡,就和电影中的二氧化碳路一样,这是个二氧化碳致命车厢。
后来的调查表明,这些受害者都是越南人,甚至还有20人都来自同一个地区。
前面我们说到,“Child laundering”涉及多个组织机构,甚至还会有政府高层,电影里也这样拍了,“安全署长是人贩子”,这事几乎是有现实原型的。
2017年,泰国最大人口贩卖案宣判,被告多达103人,其中带头的,就是当时的泰国陆军中将玛那,他曾任泰南安全部门首长,利用职务之便参与人口贩运,获利高达1480万泰铢(约298万人民币)。
他甚至会为人口贩运团伙“引路”,提示他们从偏远海滩上岸,避过执法人员。
而电影里人贩子的那句让人毛骨悚然的提议:“我再找点鲜货,放到岛上,经常换,慢慢出”,指向的,是犯罪团伙用来放孩子的小岛,某种程度上就是人贩子运用中转和性剥削的“奴隶岛”,这在现实中也有迹可循。
上面说到的案子里的另一名主犯,就是曾任泰国南部沙敦府高级官员的巴主班·昂措迪潘,他被判了75年监禁,因为他利用一些靠近旅游热门地的私人岛屿来当“中转站”,受害者们在这里被送上卡车,随后被送到泰国、马来西亚边境等地。
虽然电影里只是提到了“达蒙在南部海域拥有私人岛屿,涉嫌组织未成年人性交易”,但我们也都知道,在这些一笔带过的新闻中,还藏着许多关于人口贩卖的现实。
比如,就像上面提到的,每年全球人口贩卖的利润约为1500亿美元,可其中就有990亿美元来自性剥削。
这也意味着,人口贩卖、奴役的主要目标,是女性。
根据《2024年全球人口贩运报告》来自156个国家和地区的数据,妇女和女童仍占被贩运人口的大多数,高达61%,而被贩运的女童,遭遇性剥削的比例高达60%。
所以,孩子被被卖去所谓的“欧洲”,真的就能被收养过上幸福生活吗?
谁是孤儿,不过是人贩子说了算,谁的是不是被“收养”了,那还不是人贩子说了算吗?
那不过是又一种人间地狱罢了。
好在电影里,绝望的父母们还能复仇。
好在电影里,还有孩子能回到父母身边。
对于现实里绝望的受害者们来说,他们甚至都不知道要向何处去复仇,因为这种犯罪已经摧毁了“人”本身。
《误杀》系列除了紧张刺激的剧情,多重反转的结构之外,另一个标志性的手法就是呈现主角的道德困境。
一个“好人”因为迫不得己而做了“坏事”,除了本身应该承担怎样的法律责任之外,带给我们更多的思考是:他该不该得到观众的原谅?
对于第一部里的肖央,相信大多数观众都给出了同情票,毕竟他是为了保护家人才有了后来的一系列举动,而“受害者”本身又是“恶人”,所以做出情感和道德选择并不是什么难事。
然而当这个系列来到了第三部,我们会发现,越来越难回答“他该不该得到原谅”这个问题了,因为每一个有道德感的人,始终都需要承受着这样的心理煎熬:“如果换了我会怎么做?
”相信到了第三部,能给出肯定答复的人已经寥寥无几。
一方面是对于不听话就会被打残,甚至是失去生命的恐惧,另一方面则是对于同流合污的排斥与厌恶,害人还是害己?
在必须二选一的情况下,最后的决定是出于本能还是一念之间?
恐怕不到那个千钧一发之际,没人会知道自己的选择。
难上加难的是,在本片中,无论是施害者还是被害者,本身也都是经历过苦难的人,这似乎更提高了我们只通过道德去评判的标准和门槛。
这次肖央饰演的主角郑炳睿,本身就是一个被拐卖的孤儿,在被犯罪集团胁迫之下,不得不从未成年时就助纣为虐,尽管后来努力痛改前非,但曾经做过的恶却无法一笔勾销。
尽管影片中没有提及郑炳睿是从何时金盆洗手的,但从闪回的镜头来看,特别是“619惨案”发生时,他肯定已经是成年,从这一点来看,他必然需要为自己的行为担负起法律责任。
而从影片开头那个章鱼的故事,到英文片名《Octopus with Broken Arms》,都能看出亲情依然是误杀系列延续到第三部的重要主题之一,但不同于前两部不惜一切拯救儿女的主角,这一部对于亲情的展现可能更为复杂。
肖央饰演的郑炳睿,这个曾经的人贩子是选择了牺牲女儿还是牺牲自己,章鱼会为了繁衍后代牺牲自己,那人呢?
或许无论是皈依浴佛,还是投身慈善,都不能彻底改变郑炳睿的过往和秉性,无论年少的他本质善良还是邪恶,这么多年坏事干下来,都已经变成了一个自私的人,一个精于算计的人。
还有一个小细节,小郑炳睿在看到人贩子对其他孩子“采生折割”的时候,害怕之下主动去按住孩子挣扎的身体,你可以说他是出于恐惧,但这样的选择确是他主动做出的,又该如何评判?
那么,是否就可以简单说少年时的郑炳睿可怜,成年时的郑炳睿可恨呢?
可以想象的是,如果成年后的郑炳睿没有发家,那他显然会像那对险些殒命大海的夫妻一样,完全没有全身而退的机会。
当年少时的郑炳睿面对恐惧选择了助纣为虐时,他就注定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所以,与其说这个角色可怜、可恨,不如说他是可悲的,从最初的一个受害者,逐渐演变成了要受到道德和法律双重审判的加害者。
于是就引出了标题中的思考:“没有选择可以成为作恶的理由吗?
” 一个少年受害者被逼无奈,可以用来为他的作恶开脱吗?
如果陷入这个思考困局当中,我们可能永远都得不到满意的答案。
而本片则非常巧妙地把这个难题引向了更广阔的维度:当这样的事情系统性出现且屡禁不止时,一定不再是个体的问题,而是管理失序,部门失职,简而言之一句话:这个社会生病了。
片中高捷饰演的局长,不过只是这个系统失效的一个缩影,如果系统里只有这一只蛀虫,也不可能这么多年兴风作浪而没有东窗事发,那个为了上位对张队长背后捅刀的人,也不过只是帮凶的其中一个。
当权力机构已经从内部烂掉了,那底层群众除了做帮凶,就只能是鱼肉。
比起这些被拐卖的儿童被贩卖到西方更可怕的,可能是那句“送到岛上,定期换,慢慢出”,尽管只是一笔带过,但也不由让人想到“萝莉岛”事件。
尽管早已对拐卖儿童有所耳闻,但当片尾字幕出现时,依然觉得触目惊心。
正因为从主角的个人道德困境,上升到了对整个社会机能失效的担忧,对在全球都很猖獗的儿童拐卖的关注,才让《误杀3》成为了整个系列中最具现实和社会价值的一部。
如果仅仅停留在这里,那这部电影可能也只是一部现实题材的片子,误杀系列显然不会轻易满足于此,如果说前边的思考和揭露是让这部电影“有意义”的地方,那让这部电影“好看”的无疑就是不断反转的“复仇”。
特别是段奕宏和佟丽娅的两个角色,不但隐藏得够深,而且还不断通过“演”来混淆判断,可能是除了男主之外最成功的两个角色。
另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角色是刘雅瑟饰演的雅音,从一个失去孩子的柔弱母亲,在看清了系统的黑暗之后,摇身一变成为了一个理性而冷酷的复仇者,她将前后判若两人的角色演绎得非常生动和到位。
而导演也把最多的温情和关怀给予了这个角色,对于她那份把孩子弄丢的自责,那份后悔让孩子太善良的懊恼,电影通篇都在给出关怀:这不是你的错,善良没有错,错的是那些人贩子,错的是这个不作为的系统。
而片中的“复仇”部分也带给了我们新的思考:当某个社会机能被证实已经失效,普通人是不是只能铤而走险选择自救?
有趣的是,他们选择的复仇方式不是亲手杀人,而是通过周密的计划,完美运用现代科技、自媒体、直播、舆论,让恶人自相残杀,让他们在光天化日之下现出原形,谜底揭晓得既天马行空又合情合理。
最后,既然是误杀,那这一次的“误杀”在哪里?
首先应该是郑炳睿口中“619事件”遇难的儿童,原本是要被送上岛供人享乐,但不幸在运输途中因缺氧死亡,虽然并非亲手杀死,但也算得上是“误杀”,后面的所有复仇也因这一次悲剧而起。
而整个系列看下来,你又会觉得,难道这些“误杀”真的都是因为“失误”吗?
如果这个社会生病了,在“误杀”发生之前,悲剧已经在酝酿之中了,总有一天会迎来彻底地爆发。
看完《误杀3》,最大的感受是:陈思诚式商业片模式是不是气数已尽了?
如果说《解密》的惊天扑街还能挽尊成陈导的艺术追求和他的基本盘受众水土不服,那么如果他最拿手的东南亚犯罪宇宙社会情绪痛点片《误杀3》如果再扑,恐怕真的要好好思考一下老一套是不是已经被观众看腻且抛弃了。
故弄玄虚的悬疑,自以为是的反转,经不起推敲的细节,这些问题问题在前两部里不是没有,但在《误杀3》里加倍放大,也让整个ip疲态尽显。
(以下有剧透,介意请划走)首先,我请问整部片子和“误杀”这两个字的关系究竟是???
整部片子的第一个反转,是利用观众对肖央角色的认知惯性,这层设计不能说编剧完全没花心思。
但是从知道肖央这次演的是住别墅的富豪,许多观众对电影就意兴阑珊了。
道理我都懂,但富豪救孩子跟我有啥关系???
《误杀》系列最成功的地方,就是调动起了大众痛点情绪,是替民伸冤为民请命,是底层对上位者“不服输不信命”的阶ji对抗。
尽管电影的结尾延续了这个方向,但将观众的视角放在肖央这个坏人身上进入故事,并把受害者从个体变成了一群人,对情绪的挑逗和煽动能力大打折扣,甚至可以说是元气大伤。
佟丽娅和段奕宏的角色在整部电影的前五分之四可以说是没有发挥任何作用,然而你非常清楚这个咖位的演员不可能打酱油,于是——第二个反转果然发生在他们身上。
圆回来了吗?
倒也圆回来了,但是僵硬程度堪比茅坑里的石头。
我甚至都不想吐槽为、啥同样是策划绑架的做局者,佟丽娅能涂着烈焰红唇一幅复仇女神的姿态对肖央声泪控诉沉冤昭雪。
只能说你们东南亚的法律还挺人性化的哈本来以为陈导能靠《误杀3》一扫《解密》的阴霾,没想到看完对春节的《唐探1900》更担心了,祝宝强和昊然dd好运吧!
看过《重生》的观众一定会在这部片子里找到很多相似点,尤其是这个组团复仇的点,毫无新意,煽情倒是给你塞的满满的,而且影片把这感动表达的也太廉价了吧?
用着三部都千篇一律的妆容,情绪不到位就一直在加配乐来凑,配上大喊大叫、自我感动式的表演,讲着毫无悬念的故事,揭露着一眼就能见到底的人性……反转一遍又一遍,最后就为了贴上“误杀”这个标题吗?
《误杀3》的成本明显降了下来,演员阵容就可见一斑,它这部故事原创也是为了降低成本。
但它不过就是缝合上了各种话题而已,想方设法地让观众能共情,写出的角色全是一个“惨”字,演员全是在表演一个“苦”字,而电影团队目的就是为了一个“钱”字,而且还那么赤裸裸。
陈思诚真的是中国电影的毒瘤。这不是电影,这是一个超长短剧,没有剧作、没有结构,只要快节奏给出信息,再加上没有任何铺垫的把观众当傻子的反转,像痘印上那种“哈哈哈我和A和好了,哈哈哈我和B才是一伙儿”那种视频。他所有的关怀假到不行,纯纯消费和迎合。恶心啊,到底谁爱看他的电影啊???求你们看点好的行吗
7/10人贩子都该死!!!比预期好很多,比前两部好太多了,至少故事讲完整讲明白了,虽然故事很模板化,很多刻意的安排,很多细节不经推,但至少观影过程是流畅的,反转又反转的剧情也很大程度上增加了观影的乐趣。
是完完全全遗失了新鲜感的东南亚环大陆类型片的视觉审美疲劳。
连我媳妇儿这种不爱动脑子的观影者半路都能把影片的整个套路猜测出来,这就真不是悬疑那么简单了,漏洞百出,但是作为娱乐商业片勉强及格。
再看陈思诚参与的作品我是狗。。。恐怖效果全靠一惊一乍的音效
陈思成味儿太重了…… 感觉就是把“骗婚男”换成“小孩子”的《消失的他们》。每个演员在我心中的刻板印象都加深+10086。PS 还我瓦老师戏份!!
终于回归了误杀1的水准,比误杀2,默杀好看太多了。肖央的演技也比浴火之路里好了很多,去油了
比2要好,视听这一部做的不错,肖央演技越来越扎实了,结尾反转加分。
雅音真的好漂亮,演技也顶。看最后cast才知道原来是影后刘雅瑟
可以一开始就猜出来 肖央是反角。#20250404
确实是《消失的她》+《重生》,不过节奏控制得不错,时长也刚好。
我很喜欢这个结构!但反转之前也不能做的太白目呀。还有一个值得点赞的点是,故事的主角是彻头彻尾的坏人,在按下遥控器的那一瞬间,我心里为导演编剧鼓掌叫好,戏剧高度立刻立起来了。肖央这个位置的表演真的好
陈思诚诈骗系列又添巨制
知道为什么要把背景设定在东南亚某国了吧,这样就把很多不合理变得合理,但是这个电影一段一段的叙事,他不叫反转,你先引导观众按一个方向思考,然后通过之前的某个证据证明事实不是这样的,这叫反转,但全片都在这来来去去的讲故事,没过多一会就直接跟你说其实不是这样的,骗到你了吧。行吧,拍的很好,下次别拍了,别浪费了这些演员。
绑架案其实是特别适合电影的题材,施救方和犯罪方的隔空斗智,赎金交割时的惊险交锋,以及绑架者真实的绑架目的,这些地方都大有文章可做。可是这些地方《误杀3》都没下功夫,还是回归了陈思诚的擅长的配方:虚假的戏剧张力,一点点暴力奇观,张口就来的反转,假模假式的情绪输出指向的是东南亚体制。对了,还要外加一两个经典电影的桥段。这次是《暗黑骑士》里的炸游艇,要不陈导咱下次换个导演抄桥,能不能不要可着诺兰一个人薅啊?
现在犯罪题材,从国内不能用国内城市名之后,已经进化到国外名也不能使用了,唉,何必呢?
名为 Unknown 的联系人,天线坏掉以后还能传输语音信号的耐造手机
将反转进行到底
沿袭了前两部“在阳光下摊开罪恶”的氛围,在情节反转和感官刺激上依旧保持高频高质爽感,甚至将反转不仅仅局限于故事维度。角色在受害者和施害者的身份上反复跳跃,最终扣出“系统性之恶下,人如何做出抉择”的主题。从个人故事逐渐拓展到社会面,最后的案情真相可以说是把话题性拿足了,你会惊讶地发现一切的罪恶竟不是由恨引起,而是由爱。
是不是只要是中国人拍的电影就必须要踩?就好比打不了洋人,我难道还不敢打自己人一个道理。剧情,反转,选角色,叙述都非常工整和逻辑正常,真的就只有6.2分么???难道阿三的因果报应不是抄袭和借鉴么?怎么连个阿三的片子都给那么高的分数,连阿三都要舔么???我真的很不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