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gay吗?
不,我不是。
但我是bi看这部电影的过程就是一种折磨!
我蜷缩在椅子上,感受着主人公的感受,他所受的艰辛和痛苦就好象也击打着我的心窝,让我疼得真真切切,我惊恐不已。
我觉得自杀的那个也是我!
那个叫Bobby的,留着泪的,绝望无助的男孩也是我!
同性恋和双性恋为什么怕出柜呢,因为他们怕他们的家人不再像以前那样爱他们了,出柜失败的代价是失去家人,失去爱。
任何时候,没有家人的支持,谁都会变得脆弱,何况gay。
有个故事我一直和朋友当笑话说,那是关于我妈妈的。
我妈妈从小就爱打听我的异性朋友的情况,她总是问,你有男朋友不?
记得是高中的时候,早上,我神智不清的吃着早饭,准备去学校,妈妈在厨房和我闲聊琐碎,突然就讲到了交男朋友的问题。
她问:“你现在有男朋友不?
”我觉得不耐烦:“没有。
”她说“交男朋友没什么关系的,你朋友那么多,我不相信你没有,不影响学习就行了。
你有男朋友不?
”“没有!
我说了。
”“说说又没关系,我不介意的,你有男朋友不?
”不知道是被惹恼了,还是当时脑子不清楚,我说:“我没男朋友,女朋友倒是交过两个了。
”她当时背对着我,我等着她的反应,没有多想,她沉默了片刻。
“女朋友……那没,没什么,你有男朋友不?
”@#¥%&×+|……其实,这个笑话一点都不好笑。
她为什么会跳开这个话题呢。
因为她无法承受它。
我们都没有准备好,于是它被忽略了。
也许,她对于自己没有信心,不知道在承认自己女儿的不同后,还能不能像以前那样地爱我。
我知道她是这么想的。
我对我的家人没有信心,就像他们对自己一样。
他们是传统的中国父母,他们的承受底线很低。
在成长过程里的种种冲突中,我绝望地发现,也许这么说太重了,但这是事实——他们的爱是有条件的!
(记得queer as folk里Justin的父亲么)他们现在爱的及将来继续爱的,是他们希望我变成的那个人。
每当我违背他们的意愿的时候,他们就会说这么一句话,“我对你很失望,你为什么会变成这个样子?!
”这句话可不是轻飘飘的,它是千斤重石,它能压得我不能动弹,它像是一张判决书,判我不可反驳的罪,毫无理由,却斩钉截铁,就像Bobby的母亲引用的圣经上的语句一样。
我什么都做不了,在无数次的尝试失败后,我意识到我无法改变他们的想法和观念,那太根深蒂固了,就像Bobby不可能通过口头的沟通来改变母亲近乎迷信的信仰。
于是,很多时候,我苟延残喘,遵循着父母的意愿,装成一个乖孩子,优秀的孩子,因为我害怕失去最亲的人的爱,我只是个小孩,除了这个,我还能拥有什么呢。
然而,我常常还是会被指责成,有主见的,想法奇怪的叛逆孩子。
现在,我长大了,回望过去,我只能苦笑两声,但是,我仍旧在父母的阴影之下生活着。
作为一个成人,我不能不顾及老父母的所谓感受,所有伤害他们感情的行为,我想,都会被定义成自私的,不孝顺的行为。
有时想想,中国人的道德观念真可笑。
有些人总说,中国的父母是最为子女尽心尽力的,但这样的爱也是扭曲的,恐怖的。
这种病态的感情模式,在普通情况下也许不会暴露出它的问题,但是,只要子女稍有“差错”,就会给全家带来感情上严重的伤害。
为什么中国有这么多的gay会去结婚?
这种可怜的情境都是环境造成的。
我们对亲人的爱都“跑偏”了。
我是bi,和异性结婚的机会也很大,也许这个秘密永远都不会被捅破了。
我不知道我什么时候才能振作起来,学着做一个不孝顺的孩子,正真为自己活一次,也许,当我遇到一个值得我去抗争的同性爱人时吧。
到那时,也许理解和宽恕什么的对我来说都是废话,我不需要巨大牺牲换来的理解,那对谁都不受用。
无知和歧视犯下的罪,再也不用由我来承担。
所以,爸爸妈妈,祈祷我不会遇到那个她,不然,你们只能原谅我的不孝顺和自私了。
我的命是我的,我不会蠢到去自杀。
《天佑鲍比》第一次听到这部电影的名字是看到在B站的UP主出色伙伴上传的一个视频,标题是:为什么同志酒吧里,会有一位60后的钢铁直男爸爸。
看这个视频的原因主要还是猎奇,因为我本人对于男同性恋从来就没有好感,在我读书的时候从来就没有同性恋这个概念,压根就不懂什么叫同性恋,它是一个新词。
直到后面上网看到一些娱乐新闻才逐渐有点了解,不过也只是觉得他们恶心。
后面工作了,也有碰到一些同性恋的同事,他们都属于非常典型的同性恋姿态,在我看来说话娇柔造作,平时搔首弄姿,和女孩子们谈八卦说闲话。
这些娘娘腔的话语对我来说简直就是噪音,听起来完全不能接受,所以平时多有嘲讽。
也因为我自己属于宅男,脸皮白,倒是被两个陌生男人性骚扰过,所以更加反感同性恋。
后来网络上好像风向就变了,同性恋不再是一个小众的词语,它被大众所知,谁都知道这并不是一种病,没有人应该因为性取向就要被歧视。
这应该是美国那边的平权运动刮过来的风,那些文艺作品简直目不暇接,都是拿奖拿到手软的力作。
由不得圈外人即使不关心也得被迫接受破圈的影响。
说回电影,主人公鲍比的死,还没看我就知道了,因为之前看了文章开头所说的那个视频,视频里的主角爸爸直接给剧透了,但是即使带着这样的剧透也丝毫没有影响感情递进带来的震撼,鲍比的自杀以及后来母亲的自我救赎之路,让我从眼含泪花到最后哭的不能自己。
它虽然写的是同性恋的问题,但是其核心还是家庭的故事。
鲍比并不仅仅是被同性恋打倒了,更加是因为被家庭的不理解,被自己所爱的家庭仇视所击垮。
认同是要从心底出发的,嘴巴上的不介意和表示理解都是虚妄的,重点不是看你怎么说,而是看你怎么做,敏感的鲍比能够看得到对待自己的方式是什么。
帮助的方式到底是为了自己的面子问题,还是真心为了孩子。
只有鲍比真的自杀后,树欲静而风不止时父母才能换个角度去看问题了。
家长对于孩子的沟通问题通常都会经历一个从不能接受到被迫接受的过程。
如何从被迫接受到从心底认可这一步对大多数人都太难了,缺少认可的契机,缺少认可的勇气,更加缺少应该如何认可的方法。
这不仅仅是所谓“感同身受,换位思考”就可以解决的,性少数之所以受到歧视的很大原因就是因为“少数”,多数是无法去换位思考的,二维生物无法理解球体,三维无法想象四维瓶子是一个道理,物理层面的无法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感同身受。
所以媒介的作用就是通过事件的呈现让你自己去观察,你不需要真的感同身受,你只需要去听去看去思考,自己得出结论,面对自己不了解的情况应该要怎么做。
因为孩子也在听,在看,你怎么做怎么说。
这部电影我是看过好几遍才来写影评的,至于为什么当初没有第一时间写下感受我也不记得了(废话连篇),不过这样正好可以让我多看几遍这部电影,然后把注意力从剧情上聚焦到对Sigourney Weaver扮演的女主角上。
我多么希望Sigourney Weaver是我的妈妈,倒不是我的母亲不好,主要是我太太太(两个太容易引起误会)喜欢Sigourney Weaver这位伟大的女演员了,尤其是她悲伤的时候的表情,总是带着迷茫而坚强,让人着迷。
从alien系列认识这位女演员后,我以为她属于那种一票演员,但是搜索之后发现她还是拥有相当多的出色的作品的,不过对于我这个alien迷来说,Sigourney把她毕生的“精华”都献给了alien系列尤为值得敬佩。
啰嗦完了Sigourney Weaver,回归正题。
对现在社会同志生存现状的冲击主要来及几个方面,来自家庭的,来自社会的,来自社会这个范围较广,这其中包括交际圈,传统观念西方社会还有宗教信仰的,等等非常复杂。
prayers for boddy则是一部正面的着重表现家庭对同志的影响的电影,在国内的我们由于社会环境的影响社会对于同性恋的排斥主要来自与传统观念的影响(在中国“传宗接代”的重要性已经变成民族文化的一部分),而在国外宗教对于同性恋的排斥却占有相当重要的一部分。
对于同性恋问题基督教内部也有不同的观点,关键取决于你如何理解宗教文案中的话语。
当然宗教对于同性恋的排斥不是简单的如何解释圣经的问题,就像片中所表现的,女主角说上帝不会宽恕她的儿子,其实是她自己无法宽恕她的儿子。
人们对于同性恋的误解归根到底是一个自我认识世界的程度问题,这一点无论在哪个国家无论什么样的背景下都是一样的。
只有剥离了社会不正确文化在你身上的蚕茧也能真正认识到事物的本质特征。
我看到有些朋友的评论,我觉得说的很好,在信仰这个大前提下女主人公所表现得自我反省精神是本片最精彩的地方,无论你有多么崇高的信仰,你都是一个人,你需要遵循人本身的喜恶,信仰的教条永远是冰冷的,刻板的,而人的感情确实多样的丰富的。
用呆板的教条来判断一个人的善恶是非是非常不客观的。
当片中女主角真正可以站在一个“人”的角度来看待她儿子的问题是她的一切关于宗教的困惑就都烟消云散了。
前一段时间看了一部电影叫save me,那部电影和这一部prayers for bobby有十分相似的地方,不过两位母亲却走了不同的道路,还有另一部德国的电影叫all you need is love则是用一种相对诙谐的手法来表达相似的问题,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
最后再次表达我对Mrs Weaver的敬意。
谢谢这部电影。
他是一个出生普通小镇家庭的男孩,家里有一个传统的奶奶和一个将圣经视作天理的母亲,他性格腼腆温柔,和家人相处的非常好,本以为生活就这样一直平静,但他却一直有个不能说的秘密,他喜欢男孩,几经曲折家里人还是知道了,来自母亲强烈的抵触和父亲的漠不关心让他本就煎熬的内心更加破碎,好在他有一个思想开放的姐姐,她带他进入大城市,他以为幸运地遇到了毕生所爱,看到这里时,多希望影片就这样结束,但真相往往残忍他在夜中看到心爱的他和另一个男孩亲昵,若是经历过几段感情,可能会熟视无睹,但鲍比怎么可能,那是他视作瑰宝的第一段与男生的初恋,他也许投入了自己全部身心,但这一切在他看来都化为乌有,家人的不理解,爱人的离去,彻底抛弃了他似乎早已麻木的身体,抛弃在那条冰冷的马路对于影片中的其他人,也许在当时的时代都有自己的苦衷,难以多做评价,只是鲍比,他真的不应该是这样的结局的,他美好善良,内心的纯洁与温暖足以融化冬日的坚冰,如果神连这样的人都不庇佑,那他还会倾听谁的祈祷呢?
始终坚信,人性本身的那些闪光之处一定是超越性别的特质的,喜欢一个人,是喜欢ta的身心的所有,而爱情,则是两个人互相依赖关心,只视彼此为人生最重要的人,而无关性别或其他鲍比,你能听见吗?
如果你现在在另一个地方生活,请一定好好爱自己,你看,这春天的花香,夏天的微风,秋天的落叶,冬天的白雪,都只有好好活着,才能感受到,不是吗?
始终为你祈祷,鲍比
已经很少有什么电影会让我不能自己地流泪。
而下午看的一部《Prayers for Bobby》却让我要极力抑制着才能不在寝室放肆地哭一场,但仍任泪水洗面。
在由真人真事改变的《天佑鲍比》中,是Bobby之死,才深深唤醒了母亲Mary的。
无限悔恨的母亲开始意识到,原来错的不是Bobby而是她自己。
她最终认识到自己的小Bobby从来都是那么的与众不同,只是她从未正视罢了。
与其简单地把本片归为“同志电影”,不如说它是一部很好的伦理片。
片中围绕《圣经》中有关“同性恋之罪”见解的探讨变相体现了那个时代的美国同志维权事业的艰辛历程。
大部分深信“传统”基督教义的人(正如母亲Mary)都无法接受子女是同志的现实,他们认为“同性恋”的罪是无可赦的并终将下到地狱。
甚至是Bobby的死亡,也这份“信仰”脱不开干系——他无法得到母亲的认同,觉得自己是无可赦的,他愧疚痛苦无助迷茫而最终绝望地放弃了一切。
正如那位牧师所言:迷信与信仰的缺失一样恐怖。
片中多位父母关于自己同志子女的态度,都与“前一个”Mary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尤其是David的父母对待儿子David与Bobby恋爱关系的从容与坦然,更为Bobby之死添加了一份悲哀惋惜。
不禁让人感慨,因为这样的错误而导致出悲剧是多么残酷的事实啊!
而Mary在与那位为同志维权的牧师探讨关于“同性恋之罪”的解释后、在于PFLAG小组中听到其他父母们分享关于自己同性恋子女的观念的转变后、在自己对Bobby之死的深切反思后,由最初对同志人群充满抵制厌恶到将其后半身投入于同志维权事业中的这一转变,更是体现了那个时代背景下的美国人对于“同志”这一敏感话题的观念的转变过程。
旧金山的同志游行上,Mary在人群中看到了她的小“Bobby”,她走过去紧紧拥抱他,然后离开的是一个面带微笑的坚强的母亲。
这个镜头,真的真的深深把我触动,如那个眼眶湿润而面带微笑的小“Bobby”一样,我混着泪与微笑为这个母亲致以敬意与祝福。
我知道,她把所有这些需要爱与拥抱的孩子都当做了她心爱的Bobby。
片末是一张现实中的Mary的照片,满头银丝的她面带着微笑,那种写满释怀安然的淡定笑容。
Prayers for Bobby,为这个牺牲在那个同志得不到足够关爱与认同的时代的男孩。
Prayers for Mary,为这个值得人们敬畏的母亲——敬畏她对自己儿子执着的爱以及她为同志这个弱势群体所作出的所有努力。
最后我想写下她在推动市议会同志自由日提案时曾说过的那句话:“当你们在家中、教堂说出阿门时,想想和记得,有个孩子在倾听。
”
看到后来才发现BOBBY并不算是主角,他母亲Griffith太太才是。
我想大多人给五星也给的是Griffith太太的自我反省,而不是BOBBY辛酸的内心戏。
不论如何BOBBY只是一个个例,全世界的QUEER多到铺天盖地。
即便是一个拥有浓厚基督教氛围的家庭里诞生出来的QUEER也绝对不在少数。
不过要找得出一个像Griffth太太对圣经这么虔诚的女人就很难了,死扣字句,抓住要点不放。
但是我们不容置否的是,她真的很虔诚。
甚至为了这份虔诚他失去了自己很爱的儿子。
只有为一样东西犯过大错误付过大代价的人才会真正去懂得这样东西,发自内心地热爱它、或者憎恨它。
Griffith太太自然是前者。
有两处话很打动自己。
1Before you echo Amen in your home or place of worshipThink and remember. A child is listening.唯物主义哲学认为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同等重要,不需要实践也无妨?
但是信仰不是这样的。
只有用自己的生命实践过的东西,才有资格成为一种信仰。
倘若真是一种信仰,就有能力清朗地导引人们作出选择,向前走或者退缩甚至背叛,但不应该是僭越到另一个自我的世界作一番挣扎。
2I was sitting there , listening to all their storiesAbout how they always just knew - their kid was differentAnd I had this dream this night - Bobby was a babyMy son was always different.His difference began at conception.I knew that.I felt it.I know now why God didn't heal BobbyHe didm't heal him becauseThere was nothing wrong with himI knew that 光这一句 完全感动There was nothing wrong with him 感动升温祈祷,不是为了杜绝一切罪恶。
而是要让人变得更好。
这是个真实故事,虽然看的时候我觉得有那么一点匪夷所思。
毕竟这部电影拍的很认真很严肃,主角们表演得也都很认真很严肃,有一刹那甚至不愿意相信真的有过这样的妈妈,真的有过这样的教徒,真的有过这样一个勇敢激进的政治改革者。
我们在为普天之下的同性恋孩子们都是Griffith太太的孩子感到高兴,但谁也无法忘记也不应该忘记Bobby的死。
毕竟,这个终点成为了一个起点。
最后扯几句闲话。
Bobby好帅。
最后被误认作Bobby的人也很帅。
David摆明的不配Bobby的。
偏丑了。
不高大。
老娘老娘演得特有味啊让人又爱又恨的。
还有,中国什么能出一个Griffith我会感动死的。
我是一个同志,也是一个基督徒,我想比起其他人来说,这部片更贴近我的生活,bobby面对的问题我也曾经面对过,我的姨妈是一个很虔诚的基督徒,她一再用圣经上的章节暗示过我我的行为是种过犯,要我警醒要我悔改,我曾经很痛苦,并且怨恨过上帝,因为我太爱我自己,所以我没办法像bobby那样结束自己的生命来解决自己的爱情和圣经之间的矛盾。
我和我妈妈出柜过,我妈妈是一个很聪明的人,她不像我姨妈那样是个原教旨的基督教徒,当然她也去做礼拜,并且在生活中仰望上帝。
她到目前为止也不是很了解gay,一直警告我不要纵欲,一度把艾滋和同志划等号,但是她并没有因为爱上帝而不爱我。
她的祷告词就是:“既然主让我的儿子这样,那么求主替我拣选前面的路”。
她比那位母亲更关心世俗生活的实际,觉得宗教是为世俗服务的,而不是凌驾于世俗之上的。
确实,做一个原教旨主义者已经不符合现代生活的实际,坚持圣经上每一个字句的教诲,不仅会因为它里面的自相矛盾而困惑,更会为自己每一个举动和圣经上的教诲不一而焦灼不安。
没有一个人能够做到和圣经完全一致,做一个完美的人。
在这里,我不想评判基督教,也不想批判圣经,基督教是我的信仰,在我最困难的时候,它给了我力量,一个人不能没有自己的信仰,特别像西方社会,基督教已经深深渗透进社会的方方面面,成为一个无法规避的力量约束并且指导人们的生活,推翻宗教会造成整个社会的危机,而gay的权益又是追求天赋人权的西方民主社会所必需要面对的,所以gay和基督教信仰的矛盾一直都是针尖对麦芒的冲突。
我很庆幸中国不像西方有基督信仰这样文化背景成为每个同志心底深处的永恒诅咒,但是实际上中国同志的际遇比西方更加的糟糕,这是后话。
我也不大同意那个同志教会的牧师对圣经的重新释义,我看过相关的解经,圣经上有很多处提出同性恋是一种罪恶,最出名最经常被引用的就是索多玛城的诅咒。
实际上对同性恋的不同态度已经造成了西方教会的分裂,教会的分裂对一个宗教来说都是非常大的危机,对社会撕裂的伤痕也是显而易见的。
问题是:圣经是不是真的已经不合时宜了?
现在很多人质疑圣经里头违反现代人权和其他一些生活常识的问题,对圣经提出挑战,但是,作为一个基督徒我要说,这是不可容忍的,圣经的权威性遭到质疑,基督信仰也就不复存在。
如果我不是同志,我还是要义正词严的批判同志,但是我感同身受,对于自身焦灼痛苦,我只能无视,批判基督教或者批判同志都是对我个意志的撕裂。
Before you echo Amen in your home or place of worship,think and remember A child is listening.这句话是本片最震撼人心的,实际上这部片子就是同志宣传片,它无助于揭开基督教和同志之间的死结,因为是真实故事改编的,它用一个母亲的丧子之痛来敲打人心,可能很多人看完以后要对基督教产生愤恨,但是这不是Mary Griffith的本意,她仍然是一个基督徒,只是bobby死后,她的立场更接近于一个母亲了。
这也是类似于我妈妈的态度“无论你是怎样,我们仍然爱你”。
保守派的基督教会也认同上帝不会因为弟兄是同志而不爱他们,但是——仍然要求他们要悔改!这是一对矛盾,我们是不是可以因为上帝爱带罪的人而继续去犯罪呢??
这部片子实际上是在鼓吹一种修正过的基督教,人本主义的基督教,宽容同志的基督教,必然带来对圣经的大幅度重新释义,这种释义如此牵强,对基督教信仰的冲击可想而知。
同志和基督教能否和谐共生,还有待时间的检验。
最后,我想说,每一个大声对自己的父母呼喊A child is listening的基督徒gay,你们激动万分的时候,不要忘了God is also listening,而上帝的赦免仍然悬而未决。
选择世俗还是皈依信仰,你们有自己的选择,至少在当前,没有两全其美的解决方法,非要说有的话,只能是牵强附会的自欺欺人。
Mary Griffith像我妈妈一样是一个善良的母亲,虽然她最后的立场可能不是上帝所喜悦的,但是她仍然我是赞赏的。
我也坚持认为:信仰是为了让我们活着更加美好,更加懂得彼此相爱,而不是让家庭分裂、阴阳两隔。
拭去泪痕,脑中最先浮现的是南康白起这个字眼。
也许已经没人记得了,但我却始终记得那个失去挚爱满心念想愿意为伊厮守的南康白起。
我一直觉得错的不在他男友,更不在他,错的是社会,是这个病态的体制,是世俗的眼光和父母眼中的幸福生活。
我相信我们从小到大听的最多的话就是“爸妈这是为了你好!
”于是我们便在既定的人生轨迹里开始自己的生活,读书、工作、结婚、生子,继续循环传统的中国式生活。
所以当你退去稚气满脸胡渣的时候,父母便催着你找对象,因为副本的剧情就是这么走的,而那句“我还不想结婚!
”无异于进度条卡住、延迟加百,更不用说“其实我是同性恋!
”这种直接让电脑蓝屏外加一个弹出窗口:“这不科学!
”的桥段了。
从小我们就被父母拿去和亲戚家的孩子比,和朋友家的孩子比,和周围邻居比,每个中国孩子身上都背负着光宗耀祖的使命,原有的个性化早就被扼杀,那些与众不同也被当成病态的存在。
这便是中国人的悲哀,每个人都在为别人而活,想当然的拿着孝道说我这是为了父母,为了父母的爱。
确实,不能否认,这个世界上也许再没有人比父母更爱我们了,可但当这爱的额度超过了我们能承受的极限那便是压力不是爱了啊。
当我们咒骂别人崇洋媚外的时候有没有想过我们自己,在中国,像玛丽那样理性、愿意思考、愿意改变的鲍比母亲能有几个?
有的只是一味地告诉我们什么是对的,什么是我们该做的,不断为我们灌输传统观念的妈妈们。
且不说同性恋,就算是异性恋的婚姻也早已成了父母手上的傀儡戏,他们的一句不合适便抹杀了你们心中千丝万缕的情愫。
相比之下鲍比是多么幸运,他纵身一跃,换来了人们对生命的思考,换来了千千万万人的幸福生活。
而南康那湘江一跃换来了什么?
恐怕只有那几缕波澜。
当我听到这位伟大的母亲在法院里为同志们申辩的时候,泪水早已决堤,我多么希望有那么一天,我的母亲也能自豪的说:我儿子就是同性恋,他上进,善良,是个靠谱的好娃子。
本片根据真人真事改编。
Bobby(瑞恩·凯利 Ryan Kelley 饰)是一个善良、虔诚的少年,有爱他的家人。
但在他向家人坦白自己的性倾向后一切改变了。
母亲Mary(西格妮·韦弗 Sigourney Weaver 饰)认为同性恋会下地狱的训诫,想尽办法矫正儿子。
而Bobby的痛苦与日俱增。
在满20岁生日前Bobby认识了开朗青年David,可Mary拒绝接受,并以有一个同性恋儿子为耻。
Bobby伤心的离开家最后选择死亡来结束内心的折磨。
他的死彻底唤醒了家人,尤其是Mary,她在无尽的悔恨中开始接触同性恋人群,参加PFLAG小组,与神职人员探讨圣经解释。
在翻阅儿子的日记后,她开始直面自己认同儿子。
失去儿子的母亲在倾盆大雨中失声痛哭,雨水和泪水将固执、偏见和不理解洗刷得一干二净。
Mary此后将毕生投入到同志维权事业中,帮助那些和Bobby一样的少年。
©豆瓣
在以前那么一段时间里,我总是和别人争执为什么homosexuality是没有什么错误或者不道德,或者其他任何反对理由存在的。
我很愤怒于旁人的误解,于是我写下了我这么多和反同人争执之后的总结篇《误解误解还是误解》。
写完了之后,我突然再也不想争执了,就好像那个母亲,直到儿子死了之后还想争执出他是上天堂还是下地狱一般。
如果你不去理解,再多的无谓争执又有什么意义呢?
于是我想,大家需要理解什么呢?
同性恋不特殊。
同性恋不特别。
同性恋不是一种选择。
他们也爱,也需要爱。
他们需要理解,但不需要关注。
他们想获得尊重和平等,无法接受也没有关系,请不要咒骂。
他们只是想挽着爱人的手逛街,拥抱,亲吻。
他们只是想站在红地毯上,教堂里,或者酒席上得到众人的祝福。
他们也想有本红色的结婚证,为对方戴上戒指。
他们也想可以有个宝宝,血缘并不重要。
他们要的只是爱,如果爱他们,请接受他们;如果不能接受,请至少尊重他们。
最后是我特别喜欢的mary说的一段话: to all the bobbys and janes out there,i say these words to you as i would with my own precious children, plz dont give up your hope on life, or yourselves.you are very special to me, i'm working very hard to make this world a better and safer place for you to live in. Promise me you will keep trying, bobby gave up on love, i hope you won't, you are always in my gods。
我爱你们。
美化
鲍比死得令我很无语,也不知道他怎么就在那样一个不算太闭塞的社会、家庭环境中选择自杀的。或许是我不信仰宗教的缘故,基督教对同性恋到底如何仇视我也不清楚,所以对鲍比的死我认为是影片的败笔。抱着我家小熊看着看着睡着了。还有,鲍比他爸爸和他哥哥是不是有一腿?!
有时候,我们不要吝啬五星。
相对于母亲,哥哥并不是把弟弟推下天桥的主力,但哥哥的自责印象更深,无论是他独自跑到操场痛哭,还是后来对天怒吼,SORRY,BOBBY。相信他以后对弟弟的相关会格外的仁慈与怀念
Please don't give up hope for yourself! Never give up!
电视电影的确拍的有些粗糙,甚至演员的表演都有些生硬,但事情讲清楚了,道理说明白了,电影的目的也是达到了。母亲最后那段发言真的是很感动。让父母改变想法真的太难了,有时候可能不说最好。
母亲的愚昧,父亲的失声,兄长的背叛,各自以为的“我都是为你好”杀死了家庭中最纯净的同性恋儿子。母亲这个角色足够典型,但这个上世纪的故事也太乏味了。
没有信仰和迷信信仰一样可怕
剧情推移发展很顺畅,感情堆叠酝酿很真实,感动,哭了
拜托,麻烦拍长一点把事讲清楚好吧,过渡成什么样子了,虽然有几句台词真的不错,但做不到煽情
感动死了...自我的认同感,泪水..
一片彩虹的海洋~
爱是跨越
如果这一跳能换来父母的觉醒。
感人 泪水
ok story but not so ok film
真心感觉虚高
没有想象中的好。很煽情很煽情。但没哭出来。宗教的成分太多。而且前面的叙述很乱很乱。没讲清楚故事。不过煽情的时候一点都不含糊
Bobby用生命换回了母亲对于边缘人群的宽容和理解,上帝爱我们本来的面目。可惜天朝在这方面的思想开放程度落后美帝几十年,come out of closet之路,任重而道远。
信仰,困惑,爱,怜悯,家庭。我不是选择灰色的眼孔,正如我不是选择be a gay。我无法选择,我就是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