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我们是男是女,是天才或是蠢材,生而为人,最先的需求,是原初的母爱。
——题记过去我看电影,看到紧张处,常常无法耐受电影所传递过来的紧张感,索性就快进到结果,无论这结果是好是坏,在知道的那一刻,都释然了。
不过,看此片时,我发现很难快进,部分是因为小姑娘的睫毛太长太美,部分是因为我太想知道故事的全部经过。
我为什么想知道全部经过呢?
原因是,我陷入了另一个问题里:当成年人在发生冲突时,孩子的需要在哪里?
这是一部剧情很简单的电影,围绕着一个七岁女孩Mary的抚养权展开,争夺抚养权的是她的祖母Evelyn和她的舅舅Frank,而Mary则是一个早早地显示出她异乎常人的数学天赋的天才,即她祖母口中的“千万分之一”。
Mary是一个可怜的孩子,但她真美好啊,早慧而纯真。
她的母亲在她尚是个襁褓中的小婴儿时,就自杀身亡;而她的父亲,除了给她生命,从未想过要看她一眼,尽管他和自己的女儿居住在同一座城市。
当七岁的Mary得知真相,她一个人躲在门后痛哭,她说,如果我是一个小女孩的父亲,我跟她住在同一座城市,我至少会想来看看她长什么样子。
对于Mary来说,母亲的自杀和父亲的遗弃,都在她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一颗被抛弃的种子。
Mary早慧,聪明得足以看出Evelyn之所以要抚养她,不过是因为她表现出与自己母亲一样巨大的学术潜力,她的母亲没能证明出来的千禧年难题,也许可以被她所证明。
换句话说,Mary在Evelyn的眼中不是一个孩子,不是她的外孙女儿,而是一个可以借以实现自己学术成就的工具。
就像我们中国的许多父母(祖父母)一样,孩子往往不被当做一个有着独立心理的个体,被认为是没有独立选择权的,是被用来实现上一辈未能实现的理想和愿望的。
Evelyn是这样对待她的女儿,即Mary的母亲Diane的,在她发现Mary也拥有与Diane同样天赋之后,她费尽心机想要将Mary据为己有,以实现她未曾在Diane身上实现的理想。
对于Frank而言,在过去的六年半里,他竭尽所能地做一个父亲、母亲和舅舅。
刨去遗传不说,他把Mary培养成了一个可爱的、贴心的、正直的、独立的小女孩。
尽管如此,他仍然在不断地怀疑自己作为父母的能力。
在法庭上,Evelyn的律师咄咄逼人地指出他对自己的姐姐,也就是Mary的母亲,是存在嫉妒的。
这是一种对事实的扭曲,Frank对于自己的姐姐当然有一些想法和感受:一方面,他可能因为自己难以超越姐姐而感到压力,感到对自己失望;一方面,他可能因为姐姐为他分担了一部分来自母亲的期待而感到内疚。
前者也许使他在争夺抚养权中丧失信心,而后者却可能部分使他从一开始就接受了Mary。
他丧失信心,是因为他的内在可能常常存在一个声音,就是“你永远做得不够好”,当然,这个声音也许也在他姐姐的耳边响过,毕竟他们拥有同一个严苛的,难以取悦的母亲。
因此,在这个抚养权争夺站中,一方迷失在对自己能力的怀疑中,一方陷入了自我实现的追求,而忽略了对于Mary来说,什么才是她最需要的,尽管她早已数次表明心意。
成年人似乎总以为自己知道什么对于孩子来说是最好的,却没意识到当他们陷入自我怀疑和理想追求,恰恰选择了忽视孩子的需求。
尽管没有父母陪伴的Mary看似无忧无虑阳光灿烂,但是她与Frank分别的那一幕向我们充分表现了她内在的不安全感和被抛弃感。
Frank的离开使她不得不重新体验那种父弃母离的痛苦,也许在她的心里会觉得是因为我不够好,所以我的至亲都要抛弃我;而想要我的人,是冲着我的智商,而非将我作为一个独立的人。
因此,当她被问到为什么要跟着Frank时,她回答说,因为当我还没表现出聪明的时候他就接受我。
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最需要被认可的是她作为一个个体存在的价值。
孩子需要知道她来到这个世界上是值得的,有人无条件地爱她接纳她。
在这部影片里,Evelyn显然不能给予Mary这样的爱和接纳。
Frank比Evelyn做得更好些,至少他做到了Mary所说的“当我还没有表现出聪明时他就接受我”。
Frank的困境在于,他险些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放弃Mary的天赋,而只想让她成为一个普通人。
也许Frank从小目睹母亲对姐姐的严苛要求和期待(他或许也受到同样的待遇),却发现他的姐姐至死都在与母亲抗争,争夺自己人生的支配权,这令他对天赋的实现产生了怀疑:如果发挥天赋意味着死亡,那么Mary最好还是放弃天赋。
从这个角度来看,Frank与Evelyn争夺抚养权,象征着死去的Diane内心中冲突的两个声音:做一个普通人,还是做一个千万之一。
影片的结局给了这个冲突一个完美的解决方案:Mary重新回到Frank的怀抱,去更能发挥自己天赋的学校学习,而课余则回到同龄的孩子中游戏玩乐。
换句话说,Mary不必再经历被抛弃之痛,既可以发挥自己的天赋,又可以享受童年。
如果Mary的母亲Diane有足够的内在力量,或者有一个像Frank一样的父母,她可能就不必采用自杀这样激烈的方式来抗争了。
看完电影《天才少女》后,我在不同的几个社交软件上发了同一段话:“我知道影片是希望父母要重视孩子的快乐,自由自在地成长,不要逼迫学习等等。
只是,看完后,我在想一件事。
最近在很努力地学习游泳,小时候也学过,并没有学好。
有一次在想,如果小时候父母对我严格一点就好了,也常想如果小时候爸妈让我多学一点东西就更好了。
也许无论是天才还是普通人,成长都是件遗憾的事吧。
小时候如果被要求太多,就想要自由快乐,小时候如果是放养式的,又希望得到关注的严格训练吧。
电影中小主角Mary有着过人的数学天赋,抚养她的舅舅Frank却只希望她像一个普通小孩子一样成长,因此拒绝了校长推荐的全奖学金的少儿天才名校。
Mary的外婆知道后,不惜和儿子走上法庭,试图争取抚养权,并坚决希望Mary的数学天赋以得到施展,想尽一切办法训练她,希望Mary像她自杀的数学家妈妈一样,名字载入史册。
影片中非常高潮的一段情节是,Frank律师质疑外婆并不具备抚养孩子的资格,因为她根本不懂得尊重孩子、爱孩子。
在Mary的妈妈还是个小女孩时,Mary的外婆对自己的女儿过度严厉,不准她早恋、不参加其它的游玩活动等等。
Mary外婆说,我要努力地帮她完成她在数学上天赋的展现,的我是绝对不会因为没有给她买一辆自行车而难过的。
这场亲人之间的“战争”就这样僵持着,舅舅希望Mary只要过的快乐就行,外婆则希望她功成名就。
电影的结束给了一个合理的方案,七岁的Mary一半时间和大人一起学微积分,一半时间和自己的小伙伴一起玩。
电影的结局时常总是完美的,每个人都会皆在欢喜。
而真正的生活,更多的时候却更像是电影的前半段。
Mary的妈妈小时候被她的妈妈严格训练,后来成了有名的数学家。
但是在生下孩子之后就自杀了。
Mary的舅舅Frank,应该是家里不怎么管的孩子,中年时过着居无定所的生活,没有固定的工作,更没有丰厚的收入,生活处处艰难。
电影的总体基调是在讨论着爱和尊重的问题,也在试图教育一些父母如何对待自己的孩子。
我却想说另一个问题:作为孩子的我们,到底是希望怎样被对待呢?
如同我在上面发的那段微博说的一样,我小时候属于放养类型,父母几乎不干涉我的任何学习、兴趣爱好,更谈不上严格要求什么了。
所以有时候会想,如果在小时候,被严格管一管,是不会变的比现在更好呢?
在那段话发到网上后,看到一些朋友的讨论。
有一部分跟我一样,小时候就是放任性成长,啥也学会,于是倒是有些懊恼。
另一部分却是恰恰相反,如同Mary的外婆一样,训练技能、不准早恋,不准到处玩。
这样的孩子,真的都掌握一些技能,或是从小学业一直优秀。
但内心却也很不快乐,因为他们觉得失去了很多自由和爱。
我诧异地看到,无论是以哪一种方式成长,似乎都不是圆满的。
也许你会说,这是两个极端,要么狠狠地管,要么不管,总有中间部分存在。
依我所知,几乎没有人是控制好一个良好的平衡点的吧。
像是说到一个死结上,解不开,又放不下。
依然得抛开何为正确地教育一说,回归到自己身上看问题。
我们到底是要追求只有快乐的人生,还是得不断地精进训练自己呢?
带着这个问题一再地思考时,想到有一回在游泳时。
看到旁边的一个爸爸在教儿子游泳,小男孩紧张地抓着游泳圈,爸爸跟他说:你总是得呛几口水的,但是没关系,我一直站在你身边,你一定不会累死或是淹死。
如果你还是怕,你也可以不下水。
那你的其它小伙伴会玩,你不要难过。
或是等你长大了,不要后悔。
如果你还是想学,就按我的方法好好练,在学习中也要自己寻找到快乐。
猛然想清楚那个问题,其实,单纯的自由和快乐和只追求盲地精进都是伤人的,两者融汇在一起,才是最好的。
我们已经无法回到小时候,或是告诉我们的父母该如何更好地教育我们,在小时候,也不懂得我们喜欢过怎样的生活。
然而,长大后的现在,我们是可以掌控自己的生活状态和成长方式的。
小时候没有学好的东西,现在可以再学。
小时候没有得到的快乐,可以再去创造。
本片很好地展现了美式价值观:快乐教育>>>精英教育;也很好地坚持了美式政治正确:白人精致利己冷漠,黑人热情善良真诚,为了固化人设,连双方律师都要设置成“海尔兄弟模式”:)好吧,对我来说本片最大的价值大约是欣赏漂亮小女孩,以及了解英美抚养权案件庭审过程,但所谓的程序正义最终把小孩送进一个不负责任的寄养家庭这点也是挺黑色幽默的。
顺带一提,漂亮小女孩X中年大叔的每次肢体接触都让人警铃大作,不是我过分敏感,实在是有欧美影视圈隐性恋童倾向PTSD。
外婆和舅舅的立场即两种价值观的对抗,在提倡人文主义的今天,我们多数人会选择将幸福生活放在首位。
导演刻意将外婆刻画出一种蛮横、强势而自私的形象,也正是呼吁人们接受这种人文理念的感染,去更多地关注青少年成长中所获得的情感上的满足,而非个人能力方面的提升。
最后的结局算是一种和解,Mary没有失去和同龄人相伴的时光,同时也依然拥有在高等学府深造的机会,再次说明这二者之间平衡把握之重要性,借用《壁花少年》小说里的一段话:“我不知道让你的孩子们快乐成长是否比送他们念大学更重要,我不知道和自己的女儿亲近一些重要,还是确保他过的比你好重要。
”最优解当然是二者兼备,但这绝非敲敲键盘动动嘴皮子那么简单。
没有孩子的人可能还不容易理解父母望子成龙的心情, 那并不是或者并不只是父母的虚荣心使然,想方设法让孩子具备步入社会的足够竞争力是人类本能,怎样克制这种心态,确保给孩子快乐的成长空间,是人们世世代代需要讨论的课题。
马克韦布的电影总是透着一股糖果色的清新,几部著名电影里都能见到类似的元素——夕阳、剪影,从《和莎莫的500天》里夕阳下男女主在火车上的重逢,到《超凡2》夕阳下大桥上的爱之宣言,再到这部电影里Mary在夕阳下被舅舅扛在肩头的身影。
这种脉脉传递给观众的暖意总能获得我的好感。
而且这些视觉效果并没有让影片显得仅仅是金玉其外。
萝莉颜值逆天,表演更是活灵活现;桃总嘛...这张脸实在是太标致了,让人必须要刻意忽视才能将注意力放在角色本身上。
虽说大胡子能帮他把自己的其他角色和美队形象比较容易地分隔开(然而复联3也要留胡子上阵了),但实际上影响了他不少表情变化和情绪上更直观的传达,如果坚持贯彻落实猕猴桃脸不动摇的话,表演方面还需再接再厉。
无论怎么说,很乐于看见他在演艺道路上更多更大胆地尝试。
先引用一个评论:“明明Mary觉得学校无聊,同学幼稚,自己不合群。
非要她去学1加1因为“我想让你当个普通人”。
这跟Evelyn的“我想让女儿当伟人所以不让她恋爱”的差别在哪里。
不都是“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我是为你好”的强制爱吗?
我可去你的吧!
而且数学系怎么你们了?
整部电影全身表示“喜欢数学的女人好变态,只有爱运动爱社交热衷谈恋爱的才是正常人”。
我可去!
你!
的!
吧!
”本片非常适合做影片分析,反智的底层麻醉剂,所谓普通人的生活才是最好,却偏偏要设定舅舅曾经是个大学助教只是不想运用天才。
小女孩自己明明想要看书,想要自然地运用自己的天才,舅舅偏偏要遵循所谓的母亲遗志不断抢走小女孩的书,这不是剥夺和强迫,外婆想培养小女孩倒成了违反“天性”,这个扭曲的设定其实是诱导观众把自己的志愿和经历强加到小女孩身上,又用小女孩的天才与众不同的设定来消解和嘲讽观众出于普通人的经历所讨厌的东西,这简直是媚俗和不自信的极致。
这看起来就是一个底层无能的男权舅舅歧视女性能力认为普通女性不该学数学的故事。
而且这个舅舅还要幻想自己曾经学术能力很强,不是不能,只是不愿意,这样的桥段太熟悉,有多少次我们听到人们对女孩说,她不聪明只是努力;对男孩说,他其实很聪明只是不愿意学。
而这个男权的故事又嵌套到阶级的叙事设定里,某种意义上说,这种男权loser的偏见视角是上层中产刻意灌输给底层的,告诉他们,放弃自己的能力才是自然的,上面的生活没什么好的,所以你就自鸣得意地自我陶醉就好,千万别挑战我们的社会地位,赶快放弃才是幸福。
不是说不能反思教育过度,但是这个片子的整套设定和展开实在是太虚伪了,不好意思真正地呈现底层的声音,偏偏要设定成“我啥都有啥都能但是我就是不要”。
得是对自己的生活方式多不自信才要依托于这样的设定结构啊。
剧中人物完全没有自己的声音,作为观众的传声筒,而受众指向本身又设定为不好意思以自己本身之所是为自己发声的状态。
给以自己的声音为耻的人设定一出传声筒的木偶戏。
近期的电影《哪吒》看宣传完全不符合我审美期待,遂不看。
但对哪吒敢削肉还亲的勇气内核深刻理解,都说东亚家庭对子女控制之恶劣,大概还是因为欧美家庭文化缺乏上进心导致。
你看这片里的数学家姥姥,对女儿及外孙女也是真真切切的望女成凤,并以“人类的进步”为名义行驶过渡干涉着她们的人生。
女儿完成猜想证明以后的自杀,大抵也是一种削肉还母,你生下赋予我的使命完成了,所以我的生命也就失去了意义,托孤女儿给舅舅,也是希望女儿能收获生命更多的美好,比自己多些生命的乐趣。
片子里大概算美国高知家庭了,一开始我以为他们还很文明,为争夺抚养权法庭上最狠毒的话都让律师来说,下了庭还能互相拉拉家常关心下彼此生活。
然后发现大概男主也是因为自身经济状况捉襟见肘,自卑心作祟只能以看似“合法合理”的方式温和的捍卫自己的抚养权。
直到探望后被拒之门外,又发现独眼猫frank险些被送去安乐死,才深刻意识到自己的软弱确是对玛丽的残忍,于是又冲去寄养家庭带娃回去。
与东亚国家控诉的对少年天赋抹杀的一刀切教育模式相对,片子里的姥姥对玛丽却属实非常关注并完全有资格懂得和培养其天赋。
玛丽这样的女孩在东亚国家势必会成为一部励志题材电影主人公,如何在幼年展现出过人数学天赋,经由家人的倾力培养,自己的不懈努力坚持,对各种外在诱惑的抵制,如何专注于最终的宏大目标上而获得成功的……但是天赋,真的等于使命吗?
上一次看到电影里对使命的探讨,还是在电影《蓝红白三部曲之蓝》里面。
上天给了某人一项超越常人的技能,是否ta就一定应当放弃其他一切常人之所求而去继续培养天赋直到天赋获得“成功”?
人的“天赋”是否属于其个人,抑或全人类??
昨天我再次感慨城市的开发破坏了自然生态,城市跟人类相似,是否具备某种发展旅游业的潜质,就应该开发再开发直到大家都赚的盆满钵满的?
每个人的生命相比整个人类的思想历史,何其短暂而匆忙,终其一生,个体的天赋到底发挥了多少,如电影《超体Lucy》中,大脑也不过使用的那么多,所以人生展现出来的那些“成果”,也不过是“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吧。
1. 让chris evans演一个波士顿大学的哲学系年轻助理教授。
观众买不买账不要紧,观众要看的是男主角的翘臀。
2. 冷漠自私的外祖母是英国女人,善良有爱的女邻居是黑人大妈。
外祖母住在波士顿,大妈住在佛洲。
但是男主角的love interest是白人女青年,片中只有一句台词的女教师的同事是黑人。
黑人角色演邻家大妈可以演女朋友不行。
但法庭上代表外祖母的是白人律师,价码低但是代表男主角方的是黑人律师。
3.外祖母给孙女请的家教是亚裔。
4.男主角全片穿着像从gv片场顺手拿来的服装,但人设是异性恋。
如果设定是同性恋,这就是一部独立制作电影了。
5. Chris Evans演技还是那么烂,重要的话无需说三遍。
6. 我爱你不是给你适当的教育稳定的生活而是带你去海边修破船。
liberal的乌托邦永远是越穷的日子越有爱,偏偏自由派大多书读得多有文化。
7.有爱的人设必须爱猫。
8.最终英国女演员演技完爆美国动漫英雄,证明了,有时候脸谱化其实是真理.....
《天才少女》是一部关于如何教育天才儿童的电影,由美国队长克里斯·埃文斯,与可爱童星麦肯娜·格瑞丝共同演绎。
影片中讲述了一家三代三个天才女孩的故事,引发人们思考儿童教育的问题。
01电影中有三个天才女孩,一个是七岁的玛丽,一个是玛丽的妈妈黛安,还有一个则是玛丽的外婆伊芙琳。
电影以玛丽为主体,从侧面穿插了妈妈和外婆的故事。
麦肯娜·格瑞丝饰演《天才少女》中骄傲聪明的天才小女孩玛丽。
有些观众可能不太熟悉麦肯娜·格瑞丝,她在《我,花样女王》和《惊奇队长》中,都有过出色的表演。
在这部麦肯娜主演的《天才少女》中,她完美地演绎了一个天才儿童成长关键期丰沛的感情流露以及心理上的变化。
一个未被规则和秩序驯服前,充满了野性、童趣和真挚情感的七岁小孩,被她演绎的生动真实,惹人爱怜。
麦肯娜说,她为这个角色,做了很多准备,看了很多电影,《纸月亮》、《在美国》、《克莱默夫妇》、《我是山姆》、《心灵捕手》等,她花了一年时间,用心研究了剧本里玛丽的角色。
可以说,此片的成功是麦肯娜带来的。
影片中的玛丽智力超群,舅舅独自抚养她长大,没有同龄朋友,不懂社交技能,不知道怎么做一个孩子。
她只有一只叫弗雷德的独眼橘猫,唯一的朋友是四十岁的黑人女邻居罗伯塔。
七岁的玛丽已经展露了天才儿童特有的骄傲、自恋和任性,她还不懂得关怀和体恤别人。
教育好这样一个天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幸好玛丽有一个十分爱她的舅舅。
02美国队长克里斯·埃文斯饰演玛丽的舅舅弗兰克,他原本是波士顿大学的哲学教授,天才姐姐黛安自杀后,他出于愧疚和逃避的心理,带着只有六个月大的外甥女玛丽,搬离原来的地方,成为一名修船工。
刚刚领养玛丽的时候,弗兰克一筹莫展,他自己的生活都是一团糟,更不用说抚养一个小婴儿了,他无数次想过要把玛丽送到寄养家庭。
但是很快,玛丽的性格形成了,她开始难过、伤心、快乐、愤怒,她是那么的聪明可爱,弗兰克喜欢上了这个小精灵,两个人相处越来越融洽。
他们一起坐船在海上冲浪,在海滩边讨论学校里的小孩,在夕阳下玩耍探讨上帝和信仰,说着绝不离开彼此的话。
姐姐黛安就因为是个天才,从小内向不知道怎么跟别人相处,弗兰克不希望玛丽重蹈她妈妈的覆辙,他希望玛丽成为一个有正常感情,正常社交,正常童年的普通小女孩。
他会在玛丽沉迷数学题的时候,直接抱她出去玩耍。
他会仔细倾听玛丽讲述的关于橘猫的古怪故事,并通过橘猫让玛丽明白同理心。
他教会了玛丽不欺凌弱小,让玛丽有正义感,让她尊重长辈,让她对这个世界怀有敬畏。
最重要的是,他教会了玛丽爱的意义。
当玛丽知道自己的亲身父亲不喜欢她的时候,伤心地躲在房中哭泣,弗兰克没有用言语安慰玛丽,而是将玛丽带到了妇产科医院,让玛丽目睹了一个个新生命降临时家人的快乐、激动、感恩和欢欣雀跃。
那一刻玛丽知道了自己也曾在这样的美好期待和祝福中来到这个世界上,她不仅从被父亲忽略的悲伤中走了出来,也明白了生而为人的温暖与意义。
但是弗兰克强势的母亲伊芙琳,有着与他完全不一样的教育理念。
她觉得天才就应该做自己命定的事情,她认为弗拉克的教育方式浪费了玛丽的天赋,为此,她与儿子对簿公堂争夺玛丽的抚养权。
03琳赛·邓肯饰演的伊芙琳,原本也是个数学天才,后来因为恋爱结婚生子,她过上了普通人的生活,放弃了热爱的数学,因此数学成为了她的朱砂痣,成为了她一辈子的执念。
她将自己没有做到的事情,强加到同样是数学天才的女儿黛安身上。
黛安从小到大泡在数学题海中,除了数学还是数学,没有运动,没有爱好,没有童年,美好的初恋也被母亲简单粗暴的破坏了。
黛安的反抗抑郁,伊芙琳统统视而不见,她只想让女儿解出自己一直期盼的"千禧难题"之一纳维-斯托克斯方程。
伊芙琳认为黛安的自杀是软弱和逃避,她觉得天才应该摒弃自己的喜好,专心做对人类有用的事情,为人类的进步做出贡献。
黛安自杀后,她想用同样的理由控制玛丽,让她继续未竟的事业。
04为了不让母亲得逞,弗兰克无奈之下采取了折中的措施,多方考察之后,将玛丽交给一家寄养家庭,不顾玛丽的痛哭和哀求。
但是,当他知道独眼橘猫弗雷德被玛丽的寄养家庭遗弃后,他放下一切跑到动物收养机构,及时救回了即将被安乐死的猫儿,并且救回了另外几只和弗雷德同样命运的小猫。
也是在那一时刻,他明白了即使再完美的寄养家庭,也不能真的满足小玛丽情感上的需求,橘猫是家人一样的存在,他们抛弃橘猫就像他放弃玛丽一样残忍。
他明白了玛丽对他的意义,拿出杀手锏夺回了玛丽的抚养权。
在这样的一场拉锯战后,弗兰克不再逃避,他选择了最适合玛丽的教育方式。
他给玛丽提供了稳定的情感依赖,也开始尊重玛丽的权利和能力。
玛丽有快乐无忧的童年,也有充满奥妙的数学世界。
忘记了在哪篇小说中看到过,一位天才小女孩,拒绝同桌告白的回信是这样的,“对不起,我喜欢的是波恩哈德·黎曼,谢谢你的喜欢,现在我们都该以学业为重。
你不用自卑的,在我看来,没有一个男人能比得上波恩哈德·黎曼。
”如果是玛丽,她的拒绝应该会更酷吧,“我喜欢的是能解出纳维-斯托克斯方程的男孩子。
”
两代人的教育理念冲突,难以说哪种更好哪种更不好,所以结局给了一个中合。
也算是最理想的方式,特别感人的两个地方,第一个是小女孩的老师一直对舅舅说要送她去特殊学校,不然只能让她变成普通人,舅舅很欣然说一句,那就把她培养成普通人就好了。
第二处是有个人问小女孩觉得舅舅怎么样,小女孩说舅舅有很多臭毛病,但是舅舅是个好人,那个人问她为什么,她说,因为舅舅在我展现天赋之前就开始照顾我爱我了。
一部非常好看的豆瓣高分电影《天才少女》真希望每位父母,或打算为人父母的人,都能看看这部电影!
电影《天才少女》,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少女玛丽,是一个数学天才,也是一个孤儿,从小被舅舅弗兰克抚养长大。
为了让玛丽交到同龄朋友,过上普通生活,弗兰克决定送她去上学。
上学第一天,玛丽惊人的心算能力就让老师目瞪口呆,原来玛丽的母亲就是数学天才黛安。
平静的生活,被外婆伊芙琳的到来而打破……影片中有几个特别动人的情节,值得思考:01、与孩子争执后,忽视还是沟通?
有一天,玛丽违背了和舅舅的约定,在周六早上回家,结果撞见刚起床的邦妮老师,气氛非常尴尬,舅舅为此事训斥了玛丽。
事后,舅舅主动给玛丽道歉,玛丽问他,真的因为自己而让他没有个人生活吗?
弗兰克反问她:“上个月我没给你买钢琴,你说我是世上最糟糕的舅舅,你真的那样想的吗?
”让玛丽明白了人们在生气时,经常会说言不由衷的话。
02、真心还是假意,孩子心知肚明,有个场景,法院派调查员和玛丽谈话,以了解她平时的生活,调查员问她,为什么选择舅舅?
玛丽回答:“在我展现数学天赋之前,他就照顾我了”。
03、请告诉孩子,他(她)是被爱的,当玛丽得知自己亲生父亲出庭作证却没来看她,伤心不已。
对此,弗兰克用了一个绝佳的办法:他和罗伯塔一起带她来到医院,观察婴儿出生的场景。
当玛丽看到等待的家人期待、激动的神情,瞬间明白自己出生时也是被家人祝福、被爱的。
04、在人生的选择题上,你真能为孩子做主吗?
电影中,法庭上的争论,让我们看到,原来黛安生前一直过着这样的生活:从小没有活动、没有运动、没有社交、没有爱情……钻研数学就是她的一切。
天赐“数学大脑”的黛安,本该拥有幸福人生,却因母亲的强势教育,最后选择在最好的年纪结束自己的生命,含恨而终,让人心痛不已。
记者曾问王朔对女儿有何期许,他回答:“我什么也不希望她。
我希望她快快乐乐过完一生,我不要她成功。
我最恨这词了。
”关于孩子教育,陈铭在“奇葩说”中,有一句话说的特别动人:“我们这个时代的文明能给予孩子最好的事情,就是给他一方花园,给他养料和空间,你自由开放。
你枝繁叶茂、你一枝独秀、你孤芳自赏,我都为你鼓掌。
“
妈妈或许是感谢外婆的,但是当从小到大被灌输的人生目标完成以后那种空虚感最终还是导致了她的自杀,这种教育价值观冲突在我周围太多了。最让我感动的一场戏是舅舅带她去医院看出生孩子带给一个家庭喜悦的那场,我们能再等一个吗?这个笑起来没牙的萝莉我必须得推一下了。
提问:有什么比西岛秀俊的鳏夫更逮劲儿?答:是单身带侄女的舅舅!!!这片子也太heartbreaking了!!!稳稳当当润物无声的抢小孩电影!什么数学天赋啊传女不传男的!
天才不一定能幸福,你是想要成就还是想要快乐
I think about Fred, therefore, I am. He’s a dude and he’s a guy. And he only has one eye.
实在看不下去了
好有爱的电影,小萝莉是睫毛精,软萌又聪明懂事。美队不做超级英雄做可爱萝莉的监护人,天赋异禀的天才就一定要异于常人的生活?被剥夺快乐?放弃有喜怒哀乐人生是多么遗憾的事情。舅舅深知作为被母亲操控人生的天才妹妹的痛苦,决心让同样是天才的外甥女过普通人的生活,谁说爱因斯坦不会骑车了?
故事讲得老道,表演火候正好,小演员尤其杀伤力惊人。好看!
普通。
剧情平淡,男女主很养眼,养娃不容易啊~
2/10
一定是我打开的方式不对。数学天才啦、独眼猫啦、抚养权官司啦,整部电影给我的感觉就是昏昏欲睡,而事实上我也真的睡着了,嗯 并且还是两次。
shit
相比《摔跤吧,爸爸》,这部电影的教育理念更适合中国家长反思,为了出人头地这一目标,是否就可以剥夺孩子所有的爱好?童年?乃至个人自由?CE的外形不适合哲学助教这个人设,他努力了,但是看起来真的适合淳朴的傻白甜多一点。
小女孩很漂亮,吸引我的情节只有美队带女孩去医院看别的家庭迎接新生命,感受他们的喜悦,然后告诉女孩她出生的时候,是美队出来给大家报喜的。
so america but the boring type
看得出主创试图讲一个动人的故事,但最后整体效果更接近于流水账。另外美队外形的完美在本片里非常明显,他也是一个努力的演员,但恐怕他真的天赋有限,他的表演和电影一样流于表面,缺乏一种直接的情感冲击,让人觉得好像有什么东西堵住了他的表达,让人有些不舒服。
我觉得我一直在看睫毛
看哭…层层揭开的剧情 原来frank曾是哲学教授 是如此害怕抹杀了天才女孩的前途 roberta有点让我想到外婆> < 小女孩的奶奶好优雅 衣着气质谈吐 法庭上的发言让律师都辩不过她 哎 chris evans好性感啊 他和chanin tatum我该选哪一个呢 继冬兵和金钱豹之中选谁之后的又一人生谜题(根本谁都选不到好吗hhh
乏味的故事,没看出主演们演技的好 @2017-05-06 23:40:26
雅克·特纳亨博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