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在大片扎堆的十一月进入院线接受观众检阅,作为一部中小成本的文艺新作——《盛先生的花儿》,可谓是档期中的一股清流。
《盛先生的花儿》是青年导演朱员成的处女作,同时也是他电影学院研究生的毕业作品。
电影在未上映前就斩获了今年上影节最受传媒关注影片、新人导演、女主角、女配角等四项大奖,首届意大利中国电影节上最佳编剧奖,受到诸多肯定。
电影根据美籍华人哈金的短篇小说《养老计划》改编,并把故事发生的背景做了本土化处理:把美国唐人街的生活搬到了北京郊区,更加贴近日常生活,增加了市井气息。
毋庸置疑的是,老龄化问题将是中国未来越来越热门的社会话题,此次影片聚焦了老年人精神层面的问题,也探讨了当今社会大环境下产生的一些伦理问题。
和《桃姐》、《飞越老人院》等影片中关注的养老问题不同的是,《盛先生的花儿》更多的诉诸了个体化表达,正视了这个有着性压抑传统的国度极少谈论的禁忌话题:性意识问题。
影片中,颜丙燕饰演的棉花是一位负责照顾独居老人的外来务工保姆,她身上交织了诸多复杂的问题:家暴、婚外情、务工人员的性需求、患先天性疾病儿童等等。
她是一个很“悲情”的角色:因为不能生育被老公抛弃,当了小三怀孕后再次被抛弃。
作为一个边缘化的底层人,连生活无法保障的时候,何谈道德。
“小三”这个有缺点的身份某种程度上使角色更加有厚度,让棉花更像一个真实的活人。
在雇佣关系之外,她的到来,实际上弥补了老人缺失已久的情感(对苗华的愧疚与怀念)。
但这种微妙的感情关系同时又是互补的,两个感情缺失的人朝夕相处产生情感也是一件正常的事情。
颜丙燕把棉花的善良和纠结,羞愧和坚强都表现的淋漓尽致,可以说,她的表演把整部影片撑起来了。
盛先生由“最潮老爷爷”王德顺饰演,与日常健康活力的形象截然相反,他在影片中的角色是一位患痴呆症的孤独父亲。
因为患病的缘故,盛先生呈现的是一个无言和失语的状态,需要通过更多的肢体语言来表达情绪细节。
他要表现出老人不自觉流露出的原始冲动,但行为之间又要是美好的、干净的。
女配艾丽娅饰演的女儿也面临着困境:外表看似强悍泼辣,内心却脆弱压抑。
她有着中年女性共同的自我焦虑,上有老下有小,对于自己年少时父亲的身份缺失既往不咎,已经经历了很大的心里挣扎。
在自己能力最大范围给父亲建立了一个最舒适的物质生活,但却无法进入他的精神世界,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
在颜丙燕看来,老年人的性压抑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会导致很多更深层面的问题:“生理问题其实会造成心理问题,心理问题和生理问题结合起来就会造成身体问题。
”在这个缺乏安全感的环境中,独居老人、外来务工人员、焦虑的中年女性、不负责任的男人共同构成了一幅当下社会的图景,所有的情感都变得可疑,但导演依旧把这样略显沉重的话题以一部轻喜剧的形式呈现,充满生活流的质感。
最后棉花抱着孩子回到了盛开着棉花的陕北老家,也是一个非常理想化的结局。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盛先生的花儿》是在国内著名导演谢飞的积极推动下,由“青年导演扶持计划”推出的第一部影片。
希望能通过这样的扶持方式,为中国电影创作输出更多成熟的电影新人,在大荧幕上见到更多有诚意的国产片。
我所看到的棉花的故事,是这样开始的。
一眼望不到边的棉花地被切割成了两半,在中间那条道路上,走过的女人拉着行李,背着孩子,还有一条狗或快或慢地追随。
大多人把这画面解读成:棉花终于有了孩子,不再依靠男人,回到了故乡,找到了归属感,故事完满结束。
可是,棉花回到故乡就能找到归属感?
就能释解命运的困顿吗?
在我看来,影片的这一画风唯美的结尾,不过是棉花的故事的开始。
她背上的婴孩早在她肚中就被医生诊断为脑瘫,与她在城里照顾过的盛先生的老年痴呆症对位,追随她左右的流浪狗,与盛先生家走失的那只对位,至于男人,对她来说本就是虚无缥缈的存在,一如弥漫在棉花地上空的空气,她似乎离不开它,又抓不住它,吸进去,又得把它吐出来。
送走了盛先生的棉花,其实生活一切照旧,甚至还要面对婚外生子的各种未知。
所不同的是,经历了城市的点滴,棉花变得强大,至少她有勇气去面对抚养脑瘫儿的余生。
而盛先生,就像是她人生的一个序曲,一场预演,打开她心门的那把钥匙。
故事开始于情欲,有表演者,也有偷窥狂(银屏里外都有)。
生活的质感是底层的,破败、昏暗、杂糅着混乱,但至少上来就有些东西可以得到满足。
然而满足是为了更大的空虚,男人的妻子回来了,到了棉花该离开的时候。
有人说这是一个关于养老问题的故事,我可以确定以及非常肯定地说,显然不是。
如果这只是一个养老问题的电影,那主视角应该是盛先生一家,当然也可以借保姆棉花的视角旁观。
而朱员成讲的却是棉花的故事,盛先生是若即若离的男主角。
一如片名《盛先生的花儿》,偏正词组,核心是“花儿”。
盛先生有两朵花儿,一朵是苗华,一朵是棉花,前者是他昔日承诺要迎娶的恋人,后者不过是个小保姆。
已然老年痴呆的盛先生唯一清醒的事,就是对苗华的惦念,而且还把棉花当做了苗华,钻了棉花的被窝。
尽管是棉花的视角,导演并不没有让棉花的故事变得强势,而是追求某种欲言又止的均衡,让棉花、盛先生和盛先生的女儿三足鼎立,并用一个三角关系的模套装载故事。
忙碌盛琴请来保姆棉花照顾盛先生,盛先生误把棉花当做恋人苗华,本就不得雇主信任棉花突然怀孕,误会就像是黄河决堤,棉花唯离开以抗争。
导演用拉抽屉的方式来讲三人故事。
他先是拉开了棉花的半截抽屉,露出里面的情欲和婚外情。
然后拉开盛先生的半截抽屉,里面藏着他对某个女人的承诺。
接着又拉开棉花的抽屉,露出她因不能生孩子而被弃以及对孩子的渴望。
盛先生的女儿的抽屉起初是杂乱的,但很快我们就看清,这不仅仅是一个忙碌而强势的女人,同时还是一个被丈夫冷落被儿子疏离的母亲,杂乱的,都是她对父亲的根源甚深的哀怨。
三个抽屉又时拉开一个另两个闭合,又时拉开一个连带另一个,又时拉开这个,弹出的是另一个抽屉里的东西。
影片确实事关养老,比如盛先生的最后时光,比如棉花而回收站老乡看到的那位有儿有女却依旧靠拾荒为生的佝偻老太,但影片追求和展现的显然更多,比如青壮年棉花都市的漂泊,和情感的无依,比如盛先生女儿的终日忙碌,与她的哭诉无门,比如盛先生对苗华的辜负,以及造成盛琴哀怨的根源。
影片顶多是借了一个养老的壳子,在白描当代人情感的点滴。
换句话说,如果我们生活层面的这些问题得不到疏通,结果形同生个脑瘫来养儿防老的寓言。
朱员成作为新晋导演,他的问题是要得太多,有时有点理不清;可怕之处在于,一方面能充分调度演员的潜能,为我所用,一方面他不提出问题,不分析问题,不解决问题,却把所有的问题细致鲜活地推送到你眼前,而他置身事外又深陷其中,冷眼旁观又似乎热泪盈眶。
影片就像是蹲在墙角画圈圈,最后不管你是男是女,是老是幼小,是底层人还是中产阶级,是知识分子还是农村北漂,都可以一众人物身上投射自己的倒影,甚至可在棉花、盛琴和盛先生身上看到自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都成了墙角圈圈里被魔咒的对象。
影片最后“棉花之路”的画面,很美,棉花和孩子笑的更美,但却是画饼充饥,背负脑瘫的儿子,棉花向更茫然无际的人生走去,除了笑迎,别无它路。
影片改编自美籍华人作家哈金的短篇小说《养老计划》,讲述了家人为患有老年痴呆症的老人找来一位保姆照料他的起居,但老人却时常把保姆当成自己已经过世的妻子的故事。
出生在甘肃的棉花,因为不能生育,被丈夫赶出了家门。
在老家待不下去的棉花,跟着老乡到北京打工,遇到了把老婆孩子丢在家乡一个人在北京闯荡的男人何顺。
与何顺在一起后不久,棉花得到了一份好工作,照看罹患阿尔兹海默症的盛先生。
这样的孤家寡人不好照看,可是,盛先生的女儿盛琴许诺的是5000元月薪外加包吃住,棉花觉得这是一份值得她付出的活儿,便拖着行李住进了盛先生的家……
盛先生:脑海中的橡皮擦,擦不掉对你的爱盛先生老年痴呆,认知障碍、行动不便,平日糊里糊涂、不明就里,甚至乖张生事,即便如此,原来固有的许多习惯,比如头发、胡子、手表,还有每天中午雷打不动地看拳击比赛节目都依然保持着原有的习惯。
日复一日的生活似乎就在这种吃药、按摩、看电视中残存。
但保姆棉花的到来启开了他心中的一个隐秘。
看到老爷子在翻看老相册,棉花指着其中提名“吾妻苗华”的照片告诉老爷子这是他媳妇。
五十年年前曾是下乡的知青,在甘肃的山村里遇到了喜欢的姑娘——苗华。
两情相悦,诞下女儿盛琴。
可盛先生还没来得及兑现迎娶苗华的诺言,却因政治原因,匆匆回到北京,从此沧海桑田,曾经的承诺终化作一纸空谈和一份遗憾。
他把棉花当成了苗华,他念叨着“要结婚”,要娶回这个愧对一生的女人,试图偿还自己欠下的情债,实现灵魂的自我救赎。
女儿盛琴在老爷子临终前,让棉花扮作年轻时的苗华,盛装来到盛先生床前,了结了他一生的愿望。
盛琴:我们拥有的,多不过付出的一切盛琴暴躁、刻薄、霸道似乎是她的常态。
作为女儿,她得负责老爷子的生活,而弟弟盛鼓远在国外,不闻不问;作为妻子,她备受冷落,丈夫有家不回;作为母亲,她被儿子抱怨、抗拒,盛琴总是对棉花戒备着,甚至欺负棉花。
老人将棉花的名字记成了自己的亡妻苗华,在棉花为其护理时一下子抱住了她,吓了她一跳,棉花一推,老人摔在了床上,哭了起来。
此时盛琴回家,埋怨起棉花。
在和同父异母的哥哥打电话时又说:我给你爸找了个保姆,人脾气好也干净,你爸占了别人便宜。
这天老人突然摔倒住进了医院,盛琴把他送到医院后,便寸步不离的照顾他,可是老人却不领情,嘴里不停的叫着棉花,他只愿意接受棉花的照顾,看着倔强的父亲,她并没有迁怒棉花,反而帮棉花说话
棉花因不能生育被前夫抛弃,其实原因在前夫;认定自己不能生育后,棉花与何顺在一起的时候根本没想过要采取措施,谁知道意外就这样发生了。
盛琴带着棉花去医院做例行身体检查,结果是,棉花怀孕了,自己怀孕后,棉花匆匆离开了医院大楼冲进了蓝天下,这时候,阳光正灿烂盛琴得知棉花意外怀孕了,而且孩子并不是棉花丈夫的,心里虽然不相信但还是咨询了医生八旬老人还有没有这样的能力,得到医生的解释后,盛琴肯定了自己的想法。
盛琴心理想玲花就是冲着自家的财产来的,一回家就跟棉花起了争执,还立马赶走了棉花,委屈的棉花收拾行李离开了
何顺本以为棉花不能生育,去见棉花的路上,开车时突然得知棉花怀孕的消息,他手握方向盘时的震惊、心慌意乱,何顺不愿承担责任,怯懦地躲起来了,棉花不顾周围人的反对,不顾医生关于脑瘫儿可能性的警告,坚持要生下孩子,棉花跟盛琴说出了实情,因为丈夫和自己一直未能有过孩子,所以她只能和一个有妇之夫在一起,可是现在她的那位爱人又不肯对她负责,棉花对此很是失望。
而她现在需要这份工作,为以后养活小孩。
何顺再度出现,也是为了劝棉花放弃孩子。
棉花和何顺在屋里为了是否打掉孩子而争执,何顺愤愤然开门准备离开,却被守在门外的老人一拳击倒,晚上老人躺在棉花身边说的那番话:不要怕,孩子我想好了,就算他命大吧。
我会和你结婚的
当老人病入膏肓时,盛琴得知了所有的真相,她知道父亲这一生最大的遗憾就是没能和母亲结婚,于是让棉花穿上鲜红的礼服扮演成了母亲完成了老人的遗愿,老人握着她的手静静地躺在医院里,一切渐去渐远。
盛琴养了一只很多年的狗狗,最后狗狗走丢她心急如焚。
棉花背着自己的孩子返回家乡棉花田时,也收养了一只流浪狗狗。
孩子身心正常,棉花背着她的胖娃娃踏上了家乡的土地,小路边是无边无际盛开的棉花,象征着棉花的前路,充满喜悦和希望。
网络上说有地方电影结束全体起立鼓掌了。
可惜深圳这场结束了人就稀稀拉拉走光了。
电影不算差,颜丙燕和王德顺老爷子演的也真是很棒,但坐我边上和后面的观影者都不约而同地说:看的很累。
但即使看的累,也不得不说《盛先生的花儿》是不错的电影。
我从自己的感觉说说,它为什么看的会累。
那时候老师讲过(虽然老师讲的不一定全对):一部片子很忌讳表达的中心思想太多,好比写作文一样,一定要有中心论点。
在《盛先生的花儿》里,涉及到了养老、小三、离异、少儿教育、男女平等、社会雇佣等等各种社会问题。
二婚的盛老爷子有一子一女,儿子盛鼓出国就没尽到抚养的职业,全由女儿盛琴照顾;还有客串的收破烂的老奶奶,家里有两个儿子却没人照顾,年迈的她以收破烂为生,路都没法走好。
严峻的老年化和抚养问题,值得深思了。
棉花,和前夫离婚是因为被认为自己不能生育,而她连去检查孕育的勇气都没有,当了别人的小三,怀了孩子,即使被诊断婴儿会出现脑瘫和残疾还毅然把孩子生了下来。
所以社会普遍的小三问题该如何定义?
道德沦陷破坏家庭和谐该如何批判呢?
离异的盛琴,估计和棉花有着类似的生活,所以她同情棉花,事业好像很成功的她,却有一个并不美好的家庭。
从她口中可知盛先生并没有非常疼爱她,而她却还得尽职尽责地照顾老爷子,所以她经常愤怒、痛苦、愤世嫉俗,她嘴里骂出的话可以杀死一个人,感觉这是很多现代中年女性的共同点。
盛琴的儿子,肥胖、叛逆,这个年纪就已经对生活产生了抵触,他记恨离婚的爸爸,也记恨从不回家的母亲盛琴。
这种现在社会普遍存在的家庭教育问题,是不是也应该解决?
还有收废品的女人,棉花的闺蜜,也是单亲家庭,她独自一个人经营着废品收购站抚养着孩子,从她和棉花的几次谈话中不难透露出她其实内心也有点阴暗和负面,她努力的经营的家庭,但其实并不开心。
所以她会跟棉花说:你看他女朋友真丑,还是你比较俊。
很多,电影里出现的每个人物其实都反映着社会的某个问题。
导演就是犯了个这样的毛病,想表达的东西太多,强行塞给观影者。
但其实《盛先生的花儿》里所披露的问题,导演只是给出了问题,并没有深刻地去给出我们答案,所以我们在看的过程中一直在思考接下来会怎样,这个家庭会怎样。
比如棉花的儿子先天病怎么解决?
盛琴的结果呢?
盛琴儿子教育怎么办?
棉花那个男的家庭怎么样了?
等等有很多问题导演只是说出来了,却来不及去解决它,这就好像开了一个半小时的会,结果只列出了一堆的问题,没有结果。
至少也让观众知道:哦原来是这样呀。
甚至连盛先生家里的狗喵喵的剧情都有些不自然地加入了。
电影想讲的太多,就特别容易犯了抛出问题解决不了的死胡同。
这样观众看起来就会特别的累。
片头显示这是一部电影学校毕业生的优秀作品,所以可能先入为主地就认为电影有些生嫩了。
《盛先生的花儿》让我想起了《幸运是我》,两部电影都是关于老人的话题,但对比起来明显感觉的到《幸运是我》在处理上更显得老练,而且电影的主题非常明显,其他辅助的爱情,港漂,单亲等问题不会喧宾得主。
而且《幸运是我》在电影的起承转合上做到让人很感觉很自然,看完真心会引起共鸣和思考,而《盛先生的花儿》好像还欠缺一点。
另外,导演为了不让电影显得过于平淡,制造了很多让人啼笑皆非的笑点,个人觉得没有必要。
《幸运是我》全片都挺深沉的,但还是吸引着人看下去。
我看过的电影中,让我笑着笑着就哭了的电影是《触不可及》。
好在王德顺和颜丙燕的演技真的不错,特别是老爷子,把老年人老年痴呆的样子表现的很好,人老了就是又回到了出生的样子。
这部的艺术成就应该远不及老爷子的前面一部电影《冬》。
赶在首映日的深夜去看了《花儿》,让11月4日这个我的小节日更增添了一份涵义。
说它是稚嫩的长篇也好,22:50开画的场次里3个女生看的有笑有泪没有人退场。
这是生活的现实主义刻画,处处悲伤不自已。
似乎电影中的世界每个成年人婚姻都不幸福,那个过世的妻子的姓氏“苗”,甚至影响了老人家里泰迪狗狗的取名——“喵喵”。
影片结尾老人去世、女主生下了孩子、喵喵毛发长长失而复得、曾经工作的成人用品店也“改邪归正”转了行,棉花成熟时,女主回到了故乡开始生活新篇章。
整体故事较为平淡,结局收尾过快似有仓促之感,养老的主题只有发问而未能回答。
女儿“盛琴”的表演让我感动,女主的声音和外孙的几句台词让人感觉出戏。
其中女主回忆家乡棉花地的蒙太奇镜头出现和消失处理得比较突兀,幸亏没有看到传说中买衣服那场戏的镜子中倒映出的摄像机。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求多排片县城影院无排片,亟需跟进
文 蒋珈伊因为有过《爱情的牙齿》,因为有过《万箭穿心》,所以颜丙燕在《盛先生的花儿》中的绽放,并不意外。
在我的理解中,《盛先生的花儿》中的主角并不是盛先生,而是花儿;这也不单是一个养老的故事,而是女性自立担当的故事。
花儿温软如棉花,是一个照顾患有老年痴呆症老人的保姆,她离乡北漂,因不能生育而被丈夫抛弃;已无女人黄金的青春,40多岁意外怀孕情人却不敢担当;她成为被照顾的老人盛先生心心念念的老伴苗华的影子,也用自己的选择投射出千千万万拥有独立强大自我的女性内心,让结局看到希望。
还有艾丽娅扮演的盛先生的女儿,这朵花儿精明利落,内心苦楚却外表强悍。
编剧一定是爱偏爱女性的,片中的男人们个个都有弱点和痛点,而女性角色却在平淡中散发着光彩,仿若苦难中开出的洁白的花,一切都被她们治愈。
会演戏的女演员魅力秒杀一切整容网红脸,影片将女主角颜丙燕拍出了铅华褪尽的女性之美,她在朴素中俯仰生姿,哭笑宜人,具有能够撩动所有直男的女性质感。
听说导演编剧都是新人,能有找来王德顺为花儿们做绿叶的眼光,实属厉害。
在《盛先生的花儿》中,王德顺饰演患有老年痴呆、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盛先生,风烛残年的盛先生,双眸呆滞、老态龙钟,画面寂寥。
片中的老人就像个小孩子,喜怒无常,偶尔还误吃狗粮。
艾丽娅饰演的女儿有时候都会控制不住脾气对他大发雷霆,但颜丙燕饰演的棉花用了极度的耐心照顾他的饮食起居,让这位心中有创伤的老人在晚年感受到人性的温度。
导演朱员成对于叙事和写人是有功底的。
靠人物的举止、饮食、玩笑、浅淡的对话、说话的潜台词来表现剧情,塑造人物。
细节看似平淡如水却能叫人津津有味。
《盛先生的花儿》作为一部故事扎实的剧情片,表面没有猛烈的冲突,但每个角色背后的故事都有用心铺陈的层次感,用白描的手法牵出温暖与世故交织、怀疑与信任共生的人物关系。
颜丙燕一直没有很红,她错过了一个女明星走红的最佳时间。
在《甘十九妹》、《红十字方队》等早期作品积攒了一些人气后,24-32岁,据说在母亲生病的八年间,她暂停工作、全心照顾母亲,只为重修与母亲的不睦关系,弥补在青春叛逆期对母亲造成的伤害。
这八年,她只能存在感很低地在剧组串戏,不敢接女一、女二号。
这个过程让颜丙燕经历了蜕变,她在一个采访中说过,如果没有暂停的八年,她可能更有名,但心智绝不可能这么成熟又明亮,轻松驾驭平淡流年中大社会背景下的小人物。
经过八年的沉淀,一个演员对人生,对生活,对亲情、爱情有了更深的理解,这些都是表演需要的珍贵体验。
也许因为经历过这样的人生,才有了今天《盛先生的花儿中》棉花的绽放。
“棉花之歌”——鸡汤营养不饱肚子将安之暑期观看了王德顺老爷子的《冬》,大为赞赏。
80高龄的老腊肉,表演丝丝入扣,每条皱纹都会传情,着实惊艳。
颜丙燕,把个《万箭穿心》演绎得“万箭穿心”,泼辣不失善良,坚韧地道的汉妹子深入人心。
如此“实力派”扛鼎,《盛先生的花儿》会有怎样极致地绽放啊?
灼灼其华的桃花?
孤男寡女共居一室,整点情情色色撩眼球哦,木有;出淤泥不染的荷花,清纯保姆质本洁来还洁去,道德榜样哦,木有;傲霜斗雪的菊花,底层人民乐观打拼,人穷志不短哦,木有……好吧,花儿,也的确是有的。
“盛先生的花儿”,不止一朵。
棉花,棉——花?
棉花!
百度一下: 棉花并不是花,棉花植物开的花卉是乳白色或粉红色花卉。
平常说的棉花是开花后长出的果子成熟时裂开翻出的果子内部的纤维。
多用作服装织物,防寒保暖。
棉花奉献出的是自己全部的果实,给人温暖。
不是花,胜似花?!
导演很有才华,想表达的很多。
作为女性观影者,窃以为:影片就是一曲赞歌,“棉花之歌”!
众多棉花般的女人们成就了“盛先生”们,她们都是“盛先生”们的“花儿”,绵绵软软的“棉花”!
盛先生何其有幸!
盛琴、盛鼓,憧憬“我敲鼓来你弹琴”的盛先生如愿,儿女双全。
可是,给他孕育一双儿女的两位女子(他青年和中年时期的“棉花”)都过早的离世。
前妻苗华,姑且给这个女子一点点安慰吧,称其为“前妻”(至死都没有得到过那一纸文书)。
公元1968年,冷眼和唾沫就足以将未婚产女的她推向绝境。
盛琴的哭诉让我们清晰地看到了苗华被抛弃的凄苦。
盛鼓在母亲离世后定居澳洲,对年迈的父亲不闻不问。
无疑暗示了另一个女人不快乐的人生。
透过苗华照片背后的“爱妻苗华”几个字,我分明看到了《雷雨》里的周朴园……刻意的,女主角叫棉花。
43岁的她被诬不能生育,遭丈夫遗弃。
委身于打工的“成人用品”店老板,辛苦地讨生活。
尽管被命运蹂躏得千疮百孔,仍不怨不恨,不狡不诈,朴质善良。
她的确是“花开不为人赞美,花放不求谁闻香。
只是献花送温暖,只是用花作衣裳”(《棉花》现代诗人:叶千华)的棉花,绵绵软软(包括声音),给人温暖。
她闯入老年盛先生生活的全部要义就是——圆梦。
圆盛先生的“青春梦”,圆盛先生的“良心梦”,圆盛先生的“圆满梦”……难道不是吗?
悉心照料患“老年痴呆症”的盛先生,吃喝拉撒,无微不至。
更重要的,是满足耄耋之年的盛先生的精神需求。
棉花来自盛产“花儿与少年”的甘肃,盛先生插队的甘肃,以呼应盛先生的青春。
“棉花”、“苗华”,同样刻意的谐音。
场景切换中,真假虚实间,既交代清晰了情节主线,又诠释了人物的心路历程。
早年抛弃妻女的盛先生,辗转反侧,心心念念,终于了却夙愿,圆满地“结婚”了。
红妆的棉花,不,“苗华”——棉花和苗华的共同体,给予了他(那个深深伤害过她们的男人)最温暖的“临终关怀”。
风流叱咤的男人们往往会得到圆满的一生,只因众多棉花般女性的存在。
棉花们的温暖时刻都在,触手可及。
盛琴,豪车华服,颐气指使。
但骨子里仍是棉花,与棉花的隐忍不同,她是一朵挣扎的“棉花”。
等待始终“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张国庆,夜夜空守夜夜空,花开花谢自凋零。
有名无实的丈夫,桀骜不逊的儿子,“老年痴呆”的父亲,远走他乡的弟弟,至亲的四个男人木有给她一丝暖意,反让她身心俱疲,心力交瘁……而她始终坚守,如扎根的棉花,守着脚下的泥土,不离不弃。
棉花的闺蜜,回收废品,挣扎于都市边缘地带(同样是一个父亲缺位的家庭)。
善待拾荒老人的细节彰显其本性的质朴。
可是,她那已经有了N个溜溜球(或是陀螺之类玩具)的儿子,竟然闹着还要再买,只是因为又出新款了。
少年的形容间看不到一丁点寒门孝子对母亲应有的关心体谅。
这样的儿子长大后可能回馈“棉花母亲”温暖吗?
毫无悬念,答案必定是否定的。
那蹒跚前行的拾荒婆婆,不就是她的明天?
影片中的男子们,从精英阶层的张国庆到底层残喘的小老板,都如盛先生一般,造就了一个个“父亲缺位”的家庭,辜负着摧残着一朵朵的棉花……盛先生的一生是千百年来男权世界的极致模板!
影片结尾:大片的棉田,吐蕊的棉花,绽放的棉朵,努力地将身子挤出棉壳,释放柔情,蓬蓬的,暖暖的。
背着孩子的棉花舒心地笑着,轻快地从棉田中走向远方,家,希望……小宝宝的神情绝对是神来之笔:惊艳于棉花的美,惊奇、赞叹、喜悦……小表情,天籁一般。
可是,宿命般的“父亲缺位”——绵绵软软的棉花能给他一个健全的家吗???
“棉花之歌”,精心熬制的女性专属心灵鸡汤。
可是,残酷的现实告诉我们,鸡汤有营养,不饱肚子啊!
祝福天下棉花女子,站成木棉!
用“红硕的花朵”将“沉重的叹息”演绎成“英勇的火炬”……PS:也许是期望值过高,两位主演的表现乏善可陈。
倒是艾丽娅的表演张弛有度,神形俱佳。
最佳镜头奖颁给小狗(盛先生拳击小老板时的特写)和小宝宝。
当你老了,头发白了,睡意昏沉;当你老了,走不动了,炉火旁打盹……当你老了,有没有一个人在身边,照顾你的饮食起居,关注你的喜怒哀乐呢?
《盛先生的花儿》这部电影将视线对准这一社会问题,讲述了一个夹杂着无奈、挣扎和误会,却又很温暖的故事。
盛先生80岁了,因为摔倒而行动不便,儿子在国外,女儿一个人跑来跑去,照顾不过来,就请了家政阿姨来照顾他。
可是请来的人没有一个省心的,于是辞了再请,直到棉花的到来。
棉花勤快爱干净,脾气好,对老人极有耐心。
盛先生行动不便,记忆力也很差了,心里嘴里唯一念念不忘的是妻子苗华,他的青春恋人。
盛先生看到棉花时,把她错认成了苗华,于是上演了一系列的尴尬又感人的生活小插曲。
电影改编自美籍华人作家哈金的《养老计划》,由青年导演朱员成执导,在上海国际电影节获得“最受传媒关注”四项大奖。
这里不得不提到主演王德顺与颜丙燕,两个实力派最接地气儿的神级表演。
王德顺老人是个奇葩,年纪越大越凸显出独特魅力来。
《重返20岁》里那个个性鲜明的老头儿,被他演绎得很惊艳。
这部电影里的盛先生则像个“可怜的小孩”,他哭,他笑,他闹,他生气,他需要爱,都在一扭头一扬眉,举手投足之间真实流畅地呈现。
尤其是棉花有一次晚归,几个房间里找不到盛先生,原来他坐在厨房里黑着灯等她。
他先是坐着不说话,木着脸生气,然后愤然起身回房,随手关门,把棉花挡在门外。
像极了一个盼爱人回家,又生气赌气的年轻大男孩。
上次看颜丙燕主演的电影是《万箭穿心》,她将一个困境中的“女扁担”演得细腻而生动。
在《盛先生的花儿》里,她再次如花儿般的绽放。
棉花从乡下来到北京,质朴柔和有耐心,却也陷在自己的困境里。
因为不生育而被前夫抛弃,与一个同样北漂的有妇之夫在一起,感情与生活都毫无希望。
当她得知自己怀孕的那一刻,飞奔出医院,仰起脸看太阳,看着看着,笑着笑着,眼里便含了泪,把一份惊奇惊喜演绎地那样生动而具体。
颜丙燕的美是一种朴实的美,就像棉花,盛放在阳光下,热烈的,全然的。
当实力派遇上实力派,竞技与辉映,自然碰撞出一场精彩大戏。
可能是中小成本影片普遍的投入的问题,很多画面要表达未尽其意。
虽说这个故事讲的一般。
但导演现场调度一流,几位主演都是演技,颜值都是比较挑戏的,居然调度有方,尺度拿捏到位,导演未来可期。
另:还有一种可能,剪辑指导是大神级的...,在尽可能的素材里,将所有主演的表达极可能多的展现。
再另:这是个预算不多,但是关键岗位都是大咖级的制作...,看了看制片人,居然是谢飞,都能解释了...
影片以痴呆老人盛先生与保姆棉花的一段特殊“情缘”为主线,聚焦了当下社会最热门也是最现实、最棘手的养老话题,同时又有机植入了小三、出轨、北漂、移民、亲子教育、中年危机等热辣级的焦点现象,从而让影片从头到尾都浸润着现实主义色彩。
接地气,近生活,超强的代入感和存在感,使其成为近年来甚为鲜见的现实主义力作。
盛先生是一个老年痴呆症患者,女儿虽然在身边,却忙于生计而不能每时每刻陪在他身边。
儿子移民海外,对其不闻不问。
之前请来的保姆与老人都很难和谐相处,直到棉花的出现,一切才有了改观。
但新的问题也接踵而至,层出不穷。
棉花、盛先生、盛琴等人的命运将何去何从?!
《盛先生的花儿》用略带喜感的镜头语言,呈现出了普民草根的生活日常,情感悲喜,让人笑中带泪,泪中揉笑。
在年关岁末的电影档期中,显得尤为另类、惹眼。
既极具人文关怀、人性关爱,又不乏商业元素,黑马潜质,清濯可见。
养老话题虽然沉重,但《盛先生的花儿》却在沉重中点缀上了丝丝暖色,从而令人倍感温情、温馨与温存。
片中,人物之间对立矛盾的关系被呈现的颇有现实批判性,但也总能从些许细节里找到希望之光,正可谓一枝一叶总关情。
颜丙燕演的真好。
电影散场,我说没看懂。这两天不断回想,真的很小,也很大。值得多想想。
早有耳闻了 有意思了荒唐事 不是老头子的种 短视频太特么唬人 我服了抛妻弃子 回到北京 最后也孤苦无依看见老头子胡子拉碴乱糟糟头发,就有点反胃
这片子演员很不错,可惜都没机会出彩。故事讲的节奏不好,也不清楚。录音怪怪的不太习惯。总之是想夸但是没什么能夸的。
什么女神啊爷啊统统靠边。
题材不错,故事还算完整,平铺直叙全靠演员带动,导演极力求稳野心不大,格局就显小了,影射的家庭社会问题只是浮光掠影,最后抒情太过文艺腔了。
喜欢
一开始我以为王德顺要和颜丙燕来忘年恋激情戏呢,我裤子都脱了,就给我看这个
所以重点在表达什么?
看出导演很想感动人了,但力度不够
飙演技。毕竟是毕业作品,看看韩国的酒屋女神
我还是选择去看万箭穿心吧。★★☆
要优生啊 11212016
3197——本片展现了女性的困境,面对困境时的坚强与爱(颜丙燕演的真好)——2022.11.21
人生之苦:求不得。
影片深度不够,但已足够观众体味,演技派举手投足都是味道
最后一幕带着宝宝在棉花地里那一幕,真的超美。
感同身受
李乃文吻戏无敌
不够深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