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头是一个女孩在地震之后的废墟里念着一段独白:“我都知晓,苍蝇掉进牛奶,黑白一目了然;我也知晓,我都知晓。
凭借装束便知身份,这点我也知晓;天气好坏,我也知晓,我都知晓;看到苹果树就能识别苹果,这点我知晓;勤者与懒者一看便知,任何事情都了然于胸,除了自身以外。
总而言之,我都知晓。
健康的脸色和苍白的脸色大有不同,我也知晓;死亡会给万物带来终结,任何事情都了然于心,除了自身以外。
” 是的,世间的东西也许我们都知晓,却独独不能真正知晓自身。
我们应当如何给自己定位?
影片背景建立在东日本大地震后的无秩序现象上,人们处于混乱迷茫的状态,所以影片中不时出现受虐女人、无所事事的混混、神经质的犯人、公交车上的极端青年。
灾后重建不仅仅意味着城市设施的重建,也包括社会人崩坏后脆弱心灵的重建。
作为男女主角的茶沢景子与住田都是家庭暴力的受害者,然而茶沢却崇拜住田,认为他是天才,住田像看怪物一样看茶沢,因为他觉得自己是庸才。
他们是不合群的边缘人,他们被当做“不应该存在的存在”,家庭暴力让两个孩子的性格变得古怪孤僻,并且没有同龄人愿意跟他们一起玩。
除非他们两人相互依偎相互取暖。
住田被父亲一次一次质问,为什么当初没有溺死?
母亲抛弃他跟别人私奔,而茶沢的父母总是逼她,对她说,绞刑架做好了你就去死吧。
以至于,两个孩子不得不怀疑自己存在的合理性,怀疑自己是否真的不应该存在,怀疑自己是社会的败类。
住田不止一次想要杀死父亲,对他来说,父亲的存在只会带给他灾难。
他要替父亲还债,要受父亲的辱骂和踢打,要被父亲质问为什么活着。
终于,他一怒之下杀死了父亲。
泥泞的道路,荒芜的场景,下雨的夜晚,厮打之后浑身的污泥,这些意象让父亲的死显得荒诞而合理。
面对父亲的死,他有一瞬间不知所措,只是拼命地将父亲的尸体拖到一片空地里,挖一个坑将尸体掩埋。
然后茫然地坐在屋门口的凳子上。
他虽然想要杀死父亲,但父亲真的被杀死后,又并没觉得轻松。
他觉得自己果然是罪恶的化身,不应该存在的存在。
电视里播放着白天与他交谈过的杀人犯。
于是他崩溃,黑化,一声释放性的吼叫,充斥着自己的愤怒和迷茫。
镜头切换至次日白昼,他从河水里出来,用各种颜料涂满全身,对着录音机说:“今天是五月七日,附赠人生的第一天,我没有自首也没有自杀,看来我比自己料想的要卑劣得多,反正也是贱命一条我想有效的利用一次,哪怕只有一次,为社会做出贡献。
”住田用这种极端的方式来表现自己的压抑和无助,越是极端越是证明他渴望被拯救。
他在活下去与自杀之间几度徘徊,最终没有按下手枪扳机的勇气,活着的人往往比死者背负的东西更加沉重,于是他只好自暴自弃,打着为民除害的幌子,将匕首装在口袋里寻找他以为的社会渣虫。
导演运用这种灾后的无秩序崩坏现象来警醒世人,关注青少年的身心健康,让观众在看到这种可想见的崩溃混乱混乱的社会后能够反思自己的过错,给自己一个明确定位,重塑自己的心灵,至少不因自己的崩溃来摧残下一代。
园子温导演对原著的背景设定改动,将这种警示效果做得更足更有噱头更高明,且不谈电影与原著的情节区别和人物设定,单看警示目的便知其是成功的。
况且,文学作品与电影本身就有不同方式的表现技巧,不必要计较故事设定和情节删改,而应关注两者之间是否有着同样的“神”。
只是重铸自身需要相互扶持,需要相互温暖。
若社会温暖,那便不会再存在崩溃的社会体制,也不会再存在扭曲的人格。
故事最后是开放性的美好结局,住田被茶沢说服,决定第二天去自首,也在这之前的一晚诉说着彼此对未来的美好设想。
两个人说着,一边哭一边笑,那种温情而悲伤的场面不禁让人叹息,青少年的心智并未发育成熟,还存在诸多可能性,存在尚未泯灭的人性,所以,有新生在,希望就在。
就像最后两个主角向着前方奔跑着呐喊着“加油”一样,一切都再会有新生。
2013年3月21日ps:一直想写这部电影的影评,一直没机会。
今天有机会写了,但是觉得自己想表达的东西有没有表达出来。
还需努力。
印象深刻的日系电影都或浓或淡地散发出一股压抑的气息,并且将极端的思想斗争尽情演绎,《庸才》亦是如此。
该片以大地震后的废墟为背景,讲述了一个被残酷生活折磨不堪的少年从绝望边缘被拉回的故事,然而从影片侧面感受到的是,得到救赎的岂止是主角“住田”一个人,一心甘愿与住田一样做一名普通人的“茶泽”又何尝不是?
灾难将世间无情的摧毁,但这并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被生活摧毁的心灵,重建内心的秩序,抑或是一种蜕变与新生。
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美丽的花,不是也有在山谷中无人看到而独自凋零的花吗,花是因为梦想而美丽吗,因为梦想而活着就一定对吗?
无论世界如何支离破碎都无所谓,紧闭双眼,关上心门,没有事是重要的,没有人可以伤害,默默平凡的活着。
在这样一个如同假寐的安宁里,还是要不断忍受尖锐的刺激和伤害,世界已经摇摇欲坠,冲向崩溃和破灭。
是自杀还是赎罪,自我制定出的规则,在充满罪恶和伤害的世上,用这种方式面对自己面对世人而活下去吗?
苍蝇混入牛奶,黑白分明,我是知道的,除过自己;懒人和勤者,一看便知,除过自己;我知道一切,除过自己。
灵魂在这荒芜世间颠沛流离,跌跌撞撞,如同行尸走肉般的人生,“我是谁,我存在的意义是什么,谁能告诉我?
”心灵已经绝望,世界如此黑暗,自己设定的规则,套牢了灵魂,愈挣扎愈感到束缚的力量。
在泥泞污秽的现实继续沉溺下去吗, 举起枪放手一切吗,唯有充满勇气,直面现实的心灵才能看得到人生的未来。
无论如何,努力活下去吧,带着梦想,重新出发吧!因为每一个人的生命本就是一朵独一无二美丽的花。
我们都是人,死亡是我们的最终归宿。
这是自然定律,我都知晓。
钱德勒在《漫长的告别》写过这么一句,生活唯一确保我们的便是死亡。
其实能在这个弱肉强食的世界生存下来,便是不平凡。
可生活却无时无刻要我们去做出选择,要我们去证明,你是如何的不平凡。
生活像一只无形的手,指引你如此这般。
在它的刻画下,不能做出突破,或者成绩,便成为普通的,社会所看轻的一类,庸才。
生活中不可控的因素多如毫毛,地震,海啸,飓风,山泥倾泻,火灾,核辐射,车祸,斗殴,甚至跑步时摔的那一脚,这些通通都有可能为你生命结束点下句号。
主人公,一个普通的人,生活在这个平凡的年代,没有梦想,没有追求,一心只想简单了度余生,就这样被标记为庸才的人。
现实永远比电影荒唐,被生活而扭曲了现实的人太多,一连串的问题由此产生,道德到底是否是强制的呢?
不道德就一定要受到惩罚?
不道德就等同于犯罪?
生活足够使人劳累,可怜很多人还要为自己加上道德的枷锁。
本来是一张白纸的主人公,一个想平凡生活的主人公,在极度不理智的情况下做出了自己所不齿的事,一时间他所为自己创造的道德世界坍塌了。
接着他不得不开始走向了混沌的道路,心底的良知支撑他活下去的信念,心底的道德废墟指引着他做最后一件事,一件看起来是英雄的事,也是一件自我毁灭的事。
放弃比坚持来得容易,我都知晓。
苍蝇落进牛奶,黑白一目了然。
一切我都知晓,除了自身以外。
人生苦短,不要给自己过多指引,多了,便残忍。
ps:园子温导演的风格一直是黑色浪漫,影片中总少不了死亡,但时常伴随着美好的画面和甜美的音乐,让人感到既残酷又无奈,可惜这部片没有。
加上糅杂太多的含义,使得影片过于复杂,片风一直走黑暗的路线,却因结尾而黯然失色。
*©本文图片版权属于微信公众号:沢之书作者:若水
/电影《庸才》 01很久之前,朋友心情郁闷找我聊天,隔着屏幕都能感觉到她语气中的低落和无奈。
原来,她妈妈反对她跟现在的男友继续发展,理由是对方学历低、工资低、出身低,还要求朋友辞掉工作去她所在的广州。
其实她妈妈没有见过那个男生,也不了解他们的感情和生活现状,她并不关心朋友过得好不好,只是根据外在条件便一口否定。
朋友之所以难过生气,并不是因为她妈妈对她的生活提意见,毕竟大多数父母干涉子女是出于关心和爱。
而她妈妈生性好赌、懒散、眼高手低,把钱看得比什么都重要。
在朋友很小的时候就丢下她去过自己的日子,从小到大对她不管不顾,没尽过一个母亲的责任。
现在朋友毕业工作了,她又回过头来颐指气使地指责:“真是猪脑子,这么多年书都白读了,人家都往大城市跑你还回大山里。
”02朋友很委屈:她有什么资格这样说我?
她自己的人生都没活明白,没有尽过一点抚养责任,就这样来道德绑架我,就因为我是她生的,她有天大的错我都该毫无疑问地原谅她,并听从她的意愿做任何事?
我真的做不到。
如果我是被别人收养,有一天亲生妈回来找我,我宁愿不知道有这样一个人存在。
这种情况下,对我来说养育之情比血缘亲情更重要,更何况抚养我长大的是血缘至亲。
她心里想的是以后要靠我,就不能在我们县城待,因为以前在家乡名声不好。
和她有着相似经历的我无比理解,一碗饭过夜都会馊,迟到那么多年的亲情还有必要再出现吗?
没有付出,哪来收获?
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亲情亦同。
就像《小王子》里的狐狸对王子说的:『你在你的玫瑰上所花的时间,使得你的玫瑰如此重要。
』我没在你身上撒过娇、流过泪、开怀笑,你也没在我身上留下过一丝父母应为孩子所做的付出。
我们互不需要,情意薄如纸,鸿沟虽不深,但真的很宽。
03我家是重组家庭,我从不愿提起我的生父,事实上也确实没什么可提的,我连他长什么样都不知道,因为我妈带我离开他的时候我还太小,我对他的一切认知都来自我妈。
那是一个好吃懒做、不务正业、自私自利的人。
说实话,每当在电视剧中看到这样的败类,我都会悲哀地想:“这种人怎么会和我有关系?
”他在我生命中唯一的存在意义就是,一本行走的反面教材。
在我听着别的大人对孩子说“没有你妈,哪来的你”的时候,我暗想,如果他的存在有一半原因是要带我来到这个世上,那我宁愿一直在孟婆的队伍里排着,也许我妈就会少了那些折磨。
但如今我会想,也许没有他我也可以来到这个世界,毕竟我的眉眼、嘴巴全都像是根据我妈的模子刻出来的呀,跟他有半毛钱关系?
换句话说,我学会了心安理得地看待并接受他曾贡献的那颗组成我生命的精子,但我毫不感激他。
他对我们所做的一切,足以抵消那点微不足道的贡献。
我不恨他破坏了无辜的我原本可以拥有的幸福家庭,是我能做出的最大让步。
要我尽弃前嫌,把他当做亲人爱护,是永远都不可能的。
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行为承担后果,若不能当相安无事的路人,那就成为仇人吧。
如果有人觉得我无情,那我喜欢这样无情的自己。
在我看来,比起以德报怨,更值得称赞的是爱憎分明。
我们来到这个世上,应该是为了让那些爱我们的人感到幸福。
04看过一部日本电影《庸才》,气氛非常压抑,令人绝望。
它讲述的就是一个父母皆祸害的故事。
住田的母亲抛弃他与别人私奔,他的流氓父亲常常以翻箱倒柜、拳打脚踢的方式扰乱他平静的生活,并为他带来无尽的麻烦,每当父亲出现,他都几近崩溃。
他歇斯底里地吼:世界上所有人里我最巴不得死掉的就是他,没有了他,世界会变得更好。
暗恋他的女孩茶泽喜欢收集他的语录,其中有一条是:“杀人是世界上最无耻的事情。
”那是他在认为自己可以做一个普通人的时候说的,后来,他杀了他父亲,成了他认为的最无耻的人。
那天晚上,他父亲看着眼前绝望的少年,对他说:
实际上,想用儿子的死换保险金的事流露于他每一次的醉酒后,只是他从来没有在清醒的时候承认。
他说,现在轻松多了。
这是一个连人都不配做的父亲,所以,住田杀了他。
之后,他没有自首也没有自杀,但已经完全被逼到绝望崩溃了,他说:即便是这样不值一提的贱命,我也要用这额外附赠的人生为社会做点有用的事。
我既然被生下来了,就要为社会做点贡献,杀了那些给别人找麻烦的坏蛋。
于是,他提着一个装着菜刀的袋子,开始堕落自毁的人生。
这是一个父亲带给孩子的毁灭,他的社会责任感,竟是杀尽那些和父亲一样的人,多么偏激扭曲的价值观。
05他原本是个心地善良人缘好的孩子。
邻居灾民爷爷冒着性命危险替他还父亲欠下的高利贷,因为他觉得,住田是日本未来的希望。
在他第一次对父亲举起砖头时,他停住了,他没有想要伤害父亲,他只是想反抗,然而放下砖头的他,换来的是更肆无忌惮的拳头。
在黑帮老大来家里讨债时,他倔强地说:“我不会认输的,这俗套的悲剧打不倒我,我不幸被一对狗男女生下来而已,但我不是像你们那样的败类,等着瞧,我不会像你们那样,我会成为出色的大人。
”每一个孩子在得知自己的人生因父母而悲剧时,都会自救、挣扎、反抗,都想从那种不堪、折磨的关系中站起来、走出去,但不是每个人都能站起来。
人生就是一场考验,战胜了世界的恶意,找到并坚守住真正的自己,便能遇到光明和幸福,让下一代与类似的悲剧绝缘。
若通关失败,则堕落沉沦,成为世界的另一种恶意。
06女主茶泽的家庭也是变态的,她妈妈专门为她做了一个绞刑架,等完工了就让她去死,说他们要幸福地生活,不需要她。
妈妈揪着茶泽的头发说:“给你取名的可是我啊。
”仿佛生下她是一件多大的功德,足够作为她对孩子暴力虐待、为所欲为的资本。
但茶泽喜欢住田,因为心中有爱,她总是那么开朗、没心没肺,对生活中的一丝美好希望也不放过。
不管住田怎么讨厌她,甚至对她暴力相向,她都坚持陪在他身边。
尤其是在猜到住田犯下罪恶后,她劝他自首,赎清罪过、获得自由,然后成为一个优秀的大人。
她心里所有的一切,只是守护住田那个普通却光明的未来。
影片结尾处,茶泽说:“等你出狱我们就结婚,租一间便宜的公寓,幸福地生活,认认真真地努力工作,然后,我们会有宝宝,叫我们爸爸妈妈。
等那孩子长大了,有一天突然觉得自己非常幸福。
他会感谢我们把他生下来,他真心诚意地这么想。
就算是假的,你也想象一下,这是最完美的幸福吧。
”“嗯,很美好,像梦一样。
”住田说。
句句戳心,普通家庭中的孩子习以为常的幸福,却是破碎家庭的孩子踮起脚尖也够不着的奢侈希望。
你本是世上绝无仅有的花,千万不要因为别人的劣根性而凋亡07弹幕里有网友调侃:怪不得那句想死就去死这么眼熟呢,这是我爸常对我说的话啊!
还有网友说,他最大的努力就是活到现在。
电影结局算好的,但正因如此拉低了对这部作品的评价。
现实生活中的住田和茶泽,也许远比电影的结局沉重得多,比如曾经热极一时的达州男孩自杀事件。
爱孩子是天性,爱父母是人性。
从电影和自己及身边朋友的经历中,我渐渐明白,父母并不是孩子成长中不可或缺的角色。
拥有知识、能力双全的父母,对孩子来说是锦上添花。
拥有平凡却善良,会教孩子做人基本道理的父母是标配。
而有自私自利、不负责任、抛弃孩子的父母,也并非多大的不幸。
只要他们静静在自己的世界里活着,不要来打扰孩子的人生,孩子虽成长得慢,但照样可以过得很好,拥有属于自己的幸福。
因为每个孩子都有向好的天性,没有人愿意把自己关在地狱里。
08看完电影后,我觉得我和朋友比他们幸福多了,因为我们的成长过程属于第三种。
虽生在有裂痕的家庭,但成长于其他至亲的关爱,身边朋友的友情,老师同学以及社会陌生人的善意中,最重要的是,生活平静。
现在,终于长大拥有了为自己的人生做主的权利,也有机会选择想走的路,成为想成为的人,不用再像一个孩子那样无力反抗。
我想过很多次,为什么应由爱结缘联结到一起的家人会变成这副嘴脸?
为什么不爱孩子却要把他带到世上来?
为什么把温暖的亲情过成了冷酷的仇恨?
为什么有的父母比恶魔还恐怖?
《唯有你,不可辜负》那本书里,女主问男主:“为什么不成熟又不负责任的大人要生孩子呢?
”男主说:“也许因为,他们生下我们的时候,并不知道自己也还是个孩子吧。
”我们不探讨父母的教育方式,而是想让一些人清楚地知道,他们一开始就不具备做父母的资格,这与能力、年龄、受教育程度无关,而是内心深处的人性、品格和责任感决定的。
09我以前不懂什么叫没有做好当父母的准备,但现在明白了。
成为父母不应该是结婚后自然而然、按部就班的角色改变,而是自己准备好接受并奉献部分爱给一个全新的生命并为他负责的态度。
是确定自身已经成长为可以给孩子以身作则的大人,是愿意累并快乐着地尽到为人父母应有的责任。
父母那一辈已无法改变,且愿我们都能懂得好父母对于孩子成长和幸福的重要性,不要在自己还是孩子的时候成为父母,在真正成熟并准备好为孩子建造一个温暖的港湾后,再将他带来这个世界吧。
那样的话,即使他尝遍世间苦楚,在被社会的纷扰弄得疲累不堪时,还能心有栖息处,回到这个安全幸福的城堡里积蓄力量,再度出发。
影片中一个可能患有精神病的路人说:“世界上最坏的人,是活着给别人添大麻烦的人。
”哪怕是血缘至亲,也不值得原谅。
对于那些抛弃孩子,认为个人利益高于一切的父母,我想对他们说一句曾在电台听过的话:“时间冲淡了怨恨,也磨平了缘分。
”既然选择了离开,就不要再出现,无论过得好不好,都在双方的世界里当一条永不相交的平行线,各自安好吧。
不要道德绑架,也不要想从孩子那里得到什么,因为从你离开的那刻起,不打扰,就是对他人生最好的成全。
如果这样,也许某个时刻孩子会想起,有一个人曾给了我生命,但没给我爱,不过没关系,我感谢他消失在我的生活中,让我有机会体验更多的真情和善意。
他让我懂得,世上除了血缘还有很多更珍贵的情感,至于他缺席的那份爱,我会加倍给予我的孩子,让他永远不会有这样的缺憾。
这是我能想到的一个不负责任的父母留给孩子唯一的正面意义和成长能量。
end.
1.善良是少数人的天分,既不是所有人的天分,也不是多数人的诉求。
2.反社会,反制度,反压迫,社会的发展是在信息严重不对称的基础上完成的,暴力几乎成了推动社会蜕变的唯一方式。
3.奔跑戏才是电影的重点。
4.梦想早已不是可以大声吼出的话语,而是用来自嘲的挡箭牌。
5.在感觉合理的前提下,即便在不合理的时间不合理的地点由不合理的人完成的不合理的事情均是正常的,存在即合理。
6.人都是逼出来的。
7.值得一用的演员都值得一用再用。
————一个不道德的秘密。
2011年3月11日,日本大地震。
同年的五月下旬,鬼才诗人导演园子温执导的《庸才》于宫城县石卷市附近受灾地区正式开机。
维庸的诗歌、少女的朗诵合着音乐,由此,故事展开了脉络,伴随着废墟、瓦砾、塌石,默片式的长镜头黑白分明,由远至近。
我相信,这些都是日本真正的疮痍。
不容置疑,这是园子温血液浓度最低的一部影片。
电影的主要情节,讲述了一个渴望普通平凡却又身处不幸的初中生的故事。
父亲酗酒家暴,常年在外亏欠赌债,靠着伸手向家中要钱过活;母亲经营着一家惨淡的租船屋,交往着不入流的情人,对儿子的生活不管不顾。
他最大的愿望,便是日后安安稳稳地继承下母亲的船屋,然后过上平凡的一生。
然而,在经历了母亲“为爱出走”,父亲欠下巨额高利贷以后,隐忍在父亲拳头下的善良少年,终于歇斯底里地爆发,曾经犹豫过的高举的石头,终于落在父亲的身上。
失手杀掉父亲以后,少年住田内心全线崩溃,走上了自毁的道路。
影片中每个人物形象,都可圈可点 。
作为主角的住田,向往“像一只鼹鼠一样活着”,在老师一边播报着最新的核辐射数据,一边又极力地煽动着感情,一遍又一遍鼓舞大家“我们每个人都是特别的,我们每个人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一朵花” 时,他可以高喊着“平凡万岁”去反驳老师;冷漠少言,终日处于毫无斗志的无所谓状态,他的最高目标便是经营小船屋,只用维持生计就好。
而女主景子,作为唯一欣赏住田的人,她自顾自强行介入住田的生活,记录下住田说的每一句语录,帮助他经营租船的营生。
在得知他过失杀人的意外后,也是劝他自首、“帮助他做出正确决定”的关键性人物。
同样生活在不正常家庭阴影下的少女和少年,在现实的冰冷无情中紧紧依偎,互相依靠彼此来获取世间最后一点温暖和救赎。
以及一位令人心酸的老人,他在地震中失去了一切,是寄居在住田家里灾民,视住田为最重要的朋友,吞忍下黑社会放债者的拳打脚踢,默默在背后替他还下了父亲的高利贷,不惜一切代价,乃至偷窃、杀人。
在住田杀死了自己的父亲以后,导演巧妙地运用涂抹油彩来标志少年自毁道路的开端。
伴随着回环往复的旋律响起,脸上,衣服上,甚至是舌头都被住田面无表情涂抹上油彩 ,如同一具丧尸。
在录下“从今以后每一天都是我额外获赠的生命,我要用这白得的时间,为社会做些有用的事”后,拎着装有菜刀的纸袋,他游走在街头,打算以杀掉他认为的社会败类来作为自己生命终结的意义。
片中有很多意味深长的镜头,丧失家园的灾民时常望向河中淹没一半的屋宅而痛哭,因地震而沦落流浪;为女儿制作绞刑架的母亲,以节日彩灯红色油漆来装点刑具;公交车上拒绝让座挥刀刺向孕妇的青年,近乎狂热而偏执的神情令人战栗;故作煽情夸张的老师,被施虐的女人,晃荡于街头的狂暴分子。
而令我影响最深的,是影片最后的一个场面。
黎明即将到来,住田站在水中,举枪向天数发,执行了对过去的自杀,也可以说是对过去自我的告别,少年完成了生活的灾难以后对自我废墟的重建。
他和景子跑向警察局的路上,大声地一遍又一遍喊出“住田加油!
”,音乐渐响,隐忍的情感伴随上升的音阶逐渐聚集而喷涌,辗转肆意地绝望以后,结局在弥漫着无限黑暗的压抑里终于透出些许未来的微光。
满目疮痍的废墟,终于迎来黎明。
在观看《庸才》时,我总忍不住将染谷将太饰演的主角住田和《人间失格》里的男孩形象重叠在一起,他们同样都是对生活失去了信念和热情,以自我放逐和毁灭作为生存的最终价值,他们同样沉默,同样面无表情,他们过早地理解了人生的衰退,徘徊迷失。
然而,他们的最终的选择却截然不同,一个是向生而死(大庭叶藏),一次次自杀自我否定自我放逐,在现实的逃避中沉沦最终丧失为人的资格;一个是向死而生(住田祐一),重生之后他选择以面对去完成对自我的赎罪和拯救。
就像叔本华说的:“他们并非被判了死刑,而是被判了要生活下去。
”活着,永远是个比死亡更加艰难的抉择。
除此以外,配乐也是影片的一大亮点,莫扎特的安魂曲—痛苦之日章(如果我没听错的话)贯穿整部电影,低沉地交响共鸣,回环往复的旋律,酝酿着每一次高潮的迭起和情感的喷发,不得不说,相得益彰。
安魂曲,是对主角所经历所有不幸的告慰,想必也是怀有寄托了对现实灾难的默哀。
只是想平凡的活下去。
只有卑微渺小的愿望才能深深激起每个人的怜悯,人性的恶才能得到最根本的瓦解与救赎。
我们虚构了太多美好飘渺的幻象,空洞温情的爱的面纱,现实的残酷却将它们戳成了一个个刺目的洞,连着沸腾的热泪和荒唐,一锅端入了所谓的天堂。
我从来不相信所谓的心灵鸡汤能够带给人多大的鼓励和告慰。
只有不幸,只有不幸才能治愈不幸。
所谓的大道理是顺着的人们讲给逆境中的人们听的。
那么到底有多少成分,是为了告慰痛苦中挣扎的人们,亦或是抒发作为顺境中的人表达体贴与关心所必须要抒发的情怀?
任何人都不能对他人的痛苦做到感同身受,哪怕是我们爱的人或是爱我们的人 ,我们只能体谅,渴望卸下彼此肩上的重担,却无法做到设身处地的理解。
因此,痛苦只能靠比较去化解。
诚然我们应当去宣扬爱与美好,我们应当执着于去了解生命中的向阳面。
但生活又不是终日无雨的阳光灿烂。
只是以为被美好事物灌食大的内心是无法强大到去面对生活的一切非难。
所有的漂亮话在真正的痛苦面前大抵是毫无作用的。
绝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只能在痛苦中寻找共鸣,在恶意中寻找到生命的支点,去酝酿、去平衡、去消化隐藏在我们每个人心中的那点不甘、那点怨愤、那点阴影。
日本的电影总是将这种含蓄的情感与痛苦表达得特别压抑,无论结局是否光明,每次看完都有一种说不出的解脱感,我们总是在领教现实的温情与残忍的双面性中得到成长,在他人的不幸中得到启发与告慰。
终归是电影,我们看得压抑难过,合上屏幕,我们所处的生活也会陡然觉得好过得多,再怎么也是没有电影里的不幸那么难熬的,不是么?
地震过后,日本在废墟上重建家园,而影片中,是在生活的苦难以后,完成对自我的重建。
园子温这一手残酷青春物语的牌,打得不错。
恰恰是在地震过后短短几个月的时间,恰恰是所有日本灾民,经历最为痛苦历程的时刻。
最后,附上影片开头颇令我觉得惊艳的一首短诗,来自法国吟游诗人弗朗索瓦.维庸我都知晓,苍蝇掉进牛奶,黑白一目了然; 我也知晓,我都知晓。
凭借装束便知身份,这点我也知晓; 天气好坏,我也知晓,我都知晓; 看到苹果树就能识别苹果,这点我知晓; 勤者与懒者一看便知,任何事情都了然于胸,除了自身以外。
总而言之,我都知晓。
健康的脸色和苍白的脸色大有不同,我也知晓; 死亡会给万物带来终结,任何事情都了然于心,除了自身以外。
「庸才」改编至漫画,漫画中处处宣扬绝望厌世的世界观。
电影中导演擅自加入了福岛大地震的背景,硬生生改成了地震后重建精神家园的主旋律影片。
作为这次上海电影节我的第一部影片,这个开场让我颇为不满。
影片中住田几次将手枪对准自己的脑袋,但最终还是伴随着"加油!
未来会更好"的口号去投案自首了。
这感受就好像准备好情绪和纸巾,但发现「1942」不但不煽情,有些地方还挺搞笑,落差感biubiu的。
这也是观影以来,我第一次那么强烈的希望帅帅的男一号赶紧去死。
在去影院的路上,我询问乘务员乘坐地铁的方向,他指给了我一条完全相反的路线,但因为地铁的路线是环形的,所以最终我还是绕回来了,只不过是花了两倍的时间而已。
类似的事情在上海我一天要经历好几回,如果都学住田,那我至少每天得砍个7、8个人才能解气,或者更多。
「庸才」原著把这种情绪发挥的淋漓尽致,这大概也是它受到青年一代追捧的原因。
它的悲观、厌世情绪是当下年轻人的一种宣泄。
虽然日本有小清新,有宫崎骏,但在我看来「庸俗」才是日本普世价值观的代表。
日本并非崇尚"加油!
努力!
奋斗!
"的国度,他们更多是一种隐忍的坚持。
三岛由纪夫在「镜子之家」里写道:正因为相信破灭,不相信明天,才能够心安理得地与世俗握手言和,屈从于习惯案例。
就好像他们说"呵呵,我做豆腐的,我只会做豆腐。
"这话听起来敬业,但各位,难道没听出背后内一丝丝的无奈?
大部分日本人都"绝对服从自己所轻蔑的东西"。
影片大部分时候都是压抑的,但场内的日饭还是很给力的,非常珍惜那仅有的几句不那么压抑的台词,然后你会听到影院的部分区域内传来几波笑声。
影片结束后有星点的鼓掌声,但最终还是没有带动更多人鼓掌,大概大部分人的想法都和我一样吧:终于结束了。
这部电影堪称园子温所有电影里最光明的一部了。
地震和核辐射后的日本,面对一片废墟,被毁的家园,许多人无家可归。
然而最萧条的景象并非来自那些临时用于避难的帐篷和破纸箱,也并非那些一无所有失去亲人的灾民,而是在灾难后幸存的家庭中依旧还发生着的溃烂和崩塌。
片中90后男主与女主即出自这样压抑的家庭。
园子温电影里偶尔出现的诗句念白再次在荒野般的世界里点亮一丝光芒。
即便那诗句充满了忧伤和绝望。
“我都知晓,苍蝇掉进牛奶,黑白一目了然;我也知晓,我都知晓。
凭借装束便知身份,这点我也知晓;天气好坏,我也知晓,我都知晓;看到苹果树就能识别苹果,这点我知晓;勤者与懒者一看便知,任何事情都了然于胸,除了自身以外。
总而言之,我都知晓。
健康的脸色和苍白的脸色大有不同,我也知晓;死亡会给万物带来终结,任何事情都了然于心,除了自身以外。
”这种诗句念白也同样出现在《恋之罪》 中。
不同的是,后者凄美的诗歌与肮脏的画面构成强烈对比,而本片中的诗句却更像在心灵灾难过后的一个释放与自我救赎的出口。
很多人问为什么要以福岛核泄漏和大地震为背景,我想,这大概是主角内心所经历的飓风的外化。
片中拍摄了主角和几个配角分别独自站在满目疮痍的废墟中的场景。
每个人都如此孤独又如此迷茫。
当影片播放了几分钟的时候,标题就已经在我的脑海中涌现出来。
在废墟之上,目光纯净的少年,泪水晶莹的女孩,那么美好。
他们虽承受着这个世界所加在他们身上的不公平的虐待,却还没有丢失善良的本性。
即便是男主杀死禽兽父亲而精神崩溃之后,也依然保留着一丝善良的本性。
他拿起一把刀,想利用”附赠的人生“对社会做点贡献,杀死那些坏人。
然而最终他也没有像那些反社会者那样滥杀无辜,一些无辜的人反而因为他的挺身而出获救,而在他想把刀插向那些坏人时,却都以童话般的巧合被拦了下来。
这可以看做某种阻止他堕落下去的神秘力量将他最后一丝希望保护起来。
当然,这神秘之手便是导演和编剧之手。
我想,此处正是园子温的范儿---一种反逻辑化的体现。
而这次,不同于以往的是,通过反逻辑化所呈现出的却是过分的美好。
灾后,男主家的船厂附近出现了一些灾民,这些灾民大多在灾难中失去了亲人,变成了孤家寡人。
然而片中所呈现的这些人,清一色的真善美,为保护男主和他心中的希望,甚至不惜以性命铤而走险。
印象很深的是男主自首前一天,大家欢聚在屋外,音乐响起,大家拉起手来跳起圆圈舞,难道这种场景不是典型的对童话桥段的置换吗?
这些曾饰演过变态杀人狂、禽兽商人、放荡主妇的演员,在这部电影里却摇身一变,成了围着篝火跳舞的小熊和小红帽们。
这种根本不存在于现实的美好与单纯的二次元形象,与这个社会的绝望、压抑、罪恶形成鲜明对照。
同时也彰显出导演一贯的怪异风格。
只是这次的怪异,并没有令人不适或作呕,而是让人觉得悲伤。
人在什么情况下会流泪,我相信是还有一丝希望尚存之时。
眼泪代表的是灵魂的救赎、心灵的解脱、代表内心深处对希望的渴求。
片中男主虽几乎精神崩溃,却仍会流泪,这也说明他并非无药可救,而女主,即便经历了那么多黑暗和恐怖的精神折磨,却仍然流出晶莹剔透的泪水,却仍如此单纯地向往着美好的未来,也是在得知男主犯罪后,规劝其投案自首。
这个女孩,你能从她身上看到她曾受过的伤,却看不到一丝变态的恶毒。
这几乎又是个童话般的奇迹了。
这种奇迹,如前所述,也透露着一种近乎不可能的美好。
当我们看童话的时候,我们或可相信童话里所隐喻的那些美好。
而当某些遭受过厄运和摧残的事物却依旧保存着净无瑕秽的美好时,这些美好却变成了玫瑰的刺一下,刺入我们的内心,让人疼的想流泪。
即便满眼的废墟,即便伤痕累累,我依然在将要扣动那把出现在洗衣机里的手枪时迟疑了。
我完全失去了原则,我的世界观因此必须发生改变,我找各种理由为我活着,我既没有去自首,又没有去死。
任何事情我都了然于胸,除了自身之外。
而不管怎么样,只要未来还不确定,就有希望。
那废墟中淹没在水中的家园,半露在水面上,只要它还没有完全沉没,未来就还有希望。
我是如此不确定地、摇摆地、好死不如赖活着地相信着的。
一直很奇怪,像日本这样充满病态的国家,为什么总是能拍出人心底的温暖,这部电影依然让人看的泪眼婆娑,一开始那一段废墟的震撼自然不言而喻,人性是不分国界的,觉得也许这会是一部经过灾难的叛逆少年是怎样成长的故事,结果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幼稚的电影,从电影开始住田的桀骜不驯,不接受任何人的好意,到最后和茶泽奔跑在路上一声声声嘶力竭叫喊着住田加油,这部电影的每一丝细节都充满着深刻隐喻。
1.在电影12分钟的时候,住田第一次被混蛋老爸痛殴的时候,他其实是个内心善良温柔的孩子,对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一点不吝啬自己所能所做的,而且从嘴角的微笑,能看出他的快乐,然后父亲的出现,父亲的暴行,让他对某些人的生命产生了疑问,不是所有人都配有资格出现在这个世界,当然他过激的表达,也伤害了地震中失去一切的人。
2.看来混蛋的爸爸不会那么简单的消失,晚上他又如约而至,并且告诉了我们一个可怕的事实,在他的心里没有一点点愧疚或是父亲的自觉,而是无情的阐述自己是怎么讨厌这个儿子,没有他就好了,没有他就好了,他死掉的话自己就有保险金了,他死掉的话自己就会有更好的生活,对于我来说,这是心灵的触动,这样的话对于一个未成年的孩子伤害比肉体的伤害要沉重1000,10000倍。
3.这部电影的绝望在于不仅仅是有个混蛋的父亲,而且还有个放荡的母亲,从在和住客一起装潢的时候母亲的表情就知道这人不会是个省油的灯,果然,最后没有让大家失望,大白天领来自己的姘头,并且很快遗弃自己的儿子去私奔,还大方的丢了几千日圆,还付上了亲笔签名的加油,她会非常开心的丢掉了这个拖油瓶,重投别的男人怀抱,用欣喜若狂来形容不知道合不合适,也许我们更期望她是被迫的,更希望她会有很多不舍,但是从每次混蛋爸爸来的时候她的逃避,对于住田的毫不关心,我们可以说这只能是期望。
即使是这样他还是一直在维护自己的母亲。
而且这次抛弃,就在住田为住客找寻洗澡的筒以后,可以说温柔的孩子,再一次被抹杀。
4.悲惨的少年即将要练成,之后被黑社会的殴打,他在被怎么殴打也依然是在隐忍,他对于这群坏人的不屑,他知道他的行为会招来更重的暴揍,但是他依然不畏惧,一个少年的勇气叛逆被刻画的凌厉精致,这次夜野叔站了出来,虽然只是多了个人被殴,但是其中有一点是在住田被第一拳的时候夜野说门牙没掉吧,门牙好贵的,到后面的区区600万,可以说当人和钱在做对比的时候,钱是多么的不值一提。
PS:揍人的场面很暴力,却不过。
5.电影57分钟的时候以为事情开始朝好的方向发展的时候,混蛋父亲再一次出现(黑社会居然没把他搞死,天理不容啊)再一次对住田进行了一次暴揍,住田终于想要反抗拿起了石块,面对父亲的质问被束缚的他最后还是放下了石块,他不能成为他嘴里的人渣,虽然口口声声说着他死了就好了死了就好了,但毕竟是父亲,他可以不仁我不能不义啊。
可是这不知死活的人晚上在没有喝酒的情况下依然不停的说,你没有就好了,我要的是保险金一类的话,如果喝酒的时候可以说是醉话,但是这时候才知道,这混蛋一点点内疚都没有,最后住田拿起了石块,砸死了自己的父亲,他是全然释放自己,只想让他去死,没有一点点束缚,他变成了自己最痛恨的人,暴力的怪物。
期间所有住客都目睹了这一切,却没有做任何行动,懦弱的待在自己的小帐篷里,冷眼旁观,谁都帮不了他。
至此完成转变,后面住田自暴自弃,把自己逼到了死路,,那个称呼他为知音的杀人狂给他指明了道路,让他变成了以暴制暴的人,在大街上不断寻找人渣。
满脸油彩的他,丝毫不顾忌的马路上嘶吼,从此时的疯狂到最后的救赎,其实他一直被自己逼的看不见自己所拥有的,那些住客都是真心在为他开心为他伤心为他痛苦为他执着为他改变,无奈自己都太懦弱,这里着重刻画了夜野这个角色,他为了帮住田还债去偷去抢去杀人,在2000万里只拿走600万,他宁愿自己的黑换来住田的白,他跟黑帮老大说,因为我们只是过去,只是历史,而他是未来,为了未来可以放弃一切!
茶泽的经历其实和住田是多么的相似,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痛,但是她却有自己的理想(和住田一辈子)而且为了理想不断的努力,其实这对孩子让人真的很伤心,一开始互删耳光,茶泽每一次被住田的不屑伤害的难以承受的时候就捡取一块石子,住田在这段感情的前面一直都是接受者,被施以者,却一直不知好歹,最后117分钟住田终于说了谢谢你,茶泽。
第一次高潮。
这也是一部小清新纯爱片。
最后高潮住田扔掉了手枪走回岸上伴随着憾动人心的交响乐,他们一直在喊着住田加油,导演也在呐喊着日本加油。
还有很多细节,因为字数原因和我自身的文笔水平就不在去说了,包括老师的话,日本作为被援助国,为自己感到不耻,要自己自强不息,被抢劫的希特勒,每一个人的每一段梦境,住田见到的那些坏蛋,其实都各有隐喻,黑帮的老大,那把手枪,最后的悬念和茶泽扔掉的石头都值得回味,这真的是部很棒的电影,虽然逻辑上找夜野去合伙偷窃,然后被干掉的帅哥小偷,这有点不可思议以外,觉得没有缺点,5星推荐
里面好多圆子温的御用演员哦. 可是, 虽然是圆子温的调调, 但却总觉得不太像他. 这大概是他的作品里最不喜欢的一部了...哎
打巴掌啪啪啪
园子温的电影有种让人目不转睛的能力,即使是这样不太习惯的温情牌。
苍蝇掉进牛奶 黑白一目了然勤者和懒人一看便知健康的脸色和黑白的脸色大有不同我也知道 死亡会给万物带来终结任何事物都了然于心 除了自身以外
你妈
演员虽卖力 但用力过猛了 剧本过于随意 也完全不够支撑内核的深度 ... ...
是说日本大地震后国民脆弱的心灵么?看得纷纷欲睡。
又是园子温一部貌似荒诞又符合人性的,玩意儿
每次看此类日片,就发誓以后再也不看日本电影了,结果还是会被片名,或者海报给诱惑啊。
洼冢洋介 出场帅到我要流泪了!!!演员们演的真好。
父母皆祸害 (ost不错 ,洼冢洋介还是那副屌样子 哈哈
残酷青春,人性异化,社会投射,创伤情结,题材控园总也开始走良善路线了
男女主都挺萌的啊!里面的女角色胸都很大有木有!
从头崩溃到尾,所有人都拧巴至极,园子温简直就是一个负能量原子弹啊。即便最后的奔跑带着可怕的生命力,却还是被黑暗气场压抑至崩坏。生而为人,对不起啊。
菜花你什么时候去日本演电影了也不告诉我一声
刚开头还不错,越往后就越乱。。那个女猪脚可真能折腾,真是死了都要爱。。洼冢洋介整个激瘦。。
住田 念作 思密達
頑張れー!普通の人間になりますように、頑張れー!【染谷と二階堂は、二人ともやはり大した者たちだ。
在我看来,这部电影是在用叫嚷努力,奋斗,一切会好的无脑的乐观主义和主角堕落的虚无主义对道德需求做出考量。前者是世俗道德的力量,是杀人者,人恒恶之。后者则用解救化解道德,从而想用‘为社会做点贡献’这样无厘头的善念来重塑道德,电影的最后,则是两种主义的交汇,乐观向上到庸俗不堪。
难得园子温的温情,青少年永远是未来的希望,住田,干巴爹,霓虹国,干巴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