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的时候没觉太好笑,看过之后越想越好笑!
英国人的黑色幽默,强大的杀伤力!
可是除了那些血腥让人作呕的杀人场面,和叹为观止的美景,让我印象最深的是Tina的妈妈。
开场Tina的妈妈,手臂用海绵吊带挂着在胸前,坐在椅子上,不停哀号,我还以为她是精神病患者。
Tina不停地用单调的声音叫着‘mum,mum,mum... ’我真后悔没数她到底叫了多少声mum。
最后妈妈终于转头了...妈妈画画很出色,手臂也没问题,她给Tina梳头,好像Tina还是小孩子一样。
Tina的床上也摆满泰迪熊。
这个家里到处都挂着狗狗的照片,看不到有母女的照片。
母女俩似乎最爱的都是那只狗狗。
妈妈认为狗狗才是她最好的朋友,而女儿只是她的亲戚(you are only a relative)。
她尽自己所能要阻止女儿跟男朋友出去度假。
可女儿一出房门,她就迫不及待地进女儿房间,翻箱倒柜,查看女儿隐私。
(其实我也经常怀疑,我从家里搬出去之后,我老妈是不是查看过我学生时代的日记 = =|||)女儿离开之后,妈妈还不甘心。
电话打到旅游景点,广播找人叫Tina去接电话,接完电话的Tina泣不成声...妈妈坚持不懈,假装从楼梯上摔下来,按紧急呼救钮接通女儿的手机,可惜赶上小两口正在车震...到后来Tina哭着给妈妈打电话,听到她的哭声,半躺半坐在被窝里的妈妈不禁露出胜利般的微笑;而且不等Tina说完话,就得意地先挂电话。
可能是因为她知道,女儿要回家了。
你怎么确认自己的存在感呢?
极度的自卑,极度的自恋,两者在某种因素的作用下就制造了变态杀人狂。
他把这当成心灵之旅,他对她说,这不只是性爱之旅,他要写一本书。
而她,是他的缪斯,灵感之源。
她欣喜若狂,为自己的爱人有这样的精神追求感到自豪。
可是他苦苦追求的灵感迟迟未到。
他指责车上的人乱扔包装纸,却只收到一个中指。
他无力继续指责,感到深深的挫败感。
他痛恨不讲公德的人。
他在倒车时压死了那个乱扔垃圾的人,责任在行人。
但他从中得到了某种平衡,所以他心安理得。
这也许是他从这次旅行中得到的唯一启示。
因为他开始无序杀人,以此来确认自己的存在。
第二个受害者开着一个最新式的箱车,豪华,干净,居然更省油。
他们坚参观他们的新车,内心充满嫉妒。
受害者妻子无意中提到的一句话把他推到了深渊。
她说那是她丈夫的心灵之旅,他正在写第三本书。
他一夜无眠后,第二天早上追踪受害者并杀了他。
她捡到了受害者的那条狗,与自己误杀的那条一个样子。
她扔掉主人的项圈,利索从容。
他人的优越对他们来说就是一种罪恶。
她翻看他捡到的受害者的相机,终于发现是他杀了人。
她满眼泪水,指责他不该这么做。
他说这么做只是为了维护她的尊严。
好吧。
她接受了。
她带狗出去,遇到一个更有公德心的人,要求她把狗便装袋带走,不能污染环境。
如果她不听从,路人就要举报他们。
他出现,拿着一根棍子,为这被盗窃的道德怒不可遏。
他用木棍打死了他。
她不再恐惧。
他们去饭店吃饭,却遇到一桌奔放的女郎,在为一个未婚妻举办婚前的庆祝。
她去上厕所回来,发现那个未婚妻正在吻他。
她们当做一种游戏,34岁才找到爱人的她却感到自己的世界被侵犯了。
她把那个未婚妻推下了悬崖。
她的行为让他很不爽。
他拒绝和她做爱。
她带着未被满足的情欲疯狂开着。
他被晃醒后让她停车,她方向盘一偏,故意撞死一个跑步的路人。
他们抵达了旅途的终点,一座壮美的古桥。
这时候他在旅途新交的朋友也到了。
她对他们的友谊充满嫉恨。
她试图诱惑他的朋友,以便让他杀了他。
他不为所动,他也对她的无理取闹不为所动。
于是她走出门,把他朋友所居的小旅行仓推下了悬崖。
她用这种方式结束了争执。
他们手拉手,牵着狗,奔向那座桥,奔向幸福的终点。
在桥上,她放走了狗,和他肩并肩站在最高处。
他说,你确定这么做吗?
她说,yes。
倒数之后,他纵身跃下。
而她,选择了活下去。
阴沉的英国天空下,是梦幻般美丽的大地。
无数生命出生和死亡,默默无闻。
对于普通人,道德感是一个脆弱的东西,因为它未经理性的检验。
有恶之平庸,也有平庸的恶。
事实上,平庸才是人性,伟大属于神性。
所以平庸的人,其善和恶都没有厚度,随时可能向相反的方向转化。
片中的这对男女面对人生的败局,对所居的世界充满愤懑。
他的寄托是死亡,她的寄托是爱情。
他最终纵身一跃成全了自己。
她却没有这样的勇气。
因为她更平庸。
这不喜剧, 如果期待一个喜剧那真是会失望透顶.影片的叙事偏离现实, 男女主角在稍显过时拖车旅行中 分别杀了三个可以说无辜的陌生人, 原因各种不同: 男主倒车撞死了没有公德的汉子,原因是被无视,但即使是被认定交通意外事故,也很不现实的即刻脱身; 然后偶遇的作家,同样是被作家夫妇的傲慢无视激怒而杀之; 最后那位唧唧歪歪指责女主中年环保人士死的很惨,还被男主制造了性侵的假象. 女主在这三次事件后的反应逐步变化, 从惊讶惶恐- 迷茫跟从- 理解认同.之后女主开始了更感情用事的杀戮. 晚餐遇到在过GIRL'S NIGHT的女孩子们, 即将脱离单身的疯玩游戏,和男主接吻,大庭广众. 女主怒了. 尾随并推下山崖; 男主不悦 两人开车脱逃, 而关系顿时恶化. 次日, 女主自做主张驾车行驶. 被睡梦中醒来的男主勒令停车, 赌气的女主照着路边的running man 撞过去, 轻易的再杀一个,两人关系彻底冰凉; 最后一个受害者是男主新结交的好基友, 俩人相见如故,YY所谓的生意,当然,明显是loser之间的那种惺惺相惜. 女主在多次尝试得到重视未果, 把睡在鱼形舱自行车里的好基友也腿下深谷. 奇妙的是,两人的关系在随后的争执之中突然回暖,应该说是男主似乎突然的顿悟,然后激情的性爱. 这对男女的杀戮都明显的被夸张了,哪有那么随意的,又不是打CS.两人杀人的方式却是很有不同,值得玩味.男主杀人,不留痕迹, 有很强的反侦查能力. 以致于他杀完3个人之后全无被缉拿之担忧,所有案件都被粉饰.女主走另一个极端: 不计后果,冲动行事, 说杀就杀,漏洞百出, 杀完第一个女孩就被通缉了. 男主的评论是: you are not qualified. 看到这些极端的事件和态度,不难联想到男人和女人的不同。
男人往往善于计划, 理性思维。
女人常常感情用事, 不计后果。
男人的困扰常常是社会地位,金钱,尊重。。。。
女人的问题是有没有爱,有没有被爱的男人在乎。
故事里的女人在旅行中慢慢理解并爱上了男人,夸张到接受所有的他,正面负面的都爱。
而男人在得到这些爱和认同之后开始感受女人的特点,小气,冲动,甚至不能接受一个好基友的存在。
导演想表达的难道不是对感情的理解吗。
看似无厘头,实际有如心路历程般真切。
影片的结尾耐人寻味:当两人重归于好,而在旅行的终点准备共赴黄泉,男人问,你想好了吗?
女人说 是的,然后男人跳了,女人退缩了。
这里想表达的是怎样的观点,不甚明了。
可能女人都是容易反复的,可能家里的老母成为顾虑,还可能是什么,这个半开放的结尾是不是为了让观众感受感情的难以捉摸呢
离开家,踏上旅途,去往他处,观看光景或者,抛下自我,远离社会约束,释放被压抑的情绪,内观深渊如尼采所说,凝视深渊过久,深渊必将回以凝视人性内在的暴力邪恶,自私自利,无所顾忌,大概是不堪观望的Chris和Tina没有一般电影里男女主角的光环 男主失业,自大,有着所有loser都有的出书的幻想,却脑袋空空四肢强壮女主大龄却还和母亲一起生活,毫无自主能力,依赖着男主作她的救星整部电影也毫无可以称之为美的视觉效果就连英格兰那被称赞为民族瑰宝的田野和丘陵,都显得空旷无趣废弃城堡上盘旋的群鸦带来一丝哥特的氛围但立马就切换到这两位无聊透顶又沉闷不堪的神经症患者唯一有点艺术升华的地方 还是反讽审美拿William Blake的诗歌去配男主棒敲路人美好的绿地,充满希望的新田野,溅染上的是鲜血和狗粪什么新希望呀,恐惧哥特呀,甚至连戏剧性情节转折,都被这部电影嘲弄剩下只是无尽的无聊和无缘头的杀戮一开始女主对杀人还有些正常的反应,害怕,恐慌,担忧逐渐地失去了所谓道德和正确的行为标准再然后就是把清除碍眼之人当作自己的个性或欲望的表达方式完全失去了体会他人感受的能力可以说是神经到了极致 完全脱离了现实二人去往的地方也是与文明和社会渐行渐远如果说不要杀人 不要伤害别人 是社会加到人身上的规训那么剥离了这些规训后人还能安然自我审视么?
最后跳桥,男主或许是认可了审视的后果完全打破了一切常规,回不到社会了内观看到这么黑暗的世界,把自己也消灭掉好了而女主则留下了,是她认为自己这么做也并非大错特错么?
还是她不再需要男主作救星,完全发掘了自己内心的暴力激情可以自行证实自己的存在了?
世界是透过自己的双眼看到的,往内看,往外看,逃不掉;你看到的世界 也是世界看到的你。
《观光客》真是一部让人蛋疼的电影,并不是不了解英式幽默,只能说个人不喜欢这种表现形式。
一对暗黑系2B情侣开着房车穿越不列颠诸岛旅行,沿途遇事不爽就杀人,警察也跟着抽风似的,优美和谐的自然景点与讽刺的杀人行为形成鲜明而蛋碎的对比,我明白导演有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但对于这样的电影,我确实感到凌乱无比。
影片讲述一对中年夫妇开着房车穿越不列颠诸岛观光旅行,不曾想这一路盲打误撞大开了杀戒,没心没肺的英式幽默让人哭笑不得。
克里斯想向蒂娜展示自己的世界,他的做法是这样的:开着自己挚爱的那辆大篷车,在英伦列岛上展开旅游。
这样,蒂娜就能在路上和克里斯交心,并且看到克里斯希望蒂娜去了解的东西——克里奇电车博物馆、Ribblehead高架桥和凯瑟克铅笔博物馆,以及这个国家里到处可见的充满石子的小路。
旅程一开始就像是梦想一样美好,两个人也异常地和谐。
可是很快,事情黑暗的一面就显现了出来。
一点点小事,让这两个人杀了一个人。
而在这起凶杀之后,克里斯和蒂娜却再次展开了旅程,并在路上杀了更多的人……
据说老美迁至中国的N多行业都有打道回府的打算,对碳排放税的征收,其实也就是变相关税,奥政府对环保议题的重启重视使得诸如化工、钢铁很多行业竞争天平自然倾向于在其国内发展。
但老美在碳排放限制的环保运动中是否还在拖后腿,就取决于劳工组织与大企业,裹挟各州政府博弈结果了。
环保事业如若给企业带来更明显竞争的优势,又能让你的生活变得更美好,牺牲他人利益为代价做出痛快的支持选项是再容易不过了。
回到这部我可以曲解为环保议题的电影里。
男主我可以将其假定为某工厂工程师。
女主可以假定为tree-hugger(极端环保主义者),经济危机里男的失业(因厂子转移到第三世界),女的待业(人家厂子都关了,到哪混运动经费去啊),从郭德纲植物学角度,一曲原本不可能发生的蝶恋花情节开始了,两人开着辆N手沃尔沃,拖着辆报废房车,男主为讨好女主,以宣传环保为名,没心没肺向着穷乡僻壤进发了,由此导致了几个路人的悲催挂掉。
第一个悲催男由男主将其挂掉,理由是乱扔垃圾,污染心情。
第二个悲催男也由男主将其挂掉,理由是开着大排量拖车,碳排放量超出人均水平,同时还恬不知耻的以此为傲,写书为乐。
第三个悲催男也由男主将其挂掉,理由是丫祖上污染了环境,挣够了银子,混上了爵位,现在为了自个多呼吸几口清气,就要支持关厂子,让老子失业吗?
第四个悲催女由女主将其挂断,理由是其对男主有勾引嫌疑,第五个悲催男也由女主将其挂掉,理由是其对男主有追踪嫌疑第六个悲催男也由女主将其挂断,理由是其对男主有诱导嫌疑。
由此可见男主女主分歧开始渐大了,男主嫌弃女主干扰他的环保事业,女主嫌弃男主偏重事业视她于无物。
两人厮打一起,经过干柴烈火一番苦斗,达成共识:以生命作价,捍卫爱情,告诫世人对环境的重视。
然而站在高桥上,男主跳下去了,女主却止步了。
从表面看,女主所做不但在爱情上背信弃义,更与环保无关,可不要忘了开头人物的假定和影片剧情。
男主一直怀有重整旗鼓,复兴厂子想法的,与第六个悲催男更是形成了疑似合作伙伴的关系,两人即刻准备引资建厂。
而女主可是为极端环保主义者,她的理想是杜绝任何工业化的污染可能,她更看透了男主刻意讨好自己营造出了三个路人的悲催假象,于是乎这样的爱情不要也罢,这样能给当地带来潜在巨额碳排放量的男主挂掉也好……以上纯属扯蛋,观者一笑一吐请便。
片中二位,胸中戾气太过。
PS:清人张潮说:胸中小不平,可以酒消之;世间大不平,非剑不能消之。
如若戾气四散,这世界太可怕了,如若将戾气征税,这世界能消停点吗?
再PS: 对于公共场合,肆无忌惮抽烟的疑似人类,每每遇见,我也有如片里男主女主一样,让他她它的人生瞬间悲催结束的念头。
在羁旅西安时,发现很多电梯都是可以上下活动的烟囱;在公园,有时可以看到以湖为边界,湖中央升起一朵蘑菇云……
看完本片走在路上都害怕有人從背後砍我或推我一把,你不會害怕坐捷運時有人從背後把你推下月台,這就是一種社會的秩序和道德,人人都小心翼翼的維繫公共領域的平衡,我想即使是旅行也是或多或少接觸陌生人的時刻。
你曾經看陌生人不順眼就給它巴下去嗎?
本片將這些不順眼一路下去。
初識的魯蛇男女相偕踏上英國古道旅行,看似一趟充滿性緻的自我發現之旅,在第一站就開始惡意,惡意直接殺戮,亂丟垃圾的男子,事業有成的旅遊作家,指責主角偷來的狗隨地大小便的多事男子,跟自己男友接吻的準新娘,...............只是在路邊慢跑的人,還有看來礙事的輕便旅行箱旅人,劇情發展使本來下手俐落精心設計的男主角讓散漫任性又壓抑的女主角開啟了心中黑暗的機關,事情越發不可控制,在男主心中浪漫瘋狂的燒車跳下古橋殉情的結尾,出乎意料的被女主發現並任性的遺棄了(養成了一個超級大惡魔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本片類紀錄片的手搖拍攝手法,以及路人男女主角的設定,就像平淡無奇的日常公路旅行,還是充滿詩意的英國古道之旅。
偏偏反差的將殺戮與惡意植入。
很酷的,陌生的,满足的2012英国独立电影奖最佳剧本。
西班牙锡切斯奇幻影展最佳女演员。
豆瓣上的影评大多配不上这片子,有一个叫舔爷的写得不错可贵之处在于带给我一种陌生的感觉。
同时是有意思的。
两个人穿着外貌很平凡,都有着阴暗琐屑妒忌神经质心理变态。
让我有抗拒和厌烦的心理。
渐渐看下来,却有说不上的满足感。
克里斯无法容忍一个胖子总往地上丢垃圾,于是借着倒车把它碾死因为奇怪的厌恶心理,克里斯用石头把一个旅游来的眼镜男脑壳打碎自己带的狗往地上拉屎被游客警告,两个人反过来说对方性骚扰,不停捉弄的同时,克里斯一时兴起把对方的脸打烂蒂娜在和克里斯一起的时候,竟然慢慢适应了这种表达情绪的手段。
因为克里斯和别的女人接吻,她把对方推到桥下脑瓜迸裂甚至克里斯都无法接受蒂娜的疯狂而拒绝和她性爱,于是她愤怒的用手解决。
第二天开快车撞死路边晨练的路人,只是为了发泄。
克里斯交到一个男性朋友,蒂娜倍受折磨。
于是勾引他。
又一时兴起在对方睡在帆布旅行车时连车带人推到悬崖下。
克里斯从头到尾是一个老练的杀人惯犯,邪恶到头;蒂娜只是一个三十多岁的单身女人,生活简单。
然而到后来克里斯被蒂娜后来居上。
两人相约跳崖。
最后一瞬间,克里斯跳下去,蒂娜稳稳的站着。。。。
除了杀人还有蒂娜的妈妈摆着摔倒受伤的姿势给女儿打电话,女儿忙于车震没接,于是妈妈淡定的爬了起来。
自行车拖鱼形舱。
蒂娜:“我没穿内裤。
” 说完后把克里斯那边的餐刀推到了地上。
克里斯:“我要捡起餐刀。
” 缩短别人的寿命就是减少他们的排放,杀人等于环保。
“喜欢你光着下体,脱下我的裤子,然后再我的腿上摩擦,把蜜汁涂遍我的整个腿。
” 铅笔博物馆,巨大的铅笔写信。
波比(狗)舔食呕吐物。
如果非要联系现实的价值讲这部片子的意义。
我突然觉得也可以说出一些。
它是非常正视人的内心活动,很客观展现人的真实一面的电影。
通常的电影,包括我们绝大多数的表达方式,包括我们日常生活中人自我描述自我认同自我表达,都回避掉这些。
这样的变态邪恶行为尤其是心理,是属于自己之外的他人,是属于这个电影中的两个失意的疯子的。
每个人都有浮现各种荒唐神经质的念头,但生活和习惯的表达方式让我们用各种办法修饰遮掩掉了。
这部电影可贵之处在此。
渲泻和正视。
这是一部我从头到尾都在认真感受的电影。
在一趟人生旅行中,选择走哪一条路线,选择看哪一角风景,虽然没有人能完全如愿地按规划执行,但它是不是无悔,则由你自己来决定,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追求和视角,是这些造就了每一趟旅程的模样。
-男主是个向往未来、坚守自我、自信勇敢的人,也许有人觉得这些正能量的词不应该用来描述男主,但从剧情中可以看到——男主向往成为大人物,成为有一样引以为傲的能力的人,他不怕承担任何后果。
片中有不少这一面的描写,比如失业后抱着成为作家的向往做了大半年游民,但没变得颓废;有善于发现美的优点,从他欣赏女主妈妈房间里的作品和称赞能看出;认真地跟自己欣赏的人商讨规划做一番大事业等等。
他是个活得很明白的人,在一开始就描绘了心中完美的观光路线,途中无论发生什么事有怎样的天气都阻挡不了他走到旅途终点的渴望,即使看作一条不归路。
不过如果说得不好听,他还是一个眼中几乎只有自己的人,欣赏他的、与他同行的,他能温柔对待,就像对待她的女友。
可是如果冒犯了他心里的游戏规则,女友也是可以坦然背叛的,说走就走,即使女友被侮辱也无所谓。
他的游戏规则是什么?
看第一个被杀的胖子,男主已经从倒后镜看到了他,正是抓住这个难得的机会男主手脚麻利地赶紧发动倒车并加速。
不,他不是恨这个胖子不环保,只是胖子破坏了他旅途的心情,污染了那份美好。
“你的中指是在挑衅的我规则”,我想这是他的心声。
而从狗屎事件能看出,污染环境也不是重点,重点是又有人来挑战他的游戏规则,破坏他的随心所欲,“你要告我?
用你的法律?
不,我有我的法律。
”他说过:”我只是想要人们畏惧我、尊重我!
“包括杀害作家的那次,男主都细心地设计了掩盖证据的计谋,他并不是在头脑发热地毁掉自己的后半程人生,他并不打算就这样被抓,他由始至终都在计划着卷土重来,表现得那么理直气壮。
没错,他是个极其自私的人,这是他在人生中旅行的方式和视角。
直到最后他明白女友已经逼得大家都没有了退路,但起码已经达成了他的画里面的目标,到达终点,心想有一个认可我陪伴我的人一起去死也不赖啊,所以无所顾忌。
可是啊,女主跟他并不是同一类观光客。
-- 女主是个内心孤独到一无所有的人,如果能真心与她同行,无论旅途糟糕成怎样,甚至让她去做违背自己底线的事情都在所不惜。
从愧疚地看着胖子死去留下的血迹,到作家死了之后对男主欲言又止地惋惜,再到被彻底扭曲三观,软瘫地靠在石头上看着男主用棍子打得人面目全非,都能看出来她本来并无心毁掉任何人,她一直只是个小女孩,是她那份孤独让她为男主不顾一切——她们在一起才三个月,女主被男主的爱护死死套牢,被称作他的灵感女神,为他离开看似情况不乐观的妈妈去远游,为他织了一套性感和谐的线织内衣,因为吃男主的醋她竟然也用杀人来捍卫自己,跟男友讨乖,表明”我愿意无上限地爱你“。
可是女主啊……妳这种菜鸟犯罪容易抹杀他的后路啊,当男主意识到跟女主在一起越来越不安全,慢慢做出了无声的抗议,他可不会因妳的疯狂而感动,因为他跟妳是两个极端。
女主越冲动越得不到爱,乃至性爱都不被需要了,最后完全失去了理智大开杀戒。
结局并不让人意外,女主没有宏大的理想,没有狂妄的野心,她只有一个原则——得到爱。
在男主骂出了巫婆这句话时,女主的心已经彻底死了,她为了男友的爱做了很多垂死挣扎的事,却最后还是落得失望,”如果跟你一起跳了下去,我依然是孤独的“,即使最后往回抓的手透露了女主的一丝不舍。
-其实女主的孤独很大一部分是被她母亲雕琢的,环境能塑造一个人,特别是家。
从一开始女主在门口一遍一遍耐心地叫唤着妈妈,眼神一直保持着温柔,就能看出她是很爱妈妈的,出发第一天还哭着说妈妈让她回去,旅途中心情不好时还打给妈妈诉苦。
但这位母亲可不擅长出演温情戏码,她希望女儿在家照顾她就好,不愿任何人带走她,即便男主表现得这么nice,也恶言相向。
其实她完全有能力照顾自己,女儿电话打不通后竟然麻利地从摔倒的姿势中站了起来。
对,妈妈也许跟男主很像,是个非常自私的人。
但也许妈妈也是因为希望从女儿身上得到关爱,不过我相信成分极少——女儿打电话回家诉苦时,妈妈不耐烦地三言两语挂掉了电话。
而让女主感到更孤独的是,妈妈眼里只有波比这条小狗,自从女主误杀了波比后,母亲的精神状态无比消极,屋子里只有小狗的画,自己的女儿却没有一张,甚至还用着凶手称呼着女儿。
女儿在家里得不到爱,但女主依然爱着妈妈,还想把更名叫波比的偷来的小狗带回给妈妈。
值得一提的是,小狗从始至终都亲切地融入到每一个人身边,总是显得那么友好,那么宽容,即使新主人是自己亲眼目睹的凶手,也友善到舔他屁股(笑)。
这像是电影要故意传达的情感,跟一路上发生的各种不光彩形成了单纯了对比。
-我们总是在照顾着自己的感觉和欲望,很少真正一路地为身边的人着想,污染环境、制造噪音、嫉妒、强势、自私、无理……电影里描绘的每一种缺点,无论戏里戏外都总会有人义正言辞地为自己掩盖、狡辩,为的只是不顾一切地保护自己。
然而保护自己不能作为胡所非为的理据,很多时候需要用伤害他人去换取。
不过这不是一部公益片,动机也不在教育人,它只是描绘了世界上各种来地球旅行的观光客的视角。
选择怎样的路线,把什么视为风景,最终会决定了你是个怎样的人,有着什么模样的人生。
也许多一点妥协,就能多一份安稳,但难得来地球一趟,很多人还是愿意当个我行我素的观光客。
黑了谁,毁三观
哈哈哈哈,太搞了!!!!又诡异又搞。灵光一现的杀人实在是太随便了。女主扛着大铅笔写信的桥段简直是拍桌笑,啊哈哈哈,越往后越搞笑,我是不是神经了啊
不知道编剧是怎么想的
怪鸡片,我喜欢~
没有存在的必要。
WTF。。。 光想着下一个倒霉鬼去了,黑色幽默部分基本被带过,未满十八岁请不要观看
观众既便猜到了过程,也猜不到结局。音乐极好。
只能说这种幽默没感觉。
其实,最近在海上漂泊,对电影的要求越来越低,这个片子在家看或许就是4星,但是船上好无聊,看些血腥暴力冷性爱还是不错的。
有些人杀人根本不需要理由
不喜欢 基本就是讲述两个loser相逢恨晚然后在荷尔蒙的驱使下冲破心灵枷锁努力发泄的变态心理和行为 这不是爱 这是变态 特别是女的 所谓有其母必有其女 真是臭傻逼 啊 我怎么骂人了
蛮喜欢这个片子的!!
什么狗屎
又一部典型的英式黑色幽默~一哈就想起《保持缄默》
一个杀人犯和一个疯子,最后杀人犯死了,疯子没死。。。
公路杀人片~不过没觉得是喜剧啊
这电影居然被归类为喜剧片,这应该是一部惊悚的恐怖片,一对奇葩情侣在旅途中因为各种荒诞连环杀人,更奇葩的是英国警察居然把每一桩杀人案都认定为自杀,这大概算是可笑之处
这个让我怎么敢出去旅游!!这个片太吓人了
不明所以的人
太他妈的怪了,太他妈的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