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永恒记忆

Maria Larssons eviga ögonblick,永恒时刻,玛拉拉森的永恒记忆,永恒的瞬间,刹那永恒,Everlasting Moments

主演:玛莉亚·海思坎恩,米卡埃尔·佩斯布兰特,阿曼达·奥慕斯,加斯帕·克里斯滕森

类型:电影地区:瑞典,芬兰,挪威,丹麦,德国语言:瑞典语,芬兰语年份:2008

《永恒记忆》剧照

永恒记忆 剧照 NO.1永恒记忆 剧照 NO.2永恒记忆 剧照 NO.3永恒记忆 剧照 NO.4永恒记忆 剧照 NO.5永恒记忆 剧照 NO.6永恒记忆 剧照 NO.13永恒记忆 剧照 NO.14永恒记忆 剧照 NO.15永恒记忆 剧照 NO.16永恒记忆 剧照 NO.17永恒记忆 剧照 NO.18永恒记忆 剧照 NO.19永恒记忆 剧照 NO.20

《永恒记忆》剧情介绍

永恒记忆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20世纪初的瑞典,社会动荡,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双双匮乏。玛丽亚(Maria Heiskanen 玛丽亚·海斯卡尼 饰)是个普普通通的家庭主妇,操持着一个并不富裕的家,一次偶然的博彩,让她中了一台相机,她的人生就此改变。她开始偷偷学习拍照,并对此非常着迷,她拍下孩子成长的 样子,随手发现的美景,慢慢的,她开始有能力为邻居拍照,赚点钱,他们也对照片特别满意,国王来访时,她也被请去拍照……当然,这一切要背着她的酒鬼丈夫。经常冲印照片令玛丽亚与当地小照相馆老板佩特森(Jesper Christensen 饰)熟悉起来,他是她的伯乐,一直称赞她的天赋,鼓励她拍下去,二人产生淡淡的情愫,最终发乎情止乎礼,湮没在时光里,唯有玛丽亚拍下的美妙照片,至今留存…… 本片是瑞典史上首位女性摄影师玛丽亚·拉森的传记片。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二次人生神奇饼干HighCookie死刑之病女人的碎片水姑娘然后,她找到了我我吃了那男孩一整年的早餐风语者假面骑士亚马逊们第一季坏小子特攻古典乐★之星修正案:为美国而战毛骨悚然之红衣男孩好或坏的东载舞台恋曲呼吸科蒂兹堡大逃亡曼陀罗刑警队长灭罪天大地大重任在肩第四季一出大戏追我魂魄侦察英雄请和我的老公结婚冰雪大作战海角上的兄妹母亲的忏悔异世界的圣机师物语

《永恒记忆》长篇影评

 1 ) 史诗般的小电影

Everlasting Moments ( MARIA LARSSONS Eviga Ognblick)2008 NR 131 minsSwedish Director: Jan Troell推荐度:可看有些电影有史诗般的宏伟却讲着小人物小事情。

这部电影就是。

一个有七个孩子的挣扎之家,在一战的瑞典如何艰难渡过。

父亲是酒鬼加暴君,母亲是家庭的脊梁却有着一个艺术家观察世界的眼睛。

偶然的机会让拥有照相机却不知怎么拍照的她学会了这个有魔力的技能,同时也发展了一段与小镇照相馆摄影师的精神恋情。

女演员是有着足够力量来震慑镜头的,她的表演内敛却有张力,使整部电影流畅而有节奏,应该说所有演员的表演都稳定而传神。

父亲的角色是电影的戏剧部分,张扬而真实。

最喜欢的是摄影,镜头语言古典,优美,平衡,背景稍微发暗符合电影的味道和节奏。

最喜欢的一句台词是摄影师劝妈妈不要放弃照相的一句话:当你从镜头里看的时候,难道没有发现那里面有神秘而想去探索的东西吗?

最喜欢的一个镜头是,当摄影师给妈妈打包她需要的相纸和显影水的时候,悄悄从身边摘一朵野玫瑰放里面。

妈妈回家看到时,会意地拿起来闻。

这可能是这个女人一生最浪漫的时刻。

处理的非常内敛,动人。

 2 ) 永恒

我称之为斯堪迪纳维亚故事,而不是瑞典故事。

理由相当简单:女主角是一个来自芬兰的妇人,而她倾心的相机店老板则是丹麦人。

故事发生的地点自此变得相当微妙:Malmö,这个与哥本哈根隔海相望的城市,这个充满一切可能性的城市,这个会发生一切传奇的城市。

不得不承认,伊始看到“Malmö”这个单词出现在电影之中时,我便将之纳入为最喜欢的电影排行榜中。

在Lund生活了两年,距离仅仅只有15分钟车程的 Malmö在我眼中几乎和Lund连为一体,经常去,熟悉到无法更熟悉。

电影中的Malmo一如既往地安静。

那一条条电影中出现的街道,那一个三个国王共同出现的广场,和我往昔所见如出一辙。

 3 ) 【永恒记忆】

看到最后,隐约意识到这是部根据真人改编的电影。

Maria,有着坚忍的性格,这一点在电影当中表现的淋漓尽致,虽然她一次次忍受了命运,忍受了丈夫的出轨与暴行,然而她似乎一直从未后悔过,她接受了命运给她的一切,因为她做出了选择,并且做好了承受后果的准备。

  片尾maya的发问也是我的疑问,我想看过这部电影的人也会在思考:究竟是什么让她的父母相守一生?

我想可能是“”爱“吧。

字幕对“爱”这个字打上了引号,我认为,是的,当然不是爱,起码不是我们认为的真爱的“爱”,这种爱或许是对人生的热爱,Maria对人生的热爱。

一边是琐碎繁重的生活,7个孩子,家务,做工,一边是精神的追求,平静的光影世界。

我想Maria是疑惑的,她不知该怎么选择。

两条截然不同的路,究竟该怎么选择。

Maria父亲的那句话,上帝立下的誓约,没人能反悔的。

Maria应该有着虔诚的信仰,这一点从一家不断出现的祷告上可以看出。

但我不敢肯定Maria的选择仅仅是基于这誓约,她借助着上帝的力量在和生活抗争。

但这并不容易,她很清楚的意识到,虽然我们无法改变命运,但生活掌握在自己手里。

Maria曾几次想放弃摄影,但对生活依旧被动,电影中出现的两次家暴,Maria都说出了“动手吧,结束这一切吧”,但终于还是“为了孩子”,她再一次接受了几乎要把她杀死的丈夫。

她挥别了 Pedersen,成功了让家庭继续圆满,孩子们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我想这正是Maria的愿望吧,作为一个母亲,她是称职的,我想她的一生里,她对这一点应该是没有遗憾的。

  然而,看到最后,我心中依旧有一个疑问,是关于那段似曾相识的小提琴曲,直觉告诉我,这可能有关电影主旨。

果然,这首马斯奈(Massenet)的《沉思》(Meditation),以下来自新浪博客  “作曲家马斯奈(Massenet)在1894年根据法国作家法朗士同名小说创作的歌剧《黛伊思》中的间奏曲,也称《黛伊思冥想曲》(Meditation from Thais)。

小说《黛伊思》取材于古埃及的一个宗教故事,亚历山大城中有位才貌双全的名妓黛伊思,其旧时好友、年轻的高僧阿塔纳尔,因怜其堕落,亲自到阿历山大城苦劝她脱离苦海,皈依上帝。

在这场灵魂的拯救和被拯救的过程中,黛伊思渐渐厌倦了醉生梦死的生活,开始诚心忏悔,最终进了修道院。

而阿塔纳尔却反而被黛伊思的美貌所征服。

为了摆脱自己的罪恶感和逃避对黛伊思的思恋,他到处流浪成了行云僧。

多年以后,这位灵魂的拯救者重返修道院,匍匐在黛伊思脚下,向她倾诉压抑多年的爱情时,已经奄奄一息的黛伊思却手指苍天,安详地离开了人世。

这是宗教与感情的冲突,精神修行与物质诱惑的冲突,感人至深。

据说作曲家为了创作这部歌剧几乎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

”  宗教与感情,精神与物质,灵魂与生活。

矛盾,人生从来不缺少的部分。

这首曲子让Maria与Pedersen相遇,也是在这曲子中,她眼泛泪光的看着Pedersen的背影渐行渐远。

后来,一切归于平静,生活变好了,孩子们长大了,她和丈夫跳着年轻时的舞步开怀大笑,最后,她在一片灿烂的光影中回归永恒。

正如这首曲子,从平静走向激越,从激越走回平静。

就好像一切的激情与苦难都归于时间里,像树影般随风摇曳,偶尔唤起一些旧照片似的记忆。

《永恒时刻》,我想,永恒的不是流水般的日子,是日子里那些短暂的激情与痛苦,正是它们,组成了我们的命运。

  如果故事再推后五十年,Maria的自我意识苏醒得更多更早,她会不会有勇气选择另一条路?

 4 ) 向阳而生

塞巴斯蒂安心中有千言万语,刚吐露出第一句“遇见你是我这辈子最幸运的事……”,玛丽安便急忙打断他,逃一般转身离去——这被捆绑的一生,有这一句话就已经足够,再多一句都是画蛇添足,任何承诺或者援助都是亵渎。

他们从头至尾的肢体接触只有脸颊上的一枚轻吻,他们一生中最美的样子都在对方的镜头里。

玛丽安在家里被生活折磨得有多么苍老疲惫,来照相馆见塞巴斯蒂安的时候就有多明媚动人。

在他的照相馆里,她不是七个孩子的母亲,不是酒鬼的丈夫,不是跪在地上为富人整理裙边的女仆,是一位天赋异禀的摄影师,是与塞巴斯蒂安彼此一生的知己。

塞巴斯蒂安心里必定也万分心疼她,但他什么都没有说,默默地做一位挚友,一个坚实的心灵的支柱,一个避风塘,哪怕被玛利亚的丈夫上门以暴力威胁,在玛丽安面前他也没有吐露半个字,而是温和地问她“喝点咖啡吗?

”“烈酒的香味是你此时最需要的。

”“……让船长等一会儿吧,这是我们店最尊贵的客人之一。

”竟然有如此动人的爱情。

 5 ) 《永恒时刻》超140字影评

喝酒这块,让片子略婊,女主似乎《钢琴课》附体。

不过我觉得这是时代氛围,并非导演性格染上的色彩。

女性追求可预测的、干净的生活,不过对于男人对于世界对于酒之于男人,她们并没有完全深透的认知吧。

里面许多渣情节是真实的,在我父亲身上也看到过,到这样抑此扬彼,似乎是人性天平上别有用心的表达。

我看明白了,这片子用两个小时表现男人的渣。

女权主义者拍的?

片子本身对时光的刻画是有意义的,但是这存在感里面掺进了许多对错的潜意识影响,有试图操控的痕迹,没有节制。

从弹幕评价好坏、渣烂就看得出。

现实是,没有完全的好坏区分,渣与婊也不应当作帽子。

仅凭一部电影,要达到这样丰富、深厚信息的传递,还太清浅了。

尤其,当女主的脸看上去并不加分,犹如《钢琴家》的布洛迪。

 6 ) 永恒记忆

细碎的日常,克制的叙事,感人的人总是那些不经意的细节。

玛丽亚在照相馆老板面前游离的眼神,克制的爱,仿佛是一个坚韧母亲最好的表达方式。

残酷的生活中,总有美好和幸运。

比如,有一件喜欢的事情,有一个懂你的人,也许它们未能改变生活的轨道,但永远有那么一点光、一丝心底的温暖,足以让自己更热爱生活,拥抱走过的不幸和正在经历的无奈。

一百年前,物资还是那么匮乏,人类却在人文、艺术、科学等各个方面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辉煌;一万年前,我们还在饮血茹毛,而现在,住在一个偏远的小城竟能与纽约的市民同时观看新上映的大片。

艺术、美、文化就是人类的光,不断塑造着灵魂,让生命在残酷的环境中活得更美好。

缩小一点讲,艺术、美、文化也是我的光,在庸常的生活中,常怀感动,发现那些不为人知的美好。

照片会发黄、变老,记忆更不会永恒,永恒的是每个人向着美好用力的点滴汇成文明的长河,永远流淌着新的生命。

 7 ) 人最重要的是要有喜欢的东西

晚上回到家,如果没有什么事,不如和我一起来看部电影。

这部名为《永恒时刻》的电影,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但它如老照片般的泛黄光影,节制却不乏激流暗涌的情绪,会慢慢把你带入一个女人的一生。

如果你看着看着就睡着了,也许你会在梦中留下不自觉的眼泪;要是万幸你越看越清醒,我相信,你一定在其中体会到了真正的人生况味。

故事发生在20世纪初的瑞典,玛利亚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家庭主妇,操持着一个并不富裕的家庭。

经历了工人大罢工和第一次世界大战,她的丈夫酗酒、打人、出轨,她到处给富人家做工,然后一次又一次地怀孕……生活里满是这样那样的琐碎。

唯一的偶然,是她买彩票中了一台相机。

原本她想把相机卖掉补贴家用,但照相馆老板却鼓励她自己拍着试试。

她拍下孩子成长的样子,随手发现的美景。

生活似乎没有什么改变,可是拍照的时候,洗照片的时候,她的眼里放着光。

照相馆老板和她之间产生了淡淡的情愫,但最终也发乎情止乎礼。

孩子越生越多,男人屡次打她,生活境况有好有坏,她曾经想要放弃拍照,也想过离开家庭,但最终都没有。

她坚韧地活着,也一直坚持拍着照,直到去世。

据说本片是根据瑞典史上首位女性摄影师玛丽亚·拉森的人生故事改编而成。

但我想,片中的玛利亚,应该从来没有把自己当作过摄影师。

她热爱摄影,也许只因为照相机突如其来的出现,让她体会到了生命的激情和快乐吧。

她说,我忘记了自己已为人母,感觉自己变成了另一个人。

这另一个人,才是潜藏在心灵深处的,被生活表相所掩盖的真正自己。

好多人都在找自己。

曾经,女人们被家庭和生活的琐碎所束缚,没有自己,就像片中一开始的玛利亚,就像我们的祖辈和父辈的女性。

年轻时无暇喘息,无比绝望,有一天,孩子们长大,自己也老了,却忽然发现,人生是一片空白,还是绝望。

慌忙伸手想抓点什么,只能把孩子越抓越紧。

还好玛利亚爱上了摄影,即使还是面对忙不完的家庭琐事,但她的眼睛里有光,她时时刻刻都能发现和感受到美。

这是谁也夺不走的,属于她自己的快乐。

有了爱好,就有了精神支柱。

即使她的丈夫驱赶上门来找她拍照的邻居,她也能镇定地说:“下一个!

”而现在的人早已成为了职场人,可还是在找自己:工作不是自己喜欢的,目标不是自己想要追求的,每天做的事仍是那么琐碎。

我们永恒的困境,不在于我们到底是受困于家庭琐碎还是职场的琐碎,而是我们做的,总不是我们发自内心真正想做的事情,不是那能够点燃我们生命之光灵魂之火的那一件事情。

找自己的困境,实质是没有自己,表现在没有热爱,便无法通过热爱点燃那一个真正的自己。

可其实,热爱是多么简单的事。

对玛利亚来说,拍照不是职业不是身份,而是像喝水吃饭一样自然,离不开放不下。

热爱也许无法为你带来财富或名利,但它充盈你的灵魂,强大你的内心。

而且现在已经是网络时代了,真正的热爱带来真正的擅长,最终变成养活自己的立身之本,也不是没有可能。

兴趣、工作、生活高度统一的人生,每一件事都发自内心去做的人生,才是有可能战胜世间一切琐碎的人生,不是吗?

人生最重要,也最难得的是有自己喜欢的东西。

就像片中照相馆老板皮德森先生对玛利亚所说:“你看到了一个难以言表的神秘世界,只要看一眼,再也无法把视线离开。

你无法回头。

”—————————————————————————— 本文首发于“蜜思”微信公众号:imisslife 蜜思分享的是一种看待生活的新角度,我们称之为“小心思”。

每日一篇,有时是一点人生感悟,有时是一些生活小技巧。

生活不需要大道理和文艺腔,我们只想和你一起,感受最真实的自我,做出力所能及的改变。

 8 ) 当我拿起相机,世界瞬间辽阔

“她是瑞典第一位女摄影师,她树立了自己的流派,她开创了自己的风格。

然而在电影中你看不到她的传奇,你只看到一个喜欢照相的女人平凡的生活本身。

电影优美而隽永,不枝不蔓,大巧不工。

”这是一位影评人对电影《永恒记忆》(《Everlasting moments》)的赞美之词,为此,我看了这部长达131分钟的电影。

1《永恒记忆》是瑞典史上首位女性摄影师玛丽亚·拉森的传记片,也是瑞典导演扬·特洛尔第二次角逐奥斯卡的倾心之作。

为了演好玛丽亚·拉森这个角色,导演选用了女演员玛丽亚-海斯卡尼,她是瑞典的实力派女星,曾在2003年荣获芬兰维拉奖的最佳女主角殊荣。

影片中她对玛丽亚的塑造沉静不留痕迹,观影时,仿佛与好友并肩散步,风和日暖,时有清风吹你襟怀。

在影片中,导演展示了等待我们去探索、去记录和去叙述的世界。

为了更好表现故事的主题,他特地将影片调成了暗黄色,用一种旧照片的色调,来追溯时光。

有趣的是,导演本人有色盲的缺陷,但不艳俗的世界十分符合他的怀旧与抒情,也恰如其分的展现了玛丽亚普普通通、不疾不徐的人生。

电影以玛丽亚大女儿的回忆开始,在她的记忆中,家里的房子很破旧,但是妈妈玛丽亚总会把家里打扫的干干净净。

玛丽亚有一台缝纫机,花了好多功夫,攒了很久的钱才买到,在找不到工作的时候,玛丽亚就做各种缝补的活儿赚钱养家。

20世纪初的瑞典,社会动荡,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双双匮乏。

玛丽亚只是个普普通通的家庭主妇,操持家务是她生活的全部,还要忍受着酗酒丈夫的暴力和拈花惹草。

2玛丽亚因为一次偶然地机会获得了一台照相机,在忙完一日的家务之后,她穿着自己最体面的一套衣服,进入了城里的一家照相馆,在那里她遇到了来自丹麦的摄影师佩德森。

佩德森让她明白了镜头下的人、事、物的美丽,并教会她使用相机。

当孩子们的影像在简陋的暗房中慢慢冲洗出来的时候,玛丽亚被这魔法般的神迹震惊了。

即使是暴躁不讲理的丈夫西格,看到四个孩子的照片,也舒缓了下来,惊喜于镜头的魔力。

她为远行去美国的家人拍照,为国王拍照,为邻居家早夭的小女孩拍照,躺在床上的小女孩,窗边泻下的一缕阳光,脸贴在窗玻璃上围观的三个小孩子。

好吧,我苍白的语言无法复制那种视觉冲击力。

她独到的极致的审美能力,让摄影师佩德森大呼有天赋。

如果不是一台相机,玛丽亚将和其他妇女一样,终日操持家务,抚养越来越多的孩子,慢慢的湮没在日常生活的琐碎和无奈中。

相机让她的人生有了一种笃定,让她可以毫不犹豫的扛起生活的重担,从泥泞和平庸中,挖开一条小路,路边风景优美,蝴蝶蹁跹。

3即使玛丽亚的酒鬼丈夫,看到她深夜在暗房中冲洗照片的身影,也是欣赏和沉醉,不敢再把她当成一个生育工具或者保姆。

玛丽亚替自己记录欢乐的瞬间,也为别人抚慰悲痛的灵魂。

生活并不因此变得更好,但却变得有意义。

因为摄影,引发了夫妻之间的矛盾,导致玛丽亚的第七个孩子得了骨髓炎,她为此难过自责悔恨。

她痛苦的说,拿起相机,我就忘记了做母亲的职责,我变成了另外一个人。

佩德森安慰她说,摄影是为了那些看见世界的人,既然是为他们,他们不会视而不见的。

你透过镜头发现了这个世界的美好,你已无路可退。

佩德森是她的伯乐,一直称赞她的天赋,鼓励她拍下去,他也是她的精神导师,两人因为共同的兴趣和灵魂的契合而产生了淡淡的情愫,最终也只是,发乎情止乎礼,湮没在时光里。

摄影这个词的词源,在希腊语里就是‘光’加上‘书写’,摄影师就是用光线来书写的人。

玛丽亚没有多少文化,不能用文字书写人生,幸好她有相机,她用光线书写她的世界。

4触动人心的作品,不是打磨光滑的浪漫情节外壳,而是人心的斑驳起伏。

当丈夫因诈骗锒铛入狱,已经长大成人的儿女们劝说玛丽亚和无良的爸爸离婚,说是没有爸爸他们也能过得很好,但是玛丽亚没有答应。

在最艰难的日子,她也没有把丈夫心爱的马卖了。

幸好房东看中了她的摄影技术,把她推荐给其他人拍照,以此渡过难关。

丈夫出狱后,看到马还在,她还在,感动了,或者说是震动了,他重新振作,并将他的感动付诸于行动。

他戒酒,努力赚钱买一座新房子,专门为玛丽亚造一间冲洗的暗房。

玛丽亚的选择超越了世俗的道德、也超越了普通的情感。

你可以形容玛丽亚的选择是爱,是牺牲,是义气,或者别的任何伟大理由。

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此时的玛丽亚对命运已经无所畏惧,因为只要有照相机在手,她就拥有了自我。

玛丽亚是那个时代无数默默无闻的女性中的一个,她们有土地一样坚韧的生命力,承受着风雨,承受着锄头与犁刀,承受着一切污秽却把它变成养份。

影片的最后,玛丽亚与丈夫在草地上翩翩起舞,这是对苦难生活最好的还击。

5我很喜欢俄国女作家茨维塔耶娃的诗歌,尤其是她的组诗《书桌》,诗中有她高傲的,孤苦的,永恒的,诗情澎湃的写作生涯。

如果玛丽亚也为自己的相机写一首小诗,应该是这样的:多年在一起,比爱情更清澈,我熟悉你的每一个结构,你了解我眼中的美丽,当我拿起你,世界瞬间辽阔,日常生活的潮水退却,我已踏上光影缤纷的艺术岛屿。

 9 ) 窗棂上的蝴蝶

12008年,出了一部国产片《立春》;同年,还有《永恒时刻》和《塞拉菲娜》,它们分别被称作瑞典版和法国版的《立春》。

在我的一位老师看来,如蒋韵李樯之辈热衷于书写的80年代的文艺青年,热衷于描绘的那种与现实打得头破血流的理想主义,某种程度上带有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自恋自怜的味道。

然而《立春》如此走红,仍然可以受到今天的“瘟疫”青年们的热捧,个中缘由是值得思考的。

理想和现实的对立及解构的可能性是另一个大问题。

仅谈《永恒时刻》。

得知这部电影是在《看电影》的“审片室”栏目,那篇评论仍然不脱理想主义的味道,认为此片与《立春》的共同点在于主人公都是“女性+无产阶级”,即双重受压迫者。

但差异在于:《立春》将“去生活还是去文艺”的问题看作一种to be or not to be式的残酷选择;而《永恒时刻》则调和了两者,琐碎的生活之中洋溢着浓浓的温情和艺术的光辉……(如果可以继续挖掘恐怕可以搬出海德格尔式的艺术观了)然而,这真的是一部“立春”式的、关于生活和文艺的影片么?

它真的调和了“立春”的问题么?

这种解决又是如何可能的?

2影片中非常明显地展示出一种传统的图式:男性/女性,被划分在公共领域/私人领域之中。

Maria Larssons的丈夫,一个地位卑下、粗俗不堪的工人。

然而,即使这样一个被侮辱和被损害的、处于社会最底层的人,仍然忙着投身于“公共领域”的“伟大事业”。

他热衷于“社交”(虽然那不过是与他同阶级的伙伴们喝酒吹牛),罢工,甚至参军,加入了世界历史的滚滚洪流;当然,找情人这种事情也是男人的社会属性的体现之一。

相比之下,Maria固步自封,被困在家庭领域之中,默默承担着作为妻子和母亲的责任,宗教——真的像马克思所说的鸦片——既是迫使她自我认同的强大力量,又是能够间或舒缓心灵的福音。

那么,艺术在哪里?

Maria的艺术首先诞生在家庭领域,摄影,只有作为amateur自娱自乐的方式才是被欣赏,作为一个家庭妇女宜室宜家的点缀才是被赞许的,也只有在附属的意义上,文艺与世俗生活才是可以调和的。

一旦这“文艺”要跨出家庭一步,要独立,要进入公共视野,冲突就立刻浮现出来。

譬如女儿玛雅指责母亲只顾着照相机而忽视了家庭;譬如当照相馆老板提出聘用Maria为专业员工时,她自己都受宠若惊甚至茫然失措。

束缚不只是外来的,而是内化于每个女性个体心中,包括她自己。

她的男人再微观再幼稚的“政治生活”都是宏大叙事,而她自己再有价值的艺术创作(虽然是不自觉的)也不过是生活琐事。

正如罗兰巴特在《神话学》中对女性作家排行榜的分析:仍然是男性的权力赋予女性“越界”的合法性,将其视作一种可允许、可欣赏的景观;她们被推崇的原因不仅在于公认的艺术成就,同时在于一个暗含的前提,即在家庭领域的表现同样完美——她们被赞美的同时还在被提醒,不要忘了自己的本分。

所以我不认为《永恒时刻》调和或解决了《立春》的矛盾——尽管矛盾当然存在——而是它重点不在于此;它对矛盾的展示远不到《立春》的程度,而是《立春》前史的一个可能的版本。

与其说这是一个“去生活还是去文艺”的选择,倒不如说仍是一个关于女性自我意识觉醒的故事,这一次,扮演解放力量的是艺术。

不过,这个觉醒是暧昧而柔和的,也是不彻底的:没有冲突,没有斗争,没有离家出走,没有变成一个疯狂的大龄女文青。

我不知道艺术史上Maria何时被看作第一个女摄影家,但是在影片中,似乎终其一生Maria都没有被当做一个专业的摄影师,一个伟大的艺术家,无论在他人还是在自己看来。

结尾处的蝴蝶和玻璃窗的意象耐人寻味:在那个透明的障碍之外,便是更广阔的世界,Maria打开窗子让蝴蝶飞走,似乎传达出她朦胧的自我认识和自我期待。

电影就停在这里,一个觉醒的萌芽;而不是觉醒后的行动,残酷而歇斯底里。

或许,这就是它的温情?

3这里还有一个有趣的角色——作为启蒙者的照相馆老板佩特森先生,以及一个有趣的细节——Maria拍摄国王,他拍摄Maria。

拍照是一个意味深长的隐喻:看。

Maria拍摄国王来访,拿起相机记录时事,意味着她在看,她摆脱被看的客体位置而成为看的主体。

但是,她的拍照行为又是被佩特森先生看在眼里、记录下来的。

正如这部电影、这位伟大的女摄影家的故事是被“导演的摄影机-(或许是男性的)历史叙述”所展示的。

佩特森先生拍摄Maria的细节彷佛一个反讽,实际上是摄影机的自我指涉和自我暴露。

佩特森先生的角色可能是中性的么?

 10 ) 我想这就是灵魂伴侣(Soulmate)的真谛吧。

想说的很多,但变成一篇有结构有逻辑的影评,对不起,我不会了。

我想说的只能把它们变成只字片语,用我自己简洁的语言来表达我是有多么喜爱这部电影。

电影开头的欧式居家装修风格和那些美好的细节,像餐桌摆设、餐杯以及桌子上精心摆放的一瓶花,全部都很漂亮,都很有欧式风格。

在玛丽亚拿着相机给孩子们照相的进度条里,这一切的感觉都是那么的美好,我竟不自觉地露出了微笑。

佩德森让我知道,无论生活多么的窘迫(大环境是在一战,大家都吃不饱的情况下。

)你都要让自己看起来好一些,着装方面。

从(相机)镜头里,你会发现生活的美好。

如果你看完这部影片的前半段,我相信你会有立刻买下一台相机的冲动。

当玛利亚听到或看到有意思的事发生时,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拿起相机记录这些美好时刻。

生活真的需要仪式感,这一切并不只是简单的说说。

在那个年代,没有手机、没有iPad、没有电脑、没有网络。

音乐和跳舞,这些简单的事就能让人感到很快乐。

当玛利亚遇到再不开心的事,唯有冲洗照片时,得以找到快乐和自我或者的感觉。

这也就是发现自己有“爱好”这件事真实的表现吧。

佩德森与玛利亚最终还是以朋友的身份相互爱着对方,他们在摄影中找到了彼此心灵的契合,即便是如此的默契,玛利亚还是坚守着对家庭的忠诚。

我想,这就是你生命中能够遇到最好的Soulmate了吧。

他会倾听你、欣赏你、赞美你、发现你身上一切美好的事情。

如果,你们能够最终走到一起,那真的是非常完美的事,如若不能,那也会在你这一生中留下美好的回忆。

《永恒记忆》短评

人物传记, 关于家庭与摄影的题材, 其实是关乎于坚持与永恒的话题。 是不是因为这是一部讲述摄影的影片, 所以每一帧画面都如此的考究, 构图美不胜收。

8分钟前
  • eastcosta
  • 推荐

几次看哭。女人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生物啊。她们有土地一样坚韧的生命力,承受着风雨,承受着锄头与犁刀,承受着一切污秽却把它变成养份,年复一年的发出芽,开出花,生养出孩子,还结出艺术的果实。多渺小又多伟大,什么也打不垮。

12分钟前
  • 亚比煞
  • 力荐

善行缘于善心,有着善的心灵,就如同一股清泉,永不枯竭,清纯甘甜,发自内心的善,才会有善行善举,唯善之心处处欢声笑语,处处和气生财。

16分钟前
  • 爱吃水蒸蛋
  • 较差

蝴蝶透过反光倒映在手掌里,每一个拍动翅膀都那么奇妙。摄影能让记忆永恒,每张胶片都那么美

18分钟前
  • 蓝莓派
  • 还行

她不爱她的老公,可又跟他过了一生,生了好多个孩子。他的老公还出轨还打她。她爱摄影她爱那个开影楼的老板。那个老板也爱着她。可是,他们一生几次错过始终未能在一起。

19分钟前
  • 李湘
  • 力荐

有《芬妮与亚历山大》的影子

21分钟前
  • 陈抱朴
  • 还行

断断续续的看了很久才看完。电影节奏够慢的。故事也平淡无奇。不喜欢这种电影。

22分钟前
  • 李翎竹
  • 还行

看似最日常的叙述,再普通不过的小镇居民,但在其中编入了重要事件,禁酒协会,移民新大陆,国际主义工人罢工,一战,因此必然引入对社会主义的审视和女性权利的关注,并且不止于此,更进一步提升到关于探索、关于自由与爱的哲学思考,太厉害了,导演是怎么做到的让我再想想 /用bar screen光影烘托码头工人screening的过程?

24分钟前
  • Joan
  • 力荐

以德报怨,何以报直? 这是个真实的故事,一个好故事。但欢喜不起来呀。

27分钟前
  • Emma明月心
  • 较差

镜头用得太好了,演员的面部细节也很出色... 细腻的情感描写,唉... 欧洲电影... 仔细包裹好物件里夹的一朵小花,投影在手心、最后飞向阳光的蝴蝶,冥想曲...

28分钟前
  • Macmania
  • 力荐

我有一台跟你好像的相机……

30分钟前
  • 臭臭
  • 推荐

摄影主题。就记住了7个孩子,生活艰难,打老婆偷情人。

31分钟前
  • 不改色
  • 还行

她想着孩子 所以不提离婚 他想着孩子 所以不杀她…(不太喜欢这片子 没有好好讲作为传记片女主对摄影的天赋和热爱的故事,反而花过多时间刻画女主丈夫有多么恶心人

32分钟前
  • 较差

@MOMA with np,三星半,忘了当初要看的理由,现在看来传记片是很难有突破的一种类型片了

33分钟前
  • Touma
  • 还行

啧, 粤语版的字幕看的我真...作为传记电影太平淡了点儿, 记录的都是些琐碎的瞬间, 看的好困, 就最后那幕一家人第一次有了电灯的时候好温馨.

37分钟前
  • 剑南道益州咪
  • 还行

整体不太推荐。看到最后才知道这是一部女性传记类电影,瑞典史上首位女性摄影师玛丽亚·拉森的传记。怎么说呢,一直没有太看进去。电影对人物的刻画貌似在有意的轻描与写实,对这位首位女性摄影师的成就仅仅简单几笔带过,对家庭与那个照相馆的男人之间的纠结也没有刻画太多。重点在哪儿有些莫名,过于平和

38分钟前
  • 中年少女你菲姐
  • 还行

她还是爱着丈夫的,虽然他酗酒、好色还家庭暴力,但一开始他们是自由恋爱结婚,她说“他本可以俘获任何女人的芳心,但偏偏选了我”,对此她一直怀有感激之情。

41分钟前
  • 数据分析后生
  • 推荐

献给永恒的光影

44分钟前
  • 嗓嗓
  • 还行

西格比较出彩,整部戏亮点不多。家里一群孩子,生活更不容易了。

47分钟前
  • 了然
  • 较差

分高评论好,但两个多小时看得好无聊,中间还好暂停和莲欢在沙发上玩了一会儿。原来是瑞典首位女摄影师的传记,很平淡,和高光的花花公子丈夫鲜明对比。

49分钟前
  • 罗纳肉多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