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孙傲谦
主演:于坤杰,李蔓瑄,孙心福,兰海隆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东北方言年份:2019
简介:11岁的男孩小杰(于坤杰 饰)自幼便和经营公路旅店的大舅(孙心福 饰)一家共同生活。小杰为了完成学校作业——制作一副“大海”主题剪贴画,渴望得到一本《海洋百科》图书。表姐(李蔓瑄 饰)原本答应为弟弟买书,然而大舅突遭车祸,真凶拒不赔偿,全家陷入麻烦之中。 小杰不忍为家人再添烦忧,决心通过自己努力得到图书。他穿行在..详细 >
对于少年的表演,我的观感与一些观众倒是有很大差异,觉得好似在生硬模仿大人,片中有些搞笑地方也是。新人导演模仿大师倒是没问题,但是也要懂得取舍吧,杂糅太多并不是好事儿,不过好几个镜头确实还蛮喜欢的。姐姐开始露面的那一幕还以为是周韵,好美。然后看完觉得姐姐那部分应该是删减了,后面一查果然是,觉得甚是可惜,结果制片人说了一下好像只是删了与之相关男友背叛部分瞬间觉得也没啥好可惜的(摊手)。(电影海报看着太像《感谢上帝》了。
正是因为各色的有意识无意识的“拼贴”,所以显得画面才很特别、很漂亮。我也不反感这种拼贴。而且我倒是很喜欢这样的“少年”设定,并一度想写一个这样在迷乱的、胡乱的语言中成长起来的少年。反而是映后交流让我觉得有些地方其实可以做得更清晰,本身看影片已经够漂亮了,听了映后才知道原来有这样的不完美。最后,千万别上院线!!!看大量短评就知道,又是被大量凑热闹的观众裹挟的“不合逻辑”、“不合现实”。2020.12.7 18:30 于Pku图书馆。
3.5星,煮沸的水,支愣的虾,大海也带不走少年的忧愁
10'BJIFF#6少年与海,只是这个海是人海,找寻的海怪是人心的海怪。影片色彩绚丽,魔幻与现实交叉,最后都像书一样变成一场泡影。映后看到导演很真诚也很耐心,想的十分清楚,持续关注了。
#4th IFFAM# 釜山新浪潮入围→平遥关门放映→澳门新华语映像竞赛。实在是被音乐惹到了,这么扒爱莲尼卡兰卓真的没事吗?全片音乐就是[永恒与一日]第三首“by the sea”的各种八小节不到的变奏,编配方式都是扒[永恒与一日]……当然片子还是有些很有趣的地方,比如文本上跟[西游记]的互文,以及几个很有设计感的长镜头和幻想场景,不过有些太炫耀了。整体下来,从安哲那里学到的东西(长镜调度,乐队,景深镜头,镜子和门框的用法)还是多于从库爷那儿来的。片子有灵气,剧作还欠打磨。
PYIFF#比电影更魔幻的是小主角现实的遭遇
支持导演炫技,但是希望导演靴微克制一下你的表达欲,都溢出来了。
映后有人问导演为什么孩子的世界里会有那么恐怖的想象,导演说可能我们生下来就是带着恐惧的吧,不然为什么孩子一出生就要哭呢~好电影会让每个人看到自己的回忆吧,有浪漫的,也有不堪的,有彩色的也有黑暗的,那个苹果树底下发呆的小男孩,是稍纵即逝的童年记忆,不可言说的孤独在不知觉中潜入了少年的身体。真美,喜欢😘
摄影不错,也就摄影了;概念堆砌,东北农村,升格镜头加这配乐太拧了,学库爷但也没到那味儿。
#2019PYIFF#大海是一个藏着很多心事的地方,父母在那里,船在那里,书在那里,下周的作业也在那里。有时候也许穿过那一扇窗,藏进那一缸水,就能够到达。天地不怕的少年看似到处捣蛋,但他知道自己要保护姐姐,记得还有大海贴图需要完成,也明白是非和良心在金钱面前要重要的多。电影在摄影方面很有想法,几个长镜头的调度非常有想法,可是没有对电影的内在主题加到分数。小杰的本色表演有时候闹的脑壳疼,但这也许就是少年该有的模样。
你可以记不得爸妈的样子,拿不出买书的巨款,看不懂成人的世界。但你是少年,可以高喊过了山海关就找咱爷俩,可以质问我是石头缝里蹦出来的吗,可以把十块换成五块插在树梢,可以在煮沸的水里成为支棱的虾。见过废船下热闹的生育和悲伤的婚礼,你该知道忘记不代表不存在,海怪不在海里,而在人的心里。
什么垃圾长镜头,提线木偶式的调度盖住了内涵和主题,用视听设计取代故事和人物关系实在是讨巧和功利。
#PYIFF# 应该是除了《我失去了身体》之外,今年在平遥看过的最好看的片子吧。色彩和镜头的调用都非常棒,即使是有所借鉴我觉得也是很合适的。美中不足的是,剧本的内在逻辑还需要再打磨。现在看起来整部电影更像是散文诗,很平实很好看,但缺少一点力度。虽然映后交流大家都在讨论小男主,但我对女主以及她那条被切割得支离破碎的剧情线更感兴趣。无论如何,处女作拍这个题材能拍成这样,都值得鼓励。
木卫二说得对
电影拍摄技法上面来说确实不错,但是这个故事啊...不够好。
网综。
什么鬼…
都是血泪史…… 必须5星
釜山电影节时已关注了,现在刚看过,导演有想象力,很有才华,支持新人导演的作品。
前面韩国小女孩问的什么鬼问题啊哈哈哈哈。明明光影很诱人啊 大家注意点都在色彩上 其实前半部分是让人觉得导演野心很大,特别是长镜头有点过分,后面慢慢可以投入到节奏中 很魔幻很诡异。导演回答问题也很尴尬哈哈哈哈 准备好了一些回答哦
返回首页 返回顶部
对于少年的表演,我的观感与一些观众倒是有很大差异,觉得好似在生硬模仿大人,片中有些搞笑地方也是。新人导演模仿大师倒是没问题,但是也要懂得取舍吧,杂糅太多并不是好事儿,不过好几个镜头确实还蛮喜欢的。姐姐开始露面的那一幕还以为是周韵,好美。然后看完觉得姐姐那部分应该是删减了,后面一查果然是,觉得甚是可惜,结果制片人说了一下好像只是删了与之相关男友背叛部分瞬间觉得也没啥好可惜的(摊手)。(电影海报看着太像《感谢上帝》了。
正是因为各色的有意识无意识的“拼贴”,所以显得画面才很特别、很漂亮。我也不反感这种拼贴。而且我倒是很喜欢这样的“少年”设定,并一度想写一个这样在迷乱的、胡乱的语言中成长起来的少年。反而是映后交流让我觉得有些地方其实可以做得更清晰,本身看影片已经够漂亮了,听了映后才知道原来有这样的不完美。最后,千万别上院线!!!看大量短评就知道,又是被大量凑热闹的观众裹挟的“不合逻辑”、“不合现实”。2020.12.7 18:30 于Pku图书馆。
3.5星,煮沸的水,支愣的虾,大海也带不走少年的忧愁
10'BJIFF#6少年与海,只是这个海是人海,找寻的海怪是人心的海怪。影片色彩绚丽,魔幻与现实交叉,最后都像书一样变成一场泡影。映后看到导演很真诚也很耐心,想的十分清楚,持续关注了。
#4th IFFAM# 釜山新浪潮入围→平遥关门放映→澳门新华语映像竞赛。实在是被音乐惹到了,这么扒爱莲尼卡兰卓真的没事吗?全片音乐就是[永恒与一日]第三首“by the sea”的各种八小节不到的变奏,编配方式都是扒[永恒与一日]……当然片子还是有些很有趣的地方,比如文本上跟[西游记]的互文,以及几个很有设计感的长镜头和幻想场景,不过有些太炫耀了。整体下来,从安哲那里学到的东西(长镜调度,乐队,景深镜头,镜子和门框的用法)还是多于从库爷那儿来的。片子有灵气,剧作还欠打磨。
PYIFF#比电影更魔幻的是小主角现实的遭遇
支持导演炫技,但是希望导演靴微克制一下你的表达欲,都溢出来了。
映后有人问导演为什么孩子的世界里会有那么恐怖的想象,导演说可能我们生下来就是带着恐惧的吧,不然为什么孩子一出生就要哭呢~好电影会让每个人看到自己的回忆吧,有浪漫的,也有不堪的,有彩色的也有黑暗的,那个苹果树底下发呆的小男孩,是稍纵即逝的童年记忆,不可言说的孤独在不知觉中潜入了少年的身体。真美,喜欢😘
摄影不错,也就摄影了;概念堆砌,东北农村,升格镜头加这配乐太拧了,学库爷但也没到那味儿。
#2019PYIFF#大海是一个藏着很多心事的地方,父母在那里,船在那里,书在那里,下周的作业也在那里。有时候也许穿过那一扇窗,藏进那一缸水,就能够到达。天地不怕的少年看似到处捣蛋,但他知道自己要保护姐姐,记得还有大海贴图需要完成,也明白是非和良心在金钱面前要重要的多。电影在摄影方面很有想法,几个长镜头的调度非常有想法,可是没有对电影的内在主题加到分数。小杰的本色表演有时候闹的脑壳疼,但这也许就是少年该有的模样。
你可以记不得爸妈的样子,拿不出买书的巨款,看不懂成人的世界。但你是少年,可以高喊过了山海关就找咱爷俩,可以质问我是石头缝里蹦出来的吗,可以把十块换成五块插在树梢,可以在煮沸的水里成为支棱的虾。见过废船下热闹的生育和悲伤的婚礼,你该知道忘记不代表不存在,海怪不在海里,而在人的心里。
什么垃圾长镜头,提线木偶式的调度盖住了内涵和主题,用视听设计取代故事和人物关系实在是讨巧和功利。
#PYIFF# 应该是除了《我失去了身体》之外,今年在平遥看过的最好看的片子吧。色彩和镜头的调用都非常棒,即使是有所借鉴我觉得也是很合适的。美中不足的是,剧本的内在逻辑还需要再打磨。现在看起来整部电影更像是散文诗,很平实很好看,但缺少一点力度。虽然映后交流大家都在讨论小男主,但我对女主以及她那条被切割得支离破碎的剧情线更感兴趣。无论如何,处女作拍这个题材能拍成这样,都值得鼓励。
木卫二说得对
电影拍摄技法上面来说确实不错,但是这个故事啊...不够好。
网综。
什么鬼…
都是血泪史…… 必须5星
釜山电影节时已关注了,现在刚看过,导演有想象力,很有才华,支持新人导演的作品。
前面韩国小女孩问的什么鬼问题啊哈哈哈哈。明明光影很诱人啊 大家注意点都在色彩上 其实前半部分是让人觉得导演野心很大,特别是长镜头有点过分,后面慢慢可以投入到节奏中 很魔幻很诡异。导演回答问题也很尴尬哈哈哈哈 准备好了一些回答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