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花无语对萧红。
【萧红,原名张乃莹,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呼和县,1942年病逝香港,年仅31岁。
她22岁发表第一篇小说,并在接下来不到十年的时间里写下近百万字的作品。
《生死场》、《呼兰河传》成为一个时代民族精神的经典文本】1879年,易卜生的《玩偶之家》出版,小说里出走的娜拉俨然成为了当时乃至以后无数追求独立的女性的精神领袖;32年后,在中国的北方哈尔滨,一位在20年后将会深深影响文坛的女孩出生在一个阔绰的封建地主家庭……1930年,这位有着和父亲相同的倔强性格的女孩因为反对包办婚姻,逃离家庭……而她悲惨而又壮阔的一生,也伴随着她的出走而拉开帷幕。
她叫张乃莹,我们更熟悉的,是她的笔名:萧红。
人们总是赞扬易卜生的《玩偶之家》里,那位勇敢的离开自己丈夫的娜拉;却很少有人愿意想象,出走的娜拉将会遇见什么?
所谓女性的独立,远非是出走这么简单的,也远非是出走就能解决的。
萧红一生都在爱与自由中苦苦求索,在她香消玉泯弥留之际,她是否又追寻到了这两样东西呢?
终究是没有人能知道啊!
人生如戏,又或许,连这位戏中人自己也还是参不透这场大戏的奥妙。
萧红死前两年的长篇巨作《呼兰河传》的末尾,她写道:“蝶儿飞着,鸟儿叫着,又到五月了,叶子坐在后院冥想,莺歌的爸爸担着柴草经过后门了。
”一生寂寞的萧红试图用写作来找回曾经的故乡,土地,亲人,可是到头来,她也只能藉由记忆之火来温暖自己冷寂的心灵。
想一想,又有谁能回到那遍布着自由与爱的少年时光呢?
《萧红》(2012),与近期影院上映的《黄金时代》类似,也是一部以萧红一生的人生轨迹为主要线索拍摄成的传记题材影片。
本期先对这部2012年的《萧红》进行点评。
首先在拍摄技巧上,瑕疵确实很多。
电影的前半段还差强人意,尤其是萧红、萧军相识相恋的情节处理与镜头表现都相当不错;但是到了后半段,剧情的发展与变化却突兀了起来。
给人的一个感觉就是需要详细展开的情节却一笔带过,而需要边缘化处理的情节却往往冗余繁杂。
例如萧红随端木来到香港后创作她一生最重要的长篇小说《呼兰河传》的背景就介绍的相当模糊,人物传记电影(尤其是作家传记电影),本来就应该在作者本人的代表性作品发表的时期给与最大幅度的关注,通过作家本人的心理描述以及作家本人所处的时代背景的阐述,才能最大化的丰满人物形象;再例如影片最后针对萧红因肺病感染而逝世的情节又给了过多的镜头,此时倒不如采用蜻蜓点水似的情节处理,通过弱化作家的死亡事实来强化(或者称之为永恒化)作家的影响力来结束电影。
具体来说,影片末尾只要两个镜头足矣,一个是萧红在弥留之际的那句“我会好起来的”(此镜头表现出萧红对此生的不甘),另一个就是萧红在病床上无言啜泣的镜头(此镜头的寓意很明显,表现萧红对生的渴望与无奈)。
但是,抛却拍摄技巧,单就电影的情节呈现以及对作家的心理活动的挖掘而言,导演霍建起还是可以的(虽然影片中很多心理再现也是通过一些XX专家的深度揣摩,难免显得做作),国产电影向来在这一点上是弱项,而这也是国产电影难以在国际诸多电影节上崭露头角的原因之一。
浮于表面的电影画面再震撼,也打动不了观影者的心灵。
所以在此也就不能再怪霍导演了。
事实上,传记类电影的拍摄,或者再广泛一点,剧情类电影的拍摄,最大的难点就是对人物的心理再现。
《辛德勒的名单》之所以感动人,不是因为影片对历史的还原,而是对历史的挖掘。
人物的生平事迹可以藉由史实资料来再现,但是对人物的心理活动的再现,却不单单是查阅查阅相关资料就能搞定的。
《萧红》(2012)中,人们最关注的一个焦点就是萧红与萧军的感情纠葛。
我们知道,二人在贫贱中相知相爱,后来二人在文坛上名噪一时的时期,却也成为了二人感情出现问题的时期。
面对丈夫萧军的出轨,人们总是深恶痛绝,并且总在揣摩着这位追求自由的女作家此时对丈夫的心态变化。
针对于此,导演通过一场车站离别戏来回答了这个问题。
在这场离别戏中,萧军手里拿着两个苹果拼命的向即将出发的火车站跑去,此时镜头切回到萧红,我们看到了一个满含期望的眼神特写。
这巧妙的一跑一看,实际上就是萧军对萧红的愧疚与不舍的心理再现以及萧红对萧军虽恨尤爱的心理再现。
而这两个镜头,也是本片为数不多的亮点之一了。
最后,再谈谈萧红,这位被赋予“文学洛神”的女子。
萧红所处的时代,于她而言或许是痛苦与快乐并存的黄金时代,说痛苦,是因为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战火纷飞;说快乐,是萧红有幸与包括鲁迅在内的诸多文学泰斗生活在一个时代。
而在这痛苦与快乐的双重包围下,萧红,这位寂寞的东北女孩,从异乡到异乡,漂泊一生,她不停地写啊写,想通过写作来找回她失去的一切,在她少年时代的呼兰河,却任凭她再怎么写,也只能永远活在她的记忆里。
景色很迷人,冒着大烟圈的火车,火车站的吻别。
处理的很细腻,让我不禁想去看一下归来,那场大雨把她解救了出来,肖军也真走运,白捡个爱人。
没有过多的描写她与肖军的爱情,反而在渲染真实的生活,或许她和肖军的爱情是理所应当的,没有必要凸显,而让小三的生活充斥着生活,她要求的唯一的,然而,这追求是悲剧还是
看完电影《萧红》,深深感觉对不起今天被我祸害的朋友们,我曾因喜欢萧红多次向他们推荐这部电影,当我看到敬爱的鲁迅先生屁颠屁颠地拿着写好的序,当着许广平的面满脸淫笑地对萧红说:“你该拿什么来感谢我呢?
”并且这句话翻来覆去重复了两次。
我第一次在银幕上看见活生生的鲁迅居然是这个样子,这给我强大的心灵留下了多大的阴影导演你知道不?
很多人认为许广平不待见萧红,就觉得鲁迅跟萧红有关系,作为一个资深的鲁迅八卦爱好者,我在这里负责任地告诉大家:鲁迅不但没有偷看弟媳妇洗澡,和萧红的关系也十分地纯粹。
其源头无非是萧红遗言想将自己的骨灰葬在鲁迅墓旁,萧红一生孤苦,只有她祖父和鲁迅对她好,让她感到温暖,这又何尝不可呢!
说实话,看过海多纪念鲁迅的文字,只有萧红的文字最终压卷。
其关键之处,是把鲁迅作为一个人来写的,其它人要么则是把鲁迅作为一个神写的,要么干脆拉倒抹黑无限妖魔化,好像不去捧捧或者踩踩就无法证明自己的高明似的。
捧鲁的有个叫房向东的,看过你才知道什么叫做肉麻无比脑残粉,骂鲁的则多了,韩石山真正做到了人不无耻,天诛地灭。
扯远了,还是回到电影里去吧!
小宋佳长得比萧红漂亮,这点还不算糟蹋,但有次萧红向端木说起自己的梦想,捧着高脚酒杯,其间眼波流媚,很像是上海滩四马路出来卖得导演知道不?
萧红临死前在纸上写过一句:“我将与蓝天碧水永处,留得那半部‘红楼’给别人写了。
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这话难道是被导演吃了么?
萧红是民国时我最喜欢的女作家,没有之一。
和她相比,冰心、苏青、丁玲、张爱、白薇、凌叔华,甚至林徽因这种顾影自怜的文艺范至今都有传人,她们可能比现在的一些美女作家漂亮,家庭出身好,多才艺什么的,但那根接力棒至今都还有人传承着。
萧红的《呼兰河传》有如沈从文的《边城》一样,都是文学史上的特例。
再来说说萧军,萧军可是拍着胸脯说老毛最多只配当他大哥的铁血真汉子!
他有次去延安过路,老毛准备巴结他召见他,他回绝说不了,可以说是当时延安几个不臣老毛的人,后来还有次把老毛灌醉套出了不少真话,都完整地记录在他的日记里。
英雄如此之豪,又有几个呢,电影里只身去救萧红,咋这么娘呢!
晚年时红卫兵要去斗萧军,萧军说:“我活到这把年纪,已经是超期服役了,如对我进行武斗,我年轻时在讲武堂当过武师,下面的话就用不着我说了,希望你们珍惜自己的青春。
”红卫兵听完就傻眼了,从此只敢对他文斗了。
萧军自称是个性格暴烈的人,在电影里却像一把鼻涕被几个女人甩来甩去,导演你烦不烦!
萧红死后,传闻端木和骆宾基把人埋了后,痛快地打了一架,然后各奔东西老死不相往来。
在骆宾基的回忆录里,只承认萧军才是萧红真正的丈夫。
本来很简单的故事,三人各持一端,最后搞得像罗生门一样。
我觉得在萧红的眼里,萧军有侠气未免粗暴,且爱处处留情;端木够温柔不够担当,遇事总是退缩;这就是萧红的苦恼。
你们帮她选好了吧!
不过萧红临死前还对骆宾基说:三郎若是知我病重,一定会不远千里来救我……这话让人觉得惨然!
关于《萧红》,导演整体结构还是不错,最关键的一点是不懂萧红,估计丫连《呼兰河传》都没读过,所以根本不能理会萧红圣徒似的拼命写作,是源于对故乡对土地的深深热爱。
其实霍建起《那山那人那狗》就有这种感觉,现在却忘了老本,搞得自己和张艺谋陈凯歌一样,对现实过于妥切,手忙脚乱仅余浮躁二字。
这只能说中国整个电影产业环境气候极其恶劣,除了田壮壮贾樟柯少数电影人还有些许职业操守外,其它人差不多都是拍个电影侥幸成红,再用这个作为敲门砖理所当然地向主流投怀送抱了。
好电影不能上座,烂电影层出不穷,票房这东西纯粹是个假大空,连泰囧这样烂成渣的电影都有人追捧,真是滑天下之稽!
不过最后我还是被《萧红》有些地方感动了,尤其是火车快开时,萧军给她买了两个梨子,这也是本来就有的。
梨者离也,不管他们以后见没见面,我的鼻子有点酸,想必眼睛有点红。
年纪大了,泪点和尿点都是这么低,甚至分不清煽情和感动的区别,倒是笑点却是和血压一样不由自主地高了,长期以往,人生还有何乐趣可言。
正如中国足球的沦落一样,中国电影产业的没落,乃至中国文化的断层和缺失,这些烂账都可以统统归到体制身上。
如果中国将来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改变,我们只会变得越来越无聊越来越脑残,一个个走在街上,就像灌足了气的充气娃娃一样。
一遇到什么事,可笑不可笑,好玩不好玩,先爆了再说,正如我现在丢下工作,一个劲儿地只顾吐槽。
ps:看到宋佳的卖力表演忍不住多打了一星。
絕對是奔著宋佳去的.之前看了一部電視劇覺得這女生很漂亮才注意的她,而觀影時意外發現居然裡面有黃覺!知道黃覺就比較早了,傾城之戀裡的范柳原就讓我挺稀罕這位大帥哥了.而這次在蕭紅中飾演蕭軍這號不是很討喜的人物卻也刻畫的很到位.影片整體現實和回憶穿插,平鋪直敘地演繹了蕭紅短暫的一生.我想說的是:蕭軍也好,端木蕻良,駱賓基也罷,他們的口味還真是...有點奇特.anyway,看完影片之後,我去惡補呼蘭河傳了..
一个傻逼导演伙同蠢货编剧硬是将萧红拍成了三流明星范儿,编剧连萧红全集都没看完吧?
这电影是为小宋佳量身定做的吧?
一个作家,最有华彩的地方是她或他的作品,而不是什么几角恋,好吗!
萧红这样的人怎么可能做梦成奥菲利亚呢!
傻逼二货编剧才这么写!
她当年说,她最多是红楼梦里的傻大姐,如果没离家出走,可能就是一麦杆垛旁抽大烟袋的婆娘!
她和萧军,是萧军离开她,而不是她离开萧军,好吗!!!!
连这种基本事实都要抹杀吗!!!!!
她和端木蕻良,编剧只看骆宾基的回忆录吗?
端木蕻良有那么软弱无聊吗!!!!!
她和骆宾基,当年她病得里倒歪斜,当还跟骆宾基谈暧昧的恋爱啊,有笔写啊,交流啊,电影里整得骆宾基是一小花痴样儿!
还有,小宋佳稍微花点妆,别每个镜头都弄这么漂亮能死啊!
萧红要这么会打扮,这么漂亮,萧军能离开她吗!
还有,鲁迅这么有趣伟大的人,硬是给拍成一个屎壳郎这是导演的什么功力啊!
还有,许广平为什么总是个年轻圣母 样儿?
当年小许跑到老鲁家里去要跟老鲁过日子,谈恋爱,多先锋的人类啊!
八卦说,当年老鲁去世,宋庆铃去安慰许广平的时候,直接说,要不咱们以后再找一个吧,开始新生活,别为虚名所累!
生活的一切如此精彩,傻逼导演一定要纸片化所有人物,难道老霍老了就一定要成一个僵化的傻逼吗!!!
我太愤怒了!
简介萧红(1911-1942),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
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一个封建地主家庭,幼年丧母。
1932年,结识萧军。
1933年,以悄吟为笔名发表第一篇小说《弃儿》。
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成名作《生死场》。
1936年,东渡日本,创作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
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中篇小说《马伯乐》、长篇小说《呼兰河传》等。
1942年1月22日,因肺结核和恶性气管扩张病逝于香港,年仅31岁。
宋佳完美诠释了萧红这一人物形象,她演出了萧红的倔强、软弱,还有她的一再妥协。
如果把普通人的生活比喻成白水,那萧红的就一定是高度陈酿。
她感受过极致的幸福与痛苦,二者交织着度过一个又一个漂泊不定的日夜。
她有着复杂的情感,对创作的渴望,对爱人的宽容,对文学的热爱,却独独没有安心。
影片中,萧红几乎没有笑过,余生漫漫,痛苦漫漫。
原生家庭是一个人永远无法摆脱的宿命,是性格养成的最大因素。
萧红几乎没有感受过父爱,家庭带给她的只是无尽的压力与痛苦。
直到生命垂危的时候,她脑海里都会回想爷爷说的话“快点长吧,长大就好了。
”她没有安全感,这个生命始终孤独,是嵌入灵魂,无法解救的,绝望的孤独。
她渴望温暖,所以总把过客当成港湾。
得到过鲜花掌声,得到过炽热爱情,得到过锦衣玉食,却唯独没有一个属于她的,温暖的家。
遇见萧军可以说是萧红人生的一场美丽意外。
当时的她被未婚夫抛弃,怀着身孕独自住在一间狭小的阁楼。
生活所迫,萧红不得不写信向报社求教,萧军被派来给她送钱,本来是完成任务,没想到第一次的见面两人都心生好感。
那一段时光应该是萧红生命最快乐的时候,相比冰冷的食物,逼仄的房间,突如其来的爱情治愈了她的所有伤口,好像生活也没有那么糟糕,起码她还有能力去爱。
她在日记中写到“他(萧军)虽然很穷,但一点也不悲观,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四周无边的黑暗。
”两个人一起度过了一段艰难的时光,靠朋友接济才勉强维持生计。
爱情就是这么神奇,能让人在一贫如洗的时候也觉得富有,给人走下去的信念。
结识鲁迅是二人生命中的巨大转机,文章的顺利发表,生活也得到了改善。
这时,萧红多次发现萧军对感情的不忠,但萧军是她生活的全部,无法摆脱。
挣扎许久之后,她听了许广平先生的话,走出萧军的目光,到更开阔的天地里去。
她去了日本。
萧红说“萧军就像一场大雨,很快就可以淋湿你,但是云彩飘走了,他淋湿的就是别人。
”回到上海,一如往常。
短暂的告别并没有给他们的感情带来任何改变。
争吵,冷战。
在这时,萧红又遇到了一个重要的人,端木蕻良。
战争时期,生活就是漂泊。
两人行变成三个人的柴米油盐。
终于有一天,萧红决定放弃这段感情,跟端木去武汉,随后便成了亲。
她谈过两次恋爱,有过两次身孕。
却是第一次当新娘。
经历了一场过于消耗自己感情之后,她所需要的就只是一场安稳的温柔,持子之手,与子偕老。
可惜热恋没有维持多久,他们的感情又陷入僵局,武汉沦陷,随即暴露了端木的懦弱,他不止一次抛下萧红,炮声一响,便没了踪影。
曾以为的终点,又一次弃她不顾。
生活给她一次又一次风浪,伴着惊喜,结局却从不美满。
因为战争,她承受了太多原本不该在生命里出现的痛苦。
她点燃了一支烟,绝望地等待,也许是等待这场巨大闹剧的终结。
她不再追求,也无可追求。
影片以萧红的死作为意义上的终结,她的最后一句话是“我想回家。
”可是,何处为家。
片尾这样描述萧红,“在梦中长大的孩子,都是极端孤单的。
她在写作中,寻找她的故乡、亲人,寻找穷人,妇女和儿童。
她在书写中静静地呼吸,燃烧起来,记忆之火,如此温暖。
她一生追求爱与自由,在这充满暴力的、奴役与屈辱的社会中,从异乡到异乡。
”她是一个时代的悲剧,同时也是一个努力摆脱糟糕原生家庭的精彩生命。
看完宋佳版萧红回想去年看汤唯版的萧红却没有这样深刻的体会故事大致一样 可却被宋佳感动 两个都是很喜爱的演员 或许是宋佳演出了我心里那个沉默已久的理想女子电影镜头里透过的某种理想气息 让人着迷 幻想自己是萧红 那样脆弱或者说是那样坚强 那样渴望爱和被爱 那样独特的特质 她是这样孤独令人疼惜
这部评分比黄金时代低觉得不可思议。
小宋佳是我心里最好的萧红。
我看完呼兰河传来看这部电影。
萧红是个什么什么样的人呢?
她清澈而倔强。
洛宾基夸她的时候小花老师脸上略带羞涩的笑容啊,这就是我心里的萧红啊。
苦难常常使人灰暗,但萧红经历种种,直到人生最后也是清澈的。
还有她挺着大肚子在阁楼上的样子,虽然落魄但依然清澈和倔强。
小花老师是个特别特别美的演员,不在于有多光鲜亮丽的装扮,在于她能演出萧红内心的坚韧。
ps鲁迅先生选的真烂
最近我在正参加的MBA课程中遇到一个挺有意思的项目——研究美国作家Joan Didion的作品《self-respect(自尊)》,教授一再强调Joan Didion的自尊观能给我们带来一套全新的思维模式并帮助每个人找到真正的自尊,出于对真正自尊的好奇,我参与了这一课题的研究。
为此我查阅了很多相关资料,从西方自尊观的形成发展,到各个时期代表性的自尊理论,在整理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后,我发现东西方文化中对自尊的认知存在很大的差异:东方式自尊是面子,它的存在依附外界的评价和认可,简言之,如果一个人的言行得到社会或周边人的认可和赞赏,这个人由此感到有面子,那他就会觉得自己有自尊。
不同的是,西方式自尊是个人内心的一种力量,这种力量不受外物影响,一个人,相信自己、诚实面对自己、做自己想做的事,从而活出真正的自己,这就是自尊。
我很惊讶不同文化背景下对自尊的认知偏差会如此之大,然而想到自己时下在面子重压下过着的犬儒生活,倒也觉得能有明确目标,并不受外物影响,活出真我的西式自尊会是一剂解救良药。
在印证这个观点前,我想先讲个心酸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叫萧红,中国文坛界的洛神,民国四大才女之一。
她的文字就好比洛河碧水中袅袅升起的出水芙蓉,清美传奇,而她的一生也仿佛洛神般翩若惊鸿、短暂凄美。
萧红一生特立独行,执着追求爱与自由,她的文学造诣堪称天才,白话文体的文学创作无师自通,独创风格的散文式小说在当时的文坛中独树一帜。
可惜,文学上的成就并没有给萧红追求爱和自由的生活带来捷径,相反,她颠沛流离,爱不能久,一直挣扎在想独立又不得不依靠男人的无奈里。
萧红人生最大的悲哀就是把生活嫁接在爱情上,希望通过男人来获得幸福。
这一点从萧军的出现便开始得到印证,然后是端木蕻良,再是骆宾基,每个男人都是她溺水般生活里的浮木,以为抓住一个就可以摆脱困境,却发现生活像被诅咒般,爱情世界里的世态炎凉一直在她身上循环上演。
我想倘若换成个个性刚烈的姑娘,比如同为民国四大才女的张爱玲,肯定早就抖干净虱子,重新披上华丽的袍,昂着她那张犀利而孤傲的脸,冷冷回应生活到:“如果你认识以前的我,就会原谅现在的我”。
张爱玲也爱过,遇到胡兰成她也曾经卑微的低到尘埃里,可是胡兰成的不忠却造就了张爱玲的华丽转身:“因为爱过,所以慈悲;因为懂得,所以宽容。
”一代才女自从再未涉足婚姻,生命之花独为文学作品而绽放。
同一时代背景下,同样是受女权思想启蒙的新女性,同样是才华横溢的女作家,同样也是向往爱情却深受男人伤害的可怜人,萧红和张爱玲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命运路。
中国人总爱说性格决定命运,那性格究竟是什么?
性格是一种在经历了认知、态度、行为、习惯后才会培养形成的关于认知的系列特征表现,其中认知是根源也是关键。
在我的理解中,认知最重要的一点应该是明白自己要什么,并以此固化成为目标。
我们再看萧红,她性格的特质是感性灵动却懦弱无序,她一生追求爱情和自由,却从来没有为获得爱情和自由努力丝毫。
她的不付出,从本质上来讲,是对她所谓追求的根本性否定,因为如果认定追求之物是有价值的,就必定会付出努力。
对于萧红,文学创作也好,爱情也好,都是率性而为。
相比之下,我会更加欣赏张爱玲,她独立、孤傲、犀利更是毒舌,形象一如当下流行的单身腐女,她能在中国文坛史上留下那么浓墨重彩的一笔,追根溯源,靠得是她坚定的内心,她绝对是一个拥有超强自尊的人。
我不敢说拥有这种自尊的人就一定会功成名就,但有目标、有勇气、有节制、有判断的去生活的人一定能获得她认定和需要的幸福。
好像奥黛丽赫本,她的人生目标就是有个温暖的家庭,因此不论她的演艺事业如何辉煌,或是就算经历过的两段失败的婚姻生活,都不会改变她坚持并追求目标的态度,她努力去爱,去营建一个温暖的家庭。
事实上,年老的奥黛丽赫本到生命的最后,身边也有个爱他和理解她的男人陪伴。
人们总说奥黛丽赫本是幸运的,可是幸运从来不会从天而降。
命运是认知和坚持的结果。
现在我开始明白Joan Didion在她自传中常提到的一句话:“因为拥有自尊,我获得了幸福。
”拥有真正的自尊,是通往幸福之路的夯实之梯。
看清楚了什么鞋,破鞋对吧。
试问抽烟的人,有烟没火的感觉你难受不。
还有结婚那场表面看是喜庆,在看反打的背景绿了,红了绿了你自己想吧其中的含义。
梨代表什么,分别分离。
离婚。
还有其中提到的滑火柴,干柴烈火,你懂吗?
一点既着。
鲁迅说你该怎么谢我了,那就下水饺给我吃吧。
谐音是什么,睡觉啊,笨蛋。
最后漂流的水还有人,这些场景在太阳照常升起等很多文艺片中都出现过。
而且很多戏出现了镜子里的人,镜子是看自己的对吧,照片是给别人看的,还有她手里拿着照片讲萧军那一段戏。
看不懂的人才悲剧。
那是你的知识不够,打开的方式不对你依旧看不明白。
就像好多人看不懂无极跟东邪西毒一样。
宋佳和画面漂亮、、鲁迅演的坑爹,床上的3p坑爹,怎么觉得萧红是个随便的浪货?。。。剧情太垃圾啊
太文艺,不喜欢了。
真是传奇的女性,不知是命途多舛造就了她的伟大,还是她与生俱来的性格超出封闭环境的容忍度,让她不得不承受更多的苦难。一个人迸发出炽烈的情感不难,难的是这团质朴纯净的火任凭风吹雨打,都不曾熄灭。
宋佳演技一般,撑不上去是个大作家,顶多算是文艺女青年。而男人们就显得更没有魅力,尤其是那个鲁迅先生,那样怎么可以是鲁迅先生!不过有些场景还是很美的。
。。。。。。。。
稍显刻意。
学当代文学时对萧红的了解太少了,《呼兰河传》看了一半也没继续,现在倒是想把她的作品读完。
问:把大象放进冰箱里需要几个步骤?答:需要三个步骤。问:观看《萧红》需要几个步骤?答:需要三个步骤,第一个步骤,阅读李樯的剧本《黄金时代》;第二个步骤,观看许鞍华导演的《黄金时代》;第三个步骤,观看霍建起导演的《萧红》。
一个趟过男人河的文艺女青年~~
自古文艺女青年多遇渣男,有宿命的因素,也有相互改造的原因。没被生活狠狠虐过的作者是出不来好作品的。
“日子只是单纯地苦,但我们却从不悲观,依旧活得洒脱自然,有诗意。”这种感觉,书比电影传达得更平实,及强烈。
小宋佳的演技太做作,黄觉扮演的萧军倒是让人印象深刻。萧红的悲剧一生,固然是时代造成的,但究其根本,还是她自身的性格问题造成。也许女人要成为一个好的作家,就必须承受这种痛苦,把自己侵染在痛苦之中,感觉才能更深刻。
宋佳演的不错 苦难 背弃 与振作 女性的天空是低的吗?该找谁来依靠?
理解萧红,却不能理解她爱着并爱着她的萧军〜但再多想一层,又有什么不能理解,人嘛,最难战胜的就是自己!
电影也是一种毁灭文字铸造的文人的最好方式,粗俗对白与电视散文处理的混合物质,一个女人坎坷的一生化作种马、无能者与怨妇的三俗生活,丝毫感觉不到时代与文字的流动。给小姨打电话说此片毁了她父亲的形象,我的愤怒已经无语,她到时候的愤怒可想而知。
我想回家,这是死前最后四个字。少时逃婚愤然离家,此后故乡只在字里行间里追忆。爱情是她未能修完的课程,这一生都在与男人周旋。走了又回来,走了又回来,离不开,受不了。从寒冷的东北一路到潮湿的香港,一同挨过的饥饿、贫困与战乱,疼痛如影随形。因为没有更快乐的事情做,所以写作,萧红如是说。
中国导演的表现方式实在太弱了,还有表达中心也含糊不清,想说的太多却什么都没说出来
观后看到导演是霍建起,我就想减一颗星了,他完全可以拍得更好,至少在我看来他应该或多或少是能读懂一些萧红的。可是,想想黄觉那张长满青春痘的脸,我又把这一分加回来了,心里想着胡军演说不定更好。女演员漂亮有点过,致使缺了些气质和精气神,添了几分不恰当的柔弱。
首先我不了解萧红和她的作品,单看电影片子的文艺腔和制造的浪漫情怀像泡不开的咖啡块儿,有些矫揉,不过乱世飘零寄梦于几分浪漫也未尝不可。二萧和端木的三人行感情线有点草率,是野史也好但是个值得挖掘的题材。片子虽然不讨喜但起码让萧红人格魅力散发了出来,小宋佳表演也可以。
单是译名falling flowers就得给三星,一星给宋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