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是小成本制作,说实话,电影剪辑的很差劲,看到大家写的影评,我想说真的不是本身这部影片的问题,而是最终删了很多内容,所以很多部分会让人摸不头脑,据说国外上映的完整版很不同。
影片是根据一对夫妻的真人真事改编,现在女主人已经过世大约十年了,影片确实没很大创意,没有来自星星的你那么吸引人,但是这才是真爱啊,剧情都是靠谱的真实存在过的,没有那些编造的故事离我们的真实生活那么远,大家不要爱那些虚幻的的东西,假想一下这对夫妻在患难时在生死离别时他们的感受和他们背后的爱吧。
我老公看完电影就说要对我好,身体健康很重要,还主动来服侍我。
真的还是值得一看的,让人感觉这个世界还有真爱。
这个类似福音电影的片子可一点都不轻松。
一看开头1分钟,已经对这个故事失去了兴趣,讲一个绝症病人在生子和斗病魔,加上丈夫的爱,医生朋友等的关怀,这放在民生新闻报道还行,上升到一个电影就太小题大做了。
还要是真人真事改编。
为什么不能从相识相恋,绝症这样来讲述呢?
虽然是韩剧日片那一套,但至少让人有期待啊,而且很多人愿意被虐心,愿意煽情。
但这个已经结婚的故事真的没有期待,甚至连第三者这样的吸引点都没有。
主旋律、公益也得搞得好看点,才能让更多人看,不然你拍出来没人看,也就起不到公益的作用,公益不就想多点人看到学到点什么吗?
才知道这个原来是号称第一部在内地上映的福音电影,不过刻意淡化了宗教的东西,毕竟审查了有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宗教。
好吧,虽然有审查,但其实真的不用这么说教来做一个电影的,看看《八月照相馆》,看看《站在世界的中心呼唤爱》、《恋空》等,就认真讲一个爱情故事,也一样能打动人,而且只要巧妙地把福音的符号放在里面即可。
好几首的MV组成了这电影,最无聊的居然还有闪回恩爱画面,电影晒得大家都已经厌烦了。
福音电影也看过好几部,但说真的,还没有看到可以留下深刻印象的。
后面那段真人短片老是在说恩爱,就像拼命给人灌输说教,有点狗尾续貂,撑时间吧。
片尾字幕看到郭美美的名字,是个唱歌的,还特意注明是新加坡的,怕人误会吧。
呵。
首先声明《下一站》这部电影我很想看,但是我目前还没办法看到,所以,这也不能算一部影评,只是我对这个话题的一点感想。
另外,用这个题目的意思不是我知道答案,只是一些思索,也希望引起更多人来探讨这个话题。
这些年陆陆续续看了一些被归类为“基督教电影“的电影。
我看来大多数可以归到一下三类1. 圣经故事 这个太多了,比如最近的《Son of God》2. 教会历史 比如《路德》《奥古斯丁》《暴君焚城录》等3. 现实题材基督徒的生活故事(包括家庭、职场、恋爱、体育等)比如《消防员》《勇气》《天作之盒》等等前两类暂且不提,要写又是一大篇。
单是第三类现实题材就有不少。
香港创世电视(《下一站》的片头似乎出现了他们的标志)和美国的AFFIRM公司都是立志于基督教电影的的制作。
他们的电影我看过不少,每看完一部我都会上豆瓣看看评分和评论。
我发现叫好的一般都是基督徒(从独特的用词可以看得出),而其他人评论里提到最多的就是”宗教说教“这个词。
所以,克服”宗教说教“倾向可能就是基督教电影的最大难题。
但是怎么克服呢?
我想找出一些成功案例来,又看了一批电影,还真发现了几个没有被骂说教的。
举两个例子,一个是《爱在春天来临》(2003),还有一个是《传奇42号》。
当然肯定还有别的,我先说这两个。
《爱在春天来临》是一个系列基督教”纯爱“电影里的一部。
豆瓣评分8.0,485条评论,只有一条提到”传教“,而且不是太反感的语气。
其实这部片子剧情非常老套,为什么有这样的效果,我的总结是:画面太漂亮了!
另外配乐、演员都不错。
换句话说,你让大家赏心悦目了,大家即便听你说教几句也不觉得太委屈。
况且他没有说太多,点到为止。
相反,如果这些基本功没做足,又要教育人家,也难怪人家生气。
《传奇42号》不是被定位成基督教电影的。
但是这是我目前为止看到把耶稣的教导”打你的左脸,就转过右脸给他打“诠释得最有力的一个。
豆瓣评分7.8,有不少批评,但是没有说他”说教“的。
我的理解是,这部片子里,起主要”说教“功能的角色不是很多人印象当中的”基督徒“——温文尔雅又呆板无趣。
虽然这是成见,但很多基督教电影里的角色就有这个倾向。
这个角色有很强的语言风格,所以,那些可能有点”说教”的话从他嘴里说出来,就不那么像“说教”了。
看到这里,有人可能会说,何必这么麻烦的要避免“说教”呢,该说就说,何必遮遮掩掩?
一个思想可以有很多种方法说出来,甚至可以直接拉一个条幅,上面刷标语。
只不过那样一来别人比较难以接受,而来信息单薄扁平。
好电影之所以有力量,就在于他用一种巧妙的形式传达了这个思想,而且让你反复回味这个故事的时候,里面的思想会有机地生长。
其实最有资格说教而又从不说教的就是耶稣自己了。
耶稣比喻式的教育方式在当时的宗教语境里简直是一朵巨大的奇葩(此处褒义)。
两千两年,每一代人读他的比喻,每一人在不同人生阶段读,都有无尽的收获。
尤其是那个浪子的比喻,对普世人性的解读,精辟到了让人乍舌的地步。
(关于这一点,推荐Timothy Keller的《一掷千金的上帝》)。
这样的思想,如果用说教的方法表达,写上几本书也言不达意,但是一个小故事活画出来了,而且去转述给别人,也只需要三分钟。
这就是不说教的力量。
好吧,回到电影。
前面讲的两个例子似乎都是在细节取胜。
所以,我又在想,在更大的方面,有没有什么可以改进的地方。
比如,如果让我写一个基督教电影的剧本,我会塑造怎样的角色,让角色做什么样的事情。
这时候,我想到去圣经里找找范本。
但是一想到这里,我吓了一跳,因为突然意识到,如果让我编故事,我是不会写出圣经里面那种故事的。
你能想象哪部基督教电影的男主角,一个从小敬畏上帝的人,为了抢别人老婆杀了人家的原配吗?
你能想象男主角的儿子要追杀他,而且当着所有人的面又睡了他的小老婆吗?
你能想象男主角一出场意气风发、中间急转直下,最后年老昏聩地死掉吗?
你能想象这样人上帝还一直对他念念不忘吗?
反正我很难想象。
我也想象不出男主角在上帝面前像孩子一样跳舞?
更想象不出他在得知了那个造反的儿子被杀掉以后那样伤心失态到不能自制。
(反正宫廷剧里没这种情节)但是,这个故事感动了无数人,包括我自己。
夜深人静的时候读他那字字泣血的诗篇,有赞美,有感恩,也有愁苦绝望甚至诅咒,但是从始至终这个灵魂里燃烧着对上帝的爱和眷恋。
这样的故事怎能不震撼人。
这个男主角就是大卫。
为什么我们写的故事拍得电影不容易有这样的故事呢?
或许是我们的编剧太心软,舍不得下狠手,把角色逼到绝路,让他背上这么黑的履历。
亦或许是很少有编剧真的有这样深刻的与上帝同行的体验。
因为其中的极致幸福和痛苦没有体验的人是编不出来的。
实在要编,就只能说教了。
最后,再胡言乱语几句,或许”基督教电影“本身就是一个伪概念。
因为没有一部电影叫做”无神论电影“或者”正能量电影“(我觉得正能量也是一种信仰)的。
电影就是电影,爱情电影就是爱情电影,好看电影就是好看的电影。
如果硬要说的话,一个人经历种种波折信了耶稣叫做基督教电影;一个人经历了种种思考决定放弃信仰也应该算基督教电影,因为后者也体现了重要的神学思想:人的自由意志。
当然你对信仰的态度会决定你怎样写后面一个故事。
总之,“基督教电影”不是个容易的差事,如果你是个基督徒,你身边又有人动了这个心思要走这条苦路,千万千万为他祷告,给他鼓励。
虽然首映是免费看的,也被导演倾家荡产的精神所感动(卖房子)。
但不得不承认,这部片子是烂片。
给人一种小成本微电影的感觉。
目测导演是第一次拍片,演员都是第一次演戏。
演的非常假和做作。
尤其是片中叫阿喵的。
我来稍稍吐槽一下剧情。
片子开始是男女主角秀恩爱,秀恩爱秀的无新意,又漫长又做作。
之后好不容易“牧师”出现了,以为他能引导什么,结果没有。
后来阿喵出现了,以为会围绕这个古怪的女孩子会展开新剧情,结果又没有。
好不容易在女主得癌症了,会以为是一部励志的凄美爱情故事,结果还是没有。
老医生的古怪行为,让人以为他隐藏着什么重大秘密,结果更是没有。
我绞尽脑汁从各种细节观察出:原来是女主的私人医生很早就喜欢女主丈夫,即便是女主很早就患有癌症,也不告诉女主,等女主晚期时,又找来老医生说女主只有两个月的生命,打击她的精神。
等女主死后,私人医生就能嫁给她老公了。
我很气愤,原来主角竟然是那个坏心肠的私人医生。
估计全场几百号人就我一个人能够看出这样深层含义,正当我为自己的智商感到骄傲时,结果就大结局了。
女主死了,男主很伤心。
原来我又错了。
毕竟结局时男女主角拥抱的那幕还是能够感动不少小女生的。
再加上后面的一段黑白视频,说明是由真实故事改编的。
这就完了。
这个片子成本低到不可想象。
我感觉我都能拍一部比它好很多倍的电影。
对生活抱有善意的人总是很美。
不知道为什么,看到电影的名字《下一站再爱你》,却最先想起了火了一个夏天,被动洗脑的歌曲《小苹果》里的那句“怎么爱你都不嫌多”。
到底爱有没有截止日期,爱情有没有可以计算的数量,一辈子已经如此之长,能有多少人爱一辈子不够还愿意许下一个天堂相守的愿望。
这样的乌托邦式爱情本身就充满魅力,虽没有太浮华的画面没有星光闪耀的阵容,但他们塑造的人物和讲述的故事却成了最简单的打动。
《下一站再爱你》充满了善意,把人类情感进行了那么极端的赞美,更成为一次善男信女的爱情朝拜之路。
电影中杨梓嫣扮演的角色虽然是影视作品里常常出现的“癌症患者”,但是林子萱这个人物还是有着与其他同类型人物不同的一面。
她有着一个特别独特的视角来贴近这个人群,首先她就有着一个特殊的身份,善良热心的她是癌症治疗中心的一名义工,其工作内容是对癌症病患进行心理辅导。
在电影中林子萱与形形色色的癌症患者交流,她帮助他们去更坚强和乐观的面对生活,不要丧失爱的能力。
造化弄人,她发现自己也身患了癌症,这样的戏剧化转变看似过于巧合,但是当知道这个电影是真实故事的改编,相信很多人只能感叹生活真的是比戏更加出乎意料。
是的,女主角从旁观癌症患者的角度变成了直视,但是影片最美好的善意就是相信爱,她有着自己的坚强,更有着一个爱她的丈夫的不离不弃、相守相依。
马浚伟饰演了这个好男人,他是一个毋庸置疑的好丈夫。
没有什么爱情比大难临头紧相依更动人的了。
没办法,马浚伟给我的印象这么多年了还是深深刻在陈小春版《鹿鼎记》里的那个康熙形象,尽管他之后在古装和现代剧里都有过很多不同的角色但是终没有超越那个角色的深入人心。
但是,这次《下一站再爱你》让我会很深地记住这个好男人形象,可以说电影中他同样撑起了爱情的伟大。
一部纯爱的电影,慢慢写下这段生命最后旅程的爱情信仰。
爱不是随口的誓言,而正是这样经得起苦难和磨练的考验,即使上天不能给你完整的一辈子,但是怎么爱你都不嫌多,下一站去往天堂还有爱情,来生相遇更是厮守。
描写生死别离的爱情电影太多,却很少有能如《下一站再爱你》让人感觉这么真实,这么接近心灵,冲击又是如此强烈,可以让观众静下心感受这种超越生命的爱情,为之伤感,为之泪奔。
从技法和风格来看,《下一站再爱你》是非常简单的,没有炫目的特技,也没有宏大的背景,没有复杂的情欲,影片的画面像速描一样清新淡雅,勾勒出一幕平实但催人泪下的爱情画卷,这是创作者的高明之处,面对一场生死相依不离不弃的爱情,任何华丽的修饰都会显得苍白无力。
片中,沈万豪和林子萱和很多现实中的夫妻一样,原本过着温馨甜美的生活,对未来满怀憧憬,万豪的生意即将有所突破,子萱也为怀孕做好了准备,可以突如其来的癌症报告无情的撕毁了一切。
在死神面前,子萱尝试着最后的努力,万豪的不离不弃,反而让她陷入了更痛的纠结中。
在为了能让万豪能在自己百年之后有所依托,子萱在甚至撮合他和闺蜜青青约会。
嫉妒是女人的天性,试想哪个细腻敏感的妻子,可能做到如此的胸怀,我们看过太多闺蜜成为小三的撕逼故事,但是看到子萱这样把老公推向别人身边的情节却并无违合感,或许,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爱到深处无怨尤。
在生命的最后一站,子萱宁愿独自忍受着痛苦,去品尝着命运的苦果,这就是爱情的伟大。
如果以催泪效果来衡量,《下一站再爱你》几乎做到了满分,在记忆里,相近题材的片子最动人莫过是刘青云袁咏仪合演的《新不了情》,清新与虐心交织的缠绕,把观众的眼泪拧得七零八落,又别有一番碧海晴天的清澈,去年《被偷走的那五年》再次把相近的故事演绎得痛彻骨髓。
其实在我们身边,经常会发生类似的故事,默默回想这些年身边那些被病魔夺走生命的朋友,他们或多或少,都曾像子萱一样经历过痛苦挣扎,我们总是为他们的生命感到痛心,却往往忽略了对于他们来说,爱情比生命更加难舍。
这是一种很少有人能达到的境界,也是每个现代人都能感同身受的爱情,在这劈腿变心已成常态,闪婚闪离大行其道,网络社交工具催生了太多一见钟情的快餐时代,我们怎样守护古典式相濡以沫到百年的爱情。
可能是我们还太年轻,眼前的世界太过美好,对于那些生死相依,不离不弃的爱情,好像总是存在于传说中,是距离遥远的故事,尽管曾无数次为这些凄美的爱情付诸赞美、感叹甚至泪流满面,却很少真正用心去体会,也无法设身处地的投入其中。
或许,直到未来的某一天,当死神降临到身边,才能真正体会到那种超越生死离别的爱,到底是怎样的刻骨铭心。
看完这部电影,感觉到无尽的悲伤,又似乎有几分希望。
现在的很多年轻人可能都还未曾经历与爱情的生死离别,总以为未来还很漫长,在名利的追逐中,忽略了眼前人,愿所有正在爱或即将爱的朋友,都能珍惜现在,不留遗撼。
人总是在拥有的时候不珍惜,而没到失去的时候又追悔莫及。
人生就像是一部行驶中的列车,在行驶的过程中,每经过一个站点,都会有人上车,有人下车,虽然不会记得每一个人的老面孔。
更不会在意下车的人要往哪里去,但是总会有一些人让你难以忘记。
虽然疾病痛苦,很凶,很恐慌,但是我们不应该绝望,我们应该去告诉身边每一个人,我们不要着遗憾,模模糊糊,诚惶诚恐的去过日子,我们要让生命更加精彩,更有价值.终有一天,我也会离开这个世界,但是我希望,不是癌症病痛意外或者老去带走了我,而是我完成了人生的使命,光荣的离开,迈向光荣的国度。
被称“中国第一部基督教电影”的《下一站,再爱你》成功在中国上映了。
微信不同的基督教订阅号流传“此片三日内票房不达标将被迫落画”的消息,人本地促使大量有基督信仰的群众组织观看。
可惜该片福音模糊、扭曲,可说是宣扬“人的爱”的电影。
亢长描写的是主角夫妇理想化的恩爱生活(以一起吃喝玩乐的方法表现)。
片中循环播放“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慢慢变老”这首宣传人爱的情歌进行洗脑,奠定了在患病女主角弥留之际渲染的“人的悲情、人爱的伟大”的基调。
这狭隘的人爱!
人错误地切切追求,并以它为救赎的偶像!
片中医生甚至自私地说“永远不要医你爱的人”。
在爱得越深,分得越惨的事实中,我们被警醒:有多少信徒并没有天国的切实盼望,更没有在地上体验过属于神儿女的天国祝福,活得贫穷彷徨!?
在教堂遇到的老奶奶对女主角说的“不要着眼苦难”成为女主角心态转折点。
但对处于癌症晚期的恐慌痛苦中的人,除了主耶稣赐下的永生盼望,还有什么能够完全安息和释放她呢?
也许是审查上有难度,但如果这样就在传播福音上妥协的话,还远不如那无数为了传播黑暗文化倾注心血的电影人!
请翻开《使徒行传》,基督徒应该是世界上最勇敢灵活的人!
用光明文化挽救这末世时代,将人引导归主是每个基督徒的责任。
求主加力!
并且我知道您已把这山地赐给我们,阿们。
作为一个已经23岁还没有打过恋爱,初吻还在让朋友震惊的微大龄剩女,爱情于我是什么?
是电视剧里历经磨难最后长相厮守,是灰姑娘战胜各色女神和恶婆婆最后被接受嫁入豪门……看过太多别人的故事,依旧找不到自己的路子。
过了校园里躲躲藏藏的青涩年华,作为好孩子听从父母的教诲早恋会毁掉一生,毕业在即分分钟要求找男友的事根本无法一蹴而就。
身边分分合合的小情侣实在是很多,即将跨入婚姻殿堂的前夜,或者已经跨入婚姻殿堂的当夜,都能吵着要分手。
耳濡目染的情况下,似乎对于爱情都失望了。
网络上那些被看好的,不被看好的金童玉女,天生一对们,在各种离婚,分手,出轨消息曝光后,所有人都想感叹一句,再也不相信爱情了。
看到其他的情侣甜甜蜜蜜一起的时候,在自己独自一个人无所事事不知所措的时候,是不是也想着想要那么一个人陪伴呢,呵呵,算了,我现在还是喜欢一个人。
可能被周围的一切影响,想着反正逃不过相亲,结婚,生孩子,生老病死,大抵不过如此,爱情于我是没意义的。
看完电影,最后真人视频播放结束后,确实被震撼了,想想,到底是怎样的男生,才能让我爱得那么深。
这电影给了我重重一击,本来不相信爱情的人,发现原来爱其实是存在的,很像节目里说的那样,人间有真情,人间有真爱。
现在的我相信爱情,但我并不信任时间。
我是冲着马浚伟看的,故事很浪漫,结构也很紧凑,只是我觉得要是拍成话剧的版本,那样舞台效果会更好,情感表达的会更真实,更贴切。
故事让我明白,亲人的健康直接关乎你的幸福,生活就是和亲人在一起,爱让生活变得有意义。
工作呢,再怎么换了也只是一个更大的房子。
还有工作少了你,应照样下去。
亲人失去了就不再。
老婆下班,接上她去了那个做葡萄酒的地方,好浪漫极啦。
没查到导演的相关信息片子一般但导演的想法也是很好的。
就电影而言。差。人物造作,情节单薄的可怜。不知道是不是剪辑的结果?!最后的纪录片,翻译时,将GOD模糊化,不看英语,应该是真听不出来吧。感觉“福音电影”没有体现出来。或许是期待过高了。
感动我的是最后真正男女主角出现的那里。。
是来看川岛茉树代的 可惜了
宣传定位模糊,主创有诚意
真神造人,假神人造!!!
怎么说,不好看,但是有点感人
奇葩电影。影片由65分钟故事加20分钟真人影像构成。①前六十分钟极为稚嫩,粗糙。后五分钟和二十分真实影像较感人。②这是部福音电影居然公映。是审片员思想大解放了,还是审片时睡着了。 看这本电影要有耐心。
豆瓣为什么不能打负分 以后再信格瓦拉的影评,我就是蠢。枪手真是让人作恶。看过的最难看的电影,没有之一。
不怕 有我陪你走下去
如此俗套又狗血的剧情 俺竟然看完了 多一星给原型吧😂
将我放在你心上如印记,带在手臂上如戳记。
义高艺低,后半部分10星。
根据真人真事改遍,感情真挚。
纪录片的看点比电影正片多
信耶稣得永生。今年到目前最烂片。
感人
甚愿在这个冷漠的世代里这部电影可以带来一丝温暖在人的心中。
也就剩真人真事这个卖点了,其他都不咋地。没啥好评价的,总之各种不到位。还不如最后的纪录片来得实在。
基督徒电影 真人真事有点难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