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烯颜料比电影票贵”,电影中看似调侃的一句话,但在现实生活中被应验。
本片讨论了梦想(艺术)与现实,非常贴合现代年轻人的现状,临近毕业或者已经走上社会的我们,现在所选择的职业和生活,是否是我们所向往的,而不是被迫向安稳妥协的结果。
电影中有一段关于婚姻的探讨,在1994年的社会环境中,女性更容易遭遇隐形PUA,比如说对于女性来说嫁的好远比个人能力更为重要。
虽然身为观众我们替郝丽丽觉得可惜,但我认为对于郝丽丽而言,她是最懂自己的人,我相信她一定是在父权和夫权反复选择和挣扎之下,选在了对于当下的她而言,最适合她的生活。
看到结尾真的笑了好久,完全没想到的伏笔。
那一板砖砸晕了一个人,但也却砸醒了一个人。
🎨《艺术学院1994》以粗粝手绘动画复刻1994年南方美院的青春群像,借群像叙事叩问艺术本质——“学艺术只为出名吗?
”影片背景美如工笔长卷,人物动作却刻意生涩,形成反商业化的作者表达。
🔥时代烙印深刻:经济腾飞与摇滚狂潮中,青年们争论小便池是否算艺术、在崔健《快让我在雪地上撒点野》的嘶吼里重拾画笔,展现90年代理想与现实的灼热碰撞。
导演刘健以“动态水墨”冻结一代人的迷茫与赤诚,怀旧却不沉溺,终以张小军执笔的瞬间宣告:艺术的真谛是雪地撒野般的初心不灭。
动画为镜,照见众生> 背景层:工笔晕染的江南校园,落叶苔痕暗藏“时间香气” > 人物层:铁线勾勒的僵直身躯,对话时唇齿逐帧绘制 断裂中见永恒——喧嚣前景未侵染静谧后景,恰似商业洪流中艺术信仰的倔强留存。
很傲慢的一个片子。
把没上过艺术学院的当傻B。
我踏马念音乐的有好几个学画画的哥们。
我们艺术生真不是这样的。
我们都是正常人。
美院音院的可能是这样的疯子。
他妈的还给我扯上学院派来了。
演到现在45分钟不知道在讲什么 没有明确的主旨没有感情线 要是主旨是对艺术的追求我跪在电影院切腹自尽我都不知道怎么拿奖的。
靠评委那种上过艺术学院可怜的自尊心吗?
一直端着,无耻恶心傲慢……。
最好失望的一个片子……怒水西流都没这么恶心……。
“嫁人嫁人,好像你自己不是人似的”太犀利,太好笑啦!
作为曾经的半个艺术生,看到这部电影很有感触作品是本来就伟大而被留下来,还是恰巧被留下来而变得伟大呢?
那些得到的会不会以另一种形式失去呢?
大家在读书的时候总是爱提问,等快毕业了,又总是沉默,各自奔着以为的光明前景,那些崇敬的老师也兴致寥寥,似乎只想关在自己的世界里。
观念艺术到底是什么?
我真的是艺术家那块料吗?
大人们让我走的路到底适用于我吗?
同学们热衷的事情为什么我一点都不感兴趣?
118分钟好像重做了大学四年的路,尽管后来学了别的学科,现在从事着与艺术完全不相干的事业,也还是感谢大学让我形成的审美观感谢艺术,感谢那四年,感谢遇到的所有人和事刘健导演,你真的做到了给予我们勇气用多米诺骨牌让火柴烧起来搞行为艺术,这真的很“仁科”!
很幸运映后也看到了仁科,和我想象的一样,青春洋溢,松弛感十足,美好的夜晚啊!
感谢小红书!
感谢刘健导演,杨城制片人,演员兼音乐人仁科!
故事很老套,配音阵容很强大。
文青的无病呻吟又一次放上大荧幕丢人了,成为真正艺术家名留青史被视为人类群星闪耀历史长河的寥寥无几。
电影中也是借了黄渤的嘴说出一番人间真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搞得到钱填饱肚子才能去搞艺术,月亮与六便士还是面包填饱肚子更加重要一些。
即便是凡高和高更他们都是衣食无忧了才去追求艺术上的成就。
刘健导演,董子健、周冬雨、仁科、黄渤一众大咖参与配音,这部由中国美术学院师生创作的动画电影《艺术学院》入围第73届柏林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刚从电影院出来的时候,我就感受到电影里强烈的属于艺术生“那就是拍给你看的”的归属感,思绪一下回到那段躁动又热血的时光。
但同时也产生了对影片的疑问:整部电影的小众群体情怀,对于普通观众理解这部电影而言,是有益还是加重了隔阂?
《艺术学院》海报
《艺术学院》部分豆瓣短评文:编号104策划:抛开书本编辑部电影里的很多场景大量灵感来自于位于杭州的中国美院——坐落在西湖边上的南山校区,这种特殊的位置一如电影里别具东方风韵的动画风格,水墨画似的展开,就连看夕阳的场景都让人想到杭州的滨江路,摇摇晃晃的宿舍像是梵高小屋画里的木板床,边上贴满了九十年代艺术生的精神偶像:崔健,迈克尔·杰克逊等。
生动地勾勒着那个年代的“象牙塔”。
电影的内容前半部分大量充斥着主人公们探讨“哲学”“艺术”等这些虚无缥缈抽象词汇的对话情节:在一个平平无奇的物体前做些小举动,却像是发现了现代艺术的“奥秘”,为自己的“创新艺术”兴奋地仰天长叹。
学生打断老教授关于“西方自由主义与中国传统”的讲座,问上帝是否死了,这些对话看似荒诞但在艺术生生活里见怪不怪,我们需要搞清楚吗,并不需要,也没有人在乎,这就是我们的生活方式,每天都在问别人,你觉得什么是艺术,你觉得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每个艺术生都有过这样一段又充实又虚无的“发现世界”的日子,对世界每天有一百个好奇,思考者不切实际的问题,但也像电影里主人公会问“外国的月亮真的比国内的圆吗”,电影无处不在的的黑色幽默注定它的底色是悲的。
作者沉湎于往日乌托邦的同时,也绘声绘色描绘了青年人的时代雕像。
片中的主角张小军隐喻了当今社会相当一部分典型的虚无年轻人,他看似脑子不正常,但只是试图用一些问题来调侃觉得没什么意义的空空人生。
他有性格懦弱的一面,也有天真善良的一面,当别人都往前走了,他还是站在原地搞不清自己。
当家里人问他对经商对看法,曾经那个不羁的他也开始动摇。
导演巧妙地提出了现实问题,以及对当今青年的思考与审视。
从这个角度看,电影只是借着动画的外壳讲述当代的社会文化症侯问题。
这种心理矛盾正是这部电影中的珍贵与真实之处,即导演不美化任何一个群体,仅仅只是展示这一群体最真实的一面。
每个主人公都有一段纯粹的每天脑子里做“大艺术家梦”的时刻,但现实世界的残酷碰撞,又很难让你把那段时代定义成乌托邦,海明威笔下“迷惘的一代”,脚是漂浮的,但又有东西拉着你下坠到凡间。
反而是电影结尾求生欲很强的美好结局让观众觉得不切实际,褪去了第一步的锋锐感。
(能理解是为了过审查)
无可否认,电影中的很多地方带有作者主观的情绪,这也反映了艺术生跟普通大众长期以来的隔阂。
一些言语的乐趣在大众看来无非是“不说人话”,难以体会到它的乐趣。
如此,也能理解很多观众无法共情甚至进而产生观影壁垒,以至于给出低分。
何况,这些密集的张口闭口的“艺术”谈话,会让人产生:导演究竟懂不懂艺术的错觉,怎么这些可以随随便便张口就来呢。
《艺术学院》主创在柏林电影节但这正是电影想传达的地方,这就是学艺术的常态。
在对话和行事风格上,大家的思维都很跳跃,又很浮躁,不切实际。
其实艺术生就是这么眼高手低,想做“艺术家”的正是这样一群真实的、有梦想、有缺陷的人。
电影并非想得出什么结论,10年了,我们有得出艺术是什么吗?
依然没有。
也许主创们想说的也是这样,你不用想明白,但是你依然要坚持去想。
这是一种生活状态。
就像电影开头引用的乔伊斯的话:去生活,去犯错,去堕落,去胜利,去在生命中创造出生命。
柏林街头
终于去看了艺术学院1994。
期待很久,但困于网络评价,去之前还是心里打鼓的,但是好在看完观感很好, 不懂中途离场的原因是什么?
这部电影最可贵之处在于,导演已经“一把年纪”,快退休的人,在杭州从教多年,早已名利傍身,按理说站在了学生的“对立面”。
可依然能有这样创作的活力,提出这么多幼稚、愚蠢的问题,设计这么多可爱的台词。
这多么难得啊!
有多少大学老师在从教后慢慢忘了自己做学生时的冲动、好奇、那种对未来的渴望和追求,那种懵懂的、无知无畏的感觉。
网上很多人说这部电影“全是私货”,是“矫揉造作的文艺青年大集合”。
私以为非也。
首先从我对现场观众的观察来看。
这些所谓文青“装”的名词并没有在观众中引起反感,如果你对培根等人稍有了解,看过几本“包法利夫人的情人”,只会觉得这些词语如喝水一般,并非有故“装”之嫌,何况这是94年的艺术学院,这对于片中的人物来说更是如呼吸般正常。
更令我惊喜的是在场有不少导演年纪的观众,他们也沉浸在电影中,甚至在一些笑点里,他们笑的更大声。
这部电影不仅是一段短暂的乌托邦,更不能简单说成是导演的自嗨。
更像是一名专业教师以一种浪漫的手法向年轻人们做的一场讲座,如何葆有初心?
如果世界少了这些艺术的人,生命也真的失去了一些意义吧。
自嗨之作,胜在真诚。
导演舍弃了许多枝节,专心做艺术学院的故事,故事重心是音乐与绘画系的男女,与他们相关的都是分枝,比如后半部分兔子的女朋友,他的老婆香玉。
人物对话很有意思,符合时代和人物特性,艺术是什么,艺术有什么用,谁能决定是艺术,艺术要追求个性,艺术必须有用吗…文中探讨了种种问题,但导演没有给唯一答案。
我反而很喜欢校长那句话,从这个地方走出去,能走到哪里,还是这里。
张小军和郝丽丽的故事很现实 他们的相处让人会心一笑,面对心仪女孩子的张小军,三棍子打不出一个屁,让人心里发急。
丽丽内心有些成算。
高红急公近义,言语犀利,但容易被爱情蒙蔽。
绘画系追求艺术,音乐系追求自由和爱情,如何追求艺术?
是坚守贫穷还是挣到钱再追去艺术,张小军和林给出自己的回答。
前半部分诙谐幽默,有些恶俗,这就是艺术生干的出来的事。
迷茫大学生干的出来的事。
陈粒歌声之后,大学生毕业在即,故事转入平淡和分离,兔子和老婆搬出宿舍,丽丽回家,高红地下驻唱,分手的分手,在一起的在一起,考研的考研,工作的工作。
这就是他的青春,导演只是展示给我们看。
我喜欢结尾的空空的足球门,故事结尾,就该有个足球门。
以一种近乎随笔式的方式记录了中国90年代艺术学院学生的精神状态。
其实感觉30年来没有任何改变,我们现在依旧在做类似的事情“一群青年在自我认同、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挣扎与迷茫。
”影片节奏缓慢,中间我甚至睡着了,直到高丽和郝丽丽吵架我才被吵醒。
我觉得很有趣的一点是影片中大量出现了尼采、福柯、柏拉图、马列维奇、杜尚等哲学家与艺术家的名字,一方面像是在刻意展示艺术生的“文学素养”与“艺术涵养”,另一方面也暴露出一种空泛而不接地气的文化姿态。
我们读了太多的理论书籍,谈了太多抽象的思想问题,却在现实面前仍然手足无措。
也许只有在大学这段日子里,我们才能毫无顾忌地探讨意义、沉浸在些关于“艺术本质”的思辨之中。
毕业了就不得不直面现实的一盆冷水。
现在也正值毕业季。
毕业让我们脱离了学校这所摇篮不得不去面对现实去面对就业还是升学。
不仅是一个阶段的终结,更是青年人开始真正面对社会、面对自我的时刻。
选择为了生存去追求“能赚钱的艺术”,还是选择继续升学,试图延长这段“安全的思考时光”。
这些选择背后反映的无疑是艺术与现实、理想与生存之间的拉扯。
整部电影对于经历过艺术院校洗礼、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摇摆过的人来说,它像是一面镜子,也是一封写给过往青春的告别信。
本作之前只看过导演的前作《大世界》,看到画就想起了当时那部电影。
对导演的生平一开始毫无了解,只是看前作的时候约略知道他的工作方法,这部明显参与人员多了特效也多了,使得前作的ppt穿插真实视频的情况没有了,甚至前作的七十多分钟,到了这部能两小时了。
但是当我看到两个男大,大晚上喝完酒对着墙pee的时候,忍不住查了,果然和导演本人履历强相关。
不理解但凡男导演包括但不限于追忆青春/追忆友谊/事业刚起步/上升期/大展宏图之际……都要拍一组背对镜头的包括但不限于对墙/对旷野/对对家(?
)的pee镜头,为什么?
是某种雄风展示必打卡姿势?
男性气概试金石?
不管是什么,我现在看到这种镜头,就直觉导演正在一种追忆自己似水年华的自恋之中。
当然知道他想讲当时的他和他们,艺术学院和关于艺术的讨论,在风起云涌的年代年轻人又如何抉择。
但是实在很少我喜欢的段落,比如预告片里那段,比如仁科配音的那个角色的段落,他本人的特质几乎突破了2D的限制直接呈现,比如前半女孩子们的情谊,但是整个故事聚焦的沉默的忠于内心的艺术的男主我并不十分关心,他戴上耳机屏蔽掉电影中其他角色的时候,也屏蔽掉了观众。
而女孩子们,没料到最后是这样的分散方式,让我觉得她们没有真正的成为朋友过,因为没有真正相互的理解和关心,她们的眼里从头到尾都只有自己,使得前面的友谊也浮在云上。
也许这部电影只是导演和艺术生们的共鸣之作,我是看个热闹的路人,看看就过。
最后,音乐不错。
风格依旧 对话还有艺术学院的场景太过真实 如果真去学了艺术 人会变得更虚无还是会找到自己?就像电影抛出的:艺术真的需要学习吗?中间那几张邮票画得太棒了,看哭,人物一下就鲜活了。
『14th BJIFF』终于黑底白字式的结局预告没能放过我。看的过程昏昏欲睡,对于多处观众的笑不明所以,艺术学院难道只有音乐和美术的了吗?学电影和其他的终究是死了,它们被归属于文学、新闻系。好奇在场观众是学习美术或音乐的?对于90年代我确实是没有什么认知和情感的投入的,我只知道整部影片它就是各种词语的拼凑,索然无味,动画的呈现形式太过普通,就如同故事中的主人公没有太多涟漪,对于未来、人生、梦想的探讨还是流于表面,毫无深度可言,是一种浅尝辄止。
3.5,可看性很强,美院的男的就是这德行
#Berlin 没有共鸣,对白长到以为是在听书。在柏林电影节看过的片子里面,是观众中途离场最多的电影。这片子难道不是PPT?
一段过去年代的生活切片,其实还挺喜欢这种众生相风格的。背景音环境音铺得很细节,导演说大世界要的是摇滚乐的感觉,艺术学院是交响乐的感觉。papi的配音是一打眼就很熟悉,然后想了半天终于想起来竟然是她。
#48HKIFF# 最大的乐趣仅停留在通过音色来辨认谁给谁配了音这件事上,某种程度上跟听一个广播剧的感觉是差不多的,那么这个画风的意义又在哪里?当然看到熟悉的校园景色还是蛮亲切的。
嗨,正经上大学不就是扯扯淡吗,剪辑的有点碎,但应该能激起不少共鸣
一开头两个人聊柯本27岁梗的时候,就感觉大事不妙,后来果不其然。30年前聊的内容,现在还在聊,得多无趣啊。
人老了,就有可能会变成老油条。
特别讨厌。文艺批的噩梦。自以为是、明贬暗褒的装货。愤青时期的青涩还能理解,顾影自怜就令人厌恶了。
中年人拍青春既是最激情的,比如《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和《阳光灿烂的日子》,也会是极为阳痿的,比如《夏洛特烦恼》和《艺术学院1994》。
非常失望。
对话写的太无聊了,理想对于现实的妥协流于表面。而且没有预想中学艺术的人应有的癫,说着各种主义和革新,实际上思想又那么传统。还是喜欢娄烨镜头中的90年代
#刘健01 过于细碎的非电影的,但同时又是有关于艺术的青春的。虽然最后过审式的字幕给它带来了几分庸俗,但其中的段落确实很动人。漫无目的的对话,对艺术哲学还有人生的思考,每个年轻人都会有的迷茫,在生活的岔路口理不清头绪。面对爱情,抱负还有牛奶面包,是不知道该如何应对的烦恼。新老交替,东西碰撞,春夏秋冬,永远不会变得是年轻人那无畏无知的热血。所以1994是一种追忆,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展望。青春的悸动,冲动,躁动还有懒得动都伴着艺术与自由形成某种新的主义,新的表达。
哈哈哈 就说这配音挺有意思 一看全明星啊感觉这个画风本身就是一种形式 好熟悉的线性速写风格 这种严谨又细节的画面本身也很能传递出一种沉静的时间感
配音阵容太绝,不过叫“配音”确实不贴切,应该叫“正确的人选通过经过精确控制的发声和真实的情感流露去使动画人物具备真实质感和鲜明个性,准确表达人物情绪从而服务作者表达的一种行为”。
真的受不了中老年男导演们毫不节制追忆苦闷青春和空虚艺术理想的破电影了!!!
刘健倍儿幽默,倍儿艺术
首映 。在西方语境 问当代艺术是什么 略显幼稚毕竟艺术的辩证法 已经是科学成熟的理论体系诚然 当我们年轻的时候 什么问题都可以问但是问题问出来 也并没有被严肃得思考 只是给出一个应付的答案取巧的中庸哲学句子 没有实质内涵堆砌了很多对话 片段,但没有打动人心的真情实意人物懒散 没有被塑造得有血有肉 也没有被证明出有什么决心 故事发生的背景没有被充分利用作为导演 既然希望被理解 被关注 那就要在乎现场的世界观众理不理解 是否共情现场有多少人知道崔健唱了什么 ?既然选择了强有力的文化符号如果用不出效果 那就不需要用动画平面流水线路 可以说这是一种美学选择 但是镜头语言显得呆板 重复 不够生动 并没有优势 乐观结局无必要有优点 但参加主竞赛 勉为其难
关于理想与爱情在现实中的消融,满是上世纪末阳光灿烂的调子,让人想到那些天天搞行为艺术的胡同串子,只是这一次的故事发生在南京。那时人人谈论理想、艺术、自由,总是那么不切实际,但怎么还是对今人有那么致命的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