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过那么一些瞬间,觉得自己不够强大,没有坚实的臂膀来为家人撑起一片天?
相信许多人都有过。
当父母生病医药费没有着落时,你会懊恼;当自己忙碌没办法陪伴孩子时,你会内疚;当物价飞涨但自己工资总也不涨而无法供给家人富足的生活时,你会悔恨。
可生活,就是这样,即便你再艰难,再困苦,再无助,它也依然马不停蹄的向前奔。
就如同壹姐今天想要安利的这部电影一样,一家人的生活凄风苦雨,可该来的苦难,该经历的荆棘却丝毫未见减少。
此片名叫《德九》,豆瓣评分7.4。
在影片中,壹姐记忆最深的片段是,德九的爷爷经常向他念叨的那句话,他希望德九能够快快长大,并成为家里的顶梁柱。
然而,现实状况是,在一个小村里,德九(郑志薰饰)和爷爷(李顺载饰)以及妹妹德姬相依为命。
原本,在这个家庭中,也是有欢声笑语和天伦之乐的,但这所有的一切,都因一场意外戛然而止。
在那场意外中,德九失去了爸爸,爷爷失去了儿子。
而德九的妈妈呢?
则因私自将丈夫的赔偿金挪用,而被自己的公公赶了出去。
所以,现在的生活,对于德九以及德姬而言,是凄苦飘零的。
他们会怀念已经逝去的爸爸,他们更会想念被爷爷赶走的妈妈。
当然,在老爷子眼中,虽然一家人的生活过的很拮据,但他仍然对德九心怀期望,因为,在他心里,他的孙子德九,将来是要当大总统的人。
为了维持日常开销,年迈的爷爷在一家小饭店里帮忙洗碗,因为时间不固定,他甚至经常错过去接德姬放学。
不过,即便困苦,即便无儿无女,但爷爷依然会给孙子孙女带来一些小惊喜。
我们常说,留守儿童是可怜的。
因为没有父母的陪伴,他们的童年是缺失的。
而现在,德九和德姬就像留守儿童一样,跟着孤苦无依的爷爷一起生活,甚至,5岁的德姬还不太会说话。
而德九呢,因为年岁渐长,也越来越开始反感自家的穷酸状况,在学校里,他会因为没钱买玩具而被孤立。
看起来,爷孙三人的生活简直一塌糊涂。
但,生活绝不会因为你悲惨而轻易放过你。
就在一家三口都默默坚持着这种混沌穷困的日子时,顶梁柱爷爷被查出患有肺癌,晚期。
时日无多,该怎么办?
已经活过大半辈子的爷爷,绝不恋世,但他放心不下自己的两个孙儿。
于是,为了孩子们,他毅然决然的踏上了寻找儿媳的道路。
经常观看韩国电影的小伙伴们应该知道,韩国电影总是能够妙用细节直击人心,他们拍摄家庭剧,拍摄犯罪片,拍摄爱情剧,统统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即便你明明知道它煽情、它刻意、它套路,但你就是忍不住的想要贡献眼泪。
《德九》也是这样,剧情神马的真的是毫无新意,可壹姐就是从头哭到尾。
影片中堪称典范的场景是,德九和爷爷之间的矛盾爆发,因为爷爷将妈妈扫地出门,所以在德九心里一直都埋怨着爷爷。
也因为德九是长孙,所以一直被爷爷要求要照顾妹妹、保护妹妹。
可是,在学校里已经饱受孤立的德九,并不想要保护妹妹,因为那样,会被别人嘲笑说,你不是她的哥哥,你是她的妈妈。
德九说,我不想当长孙,也不想做爷爷的小孩,更不要做德姬的哥哥。
可想而知,一直倾心付出的爷爷,听到此话后,心如刀割。
要知道,这么多年来,爷爷视孙子孙女为自己的命,虽然他年迈孱弱,但他对孩子们的照顾却无微不至;虽然他贫穷困苦,但他总是将自己认为最好的买给孩子们。
这世上,最容易让人动恻隐之心的,就是孱弱老人和无助的孩童。
影片《德九》两者皆占,但更关键的是,它围绕的主题,却是我们永远无法逃脱,永远避无可避的——亲情。
若说,这世间,还有什么感情是能够让人不分年龄、不分阶级、不分性别、不分贫富的感动着,那绝对是亲情无疑了。
但观看过《德九》之后,壹姐只希望,所有和壹姐一样被《德九》打动过的小伙伴们,能够找点空闲,常回家看看。
最近比较压抑,特地想找一部催泪影片来看,看到网友推荐的德九,是亲情的题材,又有李顺才爷爷👨🏻🦳,果断大晚上翻出来看。
本剧承袭了家庭伦理韩剧的一大特点,那就是全剧没有坏人,全靠剧情和人物关系推动,使人无法不感到浓浓的温情。
连全剧唯一一个嫁祸给德九的小胖子,也在后来勇于担责,作者巧妙将这一有“心机”的行为转化为孩子的玩闹,小哥俩打闹着重归于好,我认为这是全剧最成功的亮点。
这种设置就像《请回答1988》,在我国很少看到这样的剧了,经过重重的破题,所有的误会被层层揭开,人性也越发淋漓尽致的展现在我们眼前。
本片另一大亮点是多重人物视角。
影片着重从爷爷和德九的两个视角展开叙事,分别展现了爷孙两个人不同的眼中世界,让我们体会了不同人物的内心,放佛是两个人分别给我们讲述了他们的故事,是我们心灵深处有一种奇妙的碰撞。
感觉本剧的伏笔还是比较明显的,爷爷一再教导着孩子记住家里先辈的名字,已经预想到后面会call back了。
这里略略有一丢丢失望。
但是到后来这些情节真的复现的时候,还是哭得泪流满面。
不得不说,一个男孩子的成长永远是最让人动容的部分,经过挫折后的一夕之间长大让我们看到这个男孩子的隐忍和心思。
说说演员部分说实话,我觉得爷爷有点太“洋气”了。
尤其是去印尼的一段,怎么说都不像农村没知识的执拗老头,反而有点“归国华侨”的感觉。
虽然后面一直说自己也没文化,也简单粗暴,但可能是自己之前“顺才少爷”滤镜太重了吧。
关于德九的小演员,刚开始没看出什么演技,就是感觉这个小孩太“土”了。
但是有几场重头戏确实演得不错,尤其喊话找妈妈一段
以及后来和爷爷依依不舍一段,还是很能把人带入的。
结合他印尼的血统,也明白为什么不是之前那种常规韩剧小演员的原因。
我感觉德九妈妈演的有一点“傻”了,不知道是剧情需要,还是演员的原因。
因为刚开始不了解剧情的时候,会感觉可能是语言不通,却又好像智力不太够。
不过看评论说,这部电影是反应了韩国农村的印尼新娘问题,就像中国的越南新娘一样,这点社会现实的反应也足以加分了。
没有想象中哭得上气不接下去的程度,简单的主题,不过也足以感人至深,催人泪下。
里面爷爷回韩国倒在雪地里被送到医院时,德九拿出一小块炸猪排让爷爷也尝尝,当时就泪崩了,不管是德九还是其他小朋友在幼年最需要的还是家人的关爱,哪怕物质条件再不好,但还是有彼此可以相互取暖,让我想到现在越来越多的留守儿童,其实很不喜欢这个名称,觉得有标签化,本来他们内心没觉得跟爷爷奶奶一起生活有多么不正常,可能一个村子里面的小朋友都一样,爸妈出远门打工,爷爷奶奶在家照顾他们,但是一标签化,任谁都会怀疑自己的现况,越发觉得自己就是留守儿童,所以父母在幼年时期给小朋友最好的就是陪伴,哪怕是每天10分钟的陪伴那对他们来说也是最幸福的时光,起码你们一起度过了那些时光。
家人不就是要在一起生活吗?
看电影《德九》的时候,先刷了豆瓣短评,看有人说,这电影很套路,很煽情,所以我看的时候克制着自己不让自己流泪,直到小男孩德九的爷爷,找不到德九的妈妈,自己又重病不久于人世,无法再照顾德九兄妹俩,不得不把他们送到寄宿家庭的时候,德九哭着求爷爷,让爷爷不要送走自己和妹妹,自己以后会乖乖听爷爷的话,并且哭着对爷爷说,家人不就是要在一起生活吗?
看到这,听到这句话的时候,我的眼泪再也忍不住了。
确实这电影很套路,跨国婚姻、窘困家境、父死母奔、祖孙相依、命不久矣、万里托孤。
每一个点都很容易让人流泪,但为什么明明是套路集锦,却又痛戳人心。
因为亲情,因为成长,无论什么时候,无论什么年代,都是一样的细腻感人,一样让人泪流满面?
今年年初,老公因为经济状况,只身去了北京打拼,我带着孩子回了老家,每一次视频的时候,孩子总是嚷着叫爸爸,有时候也会对我说,想爸爸想爸爸。
而老公一个人在北京,也是孤独寂寞,这时候才深刻感受到,不在一起的时候,家也不是家了,而家人不就是要在一起生活吗?
看着孩子想爸爸的小脸,我们会觉得对她愧疚,小小年纪就要懂得分开与离别,本该是爸妈陪伴幸福生活的时候,却不得不过早地体会到人世间的离愁别绪。
那些把孩子留守在家的人,不知道是不是会想到,让孩子过早地体会到人世间的离愁别绪,对孩子是一种极大的残忍?
所以,好好努力,一家人在一起才像一个家,而家人就是要生活在一起的。
电影的结尾,德九的妈妈回来了,德九和妹妹再也不用跟家人分开,就算贫穷,也没有和家人在一起来的快乐!
里面爷爷回韩国倒在雪地里被送到医院时,德九拿出一小块炸猪排让爷爷也尝尝,当时就泪崩了,不管是德九还是其他小朋友在幼年最需要的还是家人的关爱,哪怕物质条件再不好,但还是有彼此可以相互取暖,让我想到现在越来越多的留守儿童,其实很不喜欢这个名称,觉得有标签化,本来他们内心没觉得跟爷爷奶奶一起生活有多么不正常,可能一个村子里面的小朋友都一样,爸妈出远门打工,爷爷奶奶在家照顾他们,但是一标签化,任谁都会怀疑自己的现况,越发觉得自己就是留守儿童,所以父母在幼年时期给小朋友最好的就是陪伴,哪怕是每天10分钟的陪伴那对他们来说也是最幸福的时光,起码你们一起度过了那些时光。
昨晚看了《德九》这部电影,我很喜欢李顺载爷爷,电影《我爱你》、几年前的《花样爷爷》,先喜欢了这样真实的爷爷们,然后还有最近的《LIVE》,当看到这部电影的时候,就想着要看看。
评论不多评分也不高,虽然题材不是很新,但是我觉得评分不会止步于此 故事开场就是德九的演讲,浓重的方言口音,介绍着自己名字来历、族谱,以及长大想当总统的愿望,镜头一转是白发苍苍的爷爷,教他是大总统不是总统,爷爷独自抚养着德九和德熙,这是个偏远的乡村,爷爷是个年长没有文化背景、经济条件不好的老人,所以给与孙子的教育,只能是方言的演讲、族谱、宏大的梦想。
德九和德熙的爸爸去世,印度尼西亚的妈妈因挪走了爸爸的死亡保险金被爷爷赶出家门,爷爷辛苦打工给孩子的,能给孩子的除了爷爷的爱也只能是吃饱穿暖,冬天宁愿自己穿着破洞漏脚趾的袜子,也不会让孙子穿有补丁的鞋子。
德九春天马上要上小学了,别的小朋友都是爸爸妈妈手拉手送去学校,但是德九只能拉着爷爷和德熙的手,德九想要个变形机器人,七万八千韩币的价格,爷爷都满足不了,只能给买零食代替,德熙缺乏引导教育,语言能力比同龄的孩子差很多。
爷爷给的爱也无可替代,但是孩子的成长还是需要妈妈。
爷爷得知自己得了肺癌,没法再陪伴孩子多久,德熙生病德九被教训而离家出走,爷爷答应给他找妈妈。
一边将孩子托付给代养家庭,自己踏上去印度尼西亚寻找儿媳妇的路,辛苦到了印尼没有找到儿媳,却发现儿媳挪走他儿子的保险金,是以他的名义把钱给妈妈的孙女治病后回到韩国,因为一场雪想到第一次看到雪的儿媳的样子,因错怪儿媳怕没有机会道歉而病倒。
代养家庭对德九和德熙很好,爷爷为了不给孩子留下阴影,想在他身体变更差之前把孙子和孙女送走,德九听到爷爷的遗憾独自去寻找妈妈,在人来人往的街上大声的做着爷爷教他的演讲,很催泪的一幕。
没有找到妈妈失望而返,爷爷出院给他们洗澡,带他们吃炸酱面买很多的文具。
被送走前德九问爷爷没有我你一个人怎么办,谁给你泡大麦茶?
谁给你贴膏药?
我不是爷爷的孙子吗?
我是庆州金氏第67代孙子,爷爷是第65代孙子。
“你说过等我上小学的时候,会牵着我的手去学校,为什么不遵守约定,不能跟我在一起,直到那天吗?
”现在年龄的我很羡慕这个时候的孩子,可以问你为什么不遵守约定,为什么不能在一起,成年人的分离,要保持理智和冷静才符合自己的年龄。
这一段让我很感动,今天得知电影英文名字叫Stand By Me后,觉得很贴切
送走德九德熙,爷爷看着被德熙用订书机订过的袜子最后妈妈回来了,德九德熙回家了《完》
我也是,为什么老成这样了,还有这么多眼泪
1、无力的爷爷与过世的儿子医生来告知爷爷癌症的消息,并向爷爷建议把孩子们送到别人那寄养。
一边是不舍,一边是不能。
屋檐下,爷爷捧着过世儿子的遗像诉说:孩子们该怎么办呢?
我到底该怎么做呢?
力不从心的爷爷泪水朦胧,让人心疼。
2、挨打的哥哥和袒护哥哥的妹妹德九被冤枉偷盗,却不去说清楚事实。
爷爷对此很生气,于是鞭打德九。
哪怕德九真的偷东西,爷爷都不至于如此。
他怕的是德九变成一个有了委屈只会忍的孩子,这是痛苦且残忍的。
德九的妹妹,虽已五岁,却因心理疾病而有语言障碍。
看到哥哥受罚,她冲上去抱着哥哥,嘴里不停地说:讨厌爷爷。
3、无助的德九与过世的爸爸爷爷病倒了,德九不小心在病房里知道了爷爷对误会妈妈一事甚是遗憾。
他觉得爷爷是因为这件事心里不舒服,才会病倒。
他担心爷爷就这么死了,可是他不知道该如何做。
同一个屋檐下,这一次,是德九捧着爸爸的遗像诉说:我该怎么办?
这是一个七岁孩子的无助,再一次让我泪目。
4、在路中爆发的德九德九决定去找妈妈,当他到达信封上的地址时,妈妈却早已搬离。
在陌生的街头,德九得到的是路人冷漠的回应。
他摔倒在雪地里,想起爷爷的话:不要忍着,便朝着整个世界呐喊: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做什么,为什么。
他流着泪,却一字一句,清清楚楚地告诉这个世界自己心底的声音。
这是一个无助的孩子最终爆发和成长的方式。
心疼这样的一种成长,却也为他感到骄傲。
5、被送走前的德九对爷爷的质问爷爷最终还是选择将孩子们送走,为了他们好。
他给他们买新衣服,把他们打扮得妥帖。
家门口,德九追着爷爷:你真的不需要我了吗?
你从市场回来,没有我,谁帮你提东西?
你吃饭的时候,没有我,谁给你泡小麦茶?
你贴膏药的时候,没有我,谁帮你贴?
最直击人心的就是生活细节,这是德九和爷爷的生活,也是他们离不开彼此的理由。
在罗文姬前辈凭借《我能说》拿下青龙奖、百想影后等荣誉时,再看李顺载老爷子的《德求》,有一种错觉,《搞笑一家人》里的老两口走出了医院小楼,生机勃勃地竞相焕发第二春。
有时忍不住赞叹韩国电影业为老演员留出的耕耘空间,纵然有很不小的票房风险,但他们依然制造出了一部又一部让前辈们担当主演的片子,《我爱你》《诗》、《长寿商会》、《母亲》、《地狱奶奶》、《奶奶一年级》、《奶奶强盗团》、《酒神小姐》等等,以及上面提到的《我能说》《德求》……韩式老人派电影四处开花。
▼
单说《德求》。
从剧情来看,本片的主人公并不完全是小孙子“德求”,还有爷爷,即李顺载,是他在家庭变故以及自身健康的双重打击下,承担起辛苦劳作养家糊口的重任;也是这个角色,串起全片上下的诸多情绪点。
还原到剧本中,《德求》全片的情绪点着笔可算密集,孙子被指偷窃、将孩子送给寄养人家、得知儿媳妇卷款真相、病发住院、儿媳妇归来……「爷爷」拖着病躯游走在村邻、饭馆、学校甚至异国他乡,梳理着未尽的生事,表面上掀起的波澜并不大,但内心柔软者,可能已被点点触动。
插一句:德求妈妈是印尼人这个剧情点对于韩国观众来说毫无理解障碍,韩国乡村的东南亚外籍新娘问题很常见,如同咱国屡见不鲜的越南新娘。
干嘛找外国媳妇=何不食肉糜?
除剧情推动外,爷爷身上的属性也很明显:文盲——纵然韩文已经非常简单,但乡间仍存在着不少目不识丁的老人;正统——念念传承着自己的族裔来处,乃至孙子名字的含义;古板——宁可给孩子买零食也不买玩具……这些属性,既鲜明了人物,也应该能让不少观众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如果说大制作电影是鱼翅山珍,《德求》这样的片子则如清汤米饭家常菜,摆在被华彩轰炸过的眼前,貌不惊人地和你对视,不卑不亢地轻抚着味蕾,给你一份被絮叨后的小满足,就像你可能不会为李顺载老爷子疯狂打Call,但看到他就会油然而生的一种踏实。
相对对于「德求」这个直白的角色片名,英文片名「Stand By Me」更为点题——总有一种身边的陪伴让人念念不忘,片中的德求和德姬,片外的你,故事不同,爷爷不同,但那份横跨代际和时间的陪伴,是否还记在你的心头?
片尾的彩蛋是一张张飞出的真实爷孙(女)合影照片,大概是这个片子在剧情之外,想唤醒观众的吧。
✎文︱韩影书 ©原创︱著作权所有
终究家是我永远牵挂的地方。
从我妈在家以后我总想回家跟她多待在一起,总觉得回家的时间太少,不够。
爷爷总是希望德九能快快长大成为家里的顶梁柱,希望德姬能能像个公主一样成长,还希望自己能有多一点的时间。
我们总是以为以后有很多时间去做自己现在就想做的事,总是找很多借口推到以后,可是当到了那时,一切已经来不及,世界上最没有的就是后悔药。
珍惜现在吧,可以多陪陪家人就多陪陪吧,可以多努力一点就多努力吧,想做的事情就去做吧。
为了追逐成功,我们牺牲掉陪伴家人的时间。
回过头发现,所谓「成功」,其实就是陪伴家人。
——《德九》
里面爷爷回韩国倒在雪地里被送到医院时,德九拿出一小块炸猪排让爷爷也尝尝,当时就泪崩了,不管是德九还是其他小朋友在幼年最需要的还是家人的关爱,哪怕物质条件再不好,但还是有彼此可以相互取暖,让我想到现在越来越多的留守儿童,其实很不喜欢这个名称,觉得有标签化,本来他们内心没觉得跟爷爷奶奶一起生活有多么不正常,可能一个村子里面的小朋友都一样,爸妈出远门打工,爷爷奶奶在家照顾他们,但是一标签化,任谁都会怀疑自己的现况,越发觉得自己就是留守儿童,所以父母在幼年时期给小朋友最好的就是陪伴,哪怕是每天10分钟的陪伴那对他们来说也是最幸福的时光,起码你们一起度过了那些时光。
明知道是为了煽情而煽情的套路,明知道棒子国车祸癌症治不好的梗用了一万年,还是没有出息的哭了,而且哭了好几次……哎,我就是特别容易被煽情的人……
祖孙之情催人泪下,饰演爷爷的韩国演员功力不俗,老先生及让人眼熟又不会串戏。
怎么说呢 很多情节都很老套 故意煽情的感觉
???只能说这种类型的片子很考验小孩的演技。几个关键的地方处理的不好。尤其是男孩子。表演的痕迹非常刻意。老头的演技更是模式化。
催人泪下
什么时候才能看到
“没有做过的话就大声说出来,不要忍着不说话。”
很套路化的韩式苦情/煽情片
光看这个宣传图上的老爷爷就感觉很治愈 很温馨
并没有特别感人,说成什么催泪大片,结果全程无感,毕竟苦逼的人生太多太多了,这部电影里面都是好人
我后面看不下。儿媳一句话可以说的,何必做到让公公误会被赶出门,这是我不能理解的。所以我看不下。逻辑上说不过去。
真善美,没有一个人是坏人。
观众:老套路了导演:就知道你们要说我套路老,没事,我让你们一边哭一边说
冲动之下本想给四星评价的,冷静后还是秉承客观理性的态度最终给出三星。
洲爷戚懂咋耶哪
韩国很擅长这种温情的电影
跨国婚姻、窘困家境、父死母奔、祖孙相依、命不久矣、万里托孤。。。电影集各种催泪弹情节于一体,明明是套路集锦却又记记直击人心。走吧,走吧,人总要学着自己长大;走吧,走吧,人生难免经历苦痛挣扎;有人就有家,一夜长大。细腻自然骗眼泪,偏偏套路得人心,一老一少飙演技简直无敌了。
顺载爷爷眼泪收割,小演员未来可期,韩国这部电影真心不错
前面我还是被感动的,后面……最后大团圆结局也挺好的
很压抑,剧情不是很好,但演技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