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不可能有差评的电影,因为它慢慢的叙事节奏,让人慢慢地舒服着,享受着,温暖着。
老人郑先生在旅途中,结识了年轻女孩阿灰。
他们一个为了怀念过去,一个为了憧憬未来,共同开始了环岛旅行。
影片虽然节奏很慢,却不无聊,反而故事感满满。
是那种“你有茶,我有故事”的感觉。
两人的旅途中,风景美得让人向往,故事暖得让人羡慕。
这是旅行电影,也是文艺电影。
最后的结局,更是堪称点睛一笔!
意料之外,却又早有伏笔。
本以为影片会在平平淡淡的温暖中结束,然后结局却在轻描淡写中,给予观众回味无穷的感动!
这样的影片,注定小众。
这却也是好事,可以让人静静地在几乎没人的影厅里,默默地享受属于你自己的暖心。
然后,你将再次对爱情,相信并憧憬着…
我参加的是厦门的点映➕线上见面会,去之前看了豆瓣的短评,在看之前就对《叫我郑先生》有了先入为主的挑剔目光。
可是看完之后才发现,这跟不上什么老少配。
从一开始的偏见目光,到后面疑惑为什么妻子和阿灰会有重叠部分,再到最后恍然大悟,这一切都是感情力量所致。
如果有人说这会让人引起误会,那ta就是没有认真看,而且我也认为如果真的一开始有误会产生的可能,随着剧情推入也会感受到细微的不对劲,因为从头到尾都在暗示阿灰就是郑先生的妻子,包括但不限于阿尔兹海默症会出现幻觉,郑先生说自己找到了很像妻子的女孩,妻子和阿灰说的话出现了重叠…感情从来都是细水长流的,而不是为了让人流泪而催生出来的。
同时,在影片中年轻的阿灰和已患有阿尔兹海默症的郑先生的相处更像是同龄人的普通友情模式,我觉得并不违和,这一点非常不容易做到,也让人感到非常奇妙。
导演在见面会上所说:“如果你知道自己很快会失去所有记忆,你能否筛选出一段最不想忘却的记忆。
”听到这句我才发现自己并没有,这也是电影之所以存在的意义之一。
现在中国的电影市场正在经历一个非常艰难的时期,像这样的电影能上映实属不易,我觉得还是得多多支持。
当人都没有耐心好好坐下来花两小时看一部好电影时,ta还能做什么呢?
这个问题留给大家
“如果生命不可逆,我愿用最后的勇气去换得对你所有的记忆……”整部影片的风格,就如这句台词一般,不够生活,特别文艺。
虽然很难从患了阿尔茨海默症的郑老先生的旅途回忆中,感知到曾经夫妻两人的相濡以沫,但环岛的优美风光,却是实实在在的享受。
很多时候,无论爱情,还是风景,因为不可得的稀有,而更令人珍惜和回忆。
一部拍摄于2017年的影片,能够在2022年被“捞”回,也是不易,不过,一如影片的风格,片名《叫我郑先生》同样太文艺,反倒不如直接用片中那首有着线索意义的《雨水我问你》的歌名作为片名,或许会更好,不仅能够增加记忆点,而且对票房的增加也会有裨益吧。
作为涂们老先生的遗作,看到他骑上了小摩托奔行在环岛路上,会立即让人想起他在代表作《老兽》中那个类似的画面,只不过两部影片无论是剧情还是风格,都是大相径庭。
生在北疆的鄂温克族老爷子,天生就属于那片广袤之地,来到宝岛确实一直都像个闯入者,从红包场到大山里到垦丁海边,这种奇怪的不适感,伴随整个观影的过程。
不过要赞的是,片尾的反转设计,让郑先生的阿尔茨海默症不再是个剧本工具,而是成了前后呼应的伏笔。
“人,总要有个念想。
”这是郑先生的选择,是重新踏上和妻子的回忆之旅,将记忆的碎片,拼成曾经深深爱过的证据。
因为有些事情,做过第二遍以后,可能会忘记的更慢一些。
也许就是这个原因,让我又一次次的走进影院,去看看那位在荧幕中的“郑先生”。
那些令人尊敬的电影人、热爱电影的演员、还有优秀的电影,本就该属于大银幕,不该“隐入”小屏幕。
人类为什么珍贵,是因为他们有限的时间,电影的存在为什么珍贵,因为它们是所有感觉和记忆的延伸。
就像本片里的录音机,作为连接过去和现在、有限和无限的中介,证明时间无法转移永恒的爱,让失去记忆的郑先生和失去时间的妻子在同一个空间再度相遇。
我害怕时间,因为它很过分,它不仅让人面目全非:时间一到,证明你已经年龄很大的印记,沟壑交错的线条还有白发就会出现。
我怎么能不害怕呢,我只是一个俗人,害怕衰老,害怕沧海桑田世事变迁,我害怕我的回忆要用‘’几十年前‘’来开场。
这是本片故事还未开始我已经感到难过的原因。
我的眼泪是为开始遗忘的郑先生而流,也是为开始怀念的我自己。
本片虽然刻意模糊了人物身份,但仍设置了许多线索,一度在暗示郑先生和阿灰踏上环岛旅途的目的是相同的:与自己和解,与时间和解。
郑先生听的录音和阿灰录音的录音机;郑先生妻子有用正字记录的习惯,树林迷路后用正字作记号的阿灰;马蹄莲多次出现,它代表着永恒的爱:它在郑先生和妻子同框、阿灰和昏迷丈夫同框、郑先生和阿灰同框时均有出现过;还有同样有在书店留言、同一首歌《雨水我问你》、同一件衣服、猫头鹰守护神……当最后真相揭开时,原来前文看似不合理的所有细节最终指向本片的主题:爱——藏在细节里的爱。
当大脑失去记忆能力时,这些隐秘的爱像写在纸上的文字一样深刻,让郑先生最后依旧能从面目全非的时间里记起妻子模糊的脸,以及他们曾共享的时空。
可能多年后我也会忘记自己看过这部电影,但我应该会记得曾有一天我独自享有了一面大银幕,共享了他人的一段关于环岛、关于味道、关于雨林、关于海滩、关于一首歌的记忆。
11.12.纪念日去看的这部电影,当时去的晚了几分钟,最前面的部分没有看到。
电影很慢,像汩汩的溪水,平静地流淌。
一本相册,一页页都贴着照片。
导演并未通过改变翻页速度的快慢来试图调整观众观看的节奏,他保持了翻页速度的一致性,如果说有什么刻意,那就是这里有所刻意。
这份刻意是一种沉默的宣告,不会通过任何其他进行传达或者试图营造虚假的情绪涌动,只有那一张张照片本身,等着你去感受。
照片没有宏大的主题,也没有太复杂的信息,至始至终,讲的都是两个人的故事。
一段旅程的经历,举手投足,字字句句,是一生相伴的缩影。
绿意笼罩的森林—风吹鸟叫,走路时衣服摩擦的声音—窸窣的声响、给老友烧纸的声音—火焰中噼啪作响… 这些使得幻象真实。
满屋贴着的纸条,其他人已娴熟甚至厌烦的指路,跨越时间的录音机…这些又使得真实幻象。
也许根本就没有什么真实与幻象,这只是两个人的故事,他们的故事已超越眼中所见或脑中所想,化为心与心的连接,营造了一个内心的世界。
最后所谓水落石出,海边浪潮迭迭。
打到观众身上的浪头似乎只有一个,只有一秒,随即只剩阵阵回音。
浪潮褪去,潮湿的衣服是海水留下的痕迹。
想要逐浪而去,最终站在原地,感受心随浪走的片刻离心力。
印象最为深刻的还是那首《雨水我问你》,他说出这个歌名的时候语气老是抑扬顿挫。
回忆中的语气,认真陈述的语气,喃喃自语,不顾其他的语气。
阿娇那天给我唱了《雨水我问你》… 他们都羡慕我…一场台湾环岛,执拗中捍卫着记忆,如同握剑而立的落魄英雄。
“可比遇着风台天心痛就像雨水拨抹离谁人为爱赌生死你敢讲我就陪你去”
今天一个朋友对我说“郑先生每次吃鱼都不开心,鱼店老太太被郑先生盘问的也不开心。
”郑先生一直在找寻和回味她妻子的味道,老太太也想守护和延续她丈夫的味道。
受此启发,深夜还忍不住去看第四遍《叫我郑先生》,想再去发掘些可能忽视的感人细节。
这部电影有太多让我着迷的地方,安静的整体格调、沉稳的叙事风格、略带灰色幽默的台词对白、让人渐渐领悟的推演过程。
整部电影的味道闻上去像是是平淡无奇的福佳白,入了喉才感受到艾帝达姆的芳香浓醇;又好比是坐在匀速行驶的高铁中,速度极快也很刺激,只是它太过舒适让你沉浸其中而丝毫不察。
电影的高潮就在最后,而真正能在结尾掀起高潮的电影实则不多。
这些都是电影的高级所在,也都是让我着迷的原因所在。
但我想,它真正吸引我的原因大概是相信,我相信电影里的故事真实存在,它是平凡也是伟大的。
做平凡也伟大的郑先生或者阿灰,还是人性之初。
我是怀着对国产片可有可无的心态看的电影,刚开始一直就是认为这就是两条故事线,最后并成一条发展。
阿灰姑娘为爱人寻找录音的一条线索,另一条线索是郑先生寻找爱人以前的踪迹。
开始我就觉得整个影片就是一种平淡而俗套的叙事方式。
但最后发现这两条线其实就是一条线,我对此片的结构,剧本的创意还是有所惊喜的,看了豆瓣上很多朋友的留言,好像也没有讲到这一点。
其实这是一条跨越了30年的两条线的重叠,阿灰就是郑先生的妻子,阿灰30年前走过的这条路,就是30年以后,郑先生走过的那条路。
而郑先生身边出现的阿灰姑娘,都是郑先生的幻觉?
郑先生就是那个躺在床上的,曾经一度是植物人,也就是阿灰姑娘的丈夫。
我这样表述,不知道是不是做了一个完全的剧透。
除此之外,令我观看后叹息唏嘘的是,如果当时郑先生和他的妻子阿灰能够一起做这次环岛的旅行,那就是他们人生当中一段最美好的记忆,他们美满人生的一段。
所以,我们一定要珍惜当下,珍惜和亲人们在一起的时间,这将成为你生命当中一段丰富的色彩,并不作为遗憾。
本片通过郑先生一路独自的旅程,深刻探讨了记忆、失去和爱情等的主题。
阿尔兹海默症对于每一个患者而言,不仅仅是一种身体上的疾病,更是一种对情感和记忆消失的痛苦。
本片对于人物情感的表达非常细腻,尤其是涂们精湛的表演,他将一个患有阿尔兹海默症的老人演绎得极其真实而动人,尤其是在表现记忆消失时的无助,同时也将郑先生的孤独寂寞以及对妻子的深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而王真儿的表演也同样值得称赞,她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拥有着复杂情感的角色,同时也为全片增添了一份青春的活力。
全片的叙事节奏非常缓慢,这是导演通过细腻的镜头语言,营造出一种怀旧和感伤的氛围。
另外片中台湾的风景被拍摄得如诗如画,为影片增添了不少美感。
其中的配乐也与故事情节相得益彰,从而增强了人物之间情感的表达与吐露。
写在前面:匆匆忙忙赶到另一家影院,嘴上咒骂着排片怎么那么少,可思想很乖巧地接受了这一现状。
我的朋友和我吐槽,说到底积压了多少像这样的片子没有放出来啊。
我也很好奇,为什么这样的片子不多来点呢,每次都和挤牙膏一样,一段时间来一部。
1.鹅卵石般的疼痛我有时候在想,人为什么会老呢。
人可以受伤,人可以死去,但是我无法接受人终将老去。
松弛的皮肤,萎缩的大脑。
讨厌的老人味,失禁的大小便。
光是想想,我便觉得心颤。
同样,我觉得心疼。
我的爸爸妈妈也有一天会认不出我吗,温热的吻无法印上我的额头,有力的拥抱无法勒住我的肺。
所以当我看到有些人说这部片子蓄意煽情时,我觉得他没有人文主义关怀。
有些人说主题雷同,全是阿尔兹海默症。
我觉得他没看到事情的同一性——老去的人都是相似的。
本片的元素很典型,老少配,公路片。
普通的食材,经过高端的烹饪方式,端上来的便是一碗黯然销魂饭。
甜蜜的叉烧,也能吃的你泪流满面。
温柔的海风,割出郑先生的泪沟和皱纹。
我喜欢这种不咸不淡的叙事,因为轻描淡写下是中国男人含蓄的爱意。
而我始终在想,溢于言表的感情是否真的肤浅,而如果藏在心里的爱不说出来又显得痛苦。
所以当影评后20分钟,高潮发力时,一颗圆滑的鹅卵石卡入了我的喉咙。
疼痛逼出了我的眼泪,我开始抽泣,为了郑先生,为了阿灰,为了我终将有一天老去。
2.岛屿上的书都是咸的我一直觉得留言簿有一种不管别人死活的痛快。
写的人洋洋洒洒,看的人异常沉重。
而我有寄明信片的习惯,每到一个地方会挑一张明信片。
花5块钱,写一段驴唇不对马嘴的文字,抛出去。
而当我到家,又或者明信片比我先到家时。
翻开那张薄薄的纸张,阅读上面有力的文字,那种恍惚是很难得的。
所以电影中这个设计我很喜欢,我仿佛看到了我老了之后可以捉弄别人的计划。
如果我死去,我会留下很多线索。
让我的爱人去找寻,去贴着我的脚印向前。
逼着他们了解我的过去,又或者替我做些没完成的事情。
哎呀,这样想想,有一种上天入地的感觉了。
郑先生的爱人是顽皮的,是有先见之明的。
人不怕死,人怕忘记。
被人记住是很荣幸的事情,就像我的朋友会在一起吃火锅别人只点了羊肉时,指着我大喝一声她不吃羊肉。
爱我的朋友,记住我的细枝末节。
我也记得,你不爱吃黄瓜。
3.古董录音机和雨滴上一次我感受到老物件的浪漫,还是我的朋友送了我一个随身听。
透明的壳,放入碟片,休休地转。
耳机也是插线耳机,一次只能听一张专辑。
为什么说旧的东西浪漫,可能是因为傻瓜式的简单。
没那么发达,又或者没那么三心二意。
更新换代太快,人们的感情怎能停留。
录下声音,给昏迷的丈夫。
又或者朗诵诗歌,给无意义的爱人。
我想,要是我,一定做不到这样的大无畏。
又或者,我没遇到这样的人。
这种纯粹到极致的感情,是一种拼死拼活的爱法。
已然做好了粉身碎骨的准备,才敢说出爱与悔。
叫我郑先生2022#涂们# #王真儿#;1爱人不在了 爱人醒不过来 自己记不住的情况下还要 留下 爱的痕迹吗?这电影回答是当然 不是要证明有多爱 只是想让心里的影子不要淡化。2 有一些电影真的要自己挖 这电影看到最后可以给3.5星但是 单独看前期 中期的片段会干旱 干燥的感觉 失忆 独居老人这些元素太,,满地都是 后期在树林以后我们才知道 这电影想干嘛 一个道理 一分美景 算是旅行 还有跨越时空的夫妻神交,,,。
结局就值三星,很精妙的结尾,让不同时空的两个人因为心向往之的旅程勾连在一起,徜徉着台岛的文艺风里。很美好,很浪漫,也很感人。一个将要忘记世界的老人,想用重走老伴的旅程,让忘记变得慢一些,一个守护着因为自己任性导致丈夫卧床不起,难以坚持,又不愿放弃希望的妻子,因为相同的旅程,相依相伴,走过一程,很美好,很难忘,成就了对方,一个找到记忆,一个找到了理由,很舒服
国产电影新高度
有些事情,做两次,可能忘记的会慢一些
四十年的鱼店,三十年的书店,不知道其他地方有没有,反正我们这里是真没有。
阿兹海默症的老人 故地重游 恍如回到青春 似梦幻泡影 老了需要一个念想 支撑度过剩下的日子 余下的时光只有回忆 那是自我的臆想
所以人为什么会老去啊 郑先生 这种疼痛会和鹅卵石一样吗 卷到海里 又被冲上岸边
很感慨,又感慨不出什么词,可能年纪没到,没经历过,就是觉得这个故事应该伤悲,可是悲不出个缘由。涂门先生演的真好,王真儿也是稳定发挥。
没什么新意
两段时间空间相接的故事,处理的挺好。喜欢王真儿,但是涂们的表演方式始终觉得太生硬。。。
失眠的朋友可以去看 很好睡
封面这构图是来自汤唯的分手的决心??
涂们老师的遗作,在《叫我郑先生》中,他所展现出的表演能量是大陆电影中的宝贵财富。跨越如此巨大时空差异的爱情故事,对于男女主角之间的信念感要求极高,它不仅涉及人物天然年龄层的差别,也包括人物所属时代的特征区别。一旦边界感把控不准,就难免会导致老少配的伦理性猎奇。但两位演员最终出色的完成了这次跨越时空的旅行,而信念感也让结尾处的反转实现了情感升华的作用。或许,环台之旅的设定,确实有效的模糊了一些时代的痕迹。但想必邀请涂们来出演这样一部情深于台湾的故事,也有导演深一层的巧思和意义。
文艺的有点刻意
剧本是否动过大手术?割裂感严重。场景简陋,台词少而生硬,独角戏,节奏非常差,几个美景镜头突兀。最后的反转更是因为过于无聊的叙事与表演而设置,又受到反噬,让女主无法与“外界接触”,弱化了本该最有看点的一起旅行的部分。
影片很早就通过细节透露了人物关系,但仍凭借淳朴的叙事和表演娓娓道来一切,整部片子无论技法还是情绪都没有明显优缺点,这对一部纯爱电影来说,可能就是优点吧,让观众能一直看下去,波澜不惊之后才是涟漪丛生,这是一种高级。从细节能猜测出妻子确实照顾了昏迷的郑先生3年,醒来后,两个人又度过了三十年,郑先生吃了三十年太太做的鱼。这些感人情节没有闪回,专注于郑先生此时此刻的遗忘与幻想,懂得舍得,这还是一种高级。最后的解谜有点《不能说的秘密》气质。goodbye my love我的爱人再见,goodbye my love 再见不知哪一天,因为我得了遗忘的病,希望你别把我忘记,我也会永远怀念你,也许我们还会有见面的那一天。
剧情平淡 没有高潮 好像一个自传体散文 情节太过于简单 看见一段能猜到下一段 但感人性是有的 甚至这种平淡的剧情是给这种感人性是加分的 3分🧐
老来多健忘,唯不忘相思。私以为是今年院线文艺片中的佼佼者,很遗憾没能去电影院看涂们的这部遗作。票房刚过百万,不足《扫黑行动》的百分之一,国内文艺片处境艰难如此。因为郑先生和阿灰两段轨迹的时间隔了三十年,一开始叙述二人处境时有意模糊了时代特征。但是二人在红包场歌厅邂逅,目光触及的那个镜头,我就想到了阿灰是郑先生眼中年轻的爱人。后来他们一起去吃鱼、逛书店、寻找深山中的轨道、看木偶戏,回到公路片模式又让人忘记了回忆与现实的边界。直到郑先生在鹅卵石海滩看到了穿着妻子那身连衣裙的阿灰。他忘掉了很多东西,却又幸福地沉睡在爱的记忆里,如此清晰。今年的文艺片多有关注阿尔兹海默症,《妈妈!》以及本片,本片展现的老年丧偶人群生存处境,也难能可贵。主演王真儿很美,清水出芙蓉一般,是今年最美的银幕女性角色。
人是记忆
2023年1月28日观看。比较一般,并不打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