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童姿势
Poziţia copilului,爱的占有欲(台),婴儿式,孩童式体位,孩子的姿势,孩童式,Pozitia copilului,Child's Pose
导演:卡林·皮特·内策尔
主演:卢米妮察·盖奥尔吉乌,博格丹·杜米特拉克,娜塔莎·拉布,琳卡·高伊娅,弗洛林·扎姆菲雷斯库,弗拉德·伊凡诺夫
类型:电影地区:罗马尼亚语言:罗马尼亚语年份:2013
简介:三月一个寒冷的夜晚,巴布(Barbu 伯格丹·杜米特拉彻) 飙车撞死了一个男孩。等待他的是时长3年到15年的刑期。他是一名富人子弟,他的母亲科内莉亚(吕明妮塔·杰尔吉乌)60多岁,是一名成功的建筑师,属于罗马尼亚的上层阶级。她的书架上堆满了并未曾被翻阅过的赫塔·米勒的 小说,平日里喜欢炫耀装满了各种各样信用卡的钱..详细 >
往死里作。。。
3。5
母亲所做的一切缘由皆出自对子女的爱 母亲爱得无私 爱得麻痹 却也是悲剧的始作俑者
8.25/10。罗马尼亚新浪潮,2013年第63届柏林金熊。
电影场景少,母亲主要忙于两件事:对外为儿子开脱,对内修复母子关系。最后一场,儿子从车里走出去,向被撞死的孩子父亲忏悔,最终两人握手,儿子回到车里,电影便戛然而止。结局落在这里,并不突然,很妙。
一般,有点失望,罗马尼亚的LTY?
宠溺的母亲和被宠坏的儿子,依赖和抗争并存的扭曲情感~要是将情境放祖国,可能很多父母甚至感知不到主题,会觉得是个感人的母爱故事也不定~个人很喜欢这个结局,母亲在精疲力尽后试图回归纯粹的爱,以及儿子出来面对自己的人生责任的第一步~也许他们世界并不会因此变好,但起码是个起点,也许~
无论哪一方 都是对孩子的爱
另一款《过往》,无休止的话痨,摇晃的镜头,省去的配乐,琐碎的情节,投入不了的剧情,看这样的闷片,生活真蛋疼。
100分钟的沉闷纪实 + 10分钟的心灵重锤。
不错,想到了《想吹就吹,吹得响亮》
飘过
【6】本质上是一个文本大于技术的电影。文本的精彩从第一个镜头开始,几乎漫无止境的手持用的非常糟糕且根本达不到本片视听语言加料,是文本执行层面太好了。切入点是强势母亲的懦弱儿子撞死人,但电影呈现的是家庭伤痕关系,以及对“孩子为何不爱你了”的思考和再次验证畸形母爱的合理化。直到最后结尾“Child's pose”片名出来,才懂一语双关。不仅仅是那个死去孩子的保留电影姿态,更是母亲pov中,他儿子的面貌,她自己高傲,无能,懦弱的姿态。
很不错的电影。以一场车祸作为线索,投射出失败的亲子关系,尖锐的阶级对立,罗马尼亚的人情世相。
罗马尼亚电影总能如此冷静,深刻,真实。如:四月三周两天。在这部没有给出太多态度的电影里,手持摄影机给出了最真实的影像。每个角色的多面性那么简洁地展现。这次是上层阶级。那个证人,也许是描绘的最丑恶的人物了。母亲与儿子的关系也让人唏嘘,中国也多是这样的例子吧
于是可以概括罗马尼亚新浪潮就是长篇累牍的室内长镜头加对话和比比谁更苦逼么。。并不讨厌这种形式只是这一部真是太平庸了
像是蒙吉会拍的题材,但没有蒙吉的镜头水平。
《孩童姿势》罗马尼亚新浪潮,一起车祸牵出强势母亲与儿子的故事。最后车内的长镜头。
3.5星。片子还不错,有挺多可取的地方,这种记录式的摄影给人一种密切跟进和了解的视角,由车祸事件带出了家庭关系尤其是母子关系,也顺带了一些社会表象。但即使最后一场戏情绪充沛,表演优秀,但我仍然难以理解这个可以得到金熊奖,个人觉得还是太小太窄了。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罗马尼亚本身背负的历史较为沉重,他们的电影总带着某种社会责任感,只不过这部在执行上要平庸一些,本以为要对中产阶级的冷漠做深入讽刺,最后聚焦到了妈宝男的个体问题上,比较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