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多年前,德国哲学家尼采的一句名言:“上帝已死。
”让不少人玩味至今。
然而对于一个真正的,虔诚的基督徒来说,这一命题似乎显得太过难以接受。
作为一种信仰来说,上帝是永恒的,他创造了我们,创造了整个世界,是永恒的存在。
然而当现实与信仰发生了矛盾与碰撞时,我们应该何去何从?
在外国电影中,宗教元素的出现已经不是什么稀罕事,而基督教似乎扮演着其中较为重要的一个角色,像《泰坦尼克号》中沉船之际为众人带祷的牧师与围在牧师周围的虔诚的信徒,《艾利之书》中作为故事主线和最后点睛之笔的《圣经》,《寂静岭》那阴森恐怖的里世界的,为了突出宗教信徒的盲目与残暴而存在的中世纪风格的教会等等等等。
然而同其他宗教不同的是,基督教还有专门的福音片,以图以与时代接轨的方式传播宗教。
《上帝未死》即是其中我认为比较经典的作品之一。
本部影片讲述了一位名叫乔什·惠顿(Shane Harper)的年轻人捍卫其对上帝的信仰的故事。
乔什是一名大一新生,他的教授(Kevin Sorbo)告诉学生们“上帝死了”,并要求学生们签署一份关于“上帝死了”的声明才能及格。
而乔什拒绝签这份声明,并不得不接受证明“神活着”的挑战。
本片对于人物的塑造还是很成功的,人物个性鲜明,演技也可圈可点。
故事内涵可以说是比较深的,让观众在观赏完毕后有所思考。
再说电影本身,剪辑,拍摄,乃至后期制作都不错,配乐选的是Newsboys的《God's not dead》,恰如其分,可见电影制作者的用心。
且不说电影其名声如何,网上对它的评论也褒贬不一。
正所谓“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一件事物客观多面地去看待,去分析,去包容,才能真正的看透它,无论是人,是物,还是宗教。
这样一来,人与人之间的冲突会减少,国与国之间的斗争,也会有所缓解吧?
信仰,对于一个人来说都是重要的,无论这个信仰是否是神,或是其它的什么。
整个中华民族不知什么时候被扣上了一顶“没有信仰的民族”的帽子(然而很有意思地,在影片中也有因为自称来自中国大陆的角色。。。
)。
我们是否真的没有信仰?
神在我们心中是否真的已死?
只有我们自己能够解答。
结于2015.10.17凌晨——刘畅
因为这部片子已经在IMDb上被黑得体无完肤了,我就不刻意挑刺了,来谈谈我觉得一些比较有意思的地方吧。
我个人觉得支线人物的故事比主线出彩,电影围绕着一些人物之间的纠葛列举出了生活中一个信徒可能不得不面对的挑战与困惑。
所以我就来谈谈我对这些支线故事的看法。
信与不信者不可负一轭虽然影片中的教授自称无神论者并且痛恨上帝,但是他有一个信教的女友。
我想生活中还是有一些朋友,他们虔诚地爱着自己的信仰,却又一发不可收拾地爱上了一个与自己信仰不同的人。
也许他很爱很爱你,让你觉得非他不可,让你觉得信仰不能成为你们之间的阻碍。
但是遇到这种情况,虽然也有最后修成正果的,但是大多数,如果要在一起,不是不信的一方最终被感化也拥有了信仰,就是信的一方最终放弃了上帝。
我觉得教授的女友还是理智的,她的信仰被教授的亲友各种嘲讽和调侃,对她而言也是一种痛苦与伤害。
如果他们最终结婚了,她可能要长期面临那些不理解她信仰的人言语上的伤害,但是那些人是不会理解她的。
在基督教义里婚前发生性行为是有罪的,我不知道他们是否发生过这样的关系,但是作为虔诚的教徒,如果她的男友真的提出来了她能够一次次地坚定拒绝吗?
再想远一点,如果他们有了孩子,孩子是要信还是不信?
如何教育孩子?
她每周去教堂礼拜难道都只能一个人去吗?
等等。
如果只是交往,一些问题并不会暴露,但是结婚后两者之间的观念差距只会渐渐地暴露出来。
所以为她的决定点赞。
并不是所有自称Christian的都是Follower of Christ这个小标题是我一位信的朋友总结的。
他说现在很多人可能去几次教堂翻几眼圣经就自称自己是教徒了,但是遇到考验后马上就退缩了。
男主的女友便是这一类的代表。
男主的课上有八十多人,但是从镜头来看,除了男主一直在犹豫外,其他人一听说不写就会不及格,直接就写了。
也许他们之中也有与男主信仰相同的人,但是他们退缩了,他们没有站出来。
男主的女友也是,从他们之间的对话就隐隐暴露出了一些问题:他们因为相同的信仰相识多年,但是这一场小小的考验,就让他的女友信心不足。
为了劝男主放弃甚至有些威逼利诱,用自己的“爱”让男主放弃,自认为男主一定把她当作自己的全部。
然而我身边的基督教朋友们,有一些夫妻非常恩爱幸福,但是他们都承认自己的信仰排在第一位,再接着才是自己的配偶和家庭,因为他们相信这一切都是神赐的。
从影片中两人的对话就可以看出女友显然对男主把信仰比她看得更重而不满,还大发脾气,所以最终的分手无可避免。
我觉得这是一件好事,如果没有这件事为考验,以后如果结婚生子了再来撕逼,伤害可能就会更深。
信仰与家庭/文化背景的冲突影片中有一个穆斯林家庭的女孩,因为听圣经录音被发现而被父亲逐出家门。
虽然用穆斯林为例子容易让人误会认为在抹黑穆斯林,但是我更愿意相信这是在说明当你和你周围的朋友、家人有不同的信仰时,可能也不得不面临决裂的危机,这也是你必须经受的考验。
至于那个中国的学生,我觉得大概是想用一个没有宗教背景的人突然决定把基督作为信仰的案例。
我就是留学以后接触到基督教义的,因为中间发生的一些事决定信。
但是一方面还是会有些顾忌自己的家人还有朋友是否会理解,是否会因此疏远我,我想影片中的这个男孩也碰到了这样的问题吧。
他有了自己的想法,告诉父亲后却被父亲呵斥出国来是好好读书的不应该想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
在不被理解的情况下,在一个陌生的国度,他又是否能够做出这个决定?
(这个男生在第二部里好像还会露脸)病痛影片中的记者在一开始对基督教并不友好,到了后来发现了自己有癌症,觉得自己完蛋了,自己的男友也因此分手。
我觉得这是一个契机,不是上帝的惩罚。
不信教身体健康的大有人在,信教得了癌症去世的也不少(今年我所知道的发生在我周边的就有两个)。
因此女记者才意识到了自己的男友和自己的感情只不过是一场交易,她男友认为她得病了就没有继续下去的价值了。
但是当她去采访Newsboy的成员时,明明是素不相识的人,她却被他们安慰,他们为她祈祷,我想她的心也因此被感化了吧。
我一个人在外读书有段时间处境特别糟糕,甚至我妈都对我失望怀疑让我出来是错误的时,我身边信基督教的老师和同学们还在为我祈祷。
我印象最深的是我的AP Language老师,她教我的时候就已经得了癌症了,但是她还是那么平和那么温柔,她总是留给内向的我发言的机会,在我被误会伤害时听我倾诉。
今年二月底她安静地去了,但是她留给了我太多珍贵的东西,甚至影响了我未来的规划,让我决心成为一名拥有感染力的教师。
影片中还有一位老母亲,一生虔诚地信教却在老了以后又痴又傻,但是当她的儿子质疑她时,上帝又凭着她的口清晰地作出了回复。
有时候事情做不好只是时机未到影片中的牧师在租车的时候出奇倒霉,不管是什么车到了他手上就发动不了,因此耽搁了行程,令他懊恼不已,却未料到这个上帝有意而为之,为的是他能在教授出车祸的那个雨夜来到他身边让他在临死前得到救赎。
我也不是很理解教授为什么要被撞死,也许这并不是上帝对他的报复,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上帝留给了他得到救赎的机会。
我也问了朋友,她认为有可能是因为教授对男主说了在他的课上他就是上帝这类的话以及他在男主之前扼杀或者压抑了很多有信仰的学生而得到的惩罚,但是因为没有证据,我也不敢随便下定论。
最后,我觉得导演有点开放性的结尾是想说明信了上帝你仍会受到考验,但是因为把一些例子过于极端化地列出来了,反而会招致部分人的反感。
作为信徒,在生活中难免会遇到考验,甚至是面临痛苦的抉择。
结尾卡在支线故事中的信徒们和刚信的人们在还做斗争,收到短信的人们大多不理解这里,我觉得这是想说明大家都还在面对生活,与苦难斗争着,还在努力希望更多人理解他们的信仰。
故意不用胜利的happy end作结尾,留了个悬念,让我们自己去寻找答案,甚至可能在为第二部埋伏笔。
评分中的两颗星献给棒棒的音乐!
我最害怕的经文:上帝是良善的这是个信仰缺失的时代,这是个信仰被扭曲的时代,这也是信仰被迫害的时代......但是,这也是一个信仰重新被建造的时代,在火窑中被匠人反复锻造出来的宝剑才是最锋利无比的,在逼迫中仍然不悔坚持的信仰才是精金。
“我宁与上帝站在同一边,被世人论断;也不愿与世人站在同一边,被上帝论断。
”这是《上帝未死2》里面女主角对于美国法庭和律师说出的捍卫词。
我十分佩服她这样的勇气和智慧,敢于一个人面对所有恶意的质疑,就像《上帝未死1》中男主角在课堂上公然反对教授的信仰逼迫一样,拒绝签署“上帝死了”的声明。
世人都在质疑上帝的存在,怀疑上帝的慈爱,他们必须为了捍卫信仰去证明“上帝未死”。
而哲学家尼采说:“上帝已死”。
他并不是说上帝真的“死了”,而是上帝已经无法成为人类社会的道德标准和终极目的。
每个人都在上帝视角解释着个人生命的意义和规则。
文明社会的进步不仅让人类从压抑的制度中解放,也不断的让我们被自由主义所捆绑和欺骗。
社会永远是一个矫枉过正的存在,真正完美的平衡并不存在我们充满罪恶的世界中,但真正完美的神却时时刻刻存在于这个肮脏的世界中,并不是为了祂,而是为了我们,祂真爱我们,而祂深知我们的软弱和有限,所以祂时时刻刻与我们同行,和我们一起争战。
我在这里并不想像《上帝未死》中的男女主角一样费尽心思去证明“上帝未死”,因为圣经中其实已经说过:自从造天地以来,神的永能和神性是明明可知的,虽是眼不能见,但藉着所造之物就可以晓得,叫人无可推诿。
(罗马书1:20和合本)我们灵虽然与神隔绝,但最深处深知神的存在,透过奇妙无解的大自然,透过浩瀚的未知宇宙,透过人世间伟大感人的亲情之爱......这些叫我们无法推诿。
但是,事实上,电影也告诉我们一个事实,那就是大部分怀疑论者并不真的诋毁和不信上帝的存在,而是质疑上帝的良善。
那个逼迫大学新生必须签下“上帝已死”的表明书才能及格的教授,其实他如此的反对上帝,仇视上帝,是因为他真的相信有位神,但是祂相信那位神是恶意的神,是故意操控让他最爱的家人突然去世的神。
但作为基督徒的我们当然知道不是的,神是良善的神,亘古不变。
GOD is good all the time.十字架就是最好的答案。
我特别喜欢的一个牧师:保罗华许在一次讲道中说“我要跟你们分享《圣经》中最叫人害怕的经文:上帝是良善的。
(路18:19)”全场愕然。
他继续说道“为什么知道上帝是良善的是一件叫人害怕的事情,因为我们都不是良善的。
作为罪人,我们得罪上帝,得罪自然,我们互相得罪,整个受造界都见证着我们的罪行。
问题在于:如此公义的上帝要如何赦免罪人?
如此圣洁的上帝呼召罪人与祂相交往却依旧圣洁?
答案就揭晓在“耶稣基督的十字架上”。
祂是公义的,所以必须定我们的罪,祂亦是爱,所以取了人的形象,降尊为卑,被捕,被审,被打,被辱,被钉十架。
这是怎样一份长阔高深的爱。
十字架的死是至高之爱的表达,但是世人不知道耶稣为我们每个人的罪而死在血染的木头上,他们只是凭借自己的自由意志来论断那位公义慈爱的救主。
他们臆想的神是一个看到我们受苦会心满意足的神,是一个虐待狂。
但是苦难并非上帝专意制造出来来折磨我们的产物,而是祂用其来陶造我们的场所。
我们面对家人的意外、亦或者飞来横祸、或者是人生的不如意,都会不自主的质疑祂的良善。
但是我们要清楚,所有的苦难背后有祂美好的定意。
苦难很苦,但是祂让苦难结出的果子是甜的。
保罗说:不但如此,就是在患难中也是欢欢喜喜的;因为知道患难生忍耐,忍耐生老练,老练生盼望;盼望不至于羞耻,因为所赐给我们的圣灵将 神的爱浇灌在我们心里。
(罗马书5:3-5和合本)我们在世有许多苦难,或是因为信仰的逼迫(提摩太后书3:12),或是因为天灾人祸......我们不可避免和控制,因为我们在灾难面前如同蝼蚁般渺小。
在遭遇苦难的考验时,我们也许祷告过祈求神来拿走这些痛苦,但是我们更应该祷告求神让我们更多勇气和智慧,让苦难的结局结出美善的果子来。
因我们相信祂是良善的神,一直如是。
在《上帝未死》的信仰挑战中,我好像看到了男女主角身披信仰的铠甲,从战场上凯旋归来。
我也更多的看到他们背后的神,祂是威严无比,所向披靡,捍卫真理和正义,保护卑微的人,祂的利箭刺穿敌人的心窝。
因此,任海涛汹涌澎湃,群山摇撼颤抖,我们也不惧怕。
因为祂是我们患难中随时的帮助。
祂是良善的神。
你可以反问下自己。
为何编剧要设定一个无信仰的中国人在这一群外国人中呢?
为何最后要让教授被车撞死呢?
教父和他的朋友,两位基督徒的租车也只是单纯的喜剧部分吗?
为什么会有这些角色呢?
这些人由为何信仰基督?
在证明上帝未死的三场对决的部分,教授和学生是怎么打败对方的?
第三场这里,学生看出并利用教授憎恨信仰基督的无知而又迷信的行为,使母亲到最后都在虚假的希望中死去这件心理阴影。
在咄咄逼人的追问下,在情感上打败了教授。
这时候高潮来了。
写下god is dead的那些学生,都开始信仰上帝了。
就连那中国学生也是。
so,你当然可以说是我想多了,(还有三个重要的故事构成部分没写,我想我需要先再看一遍电影。
)可我觉得这部片子没有丝毫传教的意味在里面(但好像没多少人有和我有同样观点),我们只是作为一个旁观者,在这些事情中看着一群基督徒,如何说服洗脑他人相信,如何相信着上帝保佑着自己...看学生如何打败教授证明上帝未死。
这些事情都是很普通平常的,说不定在老美那边天天都在发生。
/这里还是想提到尼采的那一句话:信仰,就是不想知道真相是什么。
以及那句,上帝已死。
不过据说有个基督教的宣传广告是:尼采已死····所以,朋友,我认为这部电影是高级黑。
一口气看了美国谈宗教信仰的电影《上帝未死1-3》,虽然不是教徒,不会为宗教狂热,但是还是觉得这部系列影片很有意思,有的地方也很有感触,特别是第二部。
女主角历史老师葛蕾丝因为在课堂上回答了一个学生关于马丁路德金和耶稣思想的相通之处,但葛蕾丝是在课堂上把圣经里关于耶稣的记录给复述出来,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是不是在课堂进行了传教灌输?
老师和学校方面都不相让,一场官司就这么开始了。
控方认为身为老师的葛蕾丝这样回答是利用课堂时间传教,把宗教带进课堂,引导操纵了学生思想,破坏了学校不在政治和宗教上站队的规矩,影响了学生自由选择的权利,影响多数人权益,从而引起学生和家长抗议,甚至被美国公民自由联盟(American Civil Liberty Union,ACLU)告上法院。
控方律师在法庭证明耶稣并不存在“我们要向世界证明一件事,那就是上帝已死。
”但辩方律师最终帮助女主葛蕾丝胜诉,让陪审团相信“上帝没死”,信仰在基督信众心中。
电影引发一个问题,学校该做什么?
老师该说什么?
李克、沈燕《蔡元培传》中关于《国民党的“党化”教育的历史》一章上也有类似情形:“蔡元培“教育独立”的主张与国民党政府的“党化教育”政策也越来越格格不入。
“党化教育”,曾被国民党在所谓“训政”时期作为教育的指导思想。
党化教育,在狭义上指执政党在学校推行自身政治理论和意识形态教育,甚至在学校建立和发展党组织,即教育的党化。
广义上指将执政党的意识形态推广到社会的教育。
”……1929年,胡适在中国公学的演讲中曾说过这样的话:“(现在我们)可以否认上帝的存在,但不能批评孙中山。
我们可以不上教堂守礼拜,但不能不读总理遗嘱,也不能不参加每周孙中山的纪念周。
”回到电影关于上帝是否存在这个缠绕世人与哲学家千载的难题,看看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怎样“归谬法”来证明上帝的不存在。
大前提:上帝若存在的话,就一定既是全能的,又是慈爱的。
他是全能的,所以他有能力消灭现世的苦难;他是慈爱的,所以他一定愿意消灭现世的苦难。
小前提:但是这个世界充满了苦难。
因此,要么上帝不是全能的,所以没有能力消灭现世的苦难;要么上帝不是慈爱的,所以不愿意消灭现世的苦难。
可是,这都与大前提冲突。
结论:因此,上帝是不存在的。
显而易见,教授的逻辑与观点和伊壁鸠鲁一脉相承。
神义论则试图解答这个难题。
伊壁鸠鲁和教授的“苦难反证法”看似逻辑严密,无懈可击,实际上,在他们的前提中已经预设了信仰的现世功利性,因此规定:上帝须为现世苦难负责。
这一点正是许多哲人、作家反基督教的实质所在,也是现实生活中许多未信者抗拒上帝的主要理由,以及信仰者面对苦难时的莫大困惑。
电影中不少台词也很有意思,如:——若我们坐视不管、随波逐流,那今天的压力,就会成为明日的逼迫。
——如果准备坚持认为基督徒信仰的权利要从属于所有其他的权利,那就不是权利了(Somebody is always going to be offended. Two thousand years of human history proves that. )。
总有人会(因为别人的信仰而感到自己)被冒犯,2000年的人类历史一直证明了这点。
将《上帝未死》与《天堂真的存在》放在一起看,感觉可能会更强烈一些,因为它们都是讲有关福音的故事,有强烈的基督色彩。
《上帝未死》讲述一个大二的学生在开学之初,哲学课上老师要求每一个学生必须签署一份承认“上帝已死”的声明,才能完成学业,否则将不予及格。
当其他同学都签署了声明,等着开课的时候,心怀信仰的学生Ward Wheaton却无法接受教授的观点,拒绝签署。
并与教授对垒,于是教授给他三节课的时间,在之后每节课的后20分钟交给Wheaton,由他向大家证明上帝是存在的。
其实,这是一个非匀衡对赌,一场讲台上的教授与台下的学生之间的争论,一场达尔文与耶稣之间的辩驳。
哲学与宗教之间的辩论,就如同鸡同鸭讲,本就很难扯出什么对与非来。
就像有关中医是否伪科学的争论,一方用自然科学的方式辩论,另一方则运用哲学与玄学的方式回应,双方不在同一个维度上,自然谁也说服不了谁。
如同赛跑,双方必须在同一个起点线上,才能比出输赢来。
《上帝未死》本身的宗教宣传意识就很强烈,那么看片的过程,就是看看起来强势的教授是如何输掉的。
而证明上帝存在的过程,也就成了一个见证奇迹的过程。
说到宗教的意义,粗略地区看一下那些有信仰的人,大抵可以发现他们的身上似乎很不经意地就流溢着一种宁静与安详的神采,它与军人身上的英武之气文人的儒雅之气官员的威严之气大致相当,因为信仰而让自己变得平和很多,因而具备了一种独特的气质。
而一旦形成了这种气质,行为处事也都变得柔和圆润起来。
重要的是,有信仰者,做人做事的底线往往会高一些,所以很少看到忠实的信徒会犯罪。
当然,宗教极端分子已经走上了另外一种不归路,需要分别开来。
说远一点。
中国非宗教国家,大多数人没有宗教信仰,这本来谈不上什么好,也谈不上有什么坏,但是因为中国正处于转型期,剧烈的社会变动,使得许多人的思想转寰没有跟得上,于是一些性格暴戾的习性就暴露了出来,反映在社会上,就出现了许多道德沦丧的事,给社会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
这种情况下,宗教的作用就显现了出来,因为有信仰的人,首先心中有所敬畏,于是在行为处事上底线会高一些,不会放的那么开;其次有信仰的人心中早就有归依感,也不会轻易收到社会变动的影响,不像无信仰者,很容易产生被社会抛弃的感觉来,进而将自己的恐惧感发泄出来,报复于社会之上,当针尖遇上麦芒时,摩擦就会发生;或者,在急速发展的社会中,一心为了个人私利,而不顾一切,那些利己不利人的事就被做了出来。
于是,一边喝着毒牛奶,一边向社会直接排剧毒的污染物的行为就发生了。
而社会则是一个大的环境,就像一块公地,当人人只索取不付出时,就形成了经济学上的“公地悲剧”,使得所有人的利益都收到损害。
当今的中国社会,不幸正处于这样的时代。
某种程度上,与人们普遍缺少信仰,缺乏敬畏有关系。
当然,他们这样做与法治的不健全,违法成本比较低也有关。
公私两论,都存在问题。
改革开放之后,短短二三十年之间,大量道德沦丧的事情发生,整个社会都感到缺乏安全感,形成一定程度的社会紊乱。
于是,党与政府才将“和谐社会”当成目标,将安居乐业当成“中国梦”。
反向看,将原本该有的常态社会当成追求目标,其实也是一种悲哀,你很难看到北欧的福利国家会去追求“和谐”,这可以看出现在的社会已经其实足够乱了。
缺什么补什么,本来是治病救人的方式,被用来救治社会,道理是想通的。
当然,你不能说现在的人大多就是坏人,当今的社会就比以前的就坏,并且因为今天的社会出现了问题,就将眼光瞄向了改革开放前,认为那个时代人人平等,大家都过得贫困而安乐,没有贪污腐败,现在要向过去看齐,这个观点最要不得。
其实,任何社会都有好有坏,现在有现在的不好,过去的也有着自己的不堪。
对于当前,我们的社会病了,就像面对一个身患重症的病人,你不去给他精准医治,却告诉他,看你没病之前多好,那时候多健康,还是回到过去吧,云云,这于治病一点作用也没有。
如果真有一剂猛药的话,让他恢复到没有生病之前的样子,他就一定幸福了吗?
每个人,每个时期都有不同的苦恼,即便回到过去,在那个时代也会有他的苦恼,要不然他怎么会发展成为了一个病人呢?
健康人有健康人的苦恼,不能因为生病了就忘了健康时的苦恼。
当然,这个扯的有点远了。
心存敬畏,做事有原则,社会就会好一点,也会和谐一点。
这种敬畏,不一定非要是宗教,也可能是其他的社会准则,像宗族社会、乡绅社会也会有一套让人心存敬畏的法度,也能够使社会运行的很好。
只是,我们将传统的宗族社会、乡绅社会打破后,短暂替代的毛主义的个人崇拜也消失之后,却没有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社会法则,陈旧的政治说教,连负责宣传的人自己都不信了,还指望能说服教育到谁呢。
所以,我们的社会陷入无原则无敬畏的混乱之中,当政者要承担不小的责任。
不过,今天要说的主题与当政者关系不大,也就不多展开。
其实,要说心存敬畏,大多人还是存有潜在需求的。
像很多年轻人,潜意识里就将爱情当成了一种信仰,为此而不顾一切。
还有更多人的,往往将旅游的目的地定为去西藏或者香格里拉,不就是为了心目中预期的纯净嘛,就像为了爱情愿意去普罗斯旺去一趟一样。
在这些旅游者心中,香格里拉与西藏,最好还保持着一种原始社会的状态,那里的人都对神灵敬畏有加,对待来客豪爽大方,人与人之间生活不设防,平静而祥和,自己来到后,能够感受到一种悸动,被感到稀里哗啦,然后在回到城市,念念不忘,将灵魂的一部分留在那些神圣的地方。
其实,这很大程度上也是一种幻想。
但它还是道出了很多人内心的一些想法,就是他们原本没有信仰,但还是希望被感动,希望内心留有一小块干净的地方,以安放不安的灵魂。
在这种情况,你可以觉得他们很幼稚,但你要理解他们的心情,毕竟,那一小块干净的地方,就是给自己留下的心怀敬畏之处。
本来要说说《上帝未死》这部片子的,结果扯的越来越远了。
我想说的是,很多人尽管没有信仰,但他们还是愿意有所敬畏,只是缺乏一点引导罢了。
而旅游可能会达到部分预期,但很多时候带给自己的是失望。
因为那种心怀敬畏的预期,其实是很高的,而旅游的目的地却未必就那么纯洁那么美好,那里同样存在着污垢与龌龊,即便是宗教内部,也存在着纷争与不堪,并非你想象中的那般天真烂漫。
有时候,多看看几本书,多看几部有意思的电影,也可能会达到同样的目的。
杨绛说,你之所以感到迷茫,是因为你想的太多而读书太少。
空虚是一种病,填满它,可以是信仰,也可以是知识。
而上面所说的很多社会问题,也往往来源于社会的空虚。
同样,填满这种空虚,信仰是方法之一。
当然,在《上帝未死》看来,填补空虚的最大的方式就是信仰。
片中,它以原本的华人、穆斯林信徒等异教徒都归信于基督而告终,而且充分展示了基督的伟大之处。
就这也并非说《上帝未死》有多好,实际上,它拍摄的过于形式化,而且冲突感不够强,远非一部完美的电影。
其中,信教者一方,都是善良和蔼的,都生活在美好之中,而不信教者,则要么感情不睦,要么家庭关不和,要么死于非命,都没有得到好的结果,这种截然两样的分法,就让人感到很不舒服。
主观性过于强烈,说教气息也过于浓烈,都阻碍了这部电影成为一部佳作。
但这不妨碍我们从中可以看出一些信教者的内心世界,然后再反观自己,这样也可以从中找到自己有所归依的线索。
实际上,我作为一名正式皈依了的佛教徒,连续看宣传基督教(天主教)的片子,而未觉得有何不可,反倒是从中看到心有信仰者内心的坚定,以及他们对自我的要求,让我感动,也从中看到许多自己的不足之处。
有信仰,心有敬畏,无论佛教,还是基督教,或者是伊斯兰教,在内核上都存在着相通之处。
最后,我讲一下我是如何皈依的,以作为补充。
本来,我觉得皈依佛门是一种消极的避世,而我在尘世间还需要挣钱养活家人,也想要写一些一直想要写出的书,太多的牵挂,远未到可以放下的地步,可以皈依,但远还不是时候。
不过,两年前,妻子突然有一种冲动,一心想要皈依,而且意志坚定。
为了她,从北京到阿坝州,我义不容辞了。
最后,当她跪倒了上师跟前,我也跪在了边上,还只是陪同。
上师遵照仪轨为她做了皈依仪式。
罢了,上师又将眼光向我射来。
正疑惑间,上师已再循仪轨,来度我皈依了。
只见那侍者还阻挡了一下,上师很不客气将其挥到了一边。
原本,我们不懂藏语,上师不说普通话,必须侍者来做翻译,大概她以为上师领会错了。
但上师还是不由分说就引我入了法门。
那一刻,我暗忖我的时间难道也到了吗?
我本无意,但能遇上师,本来机缘就无多,既然上师主动为我,那就皈依吧。
小叹一口气,有那么一点不甘,但还是就此叩开了佛法的大门,正式成为了佛门弟子。
我的上师,法号阿旺吉美多吉仁波切,是为觉囊派第四十七代法王、第八世藏哇活佛。
上帝是又真又活的神,除他之外别无他神,希望每一个看完这个电影的人,能去读圣经,圣经是神的话语,任何一个信靠上帝,寻找他的,愿意听他话,在生活中尊行他旨意的人都是有福的,信与不信不可同负一轭,所以基督徒不要找不信基督的人结婚。
我们每一个信靠他的人,要在我们的生活工作中传讲基督的大能,要活出基督的样式,因为活着的不再是我们,乃是基督在我们里面活。
第一次正式的礼拜是在新泽西,探望一个朋友,居住在新泽西的乡下。
的确是花园州,森林美丽的不似人间。
小镇居民互相探访都要开车,可是教堂却在周末提供普通话,粤语,英语,儿童四个礼拜堂。
可见当地教会之兴盛。
里面牧师讲解圣经教义精妙,的确引人入胜。
趁着这股劲头,回到国内也参加了由旅居中国的美国人搞的宗教小圈子。
然后我们发现从这里就隐含一股原教旨主义的狂热。
具体来说就是对教义相违背的,比如进化论发起攻击。
而且是从科学的手段来反对科学。
比如提出大量论证来驳斥进化论。
就如同本片的内容一样,我一看第一段就知道要扯进化论了,果然从头扯到尾。
这么多年了,说法竟然完全没变化。
在当年我就对此不以为然。
作为理工男,自然知道科学与宗教的根本不同在于科学是可以,敢于,并且热衷于证伪的。
你把上帝放到一个证明题里面,用于和你痛恨的科学打擂台,这不是亵渎是什么?
就如同影片里面同学最终以“教授恨上帝”来证明上帝未死,因为你没法恨一个不存在的东西。
我也不得不说因为“你们恨进化论”,祈求上帝的帮助把罪人们都送上天堂看来是不行的,就只好拿起科学的武器来反科学了。
须知道人类几千年啊,科学权威可是从来没有停止被推翻过,近代牛顿经典物理学,不到百年就被现代物理推翻,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现代也不断被量子物理所推翻。
科学就是不停地否定先知而得到的,所以宗教要用科学最拿手的东西来攻击科学,我觉得是无力的。
比如相对论吧,许多年前就宗教就质疑相对论,比如眼睛这么复杂的器官是怎么可能进化来的?
然后相对论立即就可以推出特例,比如某些鱼类的眼部有上千种退化的无用的器官,可见进化尝试的多样性。
你也许要质疑多样性,进化论可以推出蜻蜓,同样差不多大小的几百类蜻蜓,眼睛由人一样的一双,到每边 48,000只独立的眼睛,都是进化的选择。
这种口水仗毫无意义。
我想到了后来说道相对论,就不该由一个哲学教授来和同学唱对板了,应该找生物系的老师来辩论了...而对此片,我本来以为过程应该是一种对青年学生充满鼓励的一种探索,却没想到还是成为邪恶的教授被正义的青年导师打败的结局。
更何况教授的刻画专横,好色而又刻薄。
对伊斯兰教的刻画也是暴力的最后教授因为车祸而死,巨大的痛苦下,牧师要求他忏悔。
他忍受着巨大的痛苦就是为了要他在死前再接受主。
我其实还是比较同情教授的,他一生忍受了巨大的痛苦,最后的救赎却在其一无所有的时候,最痛苦的时候才到来。
真心为他祈祷,能够真正获得救赎。
这大概也是为何魔鬼的牢房为何那么吸引的缘故吧。
人生啊,不就是生活在如雾如电的幻影里面而不能自拔么?
而清醒的痛苦又是如此难以忍受..对于我来说,没有选择国内的教会或者天主教,太政治了对于原教旨主义的基督教我也是在说不上兴趣,因为我实在懒得去辨别科学的真伪但是相信主耶稣基督, 不为这虚幻的荣华,而是当你走到尽头的时候,一切幻灭, 如教授般面对那巨大而无助的痛苦....
It is not easy, but is simple.除了捍卫真理,我从这部影片里看到了自己身上的罪。
教授。
我在第一眼看到那位哲学系教授说话的样子,我就已经感同身受了他身上流露出来的苦毒。
苦毒,仿佛一种气息从他身上流出。
高傲的眼,伟人式的信仰,如蜜的舌头流出谎言,难以饶恕的骄傲,令他的灵魂卑微枯竭,就像哈利波特里的那个藏在老鼠身体里的精灵一样。
这世上的知识和智慧也会迷惑人的眼,你真以为祂不存在吗?
牧师。
“圣经上如此说……”,言语之外别无力量,你是信还是不信?
对生活的抱怨失望,让你难以相信祂美好的旨意。
口里所传讲的,你生命是否真的依靠祂,还是在信与不信的边缘挣扎,一般告诉自己祂会与你同在;一边又安慰自己,这么想好像有点可笑。
你不应该在一切所行的事上认定祂吗?
女学生。
你期望从他身上得到你今生的满足,是的,他有智慧,他口里尽都是伟大先哲的理论。
你以为那是真智慧,你被这知识迷倒。
被他身上看似是绅士的气质迷倒,跟从了他。
殊不知,在利益、声誉和真爱面前,他勉强中选择了前者。
你的梦终于落空。
是呀,信与不信不能同负一轭。
记者。
总以为每日的清晨醒来会有一个充实且美丽的一天容你度过。
总以为靠着自己的力量和拼搏就可以掌握明天。
在苦难面前,你是如此脆弱。
属世的爱情掺杂了太多东西,当你的价值无法满足对方的要求的时候,你会被毫不留情地抛弃,就像扔一件旧衣服一样。
然而,祂愿意在任何时候都接纳你,拥抱你,因你是祂的爱子,祂的小羊。
成功男。
眼目不以钱财为满足,所有真挚的情感仿佛都可以被金钱所量化,我的爱情值几万?
我的母亲值几万?
我的项目值几亿?
依靠着虚无的钱财,便可以获得这世界上最好的东西,那万国的荣华都被你给享用了。
是啊,祂定意让你的钱财增多,让你被世俗的成功所辖制。
惠顿。
我的心虽然有过挣扎,但是我倚靠你的真智慧,虽然我无法回答那些隐秘的事或者尚未被揭晓的事,但是我的信心让我看到你的真实。
历史的进程岂不由你来掌管吗?
这知识的揭晓过程岂不也由你的意愿所为吗?
人类以科学来反对你,仿佛一个年幼无知的孩子用一件拙劣的武器,类似于他们的弹弓,树枝做成的鞭子来反抗君王。
哈利路亚,你是配得我们称颂的。
想起了一个见证,911那天,一个基督徒为将要出远门的妻子作了出行平安的祷告,结果刚一出门车就坏了,误了航班,而那个航班恰好就是出事的,得知出事后,基督徒的父亲(非基督徒)决定参与救援,但不幸牺牲,这让基督徒很费解,不明白,知道3年后,一男子携妻儿来到基督徒的家中,问道:“你是不是的儿子?
”随后说道:“我很感谢他冒着生命危险地救出了我当时还怀着孕的妻子,我的妻子是一名基督徒,她在你父亲生命的最后时刻向他传了福音,你的父亲作了决志祷告。
”神的安排果然奇妙这电影的结局绝对不是不信基督的人就很惨。
人血馒头好吃吗?
手法、内容、演技、故事。。。都一团糟。。。不就是一部基督教片么,有必要这么生吞活剥的表达上帝么?
在复活前看了,在教堂的二楼用个dvd机放,就6个人,前面没看到因为我回家写论文了哈哈,电影好烂哦
作为电影来评价的话,有失水准,不论剧情和电影的拍摄风格。每个人物的与神的紧密型没有真正的连接起来。很多时候,剧情为了感动而感动,为了推动剧情更佳drama,人物性格的塑造略突兀。
Everything is more than a little over the top. Such a good opportunity missed.
好主题,可是情节设置不尽人意,但是当乐队一起为患有癌症的amy祷告时,还是感动哭了我,看到那么多良善的弟兄,感谢神的做工。
没逻辑不得点。作为新教徒的话,defend god这件事本身就没有道理啊。
无语....您们这么玩儿老人家真不怕被人笑吗..侮辱我已经不高的智商,愤怒的1星!
大偉牧師長得有點像盧平教授
总感觉是个讽刺剧 但人家其实拍的是正经剧你也没办法 最大的讽刺估计是 这个电影的很大一部分票房都是去看笑话的人贡献的
作为一个基督教宣传片还算成功 无神论教授不仅刻尖酸薄器量狭小 被大一新生辩驳的惊慌失措 被女友甩 最后还给车撞死了 不信教女记者就得癌 不信教成功者就被说成是魔鬼纵然的 其他信仰的后代也都被上帝感动 反正是基督教文明就是最正确的文明 说是让人选择信与不信的权利 但实际上就是抹黑其他信仰
片头看到字幕来源于某基督教组织就隐隐约约察觉出影片的性质了……只讨论电影:冲着课堂上的辩论来看的,这部分前面的确提供思考和讨论的空间,但最后学生赢的方式属于先戳人软肋式逼问再偷换概念得出“如果不存在那你讨厌的是什么”这种细究漏洞百出的结论,下套诡辩,并不严谨。支线拼凑感强烈,电影感彻底为宗教宣传让步,结尾让无神论教授被车撞的剧情设计超出了常人情感接受程度,已经不是导演主观倾向的问题了,即便初衷是引导人们向善也是弄巧成拙,反而给人恐吓报复的感觉,只剩下恶毒。
非基督徒根本看不懂吧,所以给差评。
作为一名基督徒,这部电影我也给不出高分的,结局不够善良,教授的死好像是对反神论者进行报复一样,过于激进
剧情有点凌乱。God is good. “凡在人面前认我的,我也必认他。” 在众人面前捍卫信仰,是很宝贵的经历。老奶奶虽然患老年痴呆,和儿子的对话可以说是精髓了,“魔鬼愿意让你的囚牢生活无忧无虑,这样你就不会去寻找上帝。” 在顺境中,人总是倾向于自我称义,没有品格的塑造。看来现在 I really need a resurrection somehow.
技法可能粗糙 但是 God is not dead
糟糕的逻辑,一个人的境遇好坏和这个人是不是基督徒没有关系
I know both how to be abased, and I know how to abound: every where and in all things I am instructed both to be full and to be hungry, both to abound and to suffer need.I can do all things through Christ which strengtheneth me.(Philippians 4:12-13 KJV)
God is good all the time ?。
1、无感2、看这种片子就为了练习英语口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