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4月份,有人在网上发帖子,声称自己是一起婚外情的受害者,自己的妻子在网络游戏《魔兽世界》中与其游戏公会管理人员“铜须”发生了不道德的婚外关系。
在之后的一天内,这篇帖子的浏览量多达十几万次,众多网友一致谴责声讨这名叫做“铜须”的不道德偷情者勾引人妻。
随后通过网友的“人肉搜索”,竟然有人找到了“铜须”这名玩家的真实身份和个人资料,并公布在互联网上。
他的电话随之被打爆,有媒体的,也有普通网友……总而言之,“铜须”的生活隐私已经不复存在了。
“人肉搜索”是近年来出现在中国互联网上的一个热门词汇,它指的是通过数量众多的网友发动搜索行动,其途径是网络资料搜索和线下的现实寻找。
虽然很多时候,其出发点都是站在公众道德的角度上,但是这样的行为所带来的侵犯隐私权问题也是争论最多的地方。
无形杀就是根据这起事件改编的电影,导演是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的老师王竞。
电影在真实事件的基础上做了大量的修改,事件地点从河北转到了浙江省的一座宁静而美丽海边小城。
故事也变得更为复杂,从“铜须”(电影中化名为“铁佛”)的角度;女当事人的角度;女当事人丈夫的角度;警察的角度和网站媒体的角度来展现这一事件,不同立场不同人物的叙事仿佛有一些罗生门的味道。
观众可以把这部影片看做是一部悬疑片,但请不要用悬疑犯罪片的眼光来期待和审视这部电影。
对于这部影片来说,悬疑只是其外在的表面,内在的是一个社会的现实问题。
影片并没有探讨这个事件本身的对与错,而是把焦点对准了“人肉搜索”对事件当事人生活的影响。
不论是男、女当事人还是女当事人的丈夫,甚至就连参与办案的警察,他们的生活轨迹在这个事件下发生了无法逆转的负面改变,就想混沌学(Chaos)中的蝴蝶效应一样。
导演王竞在影片的处理上,显得很冷静,影片大部分的镜头都是建立在第三者旁观视角之上的,没有特写以及其他具有主观性的镜头,这样的风格我们更像是在看一台舞台话剧,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间隔了观众与影片的距离,但仔细想来这却是一种务实的和客观的角度来看待整个事件。
其实“人肉搜索”成为一种风潮后,在中国国内引发过许多讨论,有人认为既然一些道德问题上法律无法制裁,那么自然就可以通过另外一些方式来代替法律惩戒那些道德不规范的人,这有点类似地下惩戒者(Punisher)那样的性质。
对于那些赞同者来说,最好的武器便是电话、电子邮件和私人信息的公开,但是其中也不乏一些极端者找到当事人并作出相对过激的行为,就比如电影中那个被网站聘用的推销员。
之所以,中国人有这样的激情,也许必须从历史上来看。
个人认为,自古以来,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数千年封建制历史的国家,普通老百姓的社会地位制约了他们表达自我的自由,所以如今出现的“人肉搜索”热情高涨现象或许可以看成是一种拜托封建影响的方式?
如果说“人肉搜索”是一种个人(或者群体性)的出于道德层面所行使的权利的话,那么他们的最终目的却是具有讽刺意味的,他们最终的结果往往是剥夺了当事人的其他权利(隐私权是多的)。
值得注意的是,2009年1月19日,中国江苏省徐州市就通过一个法案,将“人肉搜索”列入其中,违法者最高罚款可达5000元人民币。
回到电影上,我们就不难看出导演在探讨当事人生活改变的同时,其实也提出了这样一问题,过度泛滥的道德是否其实本身就已经不道德了呢?
导演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但相信所有观众在观影结束后,内心都会得出一个属于自己的答案。
说到底,所有人都是这起人肉搜索事件的受害者,这便是无形杀——人肉搜索的力量。
挺不错的一部小电影,该表达出来的东西都表达的淋漓尽致。
网络会让人沉迷甚至沉沦,会把人捧的高高在上更会把人摔的低低在下,会使人的生活丰实也让生活更加空虚……。
电影其实向我们展现了两种杀人工具:网游和网舆。
网游能让人玩物丧志、功能退化、精神失望…,直至变成个废人,可谓慢杀工具
评论:《无形杀》PK三聚氰胺今年暑期档国产电影数量之多,炒作攻势之猛,票房之高,皆令人感觉三五年内,中国电影灭掉好莱坞电影没有什么不可能似的。
可是一部影片看过之后,眼前留下的都是一块块白色的幕布,白白的,什么也没有。
但你如非要抬杠说:你不是眼前还有白白的东西吗?
我仔细辨认了一下,发现这白白的很有奶粉的模样。
曾经的国产奶粉圣经上说:会吃草的牛,永远都斗不过会炒作的牛。
这种说法的结果我们都看到了。
除非你自废武功,成为聋子瞎子,否则你绝不可能逃过各种花样翻新的奶粉广告的狂轰乱炸,而且它使你坚信,一天不喝一斤奶粉,你绝无可能成为强壮的中国人。
但问题是,上帝并没有给人类一个可以消化三聚氰胺的胃,所以人们在选择用仅有的一双手去护住自己的胃,还是扶助民族品牌大旗的时候,出于本能,大家都选择了前者。
这是众多国内奶粉厂家所始料未及的。
一个被常常问道的问题是:国人如此会炒作,为什么不把脑子用在产品的开发上去。
炒作也要花钱,为什么不花在产品的制作上去。
这些问题,和奥数不同,因为没有逻辑,所以至今无解。
一片废砖乱瓦中,一棵小树倔强地葱绿着,带给你常常是极度的惊喜。
这就是我看了《无形杀》之后的感觉。
故事发生在一个景色美丽的海岛上。
一场紧张的抓捕引出一个身份不明的男人,由这个男人带出一个更加曲折的背景。
一具突然出现的无头女尸彻底颠覆了原本已渐渐清晰的真相,随着警察的逐步深入,一起由偷情引发的悬案终于浮出水面。
影片采用了一种近似于拼图的结构,将故事重新打散构成。
在影片中,真相就像一块块碎片经由不同的视点渐渐拼贴成形。
真到影片的最后一分钟,“无形杀”这一主题才得以完整呈现。
影片以不同人物的叙述将观众带进一个个不同视点的闪回。
故事的面貌像剥洋葱皮一样一点一点地呈现。
越来越令人震惊的真相渐渐完成一个大的拼图,并最终呈现一个你绝对无法预料的结局。
这一叙事方式保证了持续的悬疑感,并将观众最大程度地带入到扑朔迷离的迷局之中。
影片的风格可以用冷静、简约、真实来概括。
节制的摄影机运动、配合演员真实生动的表演,出色地音乐设计都为本片带来令人耳目一新的观影感受。
《无形杀》涉及到当今中国一个较为敏感的话题:人肉搜索及人肉搜索所带有的私刑性质。
中国电影最大的弊端是对现实的回避。
动辄数千万、上亿的制作尽管让影片越来越华丽,但在华丽的外表之下却是一个近乎空虚的灵魂。
这部小制作的影片没有奢华的场景,但是它绝对不含三聚氰胺。
吃什么是你的选择,看什么也是你的选择。
影片讲述的是一个关于婚外情的故事。
在当今社会婚外情本是很稀松平常的事情,但是由于网络的作用,一个再普通不过的一夜情立刻升级到了人命案。
当然,可能你看完电影会觉得我的总结稍有不妥,毕竟人命的发生不是故意,但是,转过头来想想,如果没有那么多人于网络甚至闯进男女主角的实际生活中对其生活进行不尽的骚扰的话,还有可能发生命案么?!
关于人肉搜索,这本身就是个新鲜的题材,首先就具有了一定的吸引力。
就像影片制片人说的那样:“我们并不奢望能因为此电影而改变什么,谁也没有那么大的权力,但是我希望大家在看完这部电影之后有些思考,哪怕只是影响了一小部分的人,那就是成功的。
”是啊,关于人肉搜索,甚至相关法规还没有做出什么明确的规定,更不要让一部小成本制作的电影来背负任何过堪的负担了。
至少,创作班底有这个意识,也希望通过影片来给大家一个警示,一个思考的导火索,那就够了。
何为人肉搜索?
人肉搜索就是通过互联网得到关于某一个人的信息,这信息包罗万象:姓名,生日,住址,家庭电话,工作单位...要多详尽有多详尽。
对此,我深有感触。
已经不止两三个同事跟我说,他们无意中在网络上搜到我的博客,我新浪的博客,我搜狐的博客,我的那些这些想忘掉又没删掉的东西。
这就是人肉搜索。
是的,网络的力量大到让人无法估量。
你可以利用搜索引擎搜索你不懂不知的东西,你可以去Wikipedia寻找你想知道的一切;当然,你也可以去八卦其他人,政要,明星,名人,甚至摸乳门小姑娘的信息!
当有的人提倡使用网络实名制的时候,为什么那么多人会反对?
因为,我敢说,所有人都不想暴露自己的信息,但却非常想挖别人的墙角。
这是不是人的本性?
影片中那些畸形的为了一段网络故事而亢奋追查到底,散发个人隐私于网络上的,甚至整个人的精神已经游离于虚拟和现实中的人们,他们不自知么?
他们恐怕早已被网络的力量吞噬了,吞噬了人在实际生活中应该具备的品质。
他们甚至会问警察:你们到底是站在哪头儿的?
是的,在他畸形思维里,因为婚外恋不可饶恕,所以他公布男主角的私人信息,叫骂女主角“骚货”,到处跟踪骚扰他们,这些都是对的。
这也就是片名《无形杀》的意义所在,“杀”人于无形之中。
这样糟糕的结果,你能判他们刑么,不能,只因为这都是从虚拟中延伸出来的。
在贵国,人权意识淡薄,这是没法否认的事实。
而这种状况,又不是一天两天三四天就能彻底改变的,毕竟咱们从物质上来讲用了极短的时间有了一个超越。
物质决定意识,物质的发展到了一定程度,再积累些,我猜想,老百姓的意识上国家的意识上政府的仪式上,一定会有个进步的。
即使,这只是我最美好的幻想,我也愿意保留着它。
-这是王小峰的一篇作业,距离看影片的日子太久了,忘记了好多感受,凑合看吧。
《每周影评》的电影节那期,提到过这部影片,小北的评价是爱看不看。
那期节目中雅荻采访了一位国外资深的影评人,很可爱的老爷子,会讲中文,一直关注着中国电影。
对《无形杀》表示喜欢,更认为《一年到头》是去年整个中国电影最好的一部国产片。
《一年到头》和平有放过,早上十点,曾经差点看到。
《新民晚报》曾撰文说这部影片的档期有问题,一部拍给回家过年人看的电影,却在大家忙着回家的时候上映,自然没票房……《无形杀》蛮多笑点的,现实题材,结合了很多网络事件,很多地方会让网友觉得亲切。
但始终觉得差了一口气,无头女尸的悬念最后揭晓……搞半天根本没啥子凶手,让人空欢喜。
后面一排的“评论音轨”,对本片非常不屑。
一会儿说演员演技太差,像学生作品;一会儿又说哪里太假……我靠,国产片拍成这样,可以啦。
学生导演的作品,您肯定没看过,上戏跟上大的短片,那叫一个90后啊。
活动最后,见到了本片的制片人解晓东先生。
现场互动,问了他两个问题。
一是关于档期的,二是关于字幕的。
他爆了《一年到头》的料,并表示8月28日已经是避了又避的结果,再往后就到宣传建国60周年的档期了。
另一个关于字幕的问题,他解释说是由一个美国人跟一个英国人翻的,而且两人都各自娶了一个中国的妻子。
至于那么多脏话,是为了宣泄情绪。
临走之前,在门口我又问他小北跟雅荻这两个影评人如何?
他回答得很妙,坏人中也是有好人。
再问他前两部影片有否亏本,他说都小赚一点……9.8.17上写于外公家
昨天下午观看了《无形杀》的首映礼。
马青皮穿淡紫色真丝小礼服,头发盘上去,非常漂亮,光彩照人。
还款款拉了一段小提琴,是《沉思》,气质不凡。
更证明了影片中完全是毁容演出,毁容演出!
电影里她演一个泼辣干练的女警官,动不动就是用脚踹门,一脚踹翻一个罪犯,用高八度的嗓门嚷:“不许动!
”“赶紧交代!
说实话!
”这位女警官的皮色糙黑,满布雀斑,还剪了一个丑头。
马青皮说:“每次化妆都要一个小时。
用给男演员化妆的最黑的粉底,先厚厚的糊上两层,然后是用钢丝球擦厚粉底块,让黑点均匀付着在脸上,像是天生的雀斑。
以前在剧组吧,老还有人献个小殷勤,这次可好,半点也没有。
最后一天,我的戏杀青了,我去现场看热闹,穿得像平时一样,剧照师问我:哎?
我是不是在哪里见过你?
我说,大哥,你拍了我一个月了,天天都拍。
”没错,就连我这个像家人一样熟悉的人,看着电影里那个大口大口扒饭,腮帮子鼓鼓的女人,那个深夜骑着摩托车,和嫌疑犯周旋的女人,那个随意的吸烟,粗鲁的吸烟,像个常年靠烟活着的女人……都觉得认不出来:这也差太多了吧,哇咔咔!
《无形杀》主要是讲人肉搜索。
导演王竞也许是因为身为纪录片导演,对现实特别敏感。
当下中国电影,参与现实,与观众互相讨论的能力特别差,所以这部电影显得很可贵。
为求好看,为求电影张力和速度,电影做了一个悬疑侦破的外形,但是在我看来,可以做得更加极致。
索性就像《电车男》,电影的主角除了三个当事人,其他都是网友。
这些人到底是什么人,长什么面孔,出于什么心态,过着什么生活?
参与这件事,对他们有什么影响?
既然是《无形杀》,主语是无形的人,是网友和他们的力量,那么就写这些主语,写这些人,怎么用网络杀人的。
此外水木丁的意见也很对,电影中的是非立场太明确。
还是柔化,美化,同情受害者的立场,而事实中,无论是铜须门还是3377,如果不是当事人的态度十分恶劣,强硬,也不会激起公愤。
但是,即便是当事人非常可恨,难道就可以人肉他们,攻击他们吗?
当事人再可恨,旁观者也没有执法的权力。
应该是这样的两条线索:当事人的可恨,到后来的可怜,网友们的正义,到后来的偏执。
中间的一个度崩毁了,一切不可控制。
扯远了,就电影本身来讲,是满不错滴,强烈推荐大家去电影院看《无形杀》。
和其他观众一样,初看片名,我也以为这是一部武侠片,或者黑帮片,动作场面肯定是少不了的。
在电视上(cctv6)偶然看了一个片段,发现从对白、演员到道具行头,都是纯正的大陆版——如果真是我根据港片观影经验而猜测的那类题材,效果就要大打折扣了。
幸好它不是。
网络游戏以及由此而生的网恋直至ONS,手机自拍,视频曝光,论坛,帖子,网络推手,人肉搜索……这些关键词同时出现在大银幕上,好像还是头一回,我立刻关了电视,去网上找这部片子——网上看片可以不插播广告。
总的来说,该片在技术上中规中矩,比较干净,没有拖泥带水。
我认为这主要取决于两点:其一,导演是站在“新闻视角”上,采用了零度叙述。
因为以上列举的每一个“关键词”都是现实生活中的高频词汇,都是“高爆手雷”,其本身具有的丰富含义足以使影片充满张力。
其二,编剧几乎不需要动用想象力,这类故事在网络论坛,在门户网站的社会频道,在电视台的晚间新闻……随手可得,在复制剪切粘贴之外,编剧最有意义的工作,是安排了两条时而并行时而交叉的线索——无头尸案和千里追踪当事人的DV镜头——吸引着观众揭开谜底。
就像寂寞网友们热心关注的那些被精心包装的无聊事件,最终结果难免让人有些失望,并觉得意犹未尽。
这部电影给我的感觉就是这样。
作为电影,它过于单薄了。
剧中人都在面无表情地背诵脚本,就连死去的女主角,也只是按部就班地完成了“死去”这个动作。
导演不过是把各种流行元素拼成了一幅平面图,而没有展现出立体的人性。
如果仅仅是看社会新闻,哪怕是加长精编版,也没有必要专门花钱跑一趟电影院。
我一直要求自己在写影评的时候对电影作尽量公平的判断。
但是不得不说对于一个有自我感情的“人”来说这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就像虽然已经和不同的朋友去电影院看了三次变形金刚2但是仍然不免在刚刚看完720P的高清版之后坐立不安面红耳赤。
我给了变2高于大众的评价,这是我明显的偏向。
而对于这部《无形杀》我也要给予明显的偏向性恶评。
我觉得这部片对话题的浪费和思考上的不作为难以让人接受。
我想说可以,拍电影一切都可以。
你小成本独立制作,可以;你没有大牌明星,可以;你讨厌华丽和商业回归朴质,可以;你不含蓄改编而直接引用社会问题,也可以。
但你不能太没有自我,在我看来这是一部完全没有准备好的作品,一段现实故事改编题材混杂上一点点的惊悚混杂上一点点的悬疑混杂上一点点的讽喻混杂上一点点的表现主义再加上浅尝辄止的思考使得整部电影完全没有风格,彻底的不伦不类。
你作为一个导演作为一部在影院上映的电影而非记录片,我觉得你还是要对自身挖掘题材的深度和观众的观影习惯负责的。
说实话王竞导演不是没有能力的。
去年的《一年到头》具有很高的水平,完全是现实主义题材作品里的佼佼者,我相信那部片子给导演自己带来了相当的知名度和信心,以及很多的潜在投资者。
很多拍现实题材的独立导演走红以后开始商业化。
我们王竞导演在发布会上表达了自己不会走商业化的理念这让人很欣慰。
但是实际情况是我在这部片子里看到了太多想走商业路线想装酷却装不好的片段。
这让我感觉很尴尬。
最明显的恐怕就是开头莫名其妙的一起追捕。
模仿港片的痕迹重的让人啼笑皆非。
防爆特警,重武器,监视器,连续剪辑,景深镜头,跟拍,动则一群警察按倒一名罪犯,大声的吼“哪个动我就打死哪个”(设计台词)。
我承认一部电影当然要开一个好头,但是这样脱节夸张却与主线无关的情节只要稍加思索必然让人感觉不协调。
前5分钟剪切与节奏雷霆万钧之势让人瞠目结舌,结果后面立刻阳痿慢的一塌糊涂。
光是印小天被提审这么一个简单的画面,硬是令人发指地给了开门的警察5秒钟左右的小动作和侧脸时间。
再按说记者与网民的线索只是带动发展的支线剧情,但是镜头却仍然可以稳定在两张囧脸上一停就是十来秒钟,实在让人大跌眼镜。
接着就是无头尸和为时不短的床戏。
这两东西完全就是为了显得片子商业一点儿存在的,忒不地道了。
床戏部分我认为根本就应该删去,单不说那个配乐多么让人毛骨悚然,后面播放手机里的短片时不可避免的要出现女主角裸身陶醉的神情,相同的东西在很短的时间接连出现是很忌讳的一件事,让观众明显感觉到重复。
而无头尸的出现更是让我感觉特别别扭,你已然一个准备在CCTV6播放的现实主义题材,又轻又缓的节奏又不准备走悬疑路线,突然冷不丁丢一个滤镜然后来具无头尸,这是多么无厘头的一件事情。
最让我崩溃的事情是无厘头完立刻又搞出喜剧效果,这边尸骨未寒呢,两个貌似摄影师的男人一段非常2B的对话又出现了,看到这里的时候我整个人都毛了。
导演不愧是老老实实拍小成本的,稍微多两条线索就在剪辑和衔接上弄的扭曲严重了。
当然尝试商业化并不是大错,不能够成为我给恶评的原因。
而片子真正让我觉得不能忍受的地方是其对人性与事件背后所能引起的思考想当然的忽略,和对电影本身艺术魅力性的无视。
人肉搜索,婚外恋,公民隐私的保护,网络监督的“度”。
这其中每一个都可以成为一个足够深刻的话题让导演好好的来讲娓娓的道来。
而再直白一点来说,女主角的死因,男主角的过错,网民愤怒的来源也都是可以尝试表述与探讨的内容。
现实主义不代表就是一直的描述事实全身心的投入到怎么把一个故事说圆说明白。
你至少要给出一个可以摸索向前的方向引领起观众思考的开端,而不是让别人在看完全片之后只会伸个懒腰觉得乏味然后迅速投入到别的事情中,这样的现实主义作品就叫失败。
我在这里看到的就是一个失败的现实主义作品。
它毫无婉转的动情的调皮的有深意的艺术魅力可言,它没有《一年到头》的朴质和代入感,没有一般反映社会现象片的发人深思,没有戏剧和讽刺意味的处理冲突和对持,没有让剧中的任何角色进行过再思考。
我甚至怀疑导演有没有对自己想要表达什么进行过再思考。
末尾处的那条信息不要说画龙点睛的作用了,简直就是一大败笔。
我真的想请问你要表达什么?
表达人肉搜索的危害?
表达隐私权被侵害的严重后果?
唤起观众对女主角的同情?
这些东西一定要放在女人死前给第三者的爱的遗言中表达吗?
而片中拼命塑造的,这个女人和第三者之间,那是爱情吗?
看完这部电影我有种抓耳挠腮却不知道哪里痒的痛苦。
导演对人性挖掘的含蓄甚至不作为让我对自己的急不可耐感觉羞愧。
我知道女主角的空虚却不知道她为什么那么爱男主角。
我知道男主角的隐忍却不知道他为什么那么窝囊的接受一切。
我知道人肉搜索表达的是网友对此类事件的关注却不知道周强杀父一般的仇恨源自何处。
我知道拍个电影不容易但导演知不知道看个电影也不简单呢。
王竞导演说,这部电影真正探讨的是隐私。
哦,我才明白,你不是说婚外情啊。
王竞导演的作品一直让我感触颇深,万箭穿心就看了好几遍,我是植物人也是好题材,今天电影频道无意中看到了无形杀,题材就是网络暴力的可怕,网络暴力会把当事人推向死亡,去年年底到今年年初有个明星家里出了事,当事人以及身边所有的朋友亲人一起被连累,出不出轨其实真的只是人家的家务事,关起门来解决自己家务事和我们外人其实一点关系都没有,原谅还是不原谅,离婚还是不离婚,真出轨还是假出轨,我们都不应该在网络上口诛笔伐,看热闹不嫌事大的吃瓜群众该停止人生攻击了,不要让悲剧上演
文/赤叶青枫初闻《无形杀》的片名,很容易让人以为这是一部武侠电影。
稍了解下剧情后则会发现,这是一部反映现实问题的社会影片,而题材首度涉及了时下热门话题之一“人肉搜索”。
但凡是经常上网的人,想必对于“人肉搜索”不会感到陌生。
有的时候,它是正义之剑,惩恶扬善,让引起民愤者无所遁形,并将之送上道德的绞刑架;有的时候,它是伤人之刀,矫枉过正,审判者成了施暴方,不仅让事态逐渐变得无法控制,更有可能连累无辜,甚至酿成不必要的悲剧……不过,无论你怎样看待或定义它,你都不能否认,一方面,它极大地满足了众多网民的窥私欲以及八卦猎奇的心理,而另一方面,因为它的功能实在太过强大,将严重侵犯被搜索对象的个人隐私,故而一旦成为它的下一个目标,则相信无论是谁,都会谈虎色变,不寒而栗。
因此,如果以此题材拍摄一部比较写实的正剧影片,则无疑是件敏感的事,稍有不慎,轻则影片无法公映,重则可能会被有关部门封杀。
故而制片人兼编剧谢晓东和导演王竞愿做国内影视圈中“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的那份勇气着实可嘉,而影片最终能得以公映,亦可算是一件幸事——这不仅让相关主创们的心血没有白费,同时也能引发我们的思考:“人肉搜索”本身以及它所引发话题不仅仅是我们茶余饭后的热门谈资,它所反映和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关注。
《无形杀》的故事由一具无头女尸案正式展开。
随着警方的调查,真相逐渐浮出水面:两个已婚男女因网游而结缘,随着在虚拟世界中感情的升温,二人的关系从网上发展到网下,因难敌诱惑,不禁一夕缠绵……这原本不过是次普通的一夜情,即便事败,所引发的也仅该是两个家庭各自内部的纠纷与矛盾,但因为事情被传到网上之后,由于“人肉搜索”的推波助澜以及媒体的介入,事态逐渐失去控制,并迅速恶化升级,最终酿成悲剧。
片中的网游、婚外恋等情节与之前一度成为网络热门话题的“铜须门”事件颇是相似,但这毕竟是部电影,为增强其可看性,影片所呈现的元素更加丰富。
不过虽然片方以“悬疑”作为影片的主打噱头之一,但在节奏和故事进展上,并无让人有悬念丛生、紧张刺激之感,对于案件本身,也不会觉得有多么的匪夷所思,倒是片中那两个自以为能够代表全国网民、代表正义审判男主角的编辑与推销员所作所为,癫狂搞笑,喜感十足,而说到令人真正令人唏嘘感叹并倍感沉重的,则是女主人公林燕的命运以及影片所反映出的一系列社会现实问题。
有夫之妇,红杏出墙,此行为固然为人所不齿,但罪不至死,而片中林燕之死表面上虽是自杀,实则是死在“人言可畏”这四个字上,而罪魁祸首正是“网络双刃剑”人肉搜索。
网友从网上义愤填膺地指责到网下步步紧逼的攻击,使得当事人自身隐私被公开、流传以至无限放大,这如同在闹市之中被人强行脱去衣衫,一丝不挂地曝露于人前,并成为旁人围观及肆意品头论足的对象……试问若易位而处,谁又忍受这一切?
虽说法不责众,但事态演变至后来,早已与真正的公德背道而驰,舆论如利器,兵不血刃,杀人于无形。
除此之外,男主人公高飞的怯懦与薄幸亦令人齿寒。
身为男人,无半点担当,情浓之时,蜜语甜言,出事之后,反成了缩头乌龟。
虽然在此事上,他也是受害者,也承受了常人无法想象的压力,但当林燕众叛亲离,急需他帮助之时,他却选择了逃避和推卸责任。
如果把林燕之死看成一场谋杀案,那么他就是重要的帮凶之一,其残忍程度,他或许尚不自觉,但对于林燕而言,不亚于凌迟之刑。
不是每段恋曲都有美好回忆,也不是每次人肉搜索都能助人解决问题。
《无形杀》固然算不上经典之作,但它所展现的复杂人性和社会问题,却不禁令人为之深思。
仅凭这一点,此片就值得一看。
Invisible.Killer.2009.CN.DVDRip.XviD-XTM
中国电信应该有赞助
人肉搜索 道德
这是一个一直没有人拍,但却越来越严重的主题,“网络暴力”。电影拍的很一般,唯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最后的那句话,“他比你聪明,他没打人”,网络上不明真相的群众,你们都打人了。
国人的劣根性
没表现出力度
時間兜不上1.前2分鐘監看旅館監視器時間為11月06日 後面事件發生的時間都在6月 2.52:19 程濤上網查鐵佛事件 網路報導內容已寫到林燕死了 照當時情節 林燕應該沒死
反映网络暴力的现实题材,可惜人物塑造较粗糙,台词人为痕迹过重,影片整体流于平淡。
网络的无情与残酷!
这不电影很值得深思
警网(匪)片
当时电影院里就只有三个人,所以给个三星吧。。。
取材蛮新颖 电影很无聊
想到科恩兄弟……
网络简述
情节完整,逻辑没问题。这就足够及格了。重点稍微有点不突出。
还是题材好,但是网络暴力展示得太过别扭
网络暴力舆论压力太假了……
值得引起反思的一部电影
给我最大的震撼不是一个僭越道德感的偷情故事,不是一场公众合谋以愤怒代替理性的社会事件,不是一次关于网络生态下“人肉搜索”对错与否的讨论,而是在于导演讲故事时所选择的客观冷静的视角,这很难得。后来陈凯歌也拍过《搜索》,但终究是太闹腾,难逃说教嫌疑,而失了点平静的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