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och黑衣裝束參與遺體素未謀面的喪禮, 他總是坐在後排最不起眼位置, 離世親人說的感嘆逝者與存世台階發言人彌漫的感傷片語教Enoch不知所措, 坐立不安, 他是局外人, 同死者骨肉脈分離, 其赴會是感受他人葬禮套入童年悲劇的痛, 達到沉甸神經頭皮發麻的棕髮凌亂倒豎。
今次出席喪禮是憂鬱男孩體驗有死亡氣味的愛情, 戴素色帽子少女Annabel回眸一笑, 樹下閱讀鳥類專門書本大地入魂脈動的天然靈氣淡化傷悲儀式, 她吸收的自然氣流補充重病纏身卻散發氣息頗佳的芳容。
男人結識了短髮美人, 他們談論人生觀, 女子喜愛達爾文學說, 據學者論文, 人類是猿人進化, 猿人最初四肢爬行, 後來鑽火取火, 雙手學會弄熟肉食, 不再生吞活剝了, 猿人自此用足踏遍河山, 手開拓文明, 人方有今天文明科技成就, Annabel壽元將盡, 人類壯麗歷史巨輪掀翻的浪花在她的腦海繪上進化論始創人的不滅偉像。
生命無窮, 只有三個月生命的絕症病人手裡握著世界進化關鍵史, 她樂於接受浩瀚的世界, 可是世界容不下好學的Annabel, 她書不離手, 鳥南飛, 鳥南返, 飛禽季節遷徙生態特性女子不能以外遊媲美, 她的衰弱身體限制了想在限期到他國的旅遊見聞, 只好憑書中的鳥在海洋飛行投射心志。
她認為死亡是美麗的, 她同Enoch在殮房談話, 殮房職員推了躺著屍體的床架, Annabel撫摸死者頭髮, 憐憫的說: [You are beautiful.(你美麗)], 院方職員在暫時擺放屍體冷清大房遇到可人兒態度友善, 他們明白病人不久人世, 經常進出醫院, 殮房是她平靜心情準備迎接死亡的實習場地, 黑人保安說:[你還欠我一條巧克力條]是Annabel的通行費, 陽光清新女孩帶來陰霾房間生有時, 死無憾的樂觀和藹。
男朋友Enoch引出席姨母著作頒獎禮交通意外枉死的父母為終生憾事, 他恨姨母, 輟學, 與親屬口角, 他要出席陌生人喪禮感受親人說悼念詞對象是理應與父母同歿躺臥棺木兒子的死亡感覺, 三分鐘的昏迷是他假死無效重回陽間珍惜的生命課, 休克狀態生了二戰末期盟軍長崎大反撃神風敢死隊戰死的鬼魂高橋寬imaginary friend(姑且譯做想像朋友), 根據英文網上維基百科, 詞彙是:[Imaginary friends and imaginary companions are a psychological and social phenomenon where a friendship or other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takes place in the imagination rather than external physical reality. Imaginary friends are fictional characters created for improvisational role-playing.], 試譯如下: [想像朋友及想像同伴是友誼或人與人之間關係存在於想像多於外在真實肉體的心理及社會現象。
想像朋友是臨時角色扮演的虛構角色。
] 沒有形體, 別人看不見的想像朋友是Enoch的傾談心腹, 鬼魂對創造主唯命是從, Annabel介入, 她對日本靈魂感到莫大興趣, 她看到Enoch對著河溪石灘說話, 他說你是看不見鬼魂, 她相信男朋友。
她在萬聖節派對塗白了臉孔, 化了濃妝, 穿上色彩斑駁日本傳統服裝, 男朋友打扮成空中突擊隊員, 想像朋友看在眼裡, 現世的Enoch仿如他的化身, 過去同戀人是有始無終的悲劇, 現實的Enoch亦如是, 不同的是軍人寫了遺書給愛人表白心跡, 為了國家戰死沙場, 所戀女子留世哀悼; Enoch可以同Annabel戀愛, 他們躺在柏油路, 假裝死亡並以粉筆框了白線, 穿上黑色大衣的Enoch是死亡; 穿上白色黑斑及膝中褸的Annabel是生命, 戀人額頭互抵微笑, 生死共融, Annabel積極面對死亡的態度感動了Enoch, 女朋友未能出國旅遊嗎? 男朋友在她餘生帶她四處遊玩, 她在家中排練話劇假裝喪命, 不知就裡的Enoch竟然想切腹自盡, 死亡相隨的心態Annabel十分厭惡, 她要愛人好好的活下去, 把粉紅甜吃給予出席其喪禮的親朋吃, 感受生命的甘甜, Enoch經歷Annabel同軍魂會面交談, 知道世界是有奇蹟, 生命可以穿越陰陽兩界, 串聯兩段時空地域相距數十年的愛。
Patrick Chan寫於2012年5月13日
我进入主会场,来到著名的巴赞放映厅,排队等待《Restless》的最后一场放映。
我整整提早了两个小时前来排队,终于不符有心人,成功进入,并且坐到了最为舒适的座位。
坐在我旁边的是一个上了年纪的女人,我假装借她Marche du Film的宣传册阅读而打开话匣子。
原来她是法国电视台的主攻纪录片的记者。
碰巧昨晚我在酒店里面看电视(来巴黎大半年都没怎么看电视的我居然昨晚抽筋看起电视来)刚好看到法国电视台的纪录片《68》,而让我这种明显搭讪的行为显得没有那么明显。
我们一直在有的没的地聊,直到影片开始。
Gus Van Sant的这部影片从第一个画面开始就充满了他的气息。
用后来在每天免费发放的美国《综艺》杂志戛纳特刊的影评上的话来说,“这画面就仿佛就像把35毫米胶片在蜂蜜浸泡过一样”。
两个很特别的角色,很不现实,但是很惹人喜爱,也因此在结尾让观众失去她之极感觉到如此惋惜,又因为他的巧妙处理而感到一丝安慰。
死亡倒计时是一首宁静的小诗for movie《restless》(中译:悸动的心)他右上角的头发几乎都匀不过来 常常翘着 有棱有角的帅气但掩盖不了 心理年龄的稚气她叫安娜贝拉 利利索索的浅色短发 安静 好看 眼神里住着一千个孩童的故事 水鸟 巧克力豆 赤脚昆虫 万圣节派对 达尔文但是上帝早就在她背后 驻签好了 倒计时的伏笔男孩跟女孩在葬礼上认识她帮被抓包的伊诺解围 这样的相识简直让人不得不想到《搏击俱乐部》里的桥段但与之相反 这里是永别的开始电影的开始 伴随轻巧的电子乐 简直就像夏天的开始和风啊 海滩啊 蜻蜓啊 水鸟啊 所有轻松的东西都合在一起的那种愉快谁知道面对到剧终有一道门会轻轻关上格斯-范-桑特 老范好像把这首小诗抹得像块黑森林蛋糕男孩和女孩之间的友情和爱情来的松软可口 相处的轻松甜蜜一起过万圣节 穿日本和服参加派对去大槐树下度过一下午 安娜在写生鸟儿 伊诺在草丛里抓天牛在湖边 伊诺带她一起和他的“鬼魂朋友”聊天一起去打羽毛球好似甜蜜胶着但是这个故事的开始就因葬礼而起 面对的也终究是别离男孩和女孩一起讨论到时候她的葬礼上究竟放什么好吃的他来为她做道别仪式隐隐透着黑巧克力的理智的苦涩是没有办法的别离 分分秒秒过去了 再美再透明都会一逝而去他俩都算是命里要比别人接受极大的不公平的时间 要早得多的人伊诺和父母一起出车祸 父母撒手人寰 他也差点变成植物人他一直忘不掉走不出所以不断参加别人的葬礼安娜贝拉这么年轻美好就已经是癌症晚期 但是她乐观天真可爱 soul can runing to everywhere当伊诺问起她 医生怎么说时她嘟着嘴无可奈何 却又可爱至极的说 还不是被当掉了老范的镜头懒懒洋洋 的 把一切归于死亡和美好的论题可能是忧伤的结尾但在影片最后 伊诺上台去致追悼词的时候 脑海里浮现的都是他和安娜贝拉在一起快乐的迷人时光也许所谓生命大门的关阖也是心病的结束日期已经到了 书页都被风翻过好几页了读诗的人还没醒吗?
“向死而生”或“向死而在”,某种程度上是海德格尔哲学最被追捧的一句文学式言论。
当然,我们立刻可以指出一种文青式把握的错误:海德格尔建构的是存在形式,而非某种片面的实体生命。
如果将这句话覆盖在《悸动的心》之上,我们立刻可以找到对应之处。
全片从一刻简单而直接的信息开始:安娜贝尔躺在核磁共振的机器上,全片就好像进入了倒计时,我们观看着一个个这样的形象,他们的美好建立在消逝之上,他们的时空总是在消解中建构。
毋宁说电影从放映开始时就进入了某种倒计时,某种幻想的消逝性。
而在一个简洁的癌症患者叙事下,格斯范桑特巧妙地将这种倒计时——原本是沉默的——浮现出来,亦即通向最简单的悬念:电影什么时候会结束,我们看到的人物什么时候消失?
但也许这里阐释的太过简单,因为少有如格斯范桑特以其姿势抵达了这种效果,而非流于情感表层浮动,乃至最后完全抹杀个体性的那些电影。
格斯范桑特铺展开一部电影时,他的速率反而是绝对的,一种坚定的匀速,在克制基础上的剪辑——我们能看见多处省略性。
人物的出场从未经由复杂的场面调度——事实上,从第一个镜头,伊诺用粉笔给自己的身体描边(某种简单的凶杀案死亡符号)开始,我们遇到的人物出场实际上都是突兀的,抑或说是在某种世界的自行运作中。
可是平均的速率如何保持?
也许是因为在电影一开始,我们就被引导去关注一种身体性。
那关于克制呢?
克拉默在《美国一号公路》的开场,就确立某种拍摄者/返乡者身份,这种身份的原初让他自身抵达某种沉默,以这种沉默去展开整个世界——一个属于底层和小市民的美国。
而在《悸动的心》里,电影开场就寓居于沉默之中,且一直专注于沉默——它属于世界的那些角落,那里你可以直接感受到死亡,感受到时空的消逝。
这亦是海德格尔在《艺术作品的本源》中满心欢喜地建构的一个“新本体论”,即“大地”,和世界对抗着和相互遮蔽否定着的,在一部艺术作品中作为沉默地涌现者。
但我要得出的结论不是格斯范桑特抵达了某种海德格尔主义,而是:他恰恰完成了某种内在批判,他将海德格尔的“大地”重新归返至世界!
《悸动的心》所寓居的沉默,是那些关乎死亡符号的场景,停尸房,核磁共振,以及伊诺的某种第二人格,同时也是一个鬼魂——日军士兵浩。
在这里,被刻意遗忘的历史和等待死亡的平静是电影的主旋律,但这一主旋律之所以能被我们直观到,是因为两位,或三位主人公以此主旋律为前提建立的日常和恋爱关系,死亡的宣告让他们重新开始运动,生成关于生命的活力。
这种辩证法并不是向死而在,因为可以看到在日常的推进下,伊诺开始表达他对安娜贝尔和浩所处死亡观念的反对:安娜贝尔尝试排演的戏剧式死亡(也是自反处),浩的东方死亡观念,被伊诺的一句话:Just nothing所揭示为一种虚无主义的错误,甚至虚伪:无本身无着,不存在什么可以认同的。
向死而在的构建不论是文青式的虚无主义认同式死亡,还是有本体论意义的存在形式建构,都被格斯范桑特所否定和拒斥,因为他关注在沉默之中,我们如何交谈,如何相处,如何恋爱,如何辱骂——如何行为和运动。
这个运动如何而来?
死亡难道不指向一种恒定的静止?
可以用一种黑格尔式的质问:难道死亡本身不会死亡?
难道消逝本身不会走向消逝?
有限性本性会走向消逝,那么消逝本身也恰恰是有限的在这种沉默的消逝中,伊诺,安娜贝尔,浩抵达了一种总体性,他们运动着,抵抗的恰恰是海德格尔主义式的静谧。
这种运动,让我们可以勇敢而真诚地在葬礼上露出笑容。
Apparently, there's this kind of songbirdthat thinks it diesevery time the sun goes down.So in the morning, when it wakes up,it's totally shocked to still be alive,so it sings this really beautiful song.很好听的故事the ocean breeze feels cool on my skin.That very ocean is soon to be my grave.They tell me I will die a hero.That the safety and honor of my countrywill be the reward for my sacrifice.I pray they are right.My only regret in lifeis never telling you how I feel.I wish I were back home.I wish I were holding your hand.I wish I were telling youthat I have loved you,and only you, since I was a boy.But I'm not.I see now that death is easy.It is love that is hard.As my plane dives,I will not see the face of my enemies.I will instead see your eyes,like black rocks frozen in rainwater.They tell us that we must scream, "Banzai,"as we plunge into our target.I will instead whisper your name.And in death, as in life,I will remain forever yours.
理解那个少年的心情。
但我不确定爱是否可以救赎爱。
拖着躯壳在人世间游荡,固执地寻找着那已不存在的可能。
她的生命短暂,却活得很认真。
爱达尔文爱飞鸟。
最爱的是水鸟。
不幸的永远是活着的那个人。
即使他假死过三分钟。
死亡的虚无最终敌不过生的光明。
即使他生无可恋。
遇见她。
生命中短暂的三个月。
他的爱让她不再恐惧,让她安宁。
她的爱似乎让他放下那场缺席的葬礼。
可是我仍然无法预见他的以后。
有些痛就那么噬着你一生,能够救赎的只有自己。
别人能给的只是愿景,只是方向~~前路漫长而艰难,微弱的启明星在遥远的星空闪烁。
日本鬼说:但愿我能回到家乡,但愿我能握着你的手,但愿我能告诉你我爱你。
当我们冲向目标,他们说要高喊万岁。
我宁愿低语你的名字。
无论生死,我永远都是你的人。
死亡真真很容易,真爱真真难寻。
是不是只有等到只有三个月的生命,才能勇敢。
死亡在爱面前不在让人畏惧。
我死后也要办一个糖果大会。
悸动的心看到发现一半被骗了,他根本不是一个单纯的文艺爱情片,他是个直面死亡的一个片子,看着的时候突然想起了史铁生莫名其妙的,也想起了一个姓王的朋友。
我发现其实如果这个电影仅仅围绕着关于死亡爱情亲情和自我救赎也可以拍一个片子,也可以拍的很有深度和意义。
但是格斯范桑特又加了一条线,也是死亡和爱情的线,博史这个孤独的孤魂把我给感动到了,最后一封信让我泪目,好像电影里面浅浅安排一个小人物一个隐现的故事我感觉会更加有层次感。
共同的主题会更加有冲击力,在爱面前死亡不再让人畏惧。
海角七号也是有两个线,主线其实没有副线好,副线和悸动的心一样也是回忆类型,七封信直接封神,两条线相辅相成推往高潮,最后一封信克制以前不喜欢淡淡的片子,但是学到了海角七号,那个背影留白很好,克制克制。
开始的奇妙相遇到最后的互相救赎,病情的运用和我和厄尔以及将死的女孩有的比。
序言 分段(第几天)结尾 回忆,淡出去。
日本飞行员最后的书信: 我写这封信时,清凉海风轻拂我的皮肤,这片海终将是我的墓地。
他们告诉我我会壮烈成仁,我的牺牲,会带给祖国平安和荣耀,我祈祷他们说的对。
我人生唯一的遗憾,是从没告诉你我的感受。
但愿我能回家,但愿我能握着你的手,但愿我能告诉你我爱你。
我从小就认定你了,但我食言了。
如今我发现死很容易,找到真爱却很难。
当我的战机俯冲,我将看不见敌人的脸,我宁愿想象你的双眼,仿佛雨水冻结的黑石;当我冲向目标,他们说要高喊“万岁”,我宁愿低语你的名字。
无论生死,我永远都是你的人。
他们在丧礼中遇上,也在丧礼中分别。
然而这个故事从死亡开始,却没有在死亡中结束。
男的放弃自己的生命,父母意外离世后一直被死亡的阴霾笼罩;女的患有末期脑癌,却对自己的生活充满热情。
两者对死亡的诠释有天壤之别,却同样喜爱到访陌生人的葬礼,二人遇上注定有一段与别不同的爱情。
此情此景绝对适合大呜大放高唱绝世恋曲,最好来个煽情催泪的密集式轰炸,但今次的导演是Gus Van Sant,注定让要大哭一场的人失望而回。
导演以温婉细腻的调子和大家一起探讨生命何价,同时上演一幕清新动人的爱情故事,无需上纲上线却来得特别委婉深刻。
男主角回家向晚饭中的姨母说了一句:「I don’t know why we still eat in here.」填鸭式的教育鼓励我们努力上进,为将来富裕稳定的生活打拼,却鲜有提醒我们要尝试了解生活的底蕴。
为何我们仍能心安理得地杀戮其他生物来进食?撇开社 会赋予的角色定型,「我」到底是甚么?如果死亡是一切的结束,今天的努力到底是上进还是徒劳无功的挣扎?统统都是穷一生都未必找得到答案的人生课题,然而社会从不鼓励我们为没有答案的问题而浪费时间,每天实在的为金钱利益追追赶赶分秒必争才是上上之策,却忽略了寻找的过程才真正使人性升华,根本价值上的改变才正正是人生里唯一的奇迹。
他们一起研究会吃腐尸的昆虫、一起闯进殓房、一起演出自编自导的死亡脚本、一起打羽毛球、一起看冰上曲棍球,三个月的时间让他们经历了很多人一生也未必能拥有的经历。
除了获得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更改变了男主角,让他对生命和死亡有完全不一样的体会。
求死容易,真正让自己活着才是勇敢,蓦然回首发现爱原来可以凌驾死亡。
故事结尾男主角在女主角的丧礼上负责致辞,然而他只不断忆起昔日一起的温馨片段,微笑而不语。
这是导演精妙的安排,因为任何言语在此时此刻都显得庸俗肤浅,这段改变人生的偶遇早已有如不绝的甘泉在心中长流不息,电影故事彷佛没有随着工作人员名单的出现而结束,真正的人生才刚刚开始。
世界的训练,让我们改变;生命即是死亡,死亡即是生命,悲喜往往一念之间,到底你的人生开始了没有﹖
有一种奇怪的鸟,每天太阳下山,以为自己死期已至,次日清晨发现还活着,惊喜,放开嗓子啼啭,天天如是。
“所以为人之道,第一念,就是明白:人是要死的。
生活是什么?
生活是死前的一段过程。
凭这个,凭这样一念,就产生了宗教、哲学、文化、艺术。
可是宗教、哲学、文化、艺术,又是要死的——太阳,将会冷却,地球在太阳系毁灭之前,就要出现冰河期,人类无法生存。
可是末日看来还远,教堂、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煞有介事,庄严肃穆,昔在今在永在的样子——其实都是毁灭前的景观。
我是怀着悲伤的眼光,看着不知悲伤的事物。
”两个奇葩的爱情故事,奇葩之处就在于两个人都念着死,念着死去的亲人,念着即将赴死的自己。
于是并排坐在停尸房猜死人的恶趣味,也反而变得浪漫。
活得恳切,忘不了死这档事,死也要演戏,演得跟真的似的。
好像写遗嘱,墓志铭,这样的矫情事。
无论怎么说,有些浮夸,但是若是反躬自省,只得承认,从前的大多数日日夜夜,大都是缺乏想象力的生活罢了。
米娅·华希科沃斯卡 Mia Wasikowska很适合演这种角色。悸动(因恐惧紧张、情绪激动,而致心跳加速。可比喻紧张忐忑的内心活动),我在观影的时候丝毫没有这种感觉。
看来死亡是需要时间慢慢迎接的,太早冲撞实在是青春期触到霉头,还没有开放就要凋谢的沮丧。至于爱情,就像那难觅的小洋琴,迟到总比没有好。另外,鬼魂的穿插总觉欠妥。
类似茶君所说的,总有一些导演,你看片的时候几乎每次都想给两星,但回过神来才发现他的片子你都看得七七八八了
一颗星给片尾曲,一颗星给加濑亮,一颗星给加濑亮那口流利的英语。大概是我对小清新已经有点腻了吧。不过男女主角的表演的确很弱。
女孩好像凯特布兰切特。。。小清新。。。。
死很简单,但是爱却很难。
短发的Mia Wasikowska简直是Ewan McGregor的胞妹,但不能阻止我在50分钟以内实在看不下去了。剧情琼瑶,台本是流水线作业写出来的么?再也没有gus van sant的touch或者mark了。
今天才发现看过这位导演的片有Good Will Hunting÷Gerry÷Elephant÷Milk÷美剧boss首集 没有一个片我觉得好看!这片也是无聊得很。硬盘还有他一部My Own Private Idaho 看完那片就从此见此老兄绕行了。
我看完就知道自己已经无力欣赏小清新了,那堆悦耳的配乐好像打包着有点狗血而又无病呻吟的剧情一样喂到你嘴边,尽管最后我还是被小感动了下但不足以补偿我观影过程中的郁闷
美少男
秉着慎打1星的原则,我犹豫了很久,还是把2星改成了1星。。。
生命最后一段,我陪妳走;生命最重要一段,我陪你走。
虽然我觉得小情侣还蛮可爱的,但是全片似乎没讲什么就结束了,无非是死亡与活着的意义~不过加濑亮的出现我还蛮惊喜的~
清新扑面,毋庸置疑。无法安宁的悸动的心。
平安夜看了这部很舒服的小清新片,但是:1.范桑特的新男神演技实在是偶像剧水平。2.Mia短发以后辨识度总算高了!但是突然发现她长得像帕特洛……碎裂,泪!
我们有了小清新当终极武器,死亡什么的都不怕不怕
女主角的衣服和男主角的颜><
if you were gone, can i at least pretend you were still around?
5:33
有种灰蒙蒙的小清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