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陈志汉
主演: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台湾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17
简介:一具冰冷的遗体,在医学院的解剖课中,默默的和一群医学院学生,走过一学期艰巨的学习,陪伴他们穿越成为医生的成年礼。在台湾捐赠遗体做为解剖课教材使用的亡者,被尊称为大体老师,在极度重视亡者身体安葬的亚洲,贡献自己的身体需要面对亲人的不舍,获得深厚的了解与支持。这样贡献的心意,将带给家人以及医学院师生什么样的改变?即使..详细 >
学校安排这一连串的,所有的课程,所有的活动,要我们去意识到这个事实:就是大体老师他是一位老师,他不只是一个身体,他还是一个活着的人,虽然时空上跟你没有直接的交集,但是,他是一个人。
我更想知道的是,当躯壳皮囊成大体,人类的精神、灵魂、情感、记忆,最终何从何去?
我们还不知道怎么告别,但年岁从来不会因为我们无知而停下脚步。
就是湾湾会拍得出的那种细腻舒服的片子,基调和片子的胶片色调一样带着暖意。大体老师这个名字本身就充满了人情味,科学与传统的冲突没有带来想象中那样多的对立,更多仍然是在二者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的沟通点,以尊重生命的主题建立医患之间的感情桥梁。#另,导演真是一个很可爱达观的人呐~
看了15分钟版,意犹未尽,想看上映版
大陆还没有触及类似题材,想必不会如此遵从家人以及如此仪式感,看的过程中会一再反问自己,你愿意否。
当我们看到新闻上关于捐献器官这种事情,可能在脑海里只停留个三五秒钟,感慨一句,他(她)真的很伟大,或者生命真的很脆弱。然而,当纪录片的镜头面对的是捐赠者的家人,那种骨肉亲情,实实在在的拍打着自己。人都是血肉之躯,七情六欲。生而为人,死得其所。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抽出时间来习惯告别和分别。
视角很好 通过大体老师带来的生命教育 来凝视死亡 林先生在第二次遗体告别时对太太流下的眼泪 和解剖老师讲的话 都很教人动容 但或许还有些放在心底 没有讲出的话 才最是深情 #我们都是尘埃 却有特别意义的存在
8.9/10 想起我的身體, 切開的話, 太肥....
生死与大爱
3.9
技法上偏向电视纪录片的感觉,较多配乐加访谈,胜在题材选取上是充满人文关怀的。
一种特别的身份在此生与往生之间停滞几年。分裂感在电影中不断跳出来,既强调要像对待所有人一样对待逝者的身体,又一再表现希望不要触碰熟者,尤其解剖老师提及的有捐赠意愿的自己的父母。于是,解剖本身不再是医学行为,更成了葬礼的仪式。
respect;台湾跟我们的风俗真是同根同源啊
要了解每个大体老师的生平,然后给每个大体老师一个生平的简介,包括性格,爱好等。尊重在每一个细节体现。感谢
最出彩的部分在选题。在教会学校学医会很特别。林太太这辈子过得一定很幸福。
英文名The Silent Teacher. 影片通过这个名词切入,提供了丰富的矛盾文本,无私与自私,传统与医学,个体与大众,灵魂与肉体,生命与延续。可惜的是触点够广但还不够深入,素材整理比较凌乱。那份仪式感与敬畏心也只有台湾才能拍出来了。
一是只有台湾敢也能够拍出这样的题材,二是信仰,整个仪式对生命的尊重,天主教所教导的也是爱!
关于爱和决定,面对亲人的死亡,是安静地入土还是一如片子里提到的大体老师?多亏映后导演的沟通,知道了很多背后的故事,在中国讨论这个不容易,但总有这么一天其实生命有多样方式延续下去。
返回首页 返回顶部
学校安排这一连串的,所有的课程,所有的活动,要我们去意识到这个事实:就是大体老师他是一位老师,他不只是一个身体,他还是一个活着的人,虽然时空上跟你没有直接的交集,但是,他是一个人。
我更想知道的是,当躯壳皮囊成大体,人类的精神、灵魂、情感、记忆,最终何从何去?
我们还不知道怎么告别,但年岁从来不会因为我们无知而停下脚步。
就是湾湾会拍得出的那种细腻舒服的片子,基调和片子的胶片色调一样带着暖意。大体老师这个名字本身就充满了人情味,科学与传统的冲突没有带来想象中那样多的对立,更多仍然是在二者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的沟通点,以尊重生命的主题建立医患之间的感情桥梁。#另,导演真是一个很可爱达观的人呐~
看了15分钟版,意犹未尽,想看上映版
大陆还没有触及类似题材,想必不会如此遵从家人以及如此仪式感,看的过程中会一再反问自己,你愿意否。
当我们看到新闻上关于捐献器官这种事情,可能在脑海里只停留个三五秒钟,感慨一句,他(她)真的很伟大,或者生命真的很脆弱。然而,当纪录片的镜头面对的是捐赠者的家人,那种骨肉亲情,实实在在的拍打着自己。人都是血肉之躯,七情六欲。生而为人,死得其所。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抽出时间来习惯告别和分别。
视角很好 通过大体老师带来的生命教育 来凝视死亡 林先生在第二次遗体告别时对太太流下的眼泪 和解剖老师讲的话 都很教人动容 但或许还有些放在心底 没有讲出的话 才最是深情 #我们都是尘埃 却有特别意义的存在
8.9/10 想起我的身體, 切開的話, 太肥....
生死与大爱
3.9
技法上偏向电视纪录片的感觉,较多配乐加访谈,胜在题材选取上是充满人文关怀的。
一种特别的身份在此生与往生之间停滞几年。分裂感在电影中不断跳出来,既强调要像对待所有人一样对待逝者的身体,又一再表现希望不要触碰熟者,尤其解剖老师提及的有捐赠意愿的自己的父母。于是,解剖本身不再是医学行为,更成了葬礼的仪式。
respect;台湾跟我们的风俗真是同根同源啊
要了解每个大体老师的生平,然后给每个大体老师一个生平的简介,包括性格,爱好等。尊重在每一个细节体现。感谢
最出彩的部分在选题。在教会学校学医会很特别。林太太这辈子过得一定很幸福。
英文名The Silent Teacher. 影片通过这个名词切入,提供了丰富的矛盾文本,无私与自私,传统与医学,个体与大众,灵魂与肉体,生命与延续。可惜的是触点够广但还不够深入,素材整理比较凌乱。那份仪式感与敬畏心也只有台湾才能拍出来了。
一是只有台湾敢也能够拍出这样的题材,二是信仰,整个仪式对生命的尊重,天主教所教导的也是爱!
关于爱和决定,面对亲人的死亡,是安静地入土还是一如片子里提到的大体老师?多亏映后导演的沟通,知道了很多背后的故事,在中国讨论这个不容易,但总有这么一天其实生命有多样方式延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