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分式多个角色,表达出,无论职位高低,阶层高低,其实都一样,所谓的更好的生活,是建立在牺牲某人的基础上,组织头目以为能救赎世界,拷问到最后一名时,猛然醒来,自己也跟他们一样,用罪恶惩罚罪恶,而这个组织却由受压迫的底层组成,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女成员回家被男友家暴,收到生活费和买包的钱,一下子变得温顺,留美弟弟回国,高不成低不就,自己认识到自己犹如蛀虫,哥哥很铁不成钢,对他打骂,弟弟再愤怒,也还是不敢独自出去生活,演技最差的修理工,老板因工作不满对其打骂,猥亵他的女友,他出了背着老板用汽车零件交换假货和骂老板,就默默忍受,还有被诈骗而被迫和母亲住在废墟上的,还有被伤自尊的服务生,还有因支付老婆医疗费还不起债的,这些人仅仅对上层人用暴力发泄不满,脱下戏服,依然觉得多点忍耐,一定会等到正义,总比北朝鲜的日子好过吧!
多么熟悉的话语,懦弱之人的心声啊!
这部片子让人绝望,中层,底层都还有良知,都希望有更美好的生活,哪怕牺牲些良知,只管服从,而走到上层的人,再晋升中做了太多伪善的事情,已经觉得只要他自己觉得对的,都可以做一定的牺牲。
懦弱的中层和底层,在心里学中,就是典型的共依存比较严重的人,往往上套,悲剧就在封闭的环境里重复。
这种悲剧造成的原因,因该拷问国家,社会,家庭,哪里出了问题。
前段时间在头条上,看到一位父亲,抱着儿子跳楼,跳楼前,无辜的儿子还在玩手机,将跳之时,儿子紧紧搂住父亲......太痛心了,这样的悲剧却还在不断上演,希望我们能多去看这位父亲,从小到大,怎么塑造成这样的性格,多些人文关怀,少些指责,我们都有错。
《一对一》是金基德自我剖析和反省,对这个世界跟自我的探索的反馈,对《阿里郎》《春夏秋冬又一春》不同方面的再次表达。
一个叫吴贤的一人分饰八角,是高利贷者、是暴虐的男友、是领命的杀手、是跋扈的顾客、是入定的僧人……每个人都是吴贤,吴贤又是每个人,每个人都是这个社会的施害者,也是受害者。
凶杀案的原因至此已经没有什么意义。
电影里面七位组织成员,跟七位复仇的对象构成了一对一,这个组织由受压迫的底层组成,女成员回家被男友家暴,收到生活费和买包的钱,一下子变得温顺;留美弟弟回国高不成低不就,自己认识到自己犹如蛀虫,哥哥恨铁不成钢对他打骂,弟弟再愤怒也还是不敢独自出去生活;修理工老板因工作不满对其打骂,猥亵他的女友,他除了用老板汽车零件交换假货和骂老板,只能默默忍受,还有被诈骗而被迫和母亲住在废墟上的,还有被伤自尊的服务生,还有因支付老婆医疗费还不起债的,这些人仅仅对上层人用暴力发泄不满,脱下戏服,依然觉得多点忍耐,一定会等到正义,总比北朝鲜的日子好过吧!
多么熟悉的话语。
里面的一句台词印象很深:“我们之所以忍耐就是不想变成他们那样的人”。
上位的路注定不是干净的。
而里面的施暴者有圆滑懦弱设法逃脱的,有因为良心不安而愧疚自杀的,有坚定不屈认为自己正确的……人是多面性的,纷繁的世界又怎么定义对还是错。
复仇头目在最后可以复仇的情况下又放弃了,他理解即便是革命成功无非也是现实的重复。
世界就像莫比乌斯那样不停的循环。
由于人的属性无法改变这个世界上永远是少数人占据更大的资源,永远是少部分人奴役大部分人,群众也永远都是愚蠢和容易被煽动的。
任何对美好的幻想最后只能是乌托邦。
即便认识到人类的局限性金基德骨子里却一直不想放弃对正义的追求,即便无果。
这也是组织头目试图放下一切寻求出世,最后的嘶吼是对世界深深的绝望的原因。
革命吞噬革命,在山上一动不动的被开始的服装和工具打死,死不瞑目的注视着地狱般的世界。
金基德比较特殊的经历也造成了如此全面深刻的理解,他把这个世界看的很透彻却和主流格格不入,用电影来表达和对抗。
里面泥鳅跟黑鱼的寓言很有意思。
复仇组织的每套服装反映了韩国现代化历史进程的各个阶段。
个人英雄主义的复仇行为,强加到底层弱势群体中以此达成苦难共情并合谋维护广泛的空间正义。
在绝对权利面前,从属的每个执行者,都不过是政治体系的建构材料,国家机器阴影的一部分,无原则地靠依附政治意志而生存,供随时调取,或随意割弃,而这其中衍生的道德谴责和痛苦只由个体自行承担。
影片在乌托邦式的暴力中,责问生存,试探受难者在苦难的挣扎与不断施压中,所能激活的最大有效的反抗行为和精神能动性。
即便这行为仍然苍白无力,让参与者都陷入质疑,发生内讧,开始本能地顺服苦难,不公,听天由命。
就像片中为自己殉道的主角,他从一开始就拒绝了怜悯和妥协,否认了宽恕,就像那段令人胆寒又不得不直面生存本身的那段话:人的软弱也是种罪,就像是罪有应得,因为从一开始就不想摆脱这种生活,他们只想等一个机会,如果他们爬到高层的位置,他们也会充当施压者。
人活着,无疑是一种悲哀,在一潭死水般的泥鳅里,放进一条蛇头鱼,泥鳅们就会挣扎起来,为了生存,它们反而变得强壮,更适应于环境。
尽管他被另一个疯狂的施暴者打死在石头上时,他依然还是没有摆脱受难者的形象。
但是,我仍记得那个个人英雄主义的暴力者,执行者,他只做了属于他能做的那部分,尽管微弱,但那才是他的角色。
这个导演的片,都很有特色,很多人说金基德是韩国电影的一朵奇葩,见仁见智,但我觉得金基德确实是真正的艺术家,虽然他的片让人很压抑。
社会仍然有很多被抛弃的被欺辱的人,并不是为了宣扬恶,而是边缘人物一直存在。
主人公在悲惨的生活中孤独的死去,很耐人寻味。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活法。
和内心的灰色地带。
此片是我看过的影片中思想性,哲学性,社会学大成的一部片子;片中的两类人自然分开,穷人,有权(钱)的人。
而这两类人的共性都是一个词:无意义!
先来讲第一类人,影片的线索也是从穷人的游戏——虐待比自己过得好的人开始,刚开始只是普通的人,他们都有同情心,所以一施暴就得到了自白信和忏悔。
可是,随着社会阶层的上升,穷人开始了担心,忧虑,希望自保的心态逐渐强烈,最明显的是将军让另外两个人抓起头目时,其中一个问:你真的能保护我们吗?
而此片并没有把这些穷人片面的展现,还展示了他们的生活:暴力,嘲讽,压抑,金钱,欺骗……而穷人需要的是什么呢?
直白说,仍然是美丽的欺骗和自保。
因为他们加入这个团体不是为了钱,也得不到任何东西,得到的就是一种可怕的运动式的快感!
而这种快感一旦感觉危及自己,他们就撤退。
他们是没有真正目标的一群人。
当然,这样的观点极其精英主义。
因此,穷人对社会只有执行力,没有思考力,判断力。
成为穷人的无意义。
第二类人,知识分子,有钱人,有权人。
穷人受到富人的压迫,那么,穷人的生活目标和意义是不是就是变成富人?
影片给这一社会逻辑一个沉重的打击!
将军死了,最大的头目死了,带领穷人反抗的人也死了。
富人永远逃离不了“我是谁?
我为谁而活?
”的终极审判。
他们已经没有道德观念,他们只有目标。
而目标的无意义成为一切的停止。
因此,影片虽然悲观。
我却觉得让大众有大量的反思。
而这种反思将成为最大的意义……意义就是:面对自己。
1、金基德的新片再次毫无悬念已被韩国影像等级委员会判为“青少年不可观看影片”,此次的理由是影片中满了暴力情节和粗口。
2、作为威尼斯电影的常客,金基德的新片《一对一》被选定为今年威尼斯电影节的开幕电影。
3、此前在热播剧《来自星星的你》饰演李载京秘书的新人李利敬在片中与男主角马东锡大演对手戏,同演的艺人还包括赵东仁、泰五、安智慧、赵载龙、金钟基等。
4、金基德表示:“现在忠武路沿袭着不健康的风气,就是爱用大明星,很多优秀的新人都没有发挥的机会,我就喜欢用新鲜的面孔,也不单纯为了省钱,真的是可以有很多不一样的惊喜。
”
我在30岁才开始理解那些十几岁的学霸天才们为什么会放弃学业转向佛学,他们早早就不需要考虑温饱,不需要被人认可,他们先于常人思索着人-生命-世界-宇宙。
影片确实如转发的影评说得那般绝望,但我认为是存在失真的,也就是说现实不至于绝望。
如果真的角色对调,该发生的依然发生,未免小瞧人性了,我相信一定有人会突破桎梏打破枷锁。
关于人与人之间的爱恨,我有一些新的感悟。
很长一段时间我都很费解为什么我会非常讨厌鄙视一些人,而那些人貌似也并没有与其他人格格不入,因此我反倒时而觉得是我有问题。
经过漫长的一段时间,我的感悟是我对这世界太爱了,我容不得他们那些在我看来属于致命缺陷的人性,他们是我爱的世界的潜在威胁,而且非常有可能在未来爆发,而一旦爆发就会出现影片里的链式反应,而且似乎永无尽头,直到出现下一个我所谓突破桎梏打破枷锁的人。
影片最终没有出现我所谓的有突破的人,因此一条链条永无尽头,直指绝望地狱。
我猜想这与导演的生活阅历有关,很可能 他这些年生活的环境里没有遇到有光辉人性的人,于是他虽苦于求索却终得不到希望。
20年末,金基德导演孤身一人客死他乡,死于新冠。
希望他死前能原谅这世界。
影片里提到的种子确实是人,但我不认为是所有人,我相信人性的辉煌一面是无法抹杀殆尽的,我爱这世界,虽然很多时候他都并不可爱。
一对一:正常而不寻常的金基德载于《电影世界》增刊金基德个人的第20部导演作品《一对一》,由一起暗杀事件开始,讲述了七个来自各行各业的小人物,因为对现状不满而集结起来,向参与暗杀事件的七个人逐步展开报复的故事。
如果我们暂时隐去“金基德”这一风格鲜明的标签,仅从这个简要的故事梗概上来看,这无疑是一个非常好的故事架构,无故死于非命的花季少女,以及杀害他的人背后所代表的权利部门,是一个现成的个人与国家机器相抗争的故事蓝本。
这也是近几年来韩国商业大片最喜欢的路数之一,利用这种力量的悬殊对比,可以轻而易举地唤起民众的同情和义愤,取得票房和口碑的双赢。
退一步讲,即便不想做得那么简单直白,也可以通过讲述参与刺杀者的艰难境遇,来讲一个“被制度化”的故事。
在国家权力的碾轧之下,同样作为小人物的凶手和被害人之间的命运交错,同样可以引起观众对于人物命运的唏嘘和同情。
然而这样一个看上去可以收放自如的故事,在金基德的手里,最终却成了一部各方面都不讨好的电影。
熟悉金基德的观众觉得他正逐渐丢掉自己的本色,开始在个人风格和商业诉求之间游移,而那些仅仅是想看“一部电影”的观众,则觉得这片子有点过于极端、啰嗦和不知所云了。
通常情况下,一个人在影片的开头被杀害,事情的来龙去脉总要在随后的故事里被揭示,但在《一对一》里,小女孩的死却成了一件无人关心的事,杀她的人不知道为什么要杀她,而复仇的人里面多半也不知道为什么复仇,他们行为的甚至没有任何目的性,仅仅是把它看做活着的内容,凶手活着就要杀人,而被害者也总要适当地做出抗争。
片中有一个泥鳅与黑鱼的寓言,肯定会被当做某种题旨来解读,但众生各安其位绝不是金基德想要给出的结论,这是一个神一样高高在上俯视众生的结论,有违金基德所执着的对于人内心的探索,所以复仇集团的领导者虽然在影片的绝大多数时间都在努力为每个人的行为赋予意义,但最终他的同伴还是反过来斥责他“别说的像神一样”。
所以最终当他决定放过凶手,让他体验“活着的地狱”时,只能说这也仅仅是属于他一个人的结论,并且这个结论很快就被凶手之一的吴贤狠狠拍死在岩石上。
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金基德式的结尾,往往让人想起他编剧的身份,感觉他总在竭尽所能地钩织人物关系,以使故事朝着更极致的方向发展,但也不能排除这就是隐秘而复杂的人性使然,个例固然极端,但不无可能。
所以对于金基德的电影,不能期望从中领悟到太多通行的法则,更没可能从中找到某种指向明确甚至可资借鉴的人生哲学,作为观众,能做的就是看他如何在人生百态中,掘取他带有严重个人色彩的案例,它们可能不寻常,但绝对正常。
这部比想象中好,摆脱了《莫比乌斯》中局限的变态情结,视角向更宽广的社会扩展了些,当然这并不是金基德第一次这样尝试,事实上他的作品大多都着力于表现底层人民的悲苦与不幸,而和别人不同的是,他的故事不强调逻辑,只是借助这种媒介来传达情绪,他可以挖掘出人性在艰难条件下极其可憎的一面,而拒绝同情式的煽情。
他的尖酸、辛辣、偏激别具魅力,也是吸引我观看的主要原因,这些很边缘的元素让他的作品和绝大多数电影划清界限,有点像昆汀,但昆汀至少还是个喜欢调侃的人,金基德则把暴力与偏执推向一种极端的悲观主义。
除了相对比较唯美的《空房间》与《弓》外,他的电影几乎都落下一个让人哭笑不得的尾声,看似悲剧却又显出无限的荒谬性,颇像复杂口味的黑色幽默——这点又像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大江健三郎的部分作品。
金基德是目前为止我看过其全部作品的导演之一(另一位是诺兰),以前看过一本采访他的书,感觉他对自己保留了很多,谈的都是些不痛不痒的玩意,说些套话,没什么实质内容。
但我可以猜想,这家伙早年生活肯定过得稀烂,以至于在骨子里刻下了暴怒的影子,拍了这么多片居然都没平息下来,而且似乎还有越来越激烈的倾向。
说实话,太剑走偏锋对他本人和他作品都不好,他最近几部片子评价越来越差已经表明了观众的反应,要知道能看他电影的也不会是一般观众,多少都算个影迷,这群人给的评价较差是可以说明问题的。
而长期用这种一点希望和快乐都没有的心态写剧本拍片,导演本人健康状况也是值得忧虑的,我倒希望他平静一点,再拍点类似《春夏秋冬又一春》、《撒玛利亚女孩》这种至少还有些怜悯的东西,而不是深陷在一个痛苦的死角无法自拔。
再说《一对一》这片,有个金基德电影里的常用演员这次分饰了多个角色,但他的演技始终觉得一般。
电影主题是暴力与复仇,那种无法释怀的狂怒渲染得太好,从某个角度可以说很过瘾。
片尾提到的黑鱼与泥鳅理论有点意思,也是金基德电影里少数直接通过对白进行思辩探讨的桥段,但用一句流行的话说:然而并没有什么卵用。
人活着各有各的不容易,也很难说北朝鲜人民就一定过得悲惨不快乐,毕竟愚昧也可以造就幸福的幻象。
我只能说比较认可在基本的社会规范内人还是应该努力追求自己想要的,而且要考虑清楚做每件事可能造成的后果,归根结底金基德的愤怒还是源自一种理想主义情怀,其实承认世界很糟糕并在一定程度上接受它也不是很难吧?
不然像他这样生活下去也太痛苦了。
泥鳅和黑鱼的纠缠——《一对一》
今天介绍一部韩国电影《一对一》。
片名One on One (2014)。
金基德导演作品,影片继承了金基德一贯的压抑风格。
用暴力对抗黑暗,结局并不能迎来改变。
相反,折腾一通后大家发现并未能改变任何事物,心理反而会觉得悲凉。
看金基德的电影总会感到压抑,建议备一部轻松暖心的电影,看完后接上看,免得太难受。
金基德前作《莫比乌斯》通篇无对白,全靠动作和镜头表达,时隔一年紧跟的作品《一对一》,没有继续减少台词,反而采用大量对白,传达他的理念。
《莫比乌斯》着眼于小范围内追求多巴胺,《一对一》将视角放大,重新将目光转到社会层面。
《一对一》想警醒观众们,让大家重新认识到眼前黑暗,并不能对已经发生的事情习以为常,更不能因为不合理的事物存在就觉得合情合理。
《一对一》从一起暴力犯罪事件开始,一名女高中生被剥夺感官后残忍地杀害。
一个七人组成的小团队开始为女高中生寻求正义,他们伪装成特警、军人、政府特派员等各色人群,逐个抓住当年行凶的七名罪犯,强迫他们认罪。
影片从一起陈年旧案开始,随后七人小团队开始行动,对当年七名罪犯逐个下手,期间夹杂着七人小团队的支线,最终复仇完成,所有线索汇聚到一起,重回金基德式的充满禅意结尾。
片中主要有两位重要角色,一位是马东锡扮演的小团队头目马海兵,另一位是金永敏扮演的吴贤。
马海兵曾是一名海军士官,被害女高中生是他的家人,马海兵退役后开始寻找当年下令行凶和执行命令的人员,逐个绑架虐待。
金永敏则一人分饰八个角色,他的吴贤也对应的有八个身份,他即是当年执行杀人命令的罪犯,也是与小团队七名成员有各种联系的人士。
七人小团队都是社会的底层人士,生存权都难以保障,不掌握任何社会资源,也无法赚取更多资源,绝大部分时间只能在底层苦苦挣扎,艰难度日。
七人小团队中领头人马海兵是退役海军士官,遇到家人被害的惨剧却无处申冤;还有餐厅服务员,每天都要忍受态度傲慢的顾客和蛮横老板欺凌;还有遭遇家暴的女人,每天都要忍受同居男性的各种暴力行为,无处可逃;还有海龟变海带的留学生,每天都要忍受哥哥的奚落;还有带着年迈老母住在废墟的流浪汉,被朋友骗走数亿韩元后追讨无门,每天追债却落得一鼻子灰;还有欠下高利贷的无业男人,为了给身患绝症妻子续命,每天都被高利贷追债人欺压殴打;还有文化程度不高的汽修工,喜欢买打火机却总被骗,每天都要忍受老板的全方面压榨。
吴贤饰演的角色和七人均有互动,他无一例外地扮演这些底层人士的供养者、欺凌者、压迫者的形象。
原本已经活得很艰难窝囊的底层人士,在吴贤的推波助澜下,愈发压抑憋屈,变成了一座座随时可能爆发的火山。
吴贤可以傲慢的顾客、可以是家暴的男人、可以是奚落弟弟的哥哥、可以是欺骗朋友的诈骗犯、可以是高利贷打手、可以是汽修店老板。
正是有吴贤这样的角色,七人才能聚到一起,寻求能够改变社会的方式。
所有的吴贤都是一个人,脸盲症观众或许第一次看的时候感觉晕头转向,理清这层关系后就能明白了。
欺压底层的吴贤并不是某一个特定的人,而是一类人,可以是你也可以是我,每人都会成为欺压别人的吴贤。
七人小团队无法通过正常途径倾诉,也无法通过正常途径获得满足,于是他们只能假扮成“正常途径”。
他们以为自己是泥鳅,打着公平正义的旗号向黑鱼发起复仇行动。
他们绑架后,都要乔装打扮一番,装成特种兵、特警等形象,借着无法帮助他们的形象来帮助自己。
忍耐无法等来改变。
七人小团队在一次次忍耐后,得到的只是无尽欺压,他们决定奋起反抗。
以杀害女高中生案件为契机,他们联合起来追讨公道。
在追求公正的过程中,他们发现其实不同立场的人做事都觉得自己做的没错。
行凶者是在执行命令,指挥者是为了更大整体利益。
而被牺牲的人就成了需要服从整体利益的可牺牲部分。
七人小队以为找到了黑鱼,其实黑鱼在更大黑鱼面前也只是泥鳅。
认识到丑陋却没有改变丑陋的能力。
这就痛苦了,寻求正义的人找到最后发现自己也是施暴者。
泥鳅和黑鱼的纠缠,压抑和诡异的平衡。
这里是硬核影迷集散地,欢迎关注公众号:妙看影视
三星半,还能看看,还算比较吸引人,但全片有些拖沓有些乱,一人分饰多角的意义在哪里?我脸盲症患者看的好累!故事荒诞,但一直想弄明白整个故事逻辑,结果失望了!勉强给四星。
不管你想表达的思想有多牛逼,请给我个必须用一人来分饰八角的理由先?
相互折磨是彼此活下去的动力。
若在中国公映,对奴性治疗有帮助。
欺负我脸盲……绝望的金导
开头就是金基德式的暴力奇观,简单明了地入正文。 看到一半的时候觉得是部烂片。印象最深刻的是里面妈妈(?)对一个帅哥说:再不行就去中国混,你看金秀贤长那么丑,在中国居然都能这么红。而且这是我第一次看到韩国人这么嫌弃自己是棒子的。后来有人告诉我字幕都是错的,你妹的在逗我?无爱了。
邪完再邪,两边山炮群各一星,这次金基德的任务还是只完成到让观众比他的角色抓狂,如果是十年前,他可以让观众无限憧憬成为他的角色,在现在的金基德眼里,是春夏秋冬又一冬。
总之看得很玄乎的样子
台词有点罗嗦了,金基德也不是玩这种题材几年了,玩了那么些年,还在沉迷其中。什么时候才能更突破。结尾就是金基德的结尾。。。
除了暴力还是暴力 别的 什么都没有
这下面的影评分析是见过少数非常牛逼的理论
shit
有点没看懂。可能你换位思考,你就会理解别人为什么会做那些你无法理解的事吧。
熟读中国历史的朋友应该明白,他们这种行为叫“农民起义的局限性”和“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金基德是你吗?金基德,我觉得不是。
暂停 干别的事 再继续 两小时电影看成了3小时 足见他不够“好看” 但竟然没有快进 居然看完了还在思考
有时觉得金基德的剧本像活在他自己的世界,与外界并不相通。有时又觉得他有种千帆过尽的通透。“我是谁”,是受害者,是参与者,也是施暴者,千人千面难以看清。
不熟悉金基德的还是不要看这片吧。以为是一次道德审判的行为艺术,看到中间方知是导演自问自解的哲思过程,但最后才惊觉电影讲的是更虚化的命题:生存、出世入世。简单的场景转换,破碎的谈不上故事的情节,戏剧化的表演方式,假扮上帝的人终究逃不过自我的纠结。
感覺有到,但是话太多了
“在只有泥鳅的鱼缸里,泥鳅不会活很久,如果放进一条蛇头鱼,泥鳅会为了生存而拼命逃,反而变得更健康,活得更久” 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泥鳅们,当他们真的主宰了命运,却又什么也不敢做,于是相互攻击起来。 这不恰恰又是奴性的一部分? 其实,这不也就是我们?一会儿扮演拼命生存的泥鳅,一会儿又扮演追逐泥鳅的蛇头鱼。而在争夺生存权利的舞台上,善良,便会让你很可悲。 金基德导演,马东锡出演了非常精彩的角色!虽然把这世界看得很明白,却因为太特殊,不被这个世界所接受。最后死不瞑目地俯视着地狱般的世界。太过另类的电影,这是太过真实的电影,心理承受能力差或年轻人就不要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