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伯爵夫人

The White Countess,白俄女伯爵,怀特伯爵,女伯爵怀特,白俄夫人

主演:拉尔夫·费因斯,娜塔莎·理查德森,真田广之,瓦妮莎·雷德格雷夫,英达,王洛勇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美国,德国,中国语言:英语,法语,中文年份:2005

《伯爵夫人》剧照

伯爵夫人 剧照 NO.1伯爵夫人 剧照 NO.2伯爵夫人 剧照 NO.3伯爵夫人 剧照 NO.4伯爵夫人 剧照 NO.5伯爵夫人 剧照 NO.6伯爵夫人 剧照 NO.13伯爵夫人 剧照 NO.14伯爵夫人 剧照 NO.15伯爵夫人 剧照 NO.16伯爵夫人 剧照 NO.17伯爵夫人 剧照 NO.18伯爵夫人 剧照 NO.19伯爵夫人 剧照 NO.20

《伯爵夫人》剧情介绍

伯爵夫人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故事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托德(拉尔夫·费因斯 Ralph Fiennes 饰)是一位生活和事业都陷入了瓶颈的外交官,整日混迹于欢场和酒馆之间。刚刚来到这里的时候,托德也有过宏大和高远的理想,但渐渐失去的视力和复杂的权谋争斗让他无法再在职业的道路上前进下去。 在一家夜总会里,托德结识了名叫索菲亚(娜塔莎·理查德森 Natasha Richardson 饰)女子。索菲亚曾是声名显赫的伯爵夫人,如今却沦为艳舞女郎,为了抚养十岁的女儿,她甚至不得不出卖自己的肉体。就是这样境遇相同的两人,不断的相互吸引着。不久之后,日侵华战争全面爆发,而此时,托德才发现了自己压抑已久的对于索菲亚的强烈爱意,这对心心相印的男女最终能否终成眷属呢?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水星领航员祝福在屋顶上流浪对不起追风者清道夫第六季台北女子图鉴茜茜公主第四季麦克法兰再见东京不良人之幽冥蛊王雷和莉兹不同星球的奇怪恋人冰肤传说神枪手与智多星大哥归来之老炮不散萨勒姆的女巫卧底:费瑞崛起桃花红梨花白丛林怪物铁血柔情恋爱要在世界征服后上载新生第二季阿凡达:水之道奇妙的同居布衣知县梵如花惊悚之夜里约大冒险2明星为爱叛逆2之逆战到底十月秘社

《伯爵夫人》长篇影评

 1 ) 勉为其难的中西合作

感觉上还是弱了一点,至于是哪一点,我也说不清楚。

可能是场景,也有可能是道具。

或者就是因为不纯粹的中西混杂。

其实对合拍片一直有所保留。

不是不好,只是处在一种尴尬状态。

借中国背景,说西方故事,不是不可以,却又似乎不在状态,游离其中的滋味让人看得不是滋味。

其中的伯爵夫人是我喜欢的女演员娜塔莎·理查森,而拉尔夫·费恩斯也是我所钟爱的演员。

如果抽离一切背景,他们欲说还羞的感情还是很有看头。

不再年轻的男人和女人之间微妙而奇特。

乱世之中,又是不同种族,或者这个故事搬到某个欧洲城市会更好,或者干脆以彼得堡为背景。

上海也是有故事的地方,只是不适合借给外国人谈情说爱。

讲讲中国人自己的离愁别绪或许更好。

 2 ) 爱,无法克制

破败的、失意的、窘迫的、毫无希望的…… 随着整个电影的推进,我的脑海中不断闪过这些词汇,这不仅是对20世纪30年代上海这座城市的描述,也是对剧中几位主人公正在经历的人生和命运的描述——不论是杰克逊,还是索菲亚一家,还是犹太人费斯坦,每个人的命运和生活都因为时代巨大的撞击而变得支离破碎,甚至可以说是苟延残喘……然而命运并不总是一直残忍,灰暗的生活之中,也有着点点星光不时照进——舞女之间的友谊、温暖的邻居以及整日嬉闹在一起的儿童、戏剧般地在法国大使馆遇到的故知……当然,最大的明亮,也即是最终照亮了两位主角后半生的那次相遇。

从一句无心的旁听开始、到一次偶然出手的相助,到往后一起共事一起走过风雨,到乱世之中的走失和失而复得——尽管有过克制,但爱情终究还是战胜了理性,因为爱,是无法无法掩饰也不能放弃的。

 3 ) 电影配乐

说的是白俄伯爵夫人30年代沦落上海,已沦为夜总会的舞女,甚至还得靠那一点尚未完全退去的姿色和风韵出卖肉体。

一起到上海的女儿和阿姨对她依旧十分支持,可岳母(白俄的公主)和小姑对她就没那么客气,尽管如此,全家人都依靠她那份“不干净”的收入过活。

故事老套,但我喜欢。

各花入各眼,无法统一认识。

高贵体现在贫贱时。

我喜欢这部电影,我对战争和动乱年代中的女性角色充满迷恋,她即使在那样的时刻也显得如此风采。

说说电影配乐,胡琴、琵琶、萧、小号、乐团,我很感动,配乐是个外国音乐人。

求。

 4 ) 上海的俄罗斯妓女

最近一部名为《怀特伯爵夫人》的好莱坞电影讲述了前苏联发生布尔什维克革命(十月革命)后,一个出身贵族的白俄女子和家人逃往中国上海,为了支持难民家庭,最后沦为妓女,终身落魄的故事。

历史学家弗莱瑟·纽曼在经过详细的史料调查后发现,影片里的故事和当年真实的情况惊人相似。

  1937年,在上海生活的白俄难民超过2.5万人  一度,上海的难民营颇具规模,白俄难民(白俄是特指当年支持沙皇的俄罗斯人)的遭遇也成为一种典型难民生涯。

  那个时候,上海大大小小的歌舞厅似乎都被白俄艳女垄断了,她们特有的金发高鼻和缤纷的霓虹灯成为那个时代上海夜生活的全部代表。

  1937年,墨西哥驻上海名誉领事毛瑞斯欧·弗兰斯科写了一本关于自己对上海这个城市黑暗感觉的书,书里的内容多是暴露那些在光华之下,一个大城市的肮脏和丑陋,当然是出自他的视觉和接触面。

很多弗兰斯科的读者通过他的著作了解当年上海的俄罗斯难民社群。

当时生活在上海的白俄族裔非常穷困,据统计,在16岁到45岁之间的白俄女子,有22%从事卖淫工作。

  到1937年,在上海生活的白俄难民超过2.5万人,是当时上海人数最多的欧洲族裔。

其他因布尔什维克革命逃亡的白俄难民则分布在中国的哈尔滨、当时的东北满洲里和巴黎。

后来很多生活在满洲里和巴黎的白俄难民也纷纷前往上海,因为上海是难民眼里最自由的避风港,前来上海只要一张落地证就可以,既不需要护照,也不需要工作签证,这些优势也是上海在纳粹猖獗期间吸引大批欧洲犹太难民的原因。

  1922年10月,苏联红军攻克海参崴,那是白俄军队的最后据点,白俄官方紧急征调所有可用的船只和设备做最后撤离。

那是相当绝望的场景,白俄士兵和他们的家人,还有一些平民,带着全部家当,挤在15艘船上。

两个月后,在白俄指挥官的带领下,3000名难民来到上海。

那天的吴淞港乱成一团,前来的船只里,除了军舰,竟然还有渔船、破冰船和邮轮,甲板上的杂物应有尽有,从锅碗瓢盆到婴儿用品,一个美国记者竟然还看到一个白俄妇女用一支步枪扛着包裹里的婴儿。

  然而,对于这些远道而来的难民来说,上海的大门并不像想象中敞开。

1922年的时候,生活在上海的俄罗斯人大约有700名,除了领事官员及家属外,大多是皮毛商人和茶叶巨贾。

这是一个富足稳定的小社区,当时的领袖是维克多·高斯,他是沙皇时期的大使,十月革命之后,尽管不获苏联政府承认,仍在上海履行自己的职责。

高斯非常怀疑关系紧密的俄罗斯小社区能否一下子接待数量庞大的难民潮,尤其这些难民几乎已是赤贫。

在他的干涉下,当时上海的外事办只给200人发放了落地证,这意味着2800人不能落地,后来这些人通过绕道菲律宾辗转来到上海,但是有一船人在“曲线登陆”过程中被抢劫,连船都被拆了。

  第二批难民舰队于1923年9月到达,船队在吴淞港外等待了40个月,等待与上海市政府的谈判结果。

这些船上多是白俄的远东军,他们在离开海参崴之前将那座城市几乎完全拆毁了,难怪上海当局担心。

后来,这些人大多数在上海义务民兵队里服务,也有少数人进入外国人控制的租界警察队。

1922年,上海市政府登记的新登陆白俄难民数量是1268人,1923年将近2000人,1926年超过4000人,后来陆续前来的人都是乘坐单艘小船,这样不用什么麻烦就能登陆,也有一些难民通过陆路进入,更不需要任何证件。

很多长途旅行具有传奇色彩,1930年的一篇新闻报道描述,一家白俄人从新疆进入中国,一路步行到上海。

  为生活所迫,白俄女子沦为妓女  登陆上海后的1到2年,因为生活实在窘迫,年轻的白俄女子开始走向声色场所,最终无可避免沦为妓女。

  难民的拥入彻底改变了原来白俄社群的面目,他们面临的困难是巨大的,首先他们都没有了国籍。

1921年,前苏联政府取消了所有逃亡白俄人的国籍,这些人拥有的唯一身份是当时国联的护照,这种护照仅被51个国家承认,其中并不包括中国。

另外,这些白俄难民们发现,他们无法享受外国人在上海的所有特权,当时的上海有各个国家的租界,外国人地位相当高,不被中国当时的法律管辖。

但是白俄难民和当地人一样,必须屈服于法律、文化、道德上的一切约束。

其次,几乎所有难民在抵达上海的时候都已经身无长物,他们大多数是前军人以及前军人的妻子或者女朋友,没有其他工作技巧,因此首先就面临找工作的问题。

  当时的上海,如果想获得白领工作,会讲英语是必要的,但是白俄难民多半不会说英语,仅会法语,勉强说来,英语水平还不如当地的上海青年。

于是,几乎很少有难民能找到体面的全职工作,大多数是教授法语、音乐和芭蕾的兼职工作,以前的军官多半从事保安、民兵、私人保镖的工作,女孩能在杂货店、发廊和制衣工厂找到工作已经是幸运的。

更多的人迫于生活压力只能走向犯罪,1929年,根据统计,上海外国人的刑事犯罪中,白俄人超过85%。

  年轻的白俄女孩很多出生优越,但是没有任何语言优势,更缺乏劳动技能,只能出卖色相。

在她们来到上海的第一天就注定了将迷失在这个城市里。

在声色场所的收入,很多时候足够支撑整个家庭的开销,很多女儿或者妻子别无选择。

  白俄难民充分丰富了当时上海的娱乐生活,尤其是性交易市场。

上海被称为“东方巴比伦”,鸦片战争以后,一直是西方水手眼中的东方娱乐之都。

之前,上海的色情场所之首是苏西黄俱乐部,在这里,来自韩国、日本和越南、泰国的女孩和西方水手们放荡共舞是最常见的场面。

不过后来,上海色情业的代名词转成廉价的白俄女子脱衣舞。

很多白俄女子美丽非凡,她们的舞技更是无可挑剔,很快成为上海夜生活的最亮点。

  白俄难民从事多种职业,成为“上海人”  白俄社群始终没有在上海掌握政治上的主动,因为他们一直是靠出卖体力的一群,另外在白俄社群内还不团结,尤其是乌克兰群体和其他人不和。

但是白俄难民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上海的文化气氛,至少完全改变了这个城市的种族关系。

  之前,白人在上海的地位之高无人能及,但是白俄难民来到后,上海人发现,白种人也能在服务行业里工作。

白人可能成为你的私家保镖,可能是你的驾驶教练,可能是你的私人裁缝。

另外,白俄难民也丰富了上海的都市文化,例如现在很多餐厅里的俄罗斯罗宋汤都是最地道的。

  白俄人带来了正宗的交响乐和芭蕾舞,在一段时期里,上海市60%的交响乐都是白俄人演出的,他们的芭蕾也是最出色的,那个时期上海人对于芭蕾的迷恋可以说完全是因为白俄舞团的出色表演。

他们还带来了欧洲的歌剧,当时在很多大规模的俄罗斯餐厅里,会有知名歌唱家表演歌剧,这在现在都是相当奢侈的。

另外,很多白俄女子开设了私人的裁缝店,她们的设计也影响了很多上海上流女士的审美、着装风格。

尽管很穷困,但是很多白俄家庭仍旧保留着贵族式的生活传统,这些传统的价值远远超越了经济价值,影响了当时上海很多中产阶级市民的生活方式。

  进入上个世纪30年代以后,白俄社群开始逐渐强壮起来。

最初一家白俄报纸出现是在1936年,名为《上海的俄罗斯人》,是由私人投资开办的,随后,很多东正教堂在上海出现,其中有1到2座规模还非常大,这也影响了当时一些上海人的信仰。

等到白俄社区能够支撑两所白俄学校的时候,整个上海已经有6份俄罗斯报纸在发行,还有一个专门的无线电台。

  临近1949年,很多白俄人再次成为难民,他们又乘坐各种船只来到美国位于菲律宾的军事基地。

这一回在港口,他们等待了2年的时间,最终美国国会同意给予他们难民身份,发放美国护照。

还有很多白俄人在二战期间因为对祖国的无限思念和担心,于是在中国解放之际纷纷向前苏联申请护照。

更多的人,恐怕已经渗透在上海的大街小巷,尽管仍坚持着坚定的信仰,尽管依旧无限思念祖国,但是他们已经将上海视为最后的扎根之所,成为上海人了。

  (摘自《南都周刊》)

 5 ) 万国城市

俄罗斯的王子和公主 为什么会流落到上海呢 因为十月革命 沙皇统治被推翻了 沙俄贵族拒绝加入苏籍 开始了逃往世界各地的流亡生活 为了一家三代六个人的生存 俄罗斯的伯爵夫人在上海滩的酒吧舞厅中做起了歌女舞女……她出卖身心供养她们 她们却以她为耻 日本人要打过来了 她们用她赚来的钱出逃香港 唯独抛弃了她 犹太人救了她 帮助她要回女儿 美国人找到了她 要和她互相照顾共同生活(1936年的美丽国 还是个盲人 在国际上还没有清楚自己的路线)万国城市—1936年的上海 云集了这个世界上很多国家的喜欢冒险的旅人 人人有自己的旅程—惊险的刺激的艰难的孤单的/温暖的甜蜜的美好的浪漫的人生 —一场一次性的旅程

你的旅程怎么样呢

 6 ) 珍重梦想

还记得《闻香识女人》里的盲上校,暴戾、蛮横却处处散发着深入骨髓的优雅睿智,他傲慢坚守着自己最后一丝尊严,魅力浅藏在无神的双目之后,每一秒都令人沉陷。

然后,看到了Ralph Fiennes演绎的盲外交官。

他是英国人,独有英伦绅士的隐忍和淡定,不同于Al Pacino意大利男子的激情热烈,却在冷漠中透出不经意的温暖,如果说Al是夏天炽热的太阳,那Ralph一定似冬季微暖的阳光,被前者震撼,被后者融化。

喜欢这个角色有小小的私心,Ralph的白色西服像极了JB在福尔摩斯里的英俊造型,同样被雕琢的硬朗侧面让人不由自主为之沉醉。

当然,这不是唯一,事实上,我被他的梦想感动了。

谁说看到的才是真实,闭上双眼,脑海里的世界愈发宽广,他看不见眼前,心底却有另一个完美世界。

因为有梦想,所以有希望,失去了一切之后他依然没有放弃,即使生命在下一秒终结,此时此刻,他依旧保留着最后珍藏的美好。

一百个人心底有一百个完全不同的桃花源,属于他的,是与世隔离歌舞升平的典雅生活。

也许99.9%的梦想无法实现,一如男女主角在战乱时期携手出逃的幸福童话,永远只存在于世人的想象,但每一个人都值得拥有至少一个不可思议的完美梦境。

坎坷是生活的一部分,未来也是,人生既然注定不会一帆风顺,为何不在夕阳的闲暇中给自己一点憧憬,梦想可以不实现,不过它总是给人不存在的快乐。

 7 ) 女伯爵怀特

看完《女伯爵怀特》,一种沉沉的悲剧感,幸好最后一幕是充满希望的,在小号声中开往新世界。

但那些无力无法逃离的人们怎么办?

也许更应该用一个炮弹彻底地完成一个悲剧,更强烈地控诉战争的残忍,亲人被分开,或直接送给了死神,梦想被了结,惶恐度日。

杰克逊先生必定是有后悔的吧,因为想当外交官,带着妻女来到中国,命送他乡,自己也双目失明。

觉得这个人就像被层层烟雾笼罩,看不分明。

他很坚强,没有垮下去,在上海开个具有国际色彩的舞厅,那是支撑他的梦想。

上海,透着纸醉金迷,也弥漫着凄声苦语,有各国人混居于此,有色彩,有声响,有希望,有覆灭,无疑是个无与伦比的复杂体,建立在这之上的梦想也像海市蜃楼。

所幸,他还有爱情,虽然朦朦胧胧,但那种牵引确实存在,有着温暖人心的力量。

爱是放手,而不是束缚,所以他给了Mrs White 300美元助她离开。

但当他知道他能给她带来幸福时,就毅然地来到她的身边。

电影体现了人性的美好与丑陋,Mrs White和她的亲人是鲜明的对比,用了她的钱却又抛弃她,诚如吸血鬼,兔子丝般的存在。

“We will pick you later”虚伪,以她为舞女为耻,靠舞女的钱存活下去的她们就不可耻吗?

“在香港有熟人,朋友,到时候一切都会好了”,自欺欺人。

香港的法国朋友说不定自身难保,而且上流社会的虚与委蛇的交往能有多少真情谊,会帮助落魄的失势的无用的前俄国贵族从头来起?

笑话!

一个虚妄到另一个虚妄,那种分自以为是,不清现实的悲哀。

而人性的光辉可以从Mrs White对亲人的支持,邻居大叔的善良等可以看出。

 8 ) 艰难时代里的爱情 这次在中国上海20-30年代两个西方人还有

可能在东方的背景和历史原因,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有着东方的含蓄和隐忍。

片里的配乐,歌曲,里面有一首男主听广播里的歌什么吴先生。

女主是理智的,她知道自己的时代已一去不返,她的家人却仍幻想回到过去那时的奢华中去,男主是逃避的,经营自己的酒馆,不去想现实中的残酷。

就像女主角的女儿在看万花筒里的幻景一样,然后,就这样,发展,了解,放弃,最后的努力。

 9 ) 不错的题材、一流的演员、二流的导演、三流的剧本

这部电影的唯一亮点是题材。

三四十年代的上海一直是我非常有兴趣了解的东西。

很少有出色的电影能够真实展现出那时候上海的历史风貌。

这部《伯爵夫人》在这方面算是相当出色的。

能与此想比的可能还有斯匹尔伯格导的《太阳帝国》。

片中的场景在刻意的描绘三十年代上海在某些方面的奢华与开放。

更强烈的表现出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阶层在上海的生活状况和社会地位。

至于故事情节,非常平淡无奇。

如果没有Ralph Fiennes 绝伦的演技来支撑,本片将是一步十足的烂片,再好的题材也被糟蹋了。

本片导演的功底是有的,但不全面。

功底体现在场景的把握,更体现在演员的选择上。

无论是男女主角的选择还是林豆腐、英达的客串都与影片需要表达的思想吻合。

但导演明显的不足在于对情节的安排显得过于造作和松垮。

Ralph Fiennes是能唯一支撑我一直看到演员表的理由。

不管怎么说,这部片子可以列在“可看”的行列。

 10 )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伯爵夫人酒吧”

不管你是像影片中男女主角那样“独在他乡为异客”,还是“身在故乡,心为异客”,总之,当你疲惫不堪、无力前行、想找个地方躲起来的时候,伯爵夫人酒吧,实在是个理想的地方。

只可惜,酒吧那扇厚重的大门,终究也挡不住战火的侵袭。

但愿,每个人都能找到,一个可以歇一歇、醉一场、梦一回的地方。

《伯爵夫人》短评

这个片子还真挺闷的,还是电影院看的呢嘎

8分钟前
  • 冷凝韵
  • 推荐

流亡俄罗斯女伯爵

12分钟前
  • 慢手
  • 推荐

那个时代什么都那么迷人

13分钟前
  • 淼淼
  • 还行

这款合资产品只能降级成为普通商品,实在是负名之作,建议别看了

18分钟前
  • 哈特
  • 较差

改变了人类世界的二战也改变了石黑一雄这个人。从西方蔓延至东方的战火不仅造成各国革命者流离失所,同样也伤及无辜——革了那些渴望安稳生活的百姓和贵族的命。充满变数的当局正在重新洗牌,在飘摇动荡的上海滩,不是所有《迷失Z城》的人都热衷于纸醉金迷,男主角关心的是如何在分裂的世界舞台上找到完整的自己,以及如何在双目近乎失明的状态下回到自己的位置上去。幸运的是,感同身受的《伯爵夫人》一眼读懂了他,照亮了他——成为了无家可归之人手中彤红的火把。两个失去存在感的异乡人必须借助爱情的互动来重新确认自己的身份,最终这对一拍即合的「父母」踏上了漫长的还乡之旅。二战之后,席卷全球的疫情再次令世界陷入混乱,令人与人之间再次充满不信任、欺骗和仇恨。为此,这部自传性作品更像是石黑在天人交战状态下对于《奥德赛》的重新诠释。

23分钟前
  • Muto
  • 推荐

很老套的剧情,nothing to say又跳着看了一遍,还是觉得很boring

24分钟前
  • 你的于勒叔叔
  • 还行

用了一堆好料,但菜不怎么好吃呀

25分钟前
  • MissDragon
  • 还行

片中不少熟面孔,然而剧情乏善可陈,莫名其妙的所谓爱情。男主演员也算有知名度,能把盲人演得出现台词才让观众知道,也是够烂。发生在上海的故事,里面对中国人的表现基本也是让人不适

27分钟前
  • 蓝色多瑙河
  • 较差

石黑一雄作为一个日本人,是怎么准确定位这种“亡国恨”的?

29分钟前
  • Jane
  • 还行

2006年第一次看,和当年的《面纱》一样,对其中的东方国度上的白种人的离乱有点印象。此次2021年重看,竟然有一种《倾城之恋》的感觉……想起在海参崴博物馆看到的在华白俄的展览,尤其是其中有一位叫Larissa Anderson的女诗人、演员,就是古时里的「天涯沦落人」的境遇。

33分钟前
  • ehongbo
  • 推荐

故事也太散了

38分钟前
  • AMPHORA
  • 还行

这么帅的瞎子谁不爱呢 女主好惨 给家里人挣钱还要被抛下 一般般 结尾突然结束了 没有优点 脸熟明星不少

40分钟前
  • Alice的兔子洞
  • 较差

就非常一般啊。不怎么好看,爱奇艺还是普通话配音。

41分钟前
  • 总裁是只可爱喵
  • 较差

一星给拉尔夫,一星给佩佩老公。别的一无是处。

45分钟前
  • 中土Elwing
  • 较差

6/10。开头索菲亚在镜子前擦拭粉末,一家人隔着房间仍摆着贵族架子对她进行无情的指责,诸多细节如婆婆和姑姑死要面子不肯去使馆非要领事上门拜访,可见在落魄的避风港中索菲亚是唯一明白现实的人,正如同为天涯沦落人的犹太裁缝安慰她:好不容易找到避风港对风凉话要装作聋子;失明的外交官反而更加敏锐,他每日拄拐穿梭于法租界的风化场所,不再沉醉于过往的华丽身份,在赌马会上谢绝国民党要员的政治请求,表现他对政治现实的失望,一心只想建立一个包容所有政治立场的乌托邦,松田先生则不关心他的酒吧未来,真正感兴趣的是杰克逊参加过凡尔赛合约的过去,希望自己的国家也能在国际政治中扮演强大角色;过往与现实、政治与乌托邦的冲突结构了主题,可惜伊沃里的影像失去改编魅力,索菲亚女儿透过西洋镜幻想苏州河上的水墨画表现等民俗元素也不新颖。

49分钟前
  • 火娃
  • 还行

第一次和刚哥发生分歧,对电影儿的爱好,我们俩号称是有“共同生活基础”的,可能是我心不静,耐不下性子好好看

51分钟前
  • 小瑾
  • 还行

原谅我无法在这冗长缓慢的节奏中将电影看完。。。

54分钟前
  • 仁卿
  • 较差

文瑞09年2月送我的分别留念,竟然到现在才看。女主竟然在一个月后去世了,最初发现是在2010年的奥斯卡颁奖礼上的回顾片里。

55分钟前
  • 赫夜公主
  • 还行

细腻

60分钟前
  • 世界尽头
  • 推荐

视角还行,可惜拍的不到位

1小时前
  • pittypat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