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觉得有那么一点喜欢考夫曼。
这是一部关于花的电影。
一开始觉得像巴顿芬克,你知道的,创作焦虑那一套。
到后来发现不是,是关于热爱。
独属于一个人的热爱,与他人无关。
但这也不准确,不然就不考夫曼了。
凯奇绝对是现今还活着,而且还在演戏的演员当中最nb的之一了。
感觉表演肯定参考了伍迪艾伦,小老头的叨逼叨,敏感,口吃还有you know,简直一模一样。
当一个编剧开始精分。
说实话,如今对我来说,怎样的结构都已经不新鲜,什么样的高概念我都已不怎么感兴趣。
虽说故事为王,我从不否定,并且爱死那些好剧本好节奏的电影,也坚信一个电影的成败就在于故事。
但不一定drama,听起来像在装逼,但事实便是有的电影能让你看了之后感觉变了一个人,变成了一个木偶,你看的角色变成了自己,这很荒谬,也很舒服,比做自己他妈的舒服多了。
其实想说的也没那么多,肯定也没那么喜欢考夫曼。
他像一个欧洲的导演,相比起来,同样自编自导,斯派克琼斯拍了她。
考夫曼拍了纽约提喻法。
一部接地气,一部看不懂。
我承认自己境界不够。
但,真的重要吗,那些玄虚几分装逼,几分表达,几分羞涩,几分内敛真的分清了吗?
最后,考夫曼总有一种神奇的能力,让人感觉两个小时过了很久。
久到自己都不再是自己了。
编剧考夫曼想拍一部非好莱坞式的电影,脚本是纽约客编辑苏珊的一本关于兰花窃贼的书。
这条线又同时进行着两个故事,一边是考夫曼打破脑袋毫无进展,一边是三年前苏珊写书的经过,考夫曼黔驴技穷,只好寄希望于苏珊能否给他帮助,由此两个故事并成一个进入高潮部分,最后考夫曼和他的双胞胎兄弟之间隔阂的最终化解,伴随着考夫曼找到了自身的价值——因此adaptation即指改编剧本,亦喻指考夫曼改变人生。
不好意思上面这段话大部分是从豆瓣上一篇影评里扒的。
不知道你有没有和我一样觉得这个故事平庸得几乎难以为继?
偏偏导演拍得兴致盎然,他甚至以一种不怎么体面的形象把编剧乃至原书作者拍进了电影里——然而这又是必须的,因为这部电影真正讲述的是——如何为这部电影编剧的故事。
这部让人抓破脑袋的电影是这样开头的:观众首先看到的是导演拍摄其处女作《傀儡人生》时的一段录影,而在这段录影中,导演正在就《傀儡人生》的拍摄叮嘱工作人员一些问题。
在我看来这个开头可以区分出三个镜头:首先是拍摄《傀儡人生》的镜头,其次是拍摄这段录影的镜头,最后是拍摄电影《改编剧本》的镜头。
因此,从一开始导演就暗示了《改编剧本》的多个层次。
具体地讲,这部电影的第一个层次是一本关于兰花窃贼的书里的情节;第二个层次是编剧考夫曼试图对书里的情节进行编排;然而编剧的编排过程也是电影情节的一部分,因此这部电影又同时包含了自己对自己施加的影响。
不同于大多数电影在一个封闭完整的虚拟空间内营造现实感,《改编剧本》在不同层次间来回跳跃,不断地打破电影情节的封闭空间,由此产生了一种怪异的“现场直播”式的现实感。
同一个故事情节,可以投射进不同层次,从而形成不同的意义。
比如,Donald在剧本里设计的那个“蛇吞食自己尾巴”的纹身,首先它暗示剧本中变态杀人狂逼迫受害者吞食自己身体的行为;其次它象征编剧把自己写入剧本的行为;我们甚至可以把剧情解读作双胞胎只是Charlie人格分裂的象征,而吞食象征了Charlie双重分裂人格的合二为一;最后,在终极层面上,纹身又喻指影片本身各个层次之间的循环照映。
然而,导演这种极其复杂的手法,究竟传达了怎样的思考?
——显然不会是“一个人发现自身价值”这样一个好莱坞故事。
我试图从传媒的角度稍稍进行理解——从信息制作过程来看,人类经历了三个阶段,模仿,复制,仿拟。
在人,现实,符号三者间,三个阶段体现了三种不同的关系,模仿是对现实的不完全描述 ,复制是对现实的机械拷贝,仿拟则是对符号的复制 ,在前两个阶段中,人还可以与现实发生关系,但在第三个阶段,人已经不能与现实发生关系了,因此,在仿拟的世界中,人是分不清楚什么是现实,什么是仿拟产生的符号(这段照搬豆瓣jondic1412贴子)。
在这里我们已经可以解释为什么《改编剧本》的剧情显得“平庸甚至难以为继”。
因为导演的心思并未放在这个表面层次上,与其说导演拍摄了一部好莱坞电影,不如说他对好莱坞电影作了一次仿拟,而这种仿拟不过是为了更深层次的目的罢了。
我想起电影中Charlie在编剧课上的一段情节。
Charlie提出一个问题:“如果我想描写一个没有矛盾冲突、平淡无聊的普通人的生活,应该怎么写?
”他得到一个严厉的回答:“…真实世界里没有事情发生?
你他妈是不是疯了?
…如果你在生活中找不到这些东西,那么你根本对于现实一无所知!
”这个逻辑的荒谬之处在于,在模仿和复制阶段,是电影在力图与现实同构,从而制造真实感;然而在仿拟阶段,电影却要求现实与剧本同构,这样,剧本自然而然获得了真实感,然而人如何再去区分现实与符号?
在宾馆里Donald看了Charlie的剧本后说:“你在剧本里丑化了我。
”——在这里我们已经完全无法区分先前影片中那个Donald究竟是Charlie的剧本人物,还是现实。
极具讽刺意味的是,在老师一番严厉指责后,Charlie似乎幡然醒悟了,于是整个电影情节(抑或现实?
)果真峰回路转,变得充满奇情异趣。
至此,是否可以认为,传播世界对人的改造终于完成了?
一般的电影作品,就如同程序员的代码一样,看多了没有啥感觉,看到了开头,就知道结尾,只不过是kill time而已.改编剧本则不同.好有一比,好比在做软件开发的时候.那个偷兰花的人: 最终用户,操作业务流程.那个作家: 甲方的科技部门,负责整理沟通用户需求.那个编剧: 乙方的系统分析员,来尝试通过作家的书,改变成一个合适的剧本,然后导演就可以开始拍摄了.这个过程呢,就是业务建模了.但是这个可怜的编剧,或者说系统分析员,在最初整理的系统需求进行整理的时候,发现总有些地方走不通,走不下去.于是乎就尝试走进真实的人物生活来整理,试图得到灵感.结果他发现作家在说谎,没办法生活就是由谎言构成的,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是真实的,其实呢,同时也是虚幻的.在电影中,发现了真相的编剧被干掉了;在现实中,发现了真相的系统分析员基本上也干不下去了.这个电影告诉我们,凡事不要太过认真,要学会从谎言中构造新的谎言出来,绝对不要试图去寻找所谓的真相.尤其对软件开发人员,即使你发现了真相,往往也只能徒增烦恼而已.难得糊涂.
首先,现实生活的考夫曼是没有双胞胎弟弟的,但他在电影里给自己造了一个弟弟,很显然,这个安排象征了考夫曼自己的分裂:也就是说,双胞胎兄弟其实是一个人的两面,一面追求诗意的,接近现实生活的平淡的编剧写作,但另一面,就像那个傻乎乎的Donald,只求感官刺激,没有逻辑和真实性可言。
如此一来,电影中的编剧考夫曼,其实只有一个人。
于是,抛去一切折磨脑细胞的逻辑关系,我们可以这样概括:《改编剧本》这部电影的主线描写了一件真人真事:就是编剧考夫曼改编小说《兰花贼》的故事,尼古拉斯凯奇扮演编剧考夫曼。
复杂之处就是,现实中的编剧,电影中的编剧,和电影中编剧创造出的编剧角色,名字都叫考夫曼。
尽管这里第一个考夫曼大名鼎鼎不得不提,为了理解电影,这个真实的考夫曼可以暂时忽略,于是只剩下两个考夫曼了:第二个考夫曼和他创造的角色(本文之后提到的编剧考夫曼如未说明,均为第二个考夫曼)。
这个电影的绝妙之处,就在于它的拍摄方法,小心翼翼使第二个考夫曼的生活和他的故事之间的转换点不露痕迹。
对,我个人认为只有一个转换点,而不是在现实和虚构之间切换,也就是说,从某一刻开始我们看见的全部是编剧考夫曼的虚构,而这一点之前全部是他和女作家的现实生活。
痕迹掩饰得好,但这转换点还是存在的,只不过在哪儿呢?
可以说,起始于编剧考夫曼的出场,截止到兄弟两人在John的色情网站上发现Susan的照片,这段时间轴上的任意一点,都有可能是这个转换点。
我个人认为,其中最有可能的是当编剧考夫曼得到了一个新点子,对着录音机喊:“查理•考夫曼,又肥又老又秃……”从这里开始,第二个考夫曼创造出了第三个考夫曼,而之后我们看到的一切(除了结尾),包括去纽约找Susan Orlean、参加编剧Seminar和Donald的剧本“3”受到老板青睐,都是第二个考夫曼的剧本的故事。
那为什么说之后的全部都是虚构的呢?
这关系到了现实生活中的查理考夫曼写《改编剧本》的用意:不仅仅是记录自己改编《兰花贼》时遇到的过程,而通过这件事,来反射出一个编剧,尤其是在美国这个庞大的电影工业体系下的编剧的窘境。
我们完全可以将后半部分看作完全不同的一部电影:追车、枪战、毒品、性、人生道理,所有在前半部电影中被编剧考夫曼鄙视的,都出现了。
除此之外,编剧考夫曼还给自己的爱情故事安排了一个最最老掉牙的模式:“恋爱中-男的犯错误女的不原谅-男的付出行动把女的追回来-happy ending”。
从Orlean的裸照在电脑屏幕上出现的一瞬间开始,所有剧情变得飞快、草率。
我们刚刚还在为编剧考夫曼的唯唯诺诺和一事无成感到尴尬难熬,真希望时间过得快些,然后倏地我们就被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剧情带到结尾。
后半部电影,也就是编剧考夫曼的剧本,完全是一个大玩笑,是一场好莱坞模仿秀,也是一个苦涩的自嘲。
我在开头提到,Donald是Charlie的另一面,“好莱坞”的一面。
那些编剧们显然不喜欢自己这一面,就像剧中的Donald被塑造得又蠢又没主见,他们真希望自己Donald的一面被枪击,再被狠狠地甩出车子摔死在地上,哪怕他一直默默忠诚地支持着Charlie,帮助他实现事业。
而现实总是不尽人意的,我们看到Donald的死实际上只是发生在编剧考夫曼的剧本中,而就电影中的故事而言,也就是编剧考夫曼的生活中,Donald并没有死,只不过为了迷惑观众没有被拍出来。
Charlie和Donald还得在同一屋檐相处下去,Charlie还得忍受Donald的愚蠢和总是在关键时刻出现的打扰。
窘境归窘境,但世事难料,说不定将来等到Charlie真的江郎才尽了,还要靠Donald的剧本吃饭呢。
绝对震撼的结构,无比扎心的哲理。
前半段是一潭死水般的现实生活;后半段是紧促精彩、不断崩坏的“好莱坞剧本”,非常讨巧的表现形式:又当又立。
它既靠商业电影式激烈的收束博得了眼球,又在批判这样的逻辑缺失。
但正像电影里不断强调的“这些话不用旁白要怎么说?
”,想给观众造就一份跌宕起伏又酣畅淋漓的情感体验,又不想要观众哭过笑过之后觉得自己像个傻逼,不用这种断裂的居高临下的表达方式又能如何呢?
所以这剧本真的称得上是天才之作。
但我最爱的却并非天才的才气,而是天才的猥琐与自卑,天才的自我剖析和自嘲,这才是能让我共情的部分。
尽管后半段节奏陡然加快,其实我还是更喜欢沉寂又迷茫的前一个小时。
考夫曼连珠炮式的“我不行我丑我胖我自大我自卑我不该这样我的生活一团糟,I‘m suck”,唐纳德傻子一样永远乐观感性的外表下通透的心,都让我无比动容。
梅丽尔线的动人则来自无比贴近自然靠近心灵的力量;热爱的力量,宁静的力量…鬼兰那么美。
尼古拉斯凯奇的表演令人陶醉。
世界永远在轰轰烈烈,但人生永远是在波澜不惊中慢慢死去,我们能做的只有抓住弥留之际的最后一丝热爱,去努力活着。
如果全世界的导演都去拍轰轰烈烈,那谁会走进我多愁善感的心里最孤独的角落?
考夫曼每一个编剧的结尾几乎都有一个急转弯,用意料之中的巧合来打破观众想象,在《我想结束这一切》里通过转折的上升,考夫曼展示了他对人生的理解,包含着一种上扬的激情的,一种积极但无法完全辨别好坏的模糊的人生缩影(男孩渴望爱情得到爱情而后娶妻生子)。
与《改编剧本》不同的是《我想》中包括了丰富的涣散的联想,我的视线在两人之间摇摆,窗台后的男人是谁,为什么狗一直不停地摇头,为何这个家庭如此诡异?
在这样的猜忌之中唤醒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各个相似的感受,混合着一些惊异不安,直到在最终学校片段中的舞蹈统统升华为一种笼统的(非贬义)丰沛的感动。
是什么在主宰着我们的人生?
《改编剧本》中的考夫曼在不断自反的剧本结构中迷途,转向和弟弟一起去纽约寻找小说的作者,以及最后遭遇枪杀,车祸,可以说是糟糕的俗套,恐怕连考夫曼自己也清楚,这最终还是一个传统式电影剧本,而非一个可以表达自己的艺术。
技巧是一种懒惰的行为。
我们模仿剧本的结构,模仿名作家写句子的方式,但是情感总是真实的,而在《改编剧本》中考夫曼先是一边讽刺着糟糕的好莱坞剧本风格,讽刺着麦基,另一方面用一种模糊地态度亲近麦基(在剧情上,电影中的考夫曼向麦基求教,在写作上,编剧考夫曼用糟糕的剧本走向)我无法辨析考夫曼真实的态度,他似乎故意让甜美显得虚假,人物的离世虚假,完美的结局也虚假,只有在那些糟糕的自辱,诋毁和懦弱之中才让我们看见他自己的存在。
由此得来《改编剧本》是一部虚伪之作,未尽全力之作。
这样的电影看多了只会让我们对套路更加熟稔,还记得看《盛夏未来》时偶尔迸发的感动吗,那种感觉让我们彼此觉得羞耻,因为我们心里明白但不承认那一切都是符号造成的假象。
大家可能都渴望对事物都充满激情,犹如古人一般见青山便会吟诗作对,见美景则会热泪盈眶,满腔热血。
而现在的人类对事物变得麻木,平凡无奇,在自己的世界里打圈不愿打破隔阂,不愿意和世界交流,不敢面对自己。
所以大家都想回到童年,重新活出一个精彩的人生。
犹如电影中的查理。
电影中编剧查理编剧出来的人物,一个完全不同的自己一直得不到肯定。
一个对未知世界极度热情的和自己完全相反而长得一摸一样的人。
一个对兰花有着极度热情的种花人,有一个美丽大方研究他们的热情写成书,最后感受到但走火入魔的女人。
而在这个平凡无奇的事件上,无法提起任何热情的本尊模型角色。
这些可能都是他自己的人格,可是都被自己压抑才内心深处。
而这些角色建立起来的几层关系,也像极了时间,和社会发展。
社会发展到最后,你可以通过别人写的书籍,资料。
你什么都可以知道,可你已再也无法正真的热爱这个世界。
“You are what you love, not what loves you.”弗朗索瓦·特吕弗曾经说过,“电影要么反映创作之苦,要么反映创作之乐,我对除此之外的电影毫无兴趣。
”《改编剧本》想要表达的,正是一个编剧的创作之苦。
电影的开头就是男主角查理·考夫曼(尼古拉斯·凯奇饰演)的碎碎念,“我的秃脑袋瓜还管用吗?
为什么我什么也写不出来?
如果我能快乐一点,也许就不会掉那么多头发……我真是一个行尸走肉,长时间坐着工作使我的屁股越来越肥,衬衫的下摆老是塞不进去。
也许我应该找个姑娘谈谈恋爱,可是没有姑娘会喜欢一个屁股又肥头发又少的中年男人……我他妈就是个彻头彻尾的失败者……”看到这里,有过编剧经验的观众都会感同身受地会心一笑。
编剧不是一个光鲜亮丽的职业,相反,这是一个极度枯燥和苦逼的差使。
由于长时间的阅读、思考、写作以及不规律的生活,现实中的编剧通常都是这副德行:形容枯槁,头发像一蓬乱草,眼睛空洞而无神,动作迟缓,神经质,敏感,强迫症,经常自言自语,每天穿着睡衣和拖鞋在斗室中漫无目的地来回梦游……晚上睡不着,早上又起不来,与正常人类相比,编剧的生物钟是反的。
虽然说一日之计在于晨,但是作为一个编剧,好不容易起床之后通常做的却是以下一些鸡零狗碎的事情:看新闻、刷微博、看朋友圈、回邮件、听音乐、吃早餐、做运动、泡茶、打扫卫生、抽烟、收衣服、发呆——反正对任何一件不是写作的事情他都会抱着极大的热忱去做……对了,忘记刷牙洗脸了。
终于,在所有看似毫无必要的杂事都被料理完之后,百无聊赖的编剧才会逼迫着自己坐在电脑面前,开机、打开写字软件,然后……继续发呆。
此刻,这些天才的脑袋正在思考着一个无比重要的问题,那就是一定还有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还没有做却怎么也想不起来——哦,对了!
我竟然忘记了剪指甲!
天哪!
我竟然还没有给肉肉植物浇水!
卧槽!
我的眼镜竟然还没有擦……诸如此类。
当每一个指甲都认真地修剪好,当每一棵肉肉植物都反复地浇了水,当每一片镜片都擦了又擦,当确实再没什么事情可做之后,编剧才会极不情愿地再次回到电脑面前坐下,然后使出吃奶的劲去瞪他面前那片空白的屏幕——仿佛通过这样一个庄重的仪式就可以瞪出一部让制片人和观众们都喜极而泣的绝世佳作来。
好消息是,就在眼睛都快要瞪出血来的时候,那个名叫“姗姗”的灵感总算是来了。
于是编剧开始抽疯似地敲打键盘——与其说是在写作倒不如说是在发泄满腔的怨念。
好不容易洋洋洒洒地写出几页文字吧,仔细一看却又完全不忍猝读——这写的都是些什么乱七八糟!
垃圾!
狗屎!
由此编剧进入了“午夜嚎叫”模式。
他一边恶毒地诅咒着这个操蛋的世界一边癫痫发作似的狂按着删除键。
说真的,要是每按一下删除键就给编剧一分钱的话,那么编剧的财富早就超过比尔·盖茨和他的朋友们的总和了。
随着屏幕再次恢复到一片空白,编剧的才华和自信仿佛也被彻底掏空。
这个平时自诩为天才的家伙,此刻正以光速堕入绝望的无底深渊。
这就是为什么编剧在看到海明威的那句“每个作家写的初稿都是一堆臭狗屎”时会泪流满面的真实原因。
“要是有人胆敢当着我的面说写作是件容易的事情,向圣母玛利亚发誓我一定会第一时间冲过去亲手掐死这个狗娘养的。
”对这句话,我真是发自心底地不能再认同。
作为编剧会自动拥有一项超强的被动技能,那就是自我安慰和自我欺骗——“今天写作不顺利一定是我打开Word的方式不对……今天指甲剪太短了,按键盘好痛,不如明天再写?
……嗯!
等明天我再精神百倍地去继续写这个伟大的故事吧!
对,明天!
明天一定可以的!
妥妥的……”几乎是一瞬间,编剧们立刻就满血满魔地复活了,他一边哼着歌跳着舞一边优雅从容地离开电脑,然后欢乐地继续去刷微博、刷朋友圈、看新闻、看电影、听音乐、剪指甲、抽烟、发呆……很好笑吧?
很荒诞吧?
很过瘾吧?
很不可思议吧?
问问你身边的编剧朋友吧,之后你就会知道我说的这些都是真的——不要被编剧们蒙骗,隐藏在他们坚毅神情下的是一颗颗善良、敏感而又脆弱的心。
编剧都是擅于吐槽和碎碎念的高手,所以,能坚持看到这里并忍受到这里的朋友们对我绝对都是真爱!
哈哈,言归正传,开始继续说《改编剧本》。
在日益乏味而趋同的万千电影中,每隔几年就会冒出一些让观众眼前一亮的作品,它们特立独行、无法归类,它们让人脑洞大开、拍案叫绝。
这些极富个性和生命力的影片极大地延展并丰富了电影艺术的外延和内涵,例如《巨蟒与圣杯》、《陆军野战医院》、《成为马尔科维奇》、《巴顿芬克》、《记忆碎片》、《盗梦空间》等等。
《改编剧本》就是这些有趣作品中的一员。
它有趣的核心原因就在于它的剧本是出自一个天才编剧之手——查理·考夫曼。
名字不熟没关系,看看他那些大名鼎鼎的作品吧:《傀儡人生》、《改编剧本》、《美丽心灵的永恒阳光》、《纽约提喻法》……获奖无数的他无疑是所有编剧们内心深处最被羡慕嫉妒恨的那个爱豆(偶像)。
查理·考夫曼写出了那么多天马行空而又构思精巧的好故事,每个人都很好奇这个矮个子的中年男人脑袋里到底都装着些什么东西。
正好,《改编剧本》就是一个打开他心扉或者说撬开他脑门的一把钥匙。
与其说这部电影讲了一个精彩的故事,倒不如说这部电影是一个天才编剧的自白书。
《改变剧本》的编剧是查理·考夫曼。
电影的男主角是一个编剧,名字也叫查理·考夫曼,由尼古拉斯·凯奇饰演,他有个孪生兄弟叫唐纳德·考夫曼,也是由尼古拉斯·凯奇饰演(我承认这里有点烧脑)。
需要说明,唐纳德·考夫曼其实是一个虚构角色,无论在电影里还是现实中都是不存在的(看过电影你就能理解这句话其实并没有逻辑错误)。
搞笑的却是,无论在电影海报上还是在电影正片里,编剧一栏都郝然写着查理·考夫曼和唐纳德·考夫曼两人的大名。
更搞笑的是,这部电影获得了当年奥斯卡的最佳原创剧本奖提名,提名名单上写着的竟然还是他们两人的名字!
有点烧脑吧,没关系,无论是看电影还是看这篇文字,一旦挺过了这一关你就能体会到本片真正的乐趣所在——真与假的水乳交融以及虚和实的无缝切换。
故事说白了很简单。
电影里有两条明显的叙事线索,一条是编剧查理·考夫曼改编女作家苏珊·奥尔琳(梅丽尔·斯特里普饰演)的畅销书《兰花窃贼》的过程,另一条是苏珊·奥尔琳与“兰花窃贼”约翰·拉罗歇(克里斯·库帕)相遇相识的故事。
在这两条线索交汇前,电影是偏写实风格的,或者说电影里的故事是“真实”的。
因为真实,所以普通观众可能会觉得索然无味——不像传统的好莱坞影片,这部电影的前半段确实“乏味”,没有戏剧冲突,没有危机,没有暴力、追车、枪战,没有毒品、性、心灵鸡汤……是的,能刺激观众的精彩元素统统没有,直到这两条线索交汇并碰撞在了一起——为了获取第一手资料和创作灵感,查理·考夫曼决定跟踪苏珊·奥尔琳,没想到他在发现了惊天真相的同时自己也差点命丧黄泉!
(放心吧,我才不会剧透呢)好了,在影片的后半段,传统好莱坞电影中那些所有能刺激观众的精彩元素现在又都齐活了:冲突、危机、暴力、追车、枪战、毒品、性、死亡、救赎、心灵鸡汤、balabalabala……故事就这么个故事,乍一看觉得没什么,但细思极恐!
与前半段的“真实”相比,影片的后半段明显偏戏剧化或者说“虚假”。
但现实是,这部电影能成功刺激到观众靠的不是真实走心的前半段,而是虚假夸张的后半段。
借此,编剧查理·考夫曼极其高明地讽刺了当下好莱坞那些令人窒息的创作传统。
在电影里,编剧查理·考夫曼有个同为编剧的弟弟唐纳德·考夫曼。
哥哥自诩为一位严肃的故事创作者,他常常鄙视那个没有多少才华却总能写出受制片人和观众青睐的剧本的弟弟。
在查理写不出好剧本的时候,他的弟弟却因烂剧本而飞黄腾达;在查理在斗室里为搞创作而抓破头皮的时候,他的弟弟却在各种秀场推杯换盏、左拥右抱……查理和唐纳德事实上代表了两种编剧,或者说代表了真实生活中编剧的两种分裂人格。
一个认为编剧是一种崇高的艺术创作,另一个只是把编剧当做一个赚钱的营生;一个严肃认真,另一个却世故圆滑;一个活得苦逼,另一个却活得潇洒。
这次,现实中的编剧查理·考夫曼讽刺的是自己。
对编剧身上的这两种性格,查理更推崇哪一种呢?
毫无疑问,查理喜欢哥哥的那种性格。
在他看来,虽然哥哥活得苦逼但却活得伟大,而不像他那个“没原则没底线、低俗而又媚俗”的弟弟。
编剧对弟弟有多羡慕嫉妒恨呢?
他把弟弟写死了!
可能后来觉得自己太过残忍,编剧又安排弟弟用一番勇敢做自己的话来救赎迷茫痛苦的哥哥。
弟弟说的这番话中的有一句说的特别好,这里有必要单独提出来,不翻译不解释,大家自己理解:“You are what you love, not what loves you.”真真假假虚虚实实,《改编剧本》既做到了符合传统好莱坞叙事的套路,又做到了推陈出新、特立独行——剑走偏锋地讲了一个别出心裁的好故事,这就是这部电影最牛逼的地方。
藉由这部电影,我们可以探查到编剧内心深处的某个角落,那里充满了迷惘和痛苦,也充满着善良与坚强。
其实,我们并不孤独。
谨以此文献给所有写文字的人。
本文为作者原创,图片源自网络,欢迎留言、分享及转发,谢绝不打招呼的转载。
<图片1>
这是部闷骚的电影。
整部电影,剧情稍显混乱,本来就是故事套故事的一个故事,稍不经意便会被故事里的事晃晕了,你会分不清哪些是故事中编剧所想象的故事哪些是实际编剧讲的故事。
不过认真看完后还是能理解编剧所讲的这么个故事来。
一、有关人物 四个主人公,有三个和影片编剧同名,苏珊、查理考夫曼、唐纳德考夫曼。
苏珊真写了《兰花盗》一书。
查理考夫曼是不少佳片的编剧。
而唐纳德考夫曼,只是查理虚构的一个分身… 尼古拉斯凯奇分饰两角,查理和唐纳德这对双胞胎兄弟。
影片中查理闷,唐纳德骚,一起便是典型处女座分裂闷骚男考夫曼。
正因为如此,整部影片的基调也是闷骚的。
也许文艺片就是如此吧。
二、生活与激情 影片中苏珊在书中写道“我也想对一件事充满激情,我想知道那是一种什么感觉。
” 查理问老师,一个没有高潮没有冲突没有结局,就象现实中平淡的故事怎么写?
老师当场就怒了“噢…这位先生,我不明白,为什么你会提出这样的问题,这个世界每天有事情在发生,有战争,有饥饿,有贫穷,有人相爱,有人分离。
孩子还在吸吮死去母亲的乳汁,有人为了爱情背叛朋友。
噢!
先生这个世界天天有冲突,天天有高潮。
你却想写一个苍白无力,没有冲突的故事。
我不知道你为什么来这里浪费我宝贵的两小时?
” 然而,平淡才是人生活中的主调。
激情,高潮,冲突只占极少的时间。
当然人与人不尽相同,苏珊小说《兰花盗》中的主角约翰就不停的变换自己的爱好,热带鱼、乌龟、化石、兰花等,来保持自己的激情。
而对于苏珊,这些能提供激情的东西更多时候就只存在于瞬间。
“生活中有很多像“鬼兰”一样的东西,充满诱惑,让人们轻易地就爱上它 …… 但是又有点虚幻,转瞬即逝,让人难以琢磨。
” 没有什么激情是永恒的,激情只存在于瞬间。
这东西确实象“鬼兰”,尤其是制成毒品的“鬼兰”。
三、梦 回到查理的那个问题,一个故事,平淡没什么,但没有结局。
那只有一个可能,故事并没有完结,仍在发生。
这样的故事看上去,更象一个梦。
梦,不是真实的,只存在于想象中。
鬼兰是约翰的一个梦。
他还做过很多梦,热带鱼、乌龟等等。
约翰,是苏珊的梦。
苏珊更向往的是那种生活,充满激情,对很多东西都热爱追求过,然后又转入下一种热爱。
苏珊,是查理的梦。
不过,那仅仅是查理从《兰花盗》里看到的苏珊。
做一个好编剧是唐纳德的梦,当然也是考夫曼的梦。
他已经成功了。
而我们这些观众,看的这部影片就是考夫曼的一个梦。
前面平淡,结局荒诞,台词让人感悟。
只看前面,那确实是查理要写的剧本,平淡,什么都未发生。
结局,则是老师教给唐纳德的手法,性、毒品、暴力追杀。
结尾处两兄弟对爱的谈话,“You are what you love,not what loves you”,则是标准的考夫曼式感悟。
梦,只是自己想当然的。
约翰对于那么多爱好,真的是热爱?
还是因为这些东西的利益?
苏珊真的对兰花感兴趣?
查理是真的想改编剧本还是因为苏珊给他鬼兰般转瞬即逝的诱惑?
我们不得而知。
我们不能从他人的一个梦中推断出背后的真相。
查理不能因为《兰花盗》一书就认为苏珊是那样,那么简单那么美。
苏珊也不能因为约翰在法庭上慷慨陈词而认为约翰对鬼兰的寻找是为了保护它们。
生活中很多事都这样,我们不能从一本《小团圆》就认为张爱玲是那样的。
当然,这事已无从考证。
我们不能从十四本小说就得出金庸就该那样。
当然,这事已不用考证。
很多东西都是如此,你的印象只是你的想象,只是你的梦。
思来想去,人生数十载,不过梦一场。
什么在你的梦中?
你又在谁梦中?
人生路,美梦似黄粱
挺有意思。
以性命为代价将一个并不戏剧化的剧本变得极具戏剧性,现实和艺术的界限彻底模糊。
学剧作的学生大多数都是Charles,少部分是Donald,于是编剧也试图让Charles蜕变成Donald。
他似乎在否定没有戏剧冲突的可能,如果没有故事,是因为有人说谎,或者是观察生活不够仔细;戏剧的逻辑也就霸凌了生活的逻辑。
实际上更吸引我的是Charles一开始的主张:我们能不能写一个花卉的故事?
也许没有人物、没有情节,没有冲突、成长和变化。
创作者质疑了传统的以人物为中心的剧作法,却最终又归顺于它。
但有趣的恰恰是质疑的问题;只可惜这部电影本身又在告诉我们,那种剧作法在传统电影中是无法实现的。
(关于传统剧作法和查理想创新的剧作法,可以从三个剧情层面进行区分)10.12更新 题目adaptation很有意思,改编亦为适者生存。
剧作家是查理,也是唐纳德,市场需要和艺术追求是一体两面(唐纳德的剧本也是暗喻,分裂的人格本身是一个主角);当唐纳德死去,两个分裂灵魂融合成一个,变成了剧作家本人,查理也变得更像唐纳德。
适者生存的进化论,不止适用于花卉,也适用于艺术,适用于人。
苏珊和老许的对话,在老许讲述人生故事的同时也隐秘地揭露老苏珊到生活状况:无聊、孤独、对婚姻感到不满、生活一潭死水却无法改变。
一小时左右有一段非常有意思的叙事层次转换饿伯蛇的隐喻,剧本3的隐喻,唐纳德在蚕食着查理。
在查理自己的故事里,他把自己写进剧本,也是一种自我蚕食。
恰好是影片到一个小时,由于唐纳德的介入,故事开始出现转机。
其他想到再更。
Streep彻底毁了我的女神Susan Orlean的形象, John居然被鳄鱼给吃了,Oh My Holy God!!!
还在想为何后半部分如此奇怪割裂且难看,才发现是对揉杂吸睛元素的类型片的讽刺。让人无从察觉嵌套的痕迹很高明,架构是好架构,但我不喜欢凯奇也觉得这个故事太无趣。
可惜这部片子自鸣得意的气味太浓了
半部五星级的片子半部一星级
看了40分钟看不下去了😅,不知道是里面角色太痛苦还是我看的痛苦,这些文艺无病呻吟的我真的是一点都看不下去,yes里面角色都是大牌明星,但是我真的看不下去了
剧本超好,故事中套故事,现实中还有现实
该要多自以为是的人才会写这样的故事啊
文艺片和类型片本来是长得一模一样的亲兄弟。文艺片为类型片出点子,类型片火了,文艺片憋不出来。类型片反过来帮助文艺片,文艺片被追杀,类型片对他说“你是给予爱的人,谁爱你并不重要”,文艺片感动得说不出话来。最后,类型片帮文艺片挨了一枪,因为车祸死掉了,正如文艺片里的男主的家人。
看不下去了,我讨厌凯奇那张欠扁的脸
其实蛮有现实触感的,但是其实这是我们最不想看到的部分吧
完全不行,无聊的想死
Charlie Kaufman在开头的字幕其实就开始发挥了,真是有点嗲。其实如果怎样理解都可以自圆其说,那么也没必要枪毙其他可能。Today is the first day of the rest of my life,听到这句话想到了一首歌,微妙。
能坚持看完的电影都还行。对了,尼古拉斯凯奇的演技要赞,两双胞胎坐一起看眼神就能区分开来。
I really hate people like Charlie Kaufman in real life, and I have to sit in front of my computer for two hours for such a character. Good ending tho.
神编剧考夫曼的第二部,全片很顺畅的看完,是写过剧本的人会看的很过瘾,尤其是片中对麦基的吐槽简直high翻了,故事很凌乱,最后落点还是在爱和希望的讨论上。结果看完后跟康哥一聊发现自己没看懂.......
Charlie Kaufman真是不用考虑商业和观众 剧本完全是他的个人表达 用一个烂俗结局的剧本 来抽打剧本中的剧本一个耳光 这样的讽刺手法简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但我最钟爱本剧的一点 是其一系列象征手法 无论是迥异人格的双胞胎兄弟 还是作者对作品中人物的移情 手法一如Being John Malkovich
you should absolutely be careful before you can criticize the film. This is a especially tricky one.
前面还可以当一个视角特别的爱情故事来看,后面出现什么追车死人追杀什么的,就完全瞎了
好的地方在于,宅男写作的心理活动啰嗦得好通透。不好的地方么……剩下的。
鬼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