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西卓玛
益西卓玛,Song of Tibet
导演:谢飞
主演:丹增卓嘎,仁青顿珠,拉琼,大旺堆,巴桑,次仁多吉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藏语年份:2000
简介:暑假,达娃回拉萨看望多年不见的姥爷和姥姥,正遇到姥爷病重、去世。在看护病人和料理丧事的过程中,姥姥益西卓玛给她讲述了自己曲折的一生,讲述了五十年来,她与三个男人的爱恨恩怨…… 益西卓玛老人一生的婚恋恩怨经历并不特别,在各民族、各时代的生活中常常都会遇到。但是,半个世纪以来西藏地区从农奴制到现代社会的巨大变迁,以及..详细 >
讲述藏族女子益西卓玛与三任爱人的故事,插曲曲调是《在那东山顶上》。有网友说是“西藏版的萧红”,还蛮像。
生老病死婚丧 塔斯马尼亚大学
庆幸在现场!我当时突然明白:为什么总有人心向西藏,因为西藏总给人以震撼和慰藉。
看完脑海里全是「在那东山顶上」的旋律,益西卓玛的一生也是一个时代的变迁啊!
七分
在一个晕乎乎的冬日午后,在影院里看完了这部电影。好厚重的故事,像雪山之巅长长的赞歌。我朋友问我,益西怎么能同时爱着那么多人,我想,爱是益西唯一的权利。阶级,政治,宗教,层层浓密的白雾遮住了纯净天真的她的路。她的目光止于此,所有苦难都逆来顺受,但她最自由的是情感,她的爱飞跃山巅,跨越千里,她的爱情永远属于她自己。
桑秋和贡萨才是对她最真的,(免除税务、遇到事情照顾她和孩子)可惜没有在一起。她老公加措对她只有占有欲,包括把她抢走那次,哪怕经过层层美化也依然能看出来当时社会对女人的残酷物化(贡萨和桑秋起码相对比较文明有素质)。但也说不准,有可能就是因为没在一起所以才显得那么完美?想起来我的生命里也有一个类似桑秋默默守护我的人,可惜终究是无缘。命运如此吧。想到黄锦树《雨》里的一句话:失去的时光无法赎回,曾经青春年少,但四十年过去后,生命中多半再也没有什么重要的事。所有重要的事都过去了。也许最好的时光已经过完了,剩下的只是午后的光影。但愿别就那样枯萎了。
谢老创作生涯最后一部电影作品 题材很为大胆 技法却出奇的老派 横向比较他中期作品而言 这部影片更像是对前苏联电影的技法临摹 尤其是对大炮的运用 能理解在高原拍摄的艰苦不易
美丽的爱情故事,一辈子尽头时回首那些往事,心绪万千!藏族虔诚淳朴的处世原则,瑰丽壮阔的西藏
感人至深。益西卓玛得知儿子强巴仍然活着的时候喝的那口热茶,桑秋决定在山上闭关修行,信众捧着哈达在山下供养他,那两处,很催泪。益西卓玛的一生也许是藏区妇女典型一生的写照:操劳吃苦一辈子,然后任劳任怨地死去。孙女说她是幸福的,得到了许多的爱,也许说得并不完全。人到一定年龄就会明白命运这回事,如果一直不明白,就白活了。影片很细腻,故事、演技、画面都很完美。
也算是彌足珍貴。
相当优秀的电影!故事情节,方方面面都极为符合藏区的历史实际情况,包括藏区人员的社会变动、康巴汉子敢爱敢恨但放荡不羁不顾家庭的作风等,均有如实体现,最了不起的是,电影的价值观很正:既认可宗教修行的虔诚无私,也认可人世间纯真情感的可贵,编剧真的是明白人!
一部电影,除非自己亲自看过,否则别人的评价都是shit,我这样认为。总的来说,还可以,见过导演,谢飞很和蔼。
通过一个女人一生的爱恨情仇展现了西藏六十多年的变化,相对于她的三个男人,时间才是这部影片的主角,据说当年因为审查的原因,谢飞导演拍摄完本片后再未执导任何一部影片,甚至说道:若中国的电影审查体制不改,谢某绝不再拍电影,二十年过去了,我们的体制依然如故。
看完这部才知道藏地新浪潮对于主流叙事体系有多大突破
个别地方小雷~~~~不过西藏还是很美。
看到与“仓央嘉措”有关,便跑到百老汇电影中心观看,看后实在感觉受骗,不值60RMB的票子。影片后谢导详细介绍了13年前拍片的过程,感觉能有这般影像呈现,已属不易。影片名为“一个西藏女子和她的三个男人”其实更为贴切~ 故事有些散,主题不深,至于“仓央嘉措”则更像是打酱油的。总之失望。2.5星
http://www.youtube.com/watch?v=wey70YdyV2o
除了剧情,千年之初的八廓街、玛吉阿米、甚至益西卓玛位于布宫脚下的家作影像呈现都很难能可贵,毕竟对比二十年后现在的新拉萨,你会感慨万千。
我看到了一个鲜活的人 而不是大家所歌颂的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