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电影我觉得可以用真实二字来形容。
在手法表现上真实,在剧情上真实,这种延边风情真实。
在剧中,不管是开头那个“小胖”在车上的笑容,还是美甲店女孩所唱的韩文歌,或是男主向父亲要钱去韩国的眼神,都可以看出在延边的少年群体都渴望离开这个地方去往异国他乡。
这其中想去韩国的所有人都真正喜欢韩国文化才向往的吗,或许不是,他们只是要逃离这个延边小镇而已。
美甲店的女孩不懂韩国文化,只会唱两句韩国歌词,男主不懂女团,其实他们根本不了解外国文化,只是讨厌自己的小城市而已。
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我觉的有三点。
一是社会风气,当这个小镇大多数人都离开的时候,少部分人也会产生这样的情绪,这就是恶性循环,如此一来,越来越多的人想要离开小镇。
二是,父母的教育欠缺。
影片一开始就是孩子找自己的父亲,最后发现父亲喝多了,可以看见父亲对孩子管教极其松散,是一种放任的姿态,孩子缺乏正确的引导,很容易走入歧途。
三是,孩子自己没有上进心。
一个毛都没长齐的孩子,不在学校学习,整体一副游手好闲的样子,骑个摩托车满世界转,这种少年又怎么会想建设自己的家乡,改善周围环境,只能受别人引导,有去异国他乡的想法。
这种在延边少年身边发生的情况,正是现在延边小城无法发展起来的弊病所在,人才的外流,年轻血液的外流,让城市陷入恶性循环。
延边少年,是一个“边缘人”。
更为准确的说,他可以算得上是一个处于边缘地区的边缘成长时刻的边缘人。
在延边,一个在中国的边境的小城和一个处于青春期,在少年和成人交汇处的男孩,有着一个去韩国踢球的边缘梦想。
他仿佛和所有人都存在一种真空的隔膜,就像加缪的《局外人》之中的莫尔索一样,一种疏离感和无法交流感总是萦绕在他的周围。
单就故事设定而言,我能看到导演对于这个人物和环境的设计感,但是边缘设定在全片来看总有一种刻意之感,简单概括来说可以说是“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少年感。
首先,从人物欲望而言,男主热爱的踢球和摩托车都是典型少年特征。
但是从全片来看,去韩国踢球的梦想交代的不够充分,在故事一开始的部分,男孩在边境送别完朋友后一个人默默踢球,随后不久就和足球再无联系。
虽然和篇幅受限有一定的联系,但是在结尾的时候也因为初始动机的梦想不够强烈使悲剧感极度弱化,也就造不成对于男主在边境被拦下的无力感的合理性。
相比于这部电影,《狗十三》在欲望的冲突制造上会更为真实合理,价值观层面两代人的不同认知以及生活层面上一只狗引发的矛盾冲突,是互相联系且互为补充的。
但是在《延边少年》中,我看到的更多是对成人世界的碎片化理解,比如美甲店早起的口号和爸爸喝醉之后说的“五万送你去汉语学校”这样的话语,虽然在结构上承接作用,但是从人物角度来说,会有些许片面和过于直接。
除了男女主角之外的人的出场,功能化强于叙事性,从细节角度来说,由于缺少人物欲望和性格的展现,也更多的只是起到了推动剧情发展的作用而没有树立主流的世界是如何,从而突出少年的边缘感和孤独感。
另一方面,从技术层面来说,全片所有成人形象都没有正脸,在导演刻意的大光圈之下,除了主角之外的其他人大部分时间也都处于模糊之中,这种风格化的摄影处理代表了少年看待世界的角度,在他心中的世界是自我的,但是导演对于少年的认知视角也是有距离的、客观的。
比如在全片之中,虽然大光圈的摄影之下,但是全片没有一个主观镜头,全部是客观视角的大景别长镜头,试图尽量真实的还原真实静默的世界。
我很喜欢里面的长镜头,其中最喜欢的两个一个是游戏厅里面两个人一起玩赛车的场景,在玩的过程中,暧昧在两个人中发酵,又被随后的车坏了的事实所击碎,这种无力感实际上是全片中最为真实也最有意思的一点,可以说,这个车也和男主之前的摩托车相联系;另一个是海盗船上,两人男主用人力推动船,在船上两个人聊天的场景。
这两个镜头最有意思的都在于画面内部的动感,其实可以象征在平静的镜头之下,两人漂浮不定的心绪,暧昧、迷惘都通过这样流动诗意同时具有韵律感的镜头语言呈现出来了。
总体来说,这部电影虽然整体结构的剧作上存在一些瑕疵,少年愁中的“愁”并没有很好的展现,但是从个体出发,在电影风格上,对于少年个人的处理还是比较真实。
虽然总体来说必须承认和篇幅和角度有关,在15分钟的过程中无法圆满的讲述,但是如果不解释清楚什么是愁,迷惘的少年只会让观众也更加迷茫。
当看到身边有人去了另一个地方的时候,我们会好奇他会去哪里。
稀疏的白雪,空旷的田地,凹凸不平的小道,这是老人的村落,安静又平和,但对于十多岁的少年来说,这会显得多么无趣与不安。
特别是看到身边朋友的离去,缺乏父母陪伴的十多岁男孩会更加不自觉的在意:他们都不在,都去了哪里,我也想去。
他需要更多的朋友,需要更多的陪伴,但此时能陪伴他的只有一个足球和一辆快报废的摩托车。
韩国。
他看到远去的朋友车上写着“办签证去韩国”,他听到老人们说韩国。
他就想:我也想去。
怎么能去韩国呢?
只能求助唯一的家人,父亲。
他在徘徊中骑上摩托车,看似坚决的去城里找父亲,但父亲没见着,倒是和美甲店的姑娘玩了一晚上。
他也许没想到自己可以和一位姐姐这么亲切的聊着天,更没想到她与自己都这么向往着韩国。
但是到头来,她也说不出个所以然,只是向往着那个地方,那个能干的人都向往的地方。
那么,少年自己呢?
他有些讨厌村庄,但也听着村里的话。
他习惯了父亲不能陪他,但他又是这么的想要求助父亲。
他知道和那位姐姐没什么可能,但又为姐姐推着船。
他想去韩国,最后却又拒绝了。
十多岁的少年,想见与所见都是那么的不稳定,却没人来引导与鼓励。
延边少年,是许许多多一线城市外的少年少女的代表。
有的在农村,有的在小城,大多都是父母不在身边或者不被关心的孩子。
他们总是想得很多,却又说得很少,他们总是逞强,却又这么弱小。
当他们聚在一起,从彼此身上看到自己,只会更加寂寞。
在父母都不在的村庄,在年轻人一个个离去的村庄,一个个少年少女都向往着大部分人向往的地方,因为那些地方可以让自己充满干劲的活着,充满快乐的活着。
但是一个个少年少女又不向往那些地方,因为那些地方陌生又可怕,巨大又吵杂。
所以他们想前进又想退缩,想坚决,却只能徘徊。
《延边少年》一部影片仅仅只是讲述了少年为了去韩国,征询父亲同意的过程。
而在这个过程中,因为父亲飘忽不定的行踪,少年不得不经历了一些普通,却又能真实地体现出少年心态的事情。
故事是以少年的伙伴小胖从“韩国”回来为起始。
影片并没有讲述小胖和少年之间发生的事情,一直到后半段才提及少年去韩国的想法,最后才提及了小胖的影响。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呼应,也是少年在对去韩国这样一个“上流社会”这一问题迷茫的心态上,第一个诠释点。
之后,我想主要从这个影片中,唯有的两段提及去韩国想法的对话来我看来影片想要陈述的问题。
这两段对话,分别是在海盗船上,少年和美甲师的对话,和最终寻到父亲,与父亲的对话。
在听完对话后,我不得不怀疑,少年到最后,是不是都没有想好到底为什么要去韩国。
少年听到美甲师说想要去韩国的时候,第一个问题便是“你为什么要去韩国”,看似是对美甲师的一个普通的询问,或许延边少年是真的想要听到一个对自己有用的答案。
当美甲师回答的答案不尽人意后,少年显然是有点失落,却也仍在思考。
而当少年第二天早上在店外等父亲的时候,父亲突然地出现也显然打断了少年的思考,令之后与父亲的对话也显现出对为什么要进入韩国这样一个“上流社会”的不清晰。
盲目的想要进入韩国一个相对的“上流社会”,这是第二个少年迷茫心态的诠释点。
但相比于少年,美甲师和父亲虽然也不是很明确为什么要去“上流社会”,但对于如何进入“上流社会”却都有着自己的见解。
美甲师的整容、想去做女团和父亲“豪掷”五万元让少年去读书,都是各自对进入韩国这样一个相对的“上流社会”办法的理解。
延边少年不理解,仅仅是认为进入韩国只需要会说韩文即可,对美甲师“你会说韩文吗?
”的疑问和在与父亲交谈中渴求去韩国时说出的韩文,是少年认为进入“上流社会”的办法,很不切实际却又是少年这个年龄和地位仅仅能接触到的。
盲目的认为只要会了韩文便可进入韩国,这是第三个少年迷茫心态的诠释点。
最后,又要提到小胖,少年和小胖成长在延边地带,对于边界两边的文化都可以接触到,但因为是在中国的领土内,主流文化还是中国的文化。
当两人都没有去体验边界另一边的文化时,都不会对另一边产生极大的兴趣。
但当小胖只花了两千块便从“韩国”这个上流社会回来后,延边少年最终自己骑车跑到了国境,他和父亲对话中的最后一句话“我自己有钱”便是认为进去韩国只用两千,表达了想要靠自己进入“上流社会”的想法,也自己去行动了。
但最可悲的是,延边少年,却不知边境两边,一边是中国,另外一边却是朝鲜。
盲目地认为小胖两千块真的进入了“上流社会”韩国,并为了也体验一次盲目地去寻找父亲,过程中盲目地跟随美甲师又盲目地与她对话,最终和父亲对话完终于决定自己去寻找办法时发现一开始通过国境线进入韩国的目的就是不现实的。
这不仅仅是延边少年未进入韩国这样一个“上流社会”的迷茫之旅,更展现了所有正在底层阶级为了进入上流社会奋斗之人的迷茫之旅。
“为什么进入上流社会?
”“怎么进入上流社会?
”“到底什么是上流社会?
”这三个问题便是我看到的从延边少年身上体现出来的悲哀,他们或许究其一生可以想明白一个两个问题,但真正能了解已经固化的更高阶级的或许只会有少数人能做到,而突破固化的阶级更是难上加难。
迷茫最终可能会是他们一生的标记。
在第71届戛纳电影节中,由中国90后导演魏书钧导演的短片《延边少年》被特别提及,成为本届戛纳电影节中国的唯一收获。
是什么让《延边少年》在众多短片中脱颖而出,得到大家的好评?
是少年对未来的希冀与迷茫,还是那种明知困难重重却还要挺起胸膛向前去的精神?
无论哪种原因,归根结底还是本片的真实。
多数人在面临生活的不如意时,都想要逃避现实,剧中少年何尝不是?
看到自己的朋友小胖笑着去往自己理想的地方——韩国,少年内心五味杂陈,开启了自己的旅途,离开农村去往城市向父亲索要路费。
该短片的前后对比非常的强烈,让人产生共鸣。
片头,小胖脸上洋溢着的笑容和少年脸上的愁容与无奈和回家时的寞落形成鲜明对比。
回家后的少年,摆弄着脚下的足球,随着一记抽射,鼓起勇气,决定骑车到城里找父亲要钱去韩国。
信心满满的少年来到父亲的店铺,却发现父亲不在,心里有些失落,与刚来时的信心满满形成对比。
在去美甲店找父亲时,结识了也想要去韩国的女店员。
他们想要骑车走,车却打不着;在游戏厅里打电动,游戏机却坏了;在游乐场里玩海盗船,却停电了。
好像生活处处与他们作对一样,预示着理想终归是理想,想要实现实在是太难。
此时少年已神情暗淡,不像早上刚来时那样对未来充满着希冀。
两人坐在海盗船上,女生唱着韩国歌,少年则静静的听着,像是在想象着自己在韩国的场景。
第二天,女店员照旧去上班,在店门口喊着响亮的口号,仿佛昨晚什么也没有发生过一样。
少年复杂的看了一眼,回到父亲的店铺。
寻找了一天的父亲在昨天喝多了,被人送了回来。
少年不怎么自然的、羞涩的用韩语对父亲说自己想去韩国,并说小胖只花了2000块就去了韩国,心里满满的都是期待。
但父亲的一句“我花5万,给你找汉族学校”,一下子浇醒了少年的美梦。
少年没有多说,拒绝了父亲的挽留,转身骑车走向边境,准备“离家出走”。
走到边境时,却被告知边境封锁,不予通行,少年不舍的同时也是不甘的看了看韩国的方向,掉转车头回去了,影片也到此结束。
片中,少年和女店员都想去韩国,但女店员选择了向现实低头,向困难低头,在第二天还是像往常一样去上班,像是无事发生。
但少年勇于追求自己的梦想,即使前方的路苦难重重、艰难险阻,还是挺起胸膛,勇往直前,这正是这个短片打动我们的地方。
导演镜头下的延边少年,反射的是这个社会和社会中大多数的少年,他们迷茫、不安,但时间不等人,即使再迷茫、再不安,也要挺起胸膛,大胆走去,不留遗憾。
电影《延边少年》虽然只有短短的15分钟,却在讲述一个简单而又深沉的故事。
我在此从交通工具出发,谈谈我对这部影片的理解。
交通工具是承载人从一个地方到达另一个地方的物体,而这一意象在影片中被反复强调着,影片中出现的重要交通工具有小胖的小车、电玩城的赛车、游乐园里的海盗船以及主人公花铭兴的摩托车。
下面就从这四个方面探讨《延边少年》讲述的故事。
一、 朋友小胖的小车故事发生在延边的冬天,寒冷而萧瑟,令人寒颤。
影片一开头,是少年花铭兴目送朋友小胖离开的场景,小胖要去哪里呢?
影片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而打牌的成年人们用韩语谈话便是间接的回答——小胖要去韩国了。
这时我们得注意小胖搭乘的交通工具:一辆小车。
这跟花铭兴快要报废的摩托车相比则是非常先进的。
这一辆小车暗示着想去韩国的理想达成,然而,这对向往去韩国的花铭兴来说,着实会令他产生许多感慨甚至嫉妒。
之后,花铭兴自己一个人踢着球离开。
二、 电玩城的赛车花铭兴与美甲会馆的女孩儿一起在电玩城玩赛车,玩赛车是一项充满了刺激与挑战的游戏。
但是玩赛车对这两位年轻人来说,却象征着前往理想的远方。
当赛车出故障时,店员建议他们换一项游戏,他们的脸上竟然满是无奈、不舍,甚至是哀伤,这是幻想破灭的哀伤。
也许,他们在竞速时就在畅想到边境之外,那个发达的国家去,赛车带给他们的愉悦是极其短暂的,麻痹内心而又充满是谎言。
三、停滞的海盗船花铭兴与女孩儿共同在海盗船谈论自己对韩国的向往,但是,海盗船也跟电玩城里的赛车一样,是不真实的,是充满了幻想的“交通工具”。
他们在黑夜里诉说自己的理想,浓浓的夜色、寒冷的空气、缓缓摇晃着的海盗船、女孩儿柔和的歌声……一切的一切都充满了浪漫色彩,而这浪漫也是搭配了幻想的。
这两位年轻人沉浸在理想主义的泡泡里,当背景音乐还停留在女孩儿用韩语唱着“我的眼神也在诉说”时,天已经亮了,泡泡破灭,少年重新回到现实。
女孩儿也回到美甲会馆开始了新的一天的工作,仿佛昨晚的一切都没发生过。
四、花铭兴的摩托车这一辆摩托车是将近报废的,然而却非常重要,是这辆摩托车将影片的各个情节串联起来。
花铭兴乘坐这摩托车找父亲、遇到美甲会馆的女孩儿、碰到边境封路都是依仗摩托车。
摩托车最开始出现时,观众们看不见它,只能听到摩托车反复的启动声,嘈杂而又紧张。
而镜头聚焦在花铭兴家里的电视上,这台电视仿佛也像摩托车一样有点毛病,屏幕是“混乱”的。
此时,少年的心境也是混乱的,因为他准备去跟父亲坦白自己的心声,将内心的想法摊开出来。
尽管他对韩国有向往,但是他对这条路是非常迷惘的。
花铭兴骑着摩托车去父亲的店里,途经路上,有两排蓝底白字的宣传语特别显眼。
花铭兴的左边是韩文,右边是中文。
而城里的店铺里也是用中韩互译打着广告。
两国的语言将花铭兴笼罩在一个特殊的环境里,而作为延边少年的花铭兴,他本身就向往着那个以韩语为官方语言的国家——韩国。
然而,他的摩托车是将近报废的,这正是象征着现实的窘迫与无奈。
第二天一早,他在店里找到了父亲。
他跟父亲隔着店铺的玻璃门,父亲被锁在店铺里,花铭兴站在冰冷的雪天里,里与外,构成了这两者之间的矛盾,也暗示着这对父子是没办法达成共识的。
当花铭兴解开门锁,本可以跟父亲有更亲近的接触时,他却放弃了努力,向现实妥协。
他拒绝了父亲的好意,转向冰冷的雪地,骑着摩托车离开了父亲。
影片的最后,是花铭兴骑着摩托车遇上边境封路的场景。
边境封路的原因是什么?
路人猜测是朝鲜又在核试验了。
前方是朝鲜,后方是延边,花铭兴最终骑着自己的摩托车转身离开了边境。
这个场景实在耐人寻味,花铭兴的抉择偏向的是自己的家庭、自己的国家,而与他对立的,则是朝鲜半岛的局势。
身为延边少年,无论是向往的韩国,还是边境前方的朝鲜,都对他产生了极大地影响。
我们关注朝鲜半岛的局势,而在中国最邻近朝鲜半岛的延边人民,又是怀抱着怎样的心态对待朝鲜半岛呢?
人们的态度是复杂的,既向往那边的发达,又惧怕那边的动荡。
延边少年的妥协既是对自身理想的质疑,也紧系着民族与国家利益的冲突。
《延边少年》在此探讨了延边人民如何对待朝鲜半岛的问题,个人理想与国家利益的冲突正映射在延边少年的迷惘当中。
电影评论课放映的《延边少年》在我看来是一部以静谧的反叛与无声的寂寞为主题的影片。
影片一开始,破烂的棚子下三三两两老人在打麻将,时不时的咳嗽声与几句朝鲜语交代了事情发生的地点,一个少年正处于他们中间,了无生气。
这也正是导演的创作灵感所在——在逐渐成为空心村的延边,这个不会安于现状少年他在想什么?
他会烦恼什么?
他会做什么?
《延边少年》想表达的是少年人的共感困境——对程式化的反叛,想摆脱旧秩序的牢笼与孤独,想去新世界闯荡一番;对于异性的渴望,但当面对突如其来的温暖又无所适从。
影片中多次出现少年只身骑着摩托车在公路上穿行,正是这个镜头的出现将少年的孤独与闯荡的心展露出来。
开头影片里詹森主义的安排也颇具意义,让观众看出宿命中的生命力,一个是彷徨不知去路的少年,一个是美甲店里不甘寂寞的女孩。
她陪他去往镇子上找父亲,给他唱韩文歌,而他停电了也要为她推海盗船转起来。
他们都是没有希望的人,同样孱弱的人,也许他们之间没有爱情,但远离美好生活的孤独将他们牵扯在一起。
第二天少年在去寻找爸爸前看见了那个昨夜和他前行的女孩,他就那样静静地看着她没有行动,女孩在美甲店前喊口号,也许这样的场景我们并不陌生,但透过这个可以看到女孩同样被困在生活的枷锁里,为生活而生活。
在找到父亲之后,他诉说了想要去韩国的想法,而片头中站在车斗里驶离村子的男孩就是少年口中那个去往韩国的小胖,父亲给他的答案是花更多的钱去汉族学校。
在看着那些灰扑扑的街巷、粗糙的舞厅包厢和眼神混沌的人们,一阵熟悉感袭来,其中还夹杂着厌憎与感动。
影片结尾,男孩在隧道中骑着摩托车驶去,我们不知道他要驶去哪里,也不清楚他之后要面对的是什么。
也许后来的他们逃离了县城,去往了更大的天地,一个更荒诞的所在。
我们无从而知,但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存在,作为社会的边缘人,他们无助地望着大地的一片荒凉、生活的一片荒凉、希望的一片荒凉,没有明天。
作为第71届戛纳电影节短片竞赛单元的入围影片,《延边少年》有其出彩之处,如流畅的叙事,光影的运用,场面的构建,主题的表现形式等等,同时也有着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
影片以十五分钟的篇幅主要讲述了一位生活在延边的朝鲜族少年骑车离开村庄并前往城市去寻找父亲索要旅费的故事。
少年骑车寻找父亲是影片的主要线索,影片的叙事内容也是围绕着寻父这一线索展开。
在寻父的过程中,美甲店店员和父亲的先后出现支撑起影片的结构,同时两个人物角色也照应着影片两个不同的主题。
首先谈一下影片的主题,考虑到导演的年龄和个人经历,我认为《延边少年》这部影片侧重点在于少年。
少年的特质有很多,且不同的少年也有着不同的个性,不同于其他影片习惯性的歌颂青春,《延边少年》将目光瞄准了生活在延边地区的少年,他们既有着青春期对于异性的渴望与面对异性不知所从,也有着对于逃离旧生活,去新的世界闯荡的渴望。
这种渴望也恰恰体现出生活在边境地区的人们对于自我民族身份认知障碍与模糊以及对于富裕生活的想象与向往。
影片的主题不再局限于一个少年的成长与经历,而是使得大众将视角投向了在边境地区生活的少数民族的生存状态与精神世界。
这部影片可圈可点之处有很多,令我印象深刻的主是画面上光影的呈现和镜头的运用。
首先说镜头的运用方面,在影片多次呈现了许多男主人公骑摩托车的镜头,在凛冽的寒风少年骑着摩托车这一视觉呈现很好地塑造出少年的形象,尤其是影片开头少年开车前往城市和结尾处开车折返的两组长镜头,不仅奠定了影片的基调,更赋予了影片深远的哲学意味,首尾呼应下使得影片结构更加完善,层次更加清晰。
另外值得一提的就是影片光影的呈现,大光圈的使用增添了影片的美学气息,如朝鲜族少年与美甲店小姑娘在海盗船的片段,女孩悠扬的歌声,海盗船动的咯吱声与光影交错的画面相映成趣,极富艺术效果。
除了美学上的作用,光影的呈现也给灰旧的现实世界增添了梦幻色彩。
城市夜景的绚烂多彩与影片开头村庄的荒凉寂寥形成强烈反照,使得影片更具现实意味。
凡事有利就有弊,同样地,这部影片有好的地方也有值得诟病的地方。
第一个,影片的叙事全部建立在儿子寻找父亲的过程中,这一过程被浓缩到十五分钟,在这期间导演试图植入一些其他的元素,然而植入手法略显生硬,打破了原有的叙事节奏,如边界的政治标语,国内店铺的团队文化建设以及结尾处因朝鲜问题的边境封锁。
太多的植入并没有与影片很好的融合在一起,反而打乱了影片的叙事节奏。
第二个就是影片的留白处太多,中国虽然讲究以留白为美,但过多的留白只会使得观众感到内容空洞,不明所以,如电影的结尾,少年在遇到边境封锁后掉头驶离,画面最终也定格在空荡的大路上。
可能导演是想留给观众思考的空间,但结合整部影片来看,这样的结尾太显仓促。
综合来看,这部影片是中国90后导演给予我们的一个惊喜,在现有阶段就能如此细致地观察生活,并将其呈现在荧幕上是值得称赞的,我们应该学习这种精神与艺术创作态度并不断发扬。
这部影片时长非常短,只有十五分钟左右。
但是里面包含了大量的信息和真情实感。
正所谓做减法永远比做加法要来的困难,导演把他想要描述的故事完完整整都浓缩在了这短短的十五分之内。
他在影片中刻画了一个年轻气盛,不安于现状,有着宏伟志向的少年的形象,不禁让观众产生了共鸣。
故事发生在一个偏远的山村,这个山村就和我们身边那些贫穷的小山村一样,充斥着大量的留守儿童,非常具有现实意义。
故事的主角出生在这个小小的村子,他渴望离开狭窄的山村飞往大城市,向往着遥远的韩国。
他为了找自己父亲要去往韩国的旅费而出发离开,在这个过程中他显的非常的无助又无能为力,他孤独的游走在大街小巷,直到遇见了一名美甲店里的少女。
这名少女就此与这位少年开始同行,同样向往韩国的他们形影不离,互相取暖,他们在彼此身上找到了共鸣。
不安分的少年少女,无法简单的形容他们之间的感情,两个孤独的人聚在了一起,便不再孤独。
少年的这些经历不禁让我想起了我们的现实生活,这部片子所要表达的不正是我们的现实生活的缩影么?
也许在我们每一个人的青春里,都有那么一两段不肯安于现状,雄姿英发的回忆。
我们为了飞得更高,走的更远,背井离乡,谋求发展和前途。
比任何人都要努力的我们独自在外打拼,没有人关心我们的遭遇,因为我们身边有无数个这样的你我。
然而现实始终残酷,坚持理想的人直到现在还有多少一直坚持初心的呢?
有多少人在经历了无数的磨难和挫折以后选择了妥协,最终成为了自己曾经最讨厌的样子。
冰冷的现实就是会这样冷不防的给人当头一棒,可是我始终相信,坚持本心,不断的朝着一个目标努力前行,是我这一生中做过的最有意义的事情。
纵使会有迷惘、会有不安,甚至始终在人生的岔路口上踌躇不决,我也坚信我的每一个选择都将成为我不可磨灭的珍贵回忆。
我很想知道,在结尾,这名少年骑着摩托车疾驰在公路上,此时此刻的他是什么样的心情。
他心中更多的是对未知的恐惧,还是对未来的憧憬?
也许这个回答在每个人心中都不太一样,人生本来就不止一个答案。
影片《延边少年》拍摄于中国北方边境的小城,它讲述了一位延边少年一天中的生活片段。
影片在一段妇女们的谈话中开始,少年听到了去韩国赚钱这样的字眼,心有所动,随即决定去摩托车店找父亲要旅行费。
恰好父亲不在,少年向店员询问父亲的去处,被告知可能在隔壁的美甲店。
美甲店的女店员也不知道少年父亲的去向,但有意帮助他一起寻找。
傍晚,两人一同在小城里游荡,寻父未果,后来便一起去了游戏厅、游乐园消磨时间。
第二天,父亲回到店中,少年与他沟通后未能如愿以偿,便骑着自己破旧的摩托车径直开往边境,无奈刚好遇上禁言,他只好掉头回去。
影片也就此结束。
《延边少年》在这十五分钟内讲述的故事并没有很复杂的结构,也没有大幅起落的情节,只是平淡如水地展现了少年这一天中的生活画面。
然而我在观看中察觉到了许多为人称道的细节,这些细节悄然地揭示了影片想要表达的内容。
就比如,店员嘲讽少年抽烟,并让他不要再骑他的破摩托车了,而少年的态度则是“我的车好着呢”、“别摸我头”这样的话语。
这多少反应了少年的离经叛道,与他渴望出走这一点相呼应。
再比如影片中出现的种种“残缺”:快报废的摩托车、坏掉的赛车游戏机和停电的摩天轮,小城里的一切都散发着残破灰暗的气息,无形中为影片渲染了压抑的气氛。
很显然,延边少年不甘在这样机械运转的生活和残破、看不到未来的小城市一直下去,如果不出走,就会像美甲店老板的口号,“原地踏步走”一样,永远停滞不前,困于秩序的深渊和无尽的束缚。
所以,哪怕是摩天轮停电了,他也要手动地将它转起来,哪怕是骑着破旧的摩托车,他也要向边境驶去。
少年地离经叛道,事实上是对庸常现实的痛诉,也是对只需捆绑的反抗。
只可惜,影评回归现实,给了我们一个压抑的结局,少年彼时只是远远的望着边境线,却没能行驶过去。
这值得深思。
无论是延边少年,还是哪里的少年,有了出走的决心,就是携带梦想的火苗,现实会不断降下冷雨,但我相信,够旺的火苗还是能持续燃烧。
除此之外,影片的意境也是我很欣赏的一点。
全片色调偏冷,导演对画面的把握恰到好处,配乐也很应景。
印象最深的是美甲店的女员工坐在摇摇晃晃的摩天轮上,伴着“吱呀吱呀”的响声唱着韩文歌曲,少年默默地听着,远处有五彩的灯光。
除此之外,还有少年骑着摩托行驶的画面,它们分别出现在开头和结尾,风呼啸而过,能看到他眼神里的迷茫和希望。
如果,电影里的世界继续发展下去,我相信少年终还是出走了。
延边少年之烦恼,无所事事,心血来潮,南柯一梦,撞北墙而回头,前路未卜,天空灰暗
学习,简单又不简单,还需要再打磨。期待未来作品
说实在的……这短片好像挠痒痒啊?没感觉朵出人意料的,全程起伏不大,情节简单,人物单薄得要死,能得奖属实只和延边有关,与少年相去甚远
调度好喜欢 海盗船那场好妙好有灵性 结束的很突然但想来也可以接受
东北的魔幻气息还真的被好几位导演把握地很稳,这部短片更是隐约间有着很朦胧的气质。导演在节奏上,镜头上控制地很好,收放自如,立竿见影。中国很需要这种点到为止的短片,不需要那些各种包袱还需要续集的短片
短片就应该这样,一切都刚刚好
不见踪影的父亲,无法前往的韩国,略有风格的影像中充斥着空空的符号…
想说的应该蛮多,可惜只凝结成了点。主题跟《野马分鬃》感觉大体相似,更想看《永安镇故事集》了(2023.9.11 我一点也不喜欢《永安镇故事集》)
导演是华语电影的新希望,明天再看野马
(On Kanopy)
2018BIFF1005
“去韩国踢球没出息的”
人物的游离和边缘感做得很极致,AB故事的缝补也很完整,比《小城二月》少了些打破现实的惊喜,特别提及实至名归
平实叙事。
元子推荐。
导演是聪明的,这么一个地方,啥也不用说,自己带故事。现实主义失去合法性就是利用。
No.24 现在的年轻导演,都是在为了文艺而文艺么?
有后来《野马分鬃》那个感觉,不过演员显得有些僵。
镜头组织还行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