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开场,很多人和片中的观众一样有点闷,压抑甚而喘不过气。
对于斯特拉文斯基当年的创举,我想现在看惯了天鹅湖的人也未必能接受。
然而这就是这位伟大的作曲家的经典作品。
但是在观众席上,有一位女人,一位艺术家,她目光如注。
她坚守她所坚守的,她特立独行,她爱她所爱,她就是Coco Chanel。
片中的斯特拉文斯基出场的表现也很沉闷,和猎守里的主角一样,或许他就适合这样的角色。
有点木讷,有点生硬,亲和力不那么强,看上去总是那样的让人有点不太想靠近。
然而他的才华,他的贵族身份,让coco发现了他,也让coco放下身份,主动去留纸条,去留联系方式。
对于一个如此高傲的女人,艺术家,她这样的主动充分的体现了她对他艺术的那份偏执。
看看他们,我们会相信,其实某些东西都是命中注定。
上帝会在适当的时候,让特定的某位人逗留于你的生活,不一定会定格,但是一定会是美好的回首。
艺术家的偏执与骄傲表现的使他初次定会拒绝她,但是最后还是选择了她。
生活所迫还是,这个不用去追究,我觉得更多成分的东西在这里面,应该是吸引,所以他终究还是妥协,举家定居在coco的家。
两位艺术家,定能相互吸引。
coco是清楚这点的,就好比她对香水的坚持,对美的坚持。
在片中她把女人束带剪断,对女性自由的崇尚,她坚守她的黑白经典色,她所创造的N5,至今都让人无法撼动她那帝王宝座。
也正因为如此,她也就比他更懂他,她选择给他激情,也选择退居幕后默默的支持他的事业,因为她是香奈儿,她也有她的事业,也有她的坚守。
很喜欢那句台词:我不做你的情人。
她的个性如此突兀,一览无余的呈现在我们面前,也让我们懂得,这样的女人让人钦佩。
另一位女人,特琳娜。
伊戈尔的妻子,她爱他,她帮他改稿子。
如果非得分这两个女人的话,我想可以这总结,特琳娜懂的是音乐,coco懂的是艺术,是伊戈尔这个艺术家。
所以两者肯定会有分歧,然而她的爱更深刻也更陡然,因为她更明白她爱他,但是也更爱这个家庭,她选择带孩子们离去,她选择带着心酸了离去,她只哀求coco只要不打扰他创造音乐,因为她比coco更明白,音乐才是他的全部,才是他应该坚守和创造的东西。
她离去的场面我有点心酸,她的一句我爱你只换来了冷冷的一声车门叩响。
最后说说斯特拉文斯基,这位伟大的作曲家,不去翻阅历史单纯的从影片出发。
青梅竹马的妻子,也是他婚后激情不再的妻子,但是他比谁都明白他离不开妻子。
所以在妻子离开后,伊戈尔踟蹰。
但是他是幸运的,这也是我想要说的。
他的成功是两位女人的努力,他太幸运了,有coco这样的人给他激情,coco懂他,懂他的艺术,懂他的坚守,也更欣赏他的那份艺术家气质。
然而特琳娜更明白如何去爱他,明白如何让他去创造,给他最好的选择,给他最好的条件。
一位是欣赏他气质的情人,一位是安稳他后防线的妻子。
他选择前者,所以今后他注定孤独,因为coco她是不甘心做情人的。
幸运儿,不能说幸福。
在这两个词之间,我犹豫了许久,终还是觉得幸运更妥当。
就如影片最后的那样,演出很成功。
剧场里依然有着那么一位目光如炬的女人——coco,就如开场的那样。
香奈儿是个极品女人,她一包养就包养了作曲家全家上下;而作曲家更是个极品男人,他的艳情疑似卖身不说,还要亲手将病中的妻子送去情妇家受辱。
这个版本的Chanel坚硬冷冽地像个男人,但其实她也有内心疼痛的核,只不过不是在Igor身上,而在那张被流着泪翻倒的旧照片;但如果当成爱情电影来看就真的大错特错了,这全部的内容无非是说一个有钱女人如何玩弄她感兴趣的男人又狡黠从容地全身而退的事情。
她出钱资助只不过是她觉得他的才华值这个价,除此之外毫无情感的困扰,甚至连道德的困扰也木有(但倘若暴发户包养女大学生是社会司空见惯的事情,那么包养一个中年男无非口味重点,又何足挂齿呢。
)我曾疑过那句:你已令我失望。
是对Igor无爱的抱怨,但转念一想,那只不过是香奈儿怪他毁了大家的体面。
幸好让人宽慰的是Igor也真的不爱他的恩客,这个男滴其实谁都不爱,只任凭哪种生活方式更爽心就跟着谁走,的确是艺术家的惯常做派。
他说服自己接受资助的理由无非两个,一是为了妻子的病情、孩子的成长环境,乍看颇有些悲壮的意味,然本质上是不堪忍受经济的压力而找个依靠;这点很容易被证实了,后来他的妻子看出端倪,几次三番要走,他都不肯,可见他在艺术展第一次的推辞只是暂时放不下男性的尊严,并非贞操。
二是他觉得香奈儿爱上了他,被包养的一方通常都会这样自我陶醉,但这一点到后来也被推翻了,于是他很崩溃,看地出这事对他的打击很大,令他在晚餐时失态,更恶意地辱骂香奈儿只是个开店的。
到这里我们都知道,哥们你玩完了。
这是部整体很阴郁的电影,但Anna Mouglalis的扮相十分令人难忘,她有着无比优雅性感的法令纹。
其实香奈儿的一生有很多情人,但影片没有表述;她说了让他滚蛋之后,也没有另觅新欢,仍旧保持这层关系。
再后来,两个人都很年老了,各自躺着各自的床上奄奄一息。
我喜欢这个结局,如果一定要安排两个爱无能的人重沐爱河,那可真的是SB透顶了。
真正的爱情一生只有一次,更多情况下是一次也不会有。
他?
她?
他们两个都是独立的人。
他们只是在他事业的最低谷碰到了一起的两个人,发生了一段。
他激起了她对channel N.5的启发,她资助了他最困难的一段,只是这样而已。
她永远是骄傲的channel,不容许任何男性权利凌驾于她之上的女人。
她只会依靠,汲取,绝不会依赖。
她用黑白去填充她的世界,黑白分明,界限清晰。
只有欲望,没有感情。
只有心心相惜,没有感情纠葛。
他们注定是拥有独立人格的人,绝不会委曲求全。
她甚至比他更加骄傲。
而他受到刺激则挖苦她只是个“开店的”的时候,我想到这里全部感情应该就断了。
他们任何一个人都不能够忍受彼此的轻视。
她内心强大到不需要任何人。
通片的语言不多,但细节和镜头的切换,还有最重要的是音乐是整部片子的亮点。
或许,真的有很多语言也表达不出片子里面的内涵了。
其实简单的说,此片子就是简单记叙了COCO当小三的内心历程,在事业上,COCO是个榜样,但正如那位正房说的我很欣赏你的独立果敢,和坚强的性格,但是我无法尊敬你的道德。
下面是极少语言表达的笔记:People are always afraid of what's new.新事物总归是可怕She makes even grief seem chic.她连哀伤时也时髦。
I make my own living.我自食其力。
Often,nothing happens but it can come by chance.搜索枯肠之际灵光一闪。
More than distillation,it's the combination that counts.不仅是提炼,最重要的是混合。
There's a first time for everything.凡是总有初次。
I'm sorry ,but you'll have to choose.抱歉,你必须二选其一。
I’m frightened ,Every morning when I wake up,I can smell...something decaying.At first,I thought it was the flowers,But I realise...It's my body rotting.It's as if I'm already dead.我害怕,每早醒来,我闻到。。。
腐臭。
起初以为是花朵,但察觉。。。
是我的身体再腐坏。
我好像已经死去。
It's as if I don't exist for you.你心中没有我。
I cannot respect your morals.但没办法尊敬你的道德。
被coco独立的思维和成功的魅力所吸引着,观展《CULTURE CHANEL ——法国设计先锋与艺术大师们的对话》次日,我看了传记体电影《香奈儿的秘密情史》。
网上的电影简介不知是被什么人执笔的,简直把观众当成偷窥狂,一片溢美之词之下极力渲染的仅是激情场景,甚至还讨论男女主角谁更占了便宜!
全然不顾配曲者、摄影师、造型师、编剧的一番心血倾注。
让那个满身铜臭味的执笔靠边站。
CHANEL品牌的屹立稳固,源自coco本人的美学定位之高。
即使一百年过去了,影片中coco的衣着打扮依旧令我们这些新时代的女同胞汗颜。
她真是一个独特的女子,在镜头刻意捕捉下的眼神、手势、扭胯乃至凝神,都彰显着与众不同。
有别于《双城生活》中上海女人清咖的娇柔作态被人嬉笑,coco令人叹服。
那里面是一个怎样的精神世界啊?
在战事频繁、时局动荡的年代里,保持着一份镇定和从容,唯一能撼动她的只有爱人的感情。
她是一个真正生活的纯粹的人。
把自己的所思所想通过服饰、珠宝、香水、装潢全方位地展示出来,以独特的方式打造一个CHANEL的世界。
同样改变世界,她不是希特勒那种狂人,而是乔布斯类的思想巨人,因获得广泛的赞同不断拓展空间。
他们都是幸福的。
Coco并非生来如此幸福,孤儿院、修道院磨练了她的坚强与不屈,她真成了一个无牵无挂、只为此生的人。
有那么多朋友爱着她,音乐家、舞蹈家、画家、摄影家、诗人……她以这种温情而友好的方式融入艺术的世界,采撷灵感,给人触动……这和黄土地上的艺术家迥然有异,没有为劳动人民的歌颂,没有为改革大潮的呐喊,没有艰苦的创作,没有饱受争议的曲折,只有那挺立的脖颈、沉静的目光。
靠着自己的才华和勤奋,那么恰如其分地踏着历史前进的节拍,走自己的路,过自己的生活,让无数人慨叹。
电影里coco言语不多,无法知晓她内心的细节。
被放大了的情史,也从一个侧面展示了CHANEL的观念:独立、沉静、丰富。
Coco是真正的创新者。
那出后现代的音乐剧,让我看得着了迷。
似乎最后蒙太奇式站在舞台中心被印第安女孩们围住的不是coco,而是我,无法呐喊,只有机械地蹦跳和战栗。
买不到电影节的票子,于是看了这部片。
之前没怎么了解过,所有感受都是在意料之外了。
首先,看到《春之祭》实在令人激动!
实在想不到哇,这出剧会和chanel扯上关系。
本来期待结尾处能再来一大段舞剧片断的,结果就闪到若干年后了,不过瘾。
另外,《春之祭》首演在佩雷的混凝土大剧院里,巴望着有多几个镜头呐,没盼到。
chanel的别墅很不错,全黑白花纹~各式各样的花纹~但是coco小姐自己的卧房里还是挺多颜色的,那个放着老情人照片的黑屋子也很有趣,场景感很强。
芭蕾舞团老板的办公室里墙上挂着康定斯基的画耶,总之,作为电影布景来说,很有风格,真不错。
chanel的衣服印象中都是粗花呢,剪裁得很方正立体的。
电影里看到的却都是柔软飘坠的料子,很漂亮,很动人,只是和我想像中的样子不大一样。
当然当然,作为一个柴火妞,我也其实并不知道chanel真正是什么样子的。
最后,看完严重地思想起《呐喊与低语》,那些缓慢沉重的大特写(我的联想力果然还是一贯地太丰富了)。
影片最后年老皱巴巴的chanel躺在床上,世界另个角落头发花白的斯特拉文斯基颤巍巍的起身,我居然哭了。
当然这里有着被《春之祭》拉扯起的部分记忆的缘故,却也是因为生命里短暂的花火最为动人啊。
青春易老年华易逝,让一切该发生的都发生吧。
知道香奈儿这个牌子是在让·雷诺的《时空急转弯》。
一个中世纪骑士在洗澡的时候边洗边喝香奈儿的香水。
当然了还有香奈儿本人讳莫如深的前半生。
我没指望导演能把真实的1/10演绎出来,但是希望编得要比香奈儿本人漏洞百出的自传要圆一点。
毕竟英雄不问出处,封建礼教害死人。
影片开头重现斯特拉文斯基《春之祭》在巴黎首演的片段是全剧最精彩的部分,特别当看到现代芭蕾传奇人物Nijinsky突然出现在舞台上的时候,真有点时光错位的感觉,当年坐在台下的还有毕加索、马蒂斯、德彪西...... 根据某些历史记录,那个起身喝彩的人很可能就是德彪西。
据说为了拍此片段,剧组租下巴黎香榭丽舍剧院,改装成当年的摸样,花了整整一周拍摄。
有学者说,《春之祭》首演,另观众震惊的并不是斯特拉文斯基的音乐,而是nijinsky的编舞,而斯特拉文斯基在晚年的回忆录里,为了塑造他自己先锋主义的形象,则把这些骚乱都归于自己的音乐,更何况他和Nijinsky从没互相看顺眼过。
Nijinsky的编舞即使用今天的眼光来看,用惊世骇俗来形容也不为过,所以我觉得此种说法比较可信。
这样的一个台风天的中午,我蜷缩在福建沿海的一个小城上。
屋外是校园里的孩子们,即使是一年级的学生,也比我小不了几岁。
他们发短信来说,老师,我要和你做朋友,我只是想,我不认识你。
不知道影片中的史实有多少,因为台风,因为停电,史实,即使我想知道,也随风去吧。
影片的主题好像只有两个:春之祭 CHANEL NO.5,导演讨巧的将人物一生中的关键词,腻腻歪歪地联系在了一起。
斯特拉文斯基说,你不是艺术家,你是店员。
他妻子说,她在玩弄你,但是在他心里,她是永远不能和他平行匹配的。
斯特拉文斯基写序列音乐,他的音乐时算出来的,晚年却又回归新古典,谁也不知道这是为什么,但是如果把影片中的史实当真,也许COCO小姐会是主导动机之一。
看到影片中很拙劣的把双簧管演奏的部分,用大管来吹奏,拍摄的亦乎有模有样。
突然想起高考时分听的春之祭,慢慢的,夏季也要过去了。
艺术家如他,因革命而流放,而滋生出不伦的恋情。
音乐人如我,这样一个从一流音乐院校里面出来的二三流音乐人,从中心,被流放到一个被台风迷恋的小城,又有何好怀念,他是别人的,他是远方的。
因为来自是一个真实得故事,两个名人之间得故事。
电影像是一件流水账,只是告诉人们发生过什么事情。
没有细腻得人物刻画,好多桥段忡忡而过,香水5号更像是一个广告,和片子本身得联系很少,只是在时间上有逻辑关系而已。
我不喜欢这个女演员得表演,总体太说看完没什么味道,还不如看书
【4星半】看了Stravinsky传记和原著作者的表述后有点更明白了 这不是仅仅是情史 这是火星撞地球啊 而且音乐跟剧情结合的很妙 摄影非常棒 肉戏价格实惠量又足 我要给这片儿怒加一星半!诶 不过最后老年段还是败笔了 停在春之祭复演成功看台上下两人对视的段落不好么....
麦德斯打此片起,完全奠定了我新男神的地位!他太娘帅!安娜也超屌,两个人太有化学反应!
好吧,我喜歡Anna Mouglalis這樣的女人。
貌似看了一部阉割版
小三的最高境界
这片儿,让人一会儿想起《色戒》,一会儿想起《梅兰芳》……她阴郁、强势,她不爱你。如果你是草包,你会毁在她手上。如果你是天才,你会因她而闪耀。虽然这片儿评分不高,但我居然意外地欣赏它的全部。
不喜歡,沒感覺。
片头片尾变幻的褐色花纹很是叫人欢喜,音乐和画面让人着实感到文艺,就是时尚教母怎么是个平胸呢。。。。
为什么这个电影的标签里面有“小三”?.....表这样啊......
为了香香而看完,女主角比“爱美丽”有韵味
情 恨 離 天
凡敢于淌过爱情这条激流的都是浪漫的艺术家和伟大的神经病。电影结尾太多余、太垃圾了。
╮(╯▽╰)╭
矫揉造作。
无比酸涩又强硬的小三事件…
小三的最高境界。。。不过这种基调的电影还真不怎么适合我!!
一直很喜欢Coco Chanel~
根本看不下去的
香奈儿还是法国拍的比较对路。一句话就是伊戈尔的被包养史。前20分钟都在演春之祭,佳节列夫闯巴黎的时候也只不过23岁,他和斯特拉文斯基谁成就谁还不知道呢哼!当然也少不了拉威尔推波助澜。
这片儿也太杯具了点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