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缓如小溪流的剧情,竟然看到最后哭了。
很喜欢故事的最后,以芬、奥莉薇,还有乔的聊天为结束,正如这个故事的开头,悄悄地切入故事,到了最后又轻轻地切走,那么平淡,那么自然,那么不留痕迹,就仿佛一切都不曾来过。
乔是一个话痨,9分钟不发出一个声响就已经是他的极限。
他应该是那种内心特别空的人,需要不停与别人说话,来证明自己的存在。
也许他陪芬一次又一次地去看火车,只是为了有个人作伴吧......芬留给我印象最深的镜头,是他孤独一个人站在废弃的火车顶,镜头拉得很远很远,他就显得更小更小了。
仿佛一个天空的重量,都压在他瘦小的肩膀上。
他的话语总是很少,能用一个字回答的,不会多用一个字。
但他的内心又是无比真诚。
他担心奥莉薇的时候,会主动把她购买的杂货送到她的家中,只为确定她一切安好;他会带上干粮、书,还有烟,静静地坐在奥莉薇房子外的那棵树下,只为能看到、听到她的一声一息......奥莉薇的内心承受巨大的伤痛,但她也能体贴地默默对芬着想。
她知道他细小的身体内有一个高大的自尊,她为他做的事情,总是默默地,不当着他的面的......噢,你们都是孤独的人,当你们抱成了团,就能相互取暖了吧。
电影里男主他一只生活在很压抑的空间,一直陪伴他的朋友是与他有着相似的爱好者,火车追逐猎。
男主的生活这样的生活持续了很久,知道他的朋友离世,也或许是上帝给他独有的照顾,朋友将他的在火车站的小房子留给了他。
他开始了他人生中新的起点,一切都是新鲜的气息,之前的一切都从新开始。
邻居给了他关心,让他从生活中有了一丝新有了温情,他逐渐从一个“心被冰冻“转换成了有了暖流,甚至有了自己的爱情,当这一切逐渐发生在他的身边的时候,他发现了,他身的朋友都是曾经受过很深的伤害的朋友,家人的心灵上的背叛,朋友的易怒的性格,意外怀孕的图书管理员,这一切的一切,但是这或许是伤害太深,大家开始相互拥抱相互理解,开始和朋友一起喝着“讨厌的啤酒”。
这里是治疗人心底最深的伤害的地方,彼此相拥,走到最后。
以上,是给我感受深的一些感触。
但是我更想说的是,我好想在里面看到我了自己。
出生的地方,工作的地方,交往的朋友,我感受到了很很明显的“女人最多的就是为难女人。
任何事情上,举个例子,马路上我尝试借10块钱做公交,女人的第一反应就是,没有,冷眼相对,男孩子就会很爽快的借给,然后通过转账的方式还给对方,百试总是会有不一样的反响,但是每次肯定是让你最受伤的。
也或许是我太自卑。
不知道写些什么了,一路走来,我很想放飞自己,让自己放纵成长。
END
我喜欢这部片子,它太契合了我这段儿时间的心境。
整部片子营造的是淡、慢、真、静的氛围,非常适合一个人看,它的故事发生环境、音乐的调子、人物角色刻画和故事情节的编排都有很多可圈可点之处。
篇幅着眼比较多的人物依次是芬、奥莉维亚、乔、克莉奥、艾米莉。
芬,中年侏儒,性情孤僻,火车迷,爱阅读,他的朋友亨利在遗嘱中给他留了火车站一处房子,生活中因为身体处处受到别人“特别注意”,然后再亨利去世三周后,他来到了这里,开始了一段与往日不一样的生活。
奥莉维亚,金发美妇,身姿曼妙,嗓音性感,经济优渥,两年前儿子山姆从单杠上摔下身亡,来到前夫戴维留下的这处别墅里,来躲避周遭邻人的“指点”。
乔,西班牙裔,话痨,喜欢美女,性格活泼,因为老爹生病,暂时接受餐车生意。
克莉奥,黑人小胖妞,可爱萌,小学生。
艾米莉,青春靓丽,金发妹子,图书馆管理员一枚,与男友克里斯关系时好时坏。
剧中很多细节让人拍手称赞。
芬是步行从店铺到火车站的,每当出现火车在铁轨上跑,音乐就会很欢快。
便利店老婆婆第一次见芬竟然给他拍照,看得出他是无奈拒绝的表情。
芬将桌上小人撞倒,亨利倒下死亡,一种征兆。
奥莉维亚无名指戴着戒指,说明他还爱着戴维,艾米莉在图书馆第一次见到芬时,吓得摔倒了,体现她心里的不安,在后面的剧情中透露出他怀孕了,可她还没告诉任何人。
在芬刚到小房子门口,回头张望,看到了乔留下的凳子,真说明他随意不羁的性格。
乔在奥莉维亚家留下的纸条上写着“for a good time call joe 9173150”,表明心意他很想泡她。
而躺在沙发上奥莉维亚对芬说,你是叫不醒他的,说明奥懂乔可能不是真的睡着了,就是说“你永远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从后来乔问芬的话里也可以得出,奥问芬是否恋爱过,乔问芬是否有性经历。
从乔跟克里斯见面时的对话动作可以看出,他们之前应该是一块儿厮混过,后来老爹生病,不得不接手餐车,他也抱怨期盼他爹快点好。
克莉奥对芬说她喜欢奥,说明她跟奥在车厢里玩的很开心,也可以想象到奥跟儿子山姆在一块儿的时候是多么开心,接着芬回答了,他也喜欢奥。
奥有两个电话却不接,芬没电话,乔一直不停的接电话,说明了三个人的生活状态,抗拒、孤独、烦躁。
奥随时都是车来车去,芬一直都是步行,后来也许是乔真的以为芬是勾搭美女的高手,想跟他一块儿呢,才会有乔跟芬一块儿散步,接着又会有奥加入进来,而且三个人穿的鞋子也不一样,芬一直是皮鞋,奥是运动鞋,乔是帆布鞋,顺便也可以看下三人着装,芬一直衬衫,乔大裤衩,奥倒是一直得体呢。
奥的画中是一种破碎、凌乱的感觉,她的心态应该一直如此。
芬拿出的书签上写着奥的名字。
奥裹着浴巾下楼开门时的娇羞表情。
芬的房间至始至终只有一个沙发,所以奥在的时候他睡浴缸,艾在的时候,俩人睡一起,但是镜头不是一个整体的构图给的特写,在两人中间还有一根钢筋,说明两人什么都没发生。
大量特写镜头的运用很奇妙,它不是直接告诉你什么,让你去意会,除了画面,每句对白也都有深意,就像冰山一样,只看到表面的,剩下80%以上的内容在水里,在把故事讲明白后,又给人极大的想象的空间。
剧中反复出现的还有奥的“shit”,芬的表,乔的啤酒,这些是很有象征意义的符号,还有对芬躺在沙发上,火车通过,光线跳闪,奥在灯光下单独坐着,一次画画,一次吃药,这些在人物不同的心理状态下都恰到好处。
如果说奥是为了忘却失子之痛,芬是躲避别人对他鄙夷好奇的眼光,乔是接替老爹的生意,奥、芬的状态,很难主动将故事推向高潮,乔就是那个活跃气氛的粘合剂,虽然他有“私心”,但三人心知肚明,不是吗?
为什么芬能引得奥、艾对他倾吐心声,也许恰恰因为他是个侏儒,引起人的某种同情和信任,不会对她们有大的伤害,剧末,奥因为戴维还有一子而吃药,艾还没告诉男友其怀孕,虽然她告诉了家人。
故事推动的主线当然也是三人之间的关系发展,一块儿散步,拍摄并观看火车猎手录像,到最后又坐在一起调侃,主要是芬与奥之间情感冲突,第一次他去奥家,将电话放在门口就离开,和乔一块儿去奥家party,主动给奥送外卖,被拒绝进入房子,他生气,把主动跟他搭话道歉的乔给吼了出去,再次主动去奥家,被奥骂出门外,去磨坊酒吧,跳上桌子,吼道“我在这儿,好好看吧”,这会儿就已经将故事的要义表达的差不离了,一切的原罪都归结为,他是一个侏儒,他不能得到陌生人的尊重,也不能得到爱情,他醉醺醺,倒在铁轨上,想着被火车轧死,结束一切,结果,只是轧碎了他的表,却也轧醒了他的人生,他重归平淡,再一次去看望奥,发现她躺在厨房里,他救了她,却重回到自个儿呢房间,让乔接他一块儿去看奥,最后,三人又坐到一起。
当然他对乔,也是从拒之门外,到一块儿散步,到将艾说的他的下巴很性感这样的话都告诉他,到答应他去磨坊酒吧喝酒。
无论怎样,这个偏僻荒凉的地方是芬的春天,他有了太多的改变,他有了朋友,甚至去学校作演讲,尝试着去追爱。
在原本跟亨利这个老头待在一起时,根本不可想象的,从枯燥乏味到有滋有味,逆天的翻转。
这里是他的“世外桃源”啊。
其实归结为一句话,就是人要经历、超越、生活。
2017.01.17
一个侏儒,一个丧子的母亲,一个父亲病危的厨子,一个意外怀孕被原生家庭抛弃的图书管理员,一个黑胖丑的小女孩。
他们的弱点太明显了,比冠军手里的奖杯还要引人注目,而且还无法改变,连努力都没用。
这些悲情色彩的人会莫名其妙的相互吸引。
也许是出于亲切,也许是共鸣,也许是能得到安慰,看着还有比自己更惨的人,心里舒服些。
他们不用认识,便已经成为朋友。
所以,你的弱点还是一种社交工具,不必为弱点发愁,去找同样悲情的人吧,你们更容易成为朋友,那种很珍贵的朋友。
对正常人来说,示弱才能有朋友。
我记得有一年暑假很热的中午,我在一条小巷子中遇见了一个没有双臂的青年,看见后我下意识地避开他,让他先走。
但是从我旁边过的时候,他却突然用他的肩膀使劲撞了我一下 。
后来我总是想,我是不是做错了什么。
芬努力地想和普通人一样,不愿意袒露自己的弱势,拒绝别人的帮助,无视别人的嘲笑,沉浸在自己的世界。
这个世界大概是友善的,很多人并非怀有恶意,只是不知道如何与芬相处。
有的时候人们怀有的善意成为了敏感的芬最讨厌的地方。
还好芬遇见了Joe。
Joe是一个很多情的人,无论芬拒绝多少次,他总是会主动和芬说话,和芬一起散步,送给他一杯牛奶咖啡。
但我最喜欢的是Joe不动声色的善良,我始终相信芬门前的信箱是Joe装的。
或许和芬相处最好的方式就想Joe一样,把他当成普通人,但却不懂声色的帮助他。
时至今日,我始终对那个男青年抱有歉意。
愿你遇见Joe。
04.30.04.The.Station.Agent.LIMITED.DVDRiP.XviD-BRUTUS心灵驿站导演: 托马斯·麦卡锡 Thomas McCarthy北美上映日期:2003/10/03 (Limited)美国国家影评人协会年度十大佳片美国日舞影展最佳剧本、最佳女主角及观众票选最佳影片英国影艺学会最佳原著剧本美国编剧人协会最佳剧本 除了我上面列出的这些奖项,这部《心灵驿站》还获得了很多较小的电影节奖,包括很多最佳剧本奖。
对于这样一部始终气氛平淡,缺乏情节的高潮起伏,以细节见长的电影,赢得如此多的最佳剧本奖,实在是很难得的事情。
故事其实很简单,一个年轻的侏儒,芬,自我放逐到一个偏远的小镇,热爱研究火车的他,本想在这里与世隔绝,然而有另外两个年轻男女,乔和奥丽维娅慢慢走近了他,三个人在互相的交流中彼此逐渐贴近。
最开始,芬带着警惕与怀疑的目光注视着四周的一切,这很正常,他完全有理由去怀疑每一次外界的主动接近都只不过是为了猎奇或更进一步的取笑他,然而热情奔放的乔和温柔细致的奥丽维娅并没有放弃努力,在一次次友善的示好之后,他们终于建立了友谊。
没有俗套的坠入爱河,没有崇高远大的理想,没有误会和反目,他们只是平淡的生活着,像我们每个人一样,绝对的普通,偶尔也会因为外界的流言蜚语而口角。
很难想象这样的故事可以拍成电影,它每天都在我们身边发生,还有什么必要去电影院呢?
细节,导演给予我们的只有细节。
坐在河边一整天看着火车一列列的通过,在废弃的铁轨上散步,沉默的坐在一起用餐,温馨的夜间聊天,疯狂的与火车飙车……导演是聪明的,已经看惯太多凶杀情仇惊险刺激的我们,真正缺乏和渴求的,却正是这些细节。
其实我们的生活中不是缺乏细节,而是缺乏感知细节的能力,我们的心灵已经被那些戏剧化的情节、大喜大悲的刺激打磨的太过粗砺,我们只有在导演的帮助下去一一重现那些细节。
这部电影,有些类似我以前介绍过的另一部《美国荣耀》,同样都是贴近生活的剧情设置,真实,平凡而琐细。
这样的影片总是让我对主人公的生活有些羡慕而又向往。
三位主人公夜里挤在奥丽维娅的家里看录像,看到七倒八歪得睡着,深夜,奥丽维娅和芬开始聊天,谈他们的过往。
谈的并不深,很快便各自入睡。
我最喜欢这一段。
倾听、理解、然而又并不接近到对方的个人空间之内,我们也并不指望别人来排遣自己的寂寞,我们只是都有些故事,需要找一个听众而已。
这样的夜晚,我似乎有过,然而太过遥远,已经回忆不起,我多么想再生活一次。
这确实是很简单的事情,但又确实是很难的事情。
心情不在,人不在。
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尤其是像芬巴这样天生作为侏儒人,少不了别人歧视和关注的目光,没人能理解他,他也不需要麻烦别人,专注于自己的生活,不需要任何人来打扰,他只想自己一个人静静。
但是完全不在乎这真的能做到吗?
心里想着是这样,但现实中遇到那个她伤心时候被驱赶,遇到那个她男朋友来找茬自己却无能为力只能被欺负的无奈,这怎么不能又想起自己,又恨自己是这样的人呢?
一开始也不适应,别人来敲自己的门,但是慢慢到后来一切都在默默地发生改变,原来有朋友的感觉其实也不赖,他们就像星光一样,即使我仍然是一座孤岛,但是只要我抬头,就有星光陪伴,这一个旅程也不算乏味了。
撰文:北京慧泽心洲心理专家、主任心理咨询师 叶艳《心灵驿站》,又名《下一站,幸福》,这是一部平淡、细腻而温暖的影片,细节处总能轻轻碰触心弦,心生疼地想要流泪。
影片讲述侏儒身材的芬,外形高大俊朗、话语滔滔不绝的乔,遭受丧子之痛、深陷抑郁情绪中、美丽善良的女画家奥丽维娅,三个人因各自的痛苦走到一起,相互陪伴的故事。
自卑:芬,因为身体侏儒,而拒绝和外界打交道。
他选择着一切不需要与他人合作、交流的生活方式,工作、生活、购物,他一个人,挺着胸、昂着高傲的头在那些高他一倍的人面前走过,然而,他还是躲着的,他选择关闭一切、关闭他的耳朵、他的心,任由他们的嘲讽、挖苦,尽可能远离与人的接触。
他用这些行动告诉着每一个走近他的人:不要关注我,请忽视我的存在,请别来伤害我……这样乞求着。
同时,他又筑起高墙,小心防备着随时而来的伤害——被动保护自己。
芬板着脸、硬着身子,像一个机器人一样,小心翼翼地从人前走过。
他的身上时刻带着一个怀表。
有人说,他是控制。
控制感,往往来自于内心安全感的缺失。
生活的可控,让芬觉得他不只是一个被欺侮、嘲笑的可怜虫,他还是可以主宰,可以安排自己的生活的。
芬,像怀表一样精准地控制着自己的生活,控制着自己。
对于芬来说,从这份可控感中,他获得着些许自我成就感、安全感、安慰感。
在一段铁轨场景中,沿着铁轨走的芬,发现后面跟着一个胆怯的黑人小女孩,他转过身,毫无防备地、充满热情地说:hey,黑人小女孩羞怯地飞快逃去。
透过这个场景,我们看到芬的内心其实渴望着与人的交流,只是因为内心的恐惧,惧怕受伤害,对人的不信任,让他将自己用铜墙铁壁包裹起来。
这让我想起一个童话故事《铁炉人》,讲的就是一个惧怕受伤害,或者因为受伤害,已经失去对人的信任的一个人,他将自己封闭在铁皮里面,扮成冷冰冰的样子,拒绝人走近他。
同样,这也是一个充满控制欲的人。
说到控制,我们也不能一棒子打死:凡是控制的人,都是安全感缺失……控制也分两种,一种是,具有控制欲的人,另一种指,做事具有控制能力的人。
具有控制欲的人,不一定对事情有着很好的控制,而在做事上具有控制能力的人,未必一定是一个控制欲的人。
回到芬的话题,芬内心的渴望交流,当他遇到更弱小的人时,就会表现出来,或者当他确定这个人不会伤害他,他感到安全时,他才会打开心扉、敞开自己。
比如,超市的那位与他甚为默契、相知的老黑人,后来的乔与奥丽维娅。
因为身材矮小,芬遭受着恶意或无意的伤害,对于芬来讲,因为自卑,便会让他更加敏感,即便是一个无意的伤害,也会在他的内心掀起浩瀚风暴。
所以,芬——控制!
他必须用控制的手段,控制起自己受伤害的脆弱的内心,也许它常常躲在一个角落里发抖,但是他完全表现出“钢铁人”的样子,装作无枪不入。
他必须用控制的手段,把受伤害后,自己愤怒、委屈的情绪压抑下去。
胆怯和弱小让他不敢发泄,因为他不确定发泄的后果是否是更大、更让他恐惧的伤害。
所以,他必须“控制”!
然而,情绪,是一种能量,它不会因由你的控制,就消去。
压抑,只是隐而不发,只是不断地积累而已。
芬的情绪宣泄有一个途经,那就是火车。
芬,酷爱火车。
在心理学中,火车的象征是什么?
火车,大概是最有气势、体形最庞大的交通工具了。
由此,我们不难想像,这对身体矮小的芬来说,是一种“补偿”心理。
芬将心理需要投射到火车上,来获得一种对强大外形的满足。
不仅仅如此,火车,动力很强,跑起来,呼呼响着,甚是气势磅礴。
对于情绪总是压抑着的芬来说,火车这种气势会带给他一种强烈的快感,压抑的情绪,借由火车进行了释放、表达——情绪的替代宣泄,情绪的“发声”。
黑人小女孩,也酷爱火车,常常一个人在火车上玩,这个孤单的小姑娘,她内心有着怎样的情绪呢?
交通工具,象征情绪的发声。
这在我们的沙盘游戏中很常见。
一段时期有着比较大的情绪的人,在做箱庭时,往往也会选择火车、飞机、火箭、赛车这类运输工具,这些无意识选择的小玩具,象征地表达了他内心的波动情绪。
芬的情绪,在他醉酒后,站上吧台,大声嚷嚷时,达到高潮。
醉酒,意味着失控,控制达到了极限,情绪冲破控制。
站上吧台,大声嚷嚷“你们都来看吧,看吧,这就是我,丑陋身体……”这时,他放弃了假装,放弃了躲闪,看吧,看吧,这就是我!
他开始正视自己,接纳自己由此开始。
于是,控制打破——怀表被轨道上被压得粉碎。
他敢于接受黑人小女孩的邀请,走上讲台。
当问到身高时,他神态自若地如实相告,他不再惧怕被拒绝,依然坚持去关心奥丽维娅……内心的强大,来自于对自己的接纳,而不是掩饰、假装,不是去追逐成为那个优秀的别人。
简单说下乔和奥丽维娅这两个角色。
导演用乔——一个外形高大俊朗的形象来演绎另一类人。
如果说,身材矮小的芬自卑,在我们看来,理所当然。
那么,拥有高大俊朗外形的乔,就一定特有优越感,特自信,是上天的幸运儿吧?
乔,用他的故事,告诉我们,每一个人都有着他自己的痛苦。
乔的出现,在打电话。
乔的每次出现,总是在说话,不停地说话。
芬用火车表达、释放他的情绪,而乔,则用说话来表达、释放他的焦虑,不安。
和芬的方式不是的是:一刻不停地说话的人,内心充满着恐惧、不安、焦虑,他试图用说话,用与人的忙碌交往,来掩饰、掩盖、回避这些情绪。
如果说,芬回避的是来自外在的伤害。
而乔,则是在回避内心的恐惧感,他用“忙碌”来麻痹自己,不是在说话,就是在打电话,或者在做饭……奥丽维娅与芬进行成人般的对话,而对乔,只是像对孩子般一样无奈摇头。
高大俊朗的乔,在影片中没有任何展现男人性感的情节。
乔一直像一个大男孩,而不是一个男人。
耍宝,逗乐,带给大家快乐,往深里看,这其实是他用来与人交好的一种讨好行为——让所有人都喜欢他,这样,他处在人堆里,就不用害怕。
猜想一下乔的家庭,影片有不多的情节有提到:父亲生病,他来替班,和父亲一起去酒吧,父亲的突然病重,会让他慌乱得吓得半死……父子间的这种过度缠结,似乎在说明,乔生活在一个单亲家庭,父母早早离异,或者母亲在他早年过世。
父亲对这个儿子疼爱有加,乔对父亲也是过度依赖,以至于到了成人的年纪,依然是一个孩子样,甚至不工作挣钱(“父亲生病,他来替班”似乎在说明乔一直没有工作),这在精神分析中,称作“庵割焦虑”,对父亲的依赖,以及,对自己成年会威胁到父亲的权威感到惧怕,于是就仍然扮孩子状,来讨好父亲,也来讨得被照顾。
再来看一下奥丽维娅这个角色,一位丧子、离异的母亲,她将自己封闭着,沉浸在巨大的痛苦中,她的发声表达方式是:绘画。
当乔和芬第一次来到她的家里时,他们俩对她的画都表现出惊异的样子:那些画,色调灰暗阴沉压抑,人物的表情扭曲或疯狂的样子。
这是她内心的表达。
补偿与超越:生命的成长,无论哪方面,都要回到关系中,在关系中修复,透过关系来完成生命的圆融。
三个人因为不同的痛苦,吸引着走到一起。
三人不同的情感缺失,在关系中被无意识地得到补偿、满足。
乔是一个向外求的人,他热烈而善良地讨好周围的一切人。
这让封锁自己的芬无法拒绝这份没有任何伤害企图的热情。
芬的内心一直渴望着与人的交流,只是对人的不信任、多年来的伤害让他不敢敞开自己。
然而,在乔不断地热情攻击下,芬开始有些牵强地、勉强与之交往。
芬的钢铁人面具开始有裂缝,然后在不断地与乔、奥丽维娅的交往中,被一点点消熔……在这两个人的交往中,芬的沉浸内心,内在的强大,也让乔不得不学习安静。
在有芬的陪伴下,乔开始安静下来,静静地共同午餐,安静地观火车,安静地沿着铁轨散步。
神圣的静默,静默常常能让我们的心安静下来,变得清净、智慧。
这份安静,静下来,对乔来说,是难得的心灵休憩时刻——乔的内心开始停止慌乱地外求。
影片名《心灵驿站》,具有深刻的寓意:驿站,火车的一个小停站处,休息处。
当火车停下奔跑,当情绪,平静下来。
当我们放下争斗、纷扰,不被恐惧、焦虑所困,内心真正平静下来时,智慧便在我们内心升起,我们才能够清明地、自由地看清事情的真相,才能听到来自内心深处的声音。
停下来,安静下来,是获取心灵自由的一个前提条件。
人际关系,总是要回溯到我们的原生家庭——与父亲、母亲的关系。
影片中,只有芬和乔的关系是远远不够的,芬和乔间的关系更多是满足了他们的父子关系、伙伴关系。
心灵的独立、圆融还需要一位女性,一个母亲角色。
美丽、善良的奥丽维娅,沉浸于丧子、离异之痛中,这份忧伤无法排解,她拒绝使用手机,拒绝与外界交流,把自己关在痛苦中独自饮泣,直到遇到芬。
芬的外形缺陷,这个孤独、脆弱,假装坚强的灵魂,让善良的奥丽维娅内心升起一份母爱般的疼惜、怜悯。
她开始主动去关心芬,去温暖他。
这份爱,超越人性中的欲求,圣洁而纯粹。
如果说,乔用热情攻破了芬的防线,奥丽维娅充满温暖、柔柔的爱,就像母亲的怀抱里一样,完全的安全、放松,没有伤害,没有拒绝与防备,让芬内心多年筑起的坚硬堡垒开始消解、熔化。
对于乔来说,芬、奥丽维娅更多是他的父母亲角色。
这个早年缺失母爱的大男孩,在与芬、奥丽维娅的关系中,再一次回到父亲、母亲的关系中,将这份来自生命深入的恐慌得到补偿和满足。
影片对此没有过多讲述,我们猜测的话,乔将会在这样一份充满爱的母亲身边,在静默、淡定、接纳自我缺陷、不再控制的父亲身边,脱乳,成长,真正实现他心灵的独立。
奥丽维娅,仿佛一位女神,美丽、善良、圣洁。
我对她怀着强烈的情感,热烈地爱着她。
这样一份移情,我想不仅仅来自我内心的投射,导演的寓意也许就在于此,芬和乔,一定也怀着热烈的情感爱着这位女子。
她将丧子之痛,对儿子的那份爱,更大地给了需要爱的人,而不再只是狭隘地,自己的儿子。
完成了一个从人性之爱到神性之爱的蜕变过程。
再回顾一下三人的关系吧,沉默的共进午餐,疯狂地与火车赛车,沿着铁轨散步,夜间小叙,相互间用细微的温暖陪伴着对方、陪伴着自己的痛苦。
在这样一份淡淡的、缓慢贴近的爱中,心灵碰触,彼此懂得、疼惜、温暖,生命开始不再回避、开始有力量敢于去面对那些苦痛。
经历过痛苦、风雨后,生命开始了新的旅程——下一站,幸福!
非常喜欢这部电影,电影前半段芬没有办法敞开心扉,因为身为侏儒,过往的经历让他相信如果与人为伴,终有一日的分离会让他伤心。
半推半就接受友谊之后,果不其然意外发生,同时也有自己的原因,朋友相继离开了他。
但是大难不死之后就想通了,开始主动关心在影片开始主动关心他的人,从逆来顺受到努力去生活,这个电影的叙事节奏还是让人很舒服的。
Peter演技很好,但是估计太多都是他本人经历过的就不夸演技了。
“如果不是彼得来演这个角色,老天爷,这部剧肯定就完蛋了。
”——乔治·马丁。
这个彼得全名叫彼得·丁拉基,没听过?
那“小恶魔”你一定知道了,美剧《权力的游戏》中最受人欢迎的角色,没有之一。
凭借“小恶魔”提利昂•兰尼斯特这个角色,彼得·丁拉基二度蝉联了美国电视界最高荣誉“艾美奖”的最佳男配角。
可以说,是彼得·丁拉基成就了“小恶魔”,也是“小恶魔”成就了彼得·丁拉基,毕竟他现在已经是好莱坞最高片酬的男演员之一了。
最近看了彼得·丁拉基早期的一部电影——《心灵驿站》看完这部片子,菌叔感觉这就是好莱坞版的《菊次郎的夏天》啊!
芬是一个火车模型店里的修理工,生活中他差不多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研究火车上,店长是他多年的好朋友,每天的生活两点一线,看似平常,但芬的内心却是孤独的。
因为他是一个侏儒,那种孤独感是刻在骨子里的。
因为身高,生活中他会被人忽视,会被人歧视,但芬早已习惯了这些,他不会对别人表现出什么抱怨、愤怒的情绪,只要他的生活还能继续,他好像就能淡然接受这一切。
但是,当芬下意识地微微低头或眼神向旁边无意识地一飘时,我们能看出来,他是孤独的。
店长突然去世,遗嘱中,店长将新泽西的半亩土地留给了芬,那里有一座已经废弃了的老火车站,芬便一个人搬回了那里。
故事不能只有一个芬。
《菊次郎的夏天》中,北野武饰演的菊次郎是一个有点神经的,看似混蛋实际却很暖心的大叔。
《心灵驿站》里也不能少了这样一个角色。
乔因为父亲生病,需要代替他看两周咖啡热狗车的生意,因此也就正好结识了住在火车站里的芬巴。
乔对所有人都很“热情”,热情得甚至会让人无所适从,乔会想的很简单,想到什么嘴上便能说出来什么,但他实际上却是一个很耿直内心很善良的小伙子。
奥利维亚是一个单身女画家,他与芬的初次见面颇有些黑色幽默的味道。
第一次因为没有及时发现芬,开着车的奥利维亚差点将芬撞到;转眼第二次见面,奥利维亚这次小心了,却因为急着放下手中的咖啡,烫伤了自己,又一次差点撞到芬。
影片的前半段就是在这样一种略带尴尬又有些荒诞的小幽默中度过。
三位主人公也就这样结识在一起。
尴尬感源于芬的侏儒,影片中他不可避免的会遭到别人歧视,甚至当有人不会歧视他而试着接触他的时候,在芬看来这都是别人强忍着的伪装而已。
这种视觉尴尬与观众心里层面的尴尬感,是导演专门营造的,为了突出“侏儒”这一特殊人群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众人时复杂的内心活动。
而影片中一些荒诞的小幽默甚至误会的设计,是导演用了一种非常规的手法强行拉近了三人之间的距离。
因为当一个人认为正常的一些东西都是一种歧视时,反常规的手段或许才是正视。
影片的中段是暖心和治愈环节,他们三个一起在铁轨散步吃牛肉干,乔开车带着芬完成了“火车追逐者”的拍摄体验,他们三个在奥利维亚家喝酒看电影……这种带着夏天的味道的暖心桥段,任何人看上一眼,都会不由自由的微笑起来。
但是影片后半段却急转直下,奥利维亚前夫的出现打乱了他们三个人之间微妙的平衡,也因为芬自身侏儒的原因,当看到朋友受到欺负时他甚至都不能拿拳头去出气。
他恨自己,不好的心情也影响了他和乔的友谊。
奥利维亚好像变了个人似的故意冷漠芬,乔的热狗车也不再像往常一样开到芬的隔壁,芬好像又回到了自己一个人时的孤独状态。
芬不想失去奥利维亚和乔,他努力去挽回过,但是他所做的一切好像都毫无意义,难道一切都因为我只是个侏儒吗?
当芬失落地在酒吧买醉时,他愤怒地爆发了,“你们看吧,你们好好看吧,这就是我!
”他生在这个世上就是错误吗?
跌倒在铁轨上的芬,看到迎面而来的火车,想着不如就这么让火车带走他吧。
但是当第二天醒来时,火车只是碾碎了他的怀表。
当死都不怕时,生活中还有什么是解决不了的?
其实影片想表达的也正是这个,生活中经历过最糟糕的事后你还会怕生活吗?
最美好的事总是在最糟糕的后面,只要你敢等到人生的下一站。
一如影片的另一个译名《下一站幸福》。
影片最后芬、乔和奥利维亚再一次坐到一起时,生活中还有什么是比这更幸福的事?
我是菌叔,我们明天见
影片结束了教授问我们,这部电影有plot吗?没有。为什么呢?因为这部电影在哪里结束都不重要,就像人生一样,在哪里开始,哪里结束,都是没有故事性的,单调的,平淡的。
实在看不懂 逻辑也不通 我看的是剪辑版?
三星半,因为先天条件,丁拉基将这个特殊的男主表演得入木三分,男主很幸运地能认识两位好朋友,帮其摆脱自卑,融入人群。JOE这个角色真不错,积极温暖热情充满活力
人毕竟是社会属性的生物,没有人会主动选择孤独,除非心理原因或者生理方面的某些缺憾,无法融入正常人的生活并非某人的问题,而是周围人群看待和对待“他”的方式。很多镜头细节处理的非常漂亮,把孤独和自我封闭展现的清晰精彩。每个人的孤独都不同,抱团取暖也要建立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上。幸好没有一个人是孤岛,总会遇到能称之为朋友的知音。小恶魔多年前的演绎蛮不错的,岁月在他脸上留下的痕迹正好成为小恶魔的智慧源泉。而女性就境况迥异,当年还算风姿卓越的派翠西亚如今只能在《利器》诠释病态变态的老母亲了。
PD does have a nice chin! 跟柯基犬一样治愈好吗!!!
我完全能共情美女为什么会喜欢侏儒,那种治愈的感觉,我懂。。。还有中间尬着的乔,哈哈哈,笑死我了,太逗了
较为平淡,我不大能融入的娴静,他们倒是自我和解了,但我若在其中,怕是更加郁结难舒了。
这是天堂生活吧。不用上班的三个人,彼此几乎不用过多言语交流,就能达成心灵默契,美固然美,但整个架空在虚假的框架上,又有何意义?
喜剧成份还可以,结局与起因都没怎么交代清楚,让大家感受了一下中间过程;片名本是如此还翻译过来的呢,有点太直白,或者说没深度,让人一下子拿到纲领,再去对照,却发现少了一些深度
小恶魔,小清新,小温暖
Olivia非常典型呀 电影不是我喜欢的类型但是 joe很像那个有名爱情片里面的男主 片尾音乐很喜欢!
好无聊的电影
男主把孤独演绎的很好。画面也很美。只不过爱情来的太突然,走的也很尬,似乎很生硬。
大叔强烈推荐的电影 小镇子 三个人的故事 陪伴
安静,祥和,温馨,值得一看的影片。
宁静的美国小乡镇真的是人间天堂。每天的工作就是卖几杯咖啡,其余的时间就是喝着咖啡看书、闲聊或者发呆,如此宁静简单的生活看上去却那么美。
感觉有点东西,但不多
还不错,能静下来看。
像是偷偷截取了生活的一个片段,片段里有大喜大悲,却没有大善大恶。一直对美式小清新,治愈系之类的无感,但是这部片却是笑点出色,而且演员阵容在如今看来也很赞。
调子慢得很,慢得很。生活如一列列驰过的火车,随风飘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