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异乡人:上海的芥川龙之介

ストレンジャー~上海の芥川龍之介~,A Stranger in Shanghai

主演:松田龙平,冈部敬史,中村友理,奈绪,金世佳,任洛敏,邱必昌

类型:电影地区:日本语言:日语年份:2019

《异乡人:上海的芥川龙之介》热门推荐

《异乡人:上海的芥川龙之介》剧照

异乡人:上海的芥川龙之介 剧照 NO.1异乡人:上海的芥川龙之介 剧照 NO.2异乡人:上海的芥川龙之介 剧照 NO.3异乡人:上海的芥川龙之介 剧照 NO.4异乡人:上海的芥川龙之介 剧照 NO.5异乡人:上海的芥川龙之介 剧照 NO.6异乡人:上海的芥川龙之介 剧照 NO.13异乡人:上海的芥川龙之介 剧照 NO.14异乡人:上海的芥川龙之介 剧照 NO.15异乡人:上海的芥川龙之介 剧照 NO.16异乡人:上海的芥川龙之介 剧照 NO.17异乡人:上海的芥川龙之介 剧照 NO.18异乡人:上海的芥川龙之介 剧照 NO.19异乡人:上海的芥川龙之介 剧照 NO.20

《异乡人:上海的芥川龙之介》长篇影评

 1 ) stranger上海的芥川龙之介

该剧根据芥川龙之介的《上海游记》改编。

影片讲述100多年前,作为《大阪每日新闻》记者的芥川龙之介来到上海的所见所闻。

大作家就是大作家,这是日本版本的论建党伟业之必要性,觉醒年代,人血饼干比鲁迅的人血馒头更加唯美凄惨入骨,我独爱最后一幕,异乡人芥川龙之介独坐在水乡古镇的美人靠上,村山寥寥几句说了李达,旁白说了芥川龙之介的归路,一气呵成,人生大抵如此。

一个深受中国四大名著影响,看到中国乞丐会想到武侠小说里的丐帮大佬的花样男子,人生于他,就是一场灿烂辉煌的游历和盛宴,走一遭看一路,还是要尘归尘土归土,恰如樱花盛开转瞬即逝辗转为泥。

很魔幻也入地的一个游记,视角独特,好片[玫瑰][胜利]

 2 ) 上海,日本人,中国人

非常了不起的好电影,不仅是艺术上的杰作,而且是中日两种文化沟通的桥梁。

生活在这两个国家的人甚至曾经可以一起阅读同一种文字,而现在却在仇恨和警醒下,渐行渐远。

与充斥着主旋律的主旋律的革命电影不同,欣赏这部电影的过程就像是一个异乡人游历民国的上海,穿梭在华灯和喧闹的街头,散步在烟雨中的江南小巷,去拜访各色的革命家 诗人 ,也探寻烟花柳巷,窥探市井和烟火。

被整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阴霾和革命的暗流所笼罩的中国上海,通过一个日本旅人的眼睛,去揭开社会的面纱。

电影的美术精致,镜头大气,上海味道匠气,让人感觉不像是日本大河的历史剧。

但在细微之中,随着故事的铺垫,那种随着温柔的对白而缓缓升起的情绪才让人惶然:原来自己看的仍是一部情感细腻的日本电影!

在芥川先生拜访了各路"伟人" 之后他对我们中国的革命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这个国家在动乱的危机之中,经济 政治 艺术 都濒临崩溃,老一代革命人都去等待奇迹,你们要怎么办?

尝试去回答这个问题,可能也就是那个时代的革命青年拼死去做的事情。

而芥川先生坐在市井中央,啃着油条,手里碰着一本 新青年 的时候,我便心里默想:那一代人中总有人始终没有放弃。

有中国人,也有日本人。

这部电影是现实和艺术交融的典范,日后再细细来看。

 3 ) 寻觅桃花源

《异乡人:上海的芥川龙之介》改编自芥川龙之介的《上海游记》,讲述1921年芥川以大阪每日新闻视察员的身份在中国的所见所闻。

松田龙平饰演芥川龙之介,除了日本演员还有中国演员参演;而剧方对上海民俗、历史的考证,还原度到了惊人的地步。

于是你能听到京剧秦腔的铿锵和婉转、看到在鸦片烟雾中横七竖八躺在街边的游民、看到乞丐、妓女、政治家、新青年,好一副民国初年的众生画卷。

金世佳扮演的李人杰是共产党一大发起人之一,他留过学,受过良好的教育,他能看到希望的火种却又迷茫未来。

向来热爱中国古典文学的芥川在此之前从未想过他喜爱的国度已是这般模样。

他不知道这时的中国已经陷入怎样的泥潭,他对中国的未来还抱有盲目的乐观。

李人杰说,学习的书和杂志根本不够用。

芥川想当然的回应道:“你去写不就行了吗?

对,你应该马上着手创作。

”李的声音立刻颤抖起来,满是压抑不住的忿恨和迷茫:“火种已经握在手上了!

…然而,我的力量能否战胜困难,我的身体能否承受得了,我都不清楚。

”芥川想给识字的男妓“露露”带些书,露露是个心地善良的好孩子,他想鼓励他,你这么年轻,多学点东西,不要碰鸦片,他说你这样的人是中国未来的希望。

可芥川带来了书却看不见他了,那个男孩子死在集会的乱棒之下,他的血染红了街道又爬上玉兰的酥饼。

露露死去后他又去听绿牡丹的戏,这次唱的是《霸王别姬》,喧闹的鼓声和唱段让他暂时忘却了迷茫和痛苦,他大声叫好,买下一整篮花送给绿牡丹。

绿牡丹向他道谢,谈笑间一口响亮的痰吐在地上。

刚刚抚慰过芥川的“美”,就像流光溢彩的泡泡啪的一声碎了。

露露和绿牡丹更像是一正一反两个象征,颠沛流离的良善之人刚试图斗争就流尽了血,随波追流的梨园弟子却在舞台前后受人追捧。

芥川终于发现,这个中国,不是他的理想中的桃花源。

“道路还很漫长啊。

”好在最终走过来了。

 4 ) 异乡人之梦

每次想着不要开弹幕,但是忍不住想看看别人的看法,随即感到非常后悔,因为只剩下反驳和轻视别人的情绪。

松田龙平饰演的芥川龙之介捻着玉兰花坐在水边,旁白说他六年后服用大量安眠药而自杀,弹幕里有人感慨真是病态的人生。

让人不解的是,每每看到日剧日影里出现这样的“日本人变态论”,似乎唯有如此才能彰显出自己局外者的傲慢,对于电视剧作品本身想传达的,对于芥川本人真正的经历和思想,没有丝毫进一步了解的欲望。

无疑这部剧为我们呈现了当时中国社会的部分真实。

当时中国最先进却也最堕落的城市,就像狄更斯在《双城记》里说的一样。

烟火气的大上海,有来自各国的人,戴眼镜的舞女,纸醉金迷、觥筹交错、吴侬软语……门口卖玫瑰花的女人、写得一手好字的铁拐李似的乞丐,早餐桌子不远处撒尿的人……上海的夜晚、白天都是芥川头脑中的一幅幅剪影,作家的想象力通过镜头表现得很好。

梦境里深陷烛火通明的密室、高高坐在太师椅上的小女孩、绰号“林黛玉”的不相衬的老鸨、阴柔的男孩露露,穿着黄袍的芥川被吵醒了,才渐渐触及到梦境之外的真实。

他穿过充斥鸦片瘾者的小巷,劝诫露露多读书、勿食鸦片;他去拜访当时有声望的贤者,却只感受到他们寒冷的绝望情绪;他去寻访革命浪潮汹涌的湖南,看似温婉的湖南女人玉兰曾啖下浸润情人鲜血的桃酥,学校不愿使用日本人造的铅笔……诚实的青楼青年露露在运动中被乱棒打死,先行革命者却退出了革命,芥川先生所见的上海,如鲁迅先生所说:“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既有齐啖亲者血的那般愤怒,又还缺乏开明和团结的意识。

单从第一集看,NHK拍这部剧是需要些正视历史的勇气的,部分好看的日剧免不了美化日本侵略事实的嫌疑,比如《多谢款待》《天皇的御厨》,但是《异乡人》客观地再现了芥川的所见和文章观点。

微讽了舞女拉客时说的话“对于日本男人来说并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提出对桃太郎的质疑:高举桃之旗,率领着三匹动物去讨伐别的岛屿,难道不是侵略吗?

别的岛屿上居住的一定是魔鬼吗?

期待有朝一日能见到国内制作这样高水准的影视作品——精美精致,如梦似幻,体现“物哀”的日本传统文化语境和作家本人的作品语言,同时尊重历史和文化。

 5 ) “东方主义”或“支那趣味”的凝视:民国上海的异乡人

(其实是《面纱》的影评作业,没有深挖但两边都写了,也更喜欢这一部,就放在这里好了)对所谓1920年代有着近似思乡的怀旧之情并阅过相当多“黄金时代”背景影片的笔者来说,《面纱》的特殊性在于,它是带有西方凝视的电影。

观影变成一种“主客颠倒”,一直以来作为旁观客体和看客、突然变成被观察的主体,感觉到外来者的目光如同体内的异物,时刻引起刺痛。

恰好,一前一后地看了《异乡人·上海的芥川龙之介》,也涉猎一些中日近代文坛的往来,一衣带水的邻国的视角和大洋彼岸西方的视角,正好形成了有趣的对比和互文。

下文就浅尝辄止地分析从上述两部影篇中窥见的1920年代“东方主义”或“支那趣味”——其缘起、表现和异同。

20世纪20年代被称为“爵士时代”或者“喧闹的二十年代”,是《了不起的盖茨比》为代表的喧闹的20世纪20年代的生活方式——复杂的生活,包括烈性酒、香烟、昂贵的汽车、爱情、新舞蹈、新爵士乐,以放射状、几何图形和线条感为主要特征的装饰艺术(Art deco)风格大行其道。

新风尚之外,渴望获得新生活的年轻人开始不满足对古老文明的想象,用棕榈叶、土耳其挂毯、和服和屏风去创造一种“异国风情”、“东方风情”,或亲自去游历几个世纪笼罩在迷雾中的神秘帝国,而交通工具的革新无疑为这些探险家提供了便利。

毛姆曾经在1919年游历上海、北京、香港和奉天,期间收集了丰富的创作素材。

明治维新后的日本在几乎强制性而事无巨细的西化后,随资本主义经济的蓬勃发展文化也在经历东西冲突的缓慢蜕变。

与易于模仿的洋服、机车和牛肉不同,思想层面的大正人还在以中国的文字和语法作为正式的语言载体,精通汉学、汉诗可以说是文人的基本素养。

日本近代文坛作家如佐藤春夫、谷崎润一郎都多次游历中国,结交文人,创作以中国历史为主题的幻想小说,魔都一词就是出自村松梢风1923年的同名中国游记。

毛姆的上海抑或芥川的上海中,京剧名角一样的凤冠霞帔,江南水乡一样的恬静悠远,属于上流社会的舞厅灯火辉煌,街头游行的工人们横尸在场……无论是身患疾病却愚昧迷信的湄潭府人,还是说着“只有奇迹才能拯救中国”的高级知识分子,都表现出无法自救的绝望和脆弱,需要他人、外界的力量来扶持……这就是古老而腐坏的庞大帝国在面纱下的影子。

但毛姆的笔下更多的是傲慢自大,芥川则在他机警的幽默下展现出悲悯、担忧和绝望,这固然和二人性格有关,但东西方的立场和视角也是面纱的一部分。

毛姆文中出现的角色:细菌学家瓦尔特不顾艰难险阻,为解决霍乱尽心尽力,封闭感染源、指导百姓掩埋尸体而不是放置家中守灵、破坏“风水”去开凿洁净水源,最后却死于这种疾病。

修道院长,法国女人,收留了贫民的孩子,修道院成为风雨中的小小庇护所。

女主凯蒂的“高光时刻”是她在修道院为孩子们奏响的钢琴乐音……而中国人的形象,是愚昧迷信而患病死去的老百姓,是清楚女主人偷情而麻木沉默的仆人,是蠢笨而肥胖的军阀,是围堵外国妇女的愤青……一些相对正面的形象都是男女主身边的人。

“理性”、“科学”、“善良”的西方人来拯救“非理性”、“迷信”、“堕落”的中国人,这种悲悯之中,是否含有西方人高人一等的优越感和自我陶醉?

“一向不关心政治”的芥川来中国,不为拯救,只来采风。

对于日本文学家来说,东方主题永远是取之不尽的灵感源泉,更是通向根源美学的路径。

他带着怀古之情和拜师之心虔诚地拜访……遗憾的是,中国让他失望了:鸦片蚕食年轻人的灵肉,肮脏的街头乞丐腐坏致死(他同时称赞乞丐身后端庄的方块字),当局严酷镇压罢工者和底层人民,政治家却退居一隅、期待一个虚无的奇迹、或英雄降临……终于,他向留日青年李人杰发出了质问。

“不只是政治,还有学问、经济、艺术,全部在走向堕落,人民放弃了学习和思考……巨大的混沌状态。

应该如何应对?

““种子就在手中。

”对方说。

他和革命党人的妻子香兰、街头游行横死的年轻人一起,那些反抗的星火和希望,被芥川事无巨细地写入游记里。

作为“人间观察者”的他,自然也没有试图改变人间,短暂地游历了中国后不久自杀,这就是后话了。

西方对东方的想象——马可波罗的黄金之城、伏尔泰的“哲人王”——被马戛尔尼矫枉过正后,神话被摧毁,华美而羸弱的中国,神秘古老的处女地,投射出他们建立在优越感上的欲望和猎奇趣味,是把西方人从颓废的世纪病中捞出来的回春药。

日本对中国的想象亦是如此,文人自幼熟知的典籍诗行中的伟大国度和无限智慧的师尊,却变得衰败得反向日本学习了——政治、经济上如此,但文化还是一衣带水、藕断丝连的,用袖子拭去手上油渍翻开《新青年》的芥川的心情,想必是不能被瓦尔特们所了解的。

而坐于银幕前却成为凝视客体的中国观众们,重游一百年前的国土,想必自心底升腾的是眷恋,以及切肤之痛……

 6 ) 芥川的中国

真正的文人在读书时,若是手里有油,宁愿揩在袖子上也不会沾染在书上。

这样的芥川龙之介来到中国。

他以为看见美——台上风华绝代的绿牡丹,台下随意擤着鼻涕。

他以为看见抱负——“安贫乐道”的政治家住在三层洋楼,却在等英雄降世拯救这个国家。

他收获质问——桃太郎带着三位随从进军鬼岛四处砍杀,是浪漫的传奇还是侵略的耻辱?

他遇见真挚——沦落相公的少年,写一笔清秀的好字,终于死在抗争的现场。

这里满是鲜血,满是喧哗,满是痛惜。

卖儿卖女赚得几顿饭钱,乞丐不是神仙的化身是最后的挣扎。

一切都走向堕落,都处在崩溃的边缘。

可有人不甘,有人把希望的种子握在手里。

无数人流血牺牲,无数人奋勇抗敌。

盖世英雄从来都是这片土地上勤劳勇敢的人民。

政治是否低于艺术?

文学能否脱离政治?

中国太广阔了,一切小问题都可以放大,一切大问题都可以缩小。

二十三岁就写出《罗生门》的作家,三十五岁选择的结束,大约比人们臆测得更加谨慎吧。

 7 ) 《异乡人》里的旧上海烟花场往事

“芥川先生觉得中国女人怎么样呢?

”“很美。

”“哪里美呢?

”“怎么说呢。

耳朵最美,日本女人自古就把耳朵藏在抹了油的鬓发后面。

而中国女人的耳朵,一直都任凭春风吹拂。

还有爱美人士戴上镶有宝石的耳环,天生漂亮。

”“真是个有趣的人呢。

”席间的女人听闻都拿着手帕捂嘴嘤嘤笑着又这般叹到。

©[异乡人:上海的芥川龙之介]在所写《上海游记》里,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用“南国美人”几个字形容他在上海所遇的“花界”女子们。

所谓“花界”,当时的时髦词,说的是烟花场。

中国读者认识芥川龙之介,大概常常是从黑泽明的那部[罗生门]开始,但芥川和中国的渊源更早。

1921年,芥川龙之介以《大阪每日新闻》海外观察员的身份,第一次来到中国。

他在上海待了数月,后又辗转前往南京、长沙、北京、天津等地游历,见证了当时民国的风云飘摇、混乱时局,将所见、所思、所感写入了《上海游记》。

2019年12月,日本NHK改编《上海游记》拍摄的两集电视剧[异乡人:上海的芥川龙之介]播出(两集合并时常约80分钟,体量接近一部电影),由松田龙平饰演芥川,从他抵达上海后下船讲起,用极精致的8K摄影展现了一幅百年前的上海全景画卷。

©[异乡人:上海的芥川龙之介]

©[异乡人:上海的芥川龙之介],吃油条、看《新青年》的芥川街上黄包车夫们大声吆喝,河上挤满了驳船,柏油路上洋人和中国人行色匆匆,公共租界中舞厅华丽、觥筹交错。

来自世界各国的人,都云集在此时的上海。

“上海是一座大都市”,芥川这么写,而同时期另一个日本作家村松梢风则直接以《魔都》为其命名(后“魔都”一词便出自此书)。

无愧“魔都”之魔幻现实之名,20年代的上海,一面是纸醉金迷的奢华,另一面也是腐败、混乱与贫穷。

街头的乞丐、往河中撒尿的醉汉、门口卖花的老女人,和被打死的学生,组成了另一幅交织画卷。

而在[异乡人:上海的芥川龙之介]中,用场所勾连起故事和主线的是“花界”。

©[异乡人:上海的芥川龙之介]芥川劝诫露露读书救国文雅清秀的男娼露露、身世特别的湖南女子玉兰,还有那成为了芥川睡梦中“妖婆”的林黛玉,让电影有了别样[海上花]的味道。

01侯孝贤的[海上花],说的便是那旧上海“花界”的故事。

改编自《海上花列传》,被鲁迅称之为 “实写妓家” 的开创之作。

旧上海的“花界”实有一定的分区,还有明确的等级。

比如[海上花]里的长三书院,又叫长三书寓。

“书寓”便是近代前期最高档次的妓家院,以弹唱说书经营起家,又称“卖艺不卖身”。

到了后来,有了比书寓低一等级的“长三”,有了留宿业务。

因出局陪席、留宿的价格均为三银元而得名,院中女子皆被尊称为“先生”。

只不过从鸦片战争之后,海上通商以来,书寓、长三便被糊涂混淆在一起了,实际便没了区分,总之说的都是那最头等欢场。

[海上花]的故事场地就是在上海英租界内的长三书寓,当红的书寓先生们各自心有盘算,有的想要和某个男人建立起一段稳定的长久关系,有的和多个男人斡旋,手握恩客为她赎身,有的则看透欢场,再无欲无求。

©[海上花]里的书寓先生十里洋场,灯红酒绿,欢场女人们各凭本事,在狎妓男人间进退周旋。

羽田美智子、刘嘉玲、李嘉欣分别扮演了这些书寓先生们。

在[异乡人:上海的芥川龙之介]中,则是男娼露露、民国名妓林黛玉这些人。

露露虽口不能言,看似一个苍白少年,却最终死在街头学生运动中,让芥川内心深受触动。

露露的角色很重要,却是片方原创的,而露露一直跟随着的林黛玉则确有其人,还是“花界”名人。

林黛玉是为“花名”,自然出自《红楼梦》,她是当时长三书寓红得发紫的名妓之一,曾和胡宝玉、赛金花并称“沪上花界三杰”,又和金小宝、陆兰芬、张书玉并称“花界四大金刚”。

©“花界四大金刚”林黛玉、张书玉、金小宝、陆兰芬当时,有文人曾这样赞美过林黛玉的美貌:十七八岁年纪,烫着头发,戴着耳环,眉毛粉黛,一双大眼水波流动,鹅蛋秀脸,红唇性感,身着粉红绸缎旗袍,三曲身材,下褂高开,一双玉腿秀长健美,白皙诱人。

还有闲人们为上海滩的风月女神们排过花榜,共有16美人入选。

林黛玉排在第四,评语是“蓄意缠绵,含情绵邈,嫣然一笑,神在箇中,以韵胜。

”她还有一著名奇事:一生嫁人从良了19次,又复出19次。

据说林黛玉嗜赌,但凡欠下巨债,就嫁一次人(多是富商)。

搞到钱还清赌债,就再复出做回她的书寓先生。

可谓潇洒至极,还每每有人买账。

芥川到上海游历的20年代,林黛玉已经是无数次从良又重操旧业的名人。

彼时她已经58岁,但在芥川笔下,她看上去“顶多四十,特别是她的手,竟像小孩子一样”,而又“身材丰满,那双丹凤眼中浮现的柔美娇艳,能让人联想到她往年的美丽”。

林黛玉还成为过象征当时上海滩风月场最高荣誉的“花国大总统”,也就是[一步之遥]里那场花国大选的原型,也由此可见当时沪上花业的高度繁荣。

©[一步之遥]里的花国大选[一步之遥]改编的是当时轰动一时的“阎瑞生案”,阎瑞生为偿还巨债,抢劫杀害了另一位名叫王连英的“花国大总统”,也就是舒淇这个角色的原型。

据说,其实阎瑞生当时的本来目标是林黛玉来着,奈何林黛玉实在太难约了。

02在[异乡人:上海的芥川龙之介]和[海上花]里,都有大量的吃饭场景,大半故事都围绕着饭桌发生。

谈情说爱、议事说事、喝酒欢娱,都在宴席间。

写“花界”,就不能不写宴席。

因为宴席是当时有闲阶级一个重要的社交和娱乐活动。

伴随着西式生活的渗入和夜生活的兴盛而发展起来。

当时一本小说这样描写旧上海夜生活说:“但见电灯赛月,地火冲霄,往来的人车水马龙,比着日间更甚热闹”。

©[海上花]里的宴席而在大大小小各处的宴席间,座上的“花界”女人们是别样的点缀。

对于“书寓先生”来说,出局反而是最主要的业务活动,也是她们最重要的经济来源。

所谓的“局”,是说当时的交际场,男人们组织宴席,喝茶、吃饭,往往会叫来几个当红“花界”女人,或装点门面,或弹唱助兴。

一般分为酒局、花局、装干湿、牌局、戏局等,陪过夜的话,就叫住局。

©[异乡人:上海的芥川龙之介],叫局还需写好局票,没有门路介绍是约不到当红书寓先生的当时的文人墨客、士人商贾,皆以此为乐,十分流行。

胡适在他的日记里就曾记载了自己年轻时多次叫局“打茶围”的往事。

他写其中印象最深的一次是他1910年在喝完花酒,叫局“打茶围”之后,醉酒而归,半路耍酒疯向巡捕寻衅,被罚款5元。

这事对他触动很大,引发了一次“精神上的大转机”。

在芥川龙之介的《上海游记》描写里,这些女人出局很快,但即便是席间献艺,也很快就走了。

刚刚在一个宴席间见到,很快就出现在另一个宴席间,也很常见,没什么可大惊小怪的。

©[异乡人:上海的芥川龙之介]里的宴席而女人们也常常不能拒绝出局安排。

《海上花列传》原著里就写到长三书寓最小的一个女孩,才十二三岁,因为天真可爱、眉目如画格外受喜爱,经常被叫局,连晚上睡觉都不得安宁,经常已经睡熟了还要叫起来,被迫出局。

当时的上海,狎妓已经发展成为了一种时代文化。

南京有秦淮河,北京有八大胡同,上海那就有四马路(今福州路一带)。

四马路是长三书寓的地盘。

“天下数上海租界最繁华,上海租界又数四马路最热闹。

”这样的天然“广告语”在民间广为流传。

《沪江商业市景词》里写四马路风光:四马路中人最多,两旁书寓野鸡窝。

戏园茶馆兼番菜,游客忘归半入魔。

有趣的是,四马路这样的头等欢场里,比起惯常的叫局、出局活动,性关系反倒成了“一种特殊的优待”。

对当红书寓先生而言,一段时期内往往只有一位“相好”,算得上是得了恩宠才有的关系。

也正因此,才有了[海上花]里沈小红和王莲生那样缱绻纠结的爱情。

就如张爱玲所说,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当时,反而只有这脏乱的风月场角落里,才有了那么点恋爱的滋味。

©[海上花]沈小红和王莲生十里洋场,花事之盛,堪称美谈。

芥川从上海回到日本,带走了一些中国的做衣布料,几年后,据说他服药自杀时所穿的浴衣,便是用那布料做的。

“我拾起了那朵枯萎的白兰花,举起嗅上一嗅,香味已经不在,花瓣变成了褐色,‘白兰花,白兰花’这叫卖声曾几何时也成了追忆而已。

凝望这花儿在南国美人的胸前飘溢芳香,如今也恍若梦境。

©[异乡人:上海的芥川龙之介]这是芥川龙之介《上海游记》的收尾,那是他初见“南国美人”时胸前的白兰花。

-作者/卷卷毛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破词儿(pocier)】

 8 ) 感觉NHK替我们拍了部爱国教育片

《陌生人:上海的芥川龙之介》是NHK在12月30日上映的影片。

我今天在人人发现归类在“日剧”中,不过第一集就长达1小时多,怀疑是不是一部电影?

影片根据芥川的《中国游记》中上海游记改编,我一向对日本影视作品中的“上海符号”很感兴趣。

画面上来说,真的很唯美,色调、构图上把20世纪二十年代的上海拍的很纸醉金迷。

剧情的展开在芥川拜访的几个人物间游走,又以男娼“露露”做暗线,寓意中国当时政坛的暗潮。

对日本人而言,“大正时代”是一个浪漫又短暂的时代,大正10年正好和上海1920年左右暗合。

在日本方面,日俄战争的胜利让日本沉浸在膨胀中,蒸汽时代、西洋化及民主主义,让当时的日本一片祥和。

在国内,1920年左右,对上海是个很神奇的年份。

这一年,杜月笙公馆建成、上海交易所成立、张爱玲诞生、梅兰芳时值鼎盛,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1923年,日本小说家村松橚风的“魔都”记录的就是当时光怪陆离、妖艳多姿的上海。

搞笑的是,魔都现在成了上海的代名词,而“申城”叫的人越来越少😑影片中的老字号招牌、红头印度阿三、松田龙平吃着油条看《新青年》的镜头太赞了!

我一直蛮喜欢“海女”中的松田~有种吊炸天的气场。

看完这集,立马在豆瓣入了《中国游记》🤣

 9 ) 电影与现实中的芥川对中国态度简述

读了芥川先生的《中国游记》,再看《异乡人:上海的芥川龙之介》,似乎都能找到一一对应。

看了下豆瓣的影评,很多人觉得影片中的芥川过于明亮,对中国太多温情和期盼,真实的芥川对中国只有失望。

以下摘抄一些有关于此的书信文章,足以证明芥川龙之介对中国并没有傲慢与偏见。

“那天夜里,我在唐家花园的露台上与西村并排坐在藤椅里,大讲现代中国的坏话,那模样简直到了荒谬可笑的地步。

现代中国有什么?政治、学问、经济、艺术,不是全在堕落吗?特别是,要说到文学艺术,嘉庆、道光以来,有一部可以引以为豪的作品吗?而且,国民不分老少,尽在讴歌太平。

是的,在年轻的国民之中,也许出现了一点儿活力。

然而事实却是,他们的呼声还缺少巨大的热情,以至于还不能震撼全中国国民的心。

我已经不爱中国。

我即使想爱她也爱不成。

当目睹中国全国性的腐败之后,仍能爱上中国的人,恐怕要么是颓唐至极的感伤主义者,要么是憧憬中国趣味的浅薄之人。

唉,即便是中国人自己,只要还没有心灵昏聩,想必比起我一介游客,怕是更要深感嫌恶的吧。

”江口涣回忆录《我的文学半生记》里记录的芥川对中国民众反日的态度:五四运动后,中国反日情绪高涨。

女学生们在教室里、在家里都坚决不使用日货。

钢笔、笔架、墨水、笔记本统统不用。

…她们忍受着种种不便,坚持抵抗。

……芥川说,他亲眼看见女学生们的坚定决心和坚强斗志时,感动得眼泪都快流出来了。

他说,“中国人是个了不起的民族。

你看着吧,中国将来一定会成为了不起的国家。

”鲁迅有关于此的评论:“我记得“拳乱”时候(庚子)的外人,多说中国坏,现在却常昕到他们赞赏中国的古文明。

中国成为他们恣意享乐的乐土的时候,似乎快要临头了;我深憎恶那些赞赏。

”“但是赞颂中国固有文明的人们多起来了,加之以外国人。

我常常想,凡有来到中国的,倘能疾首蹙额而憎恶中国,我敢诚意地捧献我的感谢,因为他一定是不愿意吃中国人的肉的!……所以倘有外国的谁,到了已有赴宴的资格的现在,而还替我们诅骂中国的现状者,这才是真有良心的真可佩服的人!

”“芥川写的游记中讲了很多中国的坏话,在中国评价很不好。

但那是介绍者(翻译者)的作法不当,本来是不该急切地介绍那些东西的。

我想让中国的青年更多读芥川的作品,所以打算今后再译一些。

”芥川根据中国革命家章炳麟(p2)所论述的“桃太郎是侵略者”创作了小说《桃太郎》,改编成了桃太郎侵略鬼岛,烧杀抢掠,最后鬼岛青年谋求独立,积极斗争的故事。

芥川龙之介对中国的态度更多的其实是恨铁不成钢罢了。

这么一个腐朽没落、残害百姓的民国,除了既得利益者阶级,谁又爱呢。

 10 ) 。

今天看了这个最新码的电影 可以说是执行力max了(狗头)一直很偏爱这种很温柔但又有力量的话 不知道该怎么形容这种感觉 但我却用这样的语言或者文字定义了我心中的艺术 比如芥川会把人生形容成一条洒满玫瑰花的道路 或者他能看到乞丐的浪漫 这和让我当时看坂本龙一的纪录片 听cate blanchett采访的时候感觉如出一辙 很喜欢他们用很高度敏感的五官去感知很平凡的生活点滴的细枝末节 这是输入 同时他们又有一套能一下子让人产生共鸣 或者是让人感觉到一些容易被忽视的细节所带来的触动的能力 这是输出 就好像我一直在说这并不是我眼中的上海 它不伦不类的 它四不像 有点被神秘化的成分 像跳大绳 算命 也有来自异国不同社会阶级对于工薪阶层 以及对一个政治环境所产生的意识形态的审视 非常的奇怪 出戏 但是其实事后反过来想想 其实这未尝就是芥川眼中的真实 也许根本不存在什么客观的真实 客观的历史 王家卫看到的香港 上海是有各种语言各种人种混杂海纳百川的大熔炉 如今的上海却是以排外著称的魔都 而其实最珍贵的恰恰还是每个人看待的角度 欢迎的时候很纠结的 为什么不把虚构部分(小说内容)和他切实经历的创作灵感分开来呢 或者至少标注一下吧 不然在虚实之间反复横跳看的很混乱 但后来想想其实没那么重要了纪录片带我们走进了芥川眼中的上海 而千千万万个他小说的情节 梦境 他所经历的构成了他眼中的真实 亦真亦假 何必深究关于那个saigo 是第一次知道 有点不懂为什么当时的jinv要拿这个揽客… 很多时候不懂象征着民族屈辱历史的词汇能够延续至今

《异乡人:上海的芥川龙之介》短评

芥川龙之介,1921年来到上海在此逗留4个月中,上海部分的见闻。从一个外国人眼中看到的上海,当时正处于北洋军阀统治时期(1912到1928年),国家内部刚推翻清朝统治内有军阀混战,工人力量崛起,外有一战结束巴黎和谈不公正对待下爆发的五四运动,各种矛盾掺杂的社会背景。上海处于多国租界处,20年代吴金荣杜月笙也陆续在上海崛起,他来到是看到了很多各国人员,有纸醉灯谜的酒吧门口坐着卖玫瑰花的老婆婆,路上社会动荡有游行的百姓被军阀镇压,有很多妓女到处拉客(还流行戴着眼镜),很多人吸食鸦片,妓女们有各种不同悲惨的命运年龄上竟然有12-13岁的,其中还有男扮女装的孩子,还识字后来默默参加游行运动惨死。采访了章炳麟家里有一只标本鳄鱼,李人杰原型李汉俊,京剧后台的粗俗,《新青年》陈独秀,去女校发现大家都用毛笔

10分钟前
  • pepper 安
  • 推荐

印象里芥川说过,中国的悲剧源于国家浪漫主义缺少墨索里尼式的"铁血"引领,想来是感叹革命/文学都狂癫一世的章太炎一类,高喊"世人知不知,我可管不着"的决绝,但理想终是破碎空想。电影呈现了一种"死亡是最高艺术"的物哀氛围,很多细节比如对乞丐的想象,让心境一览无余,在文学性想象和军阀割据战乱现实的落差之间,体会到某种山河破碎风飘絮的病态/毁灭的美感。

14分钟前
  • 重力泉零号土著
  • 还行

拍得很美。

15分钟前
  • 蜗牛
  • 还行

为什么会分数这么高 整个电影都不对 情节必是没有 人物形象扭曲 犹如百鬼夜行 难道这就是旁观着的角度吗?松田龙平在妓院披着黄色袍子 已经满脸问号 老太婆摸到松田龙平身体时 鸡皮疙瘩 龙平你为什么不反抗!“慢慢享用”台词low穿地心 床戏穿插的算命镜头 让人阳痿 松田龙平果然招男人 露露~ 好烦里面政治情节 扯 还不如松田龙平逛一小时妓院来的好看 最后金世佳演的辛苦 看的难受 鼻涕那里 神呐救救我吧

17分钟前
  • ฅ՞ﻌ՞ฅ
  • 较差

听播客里金世佳说这部片,所以找来看。流水账怎么拍是个学问,意象都有了,表演定格感太强,更像舞台剧。

18分钟前
  • 大李
  • 还行

没看进去,听到唱戏就烦。

21分钟前
  • Yukarun
  • 很差

忧思如歌,不绝如缕。

26分钟前
  • 死咗
  • 推荐

啥玩意儿

31分钟前
  • 神無月渡
  • 较差

真的十分不喜欢这种表现形式,就算是为了内容也无法多给出一些好的评判来。首尾呼应、衔接,波澜起伏却错落有致,种种暗喻巧妙有深意。

35分钟前
  • ……
  • 较差

拍的很美,演技都在线,为平老师而刷……剧情是认真的嘛…有点尬

38分钟前
  • 阿涅丝
  • 还行

松田龙平好像在哪部剧都和女人没有cp感 最有cp感的居然是和露露……将中国之绝望和芥川龙之介最后的死作串联,很感性了

39分钟前
  • 麦子麦子酱
  • 推荐

😅

42分钟前
  • MissModular
  • 很差

芥川在上海的生活中更多是和同事的下馆子招妓饮酒作乐,作为记者,也采访了很多社会名流。但是,作家毕竟是敏感的,他身处的上海,民众的普遍穷苦,工人运动被镇压,他无法不参与其中。片子就像是VLOG,好像什么都没讲。

44分钟前
  • 艾柯君
  • 还行

目前为止看到影像对文本的最佳还原,芥川笔下的那种朦胧,混乱在细致的镜头下缓缓展开,时不时会让我想起毛姆的《在中国的屏风上》无论是在内容还是在形式上,这样的片子当前的中国不能拍也不敢拍,电影中一些小细节的处理足见NHK的用心,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46分钟前
  • 布拉布拉卡
  • 力荐

作为历史纪录片很是出彩

48分钟前
  • Vinception
  • 较差

食浸血饼干真的是融合了日中两国特色的“浪漫情怀”

52分钟前
  • 锈色海
  • 推荐

松田龙平的旁白和气质给电影的氛围加分很多 前段时间刚看了芥川龙之介的短篇集 里面就有几篇中国故事 这个电影吧 悲凉中又带着点儿幽默 又有点儿奇幻 说不清楚 总感觉哪里有那么点儿寺山修司

54分钟前
  • 落落落落落枕
  • 还行

龙平像只死鱼。。露露有点好,演员叫薛八一

59分钟前
  • いいよ
  • 较差

芥川龙之介的上海嫖娼之旅

60分钟前
  • tamaodyssey
  • 较差

满目疮痍的中国,芥川也仿佛成了左派文人,忧国忧民,留恋风月中关心中国之未来。这可能不是贴近原著的改编,但是可以接受的改编。

1小时前
  • sweetbear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