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狐狸猎手

Foxcatcher,猎狐捕手(港),暗黑冠军路(台),狐狸捕手,Mark v. Du Pont: The True Story of a Shocking Murder

主演:史蒂夫·卡瑞尔,查宁·塔图姆,马克·鲁法洛,西耶娜·米勒,瓦妮莎·雷德格雷夫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4

《狐狸猎手》剧照

狐狸猎手 剧照 NO.1狐狸猎手 剧照 NO.2狐狸猎手 剧照 NO.3狐狸猎手 剧照 NO.4狐狸猎手 剧照 NO.5狐狸猎手 剧照 NO.6狐狸猎手 剧照 NO.13狐狸猎手 剧照 NO.14狐狸猎手 剧照 NO.15狐狸猎手 剧照 NO.16狐狸猎手 剧照 NO.17狐狸猎手 剧照 NO.18狐狸猎手 剧照 NO.19狐狸猎手 剧照 NO.20

《狐狸猎手》剧情介绍

狐狸猎手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马克(查宁·塔图姆 Channing Tatum 饰)是一名职业摔跤手,在过去的职业生涯中,他也曾有过辉煌的胜利,然而,如今,一切光芒都已经散去,他不过只一个碌碌无为的无名小卒。马克的哥哥大卫(马克·鲁法洛 Mark Ruffalo 饰)也是一名摔跤手,兄弟两人彼此之间 关系十分要好,可是,马克明白,大卫有自己的家庭和事业,而自己却只有摔跤。 某日,马克意外受到了一位名为约翰(史蒂夫·卡瑞尔 Steve Carell 饰)的神秘富商的邀请,希望马克能够成为他所组建的摔跤队中的一员,在约翰的摔跤队中,马克找到了自己的价值所在,深受约翰重用的他成为了约翰唯一的朋友,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大卫也加入了摔跤队后,一切都开始改变。 本片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曾克林出关破碎之花杨门女将之皇城惊变画梦师传奇渔岛怒潮名酿家族想要成为影之实力者!第二季亚尔斯兰战记好鬼两个半2鬼王争霸腹黑妹妹控兄记妯娌的三国时代女人街,再见了1966年西西里的美丽传说谜样女友XOAD时尚女郎之女人江湖这是个适合死去的好日子乘骑文化吸血鬼战争格罗姆少校:游戏大力水手的复仇孩子们都很好武状元苏灿精武青春男孩与世界长公主不可以熟男,我爱你记忆中的玛妮稻草之盾义妹生活

《狐狸猎手》长篇影评

 1 ) 对人物关系的一点理解

来讲一下片中的人物关系。

有剧透。

首先是杜邦母子,片中没有交待清楚为什么JOHN 的母亲会对他如此冷漠疏离和无情,以及对他的不信任,以至于要用钱来收买小时候JOHN的友情。

在这种关系里,母亲越是不认可他,他就越渴望得到母亲的关注认可和支持。

他利用他的财富和资源,能得到他想要得到的几乎一切东西,包括他后来对摔跤运动的支助。

舒尔茨兄弟的关系,MARK两岁的时候父母就离了婚,他是跟哥哥DAVE一起长大的,DAVE对他来说亦兄亦父,DAVE是个伟大的摔跤手,MARK在哥哥的调教下,也成为一个伟大的摔跤手,但他总是感觉活在哥哥的阴影下,他的一切成就都归功于哥哥,这让他变得无论在训练上还是在情感上都依赖他哥哥(所以他知道他哥哥加入其他组织后会感到愤怒),也让他自卑。

就是在两人这样的生活成长背景影响下,两人几乎可以说一拍即合:他们各取所需,JOHN想摔跤手能为他摘得金牌,希望能获得母亲的认可,也需要和别人建立关系,需要被人需要,想被他的摔跤手们当成哥哥、父亲、导师和领队;MARK想脱离和哥哥的关系,利用JOHN提供的资源打下自己的一片天空(殊不知摆脱不了骨子里的自卑和依赖的话,这样也只是从一个囚笼来到另一个囚笼),获得真正属于自己的成就。

过程中JOHN带他接触到许多以前没接触过的东西,让他长见识、开眼界,在这样的关系里JOHN成为了MARK的另一个父亲和哥哥。

直到JOHN的母亲再一次打击他,认为他所为之努力的东西很LOW,根本就不认可他,随后当他发现摔跤手们不在训练营训练,而是听MARK的话在屋子里休息看纪录片,他情绪终于爆发,打了MARK一巴掌,骂他为不知感恩的猿类,还说不惜任何代价都要请到他哥哥DAVE来训练营。

MARK从此崩溃,他的伯乐以这种态度这种姿势来表明他哥哥比他好,他也从此远离JOHN,变得颓废,与冠军距离越来越远。

JOHN和MARK的关系破裂,和DAVE的关系勉强维持,DAVE带着MARK要求要他留在基地就必须保证MARK的资金支持,可怜的MARK又一次活在DAVE的羽翼保护下,像个没有独立人格的小孩一样,没有尊严,受人鄙视。

DAVE有亲密的爱人和小孩,他们相亲相爱,是个牢不可破的整体,他们的家庭气氛两次和JOHN形成强烈的对比和冲突,JOHN第一次与他们相见后沉下脸离去并不全是因为他们没把他当一回事,也因为JOHN对别人家庭温暖的愤嫉。

拍纪录片成为这三人关系破裂的导火线,上面讲到DAVE有自己的家庭,给不到JOHN所需要的东西他,而真正当他是哥哥父亲的MARK又被他一手推远,加上母亲去世,感情再也没有寄托,最后一道心理防线也崩溃,于是他就枪杀了MARK真正的如父亲般的哥哥。

总的来说就是两个感情缺失的人互相需要互相取暖,但这却不是一段平衡的关系,因为一方富甲一方,另一方只是个只会摔跤的穷小子,JOHN的喜怒不定和傲慢最终伤害了这段关系,俩人都是玻璃心,关系无法补救。

有钱能买到很多东西,但不代表可以买到任何东西。

说到底舒尔茨兄弟对JOHN来说就像马对他母亲一样,只是一种玩物,或者一种精神寄托。

越是空虚越是需要被肯定,就越追求伟光正假大空的理想和精神。

这电影是对美国梦的一个赤裸裸的讽刺。

 2 ) 约翰•杜邦:一个活在母亲阴影下的有钱小孩

约翰•杜邦:一个活在母亲阴影下的有钱小孩电影看到30分钟,我以为就是一个超级大富豪,怀着对摔跤这项运动的热爱,去资助一个普通摔跤运动员,助其夺得世界冠军,然后创造了一个世界一流的摔跤俱乐部的故事。

这符合好莱坞的规律嘛,有钱人帮助没钱但有梦想的年轻人,用自己的钱帮国家培养了一批摔跤人才,这些人在世界各地的舞台上夺冠,为美国代言,为美国增光,多么美国梦多么主旋律啊,我相信如果这样拍的话是可以去竞争年初的奥斯卡最佳影片的!

可是事情并非如此……影片用了大概50分钟的时间,来刻画约翰•杜邦的外在,他富有,慷慨,温和,对摔跤这项运动有着极度的热情,他是一个慈善家,一个鸟类学家,一个乐于助人的有钱老头。

我发现看完后“绕梁三日”的电影绝大部分都是温和的,一个一个细节的表现,刻画,故事娓娓道来。

你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故事开始变了,你发现这位慈善的老头儿竟然吸食可卡因了,还劝我们的摔跤运动员马克也吸,他在去演讲之前已经给马克写好了演讲稿,似乎有些不对了,你慢慢想到了虚荣、专制这些不该有的名词,然而事实就是这样,大富豪自己上场假摔了,收买对手使自己夺得了一个比赛的冠军,他终于从旁观者的地位向参与者跃进了一步。

而最能反映杜邦内在性格的几个片段,就是拍记录片了。

杜邦在杀人之前,就是看了那段已经做好的纪录片。

而那时候,杜邦母亲刚刚逝世。

刻画杜邦母亲大概只用了六场戏,有两场是管家和杜邦本人对马克的描述,有一场只在杜邦演讲时露了个脸,第一场是马克的视角,远远地看到她在草地上和她的马儿在一起,中间一场是杜邦和她在谈话,最后一场是她观看了他们的摔跤训练。

简洁有力,一个孤僻、冷漠、霸道的母亲形象跃然于屏幕上。

由此我们想到,从小生活在一个有钱人的家庭里的小杜邦是怎样长大的呢?

物质上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生活无忧无虑,而他的精神内在,却渴望得到母亲的认同。

家族的财务和日常运作有专人管理,他只需要签字同意就行,于是他开始向其他方面发展,他研究鸟类,为此去了世界各地探险,写了几本鸟类学著作;他热爱集邮,是一个邮票爱好家;他乐于助人,是一个慈善家;他在人前光鲜亮丽,得到了许多的荣誉和肯定。

而他所做的一切,只不过是想要得到母亲的认同,想亲耳听到一句母亲的赞赏:儿子,你很棒!

实在是不幸,杜邦她母亲——一位上流社会的贵妇人——认为动物比人类高贵,认为杜邦热衷的摔跤是一项非常低端的运动,也许她以前也认为研究鸟类是非常傻逼的行为,集邮是非常娘的举动……谁知道呢?

整部电影里也没看见大富豪杜邦的妻子和儿女,也许他根本就没有婚姻。

故事到最后,她母亲死了,他亲手“培养”的马克也离自己而去。

杜邦为母亲所做的一切,突然变得没有了意义,而终其一生,母亲也没有对自己的存在做出肯定。

她就这样走了,留下了可怜的小杜邦,独自一人面对着这个空洞的世界,他打开那盒录影带,那盒描述他作为一个伟大教练的录影带,独自看完后,他开车去了大卫家,然后把他枪杀。

也许有很多人在想为什么要杀大卫,整个电影里就数他最好了,养育弟弟,疼爱妻儿,调和弟弟和老板的矛盾,因为养家甘心把教练之名让给杜邦,他真的是一个好人,一个符合生活常规的好人。

但是这种好人不长命,大卫只是一个精神崩溃的大富豪的牺牲品,也许唯一的过错,就是他不该贪图优厚的薪水,继续留在富豪身边。

“你对我有意见吗?

”一个最没有意见的人却惨遭枪杀。

 3 ) 少即是多

在剧本写作里,对话可以算是最重要和最不重要的部分。

与其让男主对女主说“我爱你”,不如来行动证明。

毕竟电影是视觉艺术,需要“show instead of tell”. 电影先由一组真实的历史档案镜头开启,再进入男主Mark(Channing Tatum)的世界,期间没有任何说教,甚至连背景音乐都没有,只是客观的呈现。

你不需要对话就能知道Mark是个闷闷不乐的人。

开头Mark和Dave(Mark Ruffalo)一起训练的镜头里同样是很少的对话,只有哥哥Dave用轻轻的声音安慰他。

这段训练镜头也是很好的把俩人的关系表现了出来,同时也算是留下了疑问:Mark身上发生了什么?

他为什么是这样的性格?

只有到了影片中间位置我们才知道他父母在他2岁的时候就离婚了,从小和哥哥相依为命。

这种先呈现再找原因的方式是很值得称赞的,因为很多时候剧本沉不下心,恨不得一开始就告诉你为什么。

影片整体的气氛显得阴沉,冷峻,客观。

这和镜头,声音与剪辑的运用有着非常大的关系。

全片基本上除了几个tracking shot, 永远都是稳稳的镜头,甚至一点镜头推进和运动也没有,压抑感顿时就出来了,好像把活力也抽离出去。

对比下”Birdman”,镜头永远在动,因此就显得很不安分。

导演的这种选择从拍摄角度也是省时省力,你不用纠结该不该用滑轨还是摇臂,直接用三脚架设置好镜头,开拍就行,把精力放在了演员的表演身上,而不是用花哨的镜头语言来抢戏,这是何等的自信,对导演和演员又是何等的考验。

事实上大部分功夫都花费在拍摄前,据说两位主演为本片进行了长达6个月的摔跤训练,当最后一天训练结束的时候,Channing和Mark直接俩人抱着哭,足可以瞥见他们对本片的牺牲。

导演的各种选择也是为演员的表演服务,本片三位主要角色的表演也是真实可信,为人物关系增添很多维度,这都和导演重视表演有关系。

全片除了个别片段基本没有任何音乐,只有环境本身的ambience,压抑空虚感也因此更进一步。

就算是有音乐,也是简单缓慢的钢琴曲,没有花哨的管弦乐来煽情或抢戏。

环境自己的声效就有足够的力量。

结合剪辑,更是有独特的效果。

经常是从一个很吵的场景瞬间切到一个很静的场景,对比和压抑就又出来了。

再加上很多场景都没有对话,更是加强了观众对人物的关心。

比如Mark比赛失利后在自己酒店房间里自暴自弃那一段,一句话都没有,但你的心是和他一起痛的。

导演最重要的职责可以说是确定影片基调和导演员。

不动的镜头,极少的音乐,很少的对话,利索的剪辑,都是导演刻意的选择。

本片的主线就是三人复杂的关系,当电影制作技法被淡化后,观众才会真正的把精力放在人物和故事上,但是没有好演员来撑场一切都白搭。

本片的三位主演可以说是都献出了出色的表演。

Steve Carell饰演的化学产业大亨John du Pont是一个性格古怪,虚荣并不切实际的人。

他可以说是没有任何真学实干,却又要假装成高超的教练,把自己抬到一个不可能的高度,假借着爱国主义情怀为所欲为。

在他眼里,吸毒和喝酒都是消遣,没有任何区别,人也是可以被买到的。

而Dave又恰恰是个不能被金钱收买的人,拍纪录片的时候连撒谎都不行,因为他很清楚John一点真才实学都没有。

某种意义上这也是John在母亲去世后情绪崩溃的一个导火索。

Steve Carell据说每天特效化妆都要花费2个小时,把这个角色演得不寒而栗。

也正如导演所说,“史蒂夫是个喜剧演员,但我相信所有喜剧演员内心都是黑暗的。

”片子在07年的时候就开始筹备,那时候导演就已经相中Channing Tatum,可他还是个没名气的演员。

前半段的他的比重比较多,当John扇了他一巴掌之后,他才意识到自己怎么会堕落的这种地步,怎么会如此的被他掌控,哥哥Dave来之后自己又该怎样面对他。

这些心理感受没有通过任何对话来揭示,但是一切尽在不言中。

导演很尊重观众的智商,也很信任演员的表演,从最后结果来看还是很令人满意的。

最开头的时候,Mark在和孩子们演说自己赢得奥运金牌的经历,而孩子代表了体育的纯洁。

而到影片的结尾,Mark完全堕入了黑暗,体育也不再纯净,这可能才是影片的中心观点。

没有任何的说教,只是微妙的让观众去体会,这才是好的电影。

我对Mark Ruffalo就不太感冒,觉得演什么戏都是一个样子,可能和他声线有关,所有电影里说台词的方式都一样,因此觉得单调。

他曾在Stella Adler (一个方法派泰斗) Studio里学习过,所以可能就被大家认为是个“方法派”吧,我就有点不屑一顾,觉得演的太平淡,就算你学了方法派又能证明什么?

不过不能否认他对本片的付出,可以坚持那么久的摔跤训练就是一种专业的态度。

演技这个东西向来是各花入各眼,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但是如果你能有职业的态度,愿意为了一个人物而费尽心血,这也是值得敬佩的。

就怕有些人没有天分还不刻苦,把演戏当玩乐一样(完全没有在讽刺国内某些演员)。

——————————————“彩蛋”分界线———————————————————知道这是个长文,因此还是要犒赏下坚持读完的各位。

我参与的是学校组织的提前观影,后面有个和两位编剧的Q&A,在此记录一些,希望有所启发。

关于剧本创作:剧本07年就开始创作,由Max写的第一版,然后由于08年美国编剧大罢工搁浅。

导演另外找到了Dan(“Capote”里和导演合作过的编剧),然后就形成了现在的最终版。

—剧本和拍摄一直在变。

演员很重要。

经常有时候在片场,导演觉得演员演出了他想要的,后面的几场戏基本就可以不要了,因为对话不如演员表演更令人信服。

有时候我也会根据演员的气场和化学反应改写某场景或者加戏。

—首先这是个体育片,因此就有一个体育竞赛的角度。

男性关系,比赛,这些都是我感兴趣的。

但同时这又是个很奇怪的电影,某种意义上它是一部不是体育片的体育片,而且也算不上是传记片,我也很喜欢这种挑战,因为你没有必要为了某种类型片的要求去妥协。

中心故事是关于这三个人的关系,互相推进对方,却又互相限制对方,我们总是把重心放在人物上。

—剧本是一个压缩时间的活。

其实在Mark离开Foxcatcher到Dave被杀害离了有8年时间,但是在剧本里我们就简化了,感觉好像发生的很快,其实离了很久。

—因为话题在公共领域,我们不需要花版权费,而Du Pont家族也没有找我们的麻烦,他们会说John是个怪胎,代表不了我们家族,把自己撇了一身轻,所以干脆就让我们拍了。

想想《公民凯恩》,当年明明是虚构人物,反而是现实里被影射的那位大发脾气,影片差点都没法上映,和Orson Wells比我们还算是比较幸运的。

关于投资:—他们总是想读点东西,这便是为什么立项目的时候好歹要有个剧本,所以他们总是催我—中途有投资商退出,有一段时间这变成了一个孤儿项目关于表演:—一个影片98%都是选角这句话真的很对。

—两位主演都没有用替身,所有摔跤镜头都是真实的。

你应该去youtube上查查真人的资料再和他们对比一下就知道演员演的有多好了。

—Bennet(本片导演)有一种独特和演员建立信任的方式。

他知道每一场戏的作用,非常具体,也非常用心,很懂得如何和演员沟通。

—有了好的表演就真的不用我们费心去写对话,观众也更舒服。

——————————————————结束———————————————————

 4 ) 任性的有钱人+任性的长不大的宠物

这部其实不算体育题材吧,“魔球”虽然略冷,但始终是体育题材,而且几场场内场外的交锋依然让人心潮澎湃。

这部的摔跤内容应该只是个大配角,是杜邦这位傲娇财主任性的一个载体而已,当然为啥偏偏是摔跤呢,很多人的同性阴谋论就出来了,还别说还真有可能,两个体格健硕的大男人近距离贴身身体接触的确有YY的空间。

这是两个因为各自背景导致性格有极大缺陷的人物,只是这是两个极端,一个是因为太有钱,一个是因为太没钱,其实他们在一起是可以有好的进展的,就像一开始那样,可惜两个人的缺陷终究不是朝着互补去的,昙花一现的美好只是加速了黑暗面的扩张。

这时另一个相对正常人物出现了,如果他一开始就在,这个黑暗还未必存在,双方都有了一个缓冲,可惜太晚了,终究成了炮灰。

杜邦这个演的真心寒毛直竖,这个任性的有钱人真的是有病吧,要我有这样的老板必须迅速闪人啊。

查宁的肉还是很养眼的,不过我要批判一下摔跤服,一点不衬肉,把个好好的欣赏美丽肉体的机会毁了。

 5 ) 导师

演员的表演从一开始就把电影的基调压得死死的,大卫和孩子们等我嬉戏打闹变成了这部电影里唯一有笑声的桥段,唯一,以至于会觉得在一片压抑里显得突兀。

大卫于马克,母亲于杜邦,也许有许多相似之处,但马克从哥哥大卫那里得到的是爱与力量。

马克和大卫一起赢得了第一枚奥运金牌,但依然一文不名,无人知晓,做完只有小朋友在下面的演讲,回到租房吃冷水泡面。

是突然出现的杜邦给了他更好好的生活,给了他荣誉,给了他信任,给了他希望,带他体验新的事物,成为他除大卫以外另一个朋友。

而马克于杜邦,也许相对于朋友、队员,更像是他反抗自己母亲的武器,他希望用摔跤证明母亲热衷于赛马是一件荒谬的事,证明自己的能力。

在这个过程中,杜邦把自己变成了另一个杜邦太太,希望成为对方的人生导师,也给予对方想要的一切,但当对方不顺从自己时,便用对对方的否认,把这一切摧毁;把马克变成了另一个自己,渴望得到对方的认可与信任。

大卫在电影里,无论从哪方面都是一个很优秀的人。

作为摔跤运动员,他比马克更有天赋;作为哥哥,他把弟弟带大,当马克在88年奥运会第一轮上遭受失败时,是他打醒了马克,是他告诉马克这条路不会让他一个人走,是他拦住了生气的杜邦;作为丈夫和父亲,他担当起家庭的责任,深爱自己的妻子与儿女。

不愿他们如自己小时候一样,四处搬家,不知终点。

在录纪录片时,导演说杜邦认为大卫对他很重要,所以放在片尾,可是后来看到的,片尾是马克,和他处于”蜜月”时期的马克。

杜邦热衷于当别人的人生导师,或者说,热衷于让别人顺从自己,当导演要求大卫说出“杜邦是我的人生导师”时,大卫觉得可笑又无奈的表情,足以说明杜邦只是自认为自己是导师而已,就像那一串“鸟类学家、慈善家、探险家”。

也许是这个激怒了杜邦,也许是发现马克真正的导师是大卫而不是自己激怒了杜邦,杜邦最后用3枪终结了大卫的生命。

最后的马克也许算是又回到了起点,但是,少了大卫。

 6 ) 狐狸猎手:如泡影般的黑色美梦

一直没能拿出足够的动力看,主要还是因为我那可笑的“自以为是”,一开始觉得就是一部关于散发着男性荷尔蒙几个身强力壮的大力士在教练的调教下摔出辉煌历史的正能量故事,还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不怎么感兴趣的传记电影,有点索然无味的即视感,直到看完才恍然大悟没能尽早看到这样一部好片而后悔的要死,去年的美国影坛真心是黑色旋风疯狂盛行的一年,有违正统价值观的腹黑电影比比皆是,让人大呼意外的同时也能带来无穷的快感,《狐狸猎手》就是其中重要的一员,米勒以非常冷峻、隐忍、内敛的手法,打造出了一个犹如泡影般的黑色美梦,伴随最后刺耳决绝的枪声化为了乌有。

奥运会、金牌、兄弟、母子,仅看这些流于表面有关《狐狸猎手》的重要标签,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荣誉和亲情,把这些词汇作为题材扔给国人,毫无疑问千篇一律都是充斥着煽情、教育和励志意义的电影必会烂大街的横空出世,但米勒却将焦点放在了被光环和荣耀掩盖下的黑暗地带,看似中规中矩不过分显山露水的还原了一个真实的摔跤故事,没有过多外露的情感张力,会被其中压抑深沉的氛围所笼罩,看似有点沉闷和乏味,实际暗涌着暧昧可怖的浓烈气息和人物间强大的精神诉求,以及夹裹着厚重而深刻的人性意图,被无限扩张扭曲的欲望构建出了一个披着金色外衣实际不堪一击的黄粱一梦,摔跤更像是一个契机,串联起片中的三个主角,互补而对立的展现出他们各异的精神世界和生活状态。

传记类题材并非是个讨喜轻松的活,出于对于事实的尊重,不少导演很难有所作为,只能一丝不苟的原样照搬,擅自改编或创作只会惹来不必要的麻烦,除了编剧的功劳,米勒绝对是把好手,在塑造人物内收的心理层面和营造情境氛围给予的感官体会上非常有一套,逐渐形成一种米勒式的影像风格,既然是传记片,那么其中最重要的一环就是对于角色的塑造,《狐狸猎手》中的三位主演完全颠覆了之前留有的固有印象,主要走喜剧路线的卡瑞尔将一个阴暗寂寞扭曲神经质充满野心的富豪演绎得相当入骨深邃,健壮的偶像小生塔图姆瞬间也成了一个渴望独立斗志昂扬满腹愁苦的摔跤选手,绿巨人也成功转换成了满脸胡须事业家庭双丰收却躲不掉厄运的摔跤指导,这部电影的灵魂可以说就在于他们之间所碰撞交织出的火花,从成果看来相当的精彩夺目。

家财万贯继承家族事业的大富豪杜邦,外表看似万人之上风光无限应有尽有,可以无所顾虑的挥金如土做想做的事情,除了给国家提供牛逼的军火资源,超级任性的跟着感觉和兴趣走外,还极度热爱摔跤这项运动,于是请来摔跤好手马克加入他一手打造的团队助他完成世界级的大梦,不久杜邦的真性情开始慢慢显露,而马克的状态也与起初对于自己的期待渐行渐远,从老哥的阴影到杜邦的棋子完全活不出自我,擅自做主的马克遭到杜邦的侮辱和责骂,于是杜邦又找来戴夫作为主心骨,灰心嫉妒的马克陷入低迷,随着杜邦最为期望得到肯定的老妈去世,能充分利用把玩的爱将马克的离去,加上无辜奉上生命的戴夫,彻底预示着杜邦用金钱搭建起徒有其表的虚无梦想的全面垮塌,最终悄然无息的被一片孤寂的皑皑白雪所覆盖,徒留一部讽刺而可笑的纪录片。

一开始不少人都会因为杜邦用之不尽的财富而心生羡慕,但他却是片中最为悲剧而无望的角色,物质的富足没法弥补他精神世界的空缺和痛苦,唯一敬重的老妈将所有的爱和精力都给了只会吃喝拉撒睡的低等动物,对自己的兴趣却嗤之以鼻,努力证明换来的不过是自取其辱,友谊从未有过而是用金钱交易而来,杜邦表面看似拥有了一切,实际却缺少了最重要的一部分,人性的关怀和情感的慰藉,他看似礼貌谦和,却掩盖不住本质的阴暗和孤绝,被平静包裹住的焦躁等待喷涌的一刻,始终散发着一种捉摸不定吊诡而危险的气息,就像一只孤僻腹黑的狐狸只能从不断获取顶尖猎物的快感中消除内心的空虚和寂寞,所以他会野心勃勃的将自己的目标锁定在象征着国家荣誉的摔跤运动上,但在“实现梦想”的路途上看似万能的金钱却没能将他“救赎”,人性的弊端和情感的缺失反倒赐予了他彻底的绝望。

虽然有奥运金牌在手,但除了借此到学校给同学灌输正面价值观外,只能投身在没啥钱途的摔跤中,生活艰难,一直生活在哥哥庇护下的马克迫切的想要改善生活并证明自己的实力,直到被杜邦看中让他满怀斗志闯出一片天,却逐渐被洗脑将杜邦视为“救世主”般的人物,成为“狐狸猎手”的虔诚门徒,师徒父子朋友等关系开始包装建立起他们之间的紧密联系,直到马克的“违规”触犯到杜邦的权威,一记耳光和那句杀伤力极大的辱骂,轻蔑和卑微让马克意识到自己始终无法“独立”,陷入到失败愤懑的困境中,此时身为哥哥的戴夫还是能出于真心的鼓励和帮助他,但杜邦更多的是出于私欲的力量想要完全掌控他,而这段感情从征服和拥有到失去与葬送,也是促成悲剧上演的一条重要导火线,虽然和最初的期望有点背道而驰,充满心酸和伤感,但在熟悉的呐喊声中最后马克也算走出了属于自己的一条路。

戴夫是片中最无辜最正面有着强烈对比意义的一角,一个漂亮的妻子和两个活泼的孩子,在摔跤界有很大的影响力,有能养家糊口的事业也有和睦温馨的家庭,一个双赢的生活状态,他精神和情感世界的富足,是杜邦最缺乏永远得不来的一部分,也是驻扎在他内心的病根,从几次双方见面时杜邦落寞回避无视的神情中即可洞察一二,记得纪录片的拍摄过程中被问及杜邦对于摔跤产生的价值时,戴夫始终难以启齿,实际上杜邦只是徒有高大上的虚名,自欺欺人的“理想主义者”,给予的不过是一个用名利搭建起来的平台和说得天花乱坠的虚无头衔与口号,以及能疏通关系拿下个人荣誉的金钱,还有让他日渐趋于魔性的贪婪,杜邦的野心拉来了戴夫,也是戴夫切断了他和马克的感情,三人之间形成了一种爱恨交织的暧昧关系,而杜邦既没能靠兄弟俩登上巅峰,也彻底失去了能有机会成为真正“自己人”的兄弟俩,戴夫和马克也没能将他从黑暗的泥沼中脱离出来,仅有欲望填充起的病态的精神世界迎来了崩溃破灭一刻的到来。

全片看下来米勒并未提供过多的主观视角,只是收敛深沉没有过分多余明确的呈现事实本身,一直处于“冷静状态”的剧情推进过程中,仅有的两次人物情感的发泄也不过是以内收的暴饮暴食和冷面枪击展现,但那种阴冷深邃的氛围和画面,细节的捕捉运用(油画的定格、摔跤的过程、意味深长的表情),互助互伤的人物关系,天差地别的人物形象会一直萦绕心头挥之不去,包含着一股强而有力的后劲和余味,看完会自动腾出一定的自由空间脑补回味。

透过《狐狸猎手》无疑又再一次证明了米勒正以神速的步伐迈入大师的殿堂,又一位内外兼修才华横溢的导演,在未来的美国影坛将有着不可估量的地位和成就。

 7 ) 狐狸猎手:男人与马

小孩子手握大权John说自己少年唯一真正的朋友,是被妈妈收买的。

眼神冰冷,漫不经心地看着Mark。

在他眼里Mark,就是自己主动用钱买来的。

这个眼神已经是成年阴影了影片没有交代,为什么John对摔跤如此热爱,他讨好母亲,即使面对母亲的不屑,也执意要用摔跤项目拿下奥运冠军去证明自己。

而不是去组建母亲喜欢的马术,或者击剑等“高雅”项目。

或许是叛逆心态。

而摔跤本身自带的,亲密接触又极其对抗的特点,和影片结合起来看特别有意思。

身体接触很多John对摔跤比赛来说是外行,因为他拥有一切,所有的东西都不需要他付出努力就能得到。

他唯一要做的事情就是演讲,对演讲也不用擅长,“美国”、“优异”、“激烈”、“统治力”等词语来回运用,听起来高大上。

因为他巨大的财富和家族历史,自带光环,空洞的演讲就可以迷惑Mark这类头脑简单的人。

影片中John在射击时,是和其他人不一样的单手John对待摔跤选手的态度,就像他母亲对待马,对他们的期待是:“跳过去”、“抓住狐狸”。

奖牌就是他们抓住的狐狸。

这种心态特别像我们小时候第一次养小狗,小狗刚过来就等不及总是去找,尤其是刚来那几天,爱的不行。

Mark居住的小屋像马厩一样,每次John过去找他,都是从狭小的窗户看过去。

刚来第一天晚上,John就兴致高昂的来到小屋,还安利了自己的爱好。

第一次来到小屋的John敲门唤起Mark。

事后清晨前来到小屋的JohnMark第一次为John赢得奖牌之后,John演讲一番提到母亲的马都是“世界级”,对应他培养的这些运动员也都是世界级。

Mark拿起望远镜遥遥望着马群,他不能靠近。

John对Mark的掌控,从吸可卡因的轻描淡写到挑拨兄弟两人的关系,可以明显看出来。

而最后Dave和John谈判,保障了弟弟Mark的月薪,从头到尾Mark一句话没说,Dave让Mark彻底脱离了John的掌控。

Mark:谁也不能说Dave比我好Mark从小到大生活在哥哥Dave的阴影下,既亲密又对抗。

从小唯一的朋友就是Dave,但两人的职业相同,Dave又如此优秀,对Dave的嫉妒也贯穿整个影片,把Dave的鼻子打断后,Mark并没有关心,在忙着生气和嫉妒。

Mark从小丧父,对哥哥的心态肯定很依赖,哥哥Dave也承担了责任,聪明、出色。

后来哥哥组建家庭,重心偏移。

John肯定Mark、贬低Dave之后,两人进入一段“蜜月期”。

Mark对John很明显的依赖,就算真正帮他赢得比赛的是Dave,他比赛完立刻就去找John。

即使John外强中干、不专业他也不在乎。

直到John肯定Dave之后,两人翻脸。

John受到母亲的打击之后,把情绪发泄在Mark身上。

母亲对John的态度,对他来说,无异于他扇Mark耳光。

Mark天真、愚蠢、好骗还特别轴。

John打完Mark之后,示好两次,完全没用。

Mark对亲哥都是赌气到底。

Mark居住的地方是小木屋,Dave的地方是白色的房子,他在心智上和John的阶层是平等的。

John无法掌控他。

看John和Dave的Mark

看Mark和Dave的JohnDave和Mark、John形成对比,他聪明、优秀、心智成熟,对家庭负责。

Mark居住的小屋

Dave居住的小屋John反复提到的:“我的运动员们,认为我是兄长、导师、父亲和领导……”在现实中Dave是真正的教练,从来不用受到他的PUA影片中的美国梦Mark是某一类人的代表,天真、容易被带着走。

当他开车走出小镇,穿过隧道,星条旗飘扬,好像要开启励志人生。

带他开启梦想的是John,对抗的是苏联。

穿过隧道之后的星条旗国家培养的运动员”,为美国赢得荣誉。

赢得荣誉之后呢?

之前已经有了答案,他哥哥当教练,他接着打下一场比赛。

最后在地下拳场,他还在打苏联。

 8 ) 这是典型属于Miller的电影

这不是典型的奥斯卡电影,这部电影完全没有希望、温暖甚至任何的美好可言,绝对不符合学院的审美,如果有人说他是奥斯卡的应试题,那么这个应试题或许只能打20分,没办法,他跑题了。

在看到这部电影前,我曾经听说过无数的评价,甚至几乎知道了主要剧情的发展,从人物剖析到镜头的解剖,也看过各种各样的影评,从美国梦,到有钱人的空虚寂寞,甚至到神经病的精神世界。

可是当看到这部电影后我才发现,所有的剖析和解构在镜头面前不值一提,Bennett Miller在年轻导演当中可以说是最不会让人失望的之一,从Capote到Moneyball再到Foxcatcher,甚至包括一战成名的The Cruise,他始终坚持着自己的风格用无比冷静和毫不渲染的镜头来讲述故事,始终站在一个第三者的角度,冷静的记录,却不给予主观的描述,让不同的观众感受不同的体会,既不不讨好任何人,也不故作姿态以示清高。

在电影一开始筹备的时候,人们听说这个故事讲得是John枪杀David的时候,只怕没有人想到故事的切入点竟然是Mark,可是故事的发展是这么的理所当然,想要成就梦想,拥有热血的Mark遇到希望给美国带来希望的家族继承人John,他们的目标似乎都很伟大,但事实是,他们一开始想做的不过是希望摆脱……一个是要摆脱冠军哥哥,他希望不受哥哥的阴影,却从各方面离不开他,一个希望不受母亲的阴影,却害怕并且依赖她,这个时候无关于金钱、权利或者任何身份地位,他们都是一样的人,摆脱不了人性中本能的阴暗面。

故事的开始和发展有无数的影评以及剧情介绍给予了说明,说的再多也不及自己看的那一场,可是我还是忍不住想谈谈这一方面,不得不说Miller真的是一个非常对我口味的导演,曳然而止的台词和镜头,各种景深的切换,少许的动作和神态,不需要通过激烈的画面、昂扬的台词或者大片的长镜头,就能让你从中各有体味。

故事开始的演讲,运动员不善言辞却无比真诚的演说,毫无兴趣的学生,本来以为这不过是一个落寞冠军的描写,却在拿钱的那一刻才知道,原来对方请的是David,Mark在财务人员的质疑中想要证明自己,却只得到了对方的沉默,这个时候便知道,Mark生活的困境,或许并不仅仅只有金钱,更多的是被忽视的想法,或许每个普通人都有这样的感觉,一个比你更好,更出色的人始终在你的身边,尽管你已经做到了很好,但是到最后却悲哀地发现人家看到的还是另一个人。

可惜这样的问题,另一个人却很难发现,因为他太成功,太耀眼也太理所当然,所以他感受不到你的难堪,因此在之后的那场摔跤里面,我们看到了兄长的温柔教导和弟弟的困苦反击。

当然,我并不是说哥哥不好,相反,在这部电影里面,哥哥是最好的那个,成功的运动员,漂亮的妻子和可爱的孩子,功成名就家庭美满。

他关心自己的弟弟,无数次给予纵容和拥抱,在弟弟最困难的时候给予鼓励和支持,为了妻子儿女的生活不愿意接受富豪的条件,却为了弟弟陷入了这场深渊,最后甚至为了弟弟得到资助而继续留在了他不喜欢的人身边继续为他工作。

这样的人,谁能不喜欢?

不,真的不是每个人都喜欢的,特别是对于John这样的人来说,David太明亮,太耀眼,他一切的幸福都像嘲讽,深深刺痛了John的心。

这让我想起了John两次见到David家庭的场景,David的妻子Nancy没有上前,也没有对富豪的任何掐媚,还是微笑着摆了摆手,说了声你好,可是她笑的那样美丽,无比幸福的笑容是对John最大的讽刺。

他们的生活明明有这样那样的困难,他们不像du pont家族那样影响了美国或者世界,他们也不像John那样有无比伟大的梦想,不过是孩子和父母一起玩耍,在床上和草地里面打滚,不修边幅,甚至身上沾满了落叶,可是他们是那样的开心和幸福。

而John,他拥有巨大的财富、权利,生来就高人一等,可以凌驾于无数人之上,可是却得不到这一切,他得不到母亲的肯定,唯一的朋友是母亲花钱买的,他养着的运动员们不听他的,他的成就比起父辈还差的太远,他看似拥有一切,内心却无比渴望认同……于是他要创建他的美国梦,尽管说到底,那不过是他给自己的理由,实际上不过是想要通过媒体,通过镜头,甚至通过所谓的训练和冠军告诉全世界,你们看,我成功了。

所以一切都不过是他的工具,无论是摔跤队伍、冠军或者是纪录片还有哪些娱乐赛事,包括Mark在内,而这,正是Mark和John的失衡之处,作为一个拥有着梦想和热血的青年,他被John的花言巧语所迷惑,并且坚信着这是正确的,于是他全身心地投入,从一开始邀请哥哥加入的时候他就是无比真诚地相信着John,而当John带给他功成名就的喜悦,带给他一个不在哥哥阴影下的冠军后,他就像John希望的那样,把他当成了教练、兄长甚至父亲,他尊敬和崇拜他,甚至不能忍受兄嫂对John的“怠慢”,这是Mark和John的蜜月期,他们有着一样的目标,尽管初衷并不相同。

Mark希望成为John希望他成为的人,以为这样就能成为John的朋友,得到John的认同,站在他的身边,实现自己的梦想,可是他忘了,John唯一的朋友是他的母亲买给他的,在Mark的眼里,这不是朋友,而不过是一个工具,他用来证明和炫耀的工具,所以在世界杯夺取冠军之后,他带着Mark出席各种各样的场合,他让Mark带上金牌,用于展示。

而渐渐地,当运动员们达不到他的期望的时候,他终究露出了原型,而结果就是给Mark的一个耳光,这个耳光打散的不仅仅是两个人的关系,更多的是Mark对John的信任以及依赖。

John终于找来了David,通过对David家庭的许诺利用了David对弟弟的关心,可是David的到来换来的是Mark对John更深的失望和对哥哥的嫉妒和怨恨,那天晚上,David去找Mark,作为哥哥的直觉他知道弟弟的不快乐,却得到了弟弟的怨怼,David两次对Mark的提问,第二次甚至比第一次更加温柔,但是结果依然是沉默地抵抗,那一刻,哥哥默默选择了离开,我相信,这时候的他是无比的失望的。

故事在这里本来应该是进入高潮,三个男主的到齐,冲突矛盾加剧,换任何一个导演,或许故事都要开始进入一个高节奏的状态,可是Miller不是别人,所以他依然用他那个波澜不惊的视角,记录着故事的发展,如同生活一样,不需要刻意地高潮,只是将他滑向在多年前就已经注定的那个深渊。

David的到来让中心有了真正懂得教导的教练,也让训练场恢复了生机,可这不是Mark想要的,因为他这么久以来想要逃避的生活又回来了,再经历了失望和背叛后他回到了远点,因此Mark失望,生气,甚至自暴自弃,他用沉默对抗者所有人,无论是David还是John,那这是不是John所期望的么,或许有一个场景证明了一切。

当John的母亲,那个养了无数名马的女人前来的时候,John当了短短数分钟的教练,直到母亲的离开。

母亲训练动物,而他训练人,他在之前的聚会中贬低母亲的动物,说到底,不过是想证明他要胜母亲一筹,可是偏偏,他早已失去了真正的掌控权。

接下来的选拔赛,David终于还是赢回了他的弟弟,在两个沉重的耳光和一个拥抱以及Mark无声的哭泣中,年少的弟弟回到了兄长的怀抱,那个曾经带走弟弟的人成了罪魁祸首,David需要让他远离他,不让他打扰Mark的训练,始终保护他,站在他的身边,而John,在他发现自己的失败后,又经历了另一个打击,那个一直压制他,让他一直想要超越的女人离开了,她的去世让他失去了这个世界最后的家人,而他甚至连朋友都没有。

他放走了母亲所有的马,想要摆脱母亲的困扰,留下David,开始拍摄纪录片,所谓美国的梦想,到这个时候终于昭然若揭,那不过是他的梦想和野心,他想要证明自己能成为别人的导师,能掌控别人的生活。

偏偏这个时候,Mark离开了,David留下的条件却是让John答应Mark的离开并不停的资助他,John表现地很冷漠,仿佛只要David留下就可以,但当Mark离开后,镜头给到的,却是站在窗口独自凝望的John。

那是John用来证明成功的展览品,可是John差点毁掉它,而最终,这个人在离开他后踏上了征程。

接下来是我最喜欢的一场戏,John的那部纪录片,富豪在镜头前款款而谈,谈自己作为教练、兄长甚至是父亲是如何成功,而运动员一脸地无奈,笨拙地想要说真话,却在摄影师的要求下演戏,他们终究不是一样的人,一个默默地工作甚至愿意为此而妥协,一个只想证明自己,于是尽力表演。

最后,当John看着电视屏幕里的纪录片,看着镜头里的他还有两兄弟,嫉妒和愤恨最终压垮了他,让他射出了那三枪。

雪地里的David艰难地爬行,只为了离家人更近一点,而John冷酷地离开,完全不觉得自己刚刚杀人是一件多可怕的事情。

故事最后的最后,Mark在一片USA的呼喊声中上场,却再也不是那个相信梦想的年轻人,失去哥哥庇佑的孩子剃光了自己的头发,独立承担起了一切。

而他的兄长,死在富豪的抢下,富豪被判决为精神病,最终死于牢笼。

这是一个悲伤的故事,我们所有人都能在这个故事中看出什么,或者枯燥,或者悲伤,或者残忍,亦或是人性,而这正是Miller的故事,他用他独特的切入点去讲述这一切,至于你们看到了什么,那与他无关。

以下是花絮时间1、兄弟两个人的演员Mark Ruffalo和Channing Tatum为了这部电影在拍摄前练习了七个月的摔跤,拍摄期间他们还继续训练,因为训练太苦最后哭成一团。

2、Mark Ruffalo的戏份本来要大的多,结果在拍摄前的最后一次剧本修改和拍摄完成后的剪辑中分别删除了一次。

3、剧中哥哥打弟弟的耳光的那一出戏,由于失误,Mark Ruffalo打穿了Channing Tatum的耳膜。

4、这是Channing和Steve Crell的第一次冲奥,Miller和Ruffalo的第三次冲奥。

5、Miller到现在为止只拍了四部电影,其中Capote在奥斯卡获得了四项提名并得到了奥斯卡影帝,Moneyball获得了六项提名,Foxcatcher目前形势不如前两部乐观。

6、Channing的角色是第一个确定的。

7、现实生活中,David的妻子在David去世后创建了又一个狐狸猎手,用来继续摔跤事业,直到2005年。

8、现实的Mark在后来成为了大学教练,他有一个妻子和两个小孩。

9、David是在Mark离开八年后被杀的。

 9 ) 人格独立,精神才能健全

人格不独立,不论之前成功和失败,都不会成为她真正的教训,只有自己平静下来,看看自己拥有的一切,这样才能在遇到事情之后,不至于被人看低,因为他不清楚自己的状态和位置,他不会去评估自己,遇到事情之后他也不会选择瓶颈,所以他的行为肯定是超出了他原来想象的尺度,变得非常出格和不合群,所有罪恶的根源也在于此,然而想要真正的独立,还得是自己去努力不要受外界的纷扰,只有这样才能超越自己,为什么社会上的人都是如此呢,看不惯别人的成功,因为,他不愿意看见,甚至不愿意去学习,所以他注定就已经失败了,其实我的建议特别简单,遇到任何事情先平静下来,看看自己当下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只有专注于当下所做的事情才能有效地挽回自己的尊严至少在我们来看,或者是在富人的角度来看,穷人的尊严应该会更值钱一些,因为他们并不在乎你的钱,他们在乎的是名声,所以有名声的人他们应该会比较喜欢些,人生就像滚雪球,本来已经开始滚了,结果自己又打散了,这就是人的嫉妒和自私决定的,想要脱离失败,就必须远离人性,因为只有尽量少的考虑人性的因素,才能不会做出失误的判断,只有深刻的了解到这一规律之后,以后再不管做任何事情,都会取得成效,就不会让以前的失败再一次影响自己,通常人们所说的心态,是第一位,为什么呢,从本质上来看,他们只是把它当成戒律,而并没有深刻的意识到成功并不值得荷西,失败也并不可耻,因为你并不知道你的对手是什么样子,可以说你面临的是一个未知数,所以你需要对这个位置有敬畏之心,你就不能骄傲自大,你也不能有恐惧之心,因为你越恐惧你就会越害怕,你就越不能成功,这个时候你就越不能做自己,本来不应该失败的结果失败了,这就是人们所谓的心态,在我看来,所谓的心态就是回归彻底的平静之后思考问题,说的更本质一点就是去掉人性没有成功于是百只有当下的较量

 10 ) 记一点疑惑

只是用来mark26'与110'画面的波动深夜画廊里那场戏,暗示Mark与杜邦的隐藏同性关系?

关于最后的杀人动机,是因为得不到Dave的认可(纪录片尾段没有出现设计好的“杜邦是我的导师”)引发了一直得不到母亲认可的自卑心,还是因为嫉妒?

嫉妒的话是因为Dave拥有他没有的和睦家庭,还是因为与Mark的关系?

或者是所有混合在一起,所以无需搞明白?

核心是关于【认可自卑嫉妒】还是【相似经历两人的阶层差异】?

《狐狸猎手》短评

都说米勒多会拍传记,其实更准确的话,他擅长挖掘故事难被人看到的一面。这次的真实故事改编,其实多诡异的两个人,剧情也可以说是闷。但人与人的关系,他说得比谁都透:看似天差地别的两人,好像找到彼此的共通。而以为这些共通会产生的火花,却因为两人终究不一样,变成血色弥漫至最深处

4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成功把飞机上的我催眠了

9分钟前
  • Merov Mugatu!
  • 较差

好阴森的故事,哪里是什么运动题材,分明是一场三角虐恋。所谓虐恋,最根本的在于你情我愿。表面充满恐惧,内心却是渴望。得到了就抛弃,得不到的便毁灭。

11分钟前
  • 嘟嘟熊之父
  • 推荐

奥斯卡把美国的纯正喜剧演员都抢走了。

13分钟前
  • 我是豆瓣酱
  • 还行

14年底的这几部影片看了都让人觉得不舒服这一部,原本以为普通的运动励志片结果是另类的阴冷风格看上去,同性的隐射很明显摔跤这个项目本身就容易扯上这个方面同性之间三个人类似吃醋,或者说嫉妒,造成了这样的一个结果影片在后半段对人物的走向交代得很不完整有钱就可以任性,这点放在哪个国家都一样因为有钱,所以能够把别人招过来按自己的心意揉捏另外,那居然是史蒂夫·卡瑞尔让我想起一个项目:DOTADOTA在TI4时获得了一定的关注度但几乎所有俱乐部都是富二代赞助记得好像是357的采访中,说他们就像古代的门客,或者打手主人输了就让他们去比试一种矛盾的东西,运动项目需要大量金钱的支持,而大量金钱总需要出卖一些什么

18分钟前
  • 孤狼
  • 还行

优缺点都挺明显的,优点是几个主演都有对自身既往形象的突破,缺点在于,类似于大卫芬奇的冷色调使得整个转机电影在追求质感的路上一去不返,却忽略了如何讲好一个故事。

20分钟前
  • 碾子222
  • 较差

和点球成金一样看不下去

24分钟前
  • 闵思嘉
  • 还行

sienna的至高点是工厂女孩,如果不是配乐这片儿完全看不下去,钱老板还要再多玩儿一种运动么

27分钟前
  • 古怪因子
  • 还行

昏昏欲睡,一声枪响我才惊醒,立刻明白电影即将结束,然后怀着喜悦的心情结束了它。第一次电影院里快睡过去的片。看到查宁塔图,只想到大猩猩。以为和爆裂鼓手一个档次,靠边站吧。

31分钟前
  • momofls
  • 还行

三个演员较以往都有很大突破,讲述方式也充分展现导演的个人特质,但故事本身并不足够吸引人

32分钟前
  • 可风
  • 还行

看着很难过啊

36分钟前
  • 冥想高潮
  • 还行

看过的唯一一部不是以激情、热血为主题的运动电影,反而非常恐怖可怕。就冲这点就可以给四星。虽然整个观影过程看得很压抑。

40分钟前
  • 余小岛
  • 推荐

7.0分!另类批判性体育传记文艺片!从没看过这么惊悚、恐怖、压抑的体育传记片……全片在情绪上相当冷静,且整体显得有些沉闷,富豪教练的压迫感从一出场就没消失过,而且随着剧情推进越来越强烈……好莱坞传记片,在造梦同时,却一直热衷于破梦,狠狠踩完,碎上一地。再多金、有梦的成功人士,他们也有内心的阴影黑暗、性格缺陷,更有无法弥补的人生缺失,眼下看,这都快要编成一个套路了

41分钟前
  • 锐评追踪者
  • 还行

真实故事改编,视角上依旧选择了冷静克制的风格,又是一部另类体育片,不过这次真的更阴沉,背后的故事有深意,心寒,个人不喜。

42分钟前
  • 安德烈大叔
  • 还行

就是关于一个有钱任性的变态的故事,实在看得很不来电,和导演的《卡波特》一样不明所以,可是上一部《点球成金》明明还挺好看的嘛,怎么又走回老路上去了?

47分钟前
  • 秦幽轩
  • 较差

本来我只是抱着来看一看查宁·塔图姆的身体的心态来看的……真的是觉得好无趣啊……=口=

49分钟前
  • 拽拽歪歪&YY
  • 还行

对话不多,但镜头语言非常到位,每一幕都饱满着情绪,杜邦的权势、自负、心理缺失和没有安全感,卡瑞尔都表现得十分到位,马克在镜头前违心的那句话几乎就是影帝时刻了,导演的把控力相当稳,用大量镜头把三位主演的性格刻画得比较精准了。

53分钟前
  • 火龙果不耐受者
  • 推荐

我。。。以后还是不逞能看体育题材了。。。前两年的点球成金就没看下去,这部也是。。。风格太肃杀,太闷,爱不上。配乐不错啦讲真。

58分钟前
  • Otocolobus
  • 还行

虽然几位主演都演技爆表 但把一部体育题材的传记片拍得如此阴郁黑暗 贝尼特对情绪和冲突的表达 感觉还不如前作点球成金到位 过多的毫无美感的摔跤镜头也是让我看得比较沉闷

1小时前
  • Dublin苍穹下
  • 还行

贝内特·米勒导演至今为止的每部片子都有一个可以堪称神奇的切入点,剧本改编的视角总是那么聪明且独特,这次他又选择了一个看似可以置身事外的第三当事人,退了这一步却把两位事件当事人之间的微妙关系和矛盾冲突刻画的更加耐人寻味,不再是事件本身,而是深入了人物和阶级之间的差异性。★★★★

1小时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