挺黑色幽默的 我记得很清楚的是他们一堆人看那督屎的时候 最可悲的我觉得不是男主角 而是那个老太``一个正常的却不能逃离这种生活的孤独人
Running With Scissors,中文译名叫《一刀未剪的童年》,或者《夹缝求生》。
看过它的介绍,在学校的图书馆,四校联考前。
主角叫Augesten,一个正在发育的男孩。
他的妈妈,总是以为自己是诗人,在台上朗诵时,万人轰动。
但她寄出去的稿件,收到的永远是退稿信。
他的爸爸,一个数学教授,酗酒,有时会忍不住要打妻子。
(如果我娶了这个疯女人,我也会这样做。
)然后,Augesten的父母离婚,妈妈吃着那个姓Fitch的医生开的镇静剂度日,开始变得不似以前那么凶悍,并开始痴呆。
她把孩子的监护权给了那个本来已经神经兮兮的精神医生Dr.Fitch。
Fitch的家很奇怪,太太ANNINE是个只把狗粮当零食的老太太,尽管她的愿望是把这个家keep好。
大女儿HOPE是爸爸的助手,一个凭借圣经而决定敬挽是否吃炸鱼的女人。
小女NATALIE最正常,可是因为她是FITCH的孩子,无论如何也不能上那种男女合上的college。
Augesten只能适应这个crazy world,他翘课,去电影院打发时间。
没够15岁和35岁的男人发生性关系。
和NATALIE把厨房的天花打烂……a crazy guy in this crazy world.他会有反省,并希望有条条框框将自己束缚。
当自由到无可复加时,人,或者是很自然地,困惑,迷失,并会有强烈的欲望跑回原点。
快乐的极点,有时便是伤感的开始。
他最终还是跑了,当他35岁的男人走了,当他看清了那个在非危急关头才会显出母性、疯疯癫癫的妈妈时,去纽约。
这或者并非是他生活的起点,但起码是一个由界限的地方。
和那个妄想了几十年还是不懂改进的妈妈say no,和那个很疼自己并将私几送给自己的养母Annine say no,还有他活了十几年的crazy world,故事的结局,Augesten成了纽约著名的广告创意人,出了一本书,并写了一个剧本,两者都叫Running With Scissors
看的时候当做小说来看的,因为次要情节多,看起来累。
大概好久没有看书,觉得整个片子有点晦涩。
觉得开场时候的那个小男孩演的很好,很有故事性,后面除了男孩在表达自己想过正常,有约束有秩序的生活时是有思想的。
其他时间,男孩只是充当生活在这种怪诞不正常生活的眼睛,没有观点和思想。
那个爱妮老太太,出场怪诞,但是后面有属于怪诞中的正常人,简直就是少林寺的扫地僧,暗藏绝世武功。
还有,小男孩说想要有约束有秩序的生活的感受,我青春期的时候也很有体会。
虽然会吵会闹,但有的时候就是希望爸爸像小时候一样揍我,约束我,即使之后我会恨他,但还是隔一段时间就渴望他揍我一顿,约束我,管我,让我过正常的生活,想法不要跑的太远。
先要小赞一下海报,做得够咋呼人的。
电影故事取于米国一畅销书作家的自转体小说。
既然畅销,必定色香味俱全,通篇Shit,有点语不惊人誓不休的意思。
还不乏米国人的幽默(说实话,我等外国人看过只觉甚冷……)以及关于排泄物的插科打诨。
简单说了就是:一个GAY的青春成长日记。
不知道老米怎么会把此书列为大中专院校的选读教材。
反正我是在每次蹲WC的时候翻翻,凑巧某天便密才看完的。
书被翻译得有点烂,那就看看电影吧。
音乐很赞,还有服装和布景。
尤其是服装,对于70年代LOOK最近我是毫无抵抗能力。
(跑题了)Annete Bening 和Paltrow的表演依然到位,我更喜欢扮演狗粮主妇的演员。
电影删去很多不登大雅之堂的R级细节。
基本保留了原作精神。
但是因为原作本来就是一篇篇零散日记,导致整个剧情同样散乱不堪。
不知道没看过原著的人会不会觉得有些扯?
够BH、够疯狂、够离奇,一系列的刺激过后却难看可以打动人心的东西。
幸好还有一帮老戏骨撑着。
也许是大家的口味越来越挑剔,也许不论是老米还是我们国人导演,多少都会在繁世迷失……本想自私地在自己的小世界里快意恩仇,没想是被结结实实恶心了一把。
可不可以再好些?
可不可以让我们看到真诚?
从成长的第一秒起,如果身边的人都是疯子,这个故事讲下去,会不会有人相信?
电影《Running With Scissors》中的主人公Augusten Burroughs不幸的就陷入这样的疯狂世界。
Augusten的母亲Deirdre是位坚信自己总有一天会出名的失败诗人,她认为丈夫Norman压抑她的创造力,甚至要谋杀她;Deirdre的心理医生Dr. Finch鼓励她在疯狂的路上越走越远,甚至要Deirdre主动放弃了Augusten的监护权给自己,劝说Deirdre住进汽车旅馆去“找寻诗人的潜意识”;Augusten的父亲Norman不接受Dr. Finch每天五小时心理治疗的建议而离家出走,以后再也没接过儿子的电话。
Augusten住进Dr. Finch家两年,从13岁到15岁,只发现自己进入了一个更为疯狂的世界。
Augusten的生活如同梦幻般从一个漩涡陷入另一个癫狂的漩涡,他想逃离,却没有选择的自由。
电影从开始到结束就仿佛一个莫名其妙的梦,每个人物在自己的疯狂路径上越走越远,愤怒与绝望交织在一起,当一部分的愤怒被释放之后,留下的却是更深一层的绝望。
Augusten渴望正常,秩序,却只发现自己终于不可避免的也走上一条与众不同的生活道路,加入到这场声势浩大的癫狂交响曲中。
电影采用了极度讽刺与调侃的表现手法,甚至充满了喜剧色彩;但笑声过后,癫狂之下,却是深深的深深的绝望。
电影中充满了愤怒的呐喊与破坏的快感;但在Augusten追赶离去爱人一幕,在本应由强烈的背景音乐、呐喊或者噪音加强烘托的情节中,导演却采取了完全静默的表现手法:痛苦到了极致是没有色彩与声音的。
除了充满艺术感色彩强烈的画面与恰到好处的原声音乐,整部电影的情节性很弱,人物从头到尾几乎没有性格演变或者发展,更像把一个个的片断按时间顺序简单的拼凑在一起。
那些疯狂的举动与个性都不是一般的出格,很难让观众认同其中的任何一个人物任何一种行为。
如果不是强有力的表演,如此的情节安排很难成功。
幸运的是,《Running With Scissors》组织了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全明星阵容,其中Annette Bening扮演的在疯狂与母性之间徘徊的诗人Deirdre是2006年以来最完美的角色,既有愤怒的爆发,又有癫狂中的平静,还有与儿子Augusten分离时最打动人心的绝望表情。
如果说在《美国美人》中Annette Bening是首次向全世界展露了她的实力,那么在这部电影中,Bening就完全放射出了最为耀眼的光辉。
凭借Deirdre这个角色,Annette Bening将被提名2007奥斯卡最佳女主角是毫无疑问。
电影的主人公Augusten Burroughs是位著名的美国现代作家,电影是根据他2002年的同名回忆录小说改编而成。
除了他本人的角色,其他人物的姓名都作了改变。
电影的大部分情节基本属实,不过Dr. Finch的原型,Dr. Rodolph Turcotte的家人在2005年对Augusten Burroughs提起了名誉诋毁的诉讼,近期与索尼公司协议后将原诉讼撤销。
对于我来说,电影本身并为深刻的打动我,因为影片对人物内心发展演变的刻画较少,更多的时候是用喜剧手法展现一个疯狂世界的场景。
几个令人几乎落泪的场景并不是因为情节本身的感人或震撼,而是因为强有力的表演。
大概是因为电影诗与生活的题材,看完这部电影,我不由自主的想起同样诗与生活为主题的电影《像鸡毛一样飞》。
《像鸡毛一样飞》也采用了片断拼凑的表现手法,大量跳跃的镜头与若即若离的情节,还有人物之间近乎莫名其妙的关联与情感。
表演上,我其实是非常不喜欢秦海璐在电影中的表现的,她将一个本来可以多原化的人物用很单一的手法表现了出来,除了“失望与茫然”,人物的表情很空。
当然,这个本身只有一个层次的人物也没有给秦海璐多大的展现空间,只能说,她达到了影片的要求,却并没有真正的精彩瞬间。
但与《Running With Scissors》相比,《鸡毛》却有一种超凡的真挚与真诚。
诗与生活,梦想与现实,同样的冲撞与挣扎,放弃与绝望,《鸡毛》花了更多的笔墨描述诗人挣扎的细节,失望的前因后果。
当然并不是说一部电影一定要把全部故事讲圆满才好,而是在展现一个自我放逐或者奋斗的道路时,观众可以更直观的窥视人物的内心。
这种窥视的目的不一定是认同,甚至有些时候是为了产生厌恶鄙视的情绪,但这个过程的存在给观众提供了一个理解人物的机会,由理解到同情,或者由理解到更加厌恶;观众的情绪自然而然的被调动起来,不自觉的进入到电影当中。
《鸡毛》的动人之处正在于此。
对于《Running With Scissors》来说,可能是因为真实的生活太过令人难以置信,观众听着一个个疯狂的人物表演癫狂交响曲,即使有最佳的表演,对人物最真诚的同情,但除了Augusten,电影几乎没有展现任何一个人物的内心世界,结果观众更像在猎奇,感叹精湛的表演,同情Augusten的疯狂境遇,却永远与电影保持着安全的距离。
值得一提的是,扮演儿童Augusten的小演员竟然与《像鸡毛一样飞》中的配角廖凡极为神似。
也许,生活本身就是难以置信的,不是吗?
没有去关注这部影片的情节,仅仅是里面的对话就引人入胜了.还很容易让我对好入座.记得在心理医生的办公室,阿伽斯顿问:我想知道那房子里是什么.隐喻着其的不安全感.芬奇医生回答得非常有意思,记得其中的一句是,我现在还是一个非常正宗的男人.到心理医生家去拜访,被医生夫人嘲笑,说其可悲,原因是不感吃狗粮,被认为是不敢尝试新鲜事物.让人有世间规矩尽可不遵守,按自己愿想过日子的感觉.阿加斯顿母亲把领养函和5美元交给他的时候,那甩手的细节.完整的看完,就会发现,影片中除了阿加斯顿,又有哪一个人不识活在夹缝之中.如阿加斯顿的母亲,在时好时坏的病情重生存,在想成名与退稿频频的夹缝中生存;芬奇医生,在面临房子被收,病患者病情无好转的夹缝中生存.也许,这就是生活着的状态.当尼尔离开芬奇医生的时候,芬奇医生的叫喊让我知道他也是如此无助.生活原本没有意义,但我们活着,那就得折腾点意义出来.
几天前刚刚看完这本书,印象尤为深刻.无意中DOWN到这部电影,随便说一说.演员本身不会让人觉得有另类的风格,个个光鲜亮丽,而且像拍偶像剧,他们的表演不突出甚至很平庸.并没让我觉得这些剧中人有什么精神疾病或者与众不同.导演的风格也很平,叙事没有新意没有感情,更没神采.就我个人的口味而言,它一点不TOUGH.另外,电影情节还把原文很多地方删减合并,没有前因后果,看起来感觉很突兀,没连贯性,也失去了叙述的意义,形容干瘪如木乃伊,如同为拍出小说内容及人物性格而拍这部电影.哎哟.说完了.
当所有的人都在疯狂起舞时,你独立中央,愕然看着喧嚣的人群,你是否还有判断事物的标准,你是否会质问自己“是我有问题吗?
”Augusten生活在这样疯狂喧嚣的环境中,我们也看到他突然失去自我而想要加入人群的冲动,譬如拆卸屋顶,无聊地摆弄男友的头发,但是他也会无奈地说:I need rules and regulations. Without them life is just a series of surprises. 拆卸屋顶,他想要可以自由呼吸的空间;摆弄头发,他想在这样一小片可以随性的空间里建立自己认为的有序和规矩。
他茫然过,他迷失过,但他最终做出了决定,毅然走出这片混沌,寻找心中的秩序。
看影片时我并不知道这是根据回忆录改变的剧本,以为编剧和导演在用一种完全夸张和嘲讽的语言讲述现代人生存的环境和压力。
直到片尾才知道却有其事,错愕之间又觉得荒诞。
剧中女主人公的扮演者Annette Bening大放异彩,此人物的张力和夸张戏剧性也为她提供了展现演技的优良平台。
尤其是结尾那段Augusten与之告别,她从见到儿子时的欣喜到潸然泪下,感情层次递进分明但又一气呵成,拿捏准确,让人赞叹。
另一处让我莞尔的桥段则是:当Deirdre把酒泼到前夫的身上,她的前夫嘴里有些脏话,然后又非常绅士的转向他的未婚妻体贴地问“are you wet? are you getting wet?". 我不知原回忆录是否有这一段,但是可以很明显地感觉到导演对于这个前夫的不屑,不仅从人物动作设计,而且从台词设计中体现了此人的虚伪和言不由衷。
我也非常欣赏Augustan追逐远去汽车的一幕,没有声音,只是慢镜头摇向Augustan的步伐,大步帅气的奔跑却换不回男友的离去。
此处无声胜有声... 片尾逐一交待了片中人物的命运,有喜有悲,谁说这不就是人生?
片子讲述一个男孩,从小生活在他那爱幻想的艺术家母亲的怀下,在经过一系列家庭风波之后,男孩被送去母亲的心理医生家中抚养。
在心理医生家中,男孩经历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怪异到疯癫的人们来带的或搞笑或悲伤或无厘头的事情。
看完之后我想说,变态吗?
也许是的,在一群疯疯癫癫的人中,如果唯独你是正常的,你会怀疑是否自己是另类的那一个。
这很正常,每个人生活环境不同,自然看事情看问题的角度不同,想法和行为的偏差也会很大。
生活中,每个人都试图使自己看起来很正常,尽可能的寻找于自己有类似标签的人,或者尽可能的成为大众标签中的一人,从而不成为别人眼中的异类。
然而长期压抑内心的感受(如想法、愤怒)会使自己走上另一个极端。
carol觉得,不如坦然面对,如片中,每个人都努力的以自己觉得舒服的生活方式活着,即可。
今天终于看到了.配乐非常的喜欢,居然还有Quizas,Quizas,Quizas,因为近来一直在听,所以觉到好神奇. 故事非常耐人寻味,一直被带领着揣测谁到底更是精神出了问题,到最后自己也搞不清了,也许这也就不是作者想要弄清的事.有时候生命,生命还是自己的.我们都是在做一些节选.还有喜欢里边的服饰:))
美国版C.R.A.Z.Y
拍的挺混乱
「It's good to have a dream ,Agustin, dreams get you through the hard times.」 「Why are you here then?」 「To say goodbye.」
一个变态找了一家子变态看病的故事
荒诞不羁 歇斯底里?可也许你我都是那个把双臂伸向空气 说"hug back"的那个孤独的怪人 我们需要所谓的规矩和条条框框 因为一旦暂时没有的时候 我们会感到惊喜 其实Agnes才是真正的智者
a bunch of psychopaths
看着看着就想自己去精神病院自首
“It's good to have a dream,dream got you through the hard times.”God,我说我在哪见过娜塔莉pretty persuasion!!
人生的存在就是疯狂且难以置信的,要么是骗子,要么是疯子,要么是傻子。
看完全片感觉只有亚力克鲍德温饰演的父亲是里头唯一的正常人。
说真的,看得我糊里糊涂的。。。一群奇怪的人。。。
THE BOY OF ME
不喜欢
看到闷死咆哮那段让我振奋了!!!!!
花了两个小时看了这么部烂片。。。。
叙事太私人化,有点不知所云。编剧很用力,安排了大量抢人眼球的情节点,可整体看下来却觉得很沉闷,全片无高潮。类似的成长片里,可能还不如《壁花少年》《幽灵世界》
在我心目中,这部可以进入我的美国电影十大,怎么办?
冲着原著找来看,却不是那么回事儿。。。
疯狂地宣泄,沉重地生活,绝望渗透在影片的欢笑调侃中,精神毒品残害了片中所有的人,也许这个结局是再好不过了,相比《梦之安魂曲》这种绝望杀伤力略小。
我很想知道我有没有精神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