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朵金花,都在这场不期而遇的遭遇战中凋零,而在战斗背后,姑娘们不同的个性、命运,都有着泾渭分明的描绘。
羞怯的丽莎、内敛的丽达、机智的热妮娅、文弱的索妮娅、童真的嘉莉娅,她们的生命都在这一场短暂的遭遇战中迅速而热烈的绽放。
女兵们曾在镜头前大胆展现过她们的身体,不管这一幕在国内公映版中还会不会体现,这一场景都是对“战地玫瑰”们最真实的惊鸿一瞥。
俄国电影人的镜头里,战争中死亡的残酷从来挡不住青春身体中喷薄而出的浪漫,《第九连》里开赴阿富汗之前的士兵们与驻地的姑娘赤裸相见,《伊万的童年》里大尉与护士跨立在战壕上拥吻,苏俄的战争电影中,总是少不了这些让人过目难忘的浪漫光影。
姑娘们的身体属于她们自己,更属于她们所深爱的物事,也许这是女性的天性。
为迷惑敌军,热妮娅大胆的褪下军装,在河中嬉笑,一头秀发在阳光的映衬下闪现出耀眼的光芒,在那一刻,热妮娅的身体无疑包裹着某种圣洁的美丽气息。
现在那些有闲心看电影的小伙伴们,你们看的都是什么电影呀?
男的,大概都在看加州老州长吧,女的,大概是新娘大撕逼?
还是聂什么的?
而我,作为一个高逼格人士,是断断不能碰这些的。
要知道,我们看的不是电影,是……是……情怀,情怀!
情怀!
(因为重要所以说三遍)你懂咩?
我今天说的这个情怀,叫做《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你们这群人应该依稀听过这个名字,不错,它原本是苏联时期的小说,作为苏维埃祖国和慈父斯大林同志的坚定拥护者,我可以跟你们讲,这本小说我两年前就看过,如今虽然细节记得不清,但具体框架尚且耳熟能详。
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我知道你们都不会看的所以我就剧透啦)是一个男人和5个女人一起和对方16个男人在水边打野战(误)……呃,我是说,伟大的苏维埃工农红军这边一个男的准尉(不是政委差评)带着5个女兵去拦截穷凶极恶的法西斯一支16人小分队,然后5个女的都死了,最后政委(咦?
)---准尉,怒气值爆棚之后获得“无产阶级的怒火”超级Buff,一个人把剩下的敌人全部俘虏了。
故事就这么个事。
至于电影怎么拍,那又是一回事。
不得不说,就“忠实原著”这一点,这片子绝对可以得满分,从开头的准尉误入女生宿舍到中间女兵唱起《喀秋莎》,到女兵要求共产党员主持共青团会议,全部和原著严丝合缝,丝毫不差,搞得我想开喷都找不到理由。
最后那个女兵班的班长临死之前说她还有最后一个要求,我还以为她要交党费。
还好并没有。
在我进影院之前,我本以为,像这种情怀片,我应该可以在放映厅里睡个好觉,但是没想到观众居然还坐满了,估计他们也都是文艺青年。
并且令我无比震惊的是,我居然还发现了一个身穿红军军服的哥们。
就冲这个,我这一趟是赚翻了。
电影的枪声比较真实,至少比国产抗日剧好。
爆炸的镜头很少,因为原著里就没几次爆炸。
大约导演同志觉得正剧缺少大场面,有点不太好,于是就穿插了大量的人物回忆的片段,在片段里弄了些坦克之类的大家伙,并把这些镜头扔进了预告片里。
·不过这些镜头加起来没超过十分钟,而且女兵们在瀑布下面赤身裸体洗澡的镜头被剪掉了,如果你不是情怀党,一定要擦亮眼睛,不要被预告片骗啦。
今年是什么日子,大家也都知道。
所以,这电影的目的,我就不多言了。
说实话,我觉得他们更需要关注的是《日瓦戈医生》。
比起反法西斯来,这个更有现实意义。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今年正值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俄罗斯又将中国观众家喻户晓的文学名著搬上银幕,为的不仅是勿忘历史,也让年轻一代感受长辈那个年代最爱的经典。
这次翻拍还算中规中矩,虽没能超越原版,但只要还有那个味道就足够了。
配音,廖菁班底绝对精湛绝对物超所值。
总之,值得一看。
第一次接触前苏联的影片,看完确是如此的震撼。
这部影片,在反战题材中,是我目前为止看到的最好的。
几乎没有什么特技,也没有很冲击视觉的战争场面,没有错综复杂跌宕起伏的情节,也没有刻意渲染句句斟酌的台词。
有的只是一个很小的环境,一面山,一个湖,以及六个人。
然而就是这样简单的布置,却不由的让我的心灵感觉到了前所未有的震撼。
惟其简约,所以深刻。
这就是电影的力量,这就是电影的魔力。
一部影片但若靠特技取胜,那是愉悦和讨好观众的视觉感官;而一部影片若以跌宕起伏的情节制胜,那也只能相当于一部小说。
而在这部电影里,让我真正的体验到了纯粹的电影的力量。
这群姑娘,从体格和技能上来讲,并不是一群真正意义上的兵,甚至于有些娇嫩,她们是抱着理想主义或者是激情拿起了武器,因为她们身后是伟大祖国的神圣领土。
她们有义务不让侵略者的铁蹄对自己的家园加以践踏和侵犯。
从片中可以看到,她们顽皮,打闹,与需要高度投入和职业化的军人似乎相去甚远。
该片从一开场,就通过穿插进来的彩色片段剪辑把镜头拉回到了那些夜不能寐的姑娘的从前。
这只是一群普通的姑娘,是战争让她们扛起枪。
她们思念家乡,思念自己在战争中死去的亲人。
而就是这些普通人拿起枪支,深刻的渲染了战争的残酷和无情。
战争之所以罪恶,是因为它把每一寸土地变成了战场,它把每一个本来该正常生活的人打入了炮火堆。
我们只有从理想和信念的层面,方能理解这是一群阻挡法西斯入侵的女兵。
在这种氛围下,只要扛起枪的人都是战士,脚下踩着的都是一寸寸的热土,注定只能向前,不能退后。
而也就是这样的无畏精神,才使得苏联在二战中得以扭转战局。
我们总能在片中或多或少的感觉到一丝类似中国革命教育片里的红色味道,但是它远比中国的红色题材要鲜活和真实的多。
无论从电影本身还是从主体来讲,这都是一部很成功的影片。
而那群可爱的苏联姑娘们,在黎明的曙光即将照亮天空和大地的时候,用自己的生命交响了战争下的礼赞之歌。
微信搜索关注ijuntang个人订阅号阅读更多。
花样少女与失意大叔,枯槁生活与欲望波澜,安谧森林与重重杀机,幽僻小村与世界大战……这是电影新版《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所展现的图景。
这部电影是用少女鲜血浇灌而成的一部史诗,它以一种让最美丽的生命破碎的形式,来展现战争的残酷。
让人在回望之时感慨生命之轻盈与沉重,反思人类之苦难与救赎。
故事发生于苏联卫国战争时期,在邻近车站的一个村庄中,所有年轻男人都在战争中身亡或上了前线。
守卫的车站的士兵,往往被村中的豪放女请去家中饮酒作乐。
这让统领这群士兵的准尉瓦斯科夫很抓狂,他几次三番写信给上校,要求派既不喝酒又不跟女人睡觉的士兵前来守卫车站。
结果,他等来了的是两个高射机枪班的女兵。
这些女兵个性鲜明,她们叽叽喳喳,让这个原本因战争创伤而死寂的村庄瞬间活了起来。
冷面刻板的中士基里亚诺娃、坚强沉静的下士丽达、热爱文学的索妮娅、淳朴莽撞的里莎……后来,热情美艳的热妮亚又加入其中。
作为女兵的直接上司,瓦斯科夫在姑娘们面前显得呆板而笨拙;而作为村子里唯一的年轻男人,他又不可避免地成为被谈论的焦点。
这样一种奇怪的格局,为影片平添了趣味。
瓦斯科夫终于为女兵准备好了浴室,满足了她们洗澡的要求。
为了保护女兵的隐私,他下令所有男人不能靠近浴室,说完之后才意识到,原来这个命令只是下给自己的。
这一幕妙趣横生,而接下来的镜头则香艳无比。
女兵们洗澡时全裸出境,饱满结实的身体充满了青春美。
这一幕绝无半点色情的意味,而是忠实于小说原著。
在导演列纳特·达夫列齐亚洛夫看来,这也是在展示女人的美丽与脆弱,与后来牺牲时的惨烈形成对比。
在电影中,几乎每个角色都背负着战争所带来的苦难。
作为男主角的瓦斯科夫,一反传统“高大英俊”的形象,而是卑微木讷。
他在战场上成了英雄,却因分离太久,回家时妻子与人私奔。
丽达的丈夫死于德国坦克的炮火中,幼小的儿子牵挂她的心。
热妮亚全家被德国人打死,他喜欢的英雄也早有家室。
索妮娅是莫斯科大学的大二学生,家乡沦陷,家人又都是犹太人……影片穿插讲述每个人的故事,每个角色都是时代的切片,展现出战争所造成全方位的破坏。
姑娘们终究是一群战士。
当德国人的飞机来村中扫射时,女兵迅速进入阵地,有人牺牲了,丽达则击落了敌机。
泪水与欢呼中,瓦斯科夫对她们刮目相看。
他们也真正开始了并肩战斗的日子。
在影片中,森林阻击战被着重处理。
丽达发现了两名德国空降兵,瓦斯科夫率5名女兵组成的小分队前去搜寻。
然而,当他们布好阵势准备擒获德军时,发现对方根本不是两个人,接下来也就成为一场敌我力量悬殊的阻击战。
瓦斯科夫率领女兵与德军斗智斗勇,艰难搏命。
为了迷惑敌人,热妮亚在十几米外德军的枪口之下,跳到湖中游泳,这一幕电影表现得极为精彩。
她那美丽而富有弹性的身体,平静地在水中游弋,高生呼喊着虚构出来的情人名字。
虽然故作轻松,但心中紧张到极致,她的手颤抖着,到水边几乎双腿都动不了。
所谓“从刀尖上跳舞”,还有比这更好的演绎吗?
这些可爱的少女,一个一个香消玉殒。
索妮娅,她还根本不懂得战斗,随身携带的《普希金文集》终于没能拯救她,她被匕首刺死。
热妮亚为掩护战友,引走敌人,藐视对方黑压压的枪口,至死眼睛都不眨一下。
丽达重伤之后,举枪自戕。
里莎则被沼泽吞没,死在了求援兵的半路上。
最后,瓦斯科夫凭着一口气,奇迹般地取得了胜利,那些女兵却永远地沉睡于森林之中。
影片中穿插着不少关于诗歌内容。
比如,索妮娅喜欢吟诵普希金和叶赛宁的诗。
在小站上,她和路过的士兵全然不顾催促的哨音,而在热烈地讨论着文学。
在沮丧和迷茫时,她给人们读:“我是荒原中的一个播种自由的人,/我出去得很早,在黎明的晨星之前;/我用清洁而无罪的手,/在被奴役的田畴上,/撒下了有生命的种子——”这不是标签,而是标明深厚的俄罗斯文化是抵抗外敌入侵的精神内核。
同时,诗歌也是让人从战火中获得慰藉与救赎的一条路径。
这部电影电影的另一个特色还在于一个“静”字。
电影处处显示了村子、小站和森林的静美。
而女兵的叽喳和偶尔的舞会,也是“鸟鸣山更幽”。
那缓缓的流水,清晨升起的雾霭,都是一种忧伤的背景。
生活如此安静,生命如此安宁,而为何要用战争来破坏她、戕害她、荼毒她?
2015年新近上映的《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是新版。
相比于1972年的旧版《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新版进行了年轻化处理,还加入了3D效果,更符合了现代人的观影习惯。
影片的故事有着真实的背景。
在原著小说中,瓦西里耶夫是这样写的:“战士们回来了——用生命的代价——这并未夸大,亦非比喻,而是实情:1922、1923、1924、1925和1926年出生的小伙子活下来的只有百分之几;瓦西里耶夫出生的年份以及相近的年份活下来的只有百分之三。
换句话说,每一百个上前线的小伙子中只有三人生还。
战争中,有八十万妇女在武装部队中服役,她们几乎参加了所有的战斗,和男人一样,担任着各种危险的任务,狙击手、机枪手、侦察兵、坦克兵和飞行员。
其中有四十万人永远地躺在冰冷的土地中。
”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我们有足够的理由铭记那些战火与苦难。
那些小伙子和少女们血流如注、如光、如雨,在通往和平的荆棘之路的两旁,是他们用鲜血所浇灌出来的植物。
植物常绿,给世人永久之提醒,也是人类世世代代之忧伤。
一如热妮亚所唱的那首歌: 一条小路曲曲弯弯细又长, 一直通向迷雾的远方, 我要沿着这条细长的小路, 跟随我的爱人上战场。
……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典型的俄罗斯电影,浓厚的二战苏联味,开篇主线的叙述中插叙各女兵的过去,虽然都很简短,却把每人的个性刻画的很细致,所承受的战争之殇也都交代了,让人可以细细体味,画质淳朴唯美,打斗写实惊险,胜在剧情,赢在对战争的探讨与反思,败在和谐式结尾的男主角光环。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典型的俄罗斯电影,浓厚的二战苏联味,开篇主线的叙述中插叙各女兵的过去,虽然都很简短,却把每人的个性刻画的很细致,所承受的战争之殇也都交代了,让人可以细细体味,画质淳朴唯美,打斗写实惊险,胜在剧情,赢在对战争的探讨与反思,败在和谐式结尾的男主角光环。
前半部描写细腻铺垫到位,值5分,从1h20m起急转直下,恍然间一下子穿越到了横店的手撕鬼子。
没读过原著,感觉剧情此处是硬伤。
黑德国鬼子黑得真到位,伤员一律打死;一窝蜂似的冲锋;没有任何战术。
这是这种军事文艺片的硬伤,战争场面描写太片面追求刺激或者场面,缺乏真实感。
最后感慨一下,俄罗斯可以为白俄罗斯抗德拍电影,为什么我们只有台儿庄?
文化历史的断层永远没有办法弥补。
就这么一部电影在国内上映还能搞出删节版来,这是服了
看过一人写的游记,他似乎对中国的苏联印记很是不屑,讽刺苏联的东西在俄国都不受欢迎了,而在中国依然歌颂着“保尔”们。
那些年纪大的老一代人,他称之为遗老,而年轻的人们,他称之为遗少。
而我,就是一名“遗少”吧。
小时候我就看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也在电视上多次掠过《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等。
但当时的我并没有什么情怀,《钢》是学生必读名著,我津津有味的看完了,仅此而已。
喜欢苏联,大概是从音乐开始,继而发展到文学……我是二十岁才看的《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于是,这成为了第二本让我看哭的书。
(第一本是《三国演义》)我当然听过故事的大概情节,一名军官带领几个女兵,同德寇作战,最后壮烈牺牲。
即使有着一定的心理准备,书读完时,我仍是久久不能释怀。
我甚至完全记住所有人的名字,但我却看哭了。
都是些好姑娘,却都死了。
特别是相对最不讨人喜的嘉尔卡的死,对我的冲击很大。
热尼亚,丽达,死的多么壮烈;丽莎,索妮娅,死的多么让人惋惜。
嘉尔卡是个可耻的胆小鬼,搬弄是非,爱撒谎,但她也只是一个未成年孤女,胆怯了,死了。
她没有对牺牲的觉悟,甚至没有多少对敌人的仇恨,连一颗子弹都没打出,大喊着根本不存在的“妈妈”,就被战争夺走了生命。
我并不会声讨她是自作自受,嘉尔卡的死,最最体现了战争的残酷。
看完小说之后,陆续补了72版的电影,05版的电视剧,纵然我已经对剧情了然于心,仍不免哽咽。
这大概就是我对《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的情怀吧。
当知道2015新版上映的时候,我是高兴的,自然要去看,我在电影院看了两次。
有不少人吐槽没排片,想看都看不到,还好我这边电影院较多,不存在这个烦恼。
第一次看是在某大型豪华影院的贵宾厅,票价不菲,但这是我附近唯一一家排了IMAX的影厅。
大约有十多名观众,已是比我想象的多了。
全程大家都是安静的看完,我也注意到有位大妈流下了眼泪,想必在场多数,都跟我一样,是冲着情怀来的吧。
不想和老版作过多的对比,即使无关情怀,美丽的风景和女兵,残酷真实的战争场面,也不失为一部快节奏的商业大片。
遗老说完了,现在说说遗少吧。
在一周之后,我第二次走进电影院,冲着情怀去的。
时隔一周,本片估计也快下架了,排片的影院少了许多。
但我发现一家影院,一天居然有八次排片,简直是好莱坞大片的待遇。
影院处于成都市中心的繁华地带,不像上次那家那么崭新豪华。
这次是普通厅,一到影院门口,最显眼的位置就是《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的大幅宣传海报。
储物柜是《这》,地板是《这》,电梯是《这》,甚至连洗手间都是《这》。
相比之下,州长的终结者只有一张小小的海报,邓超的烈日灼心,也只有寥寥几张。
影院放着常石磊中文版的同名片尾曲,到点,大家入场,观众还真不少,百人大厅坐了六成,这已经远超我的预料了。
(本片男主的另一部二战片《斯大林格勒》,我当初看的时候,差点包场)第一次看的是俄语原版,这次则是配音版,也算是两种体验。
对于某些老观众吐槽的情节:被当局宣布为苏维埃敌人的丽莎一家和被契卡抓走父母的嘉尔卡,我倒是可以接受。
虽说这是“黑苏”情节,但由于电影的篇幅所限,这两个情节能快速交代身世,并让观众产生怜惜。
这次观众多了很多,有三五岁的小男孩,年轻情侣和父母,也有中年的大叔大妈。
当村民喊着“费多特·叶夫格拉维奇”时,他们会吐槽名字真长。
当女兵们调戏打趣的时候,他们也会发出小小的笑声。
我渐渐地认识到,许多人都不清楚故事情节,属于新观众,而不是前来寻找情怀的“遗老”,或许是因为这家影院对本片宣传给力吧。
当德军一个个出现,伴随着女兵们的数数,现场有了小小的骚动。
当索妮娅被刺死,有人惊呼;当嘉尔卡当了逃兵,有人发出“啊呀!
”;当丽莎的遗物出现在镜头,有“唉”声。
这与我第一次看时,全场的安静形成了鲜明对比。
影片临近结束,有个年轻妈妈问儿子:“你看懂了没?
”过了一会,儿子说了句:“有个胆小鬼!
”我想,他是看懂了的,小孩的认知都很直接,嘉尔卡确实是个胆小鬼。
在Lube的歌声中默默离场,影院大厅内,一个十来岁的小女孩在看《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的海报。
而在她的身旁,一个年轻父亲抱着一个小男孩,小男孩指着海报似乎在问什么,而年轻父亲正在给他作答。
我想,也许他们当中,也会有“遗少”的诞生吧。
最后安利一下:本片宣传甚少,票房也较为惨淡,但小说原著十分强大,本片忠于原著,自然不会是烂片,值得一看。
很棒。
比起《拯救大兵》、《黑鹰坠落》等史诗级大片,这里没有地面部队大规模推进的宏大场景,也没有强悍的男主以一当十的畅快,所有一切都是在静谧中发生的。
雾霭沉沉,笼罩着广袤的森林、湖泊、沼泽,宁静而美丽,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5条鲜活的生命被MP40吐出的火舌逐个撕碎,与其说是导演的残酷,不如说这是战争本来的面目。
有情怀、有细节,更有让人为之动容的情感。
习惯了英勇善战,飞檐走壁的战士,有点不太习惯,还没开始战斗,就死的莫名其妙。
第一个死的是女学霸,天色暗了,书上的诗歌却仍旧是亮的。
她再也等不来心爱人的信。
但是他们应该可以在天堂相遇,再续前缘。
第二个死的是孤儿,她只是想妈妈,想回家。
战争面前,胆小懦弱,是人之常情。
没有人天生无坚不摧。
第三个死的是报信员,沼泽地里泥泞死拽着她,拼命的挣扎却越陷越深,最后什么都没有了。
第四个死的是队长,她饮弹自尽,是为了不拖累队友。
如果可以,她愿意一直保护自己的孩子。
第五个死的是美女,歌声婉转,回荡在树林里,选择牺牲自己,是一种决然。
她们都很年轻,炮火中的青春,是残酷的。
就知道难逃广电的屠刀,经典文学的华丽变身,比《斯大林格勒》强多了。
男妇女主任的故事。只可惜我看这版裸戏全删了。
很烂,也很难看
有枪有肉,有血有情!
论如何合理的手撕鬼子
剧情和老版几乎一模一样,新版把回忆女兵们的以前经历拍得画面丰富点,不像老版那样简陋,新版还把最后的作战部署稍微做了点点改动,使之看起来更合理点。
改编的有些离谱了,我多给一颗星的原因是电影中美丽的乳房
“一生不管经历多少离别,我依然习惯回到这里…”
篇尾Lube!虽然不如老版,还是很燃。俄罗斯特是真诗国,关键是人均水平高,战壕里还在读普希金。唐诗三百首都认不全的中国人倒是爱自夸是诗的国度,人均一下,比GDP还难看。
新版画面漂亮一点,但在女兵塑造上不出色,那些战斗桥段也满是不思议的漏洞。老版的结构在用,有些梗却改掉了剧本,最后连结尾都改了,故事则变成了主角光环的准尉同志只身一人勇斗德国鬼子,无聊透顶。
抒情的战争片。one night with L.
太一般了,美丽的肉体。
浴室和瀑布的裸戏,影院版或许没有;但这几分钟,却是战争和女人的特殊关系的映衬。
B
怀旧!1972年的翻拍版,有照抄的痕迹,甚至一些台词一模一样。看的河蟹版,剪掉的就是新版增加的澡堂、瀑布裸戏。一直觉得索尼娅是最可惜的,最有前途的,出现在最不该出现的战场。摄影美,不如说是景色美。所有的好看,源于优秀小说作为剧本蓝图。
不够深刻也不够坚定,所有人物的形象在应该进一步推进的地方戛然而止。可惜了原著也可惜了原版。这里的黎明也没有静悄悄,而是迷失在下一波新兵的回忆中。把战争对正常人生活的摧残一笔带过,成了神剧,战争片。忘却了在所有一切背后人命如草芥的戏谑和在经历过一切痛苦后仍然安静的森林
“喀秋莎站在峻峭的岸上,歌声好像明媚的春光。”
一股浓浓的译制片的feel,分散了不少电影本有的意味。哪的主旋律都是一个德行呢。
我们不能退缩,因为我们的身后是俄罗斯。
过于主旋律,歌功颂德的东西太多了。不过个人还挺喜欢的,导演在被钉死的框架里,从人物入手,使角色性格更为鲜明,加上又是女性占据了主导地位,搁在二战这个大环境下更加突出战争给小人物们的冲击。硬删的两段很明显,也很遗憾,特别是第二段,相信保留下来之后与其主题相对应,余味更浓。三星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