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部电影看下来观感很奇怪。
非常不像电影,可能是8k摄影过于清晰生动的原因?
我不确定。
两小时下来,不紧不慢,整体节奏非常平,不过不失。
三个儿时玩伴,两男一女。
智子和优作结婚,那叫青梅竹马。
泰治时隔多年依然迷恋智子,也算是长情。
然而,仨人在各自的“信仰”面前,都变得非常盲目。
智子的信仰是对优作义无反顾的爱,纯粹、执着、卑微。
原本她更关心同胞的命运,可为了成全优作的“正义理想”,不惜一切代价协助优作。
出卖举报文雄、误导泰治…她唯一的目的就是获得优作的一点认同与爱,跟他远走高飞。
爱得最深,所以被伤得最疼。
优作为了自己坚定的普世正义,可以背叛国家,这还算可以理解,然而为了自己能够成功叛逃到美国,竟然出卖了傻傻深爱着自己的妻子!
这不值一提的虚伪的正义。
泰治,看得出来是真心喜欢智子。
可是他爱国胜过爱任何人,盲目追随日本当时的所作所为,甚至容不得半点对国家的批评,即使是自己深爱的女人。
盲目的信仰实在太可怕,让人迷失自我。
如果把那两个充满戏剧性的反转看做桥梁,第一次过桥的时候,她用自己的努力把丈夫身边的障碍都扫除了,两人的关系被构建起来,看似坚不可摧的同盟在“第二次过桥”的时候被尽数摧毁,结构又解构,最后换来的是一无所有。
这部片子真正的迷人之处并不在于这“结构与解构”之上,而在于一切本该戏剧性的反转,皆发生两位立场相对的主角之间:妻子默默地决定支持他的决定,丈夫默默地将那卷胶片换成了电影......沉默着沉默着,电影走到了最后的高潮:妻子来到海滩边,痛苦地哭泣。
很难说清楚那份撕心裂肺是什么,因为只有表象的东西在电影里出现了:她的丈夫走了,把她留在了日本......高桥一生冷酷的表情是表象,在那之下隐藏的是强大的内心,还是伪装的敌意,没有人知道,一心爱慕他的妻子更不会知道......所有的原因,包括过去发生的那些事,都无从得知。
这或许就是这部电影最迷人的地方,男人与女人之间的关系,政治立场相左的亲密之人的关系......一层一层的对立被两次看似生硬却让人浮想联翩的反转包裹,这部片子无疑将样板戏玩出了花样。
很多中国甚至是美国观众,很容易把这部电影化为“反战题材”,因为对于中美这样的意识形态大国,一旦涉及到战争的话题,必定离不开站队的问题,好莱坞尤其如此,无论是八九十年代的“英雄主义”,还是进入二十一世纪后越发明显的“反战思潮”,很容易让人在看过一部战争题材影片后,会不由自主地先给它归一归类。
正是由于这种思维惯性,我对黑泽清新作《间谍之妻》的第一印象也确实如此,而且观看过程中还暗自感叹:好像还从未看过一部对于二战态度如此“左”的日本电影。
无论是亲眼目睹前线发生一切的男主角,还是看到证据后幡然醒悟的女主角,甚至是那个最终丧失人性的男二号,不无向我们展示着战争中的残暴、无情和重重谎言。
不过越往后看,越发觉得《间谍之妻》并不是一部反战电影,当然不是说这个故事不反战,而是说它的重点并不在于反战本身,它想要讲述的东西其实远超过战争这一个狭窄的命题,而是上升到了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一长久存在的普世话题。
片中让我震惊的第一幕,是东出昌大饰演的警官男二号太治去女主家做客,看到对方招待自己喝的酒,乃至家里用的很多器具都是外国货时,非常“善意”地提醒女主“用的都不是日本货,被别人知道会对你不利的。
” 那时候的苍井优饰演的女主聪子,依然活在岁月静好的假象当中,显然还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没有意识到外边的世界早已烽烟四起,她只是一笑而过继续喝酒。
只是这一场戏,导演就已经告诉了我们,在战时的日本所谓的“国家主义”有多么严重,哪怕你吃了、喝了和用了非日本产的东西,都可能会被冠以“不爱国”的罪名。
大家应该都还记得,前几年有一个很有名的日本街头采访,问大家“你会不会为国家而死”,有人说“才不会呢”,也有人说“日本这国家还不值得我们为他而死”,而这放在七十年前简直不可想象。
让人震惊的第二幕,是女主在得知丈夫准备要做的事情后的第一反应,她痛骂丈夫是叛徒,完全没有为自己和这个国家着想,在当时的她眼中,自己和这个国家是完全绑定在一起的,国家要让自己做的事是必须要服从的,她也不会相信国家会做出对自己人民不好的选择,即便是很多证据摆在眼前,她的第一反应也是不愿意去相信,甚至即便相信这是真的,也认为国家这么做是有“正当而充分的理由”。
可能很多人的目光都聚集在了男女主角的身上,而忽略了东出昌大饰演的男二号太治,可能女主到最后也无法明白,为什么那个和自己青梅竹马一起长大,那个拿着冰块去自己家喝酒彬彬有礼的男人,穿上了那身衣服之后就变成另外一个人了呢?
这当中除了权力本身带来的没有节制的傲慢之外,就是国家对于他们的洗脑程度甚至远超普通国民,如果说女主还有自省的机会的话,身为国家机器一部分的太治其实更为可悲,在决定将铁拳毫不留情地砸向曾经的友人时,他不但最丧失了基本的人性,同时也早已没有了回头路。
不得不说,无论是当时的男二,还是在醒悟前的女主,还是和他们一样被愚弄的日本人民,对于自己的国家有一种近乎发狂的愚忠,而国家机器也完全利用这一点,它假借着让大家要爱国家的名义,对人民实施着一场彻头彻尾的欺骗,甚至让他们以生命相抵,很多人到最后都没有发现这不过是一场玩弄,当时的日本政府利用这种洗脑教育,对它的国民实行了一场成功的PUA。
这一招其实非常管用,古往今来在很多地方都屡试不爽,也正是因为过去有被政府欺骗得如此惨痛的经历,今天的日本人民才会如此清醒,也才会有上面那段采访中的结果,也说明了战后日本的教育实际上是相当成功的,让所有国民对于国家再次假爱之名行作恶之事的企图保持了高度的警惕,这或许才是最好的“反战”。
除了这条主线之外,《间谍之妻》还暗藏了另外一条副线,那就是男主优作和女主聪子的关系。
聪子决定要和丈夫一起铤而走险,到底是源于她对眼前发生的一切幡然醒悟,还是出于对丈夫无条件的爱?
我想大概两者可能都存在,但让她万万没想到的是,刚刚走出了国家对自己的PUA,却又走入了丈夫对自己的PUA。
片中有一段台词对于理解女主的心路历程相当关键。
在决定要和丈夫一起做这件事时,聪子说道:“我终于感觉到我们是一起的,我与你是一起的,我们注定要一起做这件事。
” 过去她一直觉得虽然和丈夫生活在一起,但彼此之间的心是有相当大距离的,她希望通过共同完成一件事,来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也通过共同达成一个目标,而让两人真正的合二为一。
如果说是真相让聪子开始顿悟,那么最终还是爱让她鼓起了行动的勇气。
而丈夫优作也狡猾地利用了这一点,她看穿了聪子对于未来不切实际的美好幻想,于是为妻子画了很大的一张饼,让她相信两人终将能合二为一,终将会到达幸福的彼岸。
而全片最让我感到浑身颤抖的一幕,发生在最后一次“放电影”的那一刻,当聪子看到幕布上出现的并非资料,而是之前自己拍摄的电影时,她先是震惊然后大笑最后晕倒,苍井优在这场戏中将聪子丰富的心理变化演绎得异常生动。
那时候她在想什么呢?
是感叹丈夫的聪明让自己躲过一劫?
还是恍然大悟丈夫原本就没打算带自己走?
从庆幸到感慨,从失望再到愤怒,这一声大笑包含了太多内容。
无论丈夫这么做是否出自善意,是出于爱而要保全她,还仅仅是为了欺骗她而成全自己,其实都不太重要了,重要的是在他这一整套操作中,聪子始终是那个被“欺骗”的角色。
就这样,从国家到丈夫,在两次被自己曾经深爱的角色PUA之后,这个女人的信仰已经完全崩塌了,于是最后面对另一个男人的“好意”,她礼貌地回绝了;战争结束后,她也选择离开了这个国家——因为经历了这一切之后,无论是油嘴滑舌的男人,还是义正严辞的国家,都无法再对她进行PUA了。
所以,《间谍之妻》虽然披着一层“反战”的皮,其实反映了人尤其是女人,在社会中所受到的双重“欺诈”,一个是来自于无形的国家,一个是来自于有形的人类。
当听到“我爱你”并要求你也无条件爱他时,不管说出这句话的是谁,在奋不顾身准备飞蛾扑火之前,不妨先冷静一下,这无关信任与否,而是出于对自己,更是对善良,对人性,对良知的一种保护,因为这个世界上太多的假爱之名,到头来不过是一场PUA罢了。
故事的背景是二战时期,这一边日本侵华战争陷入持久战,那一边军部正蓄谋发动太平洋战争。
紧张的时局也影响到了少妇福园里子的生活。
她的丈夫做的是外贸生意,在日本对英美等国越来越敌视的氛围下,丈夫的生意变得异常艰难,甚至被当成里通外国的间谍。
里子儿时的玩伴,如今的日本宪兵队长津森泰治告诉她,她的丈夫正在做危险的事情。
在里子的追问之下,丈夫承认,他在去满洲时发现了日军用人体做细菌实验的证据,打算将其公之于众。
里子大为震惊,只想过平静生活的她如今陷入了两难的境地:一边是深爱的丈夫,一边是童年时的好友;一边是国家的军政大计,一边是令人发指的反人类罪行。
无论做出什么样的选择,结果都将是令她痛苦的。
或者说不管怎么选都是悲剧的结局。
大时代中留给个人的空间,尤其是留给女性的空间本就有限,何况又面临着这样艰难的局面呢。
丈夫选择了正义,成为叛国的间谍,她就只能是间谍之妻。
不光是时代,还有时代中的男人们,也没给女人选择的余地。
丈夫在考虑如何处置证据时,是否有想过妻子的处境和两个人的未来?
发小接近里子,并不是为了叙旧,而是要探听消息和对她进行策反。
他们都没有把她当作一个人来看待,都不屑于关心她的想法。
男人们忙着打仗,忙着对抗,忙着把世界弄得四分五裂,女人们在默默地修补。
电影整体的质感和演员的表演都很像舞台剧,这倒是没有问题。
不过,对战争背景的呈现不够,而且节奏缓慢,缺少谍战片该有的紧张感,这些是影片的不足之处。
微信公众号:小盆哟「littlebasinyo」
在反战的主题下,很难得并没有特别煽动性的价值导向。
为爱不顾一切的智子,为了人类正义的福原,对曾经的伙伴有眷恋但在自己的岗位上不徇私情的宪兵,影片并没有主导哪种是更“高级”的,给观众留了充分的自由加工的空间。
甜美温柔、在丈夫的主导下生活西化的年轻妻子,很努力地想和丈夫“在一起”,不止是物理空间的,在思想上生活方式上也在全力地跟随,她在看到满洲带回的纪录片时的震动是真实的,但促使她做出行动的强大动力,依然是因为另一个女性引发的强烈的想要和丈夫“在一起”愿望;福原是“全人类主义”的,他想要保护妻子不要卷进这件事情中,安排掌控着一切,在他的心里,我相信从没有要伤害妻子,相反以他的视角尽可能地在保护她,但对他自己来说,在人道、人类正义面前,个人的幸福生活真的不重要。
影片画面的光影、构图,运镜调度,背景声音(家里的钟表声)和几次有远有近的风声,都让人印象挺深的。
看完回来同伴补充了一层含意:福原拍电影,智子是演员,在他们的影片内外,福原都是主导和掌控的;智子由福原带回的一部纪录片而觉醒,最终又是由自己出演的电影而崩溃。
没有大场面,但每个人物都非常的饱满,内心世界的活动特别细腻。
滨口龙介真的很擅长呈现人与人之间难以言说、超越语言标签的互动。
很喜欢
前几天,第44届“日本奥斯卡”日本电影学院奖正式公布了获奖名单。
电影《午夜天鹅》获最佳影片,男主角草彅刚摘得影帝;而长泽雅美则凭《母亲》荣获影后。
我们在恭喜这些获奖者的同时,或许难免会有一个疑问:为什么荣膺日本《电影旬报》“2020年度十佳”第一名的黑泽清的新片《间谍之妻》却连一个提名都没有呢?
电影《间谍之妻》自从去年在威尼斯电影节上将最佳导演奖收入囊中后,黑泽清的新作《间谍之妻》就吸引了众多影迷的目光。
国内著名导演谢飞在看完影片后,更是不惜溢美之词。
“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为谢导笔误但谢导所欣赏的影片特色,却恰恰让另一些影迷颇有微词。
因为这并非他们熟悉的黑泽清:捉襟见肘、斧凿明显的人造空间,完全消解了黑泽清以往电影中颓废、神秘的影像风格。
1999《超凡神树》
2015《岸边之旅》对待这一争论,我个人更倾向于谢飞导演的意见。
原因其实很简单:其一,你得许人变换风格的自由——不论变得“更好”还是“更坏”;其二,合适的才是“最好的”。
影片《间谍之妻》是黑泽清第一次拍摄年代剧,这本身就是难度极高的全新挑战。
可影片的预算十分有限,黑泽清甚至一度担心该片“无法完成”,身临其境的历史外景需要大把的资金和特技,聚焦于数量有限的室内场景也是无奈之举——由此而来的“舞台剧”或“话剧腔”就是在所难免的了。
大家可以想想同样受到室内空间限制的《十二公民》和《你好,疯子!
》:“舞台味”与“话剧味”一样不少是为什么——以密闭空间中的密集台词来展现人物的内心和交锋,多少会带来这一问题。
2014《十二公民》
2016《你好,疯子!
》但正如谢导所言:“手法、风格从来是为内容服务的”,我们可以换个角度想想:正是由于那些略嫌廉价的场景改造与灯光设置,让《间谍之妻》在视觉效果上呈现出一种扑朔迷离、亦真亦幻的奇妙氛围——就像在8K超高清摄影中的“过曝”布光,这带来一种与身处的现实世界截然不同的“异世界”的独特感受。
影片“超现实主义”的布光方法这样的画面,很适合观众适度抽离环境并审视角色,因为面向历史的全情投入倒不如置身事外的冷眼旁观:倘若不是如此的话,很多貌似不经意的对白和一晃而过的伏笔就很容易被错漏跟忽视。
而黑泽清导演留给观众对这段历史和隐蔽人性的思考空间就会大打折扣。
影片开始一笔带过的“点睛”台词就像上面这段台词,初看之下,你会以为只是夫妻之间无关紧要的“打情骂俏”,只有看罢全片之后再回忆,你才能体会到这里面的微言大义。
而类似的“伏笔”,在稍显冗长的影片前半程里俯拾皆是,有的比较明显,有的相当隐晦:
“我不是生来骗你的”意思是:我是不得已骗你的比如:即使看过全片后,很多人也以为是满洲之行激发了由高桥一生扮演的优作的良知,使他成为“间谍”或“叛国者”。
可真相果真如此吗?
恐怕不是的。
并不是满洲之旅促使优作当了间谍,而是优作自始至终的“国民身份”都很可疑,就像他所宣称的那样:他是个只遵从自己内心的“世界主义者”。
从全片开场帮忙保释英国商人德拉蒙德开始、从“不爱和服爱西装”就能看出:优作的内心早就对国家的倒行逆施深恶痛绝了。
这样深明大义的一个人,他和苍井优饰演的智子之间拥有真正的爱情么?
——没有。
爱情?
棋局!
千万不要忽视这个国际象棋盘——它是近在眼前而你浑然不觉的“麦格芬”,“国际”象征优作自诩为“世界主义者”的身份,而象棋好手说明了他是不动声色、工于心计的高智商玩家。
每个人都是象棋大师优作的棋子——包括朋友太治和他手下的神户县宪兵、英国商人德拉蒙德、护士久坂裕子、外甥文雄和爱妻智子,等等。
这里面的每个人,对优作来说都是或大或小的“工具人”——与超越了“家国情怀”和“民族大义”的至高无上的大义——“世界和平”、“普世正义”相比,随时可以被放弃和牺牲。
在优作执导的“片中片”里,他让外甥文雄杀了智子影片中,“国际象棋”对全片的重要意义不亚于优作为智子拍摄的“片中片”。
在棋局“预演”中,他早让站在“不义”一方的妻子死了无数遍。
优作既是下棋人,也是身边所有人的“导演”,他掌握着“被动入戏”的每个角色的命运,跟随着《间谍之妻》抽丝剥茧、环环相扣的故事线前行,也是一无所知的我们伴着智子的目光一路解开谜团、逼近真相的过程。
接下来,我们不妨复盘一下优作“这好大一盘棋”是如何下的。
最开始的时候,棋局中本来没有智子的位置。
因为在优作看来,智子只是个“恋爱脑”的“傻白甜”,是自己间谍人生的障眼法和降压药,贸然邀请她入局,只能坏事。
所以优作最先祭出的“牺牲品”是护士久坂裕子和外甥文雄。
久坂裕子和文雄而原因在于:当优作、文雄和久坂裕子这三个人从伪满洲国回到日本的时候,就已经被军方盯上了。
为了摆脱自身嫌疑,优作使了出“声东击西”的招数:他必须让这两个人去吸引军方的调查,好使自己携带着不为人知的“官方机密”瞒天过海。
文雄为什么要在优作的示意下在公司大张旗鼓地宣告自己即将前往立花旅馆“写书”?
这是为了引造舆论,好传入军方的耳朵。
但是,就像被智子失手打翻的棋盘,复杂变幻的局势导致棋局并非一成不变的。
优作第一次布局之所以失败,是因为上钩的军方玩过了火:本指着靠护士和文雄拖延军方调查的时间,可不耐烦的军方居然很快就把护士给逼死了(还蓄意伪造成旅馆老板杀人),因为什么卖国证据都没找到,如此一来,嫌疑又落回到了优作的头上。
至于文雄,在优作的棋局中本来就是被当做牺牲品的——所以他才会在刑讯逼供时毅然决然地守口如瓶:这同样是为了让调查因“证据不足”而陷入僵局。
可护士死了,文雄被抓,因此就必须多个“请君入瓮”的人继续充当烟雾弹——就是智子。
这话有点“欲擒故纵”的味道很多观众对智子“入局”产生误会:看起来似乎是智子“告密”打乱了优作的计划,其实就连智子的介入和告密本身可能都在优作的计划中。
请注意以上的截图和文雄那句台词:“也许无知的人,内心会有一线希望”——这是什么意思呢?
这是“请傻白甜入瓮”的邀请函,优作怎么会想不到智子会偷看资料呢?
当智子从立花旅馆出来时,立即被便衣盯上——优作要的,就是再多一个“嫌疑人”以扰乱军方的视线,更何况他早知道宪兵队长太治与这个新嫌疑人从小青梅竹马的关系。
智子从立花旅馆出来,发现有人跟踪所以发现资料被偷的“惊讶”、面对智子告密的“愤怒”,或许是优作意料之中、博取信任的一种表演,因为想邀疑心自己出轨的妻子入局,他必须重新赢得妻子信赖:我故意在保险柜前放置棋盘,大概率知道你会像电影中一样打开它,我也知道你会去“告密”。
但因为你深爱我,所以不会背叛我,反而会替我复印资料;而就算真的背叛,文雄也会替我扛下一切......
所有一切都在掌握中,但不可控的外部环境再次打破优作的再次布局。
那便是美国对日本实施石油禁运,这让优作无法通过合法渠道入境美国。
所以优作开始了又一次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一方面,他领着智子招摇过市地大肆购买以吸引军方的注意,与此同时还能让智子对这个“远走高飞”的计划深信不疑;另一方面,他已打定主意乘坐邮轮偷渡到印度孟买再辗转前往美国,却对智子撒了个“两周之约”的弥天大谎:不管是“港口”“车站”还是“从上海中转”,都是掩人耳目的烟雾弹。
优作写匿名举报信的目的就是让智子在港口被军方抓住,只有警力倾巢而出搜捕妻子,他才有机会逃之夭夭。
那部偷梁换柱的“片中片”也并非优作“良心发现”想救智子一命,而是他本不可能把如此重要的资料交给“成事不足”的妻子。
与其说是为戏耍愚蠢的军方,不如说是优作借着最后的机会向妻子告白:
如此短暂的爱你和我只是短暂的一对相信我们的心是平静的在现实世界中植入一个幻影之吻这段痛苦的爱情是一条单行道......注意这首歌的歌词,它绝对是优作的心声:不是我不爱你,只是跟我的大业和信仰比起来,它不过是个“幻影”。
所以最终洞悉自己被出卖、被抛弃的智子在那一刻既是真疯也是佯狂:真疯是因为心死,佯狂是为了活命。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笑到最后的优作最终达成他“世界和平”的理想了吗?
没有,他的客轮被日本潜艇击沉,葬身海底。
而即便死亡证明是伪造的,优作的计划也破产了。
且从真实的历史上看非常之讽刺:理想主义者天真地以为只要将731部队的资料带到美国就能让美加入对日作战。
可美国参战的真正原因却是因为珍珠港事件。
石油禁运引发了日军偷袭珍珠港的报复而当美国了解到731部队的真相之后,为了获取人体试验的数据资料,反而与日本达成了秘密交易:豁免了731部队成员的战争责任,总负责人石井四郎不仅逃过了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的审判,甚至还在战后大摇大摆地当起了美国德特里克堡基地的生物武器顾问。
石井四郎:日本陆军中将,731部队部长机关算尽却原来镜花水月一场空。
怎么会有优作这种人呢?
为践行心中的大爱与正义,真能做到如此绝情、六亲不认?
这是不是基于凸显戏剧性的考量让角色失真了呢?
怎么会没有这样的人呢?
在军国主义浪潮下难得清醒的优作虽是虚构的,但有一个在纳粹铁蹄下逃离的世界主义者却非常出名——那就是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的名言是“国家是为人而建立,而人不是为国家而生存”,这话当然醍醐灌顶、振聋发聩。
但鲜为人知的是,伟人却对至亲展现出冷酷的一面:他曾毅然决然地将相濡以沫的妻子米列娃赶出自己的生活,只因对方“非凡丑陋”、还是“病态典型”(爱因斯坦自己的话)......
这里没有揶揄伟人的意思,只是为让大家更好地理解“世界主义者”这一角色:战争摧毁的何止是爱情而已,更是所有人的人性,即使是那些目光如炬、胸怀天下的理想主义者,“不可或缺的牺牲”的背后也折射出对他人的自私跟残忍。
战争足以毁灭一切。
这就涉及到影片最大主题:反战。
反思?
反战!
先前的长篇大论,目的不在批判优作这个角色,而是理顺优作的行事逻辑和内心动机,基本也就看懂了全片的情节——不会再有“转变突兀”、“人设很谜”之类的疑问。
包括智子从“告密”到甘做“间谍之妻”的疾速转向,其实也很好理解:因为与只要信仰的丈夫有所不同,智子信仰的是夫妻间的“小情小爱”。
她心心念念想跟丈夫永远一起生活,当了解到丈夫打算为了一卷录影带抛弃自己、远赴美国时,当然会极力阻止;但当看过录像了解到丈夫心意已决的情况下,自然也会坚定不移地想要和他远走他乡,共同承担“命运的选择”。
但可惜的是,恰如她一直以来所预感的那样,丈夫的心中从来就没有自己——至多怀着某种亏欠之情。
所以优作貌似崇高和伟大的“世界主义理想”的失败和幻灭,是影片《间谍之妻》反战主题的高光之处,这是影片在思考上迈得更远、更见深刻的地方:在席卷一切的战争面前,不仅仅是狂热的民族主义、军国主义会走向覆亡(以优作和智子共同的朋友太治为典型),就连胸怀“大爱”的理想主义者也不得不依靠谎言为生,并无可挽回地走向失败。
在“家国情怀”与“世界主义”激烈冲突的拉锯撕扯当中,“无信仰”、“无理想”而仅仅为时代洪流所裹挟、驱逐的普通人,到头来都像电影片尾那熊熊燃烧的火光一样,落得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凄惨结局。
而人们的区别仅仅只是在于,究竟是被法西斯主义的谎言摧毁,还是为理想主义的谎言而“牺牲”:自从半疯半醒的智子住进疯人院——整个时代都疯了。
以往的反法西斯战争题材电影,要么站在家国情怀的爱国者角度、要么站在普世价值的反思立场:前者叫战争片,后者叫反战片。
我们总以为能对战争加以反思的影片立意更加高远,但黑泽清导演抱持的怀疑是:哪怕秉持世界大同的崇高理想,就没有人牺牲了吗?
这样的牺牲是应该且值得的吗?
当然,他终究也没有给出答案。
因此有人根据影片直面731部队细菌实验这一情节,将《间谍之妻》理解为是“左派”电影人以这部电影向中国人民谢罪,怕是一厢情愿地想多了......这么讲不代表我不爱国:731部队明显只作为具体时间背景存在,换做南京大屠杀也是一样。
影片《间谍之妻》当然也带着良心电影人对民族的反思和历史的正视,就像那段画面模糊而鸦雀无声的实验录影——那是全片唯一没有配乐的“片中片”,却给我们带来了触目惊心的恐怖体验:深不见底的人性黑暗,奄奄一息的空茫眼神映衬着衣冠楚楚的无耻笑容——战争,就是魔鬼的修罗场跟试验场。
不止是无辜倒毙在实验室里的国人,它让每一个日本人也都被迫沦为了试验品:国家的试验品、信仰的试验品、婚姻的试验品、爱情的试验品......人人在随时可被出卖、被毁灭的棋局中完成一场奋不顾身、有去无回的“表演”,直到诸神退隐、惩罚降临,无人能躲、无处可逃。
彼时的日本,就像是一辆极速前进却没有刹车系统的战车,沿途所遇到的每个人都跟着被迫上车,直奔向那万劫不复的地狱深渊——并美其名曰“时代”。
可太治满怀向往、激情燃烧的“时代”,终究让从天而降的大火化成了废墟。
置身这样的时代:就是让人骗、让人疯、让人死。
作者| 纪扬;公号| 看电影看到死编辑| 骑屋顶少年;转载请注明出处
《间谍之妻》大基调是反战的,但创作者想写的,还是女性在夫权社会里的被动和弱势地位。
女主聪子在妻子和间谍的妻子两种身份之间,其实是没有立场的,她只有对丈夫的爱,这种爱几乎完全等同于顺从。
聪子也不是没自己拿过主意,她告发了丈夫的同党以保护丈夫。
但这一节显得突兀强加,动机上不能自圆其说,结果上也解释不过去 --- 即便同党没有招供,丈夫真能安全逃脱?
他可是战争时期的叛国罪嫌疑犯。
聪子第二次顺从自己的意志,就是看完纪录片后决意反战和反对自己的国家,道德上加入丈夫的行列,行动上成为一名间谍的同党。
这个巨大的转折来的极不自然,有一点令人狐疑:人性的自私懦弱,不是一部纪录片就能轻松克服的吧?
不是每个人都能这么轻松地去掉民族国家身份,成为一名“世界公民”吧?
所以是情节毁掉了创作者想营造的主题表述,电影过于热衷于罗织事件的转折,而缺乏令人信服的人物心理动因铺垫,观众出现怀疑,说理就再无可能。
但值得赞许的是创作者对日本战争期间所犯罪行的揭露。
直接呈现日军在满洲进行化学武器人体实验的罪行,这对今天的日本右翼势力是一种直接的挑战吧?
这一点看还是要对《间谍之妻》表示敬意!
我不知道广电总局会不会让此片在中国公映,这么好的反日抗日题材是符合当下的环境,可是,借古讽今,表面说日本军国主义罪孽,实则在讽当今的一个大国。
还是日本的创作人细腻……[咖啡] 这部片可以拿到奥斯卡外语片去试试。
苍井优自从扶桑花🌺女孩之后就没有什么大的奖项了。
这次虽说演技基本j合格,但也有和以前雷同的表演痕迹
谈到奥斯维辛,会想到集中营门口的“Arbeit macht frei”(劳动使你自由),会想到那些奋勇拯救犹太人的英雄,会想到臭名昭著的毒气室,会想到大屠杀纪念馆中堆积成山的鞋子,但也一定不会忘记焚尸炉。
如果说什么可以象征20世纪人类苦难历史,那么焚尸炉必然是其中之一。
如果说毒气室是卡夫卡式的“让人像狗一样死去”,那么焚尸炉就是进一步试图用狰狞的火焰吞噬历史的牺牲者,让尸体像黑烟一样消散。
然而在焚烧之后,黑烟向上升腾,化作黑色的幽灵,牢笼着世间的一切,发酵着密闭的腥味,随后伴着点点星光,化作灰烬,向下坠落,牢牢黏附在血色的伤口上,拒绝完好如初的幻象。
导演深知呈现罪恶的困难之处。
他没有像《黑太阳》一样,沉浸于现实主义逻辑,用强烈的视觉图象去震撼观众,而是通过男主人公对日寇的间接描述、日寇人体实验影像的沉默诉说,用寥寥数笔去点透历史罪证的本质,进而将东北上空的黑烟提升到人类苦难的巅峰。
无论导演是否有意地将此与奥斯维辛相观互照,都无法遮掩他对于现代历史的深刻认知。
我们可以重温一下这两处:(1)“我想买药(medicine)。
我们偶尔从汽车上看到了堆起之物(mounds)。
我首先以为它们是被处理的农作物(disposed farm crops)。
近看,我可以看到许多的手脚(hands and feet)伸出。
烟冒出来了(Smoke was coming out)。
尸骸被烧毁了(Corpses were being burned)。
瘟疫受害者的尸骸。
”【人不配称为人,仅仅是长着手脚的农作物,换言之,在此情况下,亚里士多德的生命三分法、阿甘本的生命二分法被全部还原为植物一元论,它们被收割、被消耗,被杀害,被处理,被倾抛,在死后像麦秸一样被焚毁。
“药”必须来自这样的过程,这是最残酷的炼丹术。
换言之,炼丹术才是现代性屠杀的隐喻。
】(2)日本人打扮为医生,表情轻松、开心甚至骄傲,然后我们看到了器官,看到了等待死亡的受难者,看到了层层叠叠的尸骸,尸骸像垃圾一样被日寇抛弃。
最后,我们看到了受害者,他们似乎知晓了即将死亡的命运,凝视着镜头。
【那是死亡的回望,化作尖刀,刺透时间的浓雾,一刀一刀地切割着我,仿佛多看一眼,我就离死亡更近。
可当我移开目光的时候,我彷佛又杀害了他们一次。
于是,真正感受到的不是己身的疼痛,而是无尽的愧赧。
正是在这一刻,让人深刻体会到了列维纳斯所谓的面容之呼召。
】但就像男主角所说的,那些刽子手,“他们是逃不掉的”。
黑泽清精彩的调度下其实是滨口龙芥一直延续到夜以继日中对于女性的阐述——吸引力法则下难以用理性捕捉的动机以及其强大的势能。
间谍与妻子双重身份其实并没对里子造成什么困扰,反倒是她在这样一个环境下“被动地”制造了巨大影响。
当然,和电影前后的割裂一般,滨口当时对于他制造的女性角色的掌握也是略有割裂的(同样的问题在夜以继日好了很多,在偶然与想象基本解决,或者进化了)。
总的来说黑泽清前半段平静的推动这个悬疑故事,整个电影前半段打光都非常“不现代”。
但是中后期的风格完全转变,从平淡有力的叙事转换成了抽象跳跃的话剧化叙事。
不是否认话剧化的拍摄,而是作为第一次欢迎的观众带着前半段的预期继续下去确实能感到非常明显的割裂感。
说完视听语言就继续回到滨口的故事中,间谍之妻这个身份对于里子是一直在变化的,但是里子的变化其实是缺乏动机的。
从最开始的安稳妻子到坚定的支持丈夫再到最后尾声彻底成为了一个坚定的国际主义者(高赞短评不少还诟病最后里子说的露骨的话)。
没错,这些转变极度缺乏逻辑,但是这也就是我个人认为符合滨口对于女性的逻辑——被一种非理性的力量所驱动但是有具有极大动力的。
这种力量在《夜以继日》里是吸引力,在《偶然与想象》里就是偶然与想象。
最开始里子在意的是持之以恒的婚姻,因为里子需要关系来保持自己的安全感;中间转变成对于丈夫的依恋,此时的她已经有主观能动性了;最后与丈夫分开,却“更紧密的连在一起”他们的连接点变成了对于人道主义的簇拥。
从现实到抽象,但是没有一个选择是里子自己的动机,没有一个选择是里子自己的选择。
从丈夫和里子两人的动机设定,可以看得出黑泽清和滨口在有意的在忽略对于里子的动机设定:对于丈夫西化年轻有热情有冒险精神的塑造足以支撑他一贯的人道主义,但是里子的设定仿佛是一直变化的,从最开始的大和女子到后来的人道主义者。
两位名导的合作虽有裂缝,但是非常有趣,非常有趣。
真的很一般,而且摄影棚质感强烈,能看下去,但是好多情节设计都显得有点莫名其妙,智子这个人物做得太暧昧了,真的想让她疯魔一点的话可能都不该找苍井优来演。
“身体的分离并不意味着灵魂的分离。”“分开是为了更深刻的羁绊。”男人的嘴,骗人的鬼,高桥一生,我信了你的邪。(话说这部的高桥一生,帅出了新高度啊)间谍之妻,主角其实是妻,挺喜欢这个故事,也喜欢构图和台词,但观影体验总觉得不流畅,看到最后,反而觉得莫名高级,有种反高潮的节奏感,对女性的观照角度也很特别。第一次落泪,是苍井优让丈夫先走,自己留下来,确认是否被人跟踪,她看着丈夫帅气的后脑勺,逐渐消失在人海,丈夫头也没回啊。最后下车分开,连个眼神交流也没有,喜欢导演的这种冷处理,因为这个世界对女性来说,就像海边的独自哭泣,除了大哭一场,勇敢活下去,又能如何呢?“如果时代改变了你,你就不能改变时代吗?”对不起,不能。
黑泽清老师教你什么叫电影的视听语言调度,大银幕看到了这部,海南岛不虚此行了!黑泽清以前的片子一般是有几场重头戏的调度了得,到了这部是从头硬到尾,这回终于小宇宙大爆发,展示了他真实的导演功力!
拍得好没啥用,前半段女的作,后半段她在干嘛?
这片子靠什么得的奖?剧本的意思是好的,可是舞美效果和摄影很拉胯啊!感觉看了个寂寞
我无法理解女主的所有行动路线,除了故事背景,这个电影有什么看点。
苍井优很美,但不适合这一类角色,是非常令人出戏的视觉呈现,尤其是群演;但很喜欢这部电影的理念,“我不是日本人,我是世界公民”,如果日本导演已经在反思“731部队”,那么相较之下的邻国电影产业,的确是倒退的。
人设虚浮,无论是丈夫从头到尾的正义与勇气,还是妻子的突然转变,从片中都找不到什么支撑,我跟不上人物情绪和性格的转变。一会像个维护小家庭、阻止丈夫涉险的传统妻子,下一秒就变成眼神坚毅 充满正直大义的“间谍之妻”。就连东出昌大这个配角的转变也很突兀。从“以前是个温柔的人”到变成一个残酷趋利的冷血军人,呃,他就是变了。剧情需要,他反正就变成那个样子了,影视剧里常见的人设转变嘛,不需要铺垫什么反正观众见多了 →_→苍井优说话也怪怪的,夫妻两人在家 搭配精致西装革履就当作服化道的需要吧,但不必用那种女革命家一样的语速语气吧,过会儿又演绎一个爱恋丈夫的年轻妻子,像甜美轻快的青春片……呃,过于跳跃而且莫名其妙的表演,让人很出戏。另外街景也太影视城了……
Satoko在前半部分以探秘调查的方式在一步一步推进着对事件真相的揭露,观众也许已经承认了她作为整部电影的“侦探”形象。在夫妻之间的猜忌中,她拥有自己观看的能力(在梦中目睹丈夫与神秘女子的缠绵)在库布里克的《大开眼戒》中这份想象是独属于汤姆·克鲁斯所饰演的丈夫的。不过前面的种种设计都是虚晃一枪,在影片过半后,Satoko彻底失去了对事件的任何的掌控(即便她参与谋划了这场叛逃),她通过观看所获得的信念最后也因为观看而被击碎。在历史之中,掌控命运的从来不是自己。
【4.5+】反战不必多说。重点在于Satoko在特殊时代下却拥有其主体性,而究其蜕变来源基于观看的动作:舞台感自然是强调“演绎”的刻意为之,光影成为重要的心理叙写机制。顺滑运动与丰富细节同那段“戏中戏”形成对比:我们观看他人隐匿于黑暗之中的观看,这也得已解释为何她最终仍是一个“Wife of a Spy”的“方法派”演员。女性的时代之殇,和关于目光的强力隐喻-触碰银幕。
这么好的题材拍得像白开水一样寡淡
如果说《在世界的角落》是在加强“败者=女性=受害”的话语,那黑泽清则是在揭示这种构建本身。它的政治性在于脱离那些更容易展示的帝国军妻或者为国造兵器的妇孺,反其道而行从一个“良心觉醒”的正义使者的家庭入手,用前半段塑造出一个貌似充满能动性的女性角色;再在后半段展示“她”为何仍是历史的”演员“而非导演,仍是一个没有名字的“间谍的妻子”。也是在正视史实性上的军国残虐与女性受害的同时,揭露出历史话语构建上的战胜者正义论与受害者的女性化。而作为“爱”的苍井优和作为“正义”的高桥一生是一对在用自身实在的矛盾性消解对方抽象的确定性的因子,她们之间的联姻注定是对“家国同构”本身的揭露。
嫌你累赘,又或是不愿你涉险。无论哪一个,你都不在他的梦想里。
拍得糙糙的,有人说是SP,难怪了。战争时期的爱情啊……
看到罪证影片面部表情凝重就交待的转折有点弱,最后空袭的木然到海边的悔恨哭喊也是感觉哪儿哪儿不对。反派军官是发小这个设置没啥必要,为啥还给了女仆特写加一段台词?就……黑泽清还是适合拍氛围式惊悚片啊。
凭啥拿的旬报十佳第一?完全不解
为不怕被骂成恨国日奸的勇气多加一颗星
剥掉历史背景和悬疑外壳,虚实交织迷雾重重的《间谍之妻》拥有最简单内核:谎言(电影)的作用。战争是男性的,幸福是女性的。为此,代表幸福发言的女主角在疾呼一种和平语境。擅长辩论的滨口当然知道,谎言的作用取决于具体的语境。间谍似乎必须依靠谎言才能在乱世得以苟活,而对于《间谍之妻》来说,谎言就是淹没正义基石的祸水和蚕食亲密关系的瘟疫。对于男性来说,它是主观的,利己的,永恒的,正义的;是可被信仰和可被保护的。对于女性来说,它是客观的,危险的,短暂的,非法的;是可被质疑和可被牺牲的。遗憾的是,影片在试图将二者统一起来的后半部出现了问题:世界和平既不是依靠捆绑世俗男女的婚姻来维系,也不是依循看与被看的影院模式来运转。和平是一种高于人为秩序的力量带来的秩序。这篇结论先行冗长又无趣的论文似乎夸大了谎言的作用。
一分不谢。
电视剧形式的电影。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