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电影看到主题就非常吸引人。
虽然场次排映非常虐也还是跑去看了。
结果当然是没有失望,以及非常想写点什么。
这部电影讲述的是一位伟大的女性指挥家 安东尼娅‧布⾥克 成长的故事,不理解不支持的养父母带出她凄惨的身世,灰姑娘+傲慢与偏见一般童话的爱情也是她的阻碍,更窒息的当时的职业环境——没有女性指挥家,女性乐手不能进入乐团,音乐届男性权威总是对女性出言不逊,女性结婚后回归家庭沦为生育机器、丈夫的仆人或是为丈夫镶边嘲笑有梦想的小女孩...舆论环境咄咄逼人,可是女主怎么回答的?
“音乐家应该效忠于音乐,而不是陈词滥调。
”这只是女主在面对昔日钢琴老师的轻视后说的一句话。
片中她的很多台词都闪烁着光芒。
她的钢琴老师对她性骚扰,诬告逼迫她从音乐学院退学。
面对这样的恶意,她回复辱男性了吗?
没有。
她从音乐的角度回答,从人性的角度回复。
她热爱指挥热爱音乐,片中那些道貌岸然的男性都比不上她。
看电影之前和同行的人还在聊最近的几个瓜,原谅我不爱吃瓜可能了解不太完全,无论是女演员隐婚、代孕、弃养,还是女歌手怀孕“顾自离开”,众人评头论足却总是对女方苛责过多,男方倒都是一副好爸爸人设,可是哪个爸爸是干干净净可以全身而退的?
b站有个影视吐槽类up主有一句话“就算是男方是渣男,也不能弃养啊”,女歌手是没有弃养,可是去做了亲子鉴定孩子姓父亲的姓名上了父亲的户口本,还要在“无婚姻状态下共同抚养孩子”。
需要再谈到女权女拳之争吗?
需要扯到三次元其他社会新闻上吗?
近100年后现实世界对女性还是这么残酷这么困难。
比如女主是伟大的女指挥家,可是没有百度百科,也搜不到多少有价值的信息。
比如片尾字幕,伟大的指挥家排行榜上也没有女性,著名乐团没有女性首席指挥。
包括这部电影,亲情爱情友谊事业线都要写面面俱到,可是那个爱情线在我看来就是败笔。
为什么要这么写爱情线呢?
她带着使命,她要燃烧自己,她做好了准备,不理解的弗兰克根本就配不上他。
最爱罗宾,是小天使呀,这种真挚的友谊才是驱动她向前走的关键力量。
“尊重内心的选择而不是听那些闲话,因为闲话总有人说。
”,罗斯福夫人说的这个话也很点睛。
女性困境可能靠这部电影解决不了,但是有人直面,有人发声,有人斗争,就会好的吧。
推荐一部电影 《指挥家》 (以下疯狂剧透)女主威莉拥有超凡的音乐天分,养母不支持她的音乐梦,甚至砸了她那架养父从垃圾堆里捡来的钢琴。
在那个到处都歧视女性的环境里,她通过自己的努力当上了指挥家,还组织了只有女性的交响乐团。
不得不说 她自信且努力的样子 真的很酷。
男女主第一次碰面,就是在交响乐团的表演中,女主是音乐厅的工作人员,没买票 搬着椅子坐在了离指挥家最近的过道中央 只是想离指挥家近一点 结果被男主拎着撵了出去两个人慢慢也发展了感情~ 因为威莉要去学音乐 学指挥 两个人最终没能在一起影片中的一位母亲,曾经也是歌唱家,但是在结婚以后就不再唱了男主成婚的那天 正是女主第一次登台指挥 在爱情和事业之间,安东尼亚(威莉)还是选择了事业,自信大方地指挥着交响乐团,男主的婚礼和女主的交响乐现场的来回切换,弹幕也都说 男生会逃婚吧……结果并没有,后来男主还有了很可爱的小男孩,名字叫威廉 和威莉很相似男主从最开始的不支持 到后来默默地帮她联系总统和音乐厅~ 其实两个人还是相爱的 换了另一种方式看着最后她自信的在台上指挥着自己的女子乐团,扛着所有的舆论压力 在场1500位观众 从怀疑到肯定和赞赏,没有人知道她一路上经历过什么。
有好多台词 现在听来很离谱 让我记忆深刻想调戏女主不成的钢琴老师 说 女人就是用来生孩子的。
女人 不可能找出一个会打鼓的(当然后来打脸了)不支持女主办演出的老板 说 闭上眼睛 还真听不出这是个女人指挥(???
这跟男女有什么关系?!
)我可能无法理解在那种大环境下 他们所作所为,所处的话。
弹幕里都说 好像生他的不是女人(我想 可能他们就认为 女人就这么点用处吧)女主的好朋友Robin 非常绅士,默默地支持她的学业,后面才知道她一直是女扮男装,就因为想上舞台演出,仅此而已。
Robin第一次以女装的样子出来 确实没认出来…大家都在为自己的梦想 想做的事情 用自己的方式努力着。
我很欣赏女主,因为她自信,和那些富人对话也不显丝毫胆怯,面对质疑也能一一回应(怼得漂亮)除了自信,还有一些不守陈规,凭一己之力 让老师接收她,教她指挥。
我想 这一点我应该是很难做到的。
影片的结尾 自然就是女主办的女子乐团演出,最后的最后 影片里说 至今,世界优秀指挥家里 仍然没有一位女性。
或许是在说 后人仍需努力。
#电影推荐#
前不久看了声称是励志片的《指挥家》。
故事有些老土,但不乏动人之处。
只是到了剧终字幕弹出,强调女主角原型的最后遭遇以及女性指挥家在世界排名的缺席,这种硬是装上女权主义的做法,实在显得过于粗暴和政治。
既然如此,为什么电影不直接叫《女指挥家》?
我猜测,如果如此直白地局限于女指挥家,那就是限定性别区域的竞赛,并不能体现女权主义的诉求。
导演似乎要强调的是,在一群女指挥家里面当第一没什么意思,关键是要在全世界的指挥家里当第一。
为什么全世界排名前列的没有女指挥家?
虽然电影没明说,但可以感觉到一种强烈的暗示:不是女指挥家不行,而是社会不公。
为什么不公?
电影里面展示了很多:贫穷导致机会不平等,没法像男主角那样出身名门世界、自小耳濡目染;生育导致社会分工不平等,看看剧中指挥家 Mark Goldsmith 的妻子就知道(不管是生得多沦为生育机器,还是没得生硬是领养回来又不疼爱);社会偏见导致职业发展不平等,再出名的歌唱家结婚后也不再唱歌,从行家到观众都觉得女性不能当好指挥家……导演觉得可能还不够多元,又加多一个在社会压力下易装的Robin Jones,完美契合当前白左和LGBT的政治正确。
事实上,如果电影想表达穷人因为奋斗实现社会逆袭,就应该凸显主角如何奋斗,而不是纠缠于性别斗争。
如果电影想表达对艺术充满热爱,不惜牺牲爱情和社会舆论的约束和观感,一如剧中不断提及的施怀泽,就应该展示主角如何沉迷艺术、刻苦训练,而不是纠缠于性别斗争。
这就是为什么明明看似一个励志的故事,女主角却没那么让人心生喜爱、敬佩,反而给人感觉为人小气、充满负能量(经常抱怨原生家庭、从来没人重视她的存在),为了达到目的有些不择手段(有时还是利用女性的优势)。
电影的结局,女主角似乎取得了“惊世骇俗”的成功,最起码能够成功引起社会舆论的关注,指挥事业也能得到延续。
但是,如果按照电影的论述,不妨反思女主角是如何获得逆袭和成功的。
首先,离不开 Mark Goldsmith的指导,尽管背后出于猥琐的考量。
其次,离不开深受绅士教育的 Frank Thomsen 或精神或物质的支持,这种支持或明或暗,贯穿始终,当然也不乏因为私心试图中断她在德国的求学。
第三,离不开对女性“有偏见”的著名导师Karl Muck,之所以放下偏见,既是看上女主角对指挥艺术的执着,也因为她善于站在道德高地争取支持。
最后,离不开总统夫人的支持,一方面社会名流已经开始视女性主义为新潮流,一如二战前后的民族主义思潮,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罗斯福这个男人的权力场影响。
也就是说,电影一方面凸显女性在发展过程中遭遇的不公,但也悖论式展现了女主角成功离不开各种男性的帮助。
不管这种帮助是出于爱才的怜惜、色欲的驱动、爱情的追求、道德的标榜、舆论的考量还是权力的运用,最后,这些统统离不开男性(当然,女性音乐家抱团成立女子音乐团除外)。
可能有人会说,这不恰恰反讽地展示男性权力无处不在,女性处处受到压制吗?
也许吧。
如果电影真要表达这种意图,为什么要镶嵌到这个故事里?
电影最后的字幕,是要给音乐评论界施加压力,如果前二十名最伟大指挥家里没有女性,你们就是性别歧视的帮凶?
就是旧社会旧势力的代言人?
我并不反对女性主义,但反对生硬的、霸权的女权主义。
更重要的是,为什么不能艺术归艺术,讲好电影故事,而不是当观众是傻子,要听你这种站在道德高地的说教,以及政治意识的灌输?
如果女主角的指挥艺术能够位列世界前列,仅仅因为她是女性的身份不能进入排名,那是应该谴责的。
反之,如果女主角的指挥艺术不够格位列世界前列,仅仅因为她是女性的身份能够进入排名,那也是应该谴责的。
尽管艺术评判带有主观色彩,但我相信专业的评委和观众,能够做到聚焦指挥艺术的高低,而不是庸俗地把眼光放在指挥台上的人是男人还是女人。
遗憾的是,现在西方电影充斥了各种各样白左的道德说教和政治偏见,政治凌驾艺术愈演愈烈。
电影中唯一全然正面的男性,恐怕就是始终没有出场的施怀泽。
他停留在一个传说里面,也只能停留在传说里,不然不能证明男性对女性的压迫无所不在。
既然涉及音乐艺术这种严肃文化,那就回归到音乐本身,不然就是对艺术的亵渎。
为女性争取权益和公平没错,但不应该随意树立标签。
任何一种标签,都是为了激起对立的情绪,本质上是一种遮蔽,一种转移,一种掩护。
不管是以人种为基础的种族主义,以性别为基础的性别主义,以文明为基础的国家主义,以民族为基础的民族主义,都是一丘之貉。
总之,成年人真有追求,就咬紧牙关直面困难,不要抱怨什么社会不公。
真有本事,就真刀真枪下场比拼,不要搞什么道德梆架。
真要卓越,就杀伐果断独自前行,不要奢望什么鱼与熊掌兼得。
个人还是比较喜欢这种女性励志题材的,比较热血(?
)且容易感同身受。
女主能成为指挥家与她身上的劲儿脱不了干系,其一当然是指努力,另外一面则是那种强硬敢斗不怂的气场(可以形容成是比较man的女性了),这便与传统柔弱怯懦的女子形象大有不同,很有看点😄 个人觉得这也是她成为指挥家最重要的一点。
印象很深的一句话:一个指挥,一个女人,面对低下一百多个男人时,你若是不拿出点气势来,若是连自己都变得sweety,怯场,那么如何镇压这些大男人(况且在那个时代性别歧视那么严重),如何让他们信服。
女主面对质疑怼回去的时候真的看得好爽hhh,果然是没有人会不服有能力的人!
btw恋爱感觉是电影比较迷的地方,这个男主真的觉得可要可不要吧,突然就在一起了,女主既然也已经毅然决然离开他怎么后面又突然间求复合?
有点莫名其妙,不过可能也是为了凸显,不要让感情(男人)成为自己成功路上的绊脚石,这么解读就好理解多了吧🥰
这部电影整体上令人失望。
从拍摄手法来看,显得杂乱无章,缺乏统一的风格和节奏把控。
故事叙述更是毫无条理,情节推进混乱,让人摸不着头脑。
从开篇起,女主角的形象就让我产生了强烈的反感。
影片开场时,作为领座员的女主角,因沉迷于交响乐团指挥的表演而心不在焉,甚至将观众带错了座位。
在我看来,工作时应全神贯注,这是基本的职业操守,而女主角的行为却完全违背了这一原则。
更让人难以接受的是,影片最后她竟拿着凳子直接坐在舞台下,这种行为是对职业尊严的严重亵渎。
热爱音乐固然重要,但这绝不是无礼的借口。
如果她真的热爱音乐,完全可以采取其他合理的方式,例如向领导请求许可观看,而不是选择如此莽撞且失礼的行为。
这究竟是在刻画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呢?
难道是一个不顾职业操守、行事鲁莽、毫无礼貌的人吗?
影片中对爱情、亲情和事业的刻画也十分混乱。
例如,罗宾一开始就被发现束胸,但到结尾,女主角又突然“发现”罗宾是女性,这种前后矛盾的情节设计令人费解。
此外,有几段情节让我完全无法理解。
女主角为了追求音乐梦想而放弃爱情,但在学有所成、即将大展身手之际,却因前男友的婚礼而想要放弃自己辛苦争取来的指挥家职位。
这种情节设置让我感到非常困惑,完全无法理解她的动机。
我原本以为这是一部展现女性开拓新领域的励志影片,结果却大失所望。
性别平权不应仅基于性别本身,而是应该建立在每个人为这个位置所付出的努力之上。
整部影片让我感到非常不舒服,女主角的形象就是一个缺乏礼貌、行事鲁莽的人。
影片的爱情线比重过大,而我原本期待的是一部以职业为核心的作品,而非单纯的爱情片。
我不清楚这部电影与《爱乐之城》的上映时间关系,但在观看过程中,当女主角赤脚奔跑时,让我联想到《傲慢与偏见》中伊丽莎白的身影。
然而,接下来的情节发展却让我感到非常无语。
两人之间突然亲吻、相爱,我完全无法理解这种爱情是如何产生的。
关于亲情,我不理解她养父母的行为,也不理解她的某些举动。
给家用本是理所应当的事,除非不住在家里。
养母烧掉钢琴是因为发生了争执,但因为愤怒而在大半夜弹钢琴确实有些无礼。
当时的社会确实对女性存在深刻的偏见和刻板印象。
在宴会上,当她宣布自己的梦想是指挥家时,引起了大家的哄堂大笑。
钢琴老师教授她钢琴课似乎更多是因为贪图她的美色。
她的男友也不支持她的音乐梦想,甚至企图干预她的求学计划。
最后德国老师愿意毫无保留的教她。
而她在美国成功的时候,我没有看到她与德国老师的师生情,这一点让我感到十分惊讶。
总的来说,这部电影给人一种东拼西凑的感觉,最终成了四不像。
2025.02.02 Yuki
本来是因为看见简介才看的,为什么说女性奋斗史总是要扯上爱情(这里指的是觉得电影中感情线比重有点大,像是一部爱情电影)。
“sent her back”,Frank看来是根本就不懂Antonia的。
那为什么要在Antonia拒绝Frank之后又让Antonia后悔,请求他不要结婚,还说会在完成学业之后立刻回美国呢,那前面所表现的Antonia对指挥的热爱又算是什么,难道是想说终究抵不过爱情的力量吗?
(虽然说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但是不知道这里的情节是否跟现实中一样。
)以及Antonia之前为了学习指挥所遭受的一切又算什么呢?
更为可笑的是,Antonia居然在音乐会那天因为没收到Frank的回信而没去指挥。
这实在是……她用了多大的努力才得到这个机会,即使是另外一个女性指挥家的不成功也没让她退缩,难道她会因为没收到回信而放弃自己追求了那么久的证明自己身为女性也可以当指挥家的机会吗,后面的剧情更加凸显了这里的可笑。
Robin在巴恩斯说他听不出这是一个女指挥的时候表情太好笑了哈哈哈哈。
Robin是女性应该算是一个很大的亮点(在揭晓之前就有点怀疑她是女性)。
一个为了成为音乐家而假扮成男性的女性,多么地讽刺啊。
最后又让Frank帮助Antonia见罗斯福夫人,真想把这里改了,就像是最终还是要靠男性,并且这里又让电影增加了一种“爱情的味道”。
影片最后的数据像是在说,即使到现在,我们也是不平等的,虽然这也是事实。
总之,感觉完全没表现出应有的重点表现的地方,东拼西凑显得很混乱。
作为一个以女性奋斗史为主要的电影,显得有点差劲。
一部很励志的电影。
讲的是上世纪二十年代一位热爱音乐的女子安东尼娅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美国第一代女指挥家的故事。
影片讲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背景设定在1926年。
安东尼娅是一个寄养在别人家的孤儿(这和乔布斯的出身几乎一样)。
那时在美国,妇女获得选举权仅仅才六年,社会上对女人的偏见无处不在。
由此可以想见,一个处于社会底层的女子,要实现自己的理想,成为指挥家是多么艰难。
贵族沙龙上的嘲笑,汤姆森夫人的不屑,门格尔堡近乎诋毁的所谓“推荐信”,这些都没有动摇安东尼娅的决心。
当德国著名指挥家卡尔·穆克拒绝了安东尼娅的收徒请求后,她踩着垃圾箱,登上卡尔·穆克家的窗台,和他有了这样一段对话。
安东尼娅:“史怀哲是你的朋友吗?
”卡尔·穆克:“我们是有些相似之处。
”安东尼娅:“一次大战他在法国被抓,他什么也没做,只因为他是德国人。
你现在谴责我,不是因为我做错了什么,只因为我是美国人、或荷兰人、或女人或年轻人、或不吸烟。
这叫短视。
”卡尔·穆克:“那就短视罗。
”安东尼娅:“在他写的关于巴赫的书说,那些音乐家为了他们最重要的日子来到,竭尽一生精力。
我就是那样。
”卡尔·穆克:“你在损我吗?
”安东尼娅:“还没有。
史怀哲放弃了音乐,选择了其它。
而为了音乐,我宁可放弃热爱的生命。
就算你不帮我,先生,我就是要成为指挥家。
”安东尼娅的执着终于感动了卡尔·穆克。
他最后问了一句:“所以,你准备竭尽一生精力了吗?
”他无疑得到了肯定的回答。
安东尼娅对音乐的热爱,来源于她的遗传天赋,更是因为只有音乐才能使她在这个黑暗的世界上看到光明,得到快乐和希望。
获得精神的慰藉。
她并没有高远的理想和伟大的抱负,仅仅就是喜爱。
当法兰克问她:“你会仰望天空的星星吗?
”她回答:“不会,我只欣赏脚旁的花朵。
”为了音乐,她可以忍饥挨饿,忍受屈辱,甚至忍痛放弃了她渴望得到的爱情。
当法兰克对她说:“我要你,我想娶妻生子。
”安东尼娅毫不犹豫的告诉他:“那去找别人吧。
”或许我们会质疑安东尼娅的思维太极端。
可是,世界上许多的“第一次”的出现,不就是因为有了这些极端的人极端的想法和极端的举动吗?
她没有伤害任何人,也没有向任何势力屈服,这样的奇女子难道不值得我们敬佩吗?
最后安东尼娅的目标并没有在“凡事都有可能的美国”实现,而是在德国获得了成功。
我们不妨做这样的假设,如果安东尼娅的所有努力换来的并非是后来的成功,而是归于失败,那将会是怎样的情景?
实际上,我说的这种情形更加常见更加普遍。
目标没有达到当然很不幸,然而只要你做出了努力,经过了百折不挠的过程,看遍了人间冷暖,经历了世间的酸甜苦辣,即便失败了又怎样?
即便是无人知晓又怎样?
你的勇气仍然是值得称颂的。
你的人生仍然是完美的。
影片的编导根据情节的发展,配上了许多我们熟知的音乐片段。
反映了上世纪二十年代古典音乐的发展趋势。
也体现了编导对于不同时代音乐的喜好。
即;尊崇巴赫,喜爱德沃夏克,追随马勒、格什温、斯特拉文斯基。
并且这些配乐和情节是那么契合。
举例来说:影片的第一场音乐会是马勒的《G大调第四交响曲》;安东尼娅全家在街头上观赏的音乐并使得她养母头疼的是苏萨的《自由钟进行曲》;安东尼娅在法兰克和指挥家里弹奏的是巴赫的《哥德堡变奏曲》;在富豪募捐会上,安东尼娅和罗宾等组成的乐队演奏的是德彪西的《梦幻曲》;当安东尼娅得知自己的身世时疯狂的弹奏钢琴的是斯特拉文斯基的《火鸟》;安东尼娅在德国指挥的首场演出是德沃夏克的《自新大陆》和《美国组曲》;在安东尼娅圣母去世的教堂里管风琴弹奏的是巴赫的《亲爱的耶稣,我们在这里》;在美国第一场演出是舒伯特的《第八交响曲》;最后的结束曲是埃尔加的《爱的礼赞》。
影片的编导对于情节的剪辑和调度非常出色。
特别关注了一些细节。
如五次出现的洋葱,两次出现的那根筷子和被毁坏的琴键,与情节都密切相连。
可见编导确实是用了心了。
饰演安东尼娅的克里斯蒂亚娜 ·德·布奥恩和饰演罗宾的斯科特·特纳·菲尔德的表演都非常出色。
尤其是菲尔德完美的表达了罗宾这个亦男亦女复杂的人物性格,还注意了相关的演技,如在酒吧的演出中,很自然很优雅的将大贝斯原地转了几个圈,很符合当时的演出风格。
比较差劲的是饰演法兰克的本杰明·温赖特。
虽然很白脸很鲜肉,但是一遇到需要表达复杂情感时,便力不从心了。
虽然不能说演砸了,可实际上让观众不知其所以然。
本人评分:7.5。
真好,罗宾。
感谢这部电影让我“相信”存在这样一个女性形象,超出了我的想象。
开头女主和男主的相遇差点让我放弃,以为又是老套的白马王子和灰姑娘,好在坚持了一下。
罗宾像个路人一样出现,我以为只有几句台词的人,最后在我心里媲美“女”主角。
说实话女主的一路成长史比较老套,一句话总结就是“天欲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好在出现了罗宾,像男二一样温柔善解人意,女主想证明自己的心加上罗宾的体贴和照顾,很好的“拆散”了女主和男主的浪漫爱情故事,落到追求指挥事业上来,过渡自然,没觉得谁渣谁婊。
第一个伏笔出现的时候,我就感觉到了,那个胖女人说罗宾曾经受过伤,一直用束胸(立马联想到花木兰有没有?
),但是越看罗宾的那张绅士脸,越不敢往下想。
第二个伏笔,作为观众,我事后觉得女主表现让我疑惑。
当时女主闯入罗宾不让别人进的房间,想告诉罗宾她收到生母的消息,消息是坏的,她扑在罗宾怀里哭,罗宾安慰她,女主哭好了摸着罗宾的胸问他是否很痛(看到最后发现女主这里并不知情?
这?
所以女主把罗宾当男二了吗?
疑惑脸)最后,女主指挥道路依然不顺,于是她顺应女性音乐家的现状组建一支女性乐团,演奏的时候有个低音提琴手很眼熟,镜头给了两三次,我才张大嘴巴!!
我的天 ,是罗宾!
肯定是他!
是她!
雌雄不分的程度,赶超花木兰啊!
接着就是我的疑惑脸,女主问罗宾是不是男扮女装来支持她?
(哦,老天!
这就是我上一个疑惑脸原因,为啥女主不知道?
)好在女装罗宾出现的太震撼了,她不是女同,不是男扮女装,她就是想成为音乐家!
只是作为男性方便一些。
她可以为了人生追求忽略自己的性别,女人不是只有爱情,不是只有嫁人生子,不是只有婚姻这一条出路,她真的就是单纯的像个男人一样(还不撩女人),认真工作,帮助别人,鼎力支持朋友,也善待所有人。
看到罗宾无欲无求淡然的样子,我就感觉美好,说不出的美好。
我认识的大部分女人孜孜不倦追求的不是爱情美满婚姻幸福,就是女主这样既有美好的爱情又事业辉煌(女主真不算失恋,明明男主还是深爱她),鲜有女人从来没有追求过爱情只想要一份自己喜欢的事业(成功是事业,不成功是啥?
)罗宾这样的人,也许身边出现的时候,她们已经是经历过千疮百孔的感情创伤,或者各种原生家庭的磨难以及贫困的煎熬,她们为了工作不再去做小女人,跟男人一样打拼,但是表面上她们依然是女人,没有人会改变性别去奋不顾身打拼,也因此不会真正脱离有色眼镜。
罗宾这样的人,超出我对女性的理解范畴,我欣赏到不可自拔,却没法模仿,我的桎梏深达内里,自己把自己框住了,希望有生之年,我也能解脱出来。
电影《指挥家》是历史上第一名女性指挥家安东尼娅布里克的个人传记,讲述了出身底层的安东尼娅在上世纪30年代,凭借自身的努力与坚持,在男权与上流社会的轻视之下成为出色的指挥家。
故事的表现中规中矩,全片看下来感人之处不少,但大局上有很多不足。
作为一部女性电影,电影中有太多男性视角的凝视。
如果这些凝视仅仅是偏见也就罢了,电影的很多角度会让人觉得,相比女主自身的努力,她所取得的一些胜利不过是某些男性的好奇、恩施、欲望。
比例上不恰当,电影所呈现的女主自身的付出不够深刻。
在音乐的部分,导演也没有什么个人的理解,没有发挥出音乐题材在电影中所能发挥出的属性,一些视听上的趣味性。
并且很明显的,电影在音乐方面的诠释远远不够。
在前半部分尤为明显,作为一位有才华、追求音乐梦想的女性,电影没有呈现女主在这方面的细节,反倒让女主像一个活动家一样,去各处游说。
无论是家庭线还是爱情线,都让人觉得比重大于音乐线本身。
另外从主题大的表达面上,其他女性角色的塑造未免太少。
从呼应主题上来说,无论是反面的愚昧女性,还是支持者们,便装女性的表演者,女扮男装的贝斯手,这些人物在音乐的纯粹性以及对抗歧视上所能发挥的作用,远远大于女主的小情人或是那些低看女性的男人。
所以整体上,电影完全有更优秀的空间。
在当时战争的背景下,导演以音乐的笔触出发,讲述一个女性想成为音乐家梦想,向着自己的梦想不断前进,在途中也遇到许多挫折,最大的挫折就是男性对女性的歧视。
认为女人天生就应该在家里带孩子,导演将女主设置为女性的代表,争夺女性应有的权利,但是在结尾的设置中,也没有女性的成功,这进一步的说明女性在现实生活中地位的不公。
其中塑造的女主形象是一个不怕困难,勇敢前进的女性,在面对所有人的反对下,只有她的好朋友罗宾帮助她。
而罗宾本是一个女性 但她符合着社会从而变成一个男性生活,是影片中很巧妙的一个设计,而最后罗宾勇敢的做回了自己。
在结尾的设置中有一个影子的设计,将男主与女主的影子重合,并且女主在上男主在下,这象征的是一个成功女人的背后 有一个男人默默的支持。
莫名其妙的感情戏………看了一半还没开始进入指挥家世界
我特别喜欢女性,电影真棒,2021年开年电影《指挥家》听了一场特别的音乐会,女性在这里的特点很突出,最喜欢罗宾的演员,发现她是变性演员,真的是好有魅力盲目以为和女主可以组CP。电影中的爱情线很迷惑,女主自己的奋发向上很感染人,电影也真的很鼓舞人。片后彩蛋是一个惊喜,感谢不散。
有目标的人生总是熠熠生辉的。女性能力被认可真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是因为男性社会有一种潜在的焦虑恐惧,害怕自己在新时期失去传统支配的地位。到今天女性的争取也不能说到达终点,这世界还有许多蒙昧不开化的地区,女性依然看不到出路。
女主的自私都溢出荧幕了,是真的恶心
不要再打着平权的名号来装饰玛丽苏电影了!那只会让女性的平权之路更加难走!剧中其中之一带着平权任务上来的工具人一开始似乎是transgender语焉不详,后来疑似为了增加女性控诉社会不公的情节才明确性别补拍,因为那一段跟后面的剧情都衔接不下去。
虽然把女性奋斗史和性别偏见拍成了言情,仍然赚取一瓢热泪。
真的是,辣鸡,这就是个反串电影吧,说是讲女性励志,其实是来黑女性的吧,这女主的行事逻辑,不负责任哪里谈得上励志了。
讨厌这种用女权,LGBT,原生家庭话题来掩盖电影本身的瑕疵,什么都拍了,又什么都没说明白。这种“楚雨荨”式的女孩,出生贫穷,莽撞,靠恶人配角来引导观众,太乏味。一星画面和一星配乐。
在男性主导的指挥领域杀出重围,放下爱情、专心搞事业的女主值得一切。
作为一个讨论议题过多的电影来说,剧情为冲突服务的太多了,倘若把过多的感情戏段落放到女主角的成长中,观感可能会更好些。
小姑娘的執著打動了鋼琴教師、德國指揮家,成為她成功道路上的重要一環。
Frank能不能选个演技再好一点的?Robin太暖了。虽然言情戏多了点,但古典乐用得很棒啊!
演员没有原型指挥时杀伐果断的气质,还是很柔弱的感觉。另外非得塞进去一个跟富少的恋爱故事是干嘛?感情到最后都还是靠男的在背后的帮助呗?经历也跟原型很有差。。
追梦赤子心,成功靠男友。题材很好,大有可为,可惜没能挣脱好莱坞爱情片的套路,多半时间都在没羞没臊地恋爱,关键的转折也是非常偷懒,基本上都是靠有钱的前男友。这么暴躁的女指挥,搞摇滚可能更成功,还没怎么着呢就耍大牌,掉链子,也不怎么练琴,也好意思要求音乐厅排一个月4-5场?角色塑造太失败了。把没有女指挥单纯归咎为社会的歧视,最后以一场性别之战收尾,没能好好探讨,略为可惜。
《指挥家》是依据史上最伟大的女指挥家安东尼娅·布⾥克的传奇人生改编的电影,这部电影首先是古典音乐爱好者必看的一部佳作,其中足足引用了22段古典名作;其次揭示了上个世纪30年代的社会风貌。以前看过英国电影《雌雄莫辨》,那个年代女性社会地位低下,如果想要得到工作的机会,甚至不得不女扮男装,这部电影也有类似桥段。电影里有着浪漫的爱情(虽然有情人没有终成眷属),而比爱情更感人的是伟大的友情。作为一个外国移民、私生子、社会底层、还是女性,在那个年代想要出人头地异常的困难,而女主角通过自己的努力,坚韧的性格和顽强的毅力,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赢得了男人们的尊重,获得了事业的成功。然而这部片子也很犀利,最后也说明到2017年截止,最伟大的五十位指挥家无一女性;最著名二十个交响乐团无一首席是女指挥家……
电影开场5分钟我就不想看了,什么脑子会搬椅子去前面看啊?就算你想前后呼应能不能找个其他合理的场面。另外,编剧导演想表达一个女性在不被认可的环境中挣扎向上,那么你需要表现这个女性的优秀和挣扎吧,每次到女主该发光的时刻就戛然而止,该女主挣扎的时候就三言两语说服别人,我真的纯纯无语。另外编剧最大的问题在于女主常常出现ooc的情况,(以下剧透)一个一直以来对上台指挥有执念有梦想并为之付出了努力的人为什么会因为ex结婚闹脾气不上场啊😓女主决定组建女子乐团就知道没什么人来,后来发现真的没人来没钱的时候又在那里发癫干嘛😅如果不是几个高光时刻,我只有2⭐
非常规整的人物传记影片,节奏和戏剧性很好,剧情也是有饱满的。整体上我更偏向定位于励志影片方向,但制片方和部分观众,非要向女权方向靠拢,有点生拉硬扯之感。指挥专业性有影评指出很业余,但这不能成为该剧的缺陷,影片更加侧重于故事性,演绎性,视觉感的传递,毕竟这不是纪录片。并且指挥家题材的影片本就少之又少,在大众市场了解之前,过于真实化并不是明智的商业之选。但在影片中能更多一些关于指挥学习实践的戏份,会更有力度吧。
客观说问题挺明显的,137分钟里情节塞得过满,爱情/亲情/友情/事业试图面面俱到,所以显得很仓促。爱情线非常偶像剧,亲情线像八点档家庭伦理剧。和Robin的友情线相对非常动人,主要还是Robin这个人物讨喜。实在是喜欢女主,爱的时候爱得炽热,面对选择能够忠于自己,然而这终究不是一个成功者的传记(片尾字幕可见),革命尚未成功,女性仍需努力。
最后一幕弗兰克提着凳子进去坐在过道,这个收尾呼应表达认可接纳的桥段完全没必要有,因为看起来就是一个大型堂而皇之的精神出轨现场。
如果在一个时代要做到别人没做到的事情,就要承受时代里世俗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