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美丽的西部片,白云、高山、草原、牧场,还有2个老人艾纳、米特和一头熊。
2个女人的到来改变了沉湎于痛苦中的艾纳。
播影时,我不断地思索熊代表了什么,最后,我方才领会熊就是艾纳本人。
影片开始的时候,艾纳嘟囔着“该结束它了”,举着枪瞄准了熊,这一幕喻意着他想要自杀。
影片中段米特告诉艾纳的孙女格瑞芙,他被熊攻击时艾纳喝醉了,这隐喻是艾纳的酗酒导致米特受伤残废,所以他才戒酒,并把偶尔找到的一瓶威士忌交给米特保存。
影片最后,艾纳和孙女格瑞芙一起从牢笼中救出了熊,显然这一幕意味着格瑞芙的到来,改变了艾纳,他解放了自己。
电影结尾,艾纳举着望远镜观察在山林中自由自在的熊,同时他也放下了痛苦的记忆,让自己的灵魂救赎了。
安安静静的看完了整部片子,画面也是安安静静的生活,午饭的时候想着,每个人都有失误的地方,但有的人始终走不出来,始终拿网束缚着自己。
当真正放开心扉的飞翔的时候,原来农场上那么美。
想着什么时候在哪里能找到一片自己的农场,不要束缚自己,坦然看任何东西呢?
也想着等下次把片尾曲down了好好听听
看了这部影片,仿佛脱离了世间的尘俗,真下让我们思考应该怎样去生活,过好我们在人世间的每一天。
场景十分唯美,让人向住。
影片可以用一句话概括,三个主人公如何处理伤害他们的人和事物。
当你的心灵,身体,生活受到过严重的伤害后,你该怎么办?
主人公一:失去儿子的父亲,怎么也无法原谅当年开车导致车祸使儿子丧命的儿媳。
他带着深深的痛苦和思念生活在自己的家园,却因无法自拔把生活搞的一团糟。
主人公二:黑人老友。
因为棕熊侵入农场,在和棕熊的搏斗中导致残疾,身体留下永远的伤痛。
主人公三:带着女儿和长期有家暴的男友生活着的单亲妈妈,她软弱的不敢离开。
面对曾经受过的伤害,主人公们的选择似乎在给我们一些启事。
黑人老友选择了“理解”。
棕熊只是做了一只熊该做的。
它不该受到惩罚。
单亲妈妈选择“改变”,她勇敢的离开男友,找到工作,结交新的朋友,开启新的人生。
至于失去儿子的父亲,他选择“接受”。
接受儿子的车祸只是意外,接受儿媳和孙女的到来,接受生活重回轨道。
伴随着西部淳朴的自然风光,温暖真实的小镇人情,故事娓娓道来,像一个温和的说书人,在冬季给你讲了个耐人寻味的故事…
在我看来 这个电影故事情节非常的平凡 演员没一个喜欢的 音乐一般般 整体的吸引力极其不足 基本上是只能用来午餐的时候低头看一眼盘子抬头看一眼电视的时候来看它出乎我意料的是 在里面发现了一个叫Becca Gardner的小女孩 是我非常喜欢的看过[Grey's Anatomy]的人可能会记得 她就是那个想变成男孩的小女孩她长得确实是很特别 剪短头发以后完全可以改装成一个男孩我特别喜欢她的神态和给人的感觉 而且她的声音也是我很喜欢的
生活在小镇上的人们似乎都有自己的心事。
苍茫的自然也更容易触动每个人的神经,一点风吹草动都会搅起心底的往事。
低矮的房屋,与周围的环境和谐地融合在一起,于是广阔的天空与雄伟的山脉总会在一张照片中占有最大的空间。
没有车来车往,本来狭窄的马路也变得宽敞。
悠闲静谧的环境,美得那么不真实。
于是,恍惚间也会觉得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也是那么地不真实。
无论是愤怒与淡然,大家都在这个小镇寻找着自我原谅与救赎。
艾纳固执地认为是由于珍的不小心驾驶才导致了车祸的发生,自己挚爱的儿子才会命归黄泉。
心里的这个结始终困扰着他。
老人总会在午后对着树荫下儿子的墓碑说话,试图寻找着心里安慰。
当珍带着女儿出现在农场时,这个典型的西部牛仔依旧放不下心中的愤怒,勉强地允许她们可以在这里暂住一个月。
只有面对着面交流,一切才有解决的可能,心中伤痕的治愈也从这里开始。
珍忍受不了男友的暴力,于是带着女儿格里夫离开。
无家可归,不管多么地不情愿,最初生活的地方就成为了他们唯一的去处。
试图能够得到艾纳的原谅,谁知道这么多年过去了,倔老头依旧无法释然。
住下来,到镇上找工作,搬离农场,前男友的骚扰,对于一个有坚守的漂亮单身母亲来说,生活从来就不简单。
米切像是一个局外人,听得到每个人心里的挣扎。
艾纳宁愿和自己这个糟老头生活在一起,也不愿敞开心扉,去接受在自己面前的快乐生活。
珍寻找原谅无果,但却有着超强的生命力。
而米切唯一放不下的是曾经攻击过自己的那头熊。
熊造成了自己的跛腿和背部的伤痕,从而需要艾纳照顾起居。
但熊被捕捉被关进动物园之后,看到熊失去自己生活天堂的萎靡,米切却再而三地要求艾纳去营救。
再次和熊相遇时,米切坚毅的眼神似乎在向之前的自己说再见。
格里夫则是个活生生的天使,成为每个人寻找救赎的载体。
欧美人对孩子的爱是彻底的、全方位的,不仅为孩子打造一个完美天堂,任何人都不允许侵犯孩子,否则会受到重上加重的处罚,而且从智商和情商两个方面培养孩子的生活能力。
格里夫成为连接妈妈与爷爷之间的纽带,当艾纳开始接纳格里夫的时候,心中的愤怒也开始化解,“美丽的女孩从不发生车祸”,一语双关,事情开始向美好的方向发展。
格里夫又跟着爷爷参加解救野熊的行动,帮助米切卸下心头的那块石头。
不小心地碰到刹车档,造成爷爷的骨折,一切都是导演安排的一个轮回,每个人都会在生命的轨迹里通过必然或偶然的方式实现自己的心灵救赎。
透过那道墙,外面就是一个宽敞的世界。
我的青春在丝路1.这些一带一路上的国家多为发展中国家 第三世界国家 大多在热带地区2.由于地理位置 气候 自然环境和本地资源限制 基础能源匮乏 缺水 电 网 干燥 暴晒 酷热 极寒 生活条件 卫生条件差3.教育水平低下 思想观念 技能水平有限4.注重家庭团聚 节假日休息庆祝 不爱过度工作·提高农业种植 工业发展水平·基础设施 道路桥梁 港口 水电站 光伏电站 (缺电 东帝汶水质不好)·基础教育 技能职业教育 (招工缺人 缺技术工人)·思想观念:慢节奏 安逸休闲 注重节日家庭 陪伴家人 生活享受;父权男权 父亲在家里威言很高 管理严厉)管理方式调整:钱给够;保障一定休息时间;技能培训 考取证书 获得以后的就业技能;强化思想 赋予工作的使命意义;情感态度关怀 聚餐吃饭 组织体育文化活动 加强集体团结向心力中国思维:牺牲小我 奉献自我 成就大我 为集体的大目标而奋进 集中力量办大事人类生生不息 互助奋进
在这个世界上,有一种情绪,它让你脱离生活轨迹的时间长,给你带来巨大愉悦感的时间短,最后倒是可能给你留下空落落的感觉,这种情绪就是仇恨。
很多作品喜欢把仇恨给予浪漫主义的表现,比如忍辱负重十年后,终于看到仇人落难,那种快感令观者也随之扬眉吐气。
但是,大家却忘了这快感也就那么短短的事儿,代价是比之时间长的多的心灵和肉体的历炼,而如果这种恨本身就有些牵强,那么这样的代价就更值得斟酌了。
《未竟一生》就是这样一部关于恨与宽恕的电影,世上的深仇大恨本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多,很多时候,宽恕他人,就是宽恕自己。
影片的开场显得有些让人费解,琼躲避暴力男友,带着女儿找到老牛仔艾纳•吉尔克森,两人见面对话就十分尴尬,似有一段昔日的往来,但是又显得彼此有着些纠葛。
慢慢的,这段历史开始浮现,琼本是艾纳的儿媳,但是其爱子因为一次琼的驾驶失误导致的车祸丧生,对儿子的深爱最终变成对儿媳的恨,而当时怀有身孕的琼也在惶恐中离家出走,艾纳也就从来没有见过他已经11岁的孙女格瑞芙。
故事的脉络其实很清晰,就是一个心结的故事,很多时候,在一场令人错愕的意外中,人会感到痛苦、内疚、迷茫,陷入这种情绪下,难免心理上会有“移恨”作用,“恨”常常来的简单直接,正如艾纳对琼的怨恨,让他可以从对爱子更复杂立体而深切的思念中表面性的挣脱,化解他的痛苦,他的内疚,因为一旦责任被潜移默化的指向琼,他也有了更明晰的情绪发泄出口。
实际上,艾纳忘了,琼虽然也有她的责任,但是这是无心之过,她其实有着和他一样的痛苦与内疚,而“恨”的另一层力量就是,它令人丧失感知能力,艾纳因为恨,无法感知到一个失去丈夫的妻子同意深切的对丈夫的怀念,感知不到一个怀着孩子的准母亲突然面临无依无靠境地的无助感。
于是,一种“恨循环”出现了,艾纳需要给自己编织恨的理由,给他以“恨”的力量,而这种情绪自然令琼无法承受,最终只能离家而去,而这又反馈给艾纳感到“恨”的合理性,一个害死了自己儿子的女人,又怀着他孙女离去,这还不该恨吗?!
这种自我营造的“恨”的悲剧正在这里,它制造情感的双输,令人唏嘘。
本片的另一条线索也揭示了另一段“恨”,同时又有着对主线的反衬作用,艾纳生活中照顾着黑人老牛仔米特•布莱德利,米特不幸被灰熊严重咬伤,生活已经很难自理,而那只咬伤他的熊也被捕获关在笼子里。
这条线索有两个寓意,首先,它表现了艾纳本质的善良,这个起初看上去脾气古怪,处处刁难琼的男人却也会一人照顾自己的老友,同时,他在儿子墓前神情的倾诉也令人动容。
其次,它让一些“恨”的逻辑更加脆弱,熊本是凶猛的动物,而一旦被激怒,本能的会做出攻击行为,所以,你很难说这只熊真“坏”,米特甚至也没有直接的对熊的怨言,因为我们明白,这是这些动物的本能,我们只是因为一种受创后的心态发泄着不满,然而,反倒是对我们的同类,我们更会生出缺乏宽容的“恨”来。
这部影片并没有让这种“恨”越陷越深,而是给出了宽恕的可能,一方面,琼的女儿格瑞芙成了她与艾纳的缓冲带,在这个女孩身上,琼可以看到丈夫,而艾纳可以看到儿子,而最终,对她的爱让他们意识到,两人爱的实际上是一个人,是这个女孩,也是她的父亲。
孩子越纯真,常常也就让成人的争斗和世故显得越愚蠢,冰冻的感情就这样在纯真的温暖下渐渐融化。
而琼的暴力男友赶来试图强行将琼带回时,艾纳挺身而出,包围了琼,这一刻,我们看到了,艾纳在保护他的家人,既然已经失去了儿子,也何必在失去另一个亲人?
他们终于又是一家人了。
而米特也真正宽恕了那只让他余生都可能在痛苦中度过的熊,他放走了这只熊,那一幕总是让我想起赫尔佐格那部纪录片《灰熊人》,片中的崔德威尔一生爱着灰熊,常年在森林中与灰熊为伴,最终也命丧灰熊之口,然而看过那部纪录片的人都会知道,他不会怪罪那只熊。
像崔德威尔这样的人毕竟只是少数,然而从米特放生那只熊的时刻,我感受到了一种想通的情感,一种令人感动的温情。
生活中那种迁怒于人的“恨”常常更是一种负担,它本质是一种谎言,你需要编造恨一个人的理由,并不断编织新的谎言去圆谎,最终一个人的情绪被自己编织的谎言网住,无法挣脱,只能在痛苦与愤恨中度日。
艾纳曾经被自己编织的网紧紧束缚,他从中得到的只有失去爱子后加倍的自我伤害,而同时也不断对琼释放着压力,让琼也被内疚深深的包裹。
而一旦他们卸下这份负担,向前走出生活的一步,一切其实本没那么沉重,失去的让我们永远怀念,同时更要珍惜现在的亲人与朋友,看到影片最后,琼与当地警官开始了新的感情,而艾纳和米特两位老友并肩仰在椅子上,那份舒适与温暖,令人会心一笑,也放松了下来。
http://hi.baidu.com/doglovecat/blog/item/4eb8053373dad9f61b4cffe1.html
终于考完试,累得虚脱的晚上,只想找个片子来放松一下绷紧的神经。
想不到这个被从柜子角落里翻出来积满灰的老片令我惊喜,不是一两个片段,而是从头到尾。
全剧都是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却丝毫不觉琐碎沉闷。
喜欢这样简单质朴诚恳的东西,没有卖弄智商不知所云的概念,也没有没有戏剧化的冲突,狂悲狂喜的煽情,唯一的暴露镜头竟是Freeman打针时露出的老皮肉。
最意味深长的一句话是Freeman说的,这个世界上到处都是自以为不走运的人。
人生充满了局限,错误,和无奈。
粗心驾驶出车祸造成丈夫身亡的年轻女子,被迫跟着单身母亲四处漂泊无家可归的小女孩,承受丧子之痛的祖父,因为被熊袭击而失去行动能力每日依靠针灸维生的老人。
但同时,人生也充满了选择。
年轻女子可以选择委身于虐待她的男人,也可以选择自立,选择爱。
祖父可以选择终日在儿子的墓碑前悼念,怀恨杀死儿子的媳妇,也可以选择原谅,把爱和关注放在留下来的人身上。
老人也可以选择说,我对一切际遇都心怀感激,选择放了那头伤害自己的熊。
而正是积极的选择,让人成为自己的主人,开始真正地生活,开始体味到生命之美。
这个片子的主题词是原谅。
原谅意味着接受这个不完美的世界,真正地生活在此时此刻,感恩美好的部分。
风雨后总是有彩虹,当然阳光之后还是会有暴风雨,但是只要有爱有对生活的信心,生活就是美好的。
这是一个如此简单的选择,每个人都能做到,只要你想要幸福,只要你愿意对自己的生活负责。
怀俄明苍茫的群山和牧场,让我怀念新疆西藏四川那些西部美丽的矿野。
也许只有在那种视野开阔的地方,人才能够忘记所有琐碎的得失,真正地去生活。
人们总是这样,奋斗的路上并不觉得疲惫,一旦将要到达顶峰或者舒适的平坦地的时候,忧心忡忡,这个目标达到了,那下一个又会是什么呢。
思考让人不知所措。
又容不得懈怠。
电影里,两个老人过这习以为常的农场的生活,只所以独自一个人,必定经历过沉重的痛苦。
老人的儿子车祸去世,老伴不能忍受他喝酒度日,无法走出悲痛的样子。
也离开了。
直到有一天,她的孙女和儿媳妇出现,四个人的故事开始展开。
开始对孙女的冷漠,到后来为了儿媳妇大打出手打了她的暴力男友,教孙女开车,并决定放走伤害了他老朋友的一只熊。
我本身就喜欢看老人与孩子的戏码,一个是饱经沧桑的经历者,一个是天真活泼,涉世未深的girl or boy。
他们把人生的意义与价值,相互传授叠加,经历。
告诉着观影者以及他们自己的内心的互补与满足。
人慢慢长大,从孩子时候同伙伴们一起玩游戏,一起上学,那时候没有什么心情。
到了大学,有了闺蜜,会把自己的情窦初开的小心思,与对方分享。
那些都是未长成的果实。
这些情愫又时候随着时间变得不值得一提,记得大学时候我一直牵挂的那个人,现在我们几年里也并没有通过一个电话,只能从朋友圈里,看见对方的状态。
大学的时候我们好的如同一个人一样。
当时的我以为,我的未来里,一定会与她相伴一生。
成年了工作了,我们同龄人渐渐疏远,因为我们学会攀比,学会询问对方的近况,我们为了自己的生活忙碌,烦恼,与对方交换了彼此的信息后,也并不会同情对方,或者给与安慰。
除了生老病死这种事,我们才会感叹悲伤一会,然后随上一个红包。
了无音讯。
因为对待痛苦的人,我们羞于表达,也不知道如何安慰。
只有老人与小孩,才可以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老人也许在社会上是个失败者,没有金钱和地方,但这些对于孩子来说并没有什么用,有5块钱吃个冰淇淋,他们都高兴半天,他们脑海里没有社会,没有危险,没有等级,也不会评价你说的话是好是坏。
他们的纯真自然会让老人感到欣慰,教他们开车,带他们去收饲料,挤牛奶,他们都会觉得有趣。
干了几十年同样的事情,老人都厌倦了这些重复的工作,直到孩子出现,他们也同孩子一样重拾兴奋。
而说起原谅,究竟是生死的距离远,还是彼此活着却天各一方。
相信所有的人都有痛苦,都对痛苦又一定的感知力。
而我认为善良的人,和对方接触起来,第一就是先感知你的痛苦,再分享你的快乐。
因为她第一保证的是不要因为一些举措刺痛你。
因我家庭变故的事情,我从来不会为别人,你父母好吗这种话,过年也不会去人家过年,如果对方说好,自己开心还是不开心呢。
如果对方问你你的父母,你该如果作答呢。
最近经历了一些情感的变动,起初还纠结与和好还是认错还是继续生气这些,而现在,我已经原谅这一些,原谅后第一个考虑的还是如何做一个有趣的自己。
过去的一切并不是喝多了的蠢事,实在发生过。
重新再来,并没有改变一切的能力。
因为是同龄人,因为思考方式,谈话模式一切都没变。
所以只能从自己开始改变。
我的一生里,应该有这样一个孩子。
因为仿佛只有在孩子面前,我能卸下一切防备,一切疲惫,变得强大起来。
对于他们我们是他们登山的一小段台阶,即便一小段,我也希望自己是最稳固的一段,承载他们前行。
说伟大有点过了,但却是最有勇气承担的责任。
自然有味!
不好看
3...75
原谅和宽容
挺好的题材,有佳片的潜质,被剪成个糟烂的片段集锦了。Bob和Morgan演得都不错,可惜托剪辑的福连贯性也差多了。另外没想到老了老了scruffy!Bob还是那么帅惹!女主演太烂。
记得是因为这拗口的译名而看的。。。
如果我是艾纳,我会无法原谅吧!毕竟原谅不是件容易的事!
+0.5
西部的确是一个让人平静的乐土,让多舛的命运乐观起来,去完成本该属于自己的生活。
苦情剧~
剧情偏松沓。衔接不是很好。虽然想表现的东西令人感动。
之前对它期待太高,只是一般的问情片。感情真挚,是电影应该有的,不知该不该拿出来赞颂。
我很艰难的把它看完了。
刺痛被缓缓抚平,凡事总有道理
很淡的片子 很人生
平淡,温情
简单平淡的讲述生活的片子,就好似杨德昌的故事,只是环境背景换到了对观众尤为陌生的美国乡村——太多美国片儿都是在大都市里轰炸眼球。生活化的故事往往给人以更真实的情感体验。忘掉沉重的恨,学会原谅,几乎全部人生都变得轻松灿烂。
故事俗的一逼,基本前半小时人物关系厘清了以后剧情全能猜到:雷德福肯定要被治愈,小孙女肯定很懂事,熊肯定要被放走,坏男友肯定要被打一顿……故事俗就俗吧,导演手法也很无趣,霍尔斯道姆拍的没精打采的
粗犷的老美能拍出这种温情电影 始料未及。
突然发现未完待续这个词是很美很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