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那么几个导演,每部电影我都是必看的,比如日本的北野武,韩国的许秦豪,香港的许鞍华,台湾的侯孝贤。
只是这些导演的拍片速度总是那么缓慢,让人等的心焦。
曾经有一个导演让我等了许久,结果去年发现我再也等不到他的新作,伤心不已,那就是杨德昌。
所以,每次遇到我喜欢的导演的新作,我心里都会默念一声:阿弥陀佛,阿门,上帝保佑。
这次见到侯孝贤的新作,却是一部法语片,让我一下子有点纳闷。
侯的转变真快,拍完乡愁电影,拍现代街头生活,在日本喝完咖啡,又来到法国放红气球。
只不过这样的海外辗转,不知是不是因为台湾电影不景气的不得已。
但不管是不得已还是墙花花香,即使银幕上讲的是一口鸟语,依旧有着浓郁的侯孝贤风格。
只是,日语与侯孝贤的搭配似乎比法语与侯氏风格的搭配更为协调。
此部电影的女主角是我最爱的朱丽叶比诺什,因为她往日的形象总是那么果断坚强。
此部电影里的朱丽叶却没了往日电影里顾盼飞扬的雍容自信,变得家常女人般神经质且郁躁。
她总是跟人说,我很好,我没事。
其实,她很少有快乐的时候。
她没有男人可以依靠,她想念自己的远在她方的女儿,所以她总是很忙碌,忙碌且无秩序,因为这样也许会让她充实一些,不会去想那些快乐或不快乐的问题。
朱丽叶的这个角色诠释的很好,把一个中年妇女无法言说的抑郁表达的很彻底。
这部电影的拍摄有点类似王家卫的手法,没有具体台词的,侯只给朱一个范围,让她自己发挥,于是朱丽叶就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着情绪,也许这样的自主和创作性的角色,让她更有乐发挥的余地。
这几年,她的戏路有不少拓宽,常常有让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虽然她不再有《蓝色》时的清丽优雅,《浓情巧克力》里的风情妩媚,但却让人觉得,她是一个真正成功的好演员。
电影里另一个主角是红气球,象一个引子,在电影里穿针引线。
红气球在我的理解里,该是属于美好回忆或者希望之类人们想去追寻却总也抓不住的东西,似乎很近,却永远也够不着。
但它却总是在那里,让你回想或者向往,即使仅仅是想法,却也让生活变得生动,有意义。
片尾处,那个小孩在追一个红色气球,彷佛也在追寻失去的心爱之物般急迫,这也许正是侯导想说的,当然,也可能是我的臆测。
看电影,能看出自己的理解,就是一种收获。
电影虽然没有激烈的剧情转折或者冲突,一切都像流水一般缓缓潜行,长镜头表现着生活的真实感,不枯燥,也不刺激;不激烈,却有韵味。
Lamorisse的《红气球》是童话,侯孝贤的《红气球》是生活。
生活不是童话,生活里没有100%的坏孩子,生活里只有大人;生活就像孩子口中的,有一点快乐又有一点忧伤。
但生活也很美。
很多人说看这部影片的时候睡着了。
的确,节奏很慢。
但是,很真实。
生活中就是有这么多的琐事:不顺心、争吵、拥抱、欣慰、回忆……这也许不是一个好的故事,它也许并不能把观众牢牢地吸引住,它也许有许多看似无关、细想也许仍然无关的场景和细节,但是生活不正是如此?
唯一看似不真实的元素就是红气球,但是细想,再平凡的生活中也许也有那么一两样让人有所寄托的东西或人,红气球这个虚无飘渺的元素见证着这个simon、他的母亲和song fang互相交织的生活,很真实。
是個不常去電影院的人。
也基本適應在有些空落的放映厛裏面觀影。
這次卻意外很多人,有點座無虛席的意思。
3H的魅力可見一斑。
老爺爺老奶奶互相打招呼。
電影院本是很家常的會面場所。
紅氣球飄起來的時候嚙嚙在我耳邊悄問,會不會一整場戯都是氣球在飄的長鏡頭?
抑或巴黎風光?
你知道侯孝賢有多悶。
我白她一眼。
不答。
漸入佳境。
那些熟悉的細節,令觀衆席不時爆出笑聲。
巴黎人在看他們尋常人生投影在大銀幕上。
Binoche只是鄰居般的平凡人物。
旋轉的沒有電梯的逼仄小樓。
廚房。
Mezzanine。
咖啡室。
屋頂。
地鐵(6號綫?!
)。
公園(盧森堡?!
)。
奥赛博物馆。
如果不是背景不時點綴些清淡的鋼琴,註釋並提醒這是電影,就以爲只是不小心被鏡頭捕捉到的碎片。
也許是電影學院的學生作業。
當然,如此乾淨鎮定的鏡頭,初出茅廬的學生是無法企及的。
有留學經歷的人,都會有些零碎的打工體驗。
但不是每個人都那麽幸運,能遇上Binoche這樣的好主人。
我喜歡聼她講話。
她真的是一流的好演員。
法國人有些全民統一的表情手勢,其中一些,是在漸漸被影響被同化的自己身上也找得到的。
很細微的部分,卻突然讓我着迷。
宋方沒有在“演”。
因爲她本色如此。
安靜。
淡定。
低調。
音色柔軟。
笑容陽光。
喜歡傾聽。
習慣拍攝。
算一算,認識她差不多十年。
在自己最迷戀搖滾樂的時候。
那時她是“未知音樂”的DJ小麥。
在她的節目中,第一次聽到Jeff Buckley。
見面不多。
總是在唱片店裏面遇到,簡單交談。
她不太記得我的名字,於是我的代號變成“那個一提Kurt Cobain就會失控的女孩”。
後來她去了法國再後來又在北京電影學院念導演。
去年我回國過年,于扔石頭老師家重聚。
又介紹她認識RHP。
她手裏一直握著小小一只相機,很愛抓拍。
也還是不多話,微笑著聼在座的高談闊論,純淨直接的眼神。
我不知道自己靈魂出殼。
只聽到嚙嚙在低聲讚宋方法文好標準,沒口音。
後排的小孩子根本無法投入,悉悉索索地亂動,不時將小腦袋探過來無聲騷擾,晶亮的眸子注視我。
最後被他老爸拎出去。
喜歡Simon。
嚙嚙說他從側面看上去,很有點小Richard Ashcroft的模子,長大了一定大帥。
小孩子有自己的思維方式和語言體系。
不習慣的話真是跟不上。
聼得懂就會覺得很趣緻。
最後在博物館那段,有小朋友發表很大人的見解,大夥都被逗樂。
30號上映。
我因爲考試的關係,沒來得及第一時間去看。
後來便通過RHP轉收到久無音訊的秘密客的短箋,說在《紅氣球》裏面看到宋方,很激動,問可否重新和她聯係上。
我知道他來了法國,在南部學電影。
哦,原來大家都曾在這裡。
只是不曾相遇。
附:侯孝賢在電影資料舘的講話http://www.youtube.com/watch?v=zjmW8ZT1OKU,前面兩分多鐘主持人簡單介紹了3H的豐功偉績(我沒有誇張,真的是海炫了一番!
),然後是3H發言。
Juliette Binoche的表演出神入化依旧是侯孝贤的调调,画面和节奏都很让人舒服法语显然要不台南话好听多了我也要带DV去法国!
倘若不是身处假期,我会被催促的心情影响导致昏昏欲睡,大概不会有合适的心情观看这部电影。
淡定。
缓慢。
长镜头。
生活。
自由。
悠然。
艺术美。
随意。
无奈。
能想象一些形容词,但是不能够叙述出完整的篇幅段落来描述一些感想。
电影让观众在其中漫游,分不清是电影的情节还是中国女孩拍摄的情节。
是一部随意的生活小品,或者说是一篇轻音乐背景的散文诗。
看不到跌宕起伏的故事,只看到平静琐碎的生活,匆忙坚强的法国单身母亲兼艺术家,淡然恬静的东方女学生,以及乖巧稚嫩的小男孩,和不时出现在视线中的神秘的红色气球。
一些用心去生活、艺术、感知的生命。
导演想要呈现的,富有美感和感怀的每一个画面,无不透露着对灵感的随性的捕捉,对生活、文化的一种感知。
因为文化艺术的交融,使影片富有含蓄而优雅的气质。
圆润的红色气球,除去它的咏叹意味,大概,代表着捉摸不定的梦想、一些生活的祈愿。
直到结尾处红气球飘扬而去、熟悉的音乐婉转入耳,每一位观众,尤其是中国观众,都会感受到空气中溢满葡萄酒般亲切的、醇厚的芳香。
那是--低调恬淡却又华丽的谢幕。
有关人性,孤独,感情的一些琐碎。
寂寞小男孩的大背包,头顶上灰蓝天空里若隐若现的红气球,喧嚣的街道,每个人都在以自己的方式生活着,红气球只是一面镜子,折射出人性的脆弱,在那一刻一览无余赤裸裸地展现在眼前。
背景音乐是安静的钢琴,缓缓宣泄着,清亮干净。
穿插杂乱的镜头和情节,低迷的法语,很可人的小男孩。
感觉上这不像是一场电影,反而像是一场对话,彻头彻尾的倾诉,面对面的。
“嘿,气球,过来。
你来吗?
来吧。
”侯导的致敬之作刚开场时,气球躲在地铁站出口的林荫里,听小男孩称呼自己为球。
它那时好像明白了,它会是某个小男孩或许用几百块乳脂糖甚至更多的东西也游说不来的……一个球。
1956年的《红气球》里,拉摩里斯的小儿子和气球有更亲密的关系,那称谓却一直没改过,就是球。
不是红的球。
不是红红。
不是球球和宝宝。
是“球,你在这等我。
”是“球,快跑!
”是:你不是我的玩偶,而是你愿意和我在一起而我也同样。
ps:很喜欢宋芳那个女孩子。
侯孝賢前應日本松竹公司邀請拍過日本片《咖啡時光》,近期又得法國奧賽美術館(Musee d’Orsay)贊助拍攝法國電影《紅氣球的旅程》。
新片沒有採用一鏡頭、一場戲的拍法,但仍可以保持他過往作品的風格,實在難得。
跟《咖啡時光》一樣,今回這部《紅氣球之旅》並無甚麼戲劇情節,內容只都是零零碎碎的生活小節。
瑣碎的片段,例如是替人看管小孩來賺零用錢的中國女生,很多時只呆在主人家裡,沒有特別事情要做;女主人則很多時不在家,她當時正與中國傳統木偶藝人合作而忙到天昏地暗;至於那個小主人的日常生活亦沒有甚麼特別,有時鋼琴老師會上門指導他彈琴。
失明的調音師有時亦會到來為鋼琴調音。
同時,那個家庭的鄰居,也會來串門子,一時來借廚房做菜,一時來邀請主人去晚餐,總體來說,所有內容其實都沒有甚麼戲劇成份。
一個來自北京的女學生在巴黎一個母子家庭裡沒有相關的生活小事,可否成為電影的題材,其實端在乎導演怎樣拍,和導演的人生態度和誠意。
老實說,如果我們關心一個北京女學生在巴黎上學、兼職工作、生活的情形,那麼我們看到片中實實在在的巴黎生活片斷和細節,嗅到巴黎的氣味、感覺異鄉人淡淡的漂泊、領略人際間真誠的關懷和感情,也未嘗不可以從電影中得到窩心的溫暖。
這部電影沒有提供甚麼娛樂成份,也不給人甚麼啟發。
它傳達的是感覺、情緒、氣氛,而不是實在的事件。
影片中消逝、錯失、忘記、回憶等等的主題,訴諸於心境,而不一定在發生的事物中表現出來。
影片出現台灣的掌中木偶,表演戲曲故事。
中國傳統藝術似乎個得以在巴黎傳播開去,這件事當然是個隱喻,中國人事物在異國可能有新生命。
不過這部影片重點明顯放在緬懷消逝、追念失去等感覺心境上。
此片一開始便提到1956年法國一部描寫童心十分成功的電影《紅氣球》,侯孝賢甚至在片中選用了蔡琴的一首歌曲《被遺忘的時光》。
該首主題曲重新填上了法文歌詞,由法國著名女歌星Camille Dalmais來唱。
歌曲中重複出現chin,chin的兩個字,明顯是中文“親親” 的意思,很貼心的去表達關切的情感。
侯孝賢關心逝去的時光多於現實的人事物。
這部影片有大卡士,以法國當紅女星Juiette Binoche掛頭牌。
不過,我告訴大家,在侯孝賢的電影裡,大攝影師李屏賓並不會給演員大特寫,演員都是以全身、半身出現在銀幕上。
侯孝賢不賣Juiette Binoche和那個演中國女學生的宋芳(在戲中她的名字又叫宋芳)的臉孔,侯孝賢這樣無意或者有意的安排,自然是他的恆常風格。
法國人很難會讀出Hou Hsiao Hsien的名字,一般都叫他HHH。
張曼玉的法國前夫Olivier Assayas是超級侯孝賢影迷,他花了幾年時間跟隨侯孝賢,拍了一部紀錄片,名字便叫做《HHH, Hou Hsiao Hsien的畫像》。
不是侯孝賢的理想觀眾,對HHH三個字母會沒有感覺,而侯孝賢的世界裡面的人也不會費神向外面的人解釋,因此HHH便成為秘密符號。
侯孝賢目前活在自己的天地安好,繼《紅氣球的旅程》之後,他會再接受巴黎現代藝術殿堂奧塞美術館贊助,多拍兩部法國電影,組成他的巴黎三部曲。
現在有人把這部電影主題曲的MV放上網,明顯是想外面的人都接觸HHH一下。
那麼便請大家點擊版以下網址:http://www.youtube.com/watch?v=hXcL4L6Nubo,觀看一下那首法文版本的蔡琴《被遺忘的時光》也會是有趣的。
(完)
巴黎甚至法国经常是大型室外拍摄所钟爱的地方,现在正在北美进行的《光之城》的浪漫之旅就能很好说明这一点。
远处的埃菲尔铁塔若隐若现,高耸挺拔的凯旋门,再加上蒙玛特高地的圣心大教堂前的连绵不断的草坪:无论这座城市是多么的纯真亲切,但巴黎总是以历史遗迹,里程碑式的建筑和开阔的视野的形象出现在电影中,影片想借此给观众一种集中的亲切感.。
除了在奥塞美术馆中寂寞美丽的结局,也就是影片的点睛之笔之外。
侯孝贤出色的影片《红气球之旅]》则远离了这些老套的事物,使一部关于巴黎生活的影片并没有过多关注巴黎这座城市本身。
也许根据或者是由于太熟悉艾伯特•拉摩里斯的儿童经典剧《红气球》,侯孝贤把焦点从孩子和红气球转移到了孩子,他疲惫的母亲,以及他的新的中国保姆,一个持有学生签证的年轻电影制作者身上。
保姆(宋芳成功地饰演),以其出奇的专注程度,开始制作一部学生影片,影片的主要内容是关于她居住的巴黎市区上空飘着的红气球,并与她的室友西蒙一起担任影片中的演员。
当她解释如何使气球精确按她的计划运动时,宋简单地谈到无经验电影以及当代低成本电影制作的没落,也是侯孝贤通过自己电影来表达幕后的各种各样的观点。
西蒙的父亲,一个自愿在蒙特利尔漂泊的作家,只有通过电话与他交流,但是父亲的存在,对于西蒙母亲与他父亲的朋友,还有现在的租客马克的交往都是一个恰当的讽刺。
比诺什是一个梦,就像电影中的城市一样,而侯孝贤则抹去她原有的象征意义,乱糟糟的黑头发被染成糟糕的金发色,通常作为影片的重心的她在《红气球的旅行》中被彻底颠覆,她的妩媚变成不可理喻的神经质。
即使这种失位的表现,比诺什还是在约会中奉献出她最好的演技,一个立即彻底自发自省且具有思想的病人。
这一年中到处充斥着法国电影,但是具有讽刺意义的是,今年最成功的法国片竟然是在中国出生,在台湾受教育的侯孝贤拍出来的。
就像王家卫第一次专心投入到外语影片[我的蓝莓之夜]的制作中,侯孝贤继续思考如何将他所擅长的中国式寂寞,孤单,做作的爱情呈现给外国观众,影片仍然着重于城市生活和旅行的两极分化的影响,这种强有力的力量在2005年大师级作品[咖啡时光]也有强烈的体现。
但是王家卫的尝试引诱出导演们难以避免的差错,而《红气球的旅行》,不管是在美学表现上还是在技术体现上却折射出侯孝贤令人惊讶的力量,。
就像侯孝贤的其他作品一样,这部《红气球的旅行》仿佛就是他以前所有作品的集中爆发。
加上摄影师李屏宾大师级的摄影水平,侯孝贤几乎可以不用台词就能够充分地表现人物的来历,而且能在既定的环境中体现片中所有的剧情。
狭小拥挤的公寓,阴暗的木偶剧院,狭窄的巴黎街道,以上的一切为侯孝贤的演员们制造出恰当的气氛。
而那令人注目,灿烂的长镜头,好像正在把美感渐渐表现出来,但是只有伴着 Chu Shih Yi设计轻柔的背景音乐,画面才能悄无声息地将一切错综复杂的关系毫不费力地解开。
当苏珊与马克在楼下激烈争吵时,当宋与西门准备中午的点心时,当一位盲人调音师在修理钢琴时,侯孝贤的镜头在公寓中漫步徘徊。
所有人物的声音和动作杂合在一起,相互作用,并达到高潮,然后温柔地下降,我想今年您在其他电影中是看不到这样令人狂喜的东西了。
长镜头长镜头,看片中途睡了好久,法国片的节奏真不是一般人受得了的,要看好法国片还是先去听听京剧吧
美好得忘记方向的电影....
没怎么懂,还催了眠..
一下午接连看了两部侯孝贤,一个日本故事一个法国故事。
坚持看了一小时。只因为朱丽叶比诺什!
把红气球拿掉全片也能成立,女主很好但不适合
电影有背景有什么用,休闲和伦理要在电影里讲的。我就是不知电影的背景下看的,结果就是浪费了一个多小时的时间。
1、比诺什表演地一如既往地好。2、作为一部致敬片,总容易跟原片比较,这很尴尬。3、表达得东西太琐碎。4、整个音乐啊,镜头感还是不错的。
侯孝贤,朱丽叶•比诺什,5星
我喜欢朱天心,喜欢侯孝贤~~~
全片弥漫一股说不出来的令人不快 另外,用了很多“层层叠叠”的镜头,以及玻璃反光 苏珊娜的生活真的焦头烂额,会逼疯人 家里东西太多,光线又不足
真是茱丽叶比诺什也救不了的文艺片,事实证明并非每个著名导演都能驾驭东西文化差异下的命题作文。
是谁在敲打我窗,是谁在撩动琴弦~~ 貌似在致敬的东西很多啊,尤其喜欢那个木偶剧。红气球cg?不过觉得像是纪录片诶。。。故事性略略太淡了点。。
如果不说导演是谁,我的确看不出是个非欧洲人拍的,对法国的韵味把握得很好,这一点很不容易。对于没看过原作的观众而言,红气球的嵌入略生硬,中国元素就更是了,保姆、木偶戏、戏曲、法文版《被遗忘的时光》,都和整体格格不入,其实完全没有什么必要。
这不是电影,这是生活。频繁长镜头不紧不慢的流水故事,没有跌宕起伏,近乎平淡如水。过去我们知道吴念真、高捷等人的故事,如今看到的是充满中国元素的法国《红气球》,中国木偶、留学生、中国教授、法国版《被遗忘的时光》.....片中片的红气球,致敬意味浓烈。一直没当比诺什是美人,因此更淡看她的年华老去,只是沉醉于她举手投足的自然大方。
那种十分平淡生活的叙事手法累死我了,totally 睡着。不过红气球拍得很漂亮,小男孩也很萌~!
侯孝贤首部非亚洲片,应法国奥赛美术馆之邀拍摄,纪念艾尔伯特·拉摩里斯的经典短片[红气球]。不过,私以为红气球的间或植入还是有点突兀,影片主要魅力依然在于侯导对生活细节的感知,以及对日常情感的把捉。一个单身母亲,一位从北京到巴黎学习电影的兼职保姆,一个孤独的小男孩,还有一间拥挤饱满的公寓。这一回,侯孝贤经常将摄影机对准窗玻璃,透射、反射与折射出的光像暧昧地交融在一起,一如过往的回忆与当下的现实一道氤氲生长。对“让绿衣人控制气球再后期处理掉”的拍法讨论很贴合时代。比诺什时而游离,时而焦躁,时而活跃,时而悲切,声嘶力竭动情之至的木偶戏配音很有感觉。几个翻译段落是跨文化研究的绝佳素材。非常有生活味道的场景还包括比诺什与帮忙搬运钢琴上楼的师傅间的对话,以及盲人钢琴调音师的出场。(8.0/10)
【2019年10月16日-中国电影资料馆-「光影华年·台湾经典电影展」】严重水土不服,就连李屏宾老师都被束缚了想象力。(片尾的阿卡贝拉真掉价)
“嗨,气球!到这边来,你听得到吗,如果你过来,我会给你一百颗糖果,只要你过来就可以得到任何想要的… 最后一次,你到我这里来还是不来,没回应,看来是不肯,你真是个傻瓜”;
拍的很一般,那个保姆还导演呢,话真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