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奢望中国的导演拍出《2012》,但什么时候能看到中国版的《海云台》!?
不奢望中国的导演拍出《2012》,但什么时候能看到中国版的《海云台》!?
不奢望中国的导演拍出《2012》,但什么时候能看到中国版的《海云台》!?
即使比不上《后天》和《2012》,《海云台》的成功足以让中国导演汗颜。
中国的商业电影搞了好几年,收获颇多,但在所谓的“灾难类”这一形式化的类型电影里,看不到我们中国导演的成功和突破。
我们不可否认的一个事实是:在亚洲电影世界里,“中国风”正如东流水一般逝去,我们看到的是韩国和日本电影的崛起和发展;同样,对于灾难电影——深深打着“韩国制造”的《海云台》,的确已颇具好莱坞制作的风格和元素。
如果将灾难发生地点做一下转换,将海云台换为加利福尼亚;如果将里面的人物做一下调换,将满大街的韩国人换做世界各地的人们,我们是否会将《海云台》认作另一部版本的《2012》呢?
我想,我会的,因为电影中除了所谓的国别化的表现和表征,其所有元素都具备了好莱坞式的制作因素和手法:灾难、亲情、爱情、牺牲、误会、灾难特技手法的表达!
在《海云台》里面,没有什么所谓的王子和公主那般的幻想出来的爱情故事,但却有一群卑微的人们自己建筑和维护的爱情及其点点滴滴,卑微,但却烂漫到极致;《海云台》里面,没有夸张的情节表现和描述,有的只是真实的再现,那里的人们在演绎着一个我们熟悉的故事和情节,故事里的人物和我们没有什么隔阂,他们给我们的感觉就是邻居大妈和隔壁的大哥那般真实和现实。
和许多美式灾难电影一样,《海云台》走的依然是所谓的多条线索纵向铺进递推的故事叙述方式,然后所有的线索汇聚到一点。
在这多条线索中即相互独立又相互统一和支持,看似杂乱无序却张力十足,灾难前的对所谓爱情的平铺直叙和冗杂表述和渲染,说白了无非是为了灾难到来那一刻的真情流露埋下了深深的逻辑性十足的伏笔和铺垫,这渲染的几个爱情故事以及期间发生的种种故事都是在为故事最后一刻的爆发做足了TNT的补充,就等最后一刻,最后海啸到来那一刻最后的小宇宙一般的爆发。
而这当然也会造成所谓的“铺垫多,后续少”的重此失彼的诟病和不足,前半部分的故事里,当然是主打温情牌,而又不仅仅是单纯的温情,温情里面还有惯有的韩式幽默在里面,不时让观众开心一把。
这一前一后的迥然的感情落差,当然会让有些观众难以接受,刚刚还是“阳光灿烂的日子”,忽然间就成了“活死人之墓”,这天与地的巨大落差多少有些极其离谱和难以置信,让观众在笑之后,然后又让观众大哭一场,对于导演这样的做法,人们会有不同的看法,所以在这里不做过多点评。
“上帝总是让人绝望,然后给你希望,最后,他又拿走希望。
”这是笔者对于海啸到来的那一刻,在看到在人们的苦苦挣扎的那一刻,看到在大自然面前无力的人们时的一点感慨和无奈,好好的一座城市,就这样消失不见。
上帝保佑吃了饭的人们,所以,电影里面的那个傻子带给人们以希望;上帝有时闭起了眼睛,所以,有些人在那场灾难里离去。
一句话点评:《海云台》是好莱坞式的工厂里的批量制作,中规中矩,但无创新。
我个人非常喜欢看灾难片,或许是因为契合了我内心深处的悲观。
《海云台》讲的是一场剧烈海啸突袭海云台前后发生的故事。
这部电影明显地分成海啸前和海啸后两种风格,海啸前是标准的韩式温情喜剧,通过三对恋人的故事让你大笑不已;在海啸后则改为煽情式的悲剧,本着“总有一款感动你”的原则进行大规模催泪。
http://bbs.yahoo.cn/read.php?tid=435719&fpage=2先说着前半段,三对男女的性格设定有些重复,男方都是木讷不善言辞,女方都是聪明活泼开朗。
其中以万植和延熙(薛景求和河智苑)的戏份最重,这是一份“有妇之夫”和纯真少女的恋情,其间夹杂着愧疚和责任,在海啸到来前的那一刻,延熙正因为发现了父亲去世的真相和万植冷战。
另一对是亨植和希美,标准木讷男英雄救美女桥段,有些类似《我的野蛮女友》,在海啸前亨植因为一场误会决定和希美分手。
还有一对是金博士和惟珍,他们曾是夫妻但现在惟珍却对他怒目相视,海啸前惟珍认为金博士要搞砸她的博览会而大吵大闹。
这样总结下来我们会发现《海云台》的剧本相当工整,所有的故事线都在海啸到来前到达低谷,就等着天灾来解救这些深受煎熬的男女了。
(另外几条辅线也是如此)这么多线索都要赶在海啸前的这几十分钟(银幕时间)内完成情感的转折,编剧做得已经很出色但仍有不足,比如延熙不当场答应万植的求婚简直就是为了把两人失和拖延到海啸前,而那个搅乱了亨植和希美的家伙也是莫名其妙地制造了一场误会。
前半段观影总体而言是很可乐的,虽然桥段俗了点。
后半段以海啸以来为起点,这部分的煽情强度之高超过了《艺术人生》,而且煽情手法丰富,既有“你一定要活下去”的“临终遗言”般呐喊,也有用一只鞋飘过镜头制造伤感的催泪大法。
导演似乎在和观众较劲:不信感动不了你!
坏人翻然悔悟舍生取义、恋人生离死别哭声震天、父女相认转眼就生死两茫茫、傻小伙勇救情敌笑对死亡……尽管这些煽情的戏份很多都很刻意,但除非你毫无感情,不然至少湿一回。
这是一个要嘛有嘛的剧本,细腻的情感使它区别于好莱坞式的灾难片,半段喜剧半段悲剧的结构也堪称对比鲜明。
编导在后半段的催泪攻势中加入很多喜剧的段落,可以解读为照应前半段风格或者调节悲剧氛围或者韩国人民的乐观精神,但似乎也在同时提醒观众“这只是一部电影,别入戏太深”。
剧本另有一个缺点是前后的照应做得不够好,或者说剧本中有缺失,比如希美对亨植装作大学生身份的情节后面就没有照应的情节,延熙对父亲之死和深爱之人的抉择到底经过了怎样的思想斗争也无明确交代,等等。
为了突出人性的复杂,电影中特意加入了两个“反派”角色在海啸中变为英雄的情节,负责搞笑的东春由一个小混混变成救人的英雄但导演对救人的过程却没有展现,那个老头(忘了名字)翻然悔悟的过程也语焉不详,似乎一场天灾让所有人在道德上都完成了质变。
灾难片一般都有警示世人的功能,提醒我们注意灾难的不期而至,但本片在这方面则相对单薄,只有一个官僚化不作为的领导让我们批判,再没有从这次灾难中得到任何启示,我想可能是导演为了避免概念先行的说教,而走向了另一个极端——纯粹表现灾难本身。
灾难片中的人是作为灾难的配角存在的,因而《海云台》中的众多演员都没有多少表演的空间,前半段都做可爱状,后半段都做呼喊状。
和国产某灾难巨片不同,《海云台》没有高大全的领导,只有努力求生的普通人、小人物,尽管角色都比较简单,但好在每个人都性格鲜明。
灾难片的视觉效果很重要,使用《后天》特效团队制作的海啸场景合格,不说它出色是因为海啸场景在气势上做得很恢宏,但在细节上则不够严谨(可注意一下海啸席卷城市时的细节场景)。
总而言之,这是一部合格的灾难片,故事基本流畅,灾难场景虽然并无多大突破但也算合格,情感细腻不失人性的复杂。
它无法成为经典,但值一桶爆米花。
韩国人拍出了一部像模像样的灾难片了。
这让我很不是滋味,我一向不喜欢韩国影片,然而这次我却要为韩国人叫好。
韩国虽然是用常规手段拍摄了一部常规的灾难片,然而遗憾的是,就是这种常规,我们似乎都做不到,那么树立在中国灾难片面前究竟有几道坎呢?
一、 技术问题在中国越来越不缺乏大投资电影的情况下,拍摄一部灾难大片所需要的成本已经不再是问题,最大的问题是技术问题。
如果还像去年《超强台风》那样用粗糙的模型加上洗澡盆的水量的方法拍摄灾难大片的话,那还是趁早断绝了这个念头。
在这个电影的特效已经开始追求尽量接近真实的情况下,还在用那种一看就特假的模型来拍灾难片,这本身就是对这种类型片的一种侮辱,同时也是对观众智商的侮辱。
作为一部灾难大片,视觉效果是首要的问题,连这个问题都如此的敷衍塞责,不禁让人怀疑拍片时的诚意,不客气的说,拍《超强台风》这类灾难片,不如去拍奥特曼。
但很明显,中国现在似乎还不具备做灾难大片的技术。
拍摄《后天》时,特效人员是在电脑上完全模拟出一个纽约市,然后专门设计出一段程式来计算水流在纽约街道横冲直撞时的状态,这其中的工作量以及复杂程度是无法想象的。
所以中国要在短期内拍出灾难大片,特效部分只能外包,而外包则无疑要增加大量的成本,国外特效公司的收费是国内大多电影公司难以承受的,而灾难片最大的成本偏偏就是特效。
如果成本达到好莱坞灾难片的成本,那么这部影片铁定要亏本,以为你别指望我们第一次做的灾难片能够进入北美市场,而国内的票房根本无力承担起那高额的制作费。
二、 意识问题去年的《超强台风》闹出的“零死亡”笑话,其归根结底就是一个意识问题。
那就是我们的宣传机构似乎时时刻刻在传达一个概念,那就是在我们政府以及英明领导的带领下,在巨大的灾难面前,是不会有重大的人员伤亡的。
这是典型的一种自欺欺人的做法,似乎灾难所带来的危害完全取决于领导是否拍脑袋。
而偏偏就是这种可笑的意识形态,被带入了我们国内所谓的第一部灾难大片中。
这便让我们再影片中看到了如此大的台风居然没有造成一人伤亡的可笑剧情,这种几乎侮辱观众智商的剧情就这么堂而皇之地在荧幕上大摇大摆。
而这同时,又牵扯出一个是否可以对政府领导批评的问题。
众所周知,在国外的灾难大片中(包括这次的《海云台》),总有一个决策者在关键时刻不信主角的警告而延误了百姓撤离的最佳时机。
这种设置其实并没有多大的讽刺意味,只是为后来的灾难镜头的出现提供了一个合适的理由。
因为如果人都安全疏散了,那么一座被天灾袭击,缺少尖叫的空城还有什么意义?
但是偏偏这样的设置也很难在我们影片中出现,说小了是讽刺领导,说大了是攻击政府。
那好吧,那就只能整出一个“超强市长”了。
三、 地点问题这个简单说来就是影片中灾难发生地。
由于荧幕上的灾难大多都是现实中未曾发生过的灾难。
因此将这莫须有的灾难必须要找一个合适的地点落脚。
所以在国外的灾难片中,如华盛顿、洛杉矶、纽约、伦敦、巴黎等这些著名城市就理所当然成为灾难片“攻击”的首要地点。
因为这些地方标志性建筑多,而标志性建筑在灾难中的倒塌则更人激起观众对灾难片的认同感,《海云台》这次采用的也是这种准好莱坞方式。
可偏偏这种在灾难片中用烂的模式在中国也不行。
这地点的设置在哪,哪的领导就不高兴了。
中国人有极其敏感的爱国主义,老外大凡如果在影片里炸了一次中国著名建筑,那就是辱华了,虽然老外在影片里已经将自己的标志性简直炸得不爱炸了,可“爱国人士”就是视而不见,就说是你辱华了。
其实呢,人家老外在影片里炸你这栋楼也是看的起你,谁叫你这栋楼出名呢?
可这没用,我们的思维就这么僵化,管你出于什么目的,炸了就是辱华。
同样的道理也会出现在灾难片中地点的选择上。
虽然导演可能仅仅因为你这城市出名而选择你,并且你这城市有着足够多的标志性建筑可供摧毁,可那个城市就有一些人认为你是在侮辱这座城市,还侮辱这座城市的政府——我们的市政府怎么会败给那去去天灾呢?
在影片让那些天灾发生在我们城市,就是对我们工作的怀疑和诽谤!
说到这,便又回到了上面说的第二个问题了——意识问题。
好吧,这不能选,那不能选,只能莫须有的编造出一个城市(这在中国的电视剧中非常常见),然后弄些见都没见过的建筑——可这样的灾难片,还会有多少人看?
没看之前 是抱着又一部《汉江怪物》的期待义无反顾的买票去看结果影片的才放了一半 发现还他妈不如去看马兰花 等看到三分之二 边上的女人已经开始骂娘了。
从结构上来说 这完全是一部阳痿式的电影 前戏冗长拖沓 高潮简短粗糙 结尾草草了事。
从剧情内容来看 这是一部把韩国人绝对弱智化的电影,男人们外形不是A片猥琐型 就是周周弱智型,如果说汉江怪物里的男猪脚也很猥琐,那人家好歹至少演技棒人物形象塑造的丰满有力,而这部海云台,男人们的戏充斥典型的被打头,被女人骂,说话结巴,表情夸张过分,人家不知道还以为韩国人从小吃三鹿长大。
女人们除了犯傻就是乱叫。
天哪 这是什么鸟电影。
再说对于海啸的表现,唯一值得认可的也就是那么一点说的过去的特效。
可是,韩国大叔们,这海啸你也太不争气了吧,从电影一开始就说要来,来来来,电影看了一个小时还是没完没了的对话,当观众们开始不耐烦了,甚至有人怀疑买错了电影票。
你看看人家的灾难片。
艾默里克是怎么拍的,人家后天开门见山,上来就是灾难,哪有那么多屁话。
人物塑造都是在灾难过程中一点一滴的体现出来。
好不容易等来了灾难,韩国人民又开始在电影来卖傻了,好像都没有常识,看到50多米的海啸从远处冲过来。
像看风景一样站着看。
当冲到很近处才开始不知所措的逃窜。
弱智啊!!
而当女猪脚死命的拉着将要被水冲走的男猪脚时,大家都用出了吃奶的力气,结果开始拉家常式的冗长对话,突然觉得这情节怎么这么熟悉啊,原来是革命同牺牲前“把我的党费交了”的韩国版。
此处类似剧情又N处,奶奶的。
整个一琼瑶式灾难片。
前面一小时毫无意义。
后面五十分钟吵到烦躁。
演技毫无逻辑。
烂片。
韩国人,不,亚洲人一贯的灾难垃圾片作风。
从导演到编剧到演员,一无是处。
铺垫这么久该死不该死的都死了,五分钟搞定。
偶有几处笑点还凑合。
浪费两小时的电影。
不推荐。
希望有时间干点别的。
不要把宝贵的时间放在这么一步强撑时间的电影上。
海云台📽台词录📃你就像下午3点钟的太阳,想做点什么,可是时间总是不够;而不做什么,就会觉得时间很漫长。
影评摘录📑我的短评📈以后啊,经典台词,要记得截屏。
以后,豆瓣评分低于7.0的就别看了。
什么拉胯剧情啊...三观也有问题...但是呢,也有好的地方。
爱情,其实,也可以因感恩而起。
再吐槽一点,爱情这个东西,这个对象,真的就是很靠运气了,以后同事之类的经常在一起(工作/学习)的,这样的遇见 基本上也是靠运气了,运气好就能遇见好看的并且很容易可以拥有爱情,运气一般,这几年都很难了,唉。
女主,还真别说,感觉大家对于女朋友基本上都是这种审美,黑长直,五官端正好看。
然后就是,唉,也靠运气了,也许一些重要的事情只有你们确定关系甚至结婚后才能知道对方怎么样,特别是对方的历史,但是这时候你们已经确定关系在一起了...
090901,本来今天想看无形杀的,没想到都没上映,就选了海云台来看,果然是配音版的,真无语,很像看原版啊。
这部片号召力果然不大,而且加上是配音版,广州的人都很接受不了的,全场加上我就那五个人,很好,我喜欢这种包场的感觉。
老实说这部戏若作为一部灾难片来说是不合格的,前面一小时都在描写每个人之间的感情,后面20分钟才来灾,而且草草结束,里面也含杂很多韩国片惯用的无聊戏码,就像那个男的,在那桥上遇到那么多攻击还死不去,还在跑,实在是浪费时间。
反而这部戏让我动情的是他描写一些场景时都是包含着人与人之间的爱,这很让我受落。
其中几个地方很深刻:海啸刚来人们全在乱跑,女儿掉在后面了,父亲回去抱着女儿而甘愿被那些疯跑的人们踩在脚下,最后他抱起女儿,整个屏幕放大,才发现后面海啸已充斥整个画面快卷过来了;万植和那无用男正在车边打闹时,因为海啸快来了一只鸟突然击死在车头玻璃上,还在那里挣扎,流血,翅膀在那拍啊拍的,在慢慢死去;河智苑和薛景求在电线快掉下水里那段也很替人紧张,两人拼命爬上街灯顶头,电线掉下水里,无数人在水里触电抽搐而死,他们的身边飘过一具具崭新的尸体;老人帮着万植扶到电线上安全了,他却被一漂来的大箱给撞开了,着实让人感觉生命的无常;当所有东西都结束时,一只鞋漂过来了,知道无用男的妈妈也去了,本来她是不用死的,为了儿子,他下了公车回来了。。。
其实还有很多画面都让我动容,至少我哭了,在灾难面前人显得多么的渺小,想起生活中的许多小事我们都去计较,家人对我们的好我们也觉得理所当然,却没想过,当这一切都失去时,是否会后悔莫及?打个电话回家吧。
一部想煽情的片子,可以说完全没有达到这个效果,至于特效,比起好莱坞还是有着不小的距离,全片铺垫极多而且略显多余,从下半部直接开始观看一点不影响对影片内容的理解。。。
所有明星的卖力演出比不上饰演那个无业混混的配角,大桥上一段算整片比较精彩的。。。
据说李民基将会饰演韩国版《英雄本色》中原张国荣那个角色,不太看好。。。
灾难片看的就是特效。
考虑到财力、技术与美国人的差距,看之前我对《海云台》的特效没敢抱太大期望。
不想效果居然不错,用惊心动魄形容可能夸张了点,毕竟被这种类型片轰炸也不是一年两年了,已有点见怪不怪,但至少是份拿得出手的成绩单。
不像美国大片从头紧张到尾,本片前半部分都是人物关系铺陈和情感铺垫,最吸引眼球的灾难特效都集中在后半部分。
看着那滔天巨浪(说滔天一点都不夸张啊)袭过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摧枯拉朽,气势惊人,效果还是蛮震撼的说。
各种灾难场面符合不符合科学常识我不知道,但至少看起来效果逼真,场面壮观。
《海云台》让眼球得到了基本满足,让头脑得到了彻底休息,不过对于心灵,却无异于一场徒劳无功的按摩。
每到有人行将牺牲的关键时刻,就慢镜猛放,音乐狂煽,别管情况有多危急,主人公们生离死别的话总是可以声嘶力竭、泪眼婆娑的讲完。
其实我是一个特别禁不住催泪弹轰炸的人,本来已有热泪盈眶之意,怎奈电影实在煽情得用力过猛,夸张得一塌糊涂,反而让我游离其外,无奈叹息。
这种观影体验有点类似我看《变形金刚2》的感觉,那部是视觉轰炸到麻木不仁,这部是催泪瓦斯到漠不关心。
真是可惜了编导前面一番文艺式的苦心经营。
《海云台》的一个新意之处是在灾难片的类型中融入了搞笑风。
都说韩国女人社会地位低,可本片中的三个女人个个生龙活虎,刚柔并济,把男人搞得团团转。
特别是那位学表演的女大学生,俨然野蛮女友转世,清纯美丽又强势粗暴,和那位看见她就结结巴巴的救生员为本片制造了大量笑料。
这种搞笑放在预热感情时,我还能理解;不过放到灾难场面时,我就有点困惑了。
特别是跨海大桥那一段,极尽混合灾难与搞笑之能事,确有观众看得哈哈大笑,不过我真的笑不出来。
在灾难面前该有乐天精神不假,不过用来娱乐总觉有些残忍。
最后说一句,这部电影的配音端腔拿调,真让我接受困难。
依稀在电视转台间似乎听到过类似的配音,莫非那些韩剧都是这种讲话风格?
——一个从不看韩剧的人的最后疑问。
这就是整部剧的精华了……这就是整部剧的精华了……这就是整部剧的精华了……这就是整部剧的精华了……这就是整部剧的精华了……这就是整部剧的精华了……这就是整部剧的精华了……这就是整部剧的精华了……这就是整部剧的精华了……这就是整部剧的精华了……这就是整部剧的精华了……这就是整部剧的精华了……这就是整部剧的精华了……这就是整部剧的精华了……这就是整部剧的精华了……这就是整部剧的精华了……
6.0分 韩国影史第一部灾难片,分给高点。
说实话,我哭了
从此不看韩国片,太tmd恶心了
老子讨厌河智苑
好吧,如果你愿意,完全可以再多些灾难。
note:너무 감동했어 |||, 한국의 처음 재난 영화가 잘 선정적한 경치인다.
泪点低如我看得快睡着了……高潮未免也太短了一点
末日面前人人平等,爱恨都已无意义。
超越不了《汉江怪兽》。
啊呸!看了一部韩国红色电影,真恶心。。。河智苑还是在“色既是空”里妩媚动人~
韓國女人巨醜
能告诉我一个多钟头的铺垫是为了什么吗?坑爹啊……
因为是两个人一起看的甜蜜剧,加一颗星吧~
这是个喜剧片还是个灾难片 或许这就是个黑色幽默片 我想我是必要学校游泳了
无论过程怎么样,这部电影代表着韩国灾难片的希望,即使它充斥着太多的喜剧成分,但最终还是走上了欧美英雄主义和人性温情的部分,值得一观
前半部分内容拖沓,后半部分特意煽情。
在韩国大银幕第一排看的,海啸场面惊心动魄!엉첨 많이 울었어...ㅠㅠ감동적이고 무서웠어~이런 일이 절대 없으면 좋겠어~이민기는 제일 멋있게 나왔어~~
一开始就没想看,要不是电视播,实在无聊的话我才不看,给到三星不错了,本想给差评,但凑货下做人也别太刻薄了呵呵!
前面80分钟是无聊的韩剧 最后40分钟出现了像奥特曼一样的特效 然后该死的人死了 不该死的人也死了
特效也好,剧情也好,逻辑关系也好,人物之间的情感也好,比起埃默里奇的《2012》差得太远了。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