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你必须相信宗教作为一种信仰的力量,威廉•威伯福斯作为一介平民展示了一个基督徒的特别能力。
威廉•威伯福斯与剑桥校友威廉姆•彼特一直是废除奴隶贸易的坚定支持者。
直到彼特告诉威伯福斯,他有可能成为英国的首相(英国历史上最年轻的首相),并劝说威伯福斯加入议会。
威伯福斯有极强的演讲天赋,在议会上经常舌战群儒,为废除奴隶贸易摇旗纳喊。
起初他几乎是一个人在战斗,在皮特的帮助下,慢慢的,威伯福斯身边聚集了一些同样痛恨奴隶制的人士,他们无数次看到了胜利的曙光,然而却仍然一次次陷入失败。
直到英法战争爆发,谣言四起,他们被套上革命党的帽子,一个个选择了隐退或者离去。
他开始感觉孤独,萎靡不振,加之糟糕的身体,以致鸦片吸食成瘾。
他每每从梦中惊醒,梦里满是带着手铐脚链的奴隶,在向他招手,那些渴望自由的眼睛似乎是一把把刀子扎在威伯福斯的心上,使他痛不欲生。
芭芭拉•史普纳女士适时地出现了,威伯福斯没日没夜对她倾诉着,而史普纳女士表现了精确的理解和巧妙的点拨,威伯福斯几乎焕然一新,重新燃起斗志。
詹姆士从印度洋群岛归来,带来大量的奴隶主残暴统治的证据,他们总结经验,采用迂回战术,用一种巧妙的欺骗,赢得了关键性的胜利。
这时彼特却病倒了,最终没有看到斗争的胜利。
终年44岁,终身未娶,一生献给了政治事业。
影片最后也借片中演员之口表达了观点:说起伟大的人,人们往往会谈起那些进行武装斗争的人,比如拿破仑,然而很难记住那些进行和平斗争的人,他们更寂寞,也就更伟大。
威廉•威尔福斯以一人之力对抗整个贵族权利阶层,并最终使奴隶贸易被废除,他的伟大足以名垂千史,赢得万世尊重。
影片最后,英格兰风笛响起,悠扬的Amazing Grace的旋律中,出殡的队伍缓缓前进,威伯福斯最终被葬在西敏斯特教堂,他永远的朋友——威廉姆•彼特的旁边。
在奴隶贸易废除后,威伯福斯仍然致力于教育、医疗卫生、监狱改革,实践着他的梦想——Make a better world,一个更好的世界。
http://olover.blog.hexun.com/19184599_d.html
Unending love, amazing grace. 永无止尽的爱,我非教徒,却仍然感受得到这奇异的恩典。
也许它并非来自上帝,而是源于那些像William一样,善良而勇敢的灵魂。
就像任何一个凡人一样,他们放弃过,逃避过,但也重新拥有了站起来,一无所有地再次出发的勇气。
曾在国会议厅被众人当作笑话的William,一次又一次拖着病重的身体,用憔悴却坚定的面容面对着所有的质疑和诬蔑。
那一刻我第一次开始相信,最爱世人的或许并非他们所创造并信仰的上帝,而是他们自己和所有像William一样的人。
上帝没有在非洲无辜人们饱受苦难折磨的时候出现,也没有用闪电和雷鸣惩罚那些用奴隶鲜血牟利的贵族。
而这个瘦弱而病重的男人,一次又一次地为素未谋面的人们四处奔波,为他们站出来奋斗。
或许全世界的教徒们可以辩解道,是上帝派William来拯救受苦的非洲人民,可是如果这拯救世人的光环,必须建立在无数受尽苦难而逝去的灵魂上,那么我不屑去尊敬所谓的上帝。
William只是一个凡人,可在他最终站在那里等到那句法案通过的时候,他的身上,像是散发着那样让人想要流泪的光芒。
虽然这只是一部电影,但与其相信被人创造出来的上帝,我更甘愿把William这样的人当作信仰, 并且希望能像他那样,做一个勇敢而善良的人。
配合《奇异恩典》作为福音电影的身份取了这么个主题鲜明的title,并不是想要写多主题鲜明的content,这个电影涉及的两位主人公决定了我永远不可能单纯地叙述某一个主题,上帝的福音教化也好,人类自身的自省与高贵也好。
这是一部很好的片子,虽然拍得比较举重若轻,不那么完美,但还是能让观者得到一些好的触动。
配合福音电影的身份,编剧也对史料进行了取舍和删改,我们可以看到其中某些和史实明显的相悖之处,不过我对它很宽容,在我看来,这样一个时代,这样一群人,能被搬上电影舞台,被充满钦佩和赞美的眼光凝视着,就足以令我感动了。
电影开场时,Wilberforce为废奴已经进行了长达十数年的斗争,他病困交加,积劳成疾,不得不回乡间别墅休养。
但他的思绪仍无时无刻不被议会里的斗争牵绕着,回忆拉开序幕,故事推进到十五年前。
这里矛盾就出来了,实际上Wilber产生废奴的想法时,是在1785年他那次欧洲旅行之后,那时他的挚友Billy(William Pitt the younger)已经在任首相两年了,而不是像电影里表现的那样,在Billy打算竞选首相之前他就已有了这种想法,在众目睽睽之下热情地唱出John Newton谱写的《奇异恩典》。
Wilber歌喉倒的确是不错的,不过他有很严重的弱视症,几乎不能进行长时间的阅读和文书工作,而要靠秘书协助。
近日看他11岁时所画的肖像,我觉得他的弱视症有可能是天生的,因为在小时候眼睛看起来就不太正常= =而在1782年时,Billy在写给他的信件中就不时地关注他的眼睛问题,那时候他们都才23岁,Wilber是下院议员,Billy担任着谢尔本内阁的财政大臣。
电影里所发生的一切都还没开始。
1783年底Billy上台,然后一直到1801年第一次首相任期因为他和乔治三世就爱尔兰合并问题闹崩而告终结,Wilber产生废奴想法,拟订废奴纲领,在下院提出,将其付诸政治生活实践,都是在这期间之内,和Billy同心协力的,也得到了著名反对党政治家如Fox等人的支持。
他们的情谊是相当和谐的,温暖的,亲切的,an intimacy so warm companied by a life of blameless purity,直到法国大革命爆发,直到对法战争。
在1794年他们有过争吵,但很快烟消云散,因为局势是如此的明显,Wilber不可能无视挚友身为首相的职责。
Dundas在电影中被处理成了背叛他们的人,与此对应的是Fox变成了他们的盟友,事实情况则恰恰相反。
历史上Fox虽然是支持废奴的,虽然他从来不是Billy的私敌,虽然Billy曾在谢尔本内阁和1804年将复职时两度谋求与他的合作,还把他放在自己的内阁名单里外交大臣(当时仅次于具有事实首相权力的First Lord of Treasury)的席位上,虽然1804年他也曾和Grenville、Canning等联手倒掉Addington内阁,但他不是执政党的盟友,不是Billy的盟友。
他一直孜孜汲汲谋求的就是将Billy拉下马,像电影中那样主动跑来示好的场面是不可能发生的。
Fox和Billy就是天生的政敌,从来没有在一个政府内共事过。
而因为Billy盘踞了相位接近整二十年,Fox就悲剧了。
他等于被排除在政府公职之外整二十年。
这是当时的反对党人的悲剧。
那个Billy亲自找他摊牌摸底,临时叛变的Dundas又是怎么回事呢?
Dundas是苏格兰议员,在苏格兰威望很高。
当时的英国下院有558个议席,分别由英格兰本土(489)、威尔士(24)和苏格兰(45)三个大区构成。
1801年合并法案通过后爱尔兰被并入,增加了100个爱尔兰议席,从英格兰削走24个议席给威尔士,苏格兰仍旧保持45个议席不变。
也就是说,Dundas基本掌握了这45张选票。
在游弋票众多,相当多数议员甚至不出席下院会议,弃权票也为数众多的那个时代,这个数目有挺大的影响分量了。
而Dundas是众所周知的Billy的政治盟友和终身的私人好友,他和Billy的朋友关系在后者竞选首相之前就存在了。
Dundas后来涉嫌海军部公款挪用罪名遭到弹劾,于1805年卸下海军大臣之职,这件当时闹得轰轰烈烈(事后却因疑点甚多而最终豁免)的上院弹劾案带给了Billy生命的最后时刻巨大的压力,根据同时代人和后世某些史学家的看法,也是Billy早亡的催化因素之一。
而历史始终是比电影来得悲剧意味浓厚,当时积极参与Dundas弹劾案,担任弹劾方主要发言人的,就是Wilber本人。
Wilber因此遭到一些人的责备和Dundas追随者的敌视。
弹劾案最终豁免时,Billy也已经挂掉了。
Dundas此后再未涉足政坛,1809年向他授予伯爵,也被他拒绝了。
他死于1811年,在他过世前一年,他主动向Wilber伸出了和解的手。
Wilber在日记里感伤地记下了这一幕,以此说明Dundas的私人品质。
他是个和善的、暖心肠的人,而且慷慨大方,虽然担当政府高位,却公正不偏,不徇私情,经济上一直是个穷光蛋,只留下很少的遗产。
很难解释这样一个人会愿意冒着损害名誉的巨大风险而觊觎锱铢小利。
在漫长的Treasurer of the Navy任期(与Billy首相任期接近相始终)内他过手的海军部巨额款项高达1亿多镑,但他本人只能发现动用了其中相当微量的金额,如果他想中饱私囊,这不是一个合理的事实。
无论如何,这件案子已成为过去,受害者所受的伤害永远不能弥补,挂掉的Billy也已经是挂掉了。
J.H.Rose在他的历史著作中谈起这件事总是充满哀感又语焉不详,似乎隐晦甚多。
很有可能这仅仅是一桩党派斗争事件,是反对党对执政党发起的猛烈攻击,但因为Wilber的参与和Dundas与Billy的关系,造成的后果就充满了悲剧意味。
废除奴隶贸易法案最终是在1806年通过,Billy死后不久。
废除奴隶制度法案则是在1833年通过,Wilber死后不久。
他们俩都被埋葬在英灵殿西敏寺内,生前的好友死后也毗邻长眠。
除了有Wilber相伴,Billy身边还埋着他的父亲(前首相)、母亲和兄长,还有Castlereagh和Canning(1827年首相)这两位跟随导师的门生,还有Fox这样的敌人。
因为电影是要讲Wilberforce的故事,因为Wilber是Billy的好朋友,所以Billy在这部电影里是按一位私人好友的身份定位,展现的更多是他私人生活中的形象,而非公众生活中的形象。
因此他有了活泼轻快的一面,有了亲切青春的一面,他们在清晨庭园里的赛跑,还有偶尔的一些俏皮话,都使得这个人物显得可爱迷人。
人们似乎遗忘了他转向私人圈子之外,转向公众的那张脸,是多么的冷若冰霜,不苟言笑。
这个人原来是多么地显得不可接近,令反对党生畏又怨恨。
为了维持以他那个青春的年纪很难维持的权威面孔,他不得不跟人们营造出距离感,显得脱离于世俗生活之外,高人一等,孤立,孤独地下望着尘寰。
他是隔绝而保守的,很少写信,也没有回忆录,其实他的天性也是如此,Wilber说他是"one of the shyest men I have ever seen",甚至“有些笨拙”,但隔绝而保守、谨慎而腼腆的天性,并不意味着他会变成冷酷不亲切的人,恰恰相反,他的内在的温情和温柔,他对人的爱,常常令最严谨持重的历史学家和最善于揣摩人心的政治家在提到他时变得感伤多情。
这是一种难以言喻的人格魅力。
他宽宏大量,从不将政治上的攻击敌对蔓延到政治场合之外,很少动怒,很少疾言厉色地批评人。
在那个享乐主义的年代,他的廉洁自律,无所嗜好,清教徒式的苛刻私生活,也是卓然而异于他的政治家同行的。
他在国家财政上的才能在他那个时代无可匹敌,而那个时代首相的名字不是Prime Minister,而是First Lord of Treasury,第一财政大臣。
一个治理国家经济如神的人,却让自己的私人经济陷于破产,还拒不接受商人和国王的援助,这事不应让人嘲笑,而应让人思考。
Wilber被后世尊为圣徒政治家,而我想说的是,担负着国家的命运,鞠躬尽瘁,死于忧劳的国家的仆人,其人格上的光辉也并不暗淡于那些将上帝的恩典光照世间的神之仆人。
但这是一部以Wilberforce为主人公的电影,以传讲福音为主题的电影,关于William Pitt的篇章只能被掩盖于废奴这件在他的执政生涯里对国家命运并不算生死攸关的事情之下。
电影对法国大革命没有涉及多少,对拿破仑战争只字不提。
恩典如和风细雨,静默无声,上帝的恩典如此,人世的恩典亦如此,最富有爱的心灵总是显得静默无声。
在那个崇拜古代神灵的时代,那个上帝还不存在的古典时代,伟大的斯多葛学者西塞罗在他的《西庇阿之梦》和三论里描绘了另一个天国,一个为具有美德,通过完善地履行国家公职,得到了人民的感谢,从而也获得了幸福的仆人们所准备的天国,在那个天国里,应当站立着从古到今的这样一群伟人。
(当然,我对今日的时代里的公仆们没有期许。
)
那个时代的英人已经可以旁听议会,有理想者可以参政议政为一生职业,自认能改变世界虽然改变得很慢很慢但毕竟改变了,有人破产有人暴富但同受法律保护.....那时我们的乾隆正在玩珐琅瓷器虽然很贵很贵现在已拍到几千万,对着西方传教士说钟表是奇技淫巧我要做十全老人而不问远隔千山万水你们如何到来?
1800年绝对是西方与东方的分水岭,那年乾隆刚死嘉庆忙着抄和珅的家,而英国商人正派成千上万的船往来世界开始日不落帝国的征程,而美国作为英国的私生子正在酣睡,150年后他会醒来。
I was once blind, but now I see.不得不说我被这样深深的执着和追求所打动了从最初他孤身一人在议院舌战群雄,他的声音渐渐抬高但还是被众多的职责和唾骂所淹没可是最后所有人都望着他为他鼓掌热泪盈眶。
他是幸运的他身边有皮特,有信仰他信仰的妻子,和伙伴们。
尽管也曾经想过用不正当的方式去获得胜利但他还是没有选择这一条路他是对的在这个时代也许不再需要争取这样的自由和平等可是我相信他的精神依然可以激励每一代人努力去拼搏 为自己的追求、自己的梦想所奋斗当你慢慢走时 你就会感到荆棘带给你双脚的痛苦可当你奔跑起来的时候 你的眼里就只有前方了所以想说的只有这一句话曾经盲目,而今得见。
彼时,他们二十四岁,贵族后代,从未踏上非洲漫漫长途,如果他们愿意,这一辈子都不必理会奴隶、贫穷、斗争之类的话题。
听惯了XX二代的奇闻异事后,贵族这两个字原本我常用于贬义,这一次例外。
这两个二十四岁正青春洋溢的男孩一个肩负重任成了英国史上最年轻的首相,另一个为了废除与自身利益无关的奴隶制度不息投入全部精力奋进。
可贵的不仅在于少年人理想主义的追逐,更重要的是,在勾心斗角的政坛里,他们不负约定,自始自终为了改变世界忘我的奋斗着。
的确,贵族的身份在某种程度上大大扫清了他们眼前的障碍,然而,更多的时候,他们作为一个人在竭尽全力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无关身份,只有梦想。
拥有一缕阳光就要去温暖整个地球,拥有一朵玫瑰就要去芬芳浩瀚宇宙,拥有一个梦想哪怕耗尽一生也要努力实现它,这属于年轻人的狂妄,狂妄但是足够美好。
不是每个人的理想都能成为现实,但每个人的青葱岁月里至少应该有过那样一个梦,关于世界,关于未来。
演绎了英国殖民时期一个议员反对奴隶买卖,解放黑奴的过程。
这部电影很好的演绎了他的生活,他的工作,他的信仰,他的立场。
主人公一次次在议会中的失败,一次次的被身体拖垮,这过程牵动着观众的心。
特别是作为一个有信仰的人,因为主人公的工作源自他的立场,他的立场源自他的生活,他的生活源自他的信仰。
主人公也在一次的失败后,想直接归回他信仰的本质,直接做教会工作而不是政治工作。
终于看完《奇异恩典》(Amazing Grace)了,摘了一段台词 When people speak of great men, they think of men like Napleon. Men of violence. Rarely do they think of peaceful men. But contrast the reception they'll receive when they return home from their battles. Napoleon will arrive in pomp and in power. A man who's achieved the very summit of earthly ambition. Yet his dreams will be haunted by the oppressions of wars. William Wilberforce, however, will return to his family, lay his head on his pillow, and remember the slave trade is no more. 当人们说到伟大的人,都会想到拿破仑这样的人——那些用武力斗争的人,而很难想到和平斗争的人。
当拿破仑从战役中返回家园时,他所受到的待遇是盛况和威严,他获得了最高的阶级地位和征服世界的野心,但在他的梦中,也时刻萦绕着对战争的苦恼。
然而威廉·威伯福斯,会回到他的家中,头躺在枕头上,然后想起奴隶贸易已经从此消失了。
时常想起我们的社会责任,到底怎样才合神心意?
快速彻底的方法是否太激进?
缓慢改良的方法又是否信心不足?
智慧是什么?
他的意念高过我们的意念…… Amazing grace 歌词Amazing grace, how sweet the sound That saved a wretch like me. I once was lost, but now I'm found; Was blind, but now I see. T'was grace that taught my heart to fear. And grace my fears relieved; How precious did that grace appear The hour I first believed. Through many dangers, tolls and snares, We have already come. T'was grace that brought us safe thus far, And grace will lead us home. When we've been here ten thousand years Bright shining as the sun. We've no less days to sing God's praise Than when we've first begun. 奇异恩典,何等甘甜,我罪已得赦免!
前我失丧,今被寻回,瞎眼今得看见。
如此恩典,使我敬畏,使我心得安慰; 初信之时,即蒙恩惠,真是何等宝贵!
许多危险,试炼网罗,我已安然经过; 靠主恩典,完全不怕,更引导我归家!
将来禧年,圣徒欢聚,恩光爱谊千年; 喜乐颂赞,在父座前,深望那日快现!
演绎了英国殖民时期一个议员反对奴隶买卖,解放黑奴的过程。
这部电影很好的演绎了他的生活,他的工作,他的信仰,他的立场。
主人公一次次在议会中的失败,一次次的被身体拖垮,这过程牵动着观众的心。
特别是作为一个有信仰的人,因为主人公的工作源自他的立场,他的立场源自他的生活,他的生活源自他的信仰。
主人公也在一次的失败后,想直接归回他信仰的本质,直接做教会工作而不是政治工作。
威廉威伯福斯是一个善良的有开放思想的年轻人,在读书期间结识了后来成为首相的威廉皮特,受皮特的鼓动,加入了皇家国会成为了一名与会议员。
威伯经皮特的介绍,认识了一群反对黑奴制度的人,并与他们并肩作战,致力于使议会通过废除黑奴制度的议案。
但是历经8年奋战,每次都只能离成功更近一点,却终不能达到成功,支持黑奴制度的力量太强大了。
威伯在忘我的斗争中患上了大肠炎,离开政治舞台到好友亨利家中养病。
在这个宁静安好的地方,威伯只想关心植物。
在这里,他结识了个性独立美丽聪慧的女性芭芭拉,并与之交谈甚欢,他甚至同芭芭拉讲诉了自己为废除黑奴制度的奋斗史,而在这之前,他是不愿提及一切与政治有关的事宜的。
他们相爱了,威伯受到了爱情的甘霖的滋润。
在妻子的鼓舞下,威伯重新振作了起来,开始积极地准备作战。
这次,他们采取了兵不厌诈声东击西的策略,他们没有直接提出废除黑奴制度的议案,而是暗中请了一个不知名的小议员,借他的口,提出禁止英国船只挂美国的国旗航行的议案,迂回地禁止了黑奴贸易。
这样放松了针锋相对的敌人的警惕,但是在最后关头,反方的核心人物还是发现了威伯的诡计,他急忙去把自己的人找回来以使会议结束,但是天知道,威伯早已派人将那些人全部贿赂了,请他们那些过惯了奢靡生活的人去打牌喝酒了。
又到了投票的时候了,这次,是为反对黑奴贸易的议案。
16张反对票,283赞成票,威伯大获全胜,喜极而泣。
我基本上以一种很平静的心看完了这一部政治片。
影片拍的一点都不沉闷,故事情节很完整,脉络清晰。
男主角年轻气盛热情如火,内心富于同情心,为了自己的事业奉献出了自己的青春与健康,在影片中都很好地诠释了出来。
虽然没有直接用画面呈现出黑奴的凄惨境遇,但是用威伯的梦境表现出来,而且那些铛铛直响的铁链和语言的血淋淋的描述,都不由得让观众内心一紧。
最后的喜悦是来之不易的,但是更加来之不易的,是美洲的黑人们,终于看见了未来幸福生活的曙光。
个人觉得这部影片不是很富有感染力和表现力,有点皮痒肉不痒的感觉,可能是本人被所处的和平安逸的生活给腐化了,未能对此有深切的体会。
总的来说,这是一部值得一看的影片。
影片最大的魅力还是来自于历史和音乐。看了此片才知道那个非常熟悉的旋律叫Amazing Grace ,才知道它背后有这样的故事。看英片老像串门,演员阵容无比熟悉亲切(我就不嘲笑BC的那个发套了><)
1.so起头的句子过多,似乎说明编台词时的整体化痕迹多过人物个性2.非主流的政治改革的先驱者,不会基于利润最大化的考虑,那是商人的思维,是谋利、求安的思路3.原来这和赞美诗《奇异恩典》是一回事4.政治斗争少不了曲线救国5.认为人生而平等是一码事,而能处于优势为劣势者奋斗则是另一码
无聊的政治正确。黑奴运动之所以能成功,背后最大的原因是商业利益,之后是政治诉求,最末端才是那一点高尚的道义。舍本逐末之谈,清高又自怜。如果是我就不会选这种话题来谈,避世也好,逃避也罢,这背后本就是杯水车薪的人类文明化。更何况拍摄方式也冗长单调,毫无娱乐性可言。
英国不是一个出很多电影大师的国家,但是是一个出好电影的国家……
三星半,期望太高了,蛮失望的。是历史本身震撼,而不是电影。男主在一群老戏骨里显得太弱了,不晓得是编剧还是导演的问题,整部电影看完有种莫名其妙的困惑,就像男主说他唱歌好听结果开口唱了两次amazing grace都十分的一言难尽。
本尼迪,这是我在豆瓣第一次看到有外国人演员关注超10万的。毕竟我脸盲,根本就认不出。24岁两个有志青年,一个当了首相,一个内阁,逐步推进废除黑奴。他们年轻的时候,那种雄心壮志真的是感染到我了,那么意气风发,少年得志。
No one of our age has ever taken power. Which is why we're too young to realize certain things are impossible. Which is why we will do them.
还成吧 英国废除奴隶制度的事儿
很一般的传记类片子。还是不喜欢本尼迪克特那张超长脸。
为了读书会又看了一遍此片,之前看的时候一直在走神,心想信主之后对影片会有不同看法吧,然后默默发现该片的症结在于中规中矩的主旋律,按文献资料拍出了废奴法案是如何通过的,说好的恩典呢?里面约翰·牛顿对罪的认识好像就止步于愧疚于两万黑奴的鬼魂了
逼格还是没有高到看这种传记.........
中规中矩的历史片
Amazing Grace。
这电影真是精致啊。。尤其是最后的音乐从风笛到鼓的加入再到号的加入,镜头同时拉开,实在是太tm有感觉了。为什么英国人总能做到这么细腻?
绝对基情,最后还葬在了一起…纯真的目标而使其孜孜不倦的努力,可是政治哪里有这么美。题材可以加分,不过编剧导演的演绎略显平淡。最终是被那首听过无数遍却不知道典故和名字的amazing grace打动了。
关于Wiberforce 如何废除英国奴隶贸易,废除奴隶制的电影。大爱无疆,不过只有信仰不会打牌的政治家不是好政治家。感觉扮演Wiber的挚友--第一财政大臣(首相)的Pitt气场完爆Loan Gruffudd.
不只为了BC 也是值得给5星的电影,最后那首不知道什么时候听过无数遍的曲子再次响起的时候,几欲落泪。PS:BC生病的样子好可怜哦><~
政治目的明确的片子总是令人无法卒睹。
“When speaking of great men, people always think men like Napoleon, men of violence, but rarely do people think of peaceful men”这电影什么都好,除了为了强调明暗对比画面实在暗的我眼疼。。。
完全看懂历史剧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看完还得求助度娘进行脑补才可以。这部剧刻画了英国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废除奴隶运动的领导者威廉·威伯福斯及其挚友、英国历史上最年轻的首相威廉·皮特这两个形象,前几天看的《锦绣佳人》的戏骨们也有参演让我深深觉得英剧转来转去就那么些个演员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