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没有太多波折和烧脑的地方,也是个比较圆满的结局。
FBI救出了被困的女人,女主获得了救赎与拯救他人的勇气与方法,而卡尔这个拥有过悲惨童年、长大之后施以极端犯罪的矛盾的人,最终以幼年时受洗的状态结束了善与恶的人格,在临死之际获得了救赎。
除去一些惊吓或者重口血腥的桥段,整部片子的美术、构图等等实在是非常有艺术感和想象力,有时是华丽、浓墨重彩,像是《英雄》里的场景,有时又能一转画风,阴森、诡异,如那三个女人张嘴抬头仰望异形般的穹顶时的镜头,使人既有生理心理的反感,又不得不称赞其视觉上和思维上的冲击感,实在是美与残酷并存的刺激体验。
一个这么多年前的电影居然表现出了如此超前的天马行空的故事,梦境内容十分复杂,人物造型审美极高,像是一个神秘的宗教有的强大的异能,有着与现在这个世界不同的生存方式,血腥暴力又华丽。
梦境将任务性格凸显十分清晰,色调辨识度极高,梦境能力超前的强大,与现在市面上圈钱的垃圾电影相比简直是一个艺术品,没有套路的情节,有着让观众猜不到的转折发生,有着让观众期待的故事线,就这种紧张又刺激的剧情,真的很棒,不是专业影评人,只表达自己最直观的感受
想起要看这部电影的原因有点和影片中的几个情节相似,我很小的时候在影碟机上看过这部电影,但是能记住的仅仅是一些在当时让我觉得很难理解和略显恐怖的片段,比如女主角凯瑟琳穿着白色的衣服行走在沙漠之中,还有长着两个黑色犄角(或是两条辫子)的卡尔面目可憎的样子,当时凭我的认知肯定不会明白这部电影到底讲了什么,如今看来觉得非常华丽且充满艺术气息的造型和弗洛伊德式的剧情设计也只是让人感到一头雾水而已。
稍微有一些阅片量的人都不会觉得这部电影很难理解,在本质上,它仍然是一部典型的好莱坞电影。
影片讲述的是警方在一桩连环杀人案的侦查中抓到了凶手卡尔,他专门挑那些长得甜美可爱的女性下手,然后用非常残忍的手段将她们折磨至死,不过在他被逮捕之前,最后一个受害者茱莉被他关在了水箱里,超过40小时,她就会被定时上水装置活活淹死。
然而当警方找到卡尔时,他已经因病而昏迷不醒。
为了找到茱莉的下落,警方不得不想办法“进入”卡尔的意识里寻找答案,于是,他们找到了“坎贝尔中心”,一个可以让医生进入病人的梦里进行心理疗法的前沿机构。
电影的女主角凯瑟琳就是一个非常有经验的儿童医学家,当时她正在治疗一个患有自闭症的小男孩爱德华,突然接到这样的任务,她刚开始也觉得希望不大,FBI探员彼得不肯放过任何渺茫的希望,终于劝说凯瑟琳参与这项任务。
不过影片并不是按照上述的故事顺序展开剧情。
一开始,我们就被带进了爱德华的内心世界,那是一片荒漠,腾腾热气在画面中荡开波浪,视线所及,只有黄沙、枯干的树植和蓝得让人绝望的天空,大远景中的凯瑟琳穿着白衣,在荒漠上策马而行,虽然只有一个豆粒大小,但依然能够吸引我们的目光。
这一段落用画面诠释了孤独者的内心犹如一片荒漠,爱德华的世界里除了那头令他害怕的怪物莫基洛克之外似乎没有其他任何人,任何生命,凯瑟琳尝试接近他,与他交流,邀请他乘船远行,爱德华最后还是被吓跑了,凯瑟琳只好按下手上的按钮,终止实验。
影片的开场可谓华丽而惊艳,但它最先给人的感觉是困惑。
凯瑟琳的打扮和她身处的荒漠似乎不在我们的日常经验之内,我们必须等到凯瑟琳从梦中醒来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一切并不是现实,至少不是我们熟悉的现实。
两者的区别正如影像空间所显示的那样,一个奇异而陌生,它让人想到诺兰的《盗梦空间》,梦中的世界总是超出了人们的想象,而现实的世界我们早就习以为常了。
不过这只是电影的冰山一角,在IMBD上有人评论说像这样的画面甚至比人物的对话时间还要长,这句话并没有夸大的成分,放映到影片的中后段,叙事完全转移到了主角的梦中世界,各种奇异妖冶影像造型不断刺激着观众的眼球,宛如一个绚丽多彩的万花筒世界,救援行动也迫在眉睫。
那么我们应该指责这部电影对于画面形式的追求盖过了它的叙事内容嘛?
当然有理由这样做,因为对于喜欢看故事的人来说,这些快要溢出视觉的画面显得过于空洞了,那些面貌恐怖的女模特、换了不知道多少套造型的卡尔和凯瑟琳、像艺术展览馆似的内心空间、还有那些血腥到令人反胃的装置,除了刺激观众眼球好像就没有别的作用了,这是名副其实的视觉盛宴,好莱坞特别喜欢这种套路。
当然了,提出这种指责是非常容易的,但是往往忽视了一个事实:对于那些喜欢视觉艺术的影迷来说,这部电影简直就是一个巨大的福利。
这里我们不得不提一下导演塔西姆•辛,他早先以拍摄广告和MV而名声大噪,1991年,他为R.E.M.乐队的歌曲《Losing My Religion》拍摄的MV获得了多项大奖。
而《入侵脑细胞》则是他的电影处女作,转型做电影导演并不容易,因为电影的时长、叙事方式、接受的人群与MV和广告有很大的不同,所以不得不考虑更多的因素。
不过对于塔西姆来说,把MV的美学风格运用到电影当中是一条可以选择的捷径:重视画面的造型构图和人物的形象设计,尽量用视觉内容来交待剧情的信息,让画面而不是对话留在观众的脑海里,能做到这一点已经很不容易了,这可能就是时隔数十年,我依然对这部电影有印象的原因吧。
电影中与mv几乎相同的场景
mv《Losing My Religion》而且对于这种非现实的梦境、虚幻的空间或人类的意识世界,可以更好地发挥造型叙事的潜力,因为这些空间在客观上并不存在,没有人知道它们应该是什么样子,这时候导演必须按照自己的想法和理念来创造这些空间。
最近重映的《阿凡达》为什么那么火爆?当然不是因为什么可笑的环保主题,而是电影中的外星生命体及其所在星球满足了人们的美好想像,在影院3D的观影效果中,眼前的一切变得更加逼真,同时也会让人觉得不可思议,在一种陌生化的观看中不断被画面所震撼,这是所有好莱坞大片的制胜法宝。
《入侵脑细胞》更像是一部恐怖片,残忍的凶杀、卡尔对自己的肉体摧残(把钩子穿到后背的肉皮里,然后将身体吊起来,皮肉分离的场面非常令人不适)、还有那些血肉模糊的画面,童年时的卡尔被父亲殴打,充斥着大量的暴力,但其实这一切并没有脱离剧情的要求。
因为对于卡尔来说,他的人生本来就是一场噩梦,自小患病,父亲又精神不正常,他每天都过着胆战心惊的日子,我们自然不可能在他的梦中发现多少阳光或温暖,那里只有死亡、魔鬼、尸体、和假装非常强大的自己。
最后,凯瑟琳不得不改变策略,让卡尔进入她的世界,那是一个桃花源般的世界,凯瑟琳像圣母一样温柔地安抚受到惊吓的童年卡尔,当那个长大之后的怪物卡尔出现时,她非常自信地挺身而出,与其作战,因为对于她来说,这个世界是她的世界,在这里,她无比强大。
不久后,茱莉获救了,有一大半的功劳要归于彼得,因为是他在卡尔的梦中发现了关键的线索。
不过对于凯瑟琳来说,她的任务是要拯救童年时的卡尔,虽然这一切对眼前的现实已经没有意义。
她曾失去了自己的弟弟,能体会到一个人受到折磨时是多么痛苦。
或许有太多的导演都应该好好感谢弗洛伊德,他的梦理论和童年学说为电影提供了大量的灵感,银幕上涌现出越来越多精神分析式电影,而犯罪片早已熟谙此道。
卡尔的杀人动机被解释为童年时身心均遭受重创后的人格扭曲,还有像凯瑟琳弟弟的离世,彼得工作失误给受害者家庭带来的灾难,最后都成了他们心中的郁结,甚至改变了他们的人生。
但是影片并没有利用弗洛伊德的解释来获取我们对于凶手卡尔的同情,正如彼得所说,就算有人比卡尔受到的伤害要多出一百倍,这个人仍然可以是一个不去伤害别人的正常人。
真正让我们同情的是那个童年的卡尔,通过凯瑟琳的目光,我们看到了他的父亲是如何像禽兽一样虐待他,那一刻才真正让人感到痛心疾首。
电影的结局是美好的,凯瑟琳再次来到爱德华的梦中,这一次,她变得比之前更有信心,也更有力量,这种力量既来自于她作为医生对拯救患者的决心,也有保护童年卡尔时逐渐浮现出来的母性力量。
有意思的是影片的结局发生在梦中世界,爱德华的心灵荒漠终于可以像大海一样载船启航了,那么现实也会如此吗?这样的结局是不是暗指了人生中的某些病症只能在电影中得到治疗?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眠耳电影)
2010今天看了这部电影..电影将要结束的那一段.彼得把贺朱莉抱在怀里,迪恩把童年的史卡莱抱在怀中,镜头交叉切换.,一个拯救生命一个是救赎灵魂.一个受害者朱莉,一个迫害者史莱卡,都需要被拯救,那真正的罪犯是谁.??坐在长椅上,彼得说了一个关于一个罪犯的故事.彼得说:"最后他的律师把陪审团说得服服贴贴,说他是因为小时候遭到了性侵犯,才令他走上了这条路..........他妈的什么鬼话连篇" 迪恩反问:那为什么是鬼话.......影片的后面迪恩与彼得分别都进入史卡莱的世界.这时基本上就是向我们证明了,一个人在童年遭遇了一些非常对待之事,他眼中的世界基本就毁了,就像童年的史莱卡在迪恩的世界里说的:没有用,无论我走到哪里,他都会跟过来.童年巨大的阴影已经控制了他.那个为了自我保护而产生的逻辑.已经进入了人脑海马中的永久记忆区域. 说下题外话,我小时候在周围的环境中自己得出自我防御的心理机制是:不要在乎那些东西,要不你就会受伤.当我回忆过往童年时,学习经历中总是能碰到这种情况,我不想去和别人比,不想竞争因为会受伤,怪诞的思维逻辑不是吗?呵呵,还好许多人和我的想法都不同,要不我们的社会就要停滞不前,甚至有倒退的危险了.哈 看完影片.也许会觉得真正的罪犯应当是史莱卡的父亲,那么当史莱卡父亲童年时是谁为他撒下了暴利的种子,..........是谁在人类的心灵上播撒这可怕的种子.....无论是暴利或者冷漠包括逃避.....种下之后,都不会长出好果子,............童年你收到了什么样的种子?,人类中已经有许多人站出来要做坏种子终结者,也许我们要用一生来与它对抗,
作为经典老电影,2000年上映的《入侵脑细胞》,算是一部带有浓重弗洛伊德色彩的科幻惊悚片,在这部电影里,意识和梦境的概念被导演用充满想象的手段和极其华丽的场面浓墨重彩地展现出来。
(PS:洛姐是真美!!!
)先扒故事(涉及剧透,可跳过)詹妮弗·洛佩兹饰演的凯瑟琳是一名儿童临床心理医生,就职于一家特殊的医疗机构。
该机构专门研究人类大脑,他们研发的技术可以帮助治疗师进入患者的梦境中,深入了解患者的内心世界,发掘患者的问题并解决它,从而达到治愈患者的最终目的。
凯瑟琳虽然来这里没多久,却是整个机构里最擅长沟通且与患者建立良好关系的治疗师。
不过,最近她的小病人爱华的问题实在是有些棘手,凯瑟琳可能需要更多的时间去一点点融入爱华的内心。
但是爱华的父母却等不了了,在他们看来,已经浪费了十多个月的时间,却没有什么进展,不如转院。
同时,当地出现了多宗少女失踪案,文斯·沃恩饰演的FBI探员彼得介入,他根据这些案件的共同点以及现场证据判断,这些案件都是同一个连环变态凶手所为。
在他细致的侦查、缜密的推理下,警察们很快在凶手卡尔(文森特·诺费奥饰演)的家中找到了他。
但案件并不顺利,因为惠伦氏症(一种罕见却很严重的精神分裂症)发作,卡尔陷入了昏迷中,而不久前被他掳走的女孩还没找到,也许正身处危险之中。
束手无策的警察们只得找到凯瑟琳所在的机构寻求帮助。
在第一次进入卡尔的意识世界里失败后,被吓到的凯瑟琳拒绝了合作。
但在彼得的恳求和劝解下,凯瑟琳被触动,开始了第二次的探索。
不过这一次凯瑟琳却翻了车,陷入了卡尔的世界无法苏醒。
彼得不得不冒险进入卡尔意识世界去唤醒她,不过他从这里的蛛丝马迹中判断出了女孩被囚禁的位置,最终救援成功,也算有所收获。
故事进行到这里,案子告破,被害人得救,凯瑟琳他们的治疗效果也得到了验证,一切都圆满了,电影似乎也该结束了。
但了解到卡尔过往的凯瑟琳却在同事们的反对下,调整了程序,第三次连接设备,让卡尔进入了自己的意识世界。
是女主太过圣母白莲?
还是编剧打算为这个满手鲜血恶贯满盈的变态凶手洗白?
电影折射出的意识世界影片里一共展现了四次潜意识世界。
影片伊始,凯瑟琳进入的便是她的小病人爱德华的世界。
黄沙、蓝天、烈日当空。
当一袭白裙的凯瑟琳策马奔腾,攀越无边沙漠,才在一棵枯树边找到了满脸纠结的爱华。
人总是两面性,有多黑暗,就会有多渴望光明。
而内心的沙漠有多干涸,就会多向往大海。
对于爱华来说,当沙子变成了禁锢,浪花就是触不可及的自由。
凯瑟琳潜入爱华的意识里,就是希望能够带着爱华冲破禁锢,回归自由。
但两人还算友好的谈话,因为凯瑟琳乘坐帆船的提议而无法顺利进行下去。
原来,在爱华的心里常驻着一个叫做莫基洛的怪物,是它让帆船残破不堪无法启航,是它阻止爱华修补帆船,是它阻止他驶向大海。
不过,整部影片里,爱华的案例只是是一个引子,它只不过把意识世界的绚烂多彩、千奇百怪以及无法预测稍稍向观众展示了其中的冰山一角。
重头戏是卡尔的内心世界。
如同爱华一样,在卡尔的意识世界里,他的良知柔弱得如同小孩,没有力量,需要被保护,只能独自飘摇地苟且活着。
但正是小卡尔,帮着凯瑟琳一步一步接近真相。
水,血滴,跳跃的昆虫,黑狗,阴森的房子,不断奔跑的孩童。
但进入房间里,灯光瞬间明亮起来,除了墙上无数的钟表,还有骏马。
接下来就是影片里最经典的镜头,当时间一到,凯瑟琳眼前的骏马被活生生地分割成了无数块,嵌在玻璃里,凑近仔细看还能看到内脏器官在跳动。
如果不是小卡尔及时的一推,也许女主在抚摸骏马的同时,就一起被分割掉了。
小卡尔就是卡尔内心唯一良善的存在。
画面再转,凯瑟琳进入了地下室里,见到的则是成年卡尔杀掉的受害者们,她们被制作成了金发木偶,服从着成年卡尔的意志,代表着卡尔被压抑的欲望和本能。
在这个血腥而又华丽的世界里,成年卡尔就是国王,他咆哮、统治着一切,让人不寒而栗,充满压迫感、危机感,以及生理上的厌恶和不适。
第二次进入,则让凯瑟琳彻底陷入卡尔的意识世界里,成为卡尔的禁脔。
但这一次,小卡尔接受了凯瑟琳的礼物和好意,两人的关系更进一步,而凯瑟琳也看到了卡尔的童年。
不幸的童年总会是暗黑的起源。
暴戾凶残的父亲、折磨毒打虐待、对女性的歧视,充满了卡尔整个孩童时期。
强调童年经历,这很弗洛伊德。
弱小者渴望力量,即使自己的父亲像对待死物一样对待自己,卡尔还是不知不觉被这种他未曾拥有的力量所吸引,尽管它是如此可怕。
当恶念强大过善念,整个意识世界的主宰就变成了那个强大而又邪恶的存在。
好在彼得的进入,成功把凯瑟琳解救出来,他也收获了重要的线索。
虽然吃了不少苦头,但很值得。
有趣的是,虽然彼得进入的是卡尔的意识世界,但彼得睁眼最先看到的却是自己潜意识世界的反映:一个不受母亲重视甚至被抛弃的孩童。
而当凯瑟琳见到彼得第一面时,她的问候也是:可怜的彼得,爸爸有没有做坏事啊。
此时可以呼应到凯瑟琳在自愿第二次进入卡尔的意识世界前,与彼得的对话。
彼得坦诚了自己为什么要从律师转行成警察,在他当检察官时,一个小女孩的性侵案因为证物被污染而无疾而终,而这个罪犯贾卓士转身就对小女孩进行了残忍的报复,剖心肢解,而最后竟然还以精神病逃掉了谋杀罪。
“他说贾卓士自小遭到性侵犯才令他走上这条路。
扯淡,鬼话连篇!
”“为什么是胡说?
”“我相信一个孩子可以遭受比贾卓士糟一百倍的性侵犯,但仍然会长大成为一个永远永远不会伤害别人的人。
”“你确定吗?
”“我确定。
”彼得就是对话里那个糟糕一百倍的孩子,他是可怜人,但他并没有成长为一个可怕的人。
第四个意识世界,则源自于凯瑟琳自己。
这个世界里,她自信、温柔、充满爱,圣母的光辉笼罩着每一个角落,这里春暖花开,卡尔终于可以直面真正的自己。
在她的帮助和治愈下,卡尔回归了最终平静,安然死去,再不用深陷于恐惧不可自拨。
治愈是治愈本身爱华和卡尔都患有精神分裂,他们的心里都住着一个莫基洛。
卡尔是不幸的,莫基洛是他小时憎恨的父亲,也是他向往的可怕力量。
在这样的莫基洛的支配下,卡尔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行。
但他在最后一刻又是幸运的,凯瑟琳让他能够平静死亡,而不是在意识世界里继续担惊受怕和陷入疯狂。
而爱华是足够幸运的,在没有失控的情况下,他一直有着凯瑟琳的陪伴。
所以到了最后,即使他们没有去成大海,凯瑟琳也为他准备了帆船、花海,还有走出来的希望。
入侵脑细胞,从治愈的根本上来说,它并不是侵略,而更像是一种温柔地试探,在被他人接纳的这个过程中,去接纳自己本身。
电影华丽的画面里充斥着血腥和温情相互缠绕的矛盾,就如同人本性里黑暗和光明的共存。
这一点上,倒是很不弗洛伊德了,毕竟在他看来,人性本恶。
欢迎关注我们的公众号仨鱼说电影,认真看戏好好写文。
电影里提到,卡尔得的是"Whelan's infraction",因为在子宫内感染一种病毒,成长时接触扳机事件(常是水),然后出现精神分裂症状。
——是不是还挺有鼻子有眼的?
结果pubmed上压根没有这个病🤣
发现给出诊断的医生竟然是海上钢琴师里的小号手。
1900成了这部戏里的FBI探员。
对不起,我出戏了。
文 / 沈嘉柯每个成年后充满扭曲与暴力癖好的人,身体里都藏着一个幼小的灵魂。
在暗黑的屋子里,躲避在角落的小孩子,惊恐地看着一个成年人,在血腥的解剖尸体。
那个成年人胡子拉渣,头发肮脏面孔长着横肉,大口吸着香烟,满手是血液。
典型的意大利龙勃卢梭所说的天生犯罪面相。
镜头稍微一晃,又是这个大人殴打孩子的画面。
拳头巴掌恶狠狠招呼到小孩身上。
龙勃卢梭的学说非常脆弱,虽然被驳斥,但其中的成分却没有失效。
一个发育后冲动性格与体格蕴涵过多雄性荷尔蒙的人,确实比较容易犯罪。
但是,回到电影,就是这样一个成年后有着典型面相的人,在记忆的最深处,是走不出的困境,那个在暗房里被毒打的孩子。
患有严重心理疾病的斯塔格,大脑里的世界,所有的幻象都是一个孩子的恐惧联想。
那个残暴成年人的形象,直接是从他的父亲那里继承过来的。
都是他自己的映射。
他把抓来的女性“猎物”先残酷虐待,然后活活溺死,是最典型的病态人格的恶性循环。
但是他并非是没有良知的。
在他的大脑世界里,有着鲜明的敌对双重人格。
一个分裂为魔鬼“魔奇尤葛”,一个就分裂为幼小的孩子。
女医生凯瑟琳所要做的,除了找到线索,还包括救下那个代表被伤害的一重人格的可怜孩子。
她已经投入了感情。
最后双重人格都在虚拟大脑世界里死亡。
孩子被放入水中,女医生的打扮是修女样子。
应该是代表着受洗清洁灵魂的意思。
终于斯塔格死了,大脑的死亡了。
一切结束后,被救的女孩哭泣了,女医生也哭泣了。
准确说,这部电影其实非常准确反映了犯罪人格的一种。
并且通过进入人的大脑,寻找最后一名受害女孩的线索,其实构思是非常棒的。
在犯人基本上大脑陷入瘫痪,而被抓去的女孩关在定期喷水的强化玻璃箱子里,眼看着慢慢折磨,等待死神。
情节跟着女孩的命运非常紧张。
加上志愿进去犯罪人大脑的女医生凯瑟琳,在玄妙的思维与记忆世界里的体验,特技视觉上的梦境全展现,非常精彩。
比最奇妙诡异的旅行还诡异。
人脑里的世界,充满了不可思议的事物。
八九成的心理问题来自童年创伤。
可惜票房反响都不怎么样。
也许太过恐怖的显示了一个病态人格的内心世界,并且通过视觉来反映,不是多数人能够喜欢和接受的。
这部电影被归类到恐怖、惊悚一类,事实上是综合了科幻、心理学、后现代艺术、以及宗教感的电影,值得一看。
自从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问世以来,人对自我的认识和表达突然获得了一个无比丰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空间。
电影可以把这个空间以充满想象力的方式呈现出来。
《源代码》、《盗梦空间》以及这部《入侵脑细胞》多少可以归为一类。
不过我更感兴趣的是这部电影的剧情。
虽然有人觉得这剧情单薄,但我却被这剧情深深打动。
这剧情层次在我看来是相当丰富的。
因为童年受到严重虐伤,卡尔·斯文罗成了一个精神分裂症病人,同时也是一个无比邪恶的施虐和受虐狂。
童年最严重的创伤体验,是被父亲浸入水中进行“受浸礼”。
这是一个邪教的仪式:卡尔的受洗不是在教堂里,而是在水中,并且被淹得半死。
卡尔在梦境中对卡瑟琳说,在这个邪恶的仪式中,周围的人都冷漠地看着他快被淹死而无动于衷,这让他毕生都保持着当日的绝望感。
于是,在这个受洗仪式中,卡尔获得了“重生”,不是从母亲的子宫,而是从邪恶的水中,水给了他魔鬼般的灵魂。
卡尔让那些洋娃娃般的金发白肤女子在水中溺毙,并且用漂白粉将尸体处理干净,只不过是童年受洗仪式的再现——让她们通过洗涤,获得“重生”。
卡尔的父亲当着他的面让他看继母的私处,女性生育子嗣的神圣意义被消解了。
卡尔父亲为儿子呈现出的那个世界里,是没有母亲、甚至没有女性的。
卡尔因为玩了洋娃娃,就被父亲毒打、甚至用熨斗——女性擅长使用的工具——在他身上烙下伤口。
这部电影中其实能看到基督教的影子,呈现出了一种复杂的宗教情结。
被囚禁在密室水箱里的女孩绝望地向“天上的父”祈祷之后,突然意识到必须“自救”,于是攀上了水箱里一根稍微有些松动的钢管,从里面艰难地呼吸着空气,为最后的获救赢得了时间和机会。
而获救之后的镜头则是彼得·诺瓦克双手在水中托起她,并且将这个托举的动作和凯瑟琳在梦境中扮成圣母、在水中托着童年卡尔为他“洗礼”的镜头进行切换。
而这一情节又能够照应剧中另外一处重要的细节:凯瑟琳和彼得在实验楼外聊天,凯瑟琳说卡尔童年遭受严重性侵,所以会陷入精神病症,但彼得说,“有人受到的性侵比他严重100倍,但长大之后不会伤害任何人”。
通过两人此时心照不宣的眼神交流,可以知道彼得说的这个人正是他自己。
也就是说,彼得事实上是拯救了自己的灵魂,成了自己的上帝,正如他在影片结束处拯救了受困女孩、并且像”天上的父“一样托抱起她一样。
而彼得·诺瓦克的另外一处圣父受难般的重要情节,就是他在梦境中被扮成魔王的卡尔放在特制的刑架上从肚脐里绞出肠子,确切地说,更像一段脐带。
后来彼得在卡尔的家里看到了一张邪教的画片,就是基督被放在刑架上从肚脐处拉出一段肠子(犹如婴儿刚出生的脐带)。
可以看出,成年卡尔的理想自我,就是成为一个能折磨和杀死基督的魔王,只有这样才能像他父亲一样具有“power”,而基督的慈爱是他不需要的、要杀死的。
而且脐带又是连接着胎儿和母体的重要组织,他要把这一组织从男性身上(基督、以及彼得)破坏、消灭掉,让他们与母亲彻底分离、只有这样,灵魂才能获得“重生”。
甚至彼得的名字都大有深意:彼得正是基督的使徒之一。
彼得跌入梦境的第一个画面,是三位神态压抑、迷茫、惊惶、无助的女性枯坐在一片焦黑的田野里。
这个画面是挪威后现代主义画家oddnerdrum的作品dawn,可见导演对这部作品的敬意。
在原作中,三位女性都有着男性一般健硕的下肢。
她们对彼得所说的话也具有象征意义:我儿子是从我那个洞里掉下来的,又怎么样呢?
母性、禁忌、宗教感的失落,制造出了艾略特《荒原》一般荒芜的精神世界。
凯瑟琳是一名儿童心理学工作者,她在工作中有着出色表现,不是因为专业知识,而是因为具有出色的沟通天赋——或者说,她有着博爱的天赋。
她冒着极大的危险,让魔鬼般的卡尔进入自己的潜意识世界,并最终“拯救”了卡尔的灵魂。
最后,她打败了成年卡尔,将他的四肢和心脏钉在地上,正如异教徒把基督钉在十字架上一般,并且将童年卡尔放入洁净的水中进行“洗礼”。
从这里可以看出,凯瑟琳的天赋,事实上就是具有爱的能力与接纳的勇气,从而更容易获得儿童的信任与尊敬。
凯瑟琳要拯救卡尔,不是通过“入侵”卡尔的世界,而是敞开自己的世界,让卡尔进入——这是基督般的自我献身。
最后,卡尔在凯瑟琳的世界里重浴女性——也是母性之爱,洗净了凶残父亲强加给他的邪恶信仰,灵魂获得了最终的平静。
总之,这虽是一部商业片,但制作上却有着各种精巧奇崛之处。
但我不能理解为什么要把把神异的画面都放到东方异域色彩的情境中,是考虑到欧美社会对于“渎神”仍然有某种不能宽容、还是因为这样更能赚人眼球?
还是导演对于从纯欧美的宗教背景下出发谈论这个话题不够过瘾?
没有打满分是因为这种异域色彩的梦境场面太过美艳华丽而显得多余,对于推动剧情无助。
兜兜转转又是“男子气概”的议题。
有时候一些出问题的男性,刁难的不只是女性,更多的是自己的同类:自己的儿子,自己的弟弟,这些在生理上比自己弱小的。
他们把对自己的无能的愤怒反施于这些人,让这些什么都没做错的受害者成为了他们暴力的成果,暴力的继承人。
当凯瑟琳进入到成年卡尔的内心世界时,看到的却几乎都是他小时候的世界,可见童年创伤对他来说影响有多大。
他爸爸一出现的时候,整个空气里都是一种不知道打哪来的满满的愤怒感,长期让小孩在这种环境里百害无一利。
仅仅是因为卡尔安静,喜欢粉色与洋娃娃,与其他被“社会性别”驯化的小男孩不同,再加上老婆的离开,他就暴力相加,甚至让小卡尔看女人的身体,不断灌输是他妈妈先抛弃他的,他却从不反思对方为何离开。
看的过程中我忍不住去看导演是谁,一位印度男性,我还是比较开心一位男性能从这种切点来拍电影,倒不是说这是不正常的事儿,而是因为这种事情本该是十分平常的事,却很少发生。
或许早已不乏这种童年创伤类题材的电影,也不乏男性来拍这样的电影,但是这位导演他并没有用大量的笔墨去刻画成年的卡尔是怎样怎样犯罪的,怎样折磨女性的,而是着加笔墨去拍“为什么卡尔会这样”,“卡尔如何变成了这样”以及“小时候的卡尔是怎样的”,这种心路心理上的历程。
有很多人把关注放到了美术、科幻、犯罪身上,说它“一点都不科幻”也没有“犯罪效果”,但是如果说一切的科技是服务于人类的,那么再进一步来说就是服务于人类心理的,而“犯罪”这个词也时常伴随“心理”一词同时出现;而美术上的问题,导演用很多抽象的、后现代主义的事物,也借鉴了很多后现代主义艺术家的作品,去意象成小卡尔的恐惧和内心世界,更柔软也更具艺术性,最直白来讲更适合大众接受的方式表达出来,就像每个人的梦境一样,总会借助于一些物品来暗示现实中的事情,就比如影片中凯瑟琳进入卡尔的世界,其中有很多虫子在卡尔身上爬,也有很多蛇,以及妖艳的美女和狰狞的怪兽,虫子是一点一点啃食内心的恐惧,蛇是束缚是不知如何逃脱,妖艳的美女是对性的错误片面理解和向往,狰狞的怪兽是他爸爸的侧写...而凯瑟琳来救他的时候,那只怪兽被关在了水箱里。
很多人觉得这很不切实际,很“后现代主义”,是离我们很远的,但是不是这样的,我们每个人当小孩的时候,脑子里就是会想这种奇奇怪怪的东西,我们对于“权利”,不知道就叫权利,而是长长黑黑的披风和看不清面庞的大人,我们对于“性”,没有被正确引导的时候,会在脑海里就以为是诱惑和“阶级的不平等”——总有一个人是处于上方的支配者,小孩对于这种没有概念的东西,就是会把它变成他们所有概念、所理解的东西,看起来不搭噶,实则一切有迹可循。
看到很多短评似乎并没有看懂这部电影,把潜入卡尔的内心世界说成潜入梦境,还说这个剧本很烂,其他方面也很拉等等,或许可以说是因为“不是自己的菜”的原因,但是说它很烂,而不说哪方面烂,似乎对于想要认真倾听观众意见的导演来说并没有实质性的帮助吧。
就算有一部好电影我看不懂,可能有传递者的问题也有接收者的问题,但我会觉得可能作为我自己来讲,我还并没有到理解它的境界,会觉得我水平不够,这大概是我对电影文化保持的一种谦卑的态度,而不是高高在上的说这部电影“很烂”“没有技术含量”,翻来覆去这么几个词。
导演把重点放在卡尔的内心世界,一方面是因为自己的强项在于表达抽象的事物,发挥好自己擅长的东西,一方面是想让人关注“生病的历程”,让更多人去探究,防止再生病。
有很多人对这部电影很失望,觉得不科幻,导演也用了《The cell》这种一听起来就很适合科幻迷的名词;演员阵容十分诱人,尤其是女演员;内容简介看上去也十分有趣,美女心理医生潜入变态控制狂的心理世界一寻到底...但实则却给了温柔的,毛茸茸的“一拳”,我为什么说是一拳,因为它扎扎实实打到了一些骂这部电影的人的心里,他们并非看不懂,他们很懂,就是因为懂,才给了很低的分数,而这些人往往都是男生,说出性别不是想表达什么,但是至少表明了什么,还是回到开头,人在一出生大脑构造都是基本相同的,不会因为男女而有很大的不同,而为什么往往都是男性在“无端的愤怒”以及种种,是因为他们本身也是这种权利的受害者。
而到了今年,这部电影所要表达的东西还是一如既往地需要被表达的,所以说,其实是很可悲的。
一个男孩子,和其他男孩不一样,喜欢粉色,不喜欢踢足球,喜欢安静的事物,而遭到爸爸的暴力,从小缺少母爱,导致他性格一步步有缺陷,大脑的构造也变了,让他成为一个开始折磨别人的变态,就像影片里的男警察一样,没有人去问为何会如此,只会在意结果,不是说在意结果是不好的,但是想要去探寻最根本的东西,就应该是去最深层的内心。
我很感谢这位男导演,他把影片里的女性刻画的非常善解人意,(虽然大部分女性本来就是如此),与影片里的男人,不论是警官,还是卡尔的爸爸,都成了反比,这是我觉得特别不同的一点,也大概是让许多男性觉得“不知道为什么就是不好看”,“不舒服”的原因吧。
入侵脑细胞 (2000)7.62000 / 美国 德国 / 科幻 惊悚 恐怖 / 塔西姆·辛 / 詹妮弗·洛佩兹 文斯·沃恩
挪威画家Odd Nerdrum的《Dawn》
英国装置艺术家Damien Hirst《获悉万物内在形态后之欣慰》
《入侵脑细胞》讲述的是通过高科技进入精神分裂杀人犯大脑的故事。
变态杀手卡莱诱拐来金发女性,并将他们溺毙,再戴上项圈制作成“洋娃娃”。
联邦调查局通过调查逮捕了他,但是他已经昏迷不醒。
为了找出他藏着的女孩,儿童临床医学家嘉芙用现代高科技手段潜进昏迷的卡莱的大脑中。
FBI探员根据嘉芙提供的信息去追查女孩的下落,但嘉芙却在卡莱的思维世界迷失。
彼得进入梦境并带她走出迷境。
最终警察根据梦境中相关线索,成功营救失踪女孩。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中提到“无意识理论”,因社会道德和本人的理智的抑制,本能冲动、被压抑的欲望或生命力无法进入意识进而被个体所察觉,这种潜伏着的无法被察觉的思想、观念、欲望等心理活动被称为无意识。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过程主要是无意识的,而意识的心理过程则仅仅是整个心灵的分离的部分和动作。
而嘉芙进入卡莱脑中那光怪陆离的世界,其实就是属于他昏迷中的无意识领域。
在卡莱的脑海中,他被分裂成两种人格。
一种是变态王国的皇帝,掌握至高无上的权力;一种是童真胆小的小男孩,顺从听话害怕权威。
而孩子的人格出现时间短,且处于弱势地位。
而卡莱在现实生活中无法控制自己,做出残忍杀人行径,正是因为代表孩子的那份纯真善良已经被残忍所覆盖。
弗洛伊德指出梦的想象同时来源于意识的一端和无意识的一端,想象从意识端转移到无意识端的过程就是梦的运作过程。
1而卡莱的梦中带有其童年阴影的影子,他差点被溺死却无人伸出援手,他玩洋娃娃被父亲发现大骂其基佬,并用皮带和熨斗打他,并说:“洋娃娃是女孩的,不能给男孩玩。
”受这些无法抹除的阴影影响,卡莱长大之后把被害女性溺死,并用漂白粉将其内脏清理干净,制作成属于他的“洋娃娃”。
这大概是对于童年某种缺失的弥补。
在豆瓣影评中,某位“豆友”认为影片最后嘉芙冒着极大的危险,让魔鬼般的卡莱进入自己的潜意识世界,并打败了成年卡莱,将他的四肢和心脏钉在地上。
她将童年卡莱放入洁净的水中进行“洗礼”。
最后,卡尔在凯瑟琳的世界里重浴女性,也是母性之爱,灵魂获得了最终的平静。
“没有一种心理表现是无意义的、任意的、没有规律的。
”弗洛伊德认为。
这便是因果回溯原则,时间空间上的变化抹不掉个体早期对其心理及行为的巨大影响力。
在卡莱小时候种下的因,长大后肆虐发展成他精神分裂的果。
而影片中跟随其的患有白化病的狗,象征忠诚,同时带有一部分童真。
在其梦境里出现的站在血池旁的黑狗,则表现其黑化的血腥的心理,这时黑狗已经是邪恶的象征。
而影片开头出现精神分裂症儿童艾华,他的梦境是广袤无垠的沙漠和坏掉的无法前行的船,且幻变成的怪物莫基洛,象征他被自我控制束缚。
而卡莱的梦境世界是色彩多样,阴暗压抑的,且里面构造复杂,这在一定程度上象征其逃离自己梦境的难度之大,也就是其精神分裂程度大。
整部影片对于梦境色彩描述是奇异的,带我们走入奇异的梦境。
影片综合科幻、恐怖和心理因素,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是心理的后怕以及对于人性和人类心理的思考。
乱七八糟
好看,有的镜头有点恶心
用进入人梦境破案做噱头。不愧是拍MV的导演,描述梦境天马行空画面色彩鲜艳对比强,服饰夸张累赘,有些衣服天雷滚滚。如女主角沙漠新娘衣,圣母扮相,入梦时穿的红蟑螂衣脸上的盖布。莫名讨厌演女主角的演员。
四星未满三星有余
变态又引人深思,还有些宗教意味,不太喜欢剪辑顺序和摄影画质。
有些新意的精神分析电影 梦境很美
什么机子玩意,太做作了。这事死就死在洛佩斯的僵尸脸上了。除了身材好一无是处
可以和红辣椒及Inception搞梦境三联映...【下了太久忘了原因,抬头一看是塔西姆·辛导演><配乐还是HS...你和PJ一拍即合分明是重口味爱好者惺惺相惜吧!!!
不知道为什么这样题材的一部电影节奏一点也不紧张,很多细节留着也不知有什么用。脑内“梦境”华丽又血腥,却还是让人提不起精神看。惊悚片惊悚到看得困倦实在是不知道说什么好。。
这么超前的片子要归功于塔西姆·辛 还是石冈瑛子。等我把石冈瑛子的其他(非塔西姆·)电影看了才能给出答案。太牛逼了
梦境部分表现得很有张力,现实犯罪部分简直就是屎,传递的价值观也诡异而模糊。总的来说惊艳了一部分,但也算半个烂作。跟fall比起来实在差得太多
所有入梦的场景都好棒。Lopez的演技挺尴尬的。the fall是大叔和萝莉,the cell是阿姨和正太。
额...各种SM...画面质感可取,但是多数镜头太形式主义...没什么创意
就知道有人拿来跟坠入比。开场的马分尸场面很震惊。作为一部精分片,结构上太中规中矩,但是并不影响场面恢宏并突出主题,这就够了。
华丽无比的梦境+当代艺术展。与其试图走进别人心里,不如让别人走进自己的世界。这才是拯救。
梦境世界,诡异又美丽!比《红辣椒》和《盗梦空间》还要早,《沙丘》加希区柯克《惊魂记》的梦境体现,黑暗宇宙的延伸,被做成恐怖玩偶的女性,被拉扯的人皮,无法控制性欲的男性,在铁窗看到家暴的画面,紫色的色调看起来像港片和印度片。评分:8.0/10。
相当于翻拍了1984年的《梦境》,故事的套路几乎一样,不同的是技术成熟的特效画面,展现的梦境更加叹为观止。……看似普通的电影票房非常好,全球1亿,还不包括DVD。本片上映在《黑客帝国》后,观众开始追求视效的高峰期,导演的审美也让梦境成为了艺术和宗教的展台。服装设计石川荣子,特效克莱平尼,还有拉丁天后珍妮弗洛佩兹的加持,天使面孔,魔鬼身材。让这部平庸的故事,竟然火了。
太诡异了,但是还挺喜欢。绮丽的视觉呈现一个连环杀人凶手的内里,真的是完全崩坏的状态。用那个刑具把男二肠子一点点卷出来的画面将成为我永远的阴影😱结局其实让人遐想的是,会不会凶手已经污染了女主的精神世界,因为女主的那一句“你会和我在一起”,那真是太恐怖了😱
塔西姆辛的代表作,美得惊心动魄的电影。一场视觉的盛宴。这样的影片无疑是非常耗费导演的才华的,所幸,它呈现出来的品质,值得这样的耗费。五星推荐!
My word My ru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