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一写印象最深刻的一集 – Dear Mrs. Kennedy这集。
王冠这部剧吧写女人非常有角度,两个站在世界顶端的女人相会是个什么场景?
一个保守固化,一个开放风趣,女王站在历史的分水岭,她身后的庞大帝国摇摇欲坠不复当年,而第一夫人是冉冉升起的新星,她身后的美国在短短100年间已经跃然成为大国,经济实力、国力都在日不落之上,女王如何面对这样强劲的对手?
这一集看上去很有意思的是,讲世界顶端的两个女人,仍然是从婚姻入手,讲她们各自令人感慨的婚姻事实,讲她们有一点惺惺相惜,也有互相怜悯,更有暗自竞争。
这两个女人在各自的领域里做到了极致,但面对生活和亲密关系仍旧束手无措。
这样的对立和对比很有意思。
同样对比的还有玛格丽特公主,在上一段无疾而终、轰轰烈烈的恋情之后,向往自由的Princess Margreat选择了一个颇有魅力但极为不靠谱的男人,她的婚姻甚至看上去是匆匆忙忙没有经过细致考察和考虑的,因此也埋下了更多的隐患。
特别喜欢Princess Margreat与Anthony相遇的那集最后一个镜头,这个情节的设置特别巧妙,两个人调情过后,他拍了一张跟以往完全不同风格的公主照片,打碎了她梦幻和童话的那一面,呈现出一个没有笑容但眼神坚毅有力的Princess Margreat,这张登上报纸的照片,最后呈现到女王面前,女王用了naked这个词,这个用词非常有意境。
这是一个特立独行更加接近于真实的公主形象,是王室不愿意众人看到、但跟自由本身更接近的公主。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吉尔伯在看剧
一年前,《王冠》第一季在Netflix放出了一整季。
这部打着“电视剧史上投资最大”口号的聚集从一开始就收到无数关注。
擅长政治题材的编剧皮特•摩根在《女王》和《女王召见》后第三次撰写关于英国皇室的剧本,而制片更是来自英国的名导史蒂芬•戴德利。
耗费巨资的场景布置加上英国优秀演员们的杰出表演,《王冠》成为第一部获得金球奖最佳剧情类剧集的网飞剧集。
12月9 日,网飞在其平台一次性放出《王冠》第二季全十集。
本季的媒体评价甚好,在Metacritic上有88分的好成绩,还高出第一季7分;烂番茄也达到了90%。
按照本剧团队的设定,《王冠》的每一季将涉及跨度为十年的内容。
《王冠》第一季从1945年二战的胜利开始,到1953年伊丽莎白二世登基典礼结束。
其中大致涉及1945年至1955年之间英国国内的主要事件。
《王冠》的第二季则从1956年第二次中东战争,也就是苏伊士运河危机开始。
延伸到1963年动荡整个英国政坛的丑闻“普罗富莫事件“,基本涵盖从1955年至1965年之间的主要事件。
从剧本角度来说,《王冠》第二季的剧本更为工整。
在第一季中,编剧需要平衡乔治六世,也就是女王的父亲;女王本人;还有丘吉尔首相三个人之间的故事。
因为这三个角色在第一季的故事中都极为重要。
从第一季的海报也可以看出,这三个角色的地位是平等的。
乔治六世和丘吉尔教会了年轻的伊丽莎白二世,王冠背后的权力与职责。
而第二季的故事,则是围绕女王的“个人秀“。
虽然剧情依然对其他角色展开深入的描写,但是最终都是在反射女王个人角色。
此外,团队在第一季的打磨后对剧本的驾驭能力更强。
每一集都有各自的主题和内容,但是整体又是一条完整的大故事线(有点像是公共台单元剧的结构)。
每集的50到60分钟的长度中,一个故事被处理得很完整,完成度极高。
从内容上来说,《王冠》第二季显然更为野心,除去对大时代背景的隐喻,在单集内也采用多线叙事的方式来推动剧情的进展。
更多表达王室内和王室外,在同一时间所发生的事件。
以及它们彼此是如何互相影响。
在那个年代,冷战的局势正逐步恶化,全世界的反殖民主义也在膨胀。
日不落帝国正在面对着从二战以来最为严峻的国际形势。
编辑巧妙地弱化大时代背景的故事,在剧集中仅为点到为止。
既为剧情的推动提供线索,也不会显得剧集的重心偏离王室本身。
正如同剧集的标题《王冠》一样,归根结底,这部聚集的重心是王冠,是女王的身份。
看似对其他角色的塑造,其实也是在强调对女王的影响。
这一系列的历史事件,是如何影响女王个人,又是如何影响王冠。
例如在第六集中,那一集的重点是围绕着爱德华八世展开。
但是到最后,观众会发现,它讲述的还是女王是如何平衡王冠所代表的宗教信仰和自身的情感。
在这一季的时间内,女王的几个孩子也接连诞辰。
编剧在之前受采访时所说,第二季的重心将会转移到家庭之中。
女王和她的丈夫菲利普亲王的感情也受到新一轮的考验。
他们已经十年的婚姻不免出现矛盾与疲倦,一直活在妻子阴影下的菲利普也产生不满。
观众们能够一窥在完美的宫廷童话故事的背后,女王面对着丈夫时的情感。
在王冠的强大之下,女王本身是也是有自己的七情六欲,有着属于普通人的脆弱一面。
真正让我感受到《王冠》的魅力之处,就是仅用寥寥几笔就能够对一个角色产生无比细致的塑造与描写。
第七集中,玛格丽特公主与摄影师安东尼•阿姆斯特朗-琼斯的故事。
第八集,肯尼迪总统和他的第一夫人。
第九集,年轻时候的菲利普亲王和年轻时的查尔斯王储。
最后三级将整个第二季拉到更高的高度。
笔者最爱的就是第八集,Dear Mrs. Kennedy这一集。
史蒂芬•戴德利不愧是擅长拍摄女性的导演。
这两个几乎同龄的女性,正是那个年代被视为世界上最有名有权的两位女性。
杰奎琳•肯尼迪和女王看似是暗中较量,其实也发现彼此的共鸣。
这可能也是为何在肯尼迪总统遇刺后,女王破例让大教堂为其鸣钟默哀的原因吧。
一个小时的时间内,就将这两个女性的挣扎展现的淋漓尽致。
历史题材的剧集,又是关注在王室内琐碎的事情上。
这本是令人枯燥的话题,《王冠》却拍摄出一种史诗感。
女王在宫内的一举一动,与宫外尘世间的纷扰与喧嚣剪辑到一起。
一方面,我们可以说是王冠影响这个世界的动态。
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说是世间的大事小事,帮着塑造王冠的地位与身份。
女王总说玛格丽特公主是比她更适合当女王的人。
因为她觉得自己其实是个很无趣的人。
不喜欢艺术,更热爱赛马和打猎等传统的英式项目,被妹妹戏称为“野蛮人“。
但是也只有她能够真正做到将王冠置于一切身份之前。
如果说第一季之中,是在探讨她是如何驾驭不同的身份。
如何一点点将王冠置于姐姐,妻子,女儿,母亲这些身份之前。
那么第二季则是在探讨她是如何将王冠的身份发挥到极致。
女王又可以说是传统保守,维护着英国王室的形象与身份。
但她也选择迎合时代的变化与开放。
她勇于去做出一些改变。
如今现实中的女王已经九十多岁的高龄,可她依然能够对例如社交网络等新潮的事物保持着好奇心与探索心。
或许观众们能够在第二季中找到答案,看到她在面对批评的同时,是如何选择踏出一步谋求改革的。
(这可能也是为何英国的君主制依然能够保持,而更多的国家则是转向共和制了吧。
) 最后还是不免要提及这部剧集的灯光,场景,服装和摄影。
虽然在第一季的时候已经被无数人夸奖。
第二季中剧组依然保持第一季的高水准。
根据时间线的推移,在下一季中将由更为年长的演员来扮演剧中的主要角色们。
让我们期待更精彩的好戏吧!
Vanessa Kirby因扮演《王冠》中Margaret公主获2018年英国学术电视奖最佳女配角《王冠》第三季主演大换血,最不舍的就是Vanessa Kirby!
Kirby身高170cm,拥有完美的身材比例。
她的超凡演技让我们爱上了一个有血有肉、鲜活的Margaret公主!
即便是天生丽质的Kirby,要演绎四五十年代最出名的时髦女人,也是不容易的。
Kirby坦言,在《王冠》剧组的两年,对Margaret的深入理解直接影响了她在未来生活和工作中的时尚态度。
Vanessa Kirby:“我从不觉得自己有穿搭的天份,但看在我们在戏服上花费的心思,以及揣测Margaret这个角色——每天早上要花1–2小时决定当天穿着的女人——让我更加认识到服装设计的力量。
”她是英国400年以来第一个和平民结婚的王室,英国100年以来第一个离婚的王室,第一个用电视转播结婚实况、当年全球2亿人收看的传奇公主。
1956年26岁生日照片Margaret公主:“我知道我是谁,以及我代表着什么,”她说到,眼中带着炽热。
“一个拥有自己权利的女人。
一个摩登的女人。
最重要的是,一个自由的女人。
自由生活,自由恋爱,也能自由分手。
”乔治六世国王曾说过:Elizabeth是我的骄傲,Margaret则是我的快乐。
女王与公主如果说头顶王冠的Elizabeth II 是理想的女人范本,那么Margaret公主就代表着每一个活在现实中的我们。
Elizabeth II 隐忍、自律、有责任感,总带着温和亲切的微笑;Margaret公主任性、叛逆、脆弱、傲慢、刻薄…凡人该有的一切不完美,她都毫无保留地展现出来。
在尘世间兜转的我们似曾经历过她的忧伤、她的彷徨、她的混乱、她的自私…就在Margaret身上,我们看到了自己。
上:1940年6月公主照片 下:剧照《王冠》剧中关于公主的情节主要围绕其与空军上校Peter Townsend及摄影师Antony Armstrong-Jones的爱情传奇。
剧中的Peter Townsend与Antony Armstrong-Jones
真实的Peter Townsend和Antony Armstrong—Jones王室向来在着装上有诸多限制,Elizabeth女王只穿英国本土设计师品牌,而特立独行的公主却是法国时尚的极大拥护。
相较于Claire Foy扮演的女王着装的端庄娴静,戏服设计师们为Kirby准备的Margaret造型则更为大胆、奔放,挑战传统。
《王冠》(the Crown)第一季服装设计师 Michelle Clapton
《王冠》(the Crown)第二季设计师 Jane Petrie在遇到Tony Armstrong-Jones之前,五十年代的公主更为时尚和富有魅力。
之后受Antony Armstrong-Jones影响,她穿起了短裙,开始转变为波西米亚风。
Part 1. 舞会礼服五十年代Margaret公主衣橱里数量最多的品牌该属Dior了。
1947年Dior先生的“新风貌”(“New Look”)在战后巴黎闪亮登场。
经历了面料定量配给的艰难时期后,Dior浪漫的大裙摆,充满女性气质的细腰,俘获了17岁年轻公主的芳心。
上图:玛格丽特公主在1954年Dior发布会;左图:1951年,克莉丝汀·迪奥先生与Margaret公主在巴黎;右图:1958年Margaret和时任Dior设计师的Yves Saint Laurent 1947-1957年是Dior时装屋最精彩的十年,也是Margaret公主最美好的十年。
年轻的Margaret穿着Dior花花裙子在贵族酒会中流连,正是Christian Dior先生的“花样仕女,有着柔美的肩膀,上身风韵多姿,腰身如藤条般细腻,裙摆如花冠般丰硕”,是真正的童话公主。
第一季中Kirby的礼服裙特别精彩,有象征甜美浪漫气质的粉色和印花,有极其抢风头的金色和绝美刺绣。
Margaret特别重视裙子的肩部设计:或繁复的装饰,或夸张的领口,一定要露出锁骨,突出肩部线条!
真实Margaret礼裙剧中Kirby的礼裙在传承Margaret爱好的同时,超低抹胸式设计更为大胆性感,衬托出Margaret骨子里更浪漫自由的设定。
剧照Margaret最有名的Dior是她21岁生日时穿的白色礼裙。
白纱堆叠成肩带,绕到胸前打成结;金丝线从腰部仅沿着斜裁的裙边装饰至裙尾,然后再在肩部、右胸前略微点缀做呼应;腰部用同色腰带勒紧。
公主说这是她一生最爱的裙子。
Margaret最爱的舞裙
21岁肖像照由Cecil Beaton拍摄这条美轮美奂的裙子在剧中并没有出现,但是另外一条Dior在第二部中“Beryl”一集中亮相,场景是Cecil Beaton为公主拍摄28岁生日照片。
薄纱上飞舞着彩蝶,给人制造一种美好的童话公主幻境。
梦幻公主
剧照第二季中,Margaret与Antony Armstrong-Jones相遇。
Tony对公主的造型有很大影响。
第二季设计师Jane Petrie为Kirby制作的礼裙不如第一季中惊艳。
其中,公主预备公布与Billy Wallace订婚时穿的淡绿色礼裙用飘逸的细绒毛装饰了背部,超低的胸部显示着公主的姣好身材。
即便是参加姐姐的结婚纪念派对,也要做最闪耀的那个女人!
剧照Margaret与Peter Townsend的恋情结束于1955年;据传公主与Tony在1958年爆出恋情,并于1960年结婚。
在此阶段,公主还是非常幸福的。
从她的礼服里,我们就可以感受到她的甜蜜。
个人非常喜欢中间这条波点裙
面对第二季中不再穿大裙摆的Margaret,略有些不适应呀。
既然是富裕的王室公主,那么富人标配的皮草自然也是少不了的。
真实的Margaret比剧中的Kirby更爱穿皮草。
剧中Kirby只在女王结婚那天穿过一件白色皮草披肩!
皮草装饰
拍摄女王大婚剧情高级时装对大多数人来说,只存在梦境里。
当代女性不仅要兼顾家庭,还得在职场奔波。
Dior先生时代的晚礼服自然不能当作日装来穿。
所以能为我们日常着装提供灵感的设计显得更为重要。
Part 2 外套Margaret公主的外套款式非常多样。
我最爱她和Dior先生第一次见面时穿的天鹅绒连衣裙式大衣,特别优雅时髦。
灯芯绒材质的运用另外一件是亮紫色缎面外套,搭配碎花连衣裙和珍珠项链,非常chic。
Kirby在第二季某上层婚礼上遇到Tony时,穿的玫瑰金色、相似材质外套,大翻领设计,也算是致敬这件紫色大衣了。
五十年代公主还喜欢皮草装饰的呢子大衣。
纯皮草外套也是Margaret心头好,在不同年龄阶段都能找到公主穿皮草的照片。
第一季Kirby穿过两件风衣,其中一件是和家人一起野餐时搭配头巾穿着的。
果然风衣和头巾是绝配呀。
另外一件外套是Claire Foy饰演的女王要求妹妹等到25岁以后再和Peter Townsend结婚,两人坐在长椅上时穿着的淡黄色系大衣,内搭同色系印花连衣裙,与穿着深色、低调内敛的女王成鲜明对比。
在女王身上看到英国的传统,在玛格丽特公主身上看到的是有趣的时尚。
剧照第二季最引人瞩目的外套当属这件动物纹样毛料大衣,散发着食物链顶端王者的野性和强大,用来掩饰公主极度脆弱的内心正正好。
第二季最出名的外套Part 3 套装第二季Kirby有两套两件式套装。
第一套使用了比较前卫的面料,第二套是布满刺绣的蓝色,很雍容华贵。
现实中,Margaret公主在这个时期的套装还是比较低调的,包括她和Tony订婚发布的照片里穿的蓝色套装,没有花哨的装饰,高腰短外套搭配A字裙,倒有些乖巧了。
订婚时的官方照片
剧照Part 4 婚纱玛格丽特公主的婚纱是皇家设计师Norman Hartnell所设计,白纱礼服、长袖V领,整体简洁大方,由30米长的真丝欧根纱缝制而成,搭配夺目的钻石皇冠。
虽然公主本人一直很抵触按照传统的观念—偏向英国设计论,但是这套婚纱真的美极了。
由于公主身材娇小,所以婚纱精致玲珑,是玛格丽特公主亲自参与做成的。
因为公主的婚礼是通过电视转播的,所以必须尽可能完美复制真实的婚纱。
剧中女王的婚纱有现成的复刻可以租借,而Vanessa·Kirby比真实的玛格丽特公主高很多,怎么缝制这件婚纱成为最大挑战。
要找到一个完美的欧根纱重量,来保证Kirby穿上这条裙子时,蓬松度正正好;另外,缝制技巧和分层处理也是关键因素。
剧照
Margaret公主结婚时
由Netflix重金打造的网剧《王冠》第二季于12月8日上线。
作为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传记剧,《王冠》两季20集共花费了1亿美元的制作费。
美国流媒体的财大气粗,也让这部英国王室题材剧集摆脱了BBC剧一贯的“寒酸”,变得金贵养眼起来。
《王冠》计划拍摄六季共60集,演绎女王在位60多年来的风霜岁月,至少使用3位女演员表现女王的青年、中年、老年,以每十年为一季打造一幅宏大豪华的历史画卷。
这是一部典型意义上的“大女主剧”,然而它六季规划的篇幅也不过60集,中国的“大女主剧”通常一锤子买卖连轴转拍它个七八十集。
在第一季中,伊丽莎白初登王位,并且搭档的是第二次担任首相的丘吉尔,两位历史风云人物的对手戏给人留下很深印象。
第二季开篇是苏伊士运河战争,结束时肯尼迪遇刺。
一边是美苏争霸,一边是殖民体系的解体,日不落帝国不复昔日荣光,皇室成员的家长里短在变革的大时代下仍将继续。
1、王冠之重:神性和人性的冲突《王冠》每一集都是一个独立故事,并且都有自己的分集名称,精致的文本结构让它像是十个独幕剧合集。
某种程度上讲,《王冠》和《军师联盟》有点类似,它们本质上是历史剧,但是把历史人物的家庭生活做了很多层面的展现。
中国历史剧向来注重权谋争斗、江山社稷,《军师联盟》在司马懿家庭戏笔墨过多曾经引发不少剧迷不满。
假如非要把家庭戏看做历史剧的“尿点”,《王冠》几乎没法看。
事实上,《军师联盟》增加生活戏是为了让现代观众有更多代入感,《王冠》充斥生活戏根本在于君主立宪制下,英国皇室日常很少参与国家大事,主要便是家庭生活。
《王冠2》开始于女王“被绿”,结束于女王“被绿”,伊丽莎白二世和菲利普亲王的情感长跑是这部剧重要的一条线索。
王权和父权的矛盾让伊丽莎白二世和菲利普亲王关系一直很紧张,这一点从开篇女王和菲利普摊牌时就能看出来。
女王说道,“我们需要谈谈做哪些改变来使得婚姻维持下去。
好吧,谁先说?
”菲利普愤愤不平回应:“愚蠢的问题,目前为止我所学到的就是从来第二个开口。
”为了安抚菲利普,伊丽莎白册封了他亲王的爵位,这样他就不至于比自己儿子的爵位还低。
但这依然没能阻止菲利普出轨。
正如剧中女王所感叹:“君主政体太过于脆弱,一件国家丑闻,一切就完了。
”伊丽莎白就像一位消防员,奔走在王世家庭成员之间,小心扑灭一堆堆星星之火。
除了放荡不羁的菲利普亲王,女王那个不爱江山爱美人的叔叔温莎公爵,爱出风头、个性张扬的的妹妹玛格丽特公主也经常会点燃王室火药桶。
在第二季中,爱德华八世退位后在美国闷闷不乐,希望回国谋取一份公职,但他当年和纳粹交往的历史档案却正要被历史学家公布。
玛格丽特公主终于放弃了有妇之夫,但她下嫁之人却是一个前卫艺术家,生活作风比较超前。
女王因为之前棒打鸳鸯同意了妹妹的婚事,却没法对有历史污点的叔叔宽容。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
这句格言在剧中并非指的是江山社稷之重,更像是一种“存天理,灭人欲”的自我牺牲。
作为英国社会特殊的一个组成部分,王室成员有着严格的戒律,这使得他们无法享受普通人一样的自由和情爱。
由于本身代表英国国教,女王既具备人性又具有神性。
“人性和神性的冲突”是《王冠》一个重要的戏剧内核。
2、礼崩乐坏:点缀民主制的王室如果仅仅只是讲述家长里短的琐事,故事难免沦为狗血。
除了人性和神性的冲突之外,《王冠》贯穿始终的另外一条线索便是:君主制如何与现代社会相适应。
二战过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崛起,民族解放运动高涨,殖民体系逐渐瓦解,时代在改变。
用中国的话来讲,如何在礼崩乐坏时代退而求其次,是摆在英国王室面前的一大难题。
在君主立宪的制度设计下,王权和政府,一个属于庄严部门,一个属于效率部门,两个互相配合维持大英帝国运转。
但是二战之后,民主化浪潮席卷全球,不少君主制国家也转变成了共和制。
而在大变革时代,王室的侍臣对于这些微妙的变化却没有洞察,给女王写的演讲稿依然是一副大家长式的口气。
终于有一次,一位报社记者对于女王的发言做了严厉的批判。
刚开始,人们还比较同情女王。
但当这位记者在电视对话节目中对自己观点做了一次发挥之后,民意开始转变,人们认为王室也应该随着时代做出改变。
女王不禁感叹:“宪政危机又要开始了。
”女王随后秘密召见了这位批评者,让他给自己提意见,其中第一个得到实施的便是通过电视直播进行圣诞演讲。
录节目之前,女王紧张地在背演讲稿,她向菲利普抱怨:“我感觉自己像个演员,或者歌舞女郎,需要背台词、记角度、化妆。
”
在BBC的直播中,伊丽莎白面带微笑撑到最后一刻,以显得亲民、平易近人,当直播一结束,她立马停掉了自己的塑料假笑,变得一脸严肃。
果然,政治家都是一流的表演艺术家。
随后,为了与时俱进,摆出开放的姿态,王室开始接见普通阶层的家庭来参观王室,而不限于固定圈子。
看着昔日的礼仪、制度一点点被侵蚀,皇太后开始向女王抱怨:“这个国家君主制的历史,是为求生存不断忍受耻辱、牺牲和让步的历史。
难怪我们对于屈膝礼、礼仪和旧例如此看重,我们只剩下这些了。
我们就这样从支配统治变成提线木偶。
”这一集的名称就叫“提线木偶”。
不管是王权对于皇室成员情感生活的压制,还是新旧交替大变革时代的“礼崩乐坏”,《王冠》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使得笔者这样一个局外人,也对这个异国第一家庭的故事看得投入而不产生隔膜。
反观中国的“大女主戏”,清一色架空历史,千篇一律玛丽苏,叫人如何下咽?
文/杨文山
E1丘吉尔和他的学徒安东尼都是帝国主义者,不适合在战后风起云涌的反殖民主义中领导英国。
龙亲王和菲利普亲王,一个去梦游,一个去巡游,一下就是好几个月,也不给家里写信,女王也拉不下面子主动写信,就这么僵着。
e2菲利普亲王以为自己要艳遇了结果面对一场严肃采访,特地查了年轻时的照片,选角是有几分像。
但我觉得记者也不是个好记者,一上来就全是尖锐问题,暖都不暖一下场。
救人还送到家,这样不计成本、形式大于实质的事最有利于宣传了,但此时船上已经没有记者和摄影师了。
不给家里打电话也不写信,但给绅士俱乐部的朋友写信,还讲桃色经历。
e3资深外交家安东尼艾登被背刺了,但也是因自己犯了错误,女王给候任首相的下马威挺厉害。
剧中的女王有超越年龄的老练。
一对平民的离婚王室竟然一点办法都没有,无论是派出暗杀小队还是控制舆论。
他的戏路很窄,只能演躁动不安的亲王/王夫。
原来菲利普亲王的名号是这么来的。
e4妹妹总抱怨姐姐,但妹妹的生活比姐姐丰富多彩且自由多了,得亏姐姐承担的责任。
那个年代的帝国真保守。
e5女王被过时、守旧的官僚所包围,就很难形成对风云变幻的社会环境的准确判断,尽管她总体上是个年轻人。
基本上,这演讲可以说是在侮辱英国民众。
书呆子气勋爵讲得真好,如今帝制也是少数、逆流。
不知道查尔斯国王是不是如我们中国网络舆论以为的那样想当国王,他妈妈替他多戴了几十年的王冠,是好事。
his majesty 则无视时代的变幻,坚持让我们活在他想象的世界里,把世界形塑成他想要的样子,棒极了。
君主立宪制国家的君主从六项意见里采纳一项最简单的都如此困难,我都不敢想帝制国家的决策环境会是什么样的。
e6希特勒也想要有自己的伪满洲国,确是在别的书里读到过,这种丑闻对于脆弱的王室来说是雪上加霜。
前国王是个平庸、没有担当、交友不慎的二世祖,这没什么,只是不适合当国王,也不适合担任公职。
e7他们在歌舞升平的时候我们在大炼钢铁,想想真不公平。
玛格丽特公主是王冠的附带伤害,总是被伤害。
女王秘书汤米就像是真实世界版的汉弗莱爵士。
否决掉第一个准妹夫,挖出第二个准妹夫的黑料,妹妹当然会恨她一辈子。
女王分娩还是全麻的。
菲利普亲王是从广播中得知自己多了个儿子?
真是糟糕的结合,新娘是为了对前男友复仇,新郎是为了对母亲复仇,婚礼还在威敏斯特教堂办。
e8对杰姬的勾画耐人寻味,真够刻薄的,这种两面三刀可是交际花的品质。
道歉的那番话好像更显虚伪。
女王保持沉默保持高贵是对的。
e9没有小孩会想在这种地方坐牢。
未来国王的人格健全是很重要的,看看乔佛里、伊耿。
菲利普对这所学校有特殊情感是可以理解的,他孤独,说不上有自己的家庭,学校就是他的家庭,但他不能指望查尔斯也有同样体会。
菲利普真的越看越像戴蒙。
查尔斯可不像菲利普,没有那股狠劲,这地方容易毁了他,菲利普当年只是个没有自己国家的王子,查尔斯可是帝国的未来国王。
在这样的地方坐了五年牢,菲利普和查尔斯的亲子关系有多差能够想象。
没苦不要硬吃,他要这勇气来做什么呢,具体的活有首相在干,他妈也替他上了很多年班,幸福平静地过完一生不好吗。
e10菲利普真不让人省心。
女王的婚姻并不愉快,还生了一堆孩子。
首相的婚姻也挺一言难尽。
谁能想到午餐俱乐部、绅士俱乐部是个如此敏感的词汇。
女王36岁就生了四个孩子,还有那么多公务,是没什么时间受教育的,一个平凡的人其实做得很好了好,这季的主题是婚姻不容易,皇家婚姻更不容易。
最后一集最后的对话升华了,然后,女王从青年步入中年。
想必龙之家族的编剧有认真看这部剧。
我还只是个学生,妄谈一个父亲对自己儿子的教育也许就像闭门造车班门弄斧了。
那就只从我的观影感受和对剧集的理解来说说吧。
第九集最后,菲利普接儿子回家,女王看了自己的儿子和女儿,女儿和菲利普互动的很开心,而查尔斯则是和家庭教师或者仆人管家相处甚密,这一点在学校戈登斯顿也表现出来(查尔斯最后依偎在私家侦探怀里)。
女王没有再插手干预,也代表了女王的态度,是倾向于菲利普的教育态度,也是同样希望菲利普能变坚强的。
这在老师先前评价查尔斯时说他是 delicate时,女王表现的是担忧的状况,也因此直接决定遵循意见送查尔斯去伊顿公学。
那么再看菲利普亲王,作为父亲,他在很早之前就已经注意到查尔斯有些懦弱,我想也是正如此他才坚持将查尔斯送往戈雷斯顿,是希望在这个身体素质和学习并重并且远离家的地方能独立照顾好自己。
我想导演或者说编剧本身是肯定菲利普的教育方针的,同样也是希望查尔斯能够成为一个坚强的人,将其进行改造成一个坚定的人吧。
这多少看上去是有菲利普将自己的愿望强加在孩子身上,但转身想如果未来我的孩子怯懦又敏感同样缺乏自理能力,我想这不仅作为普通人是一个错误,作为王室甚至作为王位继承人更是一个错误。
不能说伊顿公学不能教育出好的领导者,而是查尔斯本身作为一个上位者,在伊顿公学里很大可能的是众星捧月,离家很近也可以有困难就回头看家寻求解决,没有人会拒绝帮助他。
古语“绝知此事要躬行”,确实要经历和反思才能学习。
我想剧情设计上,菲利普就是想让原本怯懦的查尔斯去体会他当时的困难和辛苦,疼痛不一定会是阴影,但疼痛会是记忆、会是教育、会是思考。
作为父亲,菲利普也表现出了关心和决绝,对于查尔斯的懦弱他做出了努力也感到了最后的无力感。
我想,这是菲利普作为父亲的感受和决定,我认同他的观点和做法,但也可以在最后片尾看出查尔斯始终无法接受。
片尾字幕中看到,查尔斯将自己的儿子送去了伊顿公学,将戈雷斯顿比做是牢笼、炼狱。
这里只是证明了查尔斯没有接受父亲菲利普的教育方法,也始终没有体悟到戈雷斯顿的集体大于个人的团队精神为重的理念。
但我认为这是查尔斯自己性格的缺陷,而这个教育也许对他是有所裨益的,起码他能更久地承受痛苦。
走入现实,我认为查尔斯被教育的很失败。
在剧中是在大学问题爆发了,但教育是一贯的,查尔斯从小就是懦弱的,长大了之后改变他的懦弱时,他更没有勇气去反抗,只是懦弱地在学校过了五年。
这到后来他与戴安娜王妃的婚姻,有很显著的体现。
查尔斯完全表现出一个自私、冷漠、毫无责任心的形象。
从一开始的结合到后面离婚,以及离婚后的态度,都始终没有本着对自己妻子、爱人、自身身份的负责任态度,仿佛像一个不谙世事少年郎只求自我的释放。
如果查尔斯是一个普通人,也许可以说是浪漫多情,但作为王储他只能说是懦弱且没有责任心。
在成年之后或者二十岁、二十出头了,年轻人可以冲动可以肆意,但得有为自己负责的理解。
回到剧集里菲利普对查尔斯,我理解的他的教育就是想让查尔斯成为独立的能为自己负责的人。
但是不想翻译了,直接放链接,看的懂英文的去看啊不光有历史对照还随便八一八出现的珠宝,第一第二季都有http://www.thecourtjeweller.com/2018/01/jewels-on-film-crown-season-2-episode-9.html?m=1下面放一些搜到的相关图片。
Philip在德国参加Cecilie的葬礼
Philip的父母和四个姐姐
中年的Philip和他母亲
Prince Charles and Prince Philip at Gordonstoun in 1962
Philip in Gordonstoun
女王,Antony Armstrong-Jones,Margaret公主
Margaret和Antony Armstrong-Jones
Margaret的婚礼
Margaret的肖像
After Philip’s absence of 124 days on his 1956-57 solo world tour, which had led to headlines about the state of the royal marriage, the Que
哈哈,发型别想变回去啦
1956年的杂志。
呼吁eden下台的群众
Queen Elizabeth II and Prince Philip, Duke of Edinburgh, pose for a portrait at home in Buckingham Palace, December 1958
. It is known that Stephen Ward, who was a gifted artist, painted a picture of the Prince
上图是第八集中宴请肯尼迪夫妇的真实历史照片,高度还原了当时的场景与服装。
以及在加纳与首领共舞的照片。
大家觉不觉得温莎公爵及公爵夫人都与历史上的真人很像?!
年轻时的玛格丽特公主真的是欧洲最美公主了。
下图是第四集中摄影师掌镜的原图,简直惊为天人。
步入中年以后,某些角度竟然与女王的扮演者有点像。
才华横溢的摄影师丈夫拍过很多大人物。
女王一家的照片,出自摄影师妹夫之手。
还有戴妃的婚纱照,是真的很有才华了。
第三季和第四季会上演玛格丽特与摄影师渐行渐远的戏码,戴妃也将登场。
期待!
过年回家之前看完了第一季,整个春节假期断断续续看完第二季。
六季之中评分最高的也是第二季,目前看来的确出彩,第一季已经很引人入胜,但个人觉得第二季更胜一筹。
原因大概是它们之间完美地实现了结构、角色转换还有个体融入宏观大环境上的过渡——如果说第一季更侧重于凸显作为个体的“伊丽莎白”“菲利普”“温斯顿”“玛格丽特”等,注重他们个人经历、身份、心境的变化,那么第二季就把他们都融入了大环境,实体一点的如社会事件(在我们看来是历史事件),人生阶段发生的大事(婚姻选择、生育)等;缥缈一点的如各种选择的意义、对情感的思考等。
比起第一季他们的个性与自传化色彩,这一季他们更有“社会属性”了一些——像是历史上偶然的因素,但又成为推动历史的必然。
第一季在结构上安排的结束就已经巧妙地揭示了第二季引入“社会性”的这种转变。
第一季由乔治六世去世,伊丽莎白公主即位开始,祖母的那封信里所说的“王权必须永远胜利”真的令人振聋发聩、感慨万千。
所有的镜头没有多少台词,却通过各种动作揭示了从“公主”到“女王”身份转变的沉重。
第一季里的伊丽莎白成为女王之后,总有种茫然无措的气质——她频繁地征询意见,有些事她想要本能地简单化,但新身份不允许她如此。
有时候她的“强硬”最终都会变成看似软弱的“让步”,但这并不代表她是无聊和乏味的,她只是作出了深思熟虑的衡量,选择了不一定是最好、但一定损害能是她认为的最小的“解决办法”。
很多事情总得有牺牲,这是常理。
这是她身份转换学习的必然过程——或许一开始人们会为这种转变替她悲哀,但在第一季后期,我已经开始觉得这是一种强大的能力,我们不需要也没资格替她悲哀。
或许她牺牲了很多东西,甘愿也好,不甘心也罢,但她变得强大,承受住了王冠的重量,在其位就谋其政,不管主观上感觉如何,但坐在这个位置上的兢兢业业和责任是令人心生敬意的。
尤其是看了第二季之后,虽然妹妹的自由自主是天性使然,但她在这个过程中也存在着一种不甘——她已经有了多数特权,却从来没有体验过“王冠”。
她想要压过姐姐,但“王冠”永远是她们之间不可逾越的障碍。
姐妹俩在第二季对峙的场面十分写实——“你享受特权,又要自由和个性。
真让你放弃特权,放弃被环绕的感觉,你做不到。
而我如果有这个机会,我一定可以。
但是我在这个位置上,我就不会不承担责任而退缩。
”几乎是所有人都会美化自己不曾有过的体验,很多人是“既要又要还要”,都是自己给自己的“围城”罢了,所以会有那么多的不快乐和烦恼。
伊丽莎白也有,但她还有王冠和王国,既然被选择,就要无所畏惧、一往直前地投入角色。
尽管有太多的恐惧和孤独,但能走下去就是强大。
所以整个第一季就是这种心理具象化的过程——通过伊丽莎白与周边环境和人的接触来构建,最后画面停留在“要记住现在是伊丽莎白女王,只有伊丽莎白女王”的肖像照上。
那一刻定格,基本上算是完成了从“公主”到“女王”初步的转变,仅仅是“身份”上的。
第二季更多的是“女王”的职责——如何履行,如何不再频繁询问他人而是自己做决定。
虽然实权并不在手中,但也不能做“提线木偶”。
显然,第二季时伊丽莎白已经不再像第一季那么无措了,她征询意见,或许心里已经有了清晰无比的答案。
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一到三集,第八集,第九集和第十集。
一到三集可以是一个首尾连贯的结构,甚至与最后一集形成了照应,把一些保留的问题放到了第二季结尾说明,甚至我觉得与第一季有联动——乔治六世在预感自己生命即将逝去之前约菲利普谈过话,希望他能成为伊丽莎白的力量去支撑她。
但其实后来菲利普大半的作为让人感觉他丝毫没听进去乔治六世的“嘱托”,他很多时候不像“力量”,而像是在不断地制造麻烦。
但第二季结尾,不知道他是真心实意还是心有策略(抓准了伊丽莎白的感情)——这让人想到他心里一直听进去了乔治六世的嘱托。
但后来我想这里他的动机是什么不重要。
他真心也好,虚情也罢,他们俩都会一直在一起。
所以我愿意相信一下积极的一面:他的童年回忆并不好,所以伊丽莎白的家庭氛围在这种戏剧设想里应该算是他的一种心理补偿,所以他对伊丽莎白的真心是存在的。
而第二季结尾的全家福,也算是一种暗示——“女王”已经成为王室结构的核心,或者说是整个国家的核心。
她已经趋于成熟、可以独当一面,虽然有很多无奈,但她撑起了“王冠”,也至少有了表层最基础的关于“个人生活”的和谐。
这种留白才最让人感到意味深长——她可能是幸福的,也可能是苦苦经营的。
但没人能认识到绝对的真实,她自己或许也不清楚,这局面到底是如何发展成这样。
马尔堡文件有关退位温莎公爵的那集在我看来算是对“个人历史观”的一种集中讨论,虽然并不熟悉这个历史事件,也没有搜索到很官方的证明该事件真实信度的资料,但这一集里涉及的东西很多——女王也会感觉到疲惫,唯一在她之上的是一个无法触及的概念,没有实体,但永存。
她想沟通但无法,而纯意念总让人怀疑,尤其是在迷茫之时。
她想单纯做一个基督教徒,施予“原谅”,但却在得知更多的真相之后,选择了“不原谅”,而这又与她内心的深层意愿相悖,这让人割裂和痛苦。
而她“原谅与否”的动机指向如何看待“历史中的个人”。
她或许可以单纯原谅叔叔,但“在历史中的叔叔”,着实复杂。
如果是真的,她不能代替别人原谅。
第九集“亲爱的肯尼迪夫人”,可以说是两个地位相似的女人的博弈、较劲和两个境遇、心态相同的女人的惺惺相惜。
这种世俗地位与精神状态的反差交织在一起的线非常精妙,在结构上编得确实好。
都说人照镜子的时候,会面对自己,也抗拒自己。
编剧或许就是用故事把这个原理演绎出来了。
同性之间发生的那种情感勾连是非常奇妙的,有时比异性的化学反应还要吸引人。
这一集最后伊丽莎白在床边对自己的反思让我感觉到她表露出来的纯善,这很动人。
总之,整个第二季看完我已经彻底倒向了伊丽莎白方面。
尽管她可能看上去不够有趣(但细节之处可以证明她其实很有趣),看上去“没有自我”(其实能做出选择就不是没有,只是她的选择一直很模糊),但我喜欢这样的状态——不是向往“女王”的生活,而是一种居其位、承其重、承受孤独、不动声色的稳定。
没错,她付出了很多,人们不是想看一个“神”在人间的代表,所以剧情也在着重突出“退下神坛”的“真实”形象。
但看到“真实”,不是让我们为她“牺牲”了多少而悲哀。
不需要为她难受,只需要对她肃然起敬。
这两季女王的青年时期真的全员演得很不错,除了主要的几个角色,我还比较喜欢汤米(退休了还为王室鞠躬尽瘁😂),当然女王的柯基真的太可爱了,每次镜头一出来我都要“哇”。
第三季进入中年,刚开始看开头,可能适应演员要一阵子,但没换主题曲我可太喜欢了,Zimmer这个主题曲yyds!
不过第三季开头感觉金属成色有变化了——难道是要凸显岁月给王权加上的变化(也是心态的变化吧)?
还有就是这个编剧的风格还是蛮明显的——马尔堡文件那集开头着急忙慌的群像和第一季伦敦大雾四天气象局内的惊慌失措简直一模一样😂后来一看果然是Peter Mogan执笔。
他好像负责了绝大多数的人正剧剧情,有一些更偏情感的剧集(第一季里关于玛格丽特公主的)中间似乎换过女性编剧来写,我记得有几集署名是Amy……不过这也不用深究。
精彩就可以了。
另外我发现大概每个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都会陷入“觉得”或者“真的”的那种怪圈吧——结构腐朽,亟需做出变化……“日不落”已经不是从前的样子了,所有的沉重正在逐渐席卷而来。
(但看到“亲爱的肯尼迪夫人”那集杰奎琳的回忆里的那段演讲,美国认为自己也是同样的情况时,我内心就觉得好吧,果然不分个体集体,都会有一样的困惑。
)忽然能理解他们每次为什么要那么郑重地说“God save the Queen”了。
因为她确实,充满力量。
保留了所有第一季的优点:细腻微妙的叙事,想表达的意思清晰明了却又尽在不言中。
这季里对女王的刻画更上了一层,把人物挖得更深了。
贯穿全季的是Elizabeth和Philip的婚姻挣扎,看得见她在心灰意冷与心意回转、失望与期望之间死循环,到头来只是无奈,结尾甚至无动于衷。
感觉Philip除了拈花惹草增添王室press crisis management 好像就没有什么别的function了。。
和这种一会儿冷一会儿热,自尊心爆棚的macho男人处一段关系--更何况婚姻--实在是太poisonous了。
不得不感叹,好在她毕竟是女王,可以afford不受到其他女人在类似状况下大约免不了收到的委屈,唯一的代价是她不能afford离婚。
E3:连刮掉胡子这件事都可以在同集头尾象征着power dynamics的转变,实在是太匠心独运了,无话可说。
E4:Margaret实在是我心目中最有公主样的女人了。
本来很期待Matthew Goode的出演,可惜他还是没能突破自己男花瓶的定位,尤其到第七集显出的人物动机太过单薄。
结尾一整段"I only have eyes for you“的sequence非常完美,从选配乐到cinematography到剪辑,对比Margaret一人在屋里起舞和Elizabeth/Philip两人转身分上台阶,睡在隔着客厅两张最远的床上。
E5:作为ex-English major不得不说语言是the key to many things. 从最开始Martin建议把average men and women换成working men and women,到结尾Lord Altrincham说:real people, average people, working people -- 不仅是对剧中文案语调的反省,也是剧本身对文字敏感性的self-fulfilled word play.E6:作为个人有着Christian forgiveness的挣扎,作为Crown有着对国家的责任。
Sometimes she just wants to be a Christian.E8:Dear Mrs Kennedy. 首先是喜剧化地展现堂堂英国女王也忍不住要嫉妒年轻(其实和她自己一样大)貌美、受过高等教育、讲一口流利法语的美国第一夫人、trophy wife Jackie Kennedy,接着几轮回转对这位夫人的印象和态度--甚至反作用有了正面的效果。
到结尾又是一番令人不知所措的道德不安,一次会面和一封信里又充满了多少女人之间的感情。
E9:看得时候非常生气,首先是reject这种“受过挫折才能成为男子汉”的hyper-masculine ideal和glorification/justification of trauma/bully, especially from the end of the victim;其次是正因为自己经历了这样的拷打,却还要如此vengefully加害自己儿子。
想起Stephen Fry在Moab里说的--starting from E.M. Forster's time,这些public schools boarding schools 培养出一代代外表端正 自我矜持 不流露任何感情的英国男人,and they're all hailed as the ideal of Englishness, of masculinity, of decency and appropriateness. 这里摘抄一段:Solidity, caution, integrity, efficiency. Lack of imagination, hypocrisy. These qualities characterize the middle classes in every country, but in England they are national characteristics also, because only in England have the middle classes been in power for one hundred and fifty years.Just as the heart of England is the middle classes, so the heart of the middle classes is the public school system.For it is not that the Englishman can’t feel—it is that he is afraid to feel. He has been taught at his public school that feeling is bad form. He must not express great joy or sorrow, or even open his mouth too wide when he talks—his pipe might fall out if he did. He must bottle up his emotions, or let them out only on a very special occasion.像Elizabeth说的,Bullied children are scarred for life, and scarred children make destroyed adults. Philip如何可以说"look at the man it's made me" -- you're the destroyed adult. 父母可以做的最恶的事就是让孩子感到父母对ta是失望的。
看着Charles躲在树干后面哭的那一幕,我希望如果有一天我有孩子 ta可以永远不要经历那样的一刻。
台词好,只是这剧情大概是让人默默体会王室专注于家庭是如何无趣的吧……
比第一季要好得多,特别是最后几集,颓亡衰败在帝国蔓延,女王孤身拼死护卫这庞大朽迈的宫廷而无力的无奈感,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的悲凉感一下子就出来了
Netflix Ultra HD plan已开,一口气看完。其实权贵的某些烦恼我有点理解不能……(话说肯尼迪夫妇嗑药是怎回事有实锤?)美方操刀弥补了BBC类英剧一贯的 额 小家气?比美剧细腻,比英剧大气,女王的首次电视演讲又是一个成长的分水岭啊……
英国版清宫剧 不用动脑子真好
單看第8集都看得搖頭,別說描繪(只可用「繪」不能用「述」實在離真實感太遠)甘迺迪夫婦的私生活編作成這個樣子非常過分,美國第一夫人豈會人前那樣評說自己丈夫劇本可信度為零,再說選角都嚇人,積琪蓮本人如果看見怕會暈倒,氣質風度差十萬八千里,容貎也老太多。英女皇對鄰邦元首夫人的態度何只官僚簡直冷漠,茶卓上果醬匙敲碟噹噹響,整場戲毫無格調。如果講究真人神髓味道別看這套劇。
剧里的菲利普亲王真的好恶心(不忠不义),这么恶心女王也都忍了,厉害。玛格丽特和托尼的爱情不知道为什么老是让我想起少女时代的Love&Girls,狂浪,他俩很般配。
从中间起女主开始发力(主要也得益于台词),表现倒是比第一季好。生硬的地方仍然不少。三星半。
这一季,两天看完。不像上一季基本都耳熟能详,这一季很多史实不甚了解,所以需要再看解说评论辅助理解。大事主要讲了两件,苏伊士运河战争or危机、肯尼迪夫妇访英。开头讲菲利普出轨、结尾还讲菲利普出轨,中间穿插玛格丽特情事。对菲利普和玛格丽特的八卦,真是没啥兴趣。关于菲利普,除了本人既要又要还要,他身边的跟班女王和政府都不把把关吗?每次都有身边人蛊惑带动。他天天不见人影,女王都不好奇他究竟去了哪里,和什么人见面?情报局都是吃干饭的?每次都是出了篓子才着急忙慌擦屁股。
神秘博士丑得让人看不下去。。
不如第一季了,一个扯淡的父亲,一个傀儡的母亲,王冠除了贵族和奢华,剩下的都是枷锁。
难说,最讨厌第十集。所以菲利普亲王花天酒地干了那么多没法见光的事儿有一句“I'm yours”就得啦?(然后之后继续花花花花是吧,不是很懂你们男的💧)也别老一个劲儿强调女王有多隐忍多坚贞了,更希望省着点这股力集火过错方,这么整好像菲利普亲王搞的那点事被淡化了一样……以及“婚姻就是妥协”这种观点真的可以扔进垃圾桶了,简直称得上现代裹小脚,醒醒,3202年了。镜头还是讲究的,除了这个也没啥了,平平平烂烂平平平平烂。
妈的真是犯贱还要看第二季!!看的好生气!!菲利普亲王就是个辣鸡!!辣鸡!!!辣鸡人渣!!不接受反驳!!!!气!!!王室的每一位都还是那么不遗余力的惹人讨厌!!!都太讨厌了!! 玛格丽特公主演的太用力了吧尴尬…………还是要肯定一下女主的演技真的非常好很有说服力
依然十分精致,但各角色立住后,故事就显得单薄无新意了,这也是传统方式拍历史传记的一些局限吧,以婚姻家庭为主旨的几集都不够有劲(第一季开始此主题就已经讲了很多集,还在反复着墨有些生厌了),以国际关系、重要历史事件为主的几集就挺好看(希望剧本能多往这方面靠,也是了解英国历史很好的切口),第八集以英国人视角看他们怎么写肯尼迪夫人就很有意思,第五集新旧价值体系冲突最佳。 并且这剧本质上是送给女王的情书,因此剧本制作等一切都要以颂扬为首,这样人物真正的复杂深刻性也就出不来了,但至少还是破除了大众对王室的完美想象。
女王执政的70年,君主制的内涵外延一直在改变。虽然是被迫的与时俱进,它要走向神坛变得更为亲民,阶级自然是没有打破,但放下高高在上的姿态确是君主立宪制能走到今天的必要条件。时至今日大概已经没人会再谈废王,但过去很多时刻曾有着宪政危机。女王用一生的勤勉和长寿,让旧制度走到了今天。玛格丽特真美,摄影师要拍出真情实感的照片,就是强行在摄影棚里搞心理治疗啊,老实说我觉得这挺冒犯但行得通。青年组杀青了,女王没能等到六季拍完先走了。她同意拍摄并出借日记是高明之举,人们看到了她的挣扎无奈和责任,而对君权、英国,是最佳文化输出。看剧的数度落泪,是为人物的命运,为这历史。王冠land on your head,you have no choice。这可以当英国现代史看。出访加纳、和肯尼迪夫人的交往,三四子出生
第一集看女王同学出轨的老公没辙然后还得操心工作简直就是当代女性日常 看了之后各位女性朋友的心情好就会多了 #爱上一匹野马 家里没有草原#
一位各种纠结的女王,看得我也很纠结。这次被豆瓣评分骗了
皇室生活泯灭人性,菲利普真是个让人讨厌的丈夫和爸爸。秘书花天酒地寻花问柳不理家事,他妻子选择离婚,女王面对同样老公却被他威胁,为了要维持住婚姻,竟然再次加封他,真是荒唐
三星半 有了Matthew Goode 剧的颜值提升了好多 但他这条故事线很乏味 女王和亲王这边的故事抓人 可一想到现实又觉得颜无法忍
s2e4那集好棒 公主探寻自我后的快乐和女王按部就班的婚姻生活切换对比
皇室纸牌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