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夜》其实可以作为一个切入角度,来观察豆瓣作为一个电影评分平台的主观性,情绪化以及不理性。
以我个人的标准来说,它顶多是一部5分的电影(满分10分):同性题材的蹭热度、文艺的外壳、俊美的主角、碎片式的情节拼贴、逻辑缺失的情节推进、学生作业般的视听语言,再加上导演试图涵盖却无法驾驭的社会热点,形成了一种杂乱的表达。
这种“文艺外壳”虽然迎合了一部分观众的期待,却难掩影片在叙事上的不成熟和内在逻辑的脆弱。
正如一些豆瓣用户用“矫揉造作”来形容这部影片——确实,这个词非常贴切。
然而,单就“矫揉造作”这一特征来说,同性题材电影中并不乏类似的平庸之作,尤其在一些欧陆小语种国家作品中,这种风格可谓常见,每年都有四五部类似的“冷门电影节一次性文艺片”上映。
男同题材尤为常见,这些影片通常拥有《绿夜》几乎相同的特征:俊美主角、同性之爱、拼贴的社会议题、学生作业般的视听语言、对大师电影的模仿痕迹。
然而,这些作品在豆瓣上的评分却和《绿夜》大相径庭:基本稳定在6到7分之间,有些甚至在IMDb上刚刚及格的电影,在豆瓣上却摇身一变成为高达8分的“文艺佳作”。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评分现象,暴露了豆瓣用户在评价电影时往往受到非电影内容因素的影响。
可能是《绿夜》因范冰冰的参与而吸引了许多平时不看同性题材电影的观众,他们对影片的“文艺”包装和碎片化表达更难接受,因而打出了低分。
而对于那些充斥小语种、观众普遍不熟悉的“文艺片”,反倒能为电影增添一种“高级感”与“文艺感”,似乎越是听不懂的语言和遥远的文化背景,越符合他们对“文艺电影”的刻板印象。
当一部电影能带来一种“陌生的异域文化”时,豆瓣观众往往会给予更高的评价,仿佛这种“不理解”就等同于“艺术价值”。
评分:5.5分/10分
个人理解,影片里存在”真实”与“虚构”。
但可能不同观众对两者的界限划分得不尽相同。
(以下包含剧透)我是这样理解的:贩毒是虚构的;女一童年的经历是真的,女一被家暴是真的,女一老公的确是心脏病死的;确实有绿发女孩这个人,不过她只是一个在女一视线里频繁出入海关、打扮独特的普通旅客;现实中两人不曾有安检通道之外的交集,更未曾造成对方伴侣的死亡。
很可能在第一幕女主根本就不曾拦下这个女孩,为了幻想在令人窒息的生活中完成一场反抗,某一天,愤怒、痛苦、忍无可忍的女主虚构了主动拦下了绿发女孩,并和绿发女孩相互扶持、杀死丈夫、逃离出走的故事。
最后还自圆其说地给“她的消失“设定了一个结局,留下了线索:比如在阿东美发看见垃圾里的白鞋、绿发女孩提过的小狗、绿发女孩留下的银行卡。
这个绿发女孩从始至终都纯粹、勇敢、反叛得非常的不真实,也似乎并无姓名,仿佛女主脑中的另一个声音,故事里,她的脚甚至完美地穿进了女一的鞋。
在这虚构的最后,女主染了绿发,在阿东理发店质问阿东“她在哪儿”“她到底在哪儿”,也是在愤怒呼唤另一个自我,尽管面对的是眼前这个高高在上的男人冰冷、轻蔑而无声的手语(这个角色是一个符号)。
女主终于意识到,一味的妥协、隐忍是无法自救的,她只能变成那个虚构中更勇敢的绿发女孩,杀死眼前这个压迫的符号,才能重获新生。
冰冰演得真好,影片包含的隐喻和深意,以及日与夜的奇幻视觉体验还是很精彩的。
先看了一会电影,发现电影拍摄手法太不成熟,再一看导演,原来是个新手。
令人不适的晃动镜头,没有电影质感的画面,浪费了两位女主演的演技。
台词也太简单粗暴了,建议编剧有时间好好研究下语言表达,而不是随意输出。
电影仅能及格,而且主要的锅在于导演,然后是编剧,再次强调,他们浪费了主演们的演技。
降低预期,硬着头皮看下去,她们亲在一起的画面,真的,得算我工伤。
《绿夜》宣传方面很到位。
范冰冰久违露面,大尺度,张力拉满,讨论女性困境,诸如此类。
太期待了,太期待了。
终于上资源了,狠狠看一波。
搞笑呢,李周映的角色跟什么似的,油腻,前半一脸“姐,被我拿捏住了吧”,范冰冰就被这迷住了,莫名其妙地迷住了,几个棉絮一样轻飘飘的镜头和对话试图表现所谓困境,反显出情愫的开端,效果还不如没有呢。
编剧和导演对犯罪的想象力几乎为零,避免更深的描绘以免露馅,然而只描画水面涟漪也能让人感到其下暗流的功夫,他们没有。
想到fk patriarchy,好,杀老公,杀男朋友,杀老爸,一个背后勒脖子,一个拿东西敲头,能有点新意吗?
想到还能更全面地提一嘴性少数群体,找一失恋喝醉的queer,偷偷进他房间里做一个莫名其妙的爱,说一句“他为什么想当女人?
当女人活着真没意思。
”,好好好,好好好。
台本更是幽默,廉价无比的互文看得我皱眉头,围绕人物的碎台词没什么,可是人物的密度轻薄还不如棉花,想致痛,碎东西至少也得是玻璃吧。
结尾很逆天,我高考作文也是这么点题的,哈哈,表扬。
有一个短评说对韩国基督教的探讨如同隔靴搔痒,何止是这个呢。
最失望的点当然是那贫乏的一分钟,气气气😡
其实《绿夜》的宣传噱头还是蛮大的,范冰冰的复出,大尺度的表演都能吸引一大波流量。
不过,小编可能看的是删减版,所谓的“大尺度”基本没见着,好像也没太大的兴趣专门去找。
全程其实在想一个问题,当年的事儿闹得沸沸扬扬,现在小刚也出来“非诚勿扰”了,冰冰也出来“庸人自扰”了,就是小崔憋着,啥时候能再看到小崔,这成了一个未解之谜。
冰冰估计也是憋坏了,这么多年的“委屈”,让她在电影里头直接开了国粹。
只是不知道,究竟是在骂谁呢。
说起来,这次冰冰又是在踩钢丝了啊。
既想着出去,又想着守身如玉。
和当年既疯狂捞金,又不想交税有一拼。
这事儿,落在其他人身上,多少也是个“苦难”的人设啊,但落在冰冰身上,怎么感觉还是不够惨呢。
故事里头,冰冰还是比较“冲”的,基本上啥话都能往外蹦。
但是这台词是在说谁还是在自省,总感觉有点模糊。
不知道所谓的尺度,是不是这段“洗澡”的镜头,这对曾经的“范爷”来说实在太小儿科了吧,压根就不能凑成宣传的噱头。
剧情没什么好说的,大概就是俩“苦命”的女人,因为“剧本要求”凑合到了一起,准备干一票大的。
反正,在她们眼里,男人是“罪无可赦”的,尤其是小崔。
不管最后归宿如何,反正冰冰在电影里头是开心了,“手刃”了仇人,享受了报仇的快意。
正如韩帅说的:一个人如果能走到毁灭感的情境中,那么让她毁灭是一个很好的祝福,和让她重生是一样的。
两个软弱的人,软弱的女人。
斗争是在限制范围内开展的,也就是说,真正的罪人根本也无关痛痒,她只是毁去了自己的镣铐,还要以燃烧自己作为代价。
新生和毁灭同时到来,宏观看,在这场赎罪中,没有任何一个人被救了。
但是她终于知道爱的感觉,那么死,也就是有价值的了。
她喷上绿色的染发剂,然后走进那个绿色的夜晚,第一次成为了加害者。
1.大概知道作者想表达什么,但剧本糙和导演功力尚欠确实影响了意境的传递,甚至故事的叙述。
2.关于多国演员合作的语言问题,不要夹杂不要夹杂不要夹杂!
一个中国女人韩语生疏很正常,这本身就是一个推动情感递进的元素,为啥要让俩演员都夹杂着说呢?
没有必要。
哪怕后期配音呢!
3.人物情感的递进根基太薄弱了,说人话就是不可信啊,怎么就那啥那啥以及那啥了?
不可信是硬伤,明臭儿。
恐怕看完这部电影的人,都很难将之归结为“爱情片”“同性爱”等类型片,比起爱意翻涌,更让人印象深刻的是惊恐不安的氛围和女人们的彼此依靠,从这个角度来看,我更愿意称之悬疑恐怖片。
首先是技术层面——光的反常运用。
女孩是绿色,第一次因要鞋进入霞的家,室内调成绿调,如下图:
以此为线,两人相好之时是冷光,如保龄球馆紫光、卫生间白光。
反之,暖光、黄光意味着危险、不安,比如丈夫打来电话霞终于接起,此时背景是黄光,夫妻两人卧室的光也是黄色调。
这是反常规的,意味着她们关系的反“寻常”。
宗教的虚伪,男人的工具。
从工具转变成自己主动交易,这是女孩豁出性命决定夺回主体性。
两人联手对抗的不是某一个男人,是次长、长发男、警察、阿光共同组成的网络,即男性统治、男权社会。
借着新闻,霞说出前史,丢下母亲或被母亲丢下实际是背叛,背叛女性本应结成的同盟,女孩的到来是另一个同盟,可被霞一次次丢下。
片尾阿光替女孩对霞说:“我原谅你了”,这亦是替母亲对霞说的。
而由男性说出口使其又有了另一层意指,男权社会对这个女人说:我原谅你了、我赦免你了、我不惩罚你了,如同工具般活着的女孩因违反规则被杀,但“我就不惩罚你了”。
这句话与警察临走前对霞说的“所有问题都解决了”异曲同工,不是安慰是恐吓,霞在护栏旁如惊恐不安的鸟,警察上前来轻轻松松达到恐吓效果,因为一切都在“他”的掌控中,此处表面看她在高位他在低位,可真是如此吗?
这又是一处反常处理。
霞三次丢下女孩,第一次因为见宣传宗教的喇叭落地无声,折返回去。
第二次是女孩将男人推下楼梯,霞被迫跟随。
第三次,她去寻找,终于主动地迎向未知,“你怕什么?
”你本就没什么可失去的了。
可惜,片子有点无线,人物骤起骤停,剧本再打磨更佳。
从题材的角度看,《绿夜》所表达的层次其实是很丰富的。
中韩移民、人肉贩毒、家庭暴力、黑帮势力、LGBT,等等。
但是,电影实际表现出来的效果却异常单薄,与其丰富的故事元素极为不符。
透过镜头的轨迹,你能意识到导演想在范冰冰素净的美貌中挖掘一些意义。
你也能感受到,范冰冰用她清冷的演技,试图塑造更多的人物内涵。
可这一切并没有在影像上形成确切的说服力,电影似乎讲了很多,又好像啥都没讲明白。
就仿佛电影结尾中,绿发女的白色球鞋,镜头给了一个特写,这是表达危险的信号,可到底是什么危险,电影转眼以一个语焉不详的姿态给观众一个“留白”。
电影中,这种刻意的留白随处可见,极大降低了电影的表现力和意义指向。
留白在艺术表达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点”的精髓是恰到好处,绝不冗余。
当龙的主体尚未画好,就企图玩留白的意涵,那只会将这条龙大卸八块,七零八碎。
《绿夜》的差和导演、编剧的功力有很大关系。
虽然范冰冰个人的演技在片中并不惊艳,但整体符合电影对角色的要求。
静霞(范冰冰饰)这个角色在设定上就是个能量不断下沉的角色。
这就像,一个厨子拿到一堆高端食材,可自己手艺不过关,最终只能搞出一个毫无特色的大锅炖。
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与之相对的,去年汤唯主演的《分手的决心》就是个很好的正面例子。
汤唯的演技算不上拔尖,尤其是看了《大明风华》后,我对汤唯的角色塑造能力是持疑的(糟糕的台词表现力)。
但是,《分手的决心》最终呈现出来的质感却韵味十足。
观众能明晰地感受到宋瑞莱(汤唯饰)身上散发出的谨小慎微,以及玻璃般的碎片感,这和她的角色身份是相符的。
朴赞郁非常善于挖掘女性演员本身具有的特质,使其融入到自己所创造的角色中,丰富电影整体的表达效果。
这是大导演的手笔,普通导演学不来。
事实上,汤唯的演技本身也不具有统治力。
什么是统治力,极端的例子可参考近期电影《五月十二月》中的朱丽安·摩尔。
其个人的角色塑造力完全超脱了剧本框架,令一旁的波特曼失色不少。
回到电影。
显然,《绿夜》在其创作上就有着巨大的问题。
电影是导演的艺术,这个锅,也不是范冰冰一个人能背的。
1. 故事情节1.1 经过开头五分钟最有张力的预告片安检戏之后,一切走向了ao3式的行文,每一个情节都感觉在铜仁里看过,标题可以是《烟花易冷》《花吃了那女孩》《末路狂花》《朱丽叶配枪》《一个像夏天一个像秋天》《双生》等等。
1.2 非常方便主义,虽然也不是完全不合逻辑,但就是发生得有点太顺其自然了——只需要一个契机,我CP们一起行动了!
有些地方不知道怎么就这么发展成这样了——我们铜仁女的详略得当!
1.3 镜头的描写方式也是ao3/lofter式的,厨子知道我们现在该看哪个位置了。
1.4 回到安检处那里我精神一振,心想不会有科幻循环吧,结果还不是!
虽然这个日常循环(之前那天的if线,如果来的不是她)的想法是挺好的!
1.5 本片中所有刑侦内容都是儿戏,不管是过海关安检、交易接头、清查现场都拍得很儿戏。
当然她们反侦查收拾得也很儿戏就算了(一觉醒来刑侦水平下降一万倍)。
1.6 每一个callback都要暂停几秒,仿佛在强调:ok你看我做callback了哦,快夸我细致,你们不就喜欢这种前后照应吗……2. 冰冰2.1 冰冰有点太知道自己美了,每次都摆出同一个角度的战损表情,感觉全程基本没变过。
2.2 冰冰怎么演啥都一股《苹果》味儿……走不出来了是吧。
不能说演技很差吧,有些微表情和小动作还挺有张力的,只是固定在这个被侮辱和被损害的形象,会审美疲劳/觉得没有弧光。
2.3 这个角色的层次感还是太差了,同样是被家暴的异国结婚妇女,唯唯的非传统蛇蝎美人(高级的猎人总以猎物的形式出现/高级的猎物总以猎人的形式出现)角色就好很多。
不知道是选本问题还是冰冰就喜欢这种苦情小女人本子。
3. 女性主义3.1 总结:一个半小时就讲了个Girl Helps Girl。
3.2 唯唯姐一部片能gank两个老公,冰冰姐一个老公得下手两次。
生命力(男权)的顽强令我震撼。
3.3 我完全理解设计她回家之后发现老公还活着然后就跳反了的情节,我理解这是为了解释女性囿于父权大环境的软弱性,但我真的会觉得小脑萎缩。
也不是厨子做什么饭我都能吃下去的。
周映动手得对,但激情误杀感觉挺小脑萎缩的;她们两互扇我真的。。。
3.4 镜像嘛,最后由冰冰姐亲自动手,象征她彻底放弃对于在父权制下忍耐生活的幻想、拯救另一个女孩和自己,最后救援不及、只救出了作为周映象征的小狗,也挺好的。
但是收尾在这,真是一点娜拉出走之外的新东西都没有啊。
3.5 这个易装者的出现就很方便,她们的讨论也挺浅白的,就完全没有互相relate呗。
3.6 所以片子到底有没有解释直女到底为什么会对父权有幻想??
结合插播的爆炸新闻,是因为父爱缺失??
4. 拉子美学4.1 一款拉子美学的堆砌!
厕投稿之集合。
知道你们爱看烟花纹身、彩色头发、电动车载人、亡命天涯、酒店时装秀、吸同一支烟、她喜欢狗、无言分手、绝不回头、我会染你的发色替你活下去,就凑在一篇里呗。
4.2 结合冰冰姐不间断的美貌暴击,很难说这不是一款爱姐文学。
4.3 有一些爱情电影不管有没有暧昧镜头,完全就是porn式的,它的行文逻辑和爱情观就像porn一样夸大其词且充满不切实际的幻想。
4.4 虽然努力设计了很多魅拉镜头,但冰冰真的一身正气;感觉冰冰是那种出走半生回来还是会和男的结婚的美姐。
“冰冰是拉拉会爱的姐“ “对,因为拉拉真的很爱直女姐”5. 语言一开头我以为冰冰说中文、周映说韩语是为了表现出像《分手的决心》一样的“翻译”(也包括情感的转达)的不可及性,但我最后怀疑只是冰冰姐不想学那么多句!
一篇与戏照应的小散文
挺浪费时间
喜欢年上,俩人都很可爱很有魅力,喜欢最后分别的部分“你知道她的眼睛是什么颜色吗”
夏天要结束了,假期要结束了,她也要和她分开了。为了逗她笑,一贯严肃的她把面具放在她的盘子里。
又是summer camp!年下刚一出场就是调皮捣蛋的感觉,好像总会惹事生非,可关键时刻还是帮年上解决问题,她对艺术理解和纯粹的追求令人动容。海边的咖啡,乱入婚礼现场,顽皮的跳海,放生牡蛎,之后就是我不经意间倒在你的怀里,那一刻似乎总是严肃的年上我相信你的心绝对化了,一衣同穿,有没有她的温度?年下又从后面追上来,又是皮皮的,你闹她笑🥹当年上宠溺的把哭笑两个面具给年下时,两个人之间的感情,其实没有多少亲密的动作、热烈奔放的表达,但暗潮涌动的暖昧情愫早已藏不住,眼神里就能感觉到她们对彼此的欣赏和惊喜,但是一切都在这个夏天,年下在年上老公前不经意的脸颊一吻是她们的告别,年上载着老公飙车的时候又在想什么呢。还有孩子们 这个夏天也是他们情感萌发的夏天,我们都舍不得这个戏剧节,我们也都舍不得这感情
你会永远记住我吗?闭上眼睛,我的眼睛是什么颜色的?
夏天海边,为你的任性花掉五千放生的生蚝。闯入陌生人的婚礼吃饭跳舞,这是一场梦还是真实。假期结束后你还记得我的眼睛是什么颜色吗?
俄语好催眠
好细腻的电影
心潮澎湃才是爱
只喜欢穿年上西装的那一段戏,好美好美
“他决定永远记住这个夏天,用手捧起这一切曾发生的片刻将它们封进草莓酒瓶中,别让任何一个记忆从指缝间溜走,那样夏天就是你的了,无论未来发生什么 它都将永远属于你...”细腻的剧本让这句“台词”更加贴切,两个人的性张力在每一场合都表现得淋漓尽致。好喜欢最后的机场告别吻,小心翼翼又热情奔放,毫不掩饰自己的欣赏喜欢,开放式结局也算是俄罗斯社会的happy ending了,毕竟生活的可能性大过体制的死气,我可太喜欢Tanya这样明媚的女性了,Maria的知性是多少人恋姐的答案,诚意满满的小成本电影,非常喜欢!
剧本写得好诶。
把记忆封存在草莓蜜酒里,它会永远属于夏天
假期
校长好宠…对剧院的每个人而言都是非常有独特意义的、忧郁笼罩下的小假期
一部小片子能探讨这么多东西,真的很值得推荐。从剧本到演员,整体上都很精巧、很用心,台词也设计得很有心意。虽然偶尔画面比较抖动,但仍然瑕不掩瑜。[剧透警告⚠]塔尼娅的个人魅力,两位老师之间陡然上升的感情,青春期无疾而终的恋爱,在儿童剧比赛中展现得淋漓尽致的大人世界,看完心情有些淡淡的忧桑……只能说毛子在这方面能引起我们的共鸣还是很多的。
关于一些短暂 关于一些回忆 关于一些夏日的痛虽然不是在夏季“无论发生什么 夏日终属于你”
吻戏呢?!
好好看😭 双女主的互动是主线,不算爱情片,但很多细节比爱情片还要浪漫。女主一长得有点像aloïse sauvage,走到哪儿都散发着姬崽的自由随性能量,一点点磨掉对方的冷漠和戒备心。她给所有人带以温暖,结尾的时候却只有她暗自伤心。她编导的儿童话剧没有得奖,评审团指责她改编的爱情故事剧本不适合儿童来演,而且缺乏情节起伏和冲突🤷♀️(在俄国播女同电影想必导演她也有类似的崩溃心情)然而我就喜欢这种叙事风格,不想要过多的抓马。结尾女一和孩子们谈心,隐喻双女主线,有don’t forget,remember的感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