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他杀了自己的狗,她杀了自己的丈夫,谁更恐怖?
那些平静的欢乐,弥足珍贵。
暴力,谎言,成年,儿童,每一个人都在压抑之下寻求自己的幸福。
非常恐怖的暴力,像传染病样,一个接着一个。
“我想改头换面重新做人,但总有事情找到我!
”以暴治暴,这就是一滩难以挣脱的淤泥沼。
“我知道距离产生美,近了就会有瑕疵,最后证明我是对的。
”主人公能开始新生活吗?
我不确定,因为人总是遵循自己旧经验去解决一切新问题。
意料之中的风格,去年这部作品在英美都获得了很不错的好评,我想主要还是要归功于主角彼得·穆兰精彩的发挥,把角色塑造的复杂多面,故事本身缺乏很强的情感吸引力,围绕主角的周边几位人物也有这个问题,导演的能力还确实有待提高。
此片的音乐非常棒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团怒火,有的人控制它,有的人却不断让它喷发。
当后者成为自己愤怒的受害者时,他们或许才会尝试着去控制,这就是一个关于改变的故事。
暴龙本来用于形容主人公的亡妻,她太胖了,走路都会让地板震颤,所以这么叫她,但她却可以原谅任何人的任何错误,是个“大孩子”,这里就多多少少含了一点讽刺的意味。
有时,或许暴龙也会想与他人友好相处,或许也会有人愿意接纳他。
他们可能会伤害到对方,因为所尝试的改变终究要有牺牲,双方的差异也会产生矛盾。
但这是好事,他们会明白自己不是无敌的。
改变也带来了积极的意义,让他们知道,自己的世界不是完美的。
听过一个“愤怒与钉子”的故事,我们忍住了愤怒,拔出了钉子,那伤口虽然不能痊愈,但是他们至少不会再受到更深的伤害。
在你我的身体里、心底深处,有一头隐形的暴龙。
年轻时,我随着这个世界恣意妄为,熟谙世事后我沉默寡言。
当我选择忍耐,对身边的人情世故宽容,我内心的暴龙便在不知不觉中“积郁”成一头无比残暴的野兽。
弱者的心底,有着难以想象的邪恶力量,好似一直都在等一个机会,然后发动对社会的致命逆袭。
这是一个关于包裹着黑暗外衣的温情夹心的故事,如果你和我一样只是一开始被几个相当不理性的暴力镜头所蒙蔽,以为这是一部相当黑暗的残酷的片子,那么你错了一半,因为接下去发生的故事急转直下。
但是你也对了一半,因为急转直下的故事并非冒着粉红色浪漫的泡泡,只是它更黑暗和残酷,但是它却奇妙的治愈了第一种暴力。
Joseph是一个中年失偶的坏老头,他寻衅滋事,谎话连篇,在社区声名狼藉,处处惹人厌烦,总是轻易的被各种小事挑起他的怒火,歇斯底里的发泄让他的人生完全失控,直到他错手踢死了自己唯一的亲人,自己的爱犬。
他突然被震慑了,他再次体会到失去亲人的感觉,心痛、悔恨但是却无法挽回,于是他尝试克制自己病态的冲动,但是这种不能向外发泄的能量几乎要将他自己摧毁了,他不明就里的跑进了一家福利商店,里面堆满了二手的衣物,他躲在衣服后面,浑身战栗,不知所措。
同样不知所措的还有福利店的店员,Hannah。
出身在富人区,笃信天主教的Hannah惊恐的看着这个不速之客,却不知怎么充满勇气的前去和Joseph交谈,并且为他祈祷,她的温暖融化了Joseph缺失关怀和爱的内心,放声痛哭起来。
但是故事并没有成为王子和公主的童话世界,Joseph并没有从此获得了拯救,反而他仍然用他粗俗的话语伤害着Hannah,只是Hannah并不放弃,表现出一个虔诚的教徒的超然人性,坚持不懈的祈祷,让人恍惚以为这是一曲关于宗教力量的颂歌。
当Hannah带着Joseph对于自己身为不同阶层的嘲笑回到自己漂亮富庶的家中,等待自己的却是让人不安的彷徨、紧张和忧虑,很快我们就看到了这个全然不同于Joseph如此潦倒和破落的人生的所谓中产家庭在虚假外衣下的绝望。
Hannah无助的面对着一个自己曾经深爱,现在既无法面对又无法放下的人们眼中的完美丈夫,一个因为自己性能力的缺陷无法满足妻子而内心扭曲变态的成功人士,他在这座别墅以外维持着翩翩风度和关怀细心,丝毫没有流露出一点内心的汹涌波涛和即将喷涌的盛怒,但是只要这扇门一关上,他就变成了一个禽兽,肆意的折磨和虐待着自己的家人,爱人和亲人。
但怒火过去,他又哭得像个孩子一般,请求Hannah的原谅,勾起两人回忆曾经当初的美好。
Hannah毫不意外的宽容、抚慰着他,接纳着他的残缺和不完美,正如上帝告诉她应该做的。
Hannah,正如Joseph后来回忆中自己肥胖的妻子,善良并对一切罪恶采取的包容。
只是她们的善良并没有如圣经里所述的那样拯救了自己的爱人,而是因为这种纵容彻底的摧毁了他们的脾性,也毁灭了自己的生活。
最终,因为丈夫目击Hannah帮Joseph在福利商店试一件参加葬礼的衣服的场面,而被报复,摧残达到Hannah所不能继续承受的地步,Hannah选择在第二天清晨匆匆的离开了家,她无处可去,因为不会有人会相信她所遭受的待遇,她找到了Joseph,他忽然成了唯一能够接纳和拯救她的人。
他们的关系发生了戏剧性的转变。
虽然这个古怪的老头总是磕磕碰碰的,时好时坏的对待自己,但是Hannah总是感觉到一种温暖和安全感。
于是她参加了Joseph老友的葬礼,剥离了感伤和遗憾以后,那个葬礼更像是一个温馨的家庭派对,彼此陌生的人们之间弥漫着理解和亲切,Hannah在这些人中逐渐放松和享受难得的自由和肆意,她愉快的笑着,舞蹈着,喝酒攀谈,仿佛从来没有这般被简单朴实的生活滋养过。
清晨,当她听到Joseph边做着自己爱喝的仅加牛奶的茶,边说起自己五年前去世的老婆,因为庞大的身材而被自己昵称为“暴龙”时,她彻底的融化了,她爱上了这个自称不是好人的怪老头。
而Joseph对于前妻的思念和爱也忽然打开了闸门,汹涌而来,他拥抱着Hannah却若有所思的了悟,正因为Hannah所经历的苦难,那些似曾相识的瘀伤和红肿,让Joseph对自己的妻子有了更深的认识。
这个陌生人的痛苦忽然成为拯救Joseph灵魂的良药,他忽然明白自己无法抑制的狂躁和暴力的缘由真是因为他曾经有一个如此深爱或者说是溺爱自己的人,却没有被珍惜,那种隐含在潜意识中自己不想面对的遗憾,成为他深深的枷锁。
至此,Joseph 的灵魂得到了彻底的救赎,他似乎从来没有那么清楚的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于是他觉得自己应该帮助Hannah去面对她的人生。
故事的高潮出现了,Joseph拿了Hannah的钥匙,小心翼翼的打开房门,一间间的寻找她那在清晨应该熟睡的人渣丈夫,准备狠狠的给他一拳,没想到的在最后一个房间,看到的是一具已经死去数日,已经开始招惹蚊蝇的死尸。
是的,就是在那一夜,Hannah无法忍受变态的丈夫强暴自己,还意图在她的身体里插入玻璃,为了自己仍然保留希望成为母亲的机会(一个传统美德的女性的愿望),和这些年所经历的所有非人的待遇叠加的压抑总爆发,她拿起了一旁散落的刀子,直直的插进了丈夫的脖子,利落的割断了他的大动脉。
在几乎毫无意识的情况下,痛快淋漓的完成了这么一个了断。
直到Joseph不可置信的回到自己的家中,看到沉浸在爱和家庭温暖中的Hannah,和她破费心思的准备妆点房间的鲜花和正在准备的食物时,他似乎仍然不敢相信自己眼睛曾看到的一切正式这个逆来顺受、可怜而善良的女人所作所为,观众也不能。
但是事实就是这样,残酷、血腥,但是那样美丽和让人着迷。
从此,王子终于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每星期祭扫自己一直忽略的老朋友,并且看望自己落难在监狱服刑的公主,等待着公主真正被救赎的时刻。
这看似不算什么快乐的结局却带有让人满足的温暖,似乎这样的结果对男女主人公是最好的结局。
我一直对台版翻译的片名《沉睡的暴龙》很有兴趣,谁是暴龙?
谁在沉睡?
是所有像Joseph和Hannah丈夫的施暴者?
还是那些像Hannah一般的受暴者?
也许还有更多人,Joseph的妻子,邻居孩子Sam,Sam的母亲,那些忍受着恶犬骚扰的邻居们,或者更多的,每一个观众和我们每个人。
我们对于生活中问题、伤痛、不公的麻木和容忍,让我们做得还不如一个癫狂的Joseph那样勇敢。
我们是否也在等待自己的临界点,等待瞬间爆发时的无意识,等待纵容之后的对彼此的毁灭,我们正在将自己酝酿成一条随时爆发的暴龙。
片中有这么一句话:“动物在临界反应之前,只能承受一定量的羞辱责罚,这是它的天性,懂吗?
”
这是部太压抑的电影,就像海报的设计风格一样,电影也充满了浓郁的黑色气息。
一开始男主角的各种暴力表现,加上酒后的喃喃自语,以及不受控制的愤怒,就让人觉得莫名的压抑,男主角的暴力似乎是不受控制的。
随着剧情的发展,我们知道了他一塌糊涂的生活,老婆去世了5年,身边没有任何子女或者亲戚,心爱的狗被自己不小心一脚踢死,最好的朋友也因为癌症即将离世。
他每天喝酒赌博度日,动不动就迁怒于别人,他的愤怒让人摸不着头脑,令人生厌。
直到有一天,他在怒不可赦的时候跑进了一家店,为了平复愤怒而躲了起来。
小店的女主人,也就是女主角,是个前程的基督教徒,她不停的安慰他,甚至为他祈祷。
可惜男主角并不领情,甚至恶言相向,说她是因为没有孩子才笃信基督教。
故事情节随之转向女主角,她的生活看似幸福(除了没有孩子),其实他丈夫是个人前有礼,人后变态的伪君子,他不停的怀疑、折磨、侮辱、甚至殴打她。
男主角多次光临她的小店,有一天被她的丈夫撞见,其实本来并没有什么的二人在她丈夫多疑的眼里却成了妻子的不忠行为。
然后就是一番不由分说的殴打和侮辱,虽然女主角则一再忍让,最终还是受不了折磨离家出走。
她来到男主角家里,男主角看她没有亲人朋友接纳,只好让她暂时住下,他们一起度过了几天有时尴尬有时融洽的日子,两个人都喜欢上了对方。
最后男主角决定彻底解决问题,拿了她的家门钥匙,准备去找他丈夫说清楚,却发现女主角那天其实是把他杀了之后离家出走的。
电影为什么叫“暴龙”?
片中的解释是男主角给死去的妻子起的外号,因为他妻子很胖,每次上楼都像是有只暴龙在楼梯上。
其实人内心的愤怒就像是深藏在体内的暴龙,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爆发。
男主角时常被自己的暴力倾向困扰,他自己也说妻子是个好人,但是如果妻子还活着他依然还是会像对待狗一样的对待她,因为他就是这样的人。
而女主角则将自己的愤怒深深隐藏,几次她丈夫对她施暴之后她都选择原谅他,可是从她的眼神看得出她内心的“暴龙”已经形成,直到最后愤怒将“暴龙”“激活”,犯下大错。
为什么他们会被暴力所困扰?
从男主角的口中大概能得到答案,他说恨他的父亲,所以我们大概能猜到他小时候的经历。
邻居小孩子更是为这点提供了印证,孩子的经历其实就是他小时候的缩影,看到孩子充满暴力的环境就如同看到以前的自己。
施暴的人和被施暴的人到最后其实都是受害者,这其实就是导演想告诉我们的。
最可悲的是那个邻居的孩子,最后被恶狗咬伤了脸,他的未来会不会还是在这样的暴力环境里打转呢?
真叫人为他捏了把汗。
还好导演安排了一个还算是光明的结局,不然看完电影观众真的可能会“郁郁而终”。
一部挺沉闷的片子,但是两位主演的从容的演技为本片增色不少,一位率性而为,一位隐忍负重。
暴龙导演用现实主义方式讲述了一个暴力的男人遇到一个承受家暴的女人。
其中他的好友的女儿的一句话点亮了本片:当受到家暴的女人来找他时,他问道该怎么办,好友的女儿说“是不是让你回想起过去某个人”。
人生是像一场流动的聚会,你总会碰到那么几个人,你会惊诧于自己释放的邪恶也会在别人身上找到,那并不是你的特质,而是角色所赋予的意义。
在抽象层面上解释了一些事只是有可能发生,而并不是必须发生的。
关于狗,本片赋予了不同的意义。
约瑟夫在开头赌博输钱后直接粗暴地杀死了陪伴自己多年的狗,尔后在影片后段冷静而理智地杀死了邻居家的狗。
两者都是基于愤怒,前者是对赌场和生活种种不满,是一种负面情绪的宣泄,好像一条狗咬死了另一条狗。
后者是为小男孩受伤的脸愤恨鸣不平,他深知曾经自己就像狗一样对待身边的人,而这次他真切地看到了一张天真无邪的小孩是如何被伤害,也许他也同时杀死了自己心中那条不知何时会出现释放极强破坏力的狗。
当他平静地望着眼前狗主人嘶吼着挑衅,而充耳不闻或不为所动时,我想他已经全然明白一些事,而且这些事越早明白越好,可能有的人一辈子也不会明白:当你懂得如何控制自己而不易受他人影响时,你的情绪和态度会为你开启一扇门,心智成熟迎接新的生活。
至于约瑟夫是如何重新找到新生,或者说如何治愈了他波动的情绪和粗暴的脾气?起初我设想的是信奉天主教的汉娜会给他来一场专项的心理治疗,让上帝无所不能的爱去感化这个迷惑的老头,但是随着情节的推入才发现汉娜在一次次承受家暴后早已不再单纯地信奉上帝。
影片之外我才发现其实心理学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种巫术,它会用某种合理的方式让你去接受和吸收原本你不愿接受的东西,好像一桩植物活生生地矫正为正常的生长姿态,也许结果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但是对过程而言仍然是一种人性的扭曲,心理学告诉我们:接受并走向这个社会和世界才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
但是一切并不是想象中的那种完美。
除此之外,本片给出了一个更为满意的答案,对约瑟夫而言就是他所说的相距的爱。
他保留着生活中种种的不满,客套礼貌的交往着而不愿太过了解彼此。
他不习惯两个人共居一室,害怕近距离会暴露他身上太多的缺点,特别是他像狗一样粗鲁的言行。
他了解自己的这种自我保护机制已经被多年一层不变的生活练就成型,他需要一些距离,以确保对方在危险界限之外,而又在爱的范围之内。
当两人提及暴龙的时候,却意外地和他死去的妻子同时出现。
一只巨大的暴龙,用来形容他的妻子肥胖的身材,在上楼时会让整个地板发出巨大的声响。
这就是暴龙,仅此而已。
对房间里的人来说,也许会听到有些奇怪而可怕的声响,但是当你打开房门的时候,就会发现其实并没有真正的暴龙,只有一个率性的老头。
也许他的脾气没有那么好,但那只是他保留着的一种拒绝懦弱的姿态,而不是邪恶的异类。
他需要更多开怀的微笑。
“你是除了萨缪尔以外,唯一对我微笑的人,我想要它,我想要那微笑渗入我的生命,点亮我的生活,我只是想看着你,仅此而已,不想了解你,因为我知道一旦了解你,你就有缺陷了。
”
一身街头随意打扮的男主角从一条陋巷的赌马场走出,因与别人争吵无法控制自己的怒气而踢断了自己心爱的狗的肋骨,狗随后死去。
这是本片中男主角的出场方式,从这一场景与随后的几个场景可以看出,男主角是一个:混迹街头、无法控制自己愤怒、独处的老人。
之后,在男主角一次后悔自己发怒的过程中,女主角出场,从她的出场方式可以看到她善良、乐于助人、有坚定的信仰,通过她的帮助,男主角的情绪得到平复,并对于信仰有了新的改观,这在男女主角第二次相遇中可以看出——男主角受到女主角的影响,当晚并没有对带狗欺侮小男孩的邻居动手,这也是影片中他的第一次反常的隐忍,随后在第二天,汉娜向男主角/观众透露:她当晚曾为男主角祈祷(这无疑体现了创作者对信仰力量的认同)。
本片所有的故事,即在以男主角以及几个配角为代表的一类“街头人士”,与女主角及其丈夫为代表的“宅邸人士”之中发生。
一.街头人士及其暗语:Tyrannosaur片名Tyrannosaur来自于男主角对去世妻子的嘲讽(男主角听到Tyrannosaur便会情绪失控),其妻子终日吃垃圾食品,遂得糖尿病招致截肢与失明最终死去,在现实中的欧美国家,这类疾病一般多发于阶层地位较低的社会成员,可见设想到其妻子生前男主角所处的贫穷而又粗鲁的家庭环境,男主角的朋友也是“街头人士”典型的代表,在酒吧以身为凯尔特人的口号(原始性)为男主角抱不平、言语中夹杂着电视栏目俗语(处于传播框架尾端,受大众传媒控制),还有一个典型的形象即是邻家的小男孩,他的每一句台词都饱含着街头气息的幽默,无论是困境、尴尬还是危险,他都能不慌不忙地揶揄两句,这和男主角对妻子Tyrannosaur的嘲讽一样,只有在街头文化的语境里,直接、随意地侮辱自己妻子才不会显得突兀,这一幽默的侮辱背后需要对粗鲁的认可、对礼规的不服从、底层人天生的幽默感,但最核心的是这背后的人情味,正是这一点让他们和“宅邸人士”泾渭分明。
事实上,故事开始于男主角妻子去世五年之后,与此同时男主角最后一个挚友也不久于人世,男主角所处的是一个逝去中的旧世界与尚未准备好面对的新世界的交界处,Tyrannosaur之所以让他情绪波动,即在于这一词语来自于他回忆中的旧世界,在那里他嘲讽妻子、与挚友一起行恶。
可到了现时境地,他不知道该如何选择,于是便本能的继续行恶,直到他遇到对信仰充满热情的女主角。
二.宅邸人士及信仰之所以将汉娜及其丈夫称为“宅邸人士”,因为他们所有的交流几乎都发生在阴暗的室内,他们生活之处和街头人士不同(男主角可以在草坪上和对门家阳台上的邻居交流),完全无法从外面窥探,也正因如此他们每个人的变态、阴暗才不会暴露,尽管他们的住处“五个房间,两个车库,修剪整齐的草坪”,但彼此之间的生活则保持着礼貌的完全的隐蔽,换言之即宅邸人士没有街头人士那般原始的人情味。
和宅邸人士关系最为密切的符号,即影片中女主角与丈夫笃信的信仰,在上文中关于男女主角第二次相见的场景分析中提到,创作者虽然展示了有信仰者的危机,但危机却并不是来自于信仰本身,而是来自于信徒自身的错误,如女主角自己造成将自己困住的幸福家庭谎言、惧怕戳破自己谎言的懦弱导致自己受害、饮酒等等,所以,在女主角向耶稣照片投掷东西时,耶稣并不是遭到信徒反叛的封建符号,而是一个受误解的信仰圣人,这也正是创作者内心所相信的。
三.影片中的显性文本与隐性文本从以上的情节与人物描述不难看出,在影片中存在着创作者影响下的双重文本,一个是显性文本:失意的街头男子的老友不久于人世,他意识到自己面对着旧生活的逝去,他追寻他人的拯救与依靠,找到了微笑的看似善良的女店员,在来回的交流中男子仿佛找到了有瑕疵但可以容忍的新生活,却得知女主角已经谋杀了自己的丈夫,尽管如此,他仍然选择原谅她,并等待她出狱与自己过上新生活。
但在这层文本之下,是创作者自己的意识形态明显存在的痕迹,即本片在上文中已经指出的隐性文本:女主角在电影开始呈现的宗教的救赎姿态,使迷惘中的男主角萌生了极大的感触,使他意图放弃自己的旧生活,走向获得拯救的新生活,此时的女主角和创作者站在宗教的同一战线(女主角夜晚祈祷→主角便没有打带狗人),但随后影片通过对女主角违背宗教姿态的饮酒、懦弱、谎言、谋杀的行为来展现出女主角并不是信仰的所谓代表,但创作者对信仰的看法并没有随着女主角的变化而变化——女主角成了假信仰者,男主角心里所追寻的信仰的拯救其实并不存在,所以,他对以往的旧生活的摈弃是无妄的,男女主角都未能真正的走出各自的问题,在女主角对男主角发火并要求其离开后,她便已经失去了有信仰者的光环,逐渐展开了自己虚伪生活的真实画面,事实上她和男主一样,是追寻拯救的无信仰者,这一文本体现了创作者对宗教信仰的意识形态,这种意识形态倾向直接导致了他在创作女主角行为时全然不归结于宗教而只归错于女主角的行为。
总的来说,导演本身是站在有信仰角度去阐述故事的,是一个受难者追寻信仰之力的过程,导演并不意在于讨论信仰被挑战的危机,而在于讨论无信仰之人的危机,在这一语境下,导演随意地将两个无信仰之人尚未解决的危机用善良的情节掩盖,这正是有信仰的意识形态明证。
记得在多年前曾写过一篇文章。
大意是说如今的英国就像是夕阳,残喘得带着余晖向天边的角落沉沦。
对于这点,生活在这个国家的人们都很清楚。
尽管时不时,英国人还是会将这个国家曾经有过的辉煌拿出来,孤芳自赏一下,带着酸味地来满足一下自己的虚荣心。
在英国生活了近十年的我,接触过这个国家各个社会阶层、各个年龄层次、各种教育背景的人。
感触最大的一点,便是人们会在不经意间流露出一种今不如昔的悲伤感。
尤其是一些中年以上的中产阶层,常常会对社会道德标准的降低而唏嘘不已。
对于此,有些电影人开始将他们的目光投向了现实社会的症结处。
通过他们的电影,观众看到了英国的另一面。
和前几年的《这就是英格兰》(2006)一样,《暴龙》/Tyrannosaur(2011)同样关注了英国普通人的生活境况。
在这样片子中, 观众找不到英伦时尚的精致, 嗅不到皇室的贵族味, 觅不到莎翁笔下的风花雪月,也看不到私家侦探或MI5间谍们的神秘身影。
应该说,这两部片子对英国现状的关注更接近于狄更斯笔下的英国—萧条中带有一丝伤感,伤感中透露出一丝希望,希望中又流露出一丝痛。
所不同的是狄更斯笔下的英国以及根据其小说所改编的电影对于当代的观众而言多了一层历史感,而《这就是英格兰》和《暴龙》则是对当下英国底层社会的真实写照。
这类影片往往没有做作的精雕细琢。
但其略带粗糙质感的电影画面却恰如其分地将残酷的现实社会层层剖析并一一呈现给了观众。
事实上,《这就是英格兰》和《暴龙》这两部片子在制作上还是相当有些渊源的。
《暴龙》的导演Paddy Considine和《这就是英格兰》的导演Shane Meadows是多年的好友,两人同上一所学校,并一起组过乐团。
而Considine作为演员的成名作便是由Meadows导演的。
Considine也参与了《这就是英格兰》的剧本创作。
两部片子的制作人都是Mark Herbert。
同样的,这两部片子都得到了众多好评,并赢得了包括英国独立电影奖在内的多项奖项。
相比于《这就是英格兰》单纯对于英国底层社会生存现状的探讨,《暴龙》则加入了一条对跨社会阶层交集的叙事主线。
片子的男主人公Joseph (Peter Mullan) 是个有暴力倾向的中年鳏夫。
酗酒的毛病让他徘徊在自我毁灭的边缘。
他的形象让我想起当年住在诺大附近时,经常在路上碰到的一个酒鬼。
差不多的岁数,同样有点邋遢,不到四、五点钟便喝得醉醺醺的,一路走来摇摇晃晃,嘴上不是自言自语,便是骂骂咧咧。
每每看到他向我走来,我便有意无意地绕到马路对面,唯恐他一时失去理智,抡起手里的酒瓶子向我头上砸来。
而影片中的女主人公Hannah (Olivia Colman)的形象也很典型。
她是个慈善二手店里工作人员。
在英国这样的小店满大街都是。
店员也以义工为主。
这些店员中有的是退休人员,有的是家庭主妇,也有的是为了给自己简历上多添一笔工作经验的学生。
对于前两类人来说,收入并非他们到慈善店做义工的初衷,因为他们往往衣食无忧。
他们参加义工是为了为社区服务,但同时也是为了那条让他们与人沟通以及体现自我价值的渠道。
而电影则将这两个典型形象交织在了一起。
在影片开始的时候,Joseph便是以一个需要救助的形象所出现。
他似乎总是控制不了自己的一举一动,从而让自己陷入不断的麻烦中。
然而在他看似乖戾的外表下隐藏着一颗孤独的心。
他几乎没有什么朋友。
唯一的爱犬也被他在阵怒之下踢死了。
住在“下只角”的他,整天面对的是肮脏的街道和自己狭小棚屋的黑暗和局促。
而Hannah则以一个救助者的身份出现在观众面前。
笃信上帝的她看似有个令人羡慕的平稳生活。
她试图借助上帝的名义来开导躲入慈善店的Joseph。
然而随着得剧情的发展,我们看到在Hannah那平静的表面下藏着对家暴的隐忍和恐惧。
而上帝只不过是她为了给自己承受创伤所找的一个借口, 并以此来麻木自己内心的苦楚,逃避现实的残酷。
可以这么说,两人虽然在表面上一扬一抑,但内心都是孤独无助的。
而与两人相对应的则是为让人胆战心惊的两个角色—Joseph领居的那个混混男友Bod (Paul Popplewell) 和Hannah的老公James (Eddie Marsan)。
前者比Joseph更暴力。
整天带着条斗犬以欺负弱者为乐。
而后者则在是虚伪的代表。
在外人面前他戴上文质彬彬的面具,而在家里却时时对妻子的身体和心灵进行双重折磨。
前者总是对女友的儿子呼呼呵呵,并无情的将小男孩心爱的玩具丢给他那条恶犬取乐;后者则总是疑神疑鬼,时刻监视着妻子的举动。
尽管两人分处社会的不同阶层,但都代表着道德的沦丧和严重的社会问题。
与此同时,小男孩受伤的脸和Hannah的身陷囹圄都让人在感到错愕的同时对英国社会的深层问题唏嘘不已。
电影并未将英国描绘成一个绝对绝望的国度。
结尾处逐渐转为明亮的色彩处理,多少让人感到了一丝希望。
然而,尽管电影的焦点对准了社会问题,却未能给出实质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也许,对于很多英国人来说,这是个棘手而又难以回答的问题。
不合理的社会福利制度在帮助有需要的人们的同时也豢养了一批像Bod那样靠福利吃饭,整天无所事事的街头混混们。
这群人往往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少有上进心,对自己的未来也从不报什么希望。
他们靠着政府的救济,混吃等死。
这群喜欢摆出一幅“老子是流氓,谁怕谁”的态度的年轻人总会让一些稍为上了点年纪的人或受过教育的人感叹一声世风日下。
而以James为代表的伪君子们,也少有真正的关心过社会问题。
对于这群人,自己的私利、权势、和利益才是根本。
而像Joseph和Hannah这样夹杂在两者之间的小老百姓们,面对这样一个问题社会往往显得势单力薄,有心无力。
当然, 电影人不是社会专家、也不是政策制定者。
对于让首相等人都抓头脑疼的问题,如果非要他们在一两部电影中给出个明确的解决方案,似乎有些强人所难。
所以对于像《暴龙》和《这就是英格兰》这样能够关注现实题材并予以挖掘的电影,已经让人看到了英国影人对社会问题的敏感度,并不得不对他们所表现出的诚意而感到敬佩。
这是一个关于包裹着黑暗外衣的温情夹心的故事,如果你和我一样只是一开始被几个相当不理性的暴力镜头所蒙蔽,以为这是一部相当黑暗的残酷的片子,那么你错了一半,因为接下去发生的故事急转直下。
但是你也对了一半,因为急转直下的故事并非冒着粉红色浪漫的泡泡,只是它更黑暗和残酷,但是它却奇妙的治愈了第一种暴力。
Joseph是一个中年失偶的坏老头,他寻衅滋事,谎话连篇,在社区声名狼藉,处处惹人厌烦,总是轻易的被各种小事挑起他的怒火,歇斯底里的发泄让他的人生完全失控,直到他错手踢死了自己唯一的亲人,自己的爱犬。
他突然被震慑了,他再次体会到失去亲人的感觉,心痛、悔恨但是却无法挽回,于是他尝试克制自己病态的冲动,但是这种不能向外发泄的能量几乎要将他自己摧毁了,他不明就里的跑进了一家福利商店,里面堆满了二手的衣物,他躲在衣服后面,浑身战栗,不知所措。
同样不知所措的还有福利店的店员,Hannah。
出身在富人区,笃信天主教的Hannah惊恐的看着这个不速之客,却不知怎么充满勇气的前去和Joseph交谈,并且为他祈祷,她的温暖融化了Joseph缺失关怀和爱的内心,放声痛哭起来。
但是故事并没有成为王子和公主的童话世界,Joseph并没有从此获得了拯救,反而他仍然用他粗俗的话语伤害着Hannah,只是Hannah并不放弃,表现出一个虔诚的教徒的超然人性,坚持不懈的祈祷,让人恍惚以为这是一曲关于宗教力量的颂歌。
当Hannah带着Joseph对于自己身为不同阶层的嘲笑回到自己漂亮富庶的家中,等待自己的却是让人不安的彷徨、紧张和忧虑,很快我们就看到了这个全然不同于Joseph如此潦倒和破落的人生的所谓中产家庭在虚假外衣下的绝望。
Hannah无助的面对着一个自己曾经深爱,现在既无法面对又无法放下的人们眼中的完美丈夫,一个因为自己性能力的缺陷无法满足妻子而内心扭曲变态的成功人士,他在这座别墅以外维持着翩翩风度和关怀细心,丝毫没有流露出一点内心的汹涌波涛和即将喷涌的盛怒,但是只要这扇门一关上,他就变成了一个禽兽,肆意的折磨和虐待着自己的家人,爱人和亲人。
但怒火过去,他又哭得像个孩子一般,请求Hannah的原谅,勾起两人回忆曾经当初的美好。
Hannah毫不意外的宽容、抚慰着他,接纳着他的残缺和不完美,正如上帝告诉她应该做的。
Hannah,正如Joseph后来回忆中自己肥胖的妻子,善良并对一切罪恶采取的包容。
只是她们的善良并没有如圣经里所述的那样拯救了自己的爱人,而是因为这种纵容彻底的摧毁了他们的脾性,也毁灭了自己的生活。
最终,因为丈夫目击Hannah帮Joseph在福利商店试一件参加葬礼的衣服的场面,而被报复,摧残达到Hannah所不能继续承受的地步,Hannah选择在第二天清晨匆匆的离开了家,她无处可去,因为不会有人会相信她所遭受的待遇,她找到了Joseph,他忽然成了唯一能够接纳和拯救她的人。
他们的关系发生了戏剧性的转变。
虽然这个古怪的老头总是磕磕碰碰的,时好时坏的对待自己,但是Hannah总是感觉到一种温暖和安全感。
于是她参加了Joseph老友的葬礼,剥离了感伤和遗憾以后,那个葬礼更像是一个温馨的家庭派对,彼此陌生的人们之间弥漫着理解和亲切,Hannah在这些人中逐渐放松和享受难得的自由和肆意,她愉快的笑着,舞蹈着,喝酒攀谈,仿佛从来没有这般被简单朴实的生活滋养过。
清晨,当她听到Joseph边做着自己爱喝的仅加牛奶的茶,边说起自己五年前去世的老婆,因为庞大的身材而被自己昵称为“暴龙”时,她彻底的融化了,她爱上了这个自称不是好人的怪老头。
而Joseph对于前妻的思念和爱也忽然打开了闸门,汹涌而来,他拥抱着Hannah却若有所思的了悟,正因为Hannah所经历的苦难,那些似曾相识的瘀伤和红肿,让Joseph对自己的妻子有了更深的认识。
这个陌生人的痛苦忽然成为拯救Joseph灵魂的良药,他忽然明白自己无法抑制的狂躁和暴力的缘由真是因为他曾经有一个如此深爱或者说是溺爱自己的人,却没有被珍惜,那种隐含在潜意识中自己不想面对的遗憾,成为他深深的枷锁。
至此,Joseph 的灵魂得到了彻底的救赎,他似乎从来没有那么清楚的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于是他觉得自己应该帮助Hannah去面对她的人生。
故事的高潮出现了,Joseph拿了Hannah的钥匙,小心翼翼的打开房门,一间间的寻找她那在清晨应该熟睡的人渣丈夫,准备狠狠的给他一拳,没想到的在最后一个房间,看到的是一具已经死去数日,已经开始招惹蚊蝇的死尸。
是的,就是在那一夜,Hannah无法忍受变态的丈夫强暴自己,还意图在她的身体里插入玻璃,为了自己仍然保留希望成为母亲的机会(一个传统美德的女性的愿望),和这些年所经历的所有非人的待遇叠加的压抑总爆发,她拿起了一旁散落的刀子,直直的插进了丈夫的脖子,利落的割断了他的大动脉。
在几乎毫无意识的情况下,痛快淋漓的完成了这么一个了断。
直到Joseph不可置信的回到自己的家中,看到沉浸在爱和家庭温暖中的Hannah,和她破费心思的准备妆点房间的鲜花和正在准备的食物时,他似乎仍然不敢相信自己眼睛曾看到的一切正式这个逆来顺受、可怜而善良的女人所作所为,观众也不能。
但是事实就是这样,残酷、血腥,但是那样美丽和让人着迷。
从此,王子终于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每星期祭扫自己一直忽略的老朋友,并且看望自己落难在监狱服刑的公主,等待着公主真正被救赎的时刻。
这看似不算什么快乐的结局却带有让人满足的温暖,似乎这样的结果对男女主人公是最好的结局。
我一直对台版翻译的片名《沉睡的暴龙》很有兴趣,谁是暴龙?
谁在沉睡?
是所有像Joseph和Hannah丈夫的施暴者?
还是那些像Hannah一般的受暴者?
也许还有更多人,Joseph的妻子,邻居孩子Sam,Sam的母亲,那些忍受着恶犬骚扰的邻居们,或者更多的,每一个观众和我们每个人。
我们对于生活中问题、伤痛、不公的麻木和容忍,让我们做得还不如一个癫狂的Joseph那样勇敢。
我们是否也在等待自己的临界点,等待瞬间爆发时的无意识,等待纵容之后的对彼此的毁灭,我们正在将自己酝酿成一条随时爆发的暴龙。
片中有这么一句话:“动物在临界反应之前,只能承受一定量的羞辱责罚,这是它的天性,懂吗?
”
暴龙醒了又睡,可是它永存在心里。很喜欢这片子,我老了的时候如果不能活的淡然,那我不要妥协,即使会变成暴龙。感谢@Eudemonia-moon推荐
很英伦范儿那么英伦范儿是个啥样子呢你要知道英伦的痞子不同于其他地方他们都很英伦范儿
搜狐热播推荐才看的,烂片!男主角像英版布鲁斯威利斯,本以为是个爆戾中年男人除暴安良的故事,有道格拉斯在城市英雄的感觉,剧情缺少张力,几乎没有看点,浪费时间
喜欢这个糟老头,彼得·穆兰。这个电影,可以看作是《蛮童之歌》(男孩A)的老年版,各种性格角力,各种莫名吸引,各种违心抗拒,各种意外的情绪拐点。结尾稍弱,表演满分。
sad sad story~~I can feel the anger & helpless.....
7.6「為什麼說霸王龍?」「啥?」「你妻子啊,你說什麼霸王龍?」「呃,就是個暱稱,開玩笑而已。你看過《侏羅紀公園》嗎?那個電影,裡面有個場景是在一輛車裡,孩子們很害怕地盯著那個玻璃,然後就聽見霸王龍的聲音,靠近他們,玻璃杯開始震動⋯⋯我老婆是個胖人,上樓的時候老是有聲音,就像蹦蹦蹦蹦!如果我在茶几上放一杯茶,你就能看見茶水在蕩漾,所以我叫她霸王龍。我還覺得挺好笑的來著,我真是個混蛋。」「你愛她嗎?」「嗯,但我也恨她。她是個簡單的姑娘,相信人性本善,原諒一切罪惡,真他媽快把我逼瘋了,哪兒來的那麼多的寬恕啊愛啊⋯⋯我辜負了她的愛,我恨自己這樣子。我以前認為她蠢,但她不蠢,她特別美好。」「你希望她還健在嗎?」「不,我還是會像狗一樣對待她。」「為什麼?」「因為我不是個好人。」
你为什么不愤怒?影片将人性深处隐藏的暴力冲动通过激烈的戏剧矛盾激化出来,影片的各种处理也算是当今欧洲主流电影的套路,时不时蹦出来的黑色幽默和插入的两首摇滚还能让人记起这是部英国电影。
你说不好看吧又违背良心说好看吧心里却堵着郁结得难受.英伦片子真不能看太多啊
#27th Sundance#世界剧情评审团特别奖 最佳导演 一次又一次的原谅 向上帝的祈求也改变不了什么 小男孩隐喻了下一个暴龙的产生 绝望 爆发 病态 浮躁 黑色 冷
跳着看的
谍影重重3里面那个冒失鬼记者当导演的作品 出乎意料的好 阴郁压抑的节奏 却一直在人性善与恶的天平上放着砝码
“我不想了解你,因为你在我心中是完美的,一旦了解你,你就有欠缺了。”其实,每个人心底都有一头暴龙,只在于你会以什么方式让其爆发而已。
类似《哈利布朗》,一句话,不在沉默中爆发,便在沉默中灭亡
现在想来,当初看这个电影的原因:竟是因为海报。。。真是张成功的海报,电影配合它,你才能体会其中的味道。。。
每个人心中都住着一条暴龙,逆来顺受的人更是如此。印象深刻的画面被毁容的小男孩的回眸;天主教徒hannah砸向墙上的jesus的画像,大喊what are u looking at..
断断续续分四次才看完,对女主角的表演印象很深刻,相比之下男主角的痕迹就太重了。
压抑沉闷的生活文艺片。相貌平凡的女主角竟在8年后加冕奥斯卡影后。
“Father,God,I am asking you now to touch this man,and to reach into his heart。”
“《暴龙》是我对生活的解释,以及人性如何运行的”。不管生活得怎样,但生活依旧继续。
导演恰当的抓住人性的另一面,好的电影还在于表现一个习以为常而又不为重视的人性别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