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莉处在成年前少女阶段很多年了,倒也适合,就像长年演长辈的肖恩·康纳利与本山·走X。
影片一般,准成人的例行躁动,拍过好多次。
值得注意的,亚裔角色的刻板印象不但作为边缘配角易产生效果,成为本片中这种大配角时又有进一步的叠加,当然这个效果会涉嫌歧视。
躁动不安的青春,海里斯坦菲尔德自大地惊雷出道以来又一部水准之作,大导演的眼光果然独到,与伍迪哈里森的对手戏均有上佳的演技发挥,对角色的情感有着细腻的把握与掌控。
我们大多数人眼中青春期的自己都会像言情小说的女主那般清纯可爱甜美动人,但事实是我们更像片中的女主娜丁,心中有许多有趣的小思想,觉得自己与众不同,不屑于他人交友,假装不在乎他人,内心里却极度渴望与他人的交集,这货中能够憧憬而却步,渴望而疏离的状态大概就是青春的普遍模样,也是最美好的样子。
这一类的有趣的青春电影近几年越来越流行,表现手法也更加新颖。
看过那些教科书式的表演,这样的演绎反倒更加清新动人。
我知道那种感觉:我应该融入他们,我不能让自己看起来像个异类。
然后我去尝试,可是我发现好难,他们离我好远。
我去和他们说话,装作认真听的样子,在该笑的时候发笑。
但是不管怎么做我就是无法接近他们,所以我只能自己一个人走开,躲到安静的角落,偷偷在心里责备自己,讨厌自己。
不得已的孤独让我说服自己“我越来越喜欢一个人了”“一个人也很好”“别人都体会不到这种我所能体会到的乐趣”,可是当可以不用一个人的时候我就不想一个人了我又明白:我不是真的喜欢一个人。
我的心里像有两个我,一个告诉我应该怎样做,一个却驱使我那样做。
我知道怎么做是正确的,比较圆满的,可是我却那样做是因为,我就是那样的啊。
对待Nadine这样的孩子,你跟她逆着来她只会像一只炸毛的猫,不管你说的是对是错她下意识就是抗拒你,用犀利的语言攻击你,虽然那仅仅是因为愤怒。
但如果你摸着她的头,对她轻声细语,她也会变得温顺柔软。
在我看来,这个结局不应该是圆满的。
好像是爱让Nadine走出了阴霾,可是有些东西是根深蒂固的,改变不了的,即便是爱。
她的妈妈和哥哥可以跟她相互磨合,找到彼此最佳的相处方式。
但是或许她不会像Krista那样,就融入别人了,她会慢慢接受自己,找到自己跟别人的相处方式。
不过……她才17,也许就这样转变了谁知道呢……只是我17岁的时候没遇到什么足以转变的契机,所以到现在我还在跟自己磨合。
这部电影用娜丁的视角来表现、友情、爱情、青春、成长。
说实在看完说不出哪里好,确哪里都有自己的影子。
那些我与世界格格不入的时光。
倔强的性格,叛逆的青春,总感觉自己被整个世界背叛,那种毫无安全感的表现,像一只小螃蟹保护着自己,挥舞着蟹钳伤害着身边对自己好的所有人。
那个阶段或许大家都有经历过吧,但是想想当时的自己又比影片中的娜丁好到哪里去呢?
那不正是青春么,经历所谓的“背叛”,经历所谓的“爱而不得”,自己走过的那些孤独无助的时光。
百转千回梦里的那个白衣少年神一般的存在我们的脑海中,可现实却总是赤裸裸的反手给我们一个耳光。
爱你的人总是在不远的地方等着你
许多年前的一个星期五下午,我往背包里放了几件衣服和几本书,准备离开学校回家过周末。
我的家在郊区的一个小村子,只有4路公交车到那里。
我所在的学校是市一中,区里的重点高级中学。
学校门口就有个公交站,等待的人很多,大部分都是土里土气的乡下学生。
在等车的时候,我总忍不住往学校门口里望,幻想着能见到一两个认识的女同学,特别是那些住城里的,她们大多漂亮开朗大方可爱。
4路车这个时候通常都很挤,终点站是郊区镇上,坐这辆车的大多是郊区乡下人。
他们大都穿得很土,看起来都很老,说的话都是乡下的土话。
他们很喜欢说话,也很能说,因是同一个镇的缘故,很多人相互之间也大致相识。
每次我都是一个人回家,我们村就我一个人在一中念书。
同镇的学生车上往往也有些,只不过我都不认识。
潜意识里我倒希望车上的人我一个都不认识最好。
有一次,车上有一个我的小学同学,我不得不有一句没一句的和他瞎扯,实在没什么意思,眼看着还有两个站,我就找个借口下车了,然后一个人在黄昏里沿着灰尘满天的乡下公路走了半个小时的路。
当时,我的姐姐和妹妹在广东打工,我的弟弟在镇上的初中读书,他也回家了。
我的爸爸在镇上上班,家里的菜都是他下班后顺道买的。
我们村到镇上路挺远的,爸爸每天都是骑着摩托车上下班。
妈妈没有工作,她只在家里的田地上种些蔬菜打发日子。
每次回家我都会感到很无聊。
没什么朋友,整天只是看电视,听音乐。
我弟弟有台游戏机,经常会自己玩一整天。
我觉得游戏机没有意思。
那时我觉得什么都没有意思,看电视也没意思,看书也没意思。
很多时候,我家里都会很热闹。
家里的房子是两层的,有四个客厅,很宽敞。
进门的那个客厅通常用来打麻将,我爸妈摆上几桌麻将,村里的男女老少都来凑热闹。
我窝在二楼的一个客厅里看电视。
有时候饭点到了,爸爸妈妈麻将正打得兴头上顾不上,就对着二楼吼,让我做饭。
那帮看热闹的往往会哄堂大笑,好不欢乐。
我感到很憋屈,我讨厌他们,一旦有机会,我就要离开那个家,离开那个村子,永远。
好多年前的那个星期五晚上,我爸妈那天没有打麻将。
我在家里吃过晚饭后,一个人在客厅里听音乐。
我平躺在沙发上,灯都懒得打开,别安幽怨伤感的音乐充斥着整个房间。
不知道什么时候,我的妈妈出现在了客厅里,她对我说了些什么,我不理会她。
冷不丁的,她突然把一百块钱塞到了我的手里,说是给我做生活费的,然后离开了客厅。
往常都是我爸爸负责给我生活费的。
好多年前的那个星期天晚上,我回到了学校。
上晚自习的时候差点迟到了,那时候迟到的后果是负责给班上打一大桶的饮用开水。
坐我前面的那个女生也差点迟到了,我们前后脚进的教室。
劫后重生的小确幸让我们都有点兴奋。
“你差点要去扛开水桶了”,我对她说。
“有你在,怕什么。
”她转过身来,脸红扑扑的,还在喘气,眼睛水汪汪的。
我突然感到莫名的幸福,心里的算盘打得哗啦啦的响:她很可爱,也很好看,可是个子太小;我个子也小,将来要是在一起了会不会孩子也是小个子;或者不想那么多,就是谈个恋爱而已,可是要怎么开始,她喜欢我吗……
再过十年,中国也拍不出这样好的青春片。
我把这话放这儿,是因为中国大部分导演只喜欢看热闹,而不喜欢去探究平凡的人生。
日本有情书,而我们有什么呢?
那些追过郭敬明、韩寒的人都长大了,他们两个都当大导演了,却还是没有人为中国千千万万的苦逼孩子们拍出一部可以流着泪说:“这是我的青春”的电影。
十七岁的我们总以为自己是光芒四射的主角,穿最潮(土)的衣服,喝最烈的酒,日最野的狗。
但是当青春逝去后,你最想的人是那个中二的自己。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看完后,只想说:我没在舞台上唱过歌,更没敢在全校开会的时候唱歌,我也没见过哪个同学敢这时候跳出来跟着一起唱歌。
嗯,编剧你开心就好。
《匆匆那年》看完后,只想说:我没堕过胎,我同学也没堕过胎,我也没见过周围有哪个同学有过堕胎同居分手完了跑去法国实现逆袭成长的人生经历。
嗯,编剧你开心就好。
《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里倒是有不少事做过,但唯一的区别是我没当过班花,我是看着班花跟男神一起偷偷早恋的同学甲。
嗯,还是编剧你开心就好。
你可以调侃这句话,但不得不承认它戳中了我们的灵魂 可是,真的很想看到一部电影,让我们这些平凡人也能做一次主角啊!
我们都曾经有过这种独属于青春期的孤独。
不是万人迷的我们有着被忽视的痛苦,不是女神的我们也渴望被赞美一次也好,不够优秀的我们也想要被欣赏被理解,而这样用尽全力想要变得受欢迎的自己,却好似被整个世界嫌弃。
我们每个人都曾经有过这种独属于青春期的孤独和失落。
《成长边缘》这部影片就是这样一部拍出了很多人难以启齿的秘密和让人流泪的心酸。
里面的女主角没有任何女主光环,反而干了很多羞耻的事,但每一件都有一种熟悉的感觉……比如在公共场所上完大号后发现没有纸……
穿黑丝搭配运动鞋,随便套一件一周没洗的运动服,哦对了,头发也很邋遢,这个被老师当面吐槽过……
但如果是为了见男神呢,有男神待遇:专门洗个头!
有男神羞羞待遇:偷偷掀开裙子喷香水……(喂,暴露了
为了试衣服,把衣服丢的满地都是,差点把她妈气死。
可以想见,她妈肯定不太喜欢她。
更何况她还有一个处处比她优秀,比她受欢迎的哥哥,并且这哥哥从来不把她放在眼里…… 喝醉酒后的娜丁,一边抱着马桶吐,一
最难过的时候,没有人可以陪伴,只能一个人落寞孤单坐在路边奶茶店喝一杯奶昔。
唯一能够理解她的父亲,在她十三岁的时候去世了。
她眼睁睁看着上一秒还安慰她的父亲,下一秒就死在了自己眼前,甚至来不及告别。
中彩票一样的运气才交到唯一的好朋友,而这已经让女主觉得很满足了。
然而一夜之间却发生狗血的天翻地覆:我把你当我朋友,你却想当我嫂子???
这两件事对娜丁造成近乎毁灭性的打击。
因为她再也没有一段亲密关系支撑她。
她彻底变成了一座孤岛。
在她的世界里,没有人关心她,没有人爱她。
她不是没有试过融入,鼓起勇气跟着冷漠的哥哥和变成嫂子的好友出去后,却得到了这样的冷遇。
而这种尴尬的感觉,却让我们每一个人都感同身受。
我常常有这样的感觉去向老师寻求帮助,然而毫无效果,反而被刻薄的老师戳到了最痛处。
最绝望的时候,娜丁跪在洗手间,哭着说:上帝你是在折磨我吗?
为什么让我这么不受欢迎?
我无数次的祈祷过真想抱抱那个伤心的姑娘,真想抱抱那个曾经的自己。
她无比渴望能够有人来爱她,就像笼中的困兽一样,四处冲撞却无能为力。
面对这些不知所措,她唯一的办法就是攻击和愤怒,她拼命地说一些言不由衷的话伤害别人。
她看不懂周围的人到底在玩什么样的游戏规则,她一次次的撞到头破血流也弄不清楚怎么样才能变得受欢迎,她渴望爱,却不知道怎么样才能获得爱。
面对喜欢她的小哥,她脱口而出……你想跟我做爱吗?
当她再也忍受不了这种被困在门外的感觉时,小宇宙爆发了!!!
她鼓起勇气给心上人编了一条这样的告白:
忍不住想起了第一次磕磕绊绊告白的自己…… 但是宇宙回应你的方式很神奇哟!
先让你跌倒谷底,才会让你慢慢变好。
发了那么神经病的短信后,男神竟然应约了!
但是和男神的约会并不是她想象中的美好。
她幻想的是和他手牵手的聊聊天散散步,而他却只想…… 大约这就是现实与理想的差距吧。
娜丁这才认清楚,原来男神并不是自己心目中幻想的那个人,他对她来说就像一个陌生人,让她害怕。
但这一夜还没有完。
她不想回家,只能去找毒舌老师。
但她发现想象中秃头单身没人爱的毒舌老师,事实上却有可爱的孩子和温暖的家。
那时候娜丁好像才发现原来世界和她想象中的不太一样。
而当哥哥找到她后,兄妹俩第一次爆发了正面冲突。
哥哥忍不住说出了自己万人迷表面下掩藏的事实是什么,原来万人迷的哥哥也承受着和她一样痛苦。
这个世界的运行法则很奇怪。
只有当你袒露内心真实的想法时,宇宙才会真的回应你。
而这也是哥哥为什么会和闺蜜相恋的原因。
当派对的人群散后,哥哥褪掉了万人迷的外表,独自收拾残局时,是安抚完娜丁后的闺蜜主动帮他分担。
我们都会爱上那个见过我们真实自我的人,因为那才是我们内心深处渴望被人呵护的小孩。
娜丁如此,娜丁的哥哥也是如此。
正如唐顿庄园里,老夫人对玛丽说出的话一样,用尽蛮力的冲撞后,与自己的亲人和解,与自己和解。
所谓的成长,就是和自己和解,和这个世界和解。
岭南的初春全无春寒的绵绵阴气,夜间反而湿热至人难以入眠,昨夜本欲早些入梦,迎接丁酉首个正儿八经的工作日,不料湿热的天气让勾来了失眠,百无聊赖中便翻开前些日囤的电影,在角落中发现了一部叫《成长边缘》的电影,英文名很有趣,叫做The Edge of Seventeen,直译过来是17岁的边缘,17岁既是青葱的大好时光,也是半生不熟的尴尬年龄,渴望成人世界的认可,但心智却往往停留在少男少女的阶段,做出来的事回想起来往往让人啼笑皆非,不过谁17岁的时候没有傻逼过呢?
印象里美国的校园青春电影往往口味比较重,像《超级坏》、《美国派》大多和性、胡闹挂钩,当然也有《歌舞青春》等等纯情的片子,但是无论如何这类电影的节奏大多数是轻松而舒缓的,不像大多数国产青春电影,常常和莫名的狗血、淡淡的忧伤挂钩,不出个车祸也至少会打个胎,矫情做作的不得了。
总体来说我对《成长边缘》并没有太大期待,但是一般会接受这种轻松舒缓的节奏,可没想到从看到第十分钟起,《成长边缘》便给了我不小的惊喜。
电影的故事是关于一个十七岁高三女孩的成长困惑,这是一个努力寻找存在感和独特感的女孩,她喜欢老电影、老音乐、老人,觉得自己的灵魂苍老与众不同,所以难以融入“肤浅”的高中社交世界。
在她的幽怨的眼中,她的日常生活在亲情、友情和爱情上全线沦丧。
在亲情上,在高大、帅气、完美哥哥面前,她就像一个丑小鸭,在她眼中母亲所有的期望和关注都倾斜在了“完美”哥哥的身上,所以在日常中她和哥哥是一种“互相伤害”的宿敌状态,而唯一和自己有所共同语言的父亲却不小心在几年前突发疾病去世;在友情上,由于自己的“独特”,她很难融入高中的社交世界,唯一的好朋友竟然却“背叛”自己,晴天霹雳般的与自己的宿敌哥哥滚了床单;在爱情上,喜欢自己的人自己却不喜欢,自己喜欢的人却连她的名字都记不住。
而她唯一可以倾述的对象就是个似乎对谁都爱理不理的“烂”老师。
这个“孤独且独特”的17岁姑娘像堂吉诃德一样和世界拧巴着,虽也不断尝试过融入周围的世界,但是在社交和爱情上都一团糟。
社交场上,在哥哥的校园红人耀眼光环之下,姑娘像个小丑。
爱情上面对亚裔男生的笨拙的追求一脸无奈,而喜欢的忧郁小生到头来只是个约炮的机器。
母亲仍然像对小孩一样钳制着自己,家庭矛盾不断升级。
她讨厌自己的外貌,讨厌自己的声音,讨厌自己的一切。
这种混合着自卑和自以为是的跃跃欲试让青葱变得如此纠结和敏感,当然这也是最能打动人心的地方,但成长边缘最后的收场往往不是和世界达成和解,而是和自己达成和解。
闹出一系列啼笑皆非的日常琐碎事件之后,姑娘终于迎来了一个成长的刹那,她还是那么独特,但是她和自己达成了和解。
本片最打动人的地方在于真实与细腻,作为普通人我们大多数没有轰轰烈烈、恩恩怨怨的青春,我们有的只是成长过程中遇到过的一些琐碎苦恼和只言片语的悸动,《成长边缘》抓住的便是这些真实而平凡的瞬间,这是我们熟悉且难以忘怀的平凡瞬间,这是我们真实且动人的青春。
平静又带丝丝欣喜的看完此片之后,按老习惯翻看了一下制作人员,发现竟然是一部处女作,有点惊喜,剧本简单清爽,台词有趣精到,96年生的女主角Hailee Steinfeld的表演则天衣无缝,真是一部相当不错的青春题材电影,近几年少见,真诚的推荐给有心看到这儿的夜猫子们,颁奖季的电影太野心勃勃啦,不妨来碗清爽的粤式云吞面。
反正,我17岁的时候应该是傻逼中的战斗机吧。
嗯,是这样的。
电影其实一般,尤其结尾,皆大欢喜的话,总让人少了些思考。
我只是觉得在女主身上看到了自己,其实我们许多人都是负面的、消极的,只不过大多数时候都隐藏的比较好。
而这个时候,表现出自己真实情绪的人就显的很像个异类。
就像很多评论说的,女主没长大、幼稚、以自己为中心…为什么要去要求一个成长在边缘的人那么多呢,他们单单是活着已经很不容易了吧?
回头看一下自己的成长过程,大概是看起来正常,其实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我不否认,因为至今我的底线也还是要和别人不一样,也可以说是在尽力和别人不一样,这没什么不好的,这种较真我还乐在其中。
我们为什么要活成别人眼中的幸福样子呢,为什么“不一样”就要接受改造、接受救赎?
好吧,不否认自己对于救赎类的故事情有独钟,但这不意味着我相信。
关于生活态度,引用下我波的话:“我们的生活中有这么多的障碍,真他妈的有意思。
”按他的意思,这种逻辑是黑色幽默,而他觉得黑色幽默是自己的气质,是天生的。
你说酷不酷?
00:24 单曲循环Big Jet Plane这是我分享给他的第一首歌。
后来还有你的爱情,No Surprise. 现在这几首歌都不再听了。
随机播放时,也会切下一首跳过。
在我还没有真正放下你之前。
怎么才算真的放下呢?
去年的十月到十二月,我因为你的出现和走开,过得像屎一样。
在爸妈面前因为你哭过。
那么正式地哭过一场。
之后再也没有提起过你。
口头上的。
我以为寒假在家,会找个机会,自己一个人的时候。
大哭一场,想明白整个屎一样的过程,把脑袋里的垃圾倒出来,跟着眼泪一起进下水道。
然而没找到这个机会。
你是过不去的坎。
但我在试着过去。
奏效了。
只要跟你有关的东西,跟你像的人不出现,脑袋的筋就不会搭错。
可今天破功了。
真是搞笑的巧合。
他们在车里要开搞,车载音响里放的TM就是这首歌。
男生说,这是他最爱的歌。
去他的吧。
我的眼泪要出来了。
我想打开微博,发一段超过字数限制的催泪瓦斯。
但我忍住了。
或者说,是防御机制起作用了。
凝练成了三个字。
fxxk this song.讲真的,我可以什么都不在乎。
我的具身记忆里没有爱的概念。
如果有,也是与其他负性词混杂在一起的。
那些过渡到成人思维的东西。
还有对存在的批判与怀疑。
会让我恶心。
生理上的那种。
纯真与过往。
多好的词。
可我在长大,他的意象在磨蚀,感受在消失。
有时候我真的害怕,我的杏仁体被某次突如其来的情绪爆发给烧坏了。
那么多值得去感受的感情。
希望,感受,经历,失望,最后写成一部小说。
柯本说,我的艺术需要悲剧。
那么多悲伤,有些可以吞下,有些要吐出来。
有些要录进歌里,放到电影里。
我喜欢这部电影。
如果我有一个除去cult film之外的Top榜,这部电影一定最爱。
她是我的镜子,但是很可悲的是,我认为(只是我认为),到最后也没有人真正重视她,珍惜她,爱她(除了那个亚裔小奶狗),她的朋友并没有去理解和追寻她,甚至没有去示好,她彻底跟女主哥哥每天开开心心的玩,有了更棒的朋友圈,更棒的朋友们,她忘了她!!!
女主哥哥也是!
他根本不在乎她!!
一切都是女主在示好,原谅哥哥主动道歉,原谅妈妈主动道歉,原谅朋友主动示好,这部影片只是女主拼命地想跟自己和解而已!
除了她之外没人爱她!!!
除了父亲和小奶狗之外没人爱她!
重视她!
狗屁治愈!
狗屁HE!
没人愿意为她放弃一点点自己的幸福和拥有!
就像她哥哥说的!
这是你的事情,你自己解决!
跟我没有关系!
一切都你自己扛吧!
自己消化!
你的样子像是有病,离我远点!
一群混蛋!!!
我更希望的结局是女主能成长,学会离开他们生活,学会独自一个人消化,学会习惯孤独,学会去爱上别的人融入别的人,而不是原谅。
我这个人就是小心眼!
我就这样,我就是受不了女主可悲的自我消化。
她只是独自理解了所有人,但到头来还是没有一个人理解她迁就她治愈她!
日更100天-day9
在我现在这个年纪,看《成长边缘》类型的电影,其实不应该是感慨青春,就像我写的标题那样“谁的青春不迷茫”不应该是我这个年纪所要感慨的。
看这部电影,我或许可以站在家长的立场去思考,如果我儿子到了这个年纪,我应该如何帮助他度过迷茫的青春期。
影片里的女主人公娜比长相一般、学习一般,什么都很一般,但是她有一个从小就很优秀的哥哥,就单这一点,就够她自卑的了,而且她在学校里经常受到校园霸凌,这对她的成长也起到了负面影响。
所以娜比到十几岁的时候显得很叛逆,她不是父母眼里乖巧懂事的女孩,妈妈对哥哥的宠爱以及学校里的黑暗生活,让她觉得自己似乎有些多余。
但是不得不说,她有一个好爸爸,总是在她人生失意的时候,给予她最有力的支持和鼓励。
让人难以接受的是,她爸爸在某一天突然去世了。
她的生活又开始灰暗起来。
电影毕竟是电影,娜比无疑还是幸运的,她又遇到了一位好老师,帮助她解决一些成长中遇到的难题。
其实,我想说的是,帮助她解决问题的并不是爸爸和老师,最终还是要靠自己走出来。
比如她和哥哥之间从小的过节,其实是缺少沟通并且彼此之间存在的偏见而导致,如果尝试进一步的去沟通了解,她就会发现哥哥也很关心她,也很爱她。
就像那次她向暗恋对象表白后遭到打击,她躲到了老师的家里,是哥哥开车出来找她。
还有她的妈妈,也并不是只爱哥哥,可能是妈妈在她的成长过程中,给予哥哥的表扬太多了,而对于她的鼓励太少,虽然作为妈妈有些失职,但并不是妈妈不爱她。
还有她青春期的那些事,在看片的时候,我们很多人产生的共鸣就是她对暗恋对象的那些小心思,在懵懂的少男少女时期,好像都有过。
编辑好短信又删除,暗恋的对象是帅帅痞痞的男生,有学习成绩好的追求她,但是她只把她当作一个备胎。
我看到弹幕上很多人都在这产生了共鸣。
谁的青春期没有迷茫过?
没有彷徨过?
没有暗恋过?
还是那句话,电影终究是电影,结局happyending,娜比最终看清楚了暗恋对象和她根本不是一路人,而那位亚裔男孩才是自己真正的Mr Right,电影中的亚裔男孩是一个长得帅多金又有才的男孩,符合电影中的人设。
这个其实就是在国外,中学生还可以谈个恋爱什么的,要是在国内不给打死,估计就要关到小黑屋了。
这个也是国情所致,现在我做了家长,站在家长的立场上,我也是不太会允许孩子早恋的,但是不会用太极端的方法去阻止,当然,这也将是我以后需要学习和面对的事情。
娜比的自我,我们很多人不喜欢,她总觉得全世界都要宠着她,爱着她,她总是浑身带着刺,摆出一副厌恶这个世界的样子,到处求存在感,一个小挫折就觉得自己快要活不下去了。
但是看的时候多多少少看到一点自己17岁那个年纪的影子,所以这就是成长。
人终究会慢慢长大,会慢慢看清这个世界,会学着和自己和解,和世界和解,不再那么带有那么多的戾气,不再那么地自我,这需要一个过程。
十几岁的我们,又丧又酷。你给我一记直拳,也请不要忘记给我一个拥抱。
摁了几次快进键……唉
挺无聊的
原生家庭和青春期都没法解释你所有的自作自受,请理智点朋友
女主好像脑干被挖了好智障 跟她弟睡了就睡了呗 又不是跟她爸睡
Free to express, but multifaceted to see.
题材老套不过有点新意。
总以为会爱上自己喜欢的那种疯狂,然而替代自己美好想象的却是意料之外的慌张。亚洲男孩在爬上泳池打开那首歌的时候我就知道他有多amazing了。
成长如同蹲在马桶上撕不下来的厕纸,总是丧心病狂令人崩溃。面临父亲离世身患抑郁,好朋友跟完美哥哥睡在一起,你也只好拿生活悲剧当成没写完成长作业的借口。这并不是生活,真实的生活不是发一条脑残短信就能睡到暗恋对象,而是对方真的会把你当脑残。更不是暗恋你的亚裔小哥坐拥泳池别墅还痴心绝对。
青春的痛苦里都以为自己的suffer独一无二,其实早日认清自己早日和世界和解才是正途。自轻自贱只会爱上不喜欢自己的混蛋,走出来才知道还是高富帅好呀哈哈。
成长甚至就在一夜之间。
每个人都这么不深刻
里面的亚裔男生好可爱
为什么所有人都给高分。我都不好意思给及格分。这个女孩就像早餐俱乐部里那个边缘女孩。但是除了女主和那个亚洲男孩(brilliat)之外演技都在宇宙之外。故事也完全住不住我。节奏极其混乱。最好看的就是最后的短片了
我没有这么乱七八糟的17岁我也不懂她的丧和作,青春片我还是喜欢甜甜的
全方位过火平庸
“我是一个怀旧的人,我喜欢经典的音乐,经典的电影和认识已久的人,不能忍的是,我和他们没有任何共同点,他们和我也没有”……Freaks and Geeks附体啊
评价比较mix,很真实,但又真实到了一种so what的感觉。
过得像屎的日子
很喜欢,有一部分很真实。译名感觉不太到点上,感觉重点其实是女主的自我成长,虽然确实是在别人(朋友/家人/现实生活)的帮助/推搡之下才成功的。跟哥哥道歉那里很触动我 也让我想起自己以前一个时期的一些想法,我当时心里也明白,只是没有像她那样有勇气说出来直接面对。女主演得超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