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没有被男女主感动,唯一被触动到的是Geoffrey死后托尔金和他妈的那番对话。
BTW,电影里Geoffrey的soundtrack简直太好听了。
他完全就是托尔金说的,从头到尾,从里到外都gentle的一个小伙子。
但是这个小伙子也太惨了吧,也太没有好运了吧。
年纪轻轻战死沙场,从小的诗人梦想没有实现,家庭关系不够亲密没有得到父母的理解,苦苦沉迷得不到回应的爱,反倒感觉这样很美丽。
It burns, brights..他和托尔金的友情,也掺杂了他对对朋友的一丝嫉妒心理。
他虽然家里有钱,但自叹不如托尔金的天赋和才华。
对于朋友,有爱,但内心也有不甘。
和姑娘搭讪刚聊得开心,人家转头开始向他倾诉她心上人的故事。
有好运的人好好珍惜。
没好运的人,要自己对自己好一点,做爱做的事,见想见的人,说想说的话。
首先点明,从剧作上来讲,本片(电影《托尔金》)并不能让人满意。
作为一部挂着托尔金传记的名头的电影,本片其实表现平平,水准未达合格。
整体上敘事非常散乱,没有重心。
爱情、友情、战场、梦魇这些元素的堆砌几乎能放到其他相关的任何一个故事里面,但我们知道:那不是托尔金。
至少,那些东西不是有关于托尔金的重要的部分。
而仅仅于影片临近结尾时才仓促的出现了托尔金作品的主题:关于勇气,关于伙伴、友谊,并配合片尾字幕,感觉导演已经是非要让人相信这就是托尔金的故事。
所谓剧本不够,表演来凑,可是男主角尼古拉斯·霍尔特的表演却不能让人信服他就是那个伟大的作家托尔金,此为影片最大的不足之处。
好在女主角莉莉·柯林斯的人选以及表演还尚有一点点出彩的地方,是为影片唯一的亮点。
真实人物的传记电影,演员的气质必须要契合那个人物,整个影片才能立得起来。
譬如丹尼尔·戴·刘易斯在《林肯》中的表演,影片一开始的5分钟内,刘易斯的传神表演和强大气场就让人相信一点:这就是林肯。
虽然我们并没有见过林肯本人。
同样的,都不是讲述人物的整个生平,只是截取其人生之中的某个片段,但《林肯》的剧作完整度要比《托尔金》强上很多倍。
剧作加上表演双双不足,这是电影《托尔金》未获好评的源头。
一句话总结:非托尔金书迷、《魔戒》迷,就还是不要看了。
否则在看片过程中你会感到非常的迷茫:同样是一战,为什么本片的男主角在战场上神神叨叨,爱幻想不说,在冲锋的时候也不带武器,可是他也没有像《光荣之路》中的战士那样受到军事法庭的审判呢?
写以上文字的原因,并不是推荐这部电影,只因我是一个《魔戒》的影迷书迷,我希望未来能够看到一部传神的托尔金传记电影,如果不能做到传神,那就还是算了。
不要有。
五星当然是我粉丝滤镜。
因为是托尔金啊。
只是看电影才发现之前买的托尔金传记几乎已经什么都不太记得了。
想重读一遍。
怎么讲,我完全理解非粉丝会觉得这电影一般。
因为太想对主人公的人生面面俱到了,亲情友情爱情一个不漏,所以反而显得有点流于平淡,高潮不够突出。
虽然我也觉得这是传记电影常见病。
有些粉丝(至少有我)可能也不满足于电影对托老如何构想中土的刻画。
虽然全片有时不时穿插几个姓名,几个单词和一些画,但是非常零散,更像是彩蛋而非故事线。
导演想抓住托尔金 “想赋予自己所创造的语言以生命力” 这个动机,但是除此之外根本看不出来中土那样庞大复杂的世界观是如何一步步在他脑海中成形的,他的人生经历和在他生命中占据主要位置的那些人们如何化身在他的小说里,以及最重要的,他为什么要写这样一部作品。
我觉得更好的办法可能是在里面穿插一些中土故事的画面,当然一是没有版权二是这样可能会对非魔戒粉丝构成理解障碍。
总之这还是一个权衡取舍吧。
但是,作为粉丝,我还是打了五星。
能在银幕上看到 TCBS 的神仙友情,看到托老(对着尼子的颜叫托老好奇怪啊还是叫 Ronald 吧) 和 Edith 的神仙爱情,看到托尔金作为一个学者对语言学和神话学的神仙热情,以及尼子以及饰演少年托尔金的小演员的神仙颜值,我已经满足得不能再满足了。
电影最后描述一战的部分几乎看得人一直想哭,TCBS 的伙伴死在战场上,托尔金孤身一人去了他们的聚会地点,其间穿插着种种回忆,我想这真真是 “知交半零落” 啊。
想要改变世界的少年们曾经何等意气风发,然而艺术,美与爱终究还是毫无意义地倒在了泥地里,成为伤亡人数统计中的又一个1。
冲锋的镜头又让人穿越到《战马》,反向脑补一下抖森饰演的骑兵军官在入伍前肯定也是有同样的好朋友和恋人,他的死亡就更让人难受了。
又想起前段时间看 DTT 做嘉宾的一期《寻根问祖/Who do you think you are》,挖掘他自己先祖的历史。
节目里讲他的太爷爷当年也是被派上了索姆河战役。
或许这个来自伦敦德里的军乐队转行的担架员和年轻的牛津学生在弹火纷飞的战壕里打过照面也说不定?
当时但凡有一个流弹弹片偏了一点点,或许就不会有中土了,或许今天也不会有 DTT 这个人了。
或者说应该反过来想,那些没有那么幸运的,倒在战场上的年轻人,或许本来也能有很精彩的人生啊。
电影最后,托尔金带着孩子们走在森林里说,我给你们讲个故事,我就知道肯定是那句 “In a hole in the ground there lived a hobbit” 了。
一定是。
虽然猜中了,但是这句话一出还是哭。
关于冒险,勇气,友情的故事,是比尔博的 There and back again,也是托尔金自己的 There and back again。
比尔博回来了,替回不来了的索林、菲力和奇力记下他们的故事,TCBS 也回不来了,托尔金只能帮亡友出版他未完成的诗集。
Edith 在树下翩翩起舞的时候我也仿佛看到了贝伦眼中的露西恩,这个露西恩同样坚韧美丽,也跟她的贝伦历经磨难终成眷属。
在战场上照顾战壕热的托尔金的士兵叫 Sam,不知道是不是有意让大家想起魔戒里照顾因为戒指的力量而奄奄一息的 Frodo 的 Samwise。
Samwise 的名言是 “I can't carry it for you, but I can carry you”,这里是反过来了。
我无法背上你,但是我可以替你去完成你的使命,找到你的朋友。
并不是想说中土的故事都是托老亲身经历的一战或者其他什么经历的隐喻叙述,这实在是有点过于索隐,也是有点贬低托老的想象力了。
只是我愿意相信,在想象的世界里自由驰骋的托尔金,给他生命中每个重要的角色和场所都保留了中土的一个角落,留下了他们的影子。
在那里他再也不会与他们分开了。
2019美国传记片《托尔金》,全球累计票房909万美元,定级PG-13,豆瓣评分6.9,时光网评分7.1。
低于预期、较为平淡的传记片。
我在重温了《指环王》三部曲后,对原著作者托尔金的生平很好奇,很想知道托尔金是如何构思和构建《霍比特人》《指环王》的庞大世界观的,所以才关注到了本片,想从本片中获取答案,但实际令人失望。
我相信绝大多数观众观看本片的目的和我是一样的。
本片主要聚焦于托尔金高中时代的四人组同学友谊和爱情故事,对托尔金的文学造诣的笔墨极小,只是在后半段提及了托尔金大学期间在语言文学上的深造,然后剧情直接跳到身为人父的托尔金动笔开写《霍比特人》,正在观影期待的部分来临时,影片却结束了。
我想本片的失败在于剧本的失败,托尔金广为人知显然是《霍比特人》和《指环王》,那么剧本就应当截取托尔金人生最为光辉灿烂的创作阶段作为着眼点,这才是观众所期待和期望的,观众并不关心和关注托尔金在学生时代和谁是铁哥们。
本片的剧本我可以形容为避重就轻、本末倒置、主次不分。
就算抛开编剧没有着眼于托尔金人生的辉煌期,单就描写托尔金的青少年经历而言,也没什么可圈可点之处,戏剧张力不足,整体平铺直叙,没什么波澜起伏,不够引人入胜。
【9/10】电影结束,与我一同包场的两位白发老太太慢慢起身离场,我没有动。
一是公交车还没来,二是实在哭得太丑,没法走到灯光下。
想了好久该怎么形容这部电影:"beautiful"。
真的是一个很美的片子,美到每一帧里,美到场景画面,人物台词,节奏韵律,爱情友情,还有他和她的眼睛。
欣赏这样一个故事,像是在欣赏着绘画、音乐、和诗歌。
能理解有人会觉得不好看,它不是一部激烈的电影,没有跌宕起伏,没有燃点泪点。
但就在这平静细微之下,埋藏着的那些汹涌激荡的情感,对语言、韵律、故事、友情、爱情。
强烈到仿佛他的心脏和血液就在你的胸膛里跳动、在你的血管里奔流。
小时候觉得传记片无聊,现在渐渐无法自拔。
就像穿越了时间空间信仰阅历,一个灵魂触摸到了另一个灵魂的回响。
——————————尼子眼睛真的太好看了,我沉沦。
小托尔金的演员选得真好,真的没有血缘关系吗?
长大之后大概会和尼子一模一样吧……兄弟情比爱情描写得好。
TCBS的每个场景都让我想落泪,太美了,太美了。
英国男孩是全人类的宝藏。
人们试图通过传记电影来获得传记人物形象化的“历史”,如果拒绝用事实考证订正的话,那么这种“历史”也无非是过度演绎了的、想象中的“历史”。
对不关心事实细节的多数电影观众而言,传记人物的行为行动往往只需要遵循电影内部的叙事逻辑和百科上的生平简介就可以过关;而如果你真的想了解传记人物的事实,那么即便再优秀的传记电影,比如《美丽心灵》,都会在哪怕是玑衡这个段位的事实罗列和罕见的当事人现身说法(“ 那部电影挺好的,我很喜欢,他们把我塑造的像骇客帝国里的史密斯 ”——约翰纳什)面前,变得千疮百孔,更不要说使电影本身都显得平庸可笑的,两位主人公耄耋之年因车祸双双辞世的离奇结局了。
人们不难对传记电影与事实间的差距做好心理准备,但这并不意味着为了照顾电影的叙事逻辑就能歪曲传记人物的事实;而这,正是电影《托尔金》中所发生的的事情。
虽然《托尔金与世界大战》这本书的译者陈灼给予这部电影好评,但有趣并且有些讽刺(这个词百分之一万与陈灼老师无关,而仅与这部电影有关)的是,我是彻底读完了《托尔金与世界大战》这本书,才明白了这部电影为何是一部失败之作,以及使之失败的细节究竟在哪里。
本片的结构其实很简单:在一战索姆河战役中罹患战壕热的托尔金在高烧造成的幻觉里回顾其青少年时代的友情与爱情。
我们姑且不谈论托尔金几乎被完全省略的后半生;本片对托尔金前半生的演绎,特别是对托尔金与妻子伊迪丝爱情的演绎几乎都是不符事实的,而且这些不符事实的演绎仅仅是为了满足电影自身的叙事逻辑,而已。
尽管托尔金的战前生活并非《托尔金与世界大战》这本书的重点,然而本书所提及的事实已足以证明电影的多数情节均属虚妄。
电影情节中最歪曲事实的一点,就是“托尔金因沉湎于与伊迪丝的爱情而荒废学业,以致在牛津大学时曾申请奖学金失败,在监护人弗朗西斯神父劝说下二人暂时分手”的段落。
任何一本托尔金传记的读者都知道托尔金监护人弗朗西斯神父禁止托尔金成年前与伊迪丝交往以专心学业的事实;托尔金曾申请牛津大学奖学金失败也是事实;但二者的组合却是无比荒谬的,或者说,这是为了满足电影叙事逻辑而对传记人物进行歪曲乃至抹黑的经典例证——影片中的这一情节,把托尔金归结为一个受制于环境、完全被周遭环境所推动乃至所决定的,随波逐流式的人物;而这,与现实中的托尔金是完全相悖的。
这里应该得到澄清的事实是:托尔金与伊迪丝的第一段交往,是仅在1909年一年内发生的事情,随后即被弗朗西斯神父禁止。
读者尽可以幻想,这跟他1910年申请牛津大学奖学金失败(第二年,也就是1911年第二次申请成功)是否有关系;但可以确定的是,这和影片里所展现的“托尔金在牛津大学时曾申请奖学金失败”完完全全是两回事。
托尔金在牛津大学就读的1913年确实曾经有过奖学金危机——然而,对电影来说非常讽刺,同时就事实来讲也非常感人的是,那是他主动追寻的结果。
就在这一年,已满21周岁,被允许自由恋爱的托尔金与伊迪丝恢复了联系,却发现已三年不通音讯的伊迪丝无奈之下正准备与别人订婚。
于是“托尔金(离开牛津)立即奔赴伊迪丝身边,并在一周之内说服她嫁给自己”,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
而他的“荒废学业”,其实是他有一整年脱离了他的本专业古典学(拉丁语和希腊语),而沉湎于古日耳曼语的世界;他对后者的造诣和展现的四溢才气,足以使他开明的古典学恩师网开一面,不仅帮他保住了奖学金,还帮他转系转到了影片中出现的、托尔金从中学时代就仰慕的赖特教授门下,并在校方特许之下“不碰莎士比亚之后的英语”,从此精心研X!古英语与古代日耳曼语的历史联系。
也就是说,影片中托尔金“荒废学业而造成的奖学金危机”,究其事实,本应是托尔金本人选择忠于爱情和他所热爱的事业的结果——从这里,我们可以发现,在电影叙事逻辑之下,事实被裁切和移花接木,歪曲到了何等境地。
如果读者至此还未感觉情节令人作呕的话,我可以补充一下,电影里的托尔金和伊迪丝是在剧院地下偷听瓦格纳《指环》时正式定情的——这简直可以恶心托尔金本人和他最忠实的爱子克里斯托弗父子两代人了。
即便不谈爱情,《托尔金》这部影片对友情的呈现又如何呢?
不提TCBS(“饮茶俱乐部与巴罗人社”的缩写)实际不止四个人的事实(其中一位重要成员因体弱多病在上大学前就去世),影片对托尔金与TCBS挚友社团生活的展现,并未超过描绘过英国公学校园生活的各类电影的平均范畴(有兴趣者可以比较HP电影里亲世代掠夺者四人和TCBS四人究竟有多大差异);对TCBS成员谈笑时的青春活力刻画有余,才情、智慧与潜力却显得远远不足。
无论是吉尔森、怀斯曼还是G.B.史密斯,如果没有世界大战,以他们的志向和功底,都是和托尔金一样有能力在文学史或艺术史上留下名字的人物。
但纵观全片,观众看不出TCBS四人在爱德华国王学院与剑桥牛津的校园生活里,在他们爱好并擅长的语文领域是如何鹤立鸡群、卓尔不凡;能令托尔金回味终生的,挚友间灵光四射、机锋百出的争论交锋,也付之厥如;托尔金本人如何对萨迦、埃达、贝奥武甫和卡勒瓦拉等北方神话史诗产生兴趣,并在朋友影响下开始最早的文学艺术创作乃至为《精灵宝钻》所作的设定积累,这一关键历程也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唯一比较有分量却肤浅的情节,却是国王学院校长公子吉尔森如何在朋友支持下与父亲平等对话。
更大煞风景的是爱情线的乱入:伊迪丝(!
)居然闯入了TCBS,要知道事实上直到她与托尔金订婚时,托尔金才战战兢兢地略带着“重色轻友”的“负罪感”将未婚妻介绍给朋友。
总的来看,友情线只能说是及格水平,但这种及格水平远远无法解释现实中TCBS挚友殒命一战带给托尔金的伤痛,也使得影片中托尔金在一战中寻找朋友的行为,与其说是友情,更不如说是战壕热中的谵妄。
但就连作为电影叙事大背景与高潮所在的一战,影片的处理仍是草率而敷衍。
以另一个令人作呕的场景为起始:托尔金在上船前往西线战场前与伊迪丝通过拥吻告别复合。
真实场景则无限接近护戒远征前夕在瑞文戴尔互诉衷肠的阿尔玟与阿拉贡,却更加令人心碎:1916年3月22日托尔金与伊迪丝成婚,二人皆是凡人,是世界大战的海啸中微不足道的芸芸众生。
婚后不到一个月,伊迪丝亲手将夫君送向军营和战场。
在军营受训期间,埃勒迪尔的传说和昆雅语在托尔金脑中渐渐成形;TCBS此生不再有机会重聚,但在索姆河的战壕里,哪怕是生命的最后时刻,他们之间仍然相互传递着诗歌,相互诉说着心中的恐惧与安慰(没有希望)。
影片里的一战场景,用三流的视觉特效完美回避了上述所有细节,然后让一个叫山姆的士兵救下了托尔金。
编剧企图通过这种耍小聪明的方式提醒观众,这仍是一部关于《指环王》作者的传记电影;然而尊重托尔金原著与生平的爱好者对此难免嗤之以鼻,在天堂与父亲团聚不久的克里斯托弗甚至不会有任何对父母及其好友提起它的兴趣。
最后要针对事关托尔金人生的一个重要情节,然而在影片中却被处理成一个无足轻重的镜头片段发表评论。
在这部电影上映之前,我的“想看”里作出了以下承诺:莉莉饰演的伊迪丝不林中起舞,直接一星。
在广播里我给出了完全出于直觉的理由(“ 因为这件事太重要了,就跟霍金在楼梯上突然跌倒一样 ”),并且因为影片中出现了这个情节,我会履行我的承诺不给这部电影一星。
这里想要说明的是:《托尔金与世界大战》的记叙印证了我的直觉,也就是此事在托尔金个人生命中的分量。
在伊迪丝去世后,托尔金生命中的最后日子里,他在信中亲口对儿子克里斯托弗提及此事:“当初,她发泽乌黑,皮肤光滑,载歌载舞,眼神明亮,你从未见过。
”而此事发生的时刻,根本不是他初识伊迪丝之时。
这绝不是电影里,少男少女之间轻飘飘的罗曼蒂克式爱恋。
那是在1917年的春天,托尔金因反复高烧终于被遣送回国,在注入北海的亨伯河口服预备役。
劫后余生的他,与伊迪丝终于团聚,二人常在附近的树林里散步。
就在这树荫下,毒芹的白花在春天怒放;就在这花海里,伊迪丝唱起歌谣,翩翩起舞。
让我们来到托尔金的视角,来看这一切:他失去了父亲,他失去了母亲,他得到了朋友,而在大战之后,他又失去了朋友,他们永远年轻,只有他不再年轻。
除了他的爱人,像森林中的女神一样,用美丽的舞蹈迎接着从战场漂泊流浪归来的他,此刻他已一无所有。
尽管没有任何只言片语表明,伊迪丝对托尔金所创造的那个世界有过什么样的理解(也许这属于托尔金家族永远的秘密),但我相信伊迪丝知道她自己就是托尔金最珍爱的那个故事的起始,也是托尔金所创造的Eucatastrophe(在《指环王与哲学》中译为“善灾”)那个词的起始:贝伦失去了一只手,但证明了他的勇气和对露西恩的爱;托尔金在战争中失去了几乎所有朋友(仅存的怀斯曼也身心受创,此后与托尔金少有交流),但伊迪丝的舞蹈重新唤醒了他的生命。
此刻,他虽一无所有,但他永远不是孤独之人。
玩伴,女友,战争,所有一切都在提醒观众,圣人初诞,必有祥瑞,托尔金之所以为托尔金,早有预兆。
可是毕竟电影名字叫托尔金,而不是魔戒起源吧。
跟指环王无关的其他塑造了托尔金人格的事情也应该相应表现一下。
战场上如果只是朴实地表现喷火枪的火焰,让观众自己来幻想火龙的场面,那才是高明的。
另外,只要长的帅,吹牛B也能撩妹。
电影的逻辑不是不可以,但这毕竟是人物传记不是么。
总体是个大水片 没有太多情感深度 一战的残酷和给托尔金那一代人带来的心理创伤也没体现好 不过还是很喜欢托尔金挣扎着站起来看着满目疮痍的战场的镜头,满满的魔多即视感托尔金如此热爱大海,他的小说里充满了他本人所说的sea-longing。
托尔金个人信件里也说过,他做梦经常梦到巨浪; 中土世界神话体系的起源人物 Earendil 就是个航海家,《指环王》里充满了对海的向往,比如《指环王》里Legolas吟诵的这首诗:To the Sea, to the Sea! The white gulls are crying, The wind is blowing, and the white foam is flying. West, west away, the round sun is falling. Grey ship, grey ship, do you hear them calling, The voices of my people that have gone before me? 片子里竟然完全没提海这个元素,就弄一堆打打杀杀啊怪兽啊之类的影像给观众看?
能不能抓住一点精髓啊?
还有Edith是在长满了野芹 (hemlock) 的林间空地为托尔金跳舞,这给了托尔金灵感创作了人类Beren和精灵公主Luthien Tinuviel的爱情故事,像托尔金史诗作品《精灵宝钻》里写的:The leaves were long, the grass was green, The hemlock-umbels tall and fair, And in the glade a light was seen Of stars in shadow shimmering. Tinúviel was dancing there To music of a pipe unseen, And light of stars was in her hair, And in her raiment glimmering.但片子里Edith是在树下跳舞,我的野芹灌木丛呢?
能不能稍微还原一下啊?
毕竟对托粉这么重要的细节!
以及,托尔金说了,《指环王》的核心主题是死亡。
这一点可能看电影体会不到,得看原著。
《指环王》原著里充满了对美好事物逝去的哀叹,不论是上古的英雄时代,还是精灵的世界,还是终要解散的fellowship。
但好莱坞电影里可能不敢说这么沉重吧,只能提一些友情啊,勇气啊的主题。
最喜欢的还是TCBS小组三个好基友的片段,尤其Tolkien战后归来,读Geoffery Smith给他写的信,太感动了,以下信的原文:“My chief consolation is that if I am scuppered tonight there will still be left a member [of our School group] to voice what I dreamed and what we all agreed upon. For the death of one of its members cannot, I am determined, dissolve [the group]. Death can make us loathsome and helpless as individuals, but it cannot put an end to the immortal four! May God bless you my dear John Ronald and may you say things I have tried to say long after I am not there to say them if such be my lot."
出于对托尔金的尊重,我给三星,但是这个影片其实也就是两星的水平。
影片的结构是用托尔金从后方到前线这么短的路程,闪回到他幼年、青年时期的经历。
个人觉得这个手法很棒。
但问题在于一战时期的托尔金,并没有成长成熟到后来完成霍比特人、魔戒的托尔金。
因此,个人认为,主创错误的将托尔金阶段性的成长,作为他一生的积淀,去说霍比特人这个作品的诞生,这个还是有失偏颇的。
毕竟霍比特人也好,魔戒也好,都经历了漫长的修改期,每一次调整其实都蕴含这托尔金本人新的经历和新的创意。
而这些经历和创意不仅仅只来源于一战,更多的还是在漫长的生活当中,对人性的思考以及人生的感悟,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无与伦比的想象力和语言天赋。
现实中,托尔金与伊迪斯的爱情其实算是充满着惊喜和激情。
但是影片把他当中按部就班一样的水到渠成。
这让人非常失望。
而且在细节当中,很多托尔金与伊迪斯之间的感情也没有得到很好很充分的体现。
他们相爱的基础到底是什么,难道仅仅是同为异乡人的同命相连么。
而这种同命相连最后的升华又是怎么体现出来的呢?
个人认为,现实中二人的久别重逢,要比影片中展现的离别时的激吻深刻的多,临别时候的那场吻戏,个人觉得很尴尬,很不绅士。。。
友情是影片当中想表达的另外一个内涵。
因为篇幅足够,所以这个线索的表现算是比较完整,但是感人程度却稍有不足。
虽然篇幅足够,但是主创在其中添加的都是一些青少年的思辨,以及一些极具本土英伦范儿的表达,而实际信息量其实少的可怜,我们只知道四人组的俱乐部名称,他们的爱好,以及校长儿子的成长经历,还有他们最终的结局。
而四个人友情的体现则相对缺乏深度,比较平面。
最终主创其实想表达的是托尔金在战争中失去挚友的遗憾。
但由于在战争中混合了一些魔戒、索伦、戒灵等等的元素(这个部分是我认为影片中为数不多的亮点),很可能让观众的点转移到了战争的残酷性上(我就是这么想的)。
所以在战争内涵这个方面,影片还因为表达方式的问题,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混乱。
男主的表演让人很失望,能够感觉他很努力的在抓托尔金这个角色,但是表现的很吃力,效果也不尽如人意。
个人对托尔金的理解,应该是一个平和、乐观,而又很深邃的人。
而男主的表现则让人感觉到浮躁,甚至有点夸夸其谈。
至于女主,老实说给他的空间并不多,无论是时间上还是情感上。
“事物并不美丽,因为它们听起来很美,他们之所以美丽是因为它们的意义”托尔金-现代奇幻文学之父。
大名鼎鼎的《霍比特人》《魔戒三部曲》的原著作者。
一个拯救英国电影业的英雄。
本片讲述的是托尔金(尼古拉斯·霍尔特饰)的生平故事的传记片。
从他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为起点,在战壕里开始他人生的回忆录……当托尔金还是孩子的时候父亲去世的早于是托尔金和他的弟弟随母亲离开了家乡移居伯明翰国王希斯区祖母家中居住。
进入圣菲利普文法学校读书,在此过程中结交了3位同学好友,他们英俊帅气,才华横溢,性格迥异,但有着共同的爱好,每天都会结伴去一家茶馆“吟诗作对”,互相学习,一起成长,成为茶馆里最靓丽的风景线,四人结拜为兄弟简写成“TCBS”,建立了深厚的友情。
岁月如梭转眼来到了1909年,四个大男孩已经成大为学院派的绅士。
托尔金也开始了他与伊迪丝·布拉特(莉莉·柯林斯饰)的爱情。
伊迪丝·布拉特同样热爱文学艺术,两人情投意合。
托尔金的梦想是牛津大学而在那年他并没有通过牛津大学的入学考试,从而被迫与伊迪丝·布拉特分开,10年秋天,托尔金二度参加牛津剑桥入学考试顺利通过,并获得埃克塞特学院奖学金,13年与伊迪丝重逢并计划结婚。
一切看起来似乎那么圆满,但是好景不长,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托尔金随英国军队开往前线,亲眼目睹了战争的残酷,而在战争中他失去了两位挚友,这是他触动极大,为以后的巨作埋下了伏笔。
11月托尔金因患战壕热而被用船送回英国,与家人团聚,但他失去兄弟的伤痛无法抹去。
之后托尔金与爱妻生下了三儿一女,幸福的家庭,影片最后托尔金提笔《霍比特人》……
剧情非常平淡,缺少激情,叙事缓慢,有点粗糙,不精致。
但是影片中那些小小少年们成为了亮点,他们风度翩翩,个个颜值爆表,在加上尼古拉斯·霍尔特和柯林斯的出演简直无法抵挡。
电影着重讲述了托尔金年轻时的兄弟情,爱情,以及求学之路。
本来拥有美好前程的他因为一场战争改变了他对生命的看法。
开始思考生存的意义,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写下来史诗般的巨作。
如果他没有经历过战争的失去就不会写出伟大的作品。
托尔金的创造力是惊人的,《魔界三部曲》正是描绘了关于冒险、旅程、爱、友谊、魔幻的故事。
托尔金对于生命的看法是截然不同的“生命的短暂反而使得人类能够不受衰落的世界的束缚,得以从变成负担的时间中解脱出来”。
作为一部传记片来说,拍的实在是太不考究了。托尔金是一个非常庄重的学者和严肃魔幻文学作者。不会是编剧以为的那样,在战场上会满脑子都是戒灵,火龙和大恶魔的人,那种人叫傻逼或者精神分裂患者。影片从头到尾都在迎合,在进行艺术加工,拙劣的加工。
这样的一生是极具意义的。尤其是在现在这个物欲时代。更需要诗人,小说家,学者。他们都是更强的战士。
这剧本谁写的,一条线都没讲好,支离破碎。演员表现也中规中矩,不出彩甚至有点尬。
惊了我感觉这不算传记片
一颗星给男女主角,希望他俩能真实地生娃,为世界贡献一群小天使
托尔金少年生活经历这么悲惨,但是看到他求学时候的住所,又觉得他其实比我好的多嘛。有这么好的朋友又有这么好的求学环境,再加上本身又非常勤奋努力,难怪会写出那样的旷世神作。我现在要好好反思一下当年嘲笑中学同学写武侠的行为了。
有无聊的好看的皮囊,还有意外地看到我喜欢的小蝎子。
最后时空交错比较感人。一战青春伤痕电影,两段爱情,一场人生。(芬航)
更应该叫“托尔金与TCBS”,主要都在描绘兄弟情,尤其托尔金和伊迪丝的爱情被删减打乱(伊迪丝的舞蹈提前到俩人刚认识时候,野芹也改成了枯树叶,还只有短暂几秒钟,没交待托尔金与莫尔根神父的复杂感情,也没交待其实火车站送别前俩人已经结婚了),未免有点可惜。兄弟情讲得也支离破碎,尤其不断地闪回到战场的手法真没觉得好,倒是战场目睹兄弟死亡的一幕很动人
虽然没看到多少中土世界、看到的是爱情和友情、但是片中对于语言的探讨真是深入我心、语言、就是历史、就是中华民族之根“语言从来不是胡言乱语,语言就是意义。”“毕竟,语言是用来做什么的,不仅仅是事物的命名对么?这是一个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命根。”——《托尔金》
英伦魔幻纪实风,Hault除了秃了点真的太帅了。
典型的英国电影配了个美国制片~我爱小尼,but托尔金的故事这么讲真的很尴尬
观众看到男主描述双圣树的起源知道这是托尔金,看到他与教授讨论文学和语言知道这是托尔金,如果把片中仅存的这点关于语言学的探索去掉,可以套上任何牛剑风云的皮,两个小时里几乎都是清汤寡水,男女主尴尬的感情戏能让人信服这是贝伦与露西恩吗,男主手无寸铁披着毯子冲进战场找人体现的是友谊吗
Nic Hoult和Lily Collins长得太漂亮了,演技又比较着急,感觉像李易峰和Angelababy演了一个鲁迅和许广平的传记片。坐我们后排的一个傻逼男全程大声对身旁女士点评里面的中土梗,感觉喜欢这种奇幻题材的男的都不怎么行,生活里是nerd,懂一点东西就迫不及待要炫耀。🤷♀️
画面音乐都非常美。霍尔特演得非常吃力……为什么选他演托尔金啊?!反倒是一群小演员们演得非常自然到位,英国小男孩是世界的珍宝!!
莉莉柯林斯总觉得她不美。一直以为魔戒里的魔王是希特勒。原来托尔金和希特勒在战壕的两端。
论如何用一部托尔金传+魔戒三部曲熬过飞机上的14小时……
(6.5/10)名为传记,实则为观众追溯了中土世界的形成背景。本片选取的角度或者说对公众来说托尔金这个名字代表的意义和《魔戒》系列深深地绑定在一起,这情况就像《登月第一人》,阿姆斯特朗只因阿波罗计划而被铭记,我们无法塑造一个独立于事件或名著的“纯粹”的传主。所以此时主角如何成长至此倒显得不怎么关键了。作为对比,《Gandhi》、《Amadeus》等则完全是另一番传记片的景象,因为甘地和莫扎特的一生就是最大的事件了。
噫~
對真實人物沒什麼了解的人覺得還挺好看的啊。又是WWI背景,看得好難過⋯ Fellowship太有愛了。